心腦血管內科范文
時間:2023-04-12 10:3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腦血管內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心腦血管疾??;糖代謝異常;臨床分析
對于心腦血管內科疾病患者,其患有糖代謝異常的概率明顯大于普通患者,當發(fā)現出現了糖代謝異常之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對其的糖耐量進行全面檢測,能夠詳細了解患者的糖代謝情況以及患者的血壓情況,同時還能夠發(fā)現二者之間具有的關系,為后續(xù)心腦血管的預防與治療提供參考依據【1】?,F將對心腦血管內科患者糖代謝異常情況的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心腦血管內科并且出現了糖代謝異常的患者80例,在所有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颊叩淖钚∧挲g為37歲,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9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9.8±11.2)歲?;颊叩淖疃滩〕虨?年,患者的最長病程為27年,患者的平均病程為(18.6±8.4)年,患者的收縮壓為151.1±12.7mmHg,患者的舒張壓為98.4±9.6mmHg。對在尿毒癥期患有尿道異常疾病以及肝腎功能出現異常的患者全部進行排除。在準備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前,應該對患者的病史進行詳細了解,對患有繼發(fā)性高血壓的患者也進行排除,在對患者進行檢查之前1w,要求所有患者都不能服用會對試驗進行干擾的藥物。
1.2 方法
1.2.1 對患者進行檢測的方法
要求所有的患者在清晨不能夠進食,之后醫(yī)生對其進行靜脈抽血,完成抽血之后,檢測所有患者的相關指標。將劑量為75g 的葡萄糖融入到300ml的水中,從患者第一次開始服用葡萄糖水開始計時,在2h之后,抽取患者的血液情況進行檢驗。之后詢問患者是否有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的病史,在進行有關指標檢測的過程中,可以應用自動化生物儀器進行相關檢測。
1.2.2 診斷標準
將80例患者平均分成四組,其中NGT患者22例,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小于5.6mmol/L,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應該小于7.8mmol/L;IFG組患者25例,患者的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最小為5.6mmol/L,最大水平為7.0mmol/L,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小于7.8mmol/L;IGT組患者16例,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不小于7.0mmol/L,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最小為7.8mmol/L,最大為11.0mmol/L;ICT組患者17例,患者的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全部大于11.0mmol/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針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所獲得樣本均采用±S進行表示,以P
2、結果
在所有的患者中,將IFG組的患者與NGT組患者進行比較發(fā)現二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與ICT患者進行比較發(fā)現差異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生化指標與糖化血紅蛋白情況的比較(±S)
3、討論
具體的研究結果與臨床上有關實踐證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與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病原理類似。有關專家表明,大約百分之七十的糖尿病患者都會同時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與此同時,在諸多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也會出現糖代謝的異常情況【2】。并且在近年來不斷的研究過程中,此種情況在逐漸嚴重。
專家證明,針對心腦血管患者,導致糖代謝異常情況的出現與患者的日常飲食情況與患者的生活不規(guī)律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并且與患者沒有進行適當的運動也相關聯。如果患者在飲食的過程中,攝入了過量的高脂肪食物,就會造成患者心血管以及患者的糖代謝出現了異常,并且此種情況的患者還會不斷增加。
伴隨著專家在臨床上不斷對糖代謝異常的情況進行相關研究發(fā)現,如果對心腦血管糖代謝存在異常的患者沒有進行及時的治療,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諸多合并癥出現的概率迅速增加。同一些物質進行比較發(fā)現,在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體檢過程中,非常容易發(fā)現IFG的情況,但是在日常實踐的檢測過程中發(fā)現,患者在用餐之后,血糖情況會有所減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患者自身糖負荷血糖水平同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二者之間的關聯具有很大的關系,對此針對IGT中存在的致病因素,醫(yī)學界的有關人員需要給予更加充分的重視。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并發(fā)糖代謝異常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監(jiān)測,仔細觀察患者糖代謝異常的情況,這樣能夠在最短時間了解患者的當前狀況,之后研究具體的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使患者的病情能夠快速好轉【3】。
參考文獻:
[1]雷奕祺,韓志遠,李如良. 老年糖代謝異?;颊吆喜⑿哪X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6(15):226-227.
篇2
[關鍵詞] 2型糖尿??;瑞舒伐他汀;血脂;一氧化氮;內皮素-1
[中圖分類號] R96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6-0063-03
2型糖尿病是內分泌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以慢性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的血脂代謝紊亂,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引起心腦血管并發(fā)癥,這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予以藥物干預保護其血管內皮功能,對延緩患者血管病變的進程及防治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意義重大[2]。近年來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可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謝紊亂,保護血管內皮功能,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并發(fā)癥[3,4]。本研究主要觀察瑞舒伐他汀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療效及其對血漿一氧化氮(NO)、內皮素-1(ET-1)水平的影響,以探討瑞舒伐他汀調節(jié)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謝異常及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均來自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內科就診的患者。納入標準:均符合2007年制定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伴有低血糖、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昏迷等急性并發(fā)癥;②高血壓、冠心病、感染性疾病及風濕免疫性疾病等。采用數字表將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瑞舒伐他汀組和對照組各3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飲食調整、適當體育鍛煉及藥物控制血糖等常規(guī)治療。瑞舒伐他汀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次/d,10 mg/次,連用8周。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8周后血脂及血漿NO、ET-1水平的變化。
1.3 觀察指標
1.3.1 血脂水平的檢測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
1.3.2 血漿NO、ET-1水平檢測 采集靜脈血3~5 mL,2000 r/min低溫離心15 min,分離出上層血清,將血清分裝后置-80℃冰箱保存。分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NO、ET-1水平,試劑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公司和總醫(yī)院東亞免疫技術研究所提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軟件,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瑞舒伐他汀組TC、TG、LDL-C水平均有明顯下降(P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NO、ET-1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漿NO、ET-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兩組血漿NO水平均有明顯上升、ET-1水平均有明顯下降(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t=2.45、2.36,P
3 討論
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迄今國內外尚未完全探討明了,近年來研究發(fā)現血管內皮損傷是2型糖尿病及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前提[6,7]。ET-1、NO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質,參與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病過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長期可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導致患者ET-1升高。而ET-1長期升高,可引起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及微血管持久性收縮痙攣和血管內皮損傷,加重缺血、缺氧,形成惡性循環(huán)。NO是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的另一種重要因子,其作用與ET-1相反[8]。當2型糖尿病患者血ET-1水平異常上升或NO水平常減少,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紊亂,從而導致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因此,調節(jié)血漿NO、ET-1水平,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是目前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途徑[9]。
國內外研究均推薦他汀類藥物為預防心血管并發(fā)癥的一級藥物,認為他汀類藥物除具有良好的調脂作用外,還可保護糖尿病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管壁炎癥反應,預防或減少其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0,11]。李雷等[12]研究發(fā)現瑞舒伐他汀治療2 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其機制與其調節(jié)血脂代謝紊亂、抑制血管壁炎癥反應、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并發(fā)癥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發(fā)現治療8周后,瑞舒伐他汀組TC、TG、LDL-C水平均有明顯下降(P
總之,瑞舒伐他汀治療2型糖尿病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紊亂,并能降低血漿ET-1水平,升高血漿NO水平,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在預防患者心腦血管并發(fā)癥中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Baliga V,Sapsford R. Diabetes mellitus and heart failure-an over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 Diab Vasc Dis Res,2009,6(3):164-171.
[2] 楊慧,姜海,耿淑坤,等. 2 型糖尿病早期血管內皮功能改變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1,8(29):32-33.
[3] 王勝文,嚴光,任安. 2型糖尿病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與他汀類藥物的調節(jié)作用[J]. 國際內科學雜志,2009,36(9):536-539,543.
[4] 李銀,黎敬鋒,李世光,等.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發(fā)癥的影響[J].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2,17(9):1033-1037.
[5]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18):1227-1245.
[6] Akalin A, Temiz G, Akcar N, et al. Short term effects of atorvastatinon endothelial functions and oxidized LDL levels in patientswith type 2 diabetes[J]. Endocr J,2008,55(5):861-866.
[7] 索麗霞,余葉蓉,喻紅玲,等. 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血管內皮功能與微量蛋白尿[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4,20(1):26-29.
[8] 于萍,李強,劉穎,等. 2型糖尿病早期血管內皮功能變化的研究[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30(9):827-828.
[9] 張方芳,陳紅,任景怡,等. 辛伐他汀對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 北京醫(yī)學,2010, 32(1):1-3.
[10] 鄭剛. 他汀類藥物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級預防中的新證據和新指南[J]. 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241-243.
[11] Ridker PM,Danielson E,Fon seca F, et al. Rosuvastatin to prevent vascular events in men and women with elevated C- reactive protein[J]. N Engl J Med,2008,359(11):2195-2207.
篇3
以絡病理論為指導的通心絡膠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它不僅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冠心病、腦血栓治療藥物,更重要的是代表著中醫(yī)藥在冠心病、腦血栓治療領域里取得了重大進展,也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心腦血管病治療的全新途徑。
絡病理論是中醫(yī)學術體系中的獨特理論,吳以嶺教授將這一理論創(chuàng)新運用到心腦血管病的病機及其治療,并揭示出冠心病、腦血栓發(fā)病的直接原因―――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深入研究了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絡病的關系,進而開創(chuàng)了繼活血化瘀后心腦血管病治療的全新方法―――通絡。通絡為心腦血管病的治療樹起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基于這一在心腦血管病治療領域里的重大進展,我們采訪了它的創(chuàng)始人吳以嶺教授。
以絡病理論為指導治療冠心病、腦血栓是繼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學術進展,這是我們的創(chuàng)新,也是學術的發(fā)展
筆者:吳教授,絡病理論是一個比較專業(yè)、也比較抽象的概念,您能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介紹一下絡病的起源、發(fā)展嗎?
吳以嶺教授:人們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經絡,其實,人體經絡體系主要由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和絡脈構成。各大經脈均有絡脈與之相連。絡脈是經脈的支流系統(tǒng)。經絡相連,就像一張遍布人體上下內外的“蛛網”,是運行氣血等精微物質及能量與信息的特殊通道。它是引導體內氣血抵御外邪的系統(tǒng),同時也是傳病的通道。經絡的任何病變或堵塞都是造成人體疾病的原因。
中醫(yī)絡病學說就是中醫(yī)學術理論體系中專門論述人體經絡生理、病理及治療的獨特學說,它起源于我國經典醫(yī)著《黃帝內經》,成形于清代名醫(yī)葉天士。葉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論斷,基于當時科技水平及各種原因,絡病學說也只是被運用到了風濕病、積聚等的治療當中。
基于對心腦血管病多年的研究,我首先將絡病這一理論體系運用到心腦血管病的病機探討及治療之中,這是繼活血化瘀治療心腦血管病之后又一重大學術進展。前一段時間,我在學術界提出絡脈的“三維立體網絡假說”,從絡脈的網絡層次、空間位置、生理功能和運行等對絡脈進行全方位闡釋,只有對它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tǒng)解析,才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了絡病理論。這是我們的創(chuàng)新,也是學術的發(fā)展。
絡病不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還反映了血管的舒縮功能障礙,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決冠心病、腦血栓血管痙攣的問題
筆者:從所有心腦血管病治療藥物的思路看,人們了解最多的就是活血化瘀,好像中醫(yī)藥治療冠心病、腦血栓就一直在活血化瘀這個圈里打轉轉。您能說一下“通絡”與“活血化瘀”在治療心腦血管病方面的區(qū)別嗎?
吳以嶺教授:我們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發(fā)現,絡病與瘀血證是兩個不同的病機概念。絡病主要包括絡脈瘀阻和絡脈絀急,瘀血證與絡脈瘀阻較為一致,而瘀血證不能包括絡脈絀急這一病機概念。絡病不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還反映了血管的舒縮功能障礙―――即血管痙攣,并對絡脈絀急提出了有效治療方法。
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yī)病機包括絡脈瘀阻和絡脈絀急兩大病理變化,絡脈瘀阻―――也就是現代醫(yī)學所說的冠狀動脈硬化;絡脈絀急―――也就是現代醫(yī)學的冠狀動脈痙攣。由于絡脈瘀阻,使冠心病心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點;由于絡脈痙攣,使冠心病心絞痛發(fā)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點。腦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腦絡痹阻和腦絡絀急形成的,腦絡痹阻導致腦神經失養(yǎng)形成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舌歪斜、肢體麻木;腦絡絀急就是現代醫(yī)學所說的腦血管痙攣。
所以說,運用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決冠心病、腦血栓血管痙攣的問題。而以絡病理論為指導治療冠心病、腦血栓是繼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發(fā)展。
這一得到現代實驗研究證實的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較以前認為冠心病、腦血栓為血瘀證更能切合冠心病、腦血栓的病理,自然在臨床上也就能夠取得更為確切的療效
筆者:吳教授,從現代醫(yī)學角度看,絡病理論又是怎樣指導冠心病、腦血栓的治療呢?
吳以嶺教授:現代醫(yī)學科學研究發(fā)現,引起冠心病、腦血栓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導致的血管自身病變。同時,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動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結果是引發(fā)心腦疾病,如出現心絞痛、心肌缺血、心梗、腦梗塞等,而這些大多都是動脈硬化導致的結果。
在正常情況下,血管內皮調節(jié)著動脈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類等物質不能沉積在血管壁上,并且可以抗黏附,血管內皮可以分泌一氧化氮和血漿內皮素,一氧化氮是擴血管物質,內皮素使血管收縮,正常情況下二者維持著血管的收縮平衡,但當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血液中的脂類等物質在血管壁大量沉積時,黏附基因也會遷移到血管壁上,從而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暢,并且,導致一氧化氮分泌減少,內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縮、痙攣。
我們將絡病分為絡脈瘀阻和絡脈痙攣,絡脈瘀阻反映了血液的黏稠凝聚;而實驗研究證實絡脈絀急恰恰反映了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引起血管痙攣。絡病可以從血液和血管兩個方面去指導心腦血管病的治療,所以在臨床上也就能夠取得更為確切的療效。
“絡病理論”為心腦血管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筆者:吳教授,通過您的介紹我們對于絡病理論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那么運用絡病理論指導心腦血管病治療應該注意什么?
吳以嶺教授:“絡病理論”為心腦血管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通絡”是絡病理論在心腦血管病治療領域里的具體運用,通絡不但能解決血液的黏稠凝聚問題,還能解決血管自身硬化斑塊形成、內皮功能障礙引起的血管痙攣等血管自身的病變?!巴ㄐ慕j膠囊”是運用絡病理論指導心腦血管病治療的藥物,并且通過精選五種通絡藥組方,達到既能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也能有效解決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血管痙攣等血管自身病變問題。
臨床實驗證實: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突出特點是對反復發(fā)作難以控制的頑固性心絞痛療效獨特,可逐漸減少或停用硝酸甘油類藥物,糾正缺血性心電圖,解除胸悶胸痛、心慌氣短、乏力汗出等癥狀。對于腦血栓及其后遺癥,通心絡可以縮小腦梗塞面積,恢復腦細胞功能,促進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舌歪斜、肢體麻木的康復,并能預防冠心病、腦血栓的發(fā)生。
吳以嶺教授簡介:
篇4
【關鍵詞】
高血壓;干預治療
心腦血管病是中國人的首位死因,高血壓是總死亡的第一危險因素[1]。目前,我國高血壓的流行存在明顯的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高血壓患者未能得到全面管理和治療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2]。為了加強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管理,通過對廣州市番禺地區(qū)200例門診高血壓患者進行藥物與非藥物的綜合干預,從而提高番禺地區(qū)高血壓的治療率和控制率,進而控制和降低高血壓并發(fā)癥和由高血壓引起的腦卒中、冠心病的發(fā)生和(或)死亡、改善其生活質量?,F將2年工作情況及隨訪治療效果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本院心內科門診病歷完整的高血壓患者200例。男女不限,年齡40~80歲。且具有至少下列1項可干預的危險因素:①血脂異常:TC≥57 mmol/L;②糖尿病:FPG≥70 mmol/L或(和)2 hPG≥111 mmol/L;③肥胖:BMI≥28 kg/m2。將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隨意治療組和嚴格治療組,通過2年隨訪,觀察血壓、血糖、血脂及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從而掌握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治療管理的差別及其對預后的影響。
12 統(tǒng)一調查表 調查高血壓患者診斷史、治療、控制狀況及與高血壓有關的生活行為,并進行對比。用國際通用的現場測量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標準方法,選擇心血管內科醫(yī)生為調查員,參加嚴格干預組的醫(yī)師,經過培訓后,嚴格按照《多重危險因素干預方案》要求對所有患者進行規(guī)范化干預和隨訪,并強調對調查表格的質控。
13 診斷標準 高血壓診斷標準、分級、心血管危險分層均采用2008年國家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標準,并按該指南推薦的高血壓治療目標判斷治療是否達標。心腦血管事件如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均以《診斷學》中的標準執(zhí)行。發(fā)生冠心病、腦卒中及死亡事件填寫事件報告表。
14 干預治療措施 嚴格治療組:能夠基本按時來心血管內科??齐S診,定期測量血壓、接受健康指導、按時取藥、服藥的高血壓患者。基線調查后開始全面干預,重點是高血壓預防與控制,按照居民血壓水平及是否伴有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癥等進行管理與治療,觀察期間每天測血壓一次,1周后每3天測血壓一次,血壓平穩(wěn)后改為每10天測血壓一次,有癥狀隨時復查,同時根據血壓的控制程度和變化調整用藥。服藥同時給予生活干預,戒煙、少飲酒、限鹽、適度運動、按時服藥、定期監(jiān)測血壓。
隨意治療組: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時來心血管內科??茝驮\,不定期到普通門診取藥,不能定期測血壓、服藥不規(guī)律的患者,配合用藥較少,且服藥不規(guī)律,癥狀重時服藥,無癥狀時自行停止服藥。
2 結果
21 研究人群的構成及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經過2年干預治療,嚴格治療組腦出血、腦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明顯低于隨意治療組(P
3 討論
隨著人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心腦血管疾病成為人類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對它們的積極糾正起到了一級及二級預防的作用。大量臨床資料表明高血壓患者更容易合并血糖異常、脂質代謝紊亂,高血壓及高血脂、高血糖呈密切相關性,而高血壓并發(fā)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其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較單因素成倍增加。因此,積極糾正2個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3]。
表3
要遏制高血壓發(fā)病率上升,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必須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增加患者的依從性,改變不健康的生活行為。社區(qū)干預治療在改善高血壓“三率”方面,特別是知曉率和治療率也有良好效果。雖然近年來高血壓控制率在高血壓患者中都有明顯的提高,但是仍然處于低水平。高血壓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腦血管意外,其次是高血壓性心臟損害或心力衰竭,再是腎功能衰竭。如血壓能經常保持正常,則心腦血管意外等并發(fā)癥不易發(fā)生。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及血壓控制率減少了靶器官損害,使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2年內嚴格治療組患者高血壓并發(fā)癥和病死率明顯低于隨意治療組,療效肯定。Ivanova等[4]研究結果表明,在管理的初期,由于人群對高血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部分患者高血壓發(fā)病多年,已有靶器官損害,分層較高,隨著綜合管理時間的延長,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衛(wèi)生知識水平不斷提高,促進預防心腦血管病的態(tài)度及行為朝有利于心血管病防治方向改善,使該社區(qū)人群高血壓發(fā)病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高血壓患者“三率”具有很大迫切性。
盡管引起高血壓因素較多,如遺傳、肥胖、攝入高鹽、吸煙和飲酒等,但高血脂是引起高血壓最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經嚴格治療,血脂、血糖明顯低于隨意治療組。唐惠等[5]研究顯示患高血壓的危險性有隨著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而增高的趨勢,三酰甘油可能是高血壓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當三酰甘油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血流緩慢,并附著在血管壁上引起動脈硬化,使血管腔狹窄,結果外周阻力增加,引起血壓升高,這將使收縮期負荷增加,促使心室肥厚,進而引起心律失常、冠狀動脈狹窄。同時,由于血管腔狹窄,從而造成機體各部位和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減少,導致相應組織梗死性疾病的發(fā)生。高密度脂蛋白因促進膽固醇的代謝,被認為是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因子。調脂治療對高血壓的良好作用除穩(wěn)定、逆轉大、中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管壁彈性外,還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 降低TG,增強血漿的抗氧化能力,同時抑制白細胞產生超氧化物,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反應,從而減少氧化應激,加速非內皮依賴性一氧化氮(NO)產生,抑制NO降解。② 減少高脂餐后脂蛋白殘粒,逆轉脂肪負荷誘導的血管內皮功能失調,改善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③ 他汀類藥物呈劑量依賴性地增加血管內皮細胞中內皮來源的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濃度,增強eNOS活性,減少E選擇素和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濃度來改善內皮功能,且此作用獨立于血清膽固醇水平。④ 他汀類藥物能通過降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力、抑制血管緊張素1受體表達,減少內皮素1合成直接產生降壓作用[6]。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和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肥胖的人也越來越多。肥胖癥的發(fā)生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原因是進食過量、身體活動過少。肥胖癥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癥,內分泌及代謝紊亂,脂肪肝及多種腫瘤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控制肥胖癥是減少慢性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一個關鍵因素。Mshelia等[7]研究顯示,隨著BMI的增高,高血壓患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降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壓病患者的體重指數可起到一定的降壓效果。黃曉波等[8]研究的重慶地區(qū)人群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均隨著BMI的增加呈明顯的線性上升趨勢。因此,積極控制體重,減少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病率對于對降低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肝功異常的發(fā)病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肥胖不僅與高血壓相關,而且肥胖與胰島素抵抗(IR)、糖耐量減低并存。IR與肝細胞內游離脂肪酸蓄積相關,影響脂肪肝發(fā)病。過多脂肪向血循環(huán)中釋放大量游離脂肪酸,影響胰島素的失活,引起高胰島素血癥,持續(xù)的高胰島素血癥導致可逆性IR,肝內大量的脂肪酸蓄積引起脂肪肝的發(fā)生。IR引起Na+K+ATP酶活性降低,使細胞膜Na+梯度降低,Na+Ca2+泵交換減少,導致細胞內Ca2+增加,參與Ca2+對血壓改變的調節(jié);細胞內Na+增加,血管順應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9]。
高血壓、糖代謝異常和血脂代謝紊亂常表現為個體聚集性,這種聚集性可增加心血管病發(fā)生的危險。許多學者認為,三者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影響,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可能是其共同的發(fā)病機理。高血壓對糖和脂質代謝異??赡芘c胰島素抵抗有關,故認為高血壓病不單純是血壓升高,而是一種代謝性疾病。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血脂、血糖水平可能影響普通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10]。本組結果顯示,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糖代謝異常和血脂代謝紊亂是常見現象。本人群中3個危險因素者占782%,是1個多重危險因素聚積一體的高危人群。因此,我們在降壓達標的同時對可逆性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進行了綜合干預,使血糖、血脂、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明顯下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得到明顯的控制,為提高血壓控制率提供了重要保證。因此,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不僅是控制血壓,還應重視并及早發(fā)現可能合并的其他危險因素,并進行綜合防治。對高血壓人群及早干預糖代謝異常、血脂代謝紊亂,可能有助于預防高血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高血壓雜志, 2005,13(4):241.
[2] 王瓊力, 張月萍, 向燕萍, 等社區(qū)控制高血壓五年健康促進干預效果評價中國全科醫(yī)學, 2007, 10(6):501503.
[3] 侯玉英, 趙淑芳, 饒華祥, 等山西省居民高血壓患病情況及危險因素調查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7, 15(4):306308.
[4] Ivanova AD, Petrova GI Hypertension and common complicationsanalysis of the ambulatory treatment cost Cent Eur J Public Health, 2009,17(4):22330.
[5] 唐惠, 滕國興, 劉國玉, 等血脂異常與蒙古族高血壓關系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7,23(1):3032.
[6] Arif AF, Kadam GG, Joshi C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y results of tehmisartan monotherapy, fixed dose combination of telmisartan hydrochlorothiazide/amlodipine J Indian Med Assoc,2009,107(10):7303.
[7] Mshelia DS, Garbati MA, Ndahi AA, et al The usefulness of total cholesterol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ratio in interpreting lipid profile results of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Niger J Clin Pract,2009,12(4):3459.
[8] 黃曉波, 胡蓉, 劉金蓮, 等重慶地區(qū)人群體重指數腰圍與血壓水平及高血壓關系的分析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7):655658.
篇5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血管內皮損傷;腦血管造影術;支架術
最近幾年以來,醫(yī)學影像和介入學不斷進步,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和支架置入術被廣泛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中[1-2]。本文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資料112例實施回顧性分析,將11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56例,觀察組患者通過腦血管造影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通過支架術進行治療,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前以及手術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氧化亞氮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實施比較,現將具體報告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資料112例實施回顧性分析,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54例,患者的年齡處于50~79歲之間,平均67.22±0.64歲。112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4例,合并血脂代謝異常患者79例,合并冠心病患者22例,合并高血壓患者74例。112例患者全部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所有患者排除惡性腫瘤、其他造血功能障礙、嚴重感染以及精神失?;颊摺?1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56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可以實施比較。
1.2 方法
112例患者在手術之前全部實施常規(guī)檢查,其中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感染四項、電解質以及心電圖檢查,在手術之前保持患者空腹,進行靜脈血采集,對血漿內皮素-1、氧化亞氮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進行檢測,全部實施酶聯免疫吸附法實施測定[3]?;颊呤中g之前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00mg,氯吡格雷,每天75mg,持續(xù)用藥3天,為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手術之前8小時患者禁食,手術之前4小時緊飲,觀察組患者通過腦血管造影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通過支架術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為患者進行尼莫地平持續(xù)泵入,防止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現象[4]。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前以及手術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氧化亞氮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實施比較,將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其中將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2小時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水平和手術之前比較顯著升高,氧化亞氮水平和手術之前比較明顯降低(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手術之前比較顯著升高,氧化亞氮水平和手術之前比較顯著降低(P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屬于現在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最近幾年以來,介入材料以及介入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內科治療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有研究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出現和患者顱內外動脈痙攣、狹窄以及閉塞相關,腦血管造影術現在屬于針對腦血管病實施檢查的主要方式,是對顱內外血管病變加以診斷的重要依據[5]。臨床中能夠按照患者的造影結果,與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介入治療之前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腦血管危險因素綜合考慮,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6]。通過本文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資料112例實施回顧性分析,將11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56例,觀察組患者通過腦血管造影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通過支架術進行治療,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前以及手術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氧化亞氮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實施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更加顯著,氧化亞氮水平降低更加明顯,由此可見,腦血管造影術和支架術患者手術之后的血漿內皮素-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全部顯著升高,一般伴隨氧化亞氮水平降低,顯示腦血管造影術和支架術對患者的血管內皮存在損傷,支架術比腦血管造影術對患者血管內皮損傷更大。
參考文獻:
[ 1] Adams H A, del Zoppo G, Alberts M J, et al. AHA /ASA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Ischemic Stroke [ J] . Stroke, 2011, 38 ( 5) : 1655.
[ 2]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 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 中國醫(yī)師神經內科分會.介入神經放射診斷治療規(guī)范Ⅲ ( 修訂稿) [ 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3, 2 ( 10) : 478.
[ 3] The warfarin-asp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studygroup.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vertebral orbasilar artery stenosis [ J]. Stroke, 2010, 29 ( 7) : 1389.
[ 4] 周麗紅, 王嗣欣, 趙亮, 等. 癥狀性顱內外動脈狹窄內支架成形術前后腦灌注 CT 成像的變化以及與臨床療效的關系 [ 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9, 33 ( 1) : 51.
篇6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82
心血管內科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因復雜以及病情變化快等特點, 大大增加了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一旦護理不當, 不但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脅其生命安全, 而且還極易引發(fā)一系列的醫(yī)療糾紛[1]。本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97例, 女85例, 年齡最小35歲, 最大83歲, 平均年齡(52.7±10.1)歲, 包括風濕性心臟病32例, 高血壓伴冠心病64例, 心肌梗死72例, 先天性心臟病6例, 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1. 2 研究方法 對18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與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歸納總結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 結果
182例心腦血管病患者的護理情況與臨床資料中存在53例(29.1%)違規(guī)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為, 其中包括醫(yī)護人員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醫(yī)院因素8例(15.1%)。
3 討論
3. 1 不安全因素分析
3. 1. 1 醫(yī)護人員因素 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 護理工作的責任巨大、任務繁雜, 極易產生醫(yī)療風險。護理人員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護理文書的書寫不規(guī)范:對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護理人員必須每30分鐘對其生命體征與心電圖進行觀測與記錄, 當患者病情稍微好轉后, 護理人員就會產生疏忽與懈怠, 從而推遲對患者診測與記錄的頻率, 導致護理文書的記錄不夠完整[2];由于受到快節(jié)奏工作的影響, 部分護理人員在文書登記時也養(yǎng)成了快節(jié)奏的習慣, 在書寫時字跡比較潦草;由于一些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 或科室的監(jiān)督不到位, 在日常護理巡查過程中, 一些護理人員在發(fā)現患者不在位時, 會進行隨意編寫;在搶救患者時, 護理人員忘記登記護理文書, 存在事后登記或文書登記時間與搶救時間距離過長的現象。②藥物使用及藥量配比出錯:由于心血管內科用藥的品種較多, 藥品的出廠商及名稱比較復雜, 而且護理人員工作量較大, 工作比較繁忙, 可能會出現拿錯藥等情況;護理人員對速度的把握不準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 會加重患者的心臟負擔, 進而造成危險;一些護理人員可能會憑個人經驗進行配比藥量, 從而導致出現藥量錯誤。
3. 1. 2 患者因素 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 一些患者并沒有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 例如一些患者會因為其癥狀較輕, 從而就會對疾病持有一種輕視的心理, 在未獲得醫(yī)護人員許可的情況下, 擅自離開醫(yī)院與病房, 或請假外出后并未按時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較特殊, 在比較嘈雜的外部環(huán)境中, 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憊等因素, 極易引發(fā)疾病的發(fā)作。一些患者及家屬缺乏對疾病的充分認識, 往往對醫(yī)療持有過高的期望值, 一旦病情未見好轉, 甚至發(fā)生惡化時, 常將責任全部歸咎于醫(yī)護人員, 不能充分信賴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工作, 進而誘發(fā)不安全因素。
3. 1. 3 醫(yī)院因素 由于心血管內科病房的床位、醫(yī)療設備以及來往的人員較多, 環(huán)境比較嘈雜, 會影響到科室患者的休息, 易引發(fā)患者的投訴。如果醫(yī)護人員未及時徹底打掃病房衛(wèi)生, 在地面滑濕的情況下, 極易造成患者摔倒, 會給患者的心理與生理帶來不良影響。由于心血管內科疾病的特殊性, 其治療費用往往較高, 若護理人員未及時、詳細地將費用明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在結賬時極易導致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3]。
3. 2 防范對策
3. 2. 1 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 醫(yī)院要加強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的教育與培訓, 為其傳授更多科學的護理知識與技能, 為其提供更多學習與培訓的機會, 同時再通過考核的方式考察護理人員對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護理人員也要通過聽課與查房等形式, 不斷加強護理知識的學習與鞏固, 通過護理實踐不斷提升自身護理操作能力, 進而不斷提升護理水平。此外, 醫(yī)院還要加強對法律知識與安全知識的宣教, 要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與安全意識, 使其能夠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護理人員要嚴格規(guī)范護理記錄, 及時、認真地書寫護理文書, 從而充分保證護理記錄的真實性及完整性。
3. 2. 2 加強護患溝通, 改善醫(yī)院環(huán)境建設 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與溝通, 要充分尊重應關心患者, 細心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與需求, 及時解決患者在生理與心理上存在的困難, 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5]。此外, 護理人員還要將用藥方法與診療方法詳細地介紹給患者, 并且將醫(yī)療費用詳細地告知患者, 以此來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度及信任度, 避免護患糾紛的發(fā)生。醫(yī)院要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狀況下, 加強對醫(yī)院環(huán)境的建設。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爐以及電視等設備, 充分保證病房的安靜與潔凈, 努力為患者營造溫馨、和諧的住院環(huán)境。
綜上所述, 由于心血管內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護理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多不安全因素, 主要是由于患者、醫(yī)院以及護理人員造成的。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與護理水平, 促進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復, 有效降低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幾率, 醫(yī)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少梅. 心內科護理糾紛原因分析與對策. 河北醫(yī)學, 2010, 9(7):886-887.
[2] 白菊娥. 心內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安徽醫(yī)學, 2011, 11(9):1772-1773.
[3] 額登格日勒. 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4(6):324-325.
[4] 周柳嫦. 淺談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0, 12(3):54.
篇7
室內外溫差以小于6℃為宜
不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這樣的認識誤區(qū)。認為天氣熱,血壓會降低,病情會相對穩(wěn)定。其實不然,夏天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的高峰期。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明顯上升。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醫(yī)師劉金來說,在酷暑時節(jié),身體為了散熱,會使體表的血管擴張,更多的血液循環(huán)到體表,心臟、大腦等器官的供血相對就少了。同時,氣溫升高,心跳、血流速度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當人從炎熱的屋外進入空調房間時,氣溫驟降,血管收縮、心律失常、血壓升高,這些原因使得血栓、心梗、中風等心腦血管意外事件在炎熱的夏季高發(fā)。
劉金來認為,空調降溫有一個原則要把握:室內外溫差以小于6℃為宜。最好是使用風扇低檔風慢慢吹,保持室內通風。不渴也要常喝水,等口渴時身體就已經缺水了。
血壓波動大,經常量血壓
有些“資深”的高血壓患者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天氣轉熱,同樣的藥,吃少了血壓依然可以控制得很好,甚至可以達到正常水平。是不是因為夏天一到,降壓藥的藥效就變強了呢?
劉金來指出,其實,原因不是藥效變強了,而是天氣變熱,血管遵循“熱脹冷縮”的原理而擴張,血流加快,阻力減小,同時人在夏季又容易出汗,血管內的水分相應減少,血壓自然會降下來。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所以,天熱后,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相應地減少藥量。
但溫差過大也會影響到人的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忽高忽低,輕則讓人頭暈,重則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發(fā)生。所以,一方面使用空調時室內與室外的溫差不要太大,另一方面要經常測量血壓,并根據血壓變化請醫(yī)生調整藥量,切勿自作主張減少藥量。
消暑貪吃,血糖起伏變化大
進入夏季后,糖友們常常會發(fā)現原來控制得較為平穩(wěn)的血糖卻變得忽高忽低,上躥下跳。這是因為天氣炎熱會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動,尤其容易出現低血糖。當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其他季節(jié)大,消耗的糖分也相對增多。同時,人體在夏季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促使胰島素的分泌量比其他季節(jié)相對多,這也是造成夏天血糖偏低的原因之一。
篇8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問題;合理用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實驗研究中,隨機抽取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70例作為觀察對象,患者入院接受治療的時間段為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納入標準[3]:①經過確診為支氣管擴張合并咯血的患者;②年齡18歲以上的成人患者;③自愿參與到本次試驗觀察中的患者。排除標準[4]:①中途轉院或出院的患者;②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③合并有嚴重疾病的患者;④不能配合此次實驗觀察的患者。選取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齡最小的52歲,年齡最大的74歲,平均(62.3±2.8)歲;所有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目的均有所了解,表示自愿參與到實驗中,所有患者智力清晰,能夠準確接受觀察,本次試驗經過醫(yī)院批準執(zhí)行。1.2方法:統(tǒng)計臨床用藥中存在問題的病例數,記錄具體的問題,針對臨床用藥的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措施:對藥事管理相關制度、實施方案、持續(xù)改進工作、處方點評工作、輔助類用藥的使用金額下降情況,盡可能實現臨床合理用藥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續(xù)改進,保障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合理、經濟,逐條整改,持續(xù)改進,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開具時,提醒會診、及時送檢、高級職稱醫(yī)師開具,對超出說明書適應證、用法用量等情況系統(tǒng)自動跳出警示對話框,醫(yī)師可以重新修改,如病情需要,可以雙簽字確認;通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增強處方醫(yī)務人員對用藥安全的重視程度和臨床用藥的審核力度,可減少和避免用藥錯誤發(fā)生,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還要健全審方藥師攔截功能,多層面確保臨床用藥安全,保障臨床合理用藥,提升藥學服務水平。1.3統(tǒng)計學處理:觀察完成后,使用標準差(x-±s)標示計量資料,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輸入到SPSS19.0[5]軟件中,保障錄入過程中數據的客觀性,對錄入數據進行t值和χ2檢驗,得出P值,當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患者中,臨床用藥常見的問題有用藥方法不正確(10例)、用藥劑量不準確(12例)、用藥重復(8例)、用藥差錯(5例)、濫用抗生素(5例)等問題,要實現合理用藥,需要在院內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方案,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提升護理人員在用藥過程中的工作效率,避免出現用藥問題。在實施針對性的用藥管理后,臨床用藥問題的發(fā)生率有了明顯的降低,僅有2例患者出現了用藥問題,前后對比的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3654;P<0.05)。
篇9
【摘要】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過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多將其病因病機歸于“血脈瘀阻”的范疇;但組織壞死、過氧化應激損傷、炎癥反應等病理改變,遠非單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根據傳統(tǒng)中醫(yī)“毒”邪病因的認識,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當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從化互結致病的病因病機。注重“瘀”、“毒”病因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過程中的相互兼夾、相互從化,探索中醫(yī)治法方藥,對豐富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中醫(yī)病因學,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心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瘀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pathogenetic factors such as platelet activation, adhesion, congregation and thrombosis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blood stasis, whil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tissue necrosis,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etc, are far beyond the etiological category of blood stasis. The toxin or the comb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xin and blood stasis of TCM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rombotic cerebrocardiovascualr diseases. It is significant to recognize and stress the comb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xin and stasis in pathogenicity so as to enrich TCM etiology and improve TCM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ocardiovascular and thrombotic diseases.
Key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rombosis; blood stasis
傳統(tǒng)中醫(yī)病因學,不僅用直接觀察病因的方法來認識病因,更重要的是根據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從疾病臨床表征推繹病因,從而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依據。如《靈樞·本藏》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病因作用于人體,致機體產生病理變化,臨床必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證候)。臨床證候是果,由機體病變產生;病因是病機變化的原因。病因、病機和證候三者之間有必然聯系。病因不同,所致疾病的證候表現亦不同,通過分析癥狀、體征,即可辨識疾病的原因。在傳統(tǒng)中醫(yī)臨床發(fā)展過程中,病因認識學的每次發(fā)展,都會帶來治療方法學的改變和相應疾病治療效果的提高,如溫病學、疫病論及現代血瘀理論的認識等。隨著現代醫(yī)學的迅速發(fā)展,基因、蛋白、生物信號轉導通路等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逐漸被認識和發(fā)現,現代中醫(yī)病因學的研究也逐漸向微觀深入——嘗試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指導下認識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形成和發(fā)展了一些疾病病因的認識,由此導致了現代一些疾病傳統(tǒng)治療模式的改變,提高了臨床療效和研究水平。這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學的認識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1 中醫(yī)病因學發(fā)展促進了心腦血管病療效的提高
對于冠心?。ㄐ乇?、心痛)和中風等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的認識,從古到今經歷了一個逐漸發(fā)展和深入的過程。如對冠心?。ㄐ乇?、心痛)病因病機的認識,20世紀60~70年代以前,多遵循《金匱要略》上焦陽虛,陰寒閉阻,采用宣痹通陽或芳香溫通方藥治療。此后,以陳可冀院士為代表的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合專家根據傳統(tǒng)中醫(yī)關于血瘀致病特點的認識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變,倡導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冠心病[1],創(chuàng)制冠心Ⅱ號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藥用于臨床。同時圍繞冠心病血瘀致病的微觀病理生理改變和臨床特點,制定冠心病血瘀證病證結合診治規(guī)范,提高了冠心病的中醫(yī)治療效果,促進了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療方法學的創(chuàng)新。有關中風病病因的認識,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強調“正虛邪中”,主張用“風引湯”和“大秦艽湯”治療;其后,逐漸認識到中風為“內風”所致,提倡采用平肝熄風或補肝腎熄風方藥治療;清·王清任則強調半身元氣虧虛,血脈瘀滯不利,并創(chuàng)制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20世紀70~80年代以后,以王永炎院士為代表的中醫(yī)專家,根據中風病急性期患者神志不清、昏迷、大便干結等臨床癥狀及組織壞死、水腫、過氧化脂質積聚等病理改變,提出毒損腦絡的病理概念[2],認為病因為“風”、“火”、“痰”、“毒”、“瘀”互結,并創(chuàng)制清開靈、醒腦靜等方藥用于臨床治療,提高了臨床療效??梢姡嗅t(yī)病因學的研究深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是中醫(yī)臨床防治疾病療效提高的基礎。
2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不僅為“血脈瘀阻”,還有“毒損血脈”
我國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約170/10萬~390/10萬,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由“八五”期間第二位升至“九五”期間第一位[3]。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多是在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基礎上形成血栓,造成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影響組織供血。AS基礎上的血栓形成與炎癥密切相關,兩者相互促進,互為因果:一方面,炎癥因子釋放可以誘發(fā)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血栓形成也是炎癥激活的主要因素。以往認為血小板主要參與凝血止血和血栓形成,新近則發(fā)現血小板本身也是一個炎癥細胞,血小板的活化可介導炎癥細胞趨化、黏附和浸潤,致組織損傷[4,5]。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過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多將其病因病機歸于“血脈瘀阻”,在此認識指導下,形成了理氣活血、益氣活血和溫陽活血等系列治法和有效方藥;但組織壞死、過氧化應激損傷、炎癥反應等病理改變,遠非單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結合傳統(tǒng)中醫(yī)有關“毒”邪病因的認識和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的臨床特點,應當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從化聯合致病的病因病機。
高度敏感性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是目前檢測炎癥反應的一個代表性生物標記物,2003年1月美國心臟協會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薦hsCRP為心血管疾病二級臨床檢測指標(證據B級)[6]。炎性反應在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病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血液致病因素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病原微生物刺激等,上述病理因素作用于血管內膜使血管內皮發(fā)生結構和功能改變,繼而脂質沉積、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誘導大量炎性因子產生,促進炎性細胞活化,造成血管內膜發(fā)生慢性修復性炎癥反應[7,8];而炎癥又是誘發(fā)AS斑塊不穩(wěn)定和斑塊破裂的一個主要原因。斑塊破裂,激發(fā)血栓形成,堵塞動脈管腔,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腦梗死及周圍動脈血栓栓塞等嚴重臨床心腦血管病事件的發(fā)生[8]。
針對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現代醫(yī)學采用抗血小板、靜脈溶栓、動脈溶栓、經皮動脈介入和冠狀動脈搭橋等方法治療,雖多數能達到開通堵塞及狹窄血管和恢復缺血區(qū)域血流的目的,但目前仍存在許多無法真正解決而又必須面對的問題:(1)上述方法仍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后的補救措施,即使治療及時,罪犯血管的堵塞已不同程度地損傷了機體組織[9];(2)目前介入治療方法針對的是較大的主干血管,無法真正解決“組織無復流”和“緩慢復流”現象[10,11];(3)動脈血栓形成致組織變性壞死、炎癥細胞浸潤、氧自由基爆發(fā)和細胞凋亡等連鎖病理反應,皆可嚴重影響相關臟器的功能和臨床預后。可見,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和組織變性損傷是動脈血栓性疾病的必然結果,貫穿整個病理過程的始終。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的臨床特點和血栓閉塞引發(fā)的組織損傷壞死、炎癥瀑布反應、氧化脂質沉積和細胞凋亡等病理損害,與中醫(yī)“毒”邪致病起病急驟、傳變迅速、直中臟腑和腐肌傷肉等特點多有相似之處。因此,將“瘀”、“毒”兩種病因結合,可更全面地詮釋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更有利于指導心腦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中醫(yī)治療。一些小樣本臨床觀察表明,清熱解毒方藥在防治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腦卒中方面具有一定臨床療效[12,13]。我們采用不同活血化瘀中藥配伍干預ApoE基因缺陷小鼠AS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證明活血解毒中藥消減和穩(wěn)定AS斑塊的作用優(yōu)于單純的活血化瘀中藥[14,15],以效析因,從實驗角度也證實了“瘀毒”病因兼夾在動脈血栓性疾病發(fā)病中的作用。
3 瘀毒病因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過程中的互結從化
“瘀”、“毒”作為病因,皆具有兼夾性和依附性,它們既可是疾病的病理產物,也可是致病的病因。毒邪致瘀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毒邪煎熬血液,血凝成瘀;(2)毒邪傷絡,血溢成瘀;(3)毒邪傷津耗陰,陰傷血滯為瘀;(4)毒壅氣機,血脈凝滯;(5)熱毒損臟,血行失司。另一方面,瘀血阻滯脈絡,血行緩滯或不循常道,溢出脈外,瘀久不消,組織器官變性壞死,則蘊化成毒。由此可知,“瘀”、“毒”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相互從化,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其中,“瘀”為有形之灶,“毒”為病情轉變和惡化的關鍵。如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基本病理改變是AS造成冠狀動脈固定性狹窄,其心絞痛發(fā)生的誘因、疼痛性質、部位和緩解方式在相當一段時間維持不變;冠狀動脈內一旦由穩(wěn)定性AS斑塊(固定性狹窄)轉變?yōu)椴环€(wěn)定斑塊,繼發(fā)血栓形成,則病情發(fā)生急劇變化,心絞痛程度加重,持續(xù)時間延長,甚至出現心肌梗死、猝死等嚴重心臟事件,病情轉為“兇險多變”。綜合“瘀”、“毒”互結致病在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疼痛劇烈、固定性刺痛、出血、厥脫、昏迷,舌紫絳而暗有瘀斑或紫黑、舌苔厚膩或垢膩,脈澀、結代或無脈等;其次可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萎甲紫、狂躁善忘、口氣臭穢、青筋暴張等。從相關文獻資料中歸納“瘀”、“毒”致病的臨床表征,審癥析因,也可發(fā)現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大多有“瘀”、“毒”致病的臨床癥狀,且二者常交互存在,“瘀”中有“毒”,“毒”中有“瘀”。見表1。表1 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的臨床表征和微觀病理改變
注重“瘀”、“毒”病因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致病過程中的互結、從化,在傳統(tǒng)中醫(yī)病因學理論指導下認識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采用現代流行病學和信息生物學方法,總結歸納中醫(yī)宏觀臨床表征變化和微觀病理生理變化的相關性和演變規(guī)律,從“毒”、“瘀”互結從化角度研究總結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新的治法和方藥,進而按照現代循證醫(yī)學要求客觀評價不同活血解毒配伍中藥的臨床療效,反證“瘀”、“毒”在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對豐富中醫(yī)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機理論,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是一非常值得探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Chen KJ, Li LD, Weng WL, et al. Studie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Xin Nao Xue Guan Bing Za Zhi. 2005; 3(1): 12. Chinese.
陳可冀, 李連達, 翁維良, 等. 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5; 3(1): 12.
2 Li PT, Wang YY, Huang QF. The hypothesis of the injury of brain collaterals by toxins and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1; 24(1): 1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澎濤, 王永炎, 黃啟福. “毒損腦絡”病機假說的形成及其理論與實踐意義.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1; 24(1): 16.
3 Chi MY.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rombology.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15. Chinese.
池明宇. 中西醫(yī)結合血栓病學.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 15.
4 Wagner DD, Burger PC. Platelets in inflammation and thrombosi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3; 23(12): 21312137.
5 Ruggeri ZM. Platelets in atherothrombosis. Nat Med. 2002; 8(11): 12271234.
6 Pearson TA, Mensah GA, Alexander RW, et al.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3; 107(3): 499511.
7 Kovanen PT, Kaartinen M, Paavonen T. Infiltrates of activated mast cells at the site of coronary atheromatous erosion or rupture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1995; 92(5): 10841088.
8 Feinbloom D, Bauer KA. Assessment of hemostatic risk factors in predicting arterial thrombotic event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5; 25(10): 20432053.
9 Li JZ. Attention to arterial thrombotic diseases.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6; 45(1): 23. Chinese.
李家增. 關注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 中華內科雜志. 2006; 45(1): 23.
10 Porter TR, Li S, Oster R, et al.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no reflow demonstrated with intravenous perfluorocarbon containing microbubbles following restor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3 f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1998; 82(10): 11731177.
11 Kenner MD, Zajac EJ, Kondos GT, et al. Ability of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during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o predict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t onemonth followup. Am J Cardiol. 1995; 76(12): 861868.
12 Wei JL. Hypothe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xic heat and apoplexy.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3; 26(1): 711. Chinese.
魏江磊. 中風熱毒論.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3; 26(1): 711.
13 Lu XH. Clinic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n treat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by Huanlian Jiedu Capsule.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5; 29(6): 45746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盧笑輝. 黃連解毒膠囊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研究.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5; 29(6): 457460.
14 Wen C, Xu H, Huang QF, et al. Effects of herbs of activation blood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orphology in ApoE genedeficient mice. Zhongguo Bing Li Sheng Li Za Zhi. 2005; 21(8): 1640. Chinese.
文川, 徐浩, 黃啟福, 等. 6種活血中藥及芎芍膠囊對ApoE基因缺陷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膠原沉積及其代謝的影響.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05; 21(8): 1640.
篇10
【關鍵詞】 丹紅注射液;心腦血管疾病;療效顯著
近年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呈增長趨勢,發(fā)病年齡呈現年輕趨勢。冠心病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由于心肌的負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心腦血管造影,血管內放置支架雖為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是有許多患者失去最佳介入時機,或者由于認識、經濟上的原因不能接受,藥物治療仍為最有效常用的治療方案。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01月-02月收治的心腦血管病患者80例,按不同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丹紅注射液組)和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組)。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為43-67歲,平均56歲,其中冠心病心絞痛26例,腦梗死14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為40-70歲,平均57歲,其中冠心病心絞痛24例,腦梗死16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患病情況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在心腦血管病常規(guī)治療(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改善血環(huán))的方法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1次/日靜點,應用兩周。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針對不同疾病分別采用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藥物。常規(guī)應用硝酸酯類(硝酸異山梨酯、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丹參或舒血寧,奧扎格雷、阿司匹林、他汀類降血脂藥。應用兩周。
1.3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治療兩周后,癥狀明顯減輕:心絞痛患者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腦梗死患者肢體活動較入院前明顯靈活、肢體麻木較治療前明顯減輕、言語較治療前明顯流利、頭暈明顯減輕或消失。②有效:治療兩周后,胸痛、胸悶、心悸、氣短減輕;肢體活動較入院前靈活、肢體麻木減輕、言語較入院時流利。③無效:治療兩周后,癥狀無改善。④加重。原有癥狀加重。2 結 果
治療兩周后,從臨床療效情況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的顯效有30例,有效9例,無效1例,無加重病例,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的顯效有20例,有效14例,無效4例,加重2例,總有效率為85%。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P小于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治療組治療兩周后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加重 總有效率
觀察組(n=40) 30 9 1 0 97.5%
治療組(n=40) 20 14 4 2 85%
3 丹紅注射液的不良反應
靜點丹紅注射液過程中僅有兩個患者出現輕微不良反應。一個患者覺面部發(fā)熱、頭部輕微發(fā)漲;另一個患者覺靜點側上肢瘙癢。停藥后未給予處置,不適癥狀逐漸消失。4 討 論
冠心病心絞痛、腦梗死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內膜損傷,可促使血小板激活,聚集性強,血液粘度增高、血流減慢,引起缺血缺氧,出現心絞痛發(fā)作。腦梗死患者閉塞血管內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或血管炎改變、血栓形成或栓子,局部血液供應中斷引起腦缺血、缺氧,將導致神經元、腦細胞損傷,出現相應支配區(qū)域的臨床癥狀:頭暈,肢體感覺、運動障礙,言語障礙。
丹紅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參和紅花。君藥為丹參,其味苦性微寒,其藥理機制為①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紅細胞、血小板CAMP濃度。②其水溶成分能興奮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生成增多,血管內皮細胞中PGI2增高,血管擴張;其還是強氧化劑,能有效消除機體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穩(wěn)定細胞膜,其效果與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紅花為菊科屬植物的干燥花,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為常用活血化瘀中藥之一。紅花含紅花甙、紅花黃色素,紅花甙經鹽酸水解后得到葡萄糖和紅花素、紅花醌甙及新紅花甙。紅花的活動成分具有擴血管、對二磷酸腺苷(ADP)誘導的血小板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提高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在丹紅注射液中,紅花作為臣藥,與丹參相輔,除邪而不傷正,并具共奏活血通絡、去瘀生新之功并且經現代工藝處理后藥理作用突出而副作用明顯減少。
本研究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梗死,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小于0.05),表明丹紅注射液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脂,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與開放,恢復腦梗死區(qū)域尤其是梗死周邊缺血半暗區(qū)腦細胞的功能。
綜上所述:丹紅注射液與常規(gu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梗死藥物合用有協同作用,可以明顯提高療效,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神經病學》第六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ISBN978-117-10298-81112.
[2] 《內科學》第六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ISBN7-117-05903-6112-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