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劉禹錫范文

時間:2023-03-15 00:3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石頭城劉禹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首詩給我們沖擊力最大的兩個意象,一是月,一是空城。

“月”,古往今來,是中華民族鐘情的一種審美意象,她的文化內(nèi)涵的傳承和發(fā)展,實際上也是互文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從屈原的《天問》中的“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句展示屈原對宇宙的拷問。王昌齡的《送李十五》“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襯托離人的孤寂情懷。李白在詩中總是把月引為知己,“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對月獨酌》),把月當成有生命有情意的人格化的事物。晚唐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虞美人》),作者通過月亮寄予了自己的離別傷感之情。各時代文人的沿襲適用使“月”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意蘊纏綿糾結在一起,當我們讀到劉禹錫的這首《石頭城》中的“月”時,她就不純?nèi)皇强陀^世界中的自然景觀了,而產(chǎn)生了對人世滄桑變幻的思考,這里的“月”我們又能在諸多文本的眾多意象中讀出新的含義,即一個笑看世事的智者的形象。

“空城”的“空”字,與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字在空間形態(tài)上是有其相通之處的,即傳達出心靈世界的一種孤寂。與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空”字意味相和,黃鶴樓依舊,而昔人卻一去不復返,永遠成為過去。這里沉淀著作者對歷史的感慨。而由此又會生發(fā)出對人生命運的一種思考。

布魯姆認為“在某種時刻,不是遲來者模仿前驅者,而是遲來者被他們的前驅者所模仿,前驅者受惠于遲來者的成就與光彩?!倍覀兺ㄟ^下面兩首詞與《石頭城》的分析比較,便可見出布魯姆此語的精妙:其一是宋代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其二是元代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

從主題方面來說,二詞毋庸置疑是對劉禹錫的兩首原詩的照搬。卻填補了《石頭城》中的許多空白。雖然這種填補使“味外之旨”由多元變成一維,由含蓄雋永變得直白袒露,但畢竟以讀者的身份充實了《石頭城》的內(nèi)容。周詞中的“傷心”句與薩詞中的“思往事”句都有了主觀色彩,對往昔有著共同的一往情深,由對歷史的感懷直接走入對個人生命的憂嘆。

從意象來說,月和城常在,而生命卻如此短暫。正如王羲之在中所言:“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我們在這里感悟到生命對于時間的無可奈何,面對整個宇宙作為社會存在的個體生命既感受到一種形而上的悲哀同時又有一種浸浹肌骨的感動,在懷古情愫中增添了一層真切的個體生命的感懷。

從意境上來說,《石頭城》與二詞皆情景交融。人的情感與所述之景巧妙地融合為一,所選物象皆為冷色調(diào),借助悲涼的情懷,使其籠罩一層暗淡凄冷的光環(huán),意境冷清凄。又以自然宇宙的永恒襯托出人生的短促,而人在面對此情此景時又只能無可奈何,透射出濃郁的滄桑之感。

篇2

關鍵字 懷古;詩歌;教學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對怎樣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有效性產(chǎn)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怎樣將古詩詞的知識點的落實與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有效結合起來?即能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情感的體驗,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師的一言堂往往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情緒的底下。常常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情緒高漲的講授著,學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現(xiàn)實之需要。

語文新課標中將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定位課程目標之一。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怎樣做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將是教學方法研究的方向。筆者曾長期走進初高中語文古詩歌課堂,在觀摩中學習到一些教師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中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學生古典詩歌的閱讀量做了具體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薦,還有一部分的閱讀內(nèi)容由教材編者和任課教師補充推薦。任課教師可選擇有代表性的能體現(xiàn)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的詩歌作為教學內(nèi)容?!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師怎樣做一個巧婦呢?

將相同主題詩歌劃分歸類,對已積累了一定基礎知識的中學生來說并不是難事。如《登幽州臺歌》《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越中覽古》等。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懷古詩多以地點為題,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關注點,以此為開啟學生興趣的鑰匙。可將懷古詩以地點特點分類教學。陳向春教授將懷古詩的場合特點分為三類:故都懷古、遺跡懷古、人物懷古。本文以故都懷古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故都往往有著諸多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常常有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這里書寫了一段段歷史,所以故都懷古的詩歌更能激發(fā)學生探尋的興趣。

教師在懷古詩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故都的歷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詩人詠懷的熱點,金陵是今江蘇省南京市,在歷史中是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故都。作為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所以受到詩人的關注。以金陵為懷古對象的詩歌很多,教師可選擇某一焦點為教學關鍵詞,如某一詩人的金陵懷古詩專題,或是情感表達的不同等為探究點進行教學。

一、劉禹錫的金陵懷古詩

劉禹錫的《金陵五題》詩前“引”中寫到:“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全唐詩》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別稱,劉禹錫未游過金陵,卻憑對金陵的了解做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金陵懷古詩,可見金陵的魅力。學生最熟悉的要數(shù)《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朱雀橋和烏衣巷都位于金陵,烏衣巷是東晉時王導和謝安居住地,這里還聚居著名門望族,富有歷史內(nèi)涵。朱雀橋、烏衣巷又形成對偶可謂語言之精妙。作者又通過對朱雀橋與烏衣巷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勾勒出蕭條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對歷史的回想。作者沒有寫朱雀橋、烏衣巷從前的模樣,但我們可以想象,它們的變化是與金陵的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上攵?,金陵經(jīng)歷了從繁華到衰敗的過程。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p>

石頭城是金陵又一別名,沒一個別名背后都有一段歷史,石頭城由來于三國時期的孫權。這首詩的開篇作者同樣描寫了金陵城的自然環(huán)境,圍繞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著石壁帶回的是寂寞冰冷。與《烏衣巷》相同的是作者開篇都描寫金陵的自然環(huán)境,通過描寫金陵現(xiàn)實的荒涼暗示出金陵過去的歌舞喧囂的繁華在歷史的滄桑變遷中消失了。作者通過古今對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懷。經(jīng)歷了六朝繁華的金陵,已成為“空城”一座。在歷史中沒有改變的天空中的明月,依舊照過“女墻”。作者習慣拿一貫穿時間空間的景物來表達物是人非之感,《烏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頭城》中的“舊時月”都表達了詩人無限感慨,意味深長。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兩首或幾首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

二、表達情感內(nèi)容分類教學

教學中,學生不僅要了解地點意象的內(nèi)容,還要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同的詩人由于人生經(jīng)歷不同詩歌表達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劉禹錫《臺城》:“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花。”詩人講述了當年金陵的繁華如今已是野草叢生的荒涼,詩人不單是吊古傷今,還對歷史做出了評價,統(tǒng)治者的奢侈荒造成了國破家亡。作者借古諷今,表達了興亡之感,憂國憂民的情懷。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p>

篇3

一.意境美:所謂的意境一般是指作者通過詩中物象所表達的一種境界,把作者所要通過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用詩中所寫景來表現(xiàn)。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雖然只有28字,卻包涵著極豐富的內(nèi)容,它描繪了10種景物,卻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表現(xiàn)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濃縮于這一幅畫面之中。在詩中情景交融語言自然,更能使意境顯得深遠優(yōu)美,例如,,劉禹錫的《石頭城》一詩:“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边@四句詩句句寫景,詩人所石頭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在朦朧的月夜中寫,顯示了故都的荒涼和沒落,更透露出詩人對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無限感傷。

二.個性美:所謂的個性在詩歌中一般是指詩歌中所描繪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詩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動、神態(tài)、心理以及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比如,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詩歌雖樸素簡短,但人物形象盡顯。鴻門宴之后,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使他興奮、歡快,躊躇滿志,然而他心中又隱藏著深深的恐懼和悲哀:得江山易,守江山難。所以他極其渴望得到良將志士,以固國安邦。由此可見,此詩既表現(xiàn)了其豪邁得志的一面,又表現(xiàn)了其內(nèi)心憂慮矛盾的一面。其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為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的江邊,月落烏啼,清霜滿天,滿懷鄉(xiāng)愁,孤臥客船,只有殘敗的江楓,明滅的漁火相伴,讓人徹夜難眠,再加上深夜蘇州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更襯托游子的孤寂懷鄉(xiāng)之情??坍嬃擞巫铀监l(xiāng)的獨特形象。

三.建筑美:所謂的建筑在詩歌中多是指詩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辭發(fā)法,表現(xiàn)方式等,讓人讀起詩來感到詩歌形式整齊多樣,很是規(guī)整,就像所蓋的建筑一樣,形式整齊而又不單一,有上下四方的,有金字塔式的還有階梯式的。例如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篇4

因此,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認真審視題目可以了解作品的內(nèi)容主旨,猜測其思想感情,從而為進一步鑒賞作品打下基礎。

一、關注標題能準確把握詩歌內(nèi)容

古代詩歌簡練,很多詩歌特別是借物寄意的詩歌僅在詩題中點明所寫事物,而在詩中無一字提到所寫對象,這時如果不關注標題,就根本無法理解詩歌內(nèi)容。

例1.

觀書有感

朱 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只看詩的正文,往往以為是小湖水的風景,但看了題目之后,便知道,本詩談的是作者看書的感受,“半畝方塘”是書,“天光云影”是指書中有美好的景致,“源頭活水”是指讀書可以使神志清醒,思想永遠鮮活。

因此,讀詩歌首先得關注標題,這樣就能快速而準確地把握詩歌內(nèi)容了。

例2.【2004江蘇卷】

征人怨

(唐)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解讀】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寫出征人怨年年歲歲頻繁調(diào)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zhàn),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diào)。

上面的詩歌題目就點出了寫作的對象及其感情,有的詩歌標題甚至還點明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抓住它就更容易把握詩歌內(nèi)容了。如白居易的《江樓夕望招客》,看題目就明白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再鑒賞這首詩就從容得多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詩歌只讀標題難以準確把握詩歌內(nèi)容,需結合詩句。

例3.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這里的石頭城,不是指用石頭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時的南京城。對題目的字面意思的了解,有時我們也要借助于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以準確讀懂詩歌,從而為鑒賞奠定基礎。

二、關注標題能準確地把握詩歌情感

有些題目想來也很有意味,即使不讀詩,也可以約略看到詩人的神情。

例4.

憫 農(nóng)

李 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從題目可以讀出憫農(nóng)、憐民的思想感情,即對農(nóng)民們艱苦生活的同情;對官府的賦稅徭役繁重,殘酷剝削農(nóng)民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強烈的不滿。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標題能直接看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給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diào)。有些標題其實起著暗示詩歌思想感情的作用,是隱性的。

例5.

孤 雁

崔 涂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繳,孤飛自可疑。

【注】(zēn):短箭;繳(zhuó):系箭的絲繩。

【解讀】標題點出所詠之物,一“孤”字含感彩。“孤”字看起來是寫孤雁,但詩人以“孤雁”自喻,抒發(fā)的卻是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

三、關注標題能準確理清詩歌思路

有些題目一看便可以理出作者的思路。

例6.

觀 獵

王 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首聯(lián)”起得突兀,統(tǒng)帥全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承聯(lián)”寫發(fā)現(xiàn)獵物,鋪墊和蓄勢)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轉句扣主旨,寫獵罷歸營)

回頭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合句結題,點睛收題意深遠)

四、關注標題能快速把握詩歌題材

有些題目一眼便可以看出詩歌的題材。

例7.

漢江臨眺

王 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解讀】題目表明這是登臨游賞詩。

例8.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解讀】一看題目就知道是一首送別詩。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詞是沒有題目的。一首詞可以沒有題目,但不可以沒有詞牌名。有些學生誤把詞牌名當作詞的題目,從而解讀詞的情感時造成錯誤。

例9.

昭君怨

蘇 軾

誰做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這是一首送別詞,和昭君基本上沒有什么關系?!罢丫埂北臼乔偾?,歷史上也有諸多這方面的記載,如《琴曲譜錄》寫道:“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而在這首詞中,“昭君怨”則是詞牌名,用來規(guī)定詞的寫作規(guī)律和格式。

但是很多考生在考試時都以為是在表達昭君的怨恨之情,鬧了個大笑話。

五、如何審視題目

首先,要理解題目中的詞語。

理解詞語,包括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揣測詞語后的深層含義。例如陸游的《書憤》,意為“書寫憤恨”。

其次,要揣測質(zhì)疑,化抽象為具體。

篇5

關鍵詞:《西塞山懷古》;人心所向;國家統(tǒng)一

《西塞山懷古》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詩作之一,是一首懷古詩。西塞山就是詩人懷古的地方,長慶四年,劉禹錫從燮州出三峽,沿江東下,到和州任刺史,沿途西塞山,觸景生情,感懷往事,寫下了這首懷古詩。

西塞山在今湖北黃石市東郊,俯視長江,地勢險要,是三國時吳國的西部要塞,吳國設置了攔江鐵索。公元279年,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下令伐吳,王于公元280年正月自益州(今四川成都)東征,沿長江向吳國首府金陵(南京)挺進,并于同年三月在石頭城(金陵城東)接受吳國的投降。

吳國擁有長江天險這樣的地勢,還設置了攔江鐵索,卻毫無防守之力,詩人感懷往事,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政權的變更,得出結論――一個政權的鞏固靠的是人心所向和國家統(tǒng)一。

前兩聯(lián):“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边@四句敘述的就是當年的西塞山之戰(zhàn),詩人通過一些字詞蘊含了自己的情感?!镑鋈弧币辉~本指人的神情沮喪、低落,這里指在王的攻擊下,吳國驚慌失措、兵敗山倒,一片頹廢。四句詩中還包含了三組對比:一是“下和收”。“下”符合地理形勢,由上游向下游進軍,“下”字置于益州之前,顯示出一種浩浩蕩蕩、居高臨下的進軍氣勢,“收”,金陵是六朝古都,有一種金陵王氣,而面對著王的軍隊,這種王氣黯然消失,一下即收,既顯示了王軍隊的強勁攻勢,速度很快,也顯示了吳王朝聞風喪膽的情態(tài)。二是“千尋鐵索”和“一片降幡”。“千尋鐵索”說明吳國的防御軍事非常強大,但是再強大,最后換來的只是一片降幡。“降幡”,幡就是旗,但一般指下垂的旗,這里用降幡,很形象。同時還有形象和色彩上的對比,形象上:“千尋鐵索”和“一片降幡”,一橫一豎;色彩上:一邊是晉軍燒毀鐵索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三是:“沉”和“出”。一下沉一高揚,形象地說明了吳國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晉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前四句詩,交代了這場戰(zhàn)爭的指揮者、進軍路線、作戰(zhàn)方式,突破江防的經(jīng)過以及吳主投降的情形,其中寓有深意:一個政權的鞏固,靠的不是險要的地形,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他防御工事都形同虛設、不堪一擊。

頸聯(lián):“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傷往事”,往事不僅僅指西晉滅吳,三國以來,金陵經(jīng)歷了六朝,每個朝代時間都不長,每個朝代都在重復前人的深重教訓,只可惜當權者卻都沒有看見。曾經(jīng)的那些英雄們,那些當權者們,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遠去了,唯一不變的就是西塞山和長江。“山形依舊枕寒流?!痹娙擞脭M人的手法寫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舊”是說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依舊如此,江水無言,青山依舊,但人間的英雄霸主們并不相識,他們偏要憑借山川險峻,稱王圖霸,因此也難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諷?!吧叫我琅f”也和英雄們的霸業(yè)蕩然無存形成對比,這就更突出了他們的可悲。頸聯(lián)承上啟下,把讀者的思想從歷史的悲哀中掙扎出來,帶回到現(xiàn)實,概括了整個南朝三百余年政權頻繁更替的歷史。

詩人對那些歷史教訓,是有所感悟的,要政權穩(wěn)定,除了要民心所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國家統(tǒng)一,詩人在尾聯(lián)提出:“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币斫馕猜?lián)表達的深意,就要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朝建立初期,統(tǒng)一四海,繁榮昌盛,劉禹錫是中唐詩人,這首詩是他在824年秋赴和州途中,經(jīng)過西塞山所作,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平息,但是當時的藩鎮(zhèn)割據(jù)非常嚴重,唐王朝一直在努力維持著統(tǒng)一的局面。金陵六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而那些藩鎮(zhèn)割據(jù)的遺跡還在,“故壘蕭蕭蘆荻秋?!蓖盏能娛卤?,如今已荒蕪在一片秋風蘆葦之中。尾聯(lián)既是詩人慶幸唐王朝這個暫時還統(tǒng)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這個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到那時,唐王朝也會變成“故壘蕭蕭蘆荻秋”的破敗景象。

詩人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描繪古跡的目的,就是對當時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痛擊。

參考文獻:

篇6

一、借助標題,可以把握詩歌的題材內(nèi)容

1.即景抒情詩

(1)以四時早晚等時間名詞為題。如《春曉》(孟浩然)、《錢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許渾);(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勝為題。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劉方平)、《滁州西澗》(韋應物)、《黃鶴樓》(崔顥);(3)以“登”、“書”、“望”、“游”、“觀”、“題”等詞語為題。如《登鸛雀樓》(王之渙)、《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望廬山瀑布》(李白)。此類詩歌以寫景作為主要內(nèi)容,多借描寫四時眼前之景來抒發(fā)作者當時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類詩歌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1997年高考詩歌《望洞庭》(劉禹錫)、《題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詩歌《題李凝幽居》(賈島),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圖》即屬此類。

2.傷時感遇詩

用一個短語或句子,敘述詩人遇到的人或經(jīng)歷的事。如《江南逢李龜年》(杜甫)、《過故人莊》(孟浩然)、《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楓橋夜泊》(張繼)、《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此類詩歌以敘寫詩人遇到的能觸發(fā)某種心理活動和情感的人或事為主要內(nèi)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寫法。2000年高考詩歌《約客》(趙師秀)、2002年《春夜洛城聞笛》(李白)、2007年遼寧卷《秋夜獨坐》(王維)即是此類。

3.送別懷人詩

標題中往往有“送”、“寄”、“懷”、“憶”、“別”、“夢”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夜雨寄北》(李商隱)、《天末懷李白》(杜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效)、《留別王維》(孟浩然)、《夢微之》(白居易)。此類詩歌多以送別或懷念親人、情人、友人為主要內(nèi)容,抒寫真摯的親情、愛情、友情,表現(xiàn)對親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時也表現(xiàn)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2001年高考詩歌《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2007年山東卷《出關》(徐蘭)即屬此詩。

4.詠物詩

以動植物名稱作為標題,如《在獄詠蟬》(駱賓王)、《蟬》(李商隱)、《鷓鴣》(鄭谷)、《金錢花》(羅隱)。此類詩常以詠某一動植物來表示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某種認識、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選元稹的詩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慶卷《海棠》(蘇軾)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類。

5.詠史懷古詩

(1)以歷史人名為題。如《蜀相》(杜甫)、《賈生》(李商隱)、《西施詠》(王維);(2)以遺址地名為題。如《石頭城》(劉禹錫)、《赤壁》(杜牧)、《隋宮》(李商隱);(3)有“懷”、“古”、“懷古”、“詠”等詞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越中覽古》(李白)、《詠懷古跡》(杜甫)。此類詩歌往往以歷史遺跡、歷史人物、歷史事跡為題材,或抒發(fā)詩人對世事巨變、物是人非、國家興亡的慨嘆,或總結經(jīng)驗、告誡統(tǒng)治者吸取教訓,或謳歌歷史人物,表達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諷今、對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華清宮》(吳融)和《過華清宮》(杜牧)、浙江卷《烏衣巷》(劉禹錫)即是此類。

其他如邊塞詩、宮怨詩、田園詩、題畫詩等,標題都有一定的語言標志,憑借這些語言標志都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標題,可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標題明示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書憤》(陸游)從標題看,“書憤”者,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再如2007年遼寧卷《秋夜獨坐》(王維),借助標題可知本詩抒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

2.有些標題暗示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從標題可知,這是一首詠孤雁的詩,再結合詩句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詞《醉落魄?詠鷹》(陳維崧),從題目中作者吟詠對象“鷹”可以猜測出,本詞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

三、借助標題,能夠解讀詩歌的表達技巧

《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表達技巧。我們借助標題可以了解作品的表達技巧。

篇7

“空”字在詩中一般可作名詞、形容詞和副詞。作名詞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曠之地,主要營造一種遼遠空闊的背景,常有助于詩的意境的創(chuàng)設。作副詞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它常常用于詩的情感表達。作形容詞的“空”,常有空遠、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帶有寂寞寥落、沉郁悲涼的情調(diào)。因而它既可以用于意境的創(chuàng)造,也可以用于情感的處理。

一、“空”字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

(一)創(chuàng)造一種浩渺空遠的意境

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此中用“碧空”這一意象,意在給畫面增添一種遼遠廣闊的感覺,詩人的一片留戀悵惘之情也就自然暗含在這“江”、“空”組織成的浩渺無際的畫卷中了。

王維的“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江漢臨泛》),詩中的“遠空”與李白詩的“碧空”意義相近,然趣味有異。此處以“遠空”作為一個遼遠的背景,意在襯托波光水影的動態(tài)美。

李賀的“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李憑箜篌引》),詩中的“空山”即為空曠的山野,一下將詩的意境拓展得很深遠。

(二)創(chuàng)設一種縹緲空蒙的氛圍

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后雨》),此中的“空蒙”表現(xiàn)出雨中霧氣迷茫的情形,從而顯示出煙嵐雨霧籠罩著的遠山,迷蒙一片,若有若無,極富奇趣。詩人另一首詩中的“東方云??諒涂?,群仙出沒空明中”(《登州海市》),出現(xiàn)三個“空”字,營造一種神仙所處的虛無縹緲的環(huán)境,令人神往。

(三)富有一種寧靜空寂的禪趣

“空”字在王維詩中運用的頻率極高,常出現(xiàn)“空山”這一意象,這與詩人習佛參禪的生活、所接受的禪宗思想及所追求的禪趣有關,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等,都給人一種幽寂之感。既有作者對遠離塵俗的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環(huán)境的向往,也表現(xiàn)詩人對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境界的追求?!胺e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積雨輞川莊作》)、“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過感化寺》)等詩中的“空林”意象都具有相同意味?!氨∧嚎仗肚?,安禪制毒龍”(《過香積寺》),具有使動意味,此處的“空潭曲”,即“使潭曲空”,因毒龍(喻妄心邪念)被安禪(安心守禪)制伏后,使得深潭顯得空空如也。

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空”字,同樣帶有使動意味,潭影的澄澈透明使人們的心靈顯得空明潔凈,塵埃滌盡。常建詩中的“空”頗有點王維詩中的禪趣。

二、“空”字在情感處理中的意味

(一)抒發(fā)一種遺恨和失落之痛

“空”字常出現(xiàn)在感時、傷亂、懷舊的題材中,常流露出滄桑之感。

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空”字渲染一種寂寞的氣氛,含有對黃鸝不解人遷和朝代更替的意思,又慨嘆人們對武侯嘔心瀝血締造的事業(yè)的有所遺忘。晚唐詩人韋莊的“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臺城》)中的“空”與杜詩的“隔葉黃鸝空好音”的“空”意味極其相似,感慨很深,含有一種失落惆悵的情感。

杜甫的另一首《詠懷古跡》中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字表現(xiàn)昭君的千古遺恨,自己不能生還故鄉(xiāng),即便魂魄月夜而歸,也是空歸,也是枉然,將昭君之怨表達得無比凄婉。詩人的所有感喟盡在一個“空”字中。

(二)透露出一點無可奈何之感

高適的“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燕歌行》),表現(xiàn)了力盡關山,鮮有戰(zhàn)績,無休無止的邊釁,讓征人感到歸期遙遙。于是回首望鄉(xiāng),藉以排遣相思之苦,然而鄉(xiāng)關何處,征夫只能徒喚奈何、“空”望一場。

劉禹錫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吟誦《思舊賦》以懷念亡去的舊友,然以一“空”字,則表現(xiàn)出因人世滄桑與歲月蹉跎,故友早已離世,而其“吟”只是徒增感嘆而已。

(三)給人以孤獨、寂寥與凄涼之感

《孔雀東南飛》中的“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一個“空”字,顯示出房子空空蕩蕩,人物孑然一身的感覺。

杜甫的“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禹廟》),著一“空”字,足見山之荒涼,以此襯托古廟的巍然獨峙。

李商隱的“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馬嵬》),詩人深夜難眠,落寞地聽到禁軍報更的梆聲,凄涼之感油然而生。

(四)道出一種吊古傷今的感受

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樓》),“空余”二字顯出懷古之情,黃鶴一去不返,徒留此樓空歷千載,從而抒發(fā)詩人對歷史的深沉慨嘆。

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一個“空”字,以江潮的寂寞襯托,道盡古城的衰廢。

(五)具有一種沉郁悲憤的情調(diào)

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空”字表明詩人毋使年華“空”逝,要及時行樂,豪語中其實透露出萬般的失意與悲憤。

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抒發(fā)詩人壯志未酬、年華老大和報國無門的憤慨。

篇8

的確,這里人文薈萃,商賈云集,素有“江南佳麗地”之美譽。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shù)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業(yè)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歷史上的夫子廟曾四毀五建,最后一次毀于1937年日軍侵略的炮火。1984年,乘改革開放春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開始復建。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先后投資10多個億,恢復建設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經(jīng)閣、江南貢院、烏衣巷、王謝古居、吳敬梓故居等20多處、30多萬平方米古建筑,亭臺樓閣殿錯落有致,紅黃綠藍紫交相輝映,應該說,是一個內(nèi)秀外美之地。

夫子廟即孔廟,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中央二臺《財富故事會》講過它的故事。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jīng)閣等建筑;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八,這里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如今這里是南京最著名的步行商業(yè)街區(qū),成為富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有著無限的神奇,在夫子廟每一樽石刻,每一座閣樓,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如果你站在文德橋上向東望,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個樓閣,這就是奎星閣。奎星閣又名文星閣,是夫子廟古建筑組群中著名的古跡之一。它在科舉時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征,很富時望。它肇建于清乾隆年間,道光時期曾重修,咸豐時毀于戰(zhàn)火,同治年間再度重建,抗戰(zhàn)期間日軍侵占南京時再次被毀,如今又屹立在秦淮河畔。過去古老的南京城無高樓大廈,因此方圓數(shù)十里內(nèi)外都可遠望到這一秦淮名勝,成了夫子廟的標志。

站在橋上向下看,可以看到一排排畫舫。河中的畫舫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是享樂秦淮的水上之家。據(jù)說明朝建都后,朱元璋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時,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被实坶_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舫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江南名妓李香君、董小宛、陳圓圓曾在此演繹了一件又一件的紅顏趣事,也許當時的畫舫比現(xiàn)在看到的大得多。

夫子廟以秦淮河為泮池,秦淮河為夫子廟增輝,兩者已渾然一體。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但據(jù)地質(zhì)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曾從方山經(jīng)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nèi)、外秦淮。內(nèi)秦淮河由東水關入城,經(jīng)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jīng)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fā)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xiàn)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于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篇9

1、離別與思念

古人似乎比今人重情,至少面對離別,比我們今人的感觸要多得多?,F(xiàn)代社會,各種交通工具和交流方式很容易讓人“天涯若比鄰”,當然,今天的“比鄰”含義也變化巨大。正因為如此,古人借月色抒發(fā)的離別狀態(tài)下濃得化不開的思念之情,就愈發(fā)值得我們咀嚼。

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寫給朋友的?!敖褚乖旅魅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之心,化為了千萬人的心。有離別,就會有思念,尤其是在月圓之夜。正是這份“人盡望”的想象,正是這份“落誰家”的猜想,給予了友情以溫度。

“詩圣”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是寫給胞弟的?!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泵鎸χH情,面對著無邊的月色,所有的理性都服從于心中的擔憂與不安,一切皆因故鄉(xiāng)有自己牽掛的人?!坝械芙苑稚?,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在烽火硝煙中,承載離別憂思的,不是書信,只能是那輪普照天下人的月亮。

宋代詞人呂本中的《采桑子》,是寫給心上人的?!昂蘧凰平瓨窃?,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在被離別之苦折磨著的女子眼中,月兒既有可愛之處,又有可恨之處。在對月亮貌似矛盾的情感定位中,不變的是“恨君”之情??谡Z化的表達,讓熾熱的愛情極具民間煙火氣息。

月亮圓缺不定,在離人眼中心中,“缺月”割人愁腸,“圓月”更惹人心傷。無論月相如何,離別之苦,在流瀉的月華下,綻放出美麗的光芒,散發(fā)著醉人的芬芳。

2、變化與滄桑

月亮高懸于夜空,似乎恒久存在著,見證了人世的所有變化,卻又一言不發(fā),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滄海桑田,潮漲潮落,所有深沉的思考,關于歷史、關于人生,都可與月亮交流。

六朝興亡,總讓人唏噓不已。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石頭城》中寫道:“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奔拍?,哪里是潮水,是月亮,更是心中有萬千感慨的詩人?!芭f時”二字,該浸透了多少曾經(jīng)的歡笑與今日的凄清。在時間的流逝中,昔盛今衰總是那么殘酷那么真實,無法回避,無處逃遁。

蘇軾的《小調(diào)歌頭》,在序中明確說“兼懷子由”??梢?,僅將這首詞理解為望月懷人是不夠的。“我欲乘風歸去”中一“歸”字,道出了詞人對月亮的喜愛追隨之情?!捌鹞枧逵?,何似在人間!”心想事成畢竟只是夢,尤其是徹夜不眠的人,連做美夢的機會都沒留給自己。勇敢的面對現(xiàn)實,投入滾滾紅塵,熱烈的活一場終究是最好的選擇?!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原來,月亮不僅多情,而且多智慧,可以幫人參透很多哲理。既然挫折不可避免,既然傷心是不能改變的存在,為什么不去接受它們呢?打開心結,人生將會少一些幽怨,多一些豪情。難怪《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泵鎸o常世事,能在情深意重的背景下給人快樂生活的啟迪,真得感謝蘇軾,感謝那茫茫宇宙中凝望著人類的眼睛――月亮。

3、陰柔與淡定

即便是十五的滿月,光芒也僅止于明亮,絕不會刺眼。相對于太陽的熱烈奔放,月亮顯得溫柔內(nèi)斂、不事張揚、有親和力。月亮陰柔的特點讓她呈現(xiàn)出女性的特質(zhì)。也許,靠近月亮,就意味著靠近自己的內(nèi)心,更易于實現(xiàn)精神追求上的自省與回歸。

詩佛王維在《竹里館》中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坝捏颉?,已經(jīng)襯出了人物的清新脫俗?;蛟S,是有意回避別人的打擾;或許,是鐘情于這片竹林,一切行為都在月光下闡釋什么叫完美。月亮能懂詩人的心,這就夠了。什么叫“天時地利人和”,《竹里館》已給出了答案。尋到內(nèi)心寧靜的源頭,這絕對稱得上“人和”,是個人肉體與靈魂的高度契合。

篇10

從網(wǎng)絡中了解詩人及背景

現(xiàn)代教學已經(jīng)不是一本課本、一本教參、一支粉筆等單一的媒體可以完成的?,F(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多媒體時代,其顯著的特征是網(wǎng)絡發(fā)達。學習古詩詞時,運用網(wǎng)絡可以豐富課程資源,借助網(wǎng)絡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比如,學習辛棄疾《水龍吟》,可以用百度搜索“辛棄疾”,完整地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辛稼軒紀念祠、故居墓葬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網(wǎng)站“教師用書-必修4”中,可以查到《水龍吟》詳細的參考資料:辛棄疾一心為國為民,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壓抑,內(nèi)心充滿了憤懣。

又如,學白的《蜀道難》,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網(wǎng)站中,有完整的資料:如何理解這首詩的主旨、如何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如何理解“西去”與“西望”、如何理解“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幾句詩的詩意;關于練習的參考答案;教學建議;有關資料,如作者介紹、評述,《送友人入蜀》《劍閣賦》《蜀道難》的賞析等。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學習資料應有盡有。很多學生都玩手機。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用手機,用手機上網(wǎng)學習古詩詞;那么,對于促進古詩詞的學習將是非常有好處的。

從工具書中理解詩意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性。獨立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學習中表現(xiàn)為我能學。在學習中,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詩意。市場上的語文工具書很多,比如教材全解、教材分析、狀元筆記、文言文全解等。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購買一兩本工具書,同時,也要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參考資料。理解詩歌的意思,最基本的就是翻譯原文。自己能獨立翻譯的,一般不必閱讀工具書。在自己借助注釋還不能理解的情況下,或者自己與別人的觀點不同的時候,才翻閱工具書。

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意境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古詩詞的意境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領悟。古詩詞的學習要倡導自主誦讀,在誦讀中加強理解,在誦讀中逐漸背誦,在誦讀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語感是讀出來的,不是看出來的。不讀,永遠不能觸及心靈。語感培養(yǎng)出來了,那么詩歌的意境也就出來了。既可以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放聲朗讀,也可以借鑒李陽瘋狂英語的“三最”法,“最清晰、最快速、最大聲”地誦讀,“重復一百遍”地讀。

筆者認為,學習一首詩至少要讀四遍:第一遍,學生先不借助任何資料,自主閱讀;第二遍,再結合課下注釋;第三遍,借助工具書再讀一遍,然后做課后練習;如果做不出來,再帶著問題進行第四遍閱讀。在這樣反復的閱讀中,學生們能自讀自悟,理解詩意,他們可以盡情地將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復的吟誦之中,使自己情感與作者通過詩句所表達的情感發(fā)生了共鳴,如身臨其境,再現(xiàn)意境,增強語感,發(fā)展思維,增強口頭表達能力,領略其深刻的底蘊。

要領悟詩詞的意境,除了反復的誦讀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歌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例:2007年陜西卷《望江南 超然臺①作》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jié)不舉火,節(jié)后舉火稱新火。

問題: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第一次默讀,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歌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作者通過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暮春時節(jié)煙雨圖。暮春時節(jié),春意仍在,細風吹動斜柳。從超然臺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滿城之花雖未凋謝,但煙雨已隱約擋住城中人家。第二次默讀,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圖。第三次默讀,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寓情于景,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xiàn),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

在探討中把握主題

對古詩詞主題的把握,需要從作者、標題、注解、內(nèi)容、題材等多方面去把握,并可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

作者 詩歌的作者,尤其是著名詩人,往往有一貫的風格及明顯的思想情感傾向。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選用的詩歌《鵲橋仙》的作者為陸游,回憶以前學過的陸游的詩歌,就知道他是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一貫堅持抗金主張,為主和派所忌,仕途坎坷。至此就可以明白,他在描寫湖山勝景、閑情逸趣的同時,蘊含著壯志未酬、壯心不已的幽憤主題。

標題 標題往往能告知讀者詩歌的內(nèi)容,引導讀者把握詩歌的主題。2006年福建卷李商隱《端居》(注:端居,即閑居),告訴讀者詩作內(nèi)容是詩人閑居生活中的情與景。2009年遼寧卷《晚泊岳陽》,詩的題目“晚泊岳陽”――在外漂泊;再從自己“失江路”、漁人“月下歸”等詞語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歸情緒。

注解 注釋是解讀詩歌的細節(jié)之一,往往是讀者把握詩歌主題的關鍵。2014年北京卷選用杜甫的詩歌《奉陪鄭駙馬韋曲》的注解是:“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注解明顯含有“歸隱之懷在表面,厭倦功名之心則為根本”這一主題。

題材 分清詩歌類別,對解讀詩歌內(nèi)容、把握詩歌主題有所幫助。詩歌常考的類別,包括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哲理詩等。2013年高考天津卷選用的詩歌標題為《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從標題“送廓之秋試”可見這是一首送別詞,詞題顯示出作者送別的人為廓之,廓之要去參加秋試,辛棄疾寫下此詞表達對他的良好祝愿。

抓住關鍵語句 議論抒情句、表達情感的詞、用典的詞句往往是把握主題的關鍵,可以以此為切入點。2008年重慶卷詩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的后兩句“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議論之中,那種惜別之情、憐春之意可見。

此外,新課程強調(diào)合作和對話。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對于主題的把握可以借助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每個學習小組從以上不同的方向去尋找答案,小組內(nèi)互相討論,然后在班上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學生講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師再做補充。

把握表達技巧

要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表達技巧的掌握能力,應重視教材中經(jīng)典詩詞的學習。在課本古詩詞的學習中,掌握常用的表達技巧。我國古詩詞浩如煙海,想通讀所有的古詩詞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以本為本,通讀教材中的詩詞,積累古詩詞的基本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修辭方法、表現(xiàn)手法(包括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方法)、篇章結構。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用典、互文、反復、排比、雙關等。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描寫技巧有: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文藝表現(xiàn)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抑揚關系等。

課本中出現(xiàn)的基本表達技巧,可以從高一開始積累: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陽樓》中的“對比”(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王維《山居秋暝》中的“以動襯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劉禹錫《石頭城》的“借古諷今”等。到了高二,可以把學過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歸納:如《石頭城》和《桂枝香?金陵懷古》等篇目采用了“借古諷今”手法,《山居秋暝》和《李憑箜篌引》等篇目采用了“動靜結合”手法。這樣,通過對同類表達技巧在不同詩詞中運用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達到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也實現(xiàn)了提高學生欣賞水平的目的。

在積累中領悟語言藝術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是需要積累的。因此,古詩詞的學習需要加強語言的積累。學生只有閱讀大量的古詩文,積累各種詩歌語言常風格,了解詩人的詩歌語言風格,豐富自己的語言,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zhì)”的飛躍,達到古詩詞欣賞能力上的“質(zhì)”的提升。

我國古詩詞常用的語言風格有: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zhì)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有節(jié)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歷代知名詩人的詩歌語言風格有許多種,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比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不過,古詩詞基本的語言風格詞匯不能單一的積累。枯燥地記憶一些詩詞風格詞匯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們應該在文本的學習中逐漸積累,在考試中出現(xiàn)的詩詞加強記憶。

在語文活動中提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