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簡介范文

時間:2023-03-17 01:2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王勃簡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王勃簡介

篇1

在新聞媒體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家優(yōu)秀的廣播電臺僅僅靠傳統(tǒng)操作方式下的摘摘抄抄是不能占據(jù)新聞報道的制高點的,只有擁有自己的獨家新聞,電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

廣播人利用網(wǎng)絡集信息之大成的優(yōu)勢,不斷對信息進行篩選、消化,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新聞題材、新聞由頭、新聞背景資料,有時甚至是新聞的主題,從而發(fā)掘出獨家新聞。通過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黨政、科教、文化、娛樂和法制等諸多領域的新聞或報道線索,正在成為廣播人一項必備的先進的新聞操作手段。

新聞的特性是求新求異。創(chuàng)新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原始性創(chuàng)新,另一種是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新聞操作也是如此,有原創(chuàng)新聞和后發(fā)或后續(xù)新聞之分。新聞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新聞就其發(fā)現(xiàn)的難易、先后而言,可以分為顯性新聞和隱性新聞。前者一般是新聞“首發(fā)取勝”的原創(chuàng)新聞,而后者則是“后發(fā)制人”的重磅新聞。顯性新聞的新聞價值十分明顯,誰發(fā)表在先、材料用得巧、角度選得刁或選得適宜為好。隱性新聞的新聞性則相對隱蔽一些,更需要我們廣播記者獨具慧眼去發(fā)現(xiàn)、去凸顯其新聞價值。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所有受眾可以通過網(wǎng)絡同記者一樣直接地獲得信息和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但對新聞事件價值的判斷、新聞內涵的挖掘和對新聞的跟蹤仍是傳統(tǒng)媒體專業(yè)記者所長。一個記者的作為不在于復述前人的東西,而在于在新聞發(fā)現(xiàn)中顯示出真知灼見。新聞記者在采寫報道時,力圖抓住距離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最近時間點,抓住一定的時間點,可以及時報道新聞。對于那些不斷出現(xiàn)新情況、其他新聞媒體尚未認知的新聞,則可以跟蹤事件的發(fā)展,集中策劃,做深度報道??偠灾瑥V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借助網(wǎng)絡功能,拓展廣播空間。

搜索政府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政府上網(wǎng)工程”自啟動以來,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各級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已經(jīng)在我國引發(fā)了一場規(guī)??涨暗恼畔⒒占盎顒?。到目前,政府網(wǎng)站上的信息逐漸豐富起來,政府采購、招商引資、招聘公務員、政府動態(tài)、政府年度重大活動等信息在網(wǎng)絡上廣泛。我們只要注意尋找和分析,從各級政府網(wǎng)站上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獨家新聞來。

從經(jīng)濟、教育、公安、商貿(mào)、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專業(yè)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新聞。各地各系統(tǒng)的信息上網(wǎng)以后,給我們的廣播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這些網(wǎng)站上,可供采寫新聞的線索豐富多彩,有些記者正是根據(jù)這些網(wǎng)站上的信息,深入采訪,寫出了好的新聞報道。

選擇最佳切入點。在當今時代,新聞切入角度更趨多樣性,廣播新聞寫作可以利用網(wǎng)上的不同信息,找到最佳的切入角度。既可以從新聞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切入,又可以從概括主要的新聞事實切入,也可以從一個精彩的細節(jié)切入,既可以從事情的結局切入,也可以從專家的評介切入。由于有了網(wǎng)絡,我們可以迅速了解到不同媒體對相同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揚長避短,找到自己的獨家新聞。

提升新聞價值。新聞是由多方面的信息構成的,有及時信息,也有延時信息。報道的新聞價值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新聞事件橫向和縱向的交叉比較,用新聞背景對新聞事件作出解釋,把單一的新聞事件放到一系列的新聞事件中去寫,讓聽眾能夠在對新聞事件的比較中作出客觀的判斷,從而增強新聞的價值。這種顯示新聞價值的操作手法對把廣播新聞價值做深做大做強具有重要作用。在采訪報道新聞事件時,只要利用網(wǎng)站的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各種在線資源,進而豐富新聞的內涵,提升新聞的價值。

追蹤新聞事件,擴大宣傳效果。在電子傳媒的緊逼下,雖然廣播作為新聞事件的詳細報道地位并不占優(yōu)勢,但對于采寫突發(fā)性新聞事件的報道,仍然具有時效性強、播出快速的優(yōu)勢。在網(wǎng)絡時代,廣播將新聞報道的方式引申到跟蹤報道、連續(xù)報道、系列報道、錄音報道、專題報道和解釋性報道等深度報道中。尤其是進行錄音報道和利用語音信箱進行異地報道,已成為廣播記者的一種有力的競爭手段。廣播記者利用網(wǎng)絡信息的反向流動來提升新聞的價值和影響,逐漸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調查表明,近幾年來,將電子郵件作為輔助采訪手段的人數(shù)有了較快的增長,成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和電話采訪報道手段的補充;利用音頻工作站中的語音信箱或通過網(wǎng)絡的可視性電話與采訪對象和聽眾進行直接對話和溝通也已經(jīng)實現(xiàn);通過網(wǎng)絡還可以聽取聽眾的意見和建議,利用聽眾的反映和線索,進行有選擇的報道,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效果。

今天,隨著各個廣播電臺音頻工作站及錄入傳輸設備的改進和建立,使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音、視頻資源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不但可以解放廣播人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而且較大限度地擴展了廣播記者的報道空間,進一步提升了廣播媒體在多種媒體激烈競爭中的地位,同時,也為廣播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我們相信,通過廣播人的不懈努力、通過不斷地改革創(chuàng)新,廣播事業(yè)一定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一定會有燦爛輝煌的未來!

篇2

1 現(xiàn)狀調查:

我們分別對2010、2011年全院死亡卡的內容填寫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和匯總,發(fā)現(xiàn)總卡合格率為62%,其中不合格卡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項目不全:主要是地址和死因分類。

1.2 錯項:主要是根本死因。

1.3 漏項:主要是死因編碼。

2 原因分析:

通過對不合格死亡卡的現(xiàn)狀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總結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責任心不強:報卡醫(yī)生對死亡監(jiān)測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2.2 業(yè)務不熟練:有的醫(yī)生對引起死亡的疾病或對報卡的程序不熟悉。

2.3 培訓不足:報卡不合格者往往出現(xiàn)在新分配的醫(yī)生或轉科的醫(yī)生身上。

2.4 責罰機制不健全:對合格卡和不合格卡未實施嚴格的獎懲制度,導致報卡醫(yī)生無積極性。

2.5 反饋機制不流暢:對不合格卡未進行及時反饋。

3 確定對策:提高責任意識、加強培訓力度和完善流程機制

措施1 領導重視,加強責任意識

制定《死因監(jiān)測系統(tǒng)網(wǎng)絡報告實施細則》, 建立死亡監(jiān)測的領導組織機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措施2 完善死亡監(jiān)測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自查制度和獎懲制度)

3.1 責任報告人必須熟悉死亡病例報告的填寫、流程和具體時限。

3.2 責任報告人填寫《居民死亡證明書》,要求字跡清楚,項目齊全,做到不缺項、不遲報、不漏報。按規(guī)定24小時內報出。

3.3 為防止漏報,網(wǎng)絡報告人員應做到:

(1)對門診病例:定期到相關科室檢查、核對,防止死亡病例的漏報。

(2)對住院病例:與病案室協(xié)作,定期查閱病史或病例索引,進行漏報自查,提高《居民死亡證明書》的填報質量。

3.4 各相關科室應把死亡登記監(jiān)測系統(tǒng)網(wǎng)絡報告工作納入質控內容之一,經(jīng)常督促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3.5 發(fā)現(xiàn)錯漏報,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并參照傳染病漏報規(guī)定予以處罰。

措施3 健全資料收集和上報流程

(1)門診、住院死亡病例:患者死亡后,由診斷醫(yī)生填好《居民死亡證明書》后將第II聯(lián)復印件24小時內送防??苹蚍湃肟ㄏ?,防??凭W(wǎng)絡報告人員在一周內進行審核、編碼和網(wǎng)絡直報。發(fā)現(xiàn)不合格者通知報告人核實、糾正。

(2)防??浦付▽H硕ㄆ趯⑨t(yī)院內死亡患者《居民死亡證明書》第二聯(lián)復印件寄(送)醫(yī)院所在地區(qū)疾控機構,并作好交接記錄。

措施4 組織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的報卡水平

2012年10月請疾控中心專家來院進行死亡監(jiān)測相關內容的培訓,培訓后進行考試 ,相關知識知曉率達96%。

措施5 建立反饋機制,保持信息的暢通

網(wǎng)報人員收到死亡卡后,及時核對相關信息,對有疑問或發(fā)現(xiàn)填寫錯誤者,盡快與報告填寫人聯(lián)系,核實無誤后進行網(wǎng)上直報。對特殊少見病例死亡者不確定編碼時,及時請示上級部門,并把信息反饋給臨床醫(yī)生。

4 結果:

篇3

關鍵詞:網(wǎng)絡公開課;傳播;品牌接觸點;品牌開放

2010年肇始的“淘課”熱潮,在經(jīng)歷過網(wǎng)友熱情追捧,門戶網(wǎng)站積極介入,國內高校應對參與之后,業(yè)已進入集中化建制化大規(guī)模推進的階段。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發(fā)文將視頻公開課列入“本科教學工程”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程、5000門資源共享課。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授權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網(wǎng)站在其主頁上開辟中國大學公開課視頻板塊。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18所高校的20門首批“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正式向公眾開放。2012年2月,教育部《關于開展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推薦工作的通知》將申報學校擴大至“21l工程”大學和少量具有鮮明學科特色優(yōu)勢的高校,建設350門。

與此同時,據(jù)新浪的一項1600人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94.5%的受訪者表示關注中外公開課。而在各類公開課中,有43.1%的人選擇國外名校公開課,選擇我國名校公開課的僅有17.4%??梢?,正如許多研究者所指出的,我國網(wǎng)絡公開課還需從數(shù)量到質量、從內容到形式、從授課理念到方式的提升。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可依據(jù)傳播學、營銷學相關理論,分析國外名校網(wǎng)絡公開課風靡熱潮的緣由,以資借鑒。

一、借力權威

霍夫蘭經(jīng)過實證研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他認為 :一般來說,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所以有學者指出,在影響傳播效果的各種因素中,傳播者個人的影響力最大,特別是社會名流,其影響傳播的有效性往往達到 80%。

在“淘課”熱潮中,廣泛吸引民眾注意,最受歡迎的國外名校公開課分別是哈佛的《公正》,耶魯?shù)摹端劳觥泛凸鸬摹缎腋!?。世界名校與名校教授的光環(huán)為其廣泛傳播增色不少。其中,廣受熱捧并隨后專門到中國做過訪問的哈佛《公正》課老師Michael J. Sandel是一位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他因在《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中對羅爾斯的正義論所進行的批判而著稱。他是當代西方社群主義(共同體主義)最著名的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足見其為所授課程專業(yè)領域的理論權威,深具傳播者信譽與專業(yè)權威性,擁有可信性堅實基礎?!皞鞑フ邲Q定著信息的內容,但從宣傳或說服的角度而言,即使是同一內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傳播者,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人們首先要根據(jù)傳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真?zhèn)魏蛢r值做出判斷??尚判园▋蓚€要素,第一是傳播者的信譽,包括是否誠實、客觀、公正等品格條件;第二是專業(yè)權威性,即傳播者對待特定問題是否具有發(fā)言權和發(fā)言資格。這兩者構成了可信性的基礎?!?/p>

對網(wǎng)絡公開課用戶展開調查的結果也支持了這個結論。據(jù)某學者進行的調查,在影響學習者選擇使用網(wǎng)絡公開課因素中,學校的知名度和教師的知名度位居公開免費性和課程內容之后,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5.4%和17.6%。

由此,我國的大學網(wǎng)絡公開課,也應當借鑒這一模式,推出大師、名校、名人,增強吸引力,提升信服度。鑒于國內大學眾多,真正享有國際聲譽的名校不多,所以,應當相對集中于特定高校,遴選理論研究與授課能力相對突出的教師,真正打造名校名師效應,吸引切盼優(yōu)質教育資源受眾的注意,從而引發(fā)認知、態(tài)度、行為轉變。

二、品牌開放

按照營銷理論,品牌營銷在品牌宣傳和品牌推廣階段,要致力于品牌關系邊界的擴大與品牌關系的參與主體增多。在Web2.0時代,信息資源集聚膨脹、漸次開放,民眾既是傳播者又是受眾,自主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鑒于此種嶄新特質,有學者提出品牌開放理論。該理論認為應該由品牌主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通過分享品牌資源與大規(guī)模協(xié)同合作使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到品牌建設的過程,從而使品牌借助外力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并與利益相關者構建起穩(wěn)定而牢固的品牌關系?!皩⑵放瀑Y源向公眾開放,讓公眾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而參與到品牌的建設?!痹趪猓藗冋J為“網(wǎng)路上的訊息已經(jīng)無法全盤控制于行銷人手中,隨著更先進、使用門檻卻更低的網(wǎng)路社群技術不斷涌現(xiàn),大多數(shù)消費者已經(jīng)不愿意再忍受廣告商的單向訊息傳播,而是要主動介入到品牌的營造?!薄捌放崎_放”作為原則之一包含在“開放源碼行銷”理論里。

國外名校網(wǎng)絡公開課所依托的麻省理工OCW項目就是品牌開放的成功者。2001年麻省理工決定在10年內把從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層次的所有課程材料上網(wǎng),用于非商業(yè)的教育目的,供全世界人們免費下載,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國際教育資源開放與共享活動。由于積極進行品牌開放,鼓勵世界各地的支持者加入,自行組織活動,現(xiàn)在開放課件聯(lián)盟的機構會員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4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90多所大學或機構,運行幾百余個項目網(wǎng)站,至少有10種不同語言的本土化課程,一共開放了1.3萬門課程,在全球范圍內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而我國也積極參與其中。2003年,旨在促進國際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教育質量的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xié)會(ChinaOw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成立,將國外優(yōu)秀課程資源引入到我國教學中,同時將國內優(yōu)秀課程資源推向世界,讓更多的學習者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2005年,CORE在試點大學中有限推廣國外名校網(wǎng)絡公開課。2010年,借助人人影視等字幕組摒棄語言藩籬,國外公開課迅速傳播,掀起“淘課”熱潮。同年11月,網(wǎng)易成為OCWC在中國第一個企業(yè)聯(lián)盟成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高校積極響應,推出自己的網(wǎng)絡公開課并加入OCWC。

品牌開放一方面順應網(wǎng)絡傳播時代的特質,另一方面在品牌開放過程中,民眾通過積極參與,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對品牌產(chǎn)生歸屬感與強烈的認同。這都使得品牌的宣傳與推廣獲益良多。而且通過大規(guī)模的參與,還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利用大眾智慧,完善品牌自身建設。2003年,我國為了應對網(wǎng)絡化教育潮流,回應“開放共享”理念,解決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應不足的情況,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國家教育部投入數(shù)億元巨資,打造國內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的示范性課程。面對“淘課”熱潮,教育部2011年提出要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程、5000門資源共享課,并授權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網(wǎng)站開辟中國大學公開課視頻板塊。由此可見,政府主導、財政投資、品牌開放度低、主要在國內高校以及相關教育機構推廣是其鮮明特點。我們必須借鑒OCWC的品牌開放策略,擴大我國相應項目的開放性,組織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提升影響力。

三、提供品牌接觸點

品牌接觸點傳播在理論上脫胎于整合營銷傳播學說與簡·卡爾宗“關鍵時刻”概念,借鑒和汲取了羅伯特·勞特朋教授的“機會窗”理念。所謂接觸點(Contact Point)指的是“品牌與消費者產(chǎn)生信息接觸的地方,即運送營銷信息的載體”,它是顧客面對品牌的一個情境。在進行品牌接觸點傳播時,要將品牌識別內容有意識地落實到相應的品牌接觸點上,讓消費者在接受和體驗品牌相關信息時,清晰、一致地感受到品牌的核心內涵。以使品牌信息持續(xù)不斷地在所有品牌接觸點上傳播品牌識別,演繹品牌核心價值及相關識別,在消費者的心智中留下豐富的品牌聯(lián)想和鮮明獨特的品牌個性,從而提高品牌傳播效率,降低品牌建設成本。這就是品牌接觸點傳播的本質所在。

國外名校網(wǎng)絡公開課雖然2003年就在中國開始推廣,但一直“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能在2010年引發(fā)“淘課”熱潮,絕少不了人人影視等字幕組的翻譯活動。按照品牌接觸點理論,這個翻譯活動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品牌接觸點。這些普通支持者不用再被動地觀看國外高校授課視頻接收信息,而可以通過開放翻譯計劃主動地參與。人人影視本就不是一個實體組織,它是一個網(wǎng)絡的虛擬組織,完全由網(wǎng)友搭建起來,不屬于任何一個人,沒有實體更不是一個公司。所有成員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網(wǎng)友,管理人員均由組員擔任,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愛好和目標在奮斗,一起歡快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分享給更多的網(wǎng)友,所有資源無償提供。通過普通民眾自主自愿的翻譯活動這一品牌接觸點,國外網(wǎng)絡公開課進一步實現(xiàn)和支持者的互動,以實現(xiàn)傳播和鞏固擁躉。

另外,鑒于人人影視等字幕組在翻譯國外電視劇集、提供字幕方面極具影響力且參與者眾多,人人影視只要在論壇中參與國外網(wǎng)絡公開課翻譯的信息,進行推薦,就會產(chǎn)生不錯的傳播效果。實力傳播全球戰(zhàn)略性資源總監(jiān)弗蘭克·哈里森通過對337個項目132個產(chǎn)品類型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在150種不同的接觸點中,建議和口碑是最有影響力的接觸點。比如說來自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或者是其他來源的推薦,對品牌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推薦人離你關系越近,可能對你最終購買品牌的決策影響就越大,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接觸點就是朋友和家人推薦。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人人影視就是一個朋友圈,他們的推薦是最有影響力的接觸點。

國內的相應計劃相對缺乏有力的接觸點,互動乏力。根據(jù)學者的統(tǒng)計,國家精品課程的互動交流平臺主要是留言板和論壇,在統(tǒng)計的課程中有42.6%的課程搭建了留言板和BBS等論壇。在這些課程中有69.2%的課程有留言信息,但只有2.7%的課程有回復信息,平臺的利用率極低,形同虛設。所以,國內網(wǎng)絡視頻公開課建設一定要發(fā)掘出關鍵接觸點進行精準傳播;一定要利用接觸點加強相關虛擬社區(qū)建設;一定要及時議程設置關注社會熱點,并積極與網(wǎng)民互動,策劃各項線上主題活動,增強線上線下的交互活動。

參考文獻

[1]劉堯.中外大學“網(wǎng)絡公開課”的差異與差距[J].中國電子教育,2012,3(1).

[2]申小翠等.談“有限效果論”及其對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效果研究的啟示[J].成功.教育,2011(1).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01—201.

[4]韋學恩.網(wǎng)絡公開課視頻資源應用現(xiàn)狀及對策探討[D].揚州學,2012,41.

[5]劉柏因.論維基經(jīng)濟時代的品牌開放[J],東南傳媒,2011,8(123).

[6]謝影月.品牌思維:越開放越快樂[N].周末畫報,2007-08-10.

[7]鄭國威.開放源碼行銷的意義.http:/ / / hjto/ article/ 1468003.2.

[8]許穎.接觸點管理模式及傳播學透視[J].國際新聞界,2005(2):32- 37.

[9]方冰.基于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品牌內容傳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35-36.

[10]姜紅.哪個接觸點是打動消費者的最有效途徑?[J].中國廣告,2008(11):144- 145.

篇4

【關鍵字】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行波效應,Newmark積分法,結構地震響應。

1. 前言

大跨度空間結構具有重量輕,剛度大,受力性能高效,生產(chǎn)施工快速方便,外形新穎美觀等優(yōu)點,因此網(wǎng)架結構在需要大跨度的體育場館、展覽館和工業(yè)民用建筑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準確地分析其地震反應是空間網(wǎng)架結構設計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現(xiàn)在許多大跨度空間網(wǎng)架結構的跨徑都在100m以上,典型的地震波波長為幾百米。通過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當結構的跨度與地震波波長的比值γ≥1/4時,就必須考慮結構地震響應的行波效應問題,即不同地面結點之間的運動相位差。目前對大跨度橋梁地震響應的行波效應研究比較多,對空間網(wǎng)架結構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針對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進行動力時程分析,地震波按照兩種加載方法進行加載。一種是一致激勵加載,另一種是非一致激勵加載,即考慮結構地震響應的行波效應。通過ANSYS 軟件計算比較了兩種激勵下結構的地震響應。討論了不同相位差下結構的地震響應。對深入研究大跨度空間網(wǎng)架結構的抗震設計以及分析其地震響應的行波效應提供了依據(jù)和方法。

2. 基本理論

當考慮行波效應時,建立的體系的運動方程如式1。

(1)

其中,[M]、[C]和[K]分別是結構包括基礎節(jié)點的質量矩陣、阻尼矩陣和剛度矩陣, 、 和、 分別是結點總位移向量、加速度向量和速度向量,{F}是外力向量。

在ANSYS軟件中,瞬態(tài)分析求解過程采用Newmark時間積分法方法求解式(1)。Newmark法在時間間隔Δt內采用有限差分法,表述如下:

(2)

(3)

其中α、δ是Newmark 積分常數(shù);α= ,δ= ,γ為振幅衰減系數(shù)。

因為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求解位移{un+ 1},在tn+1時刻,控制方程式(1)表述如下:

(4)

通過式(2)和式(3),我們可以得到tn+1時刻的位移解答如下:

(5)

(6)

由于 和 均可由未知量 得到,式(5)中的 代入式(6),然后一并代入式(4)得到式(7):

一旦由式(7)得到 的解答,由式(5)和式(6),就可以得到相應的速度和加速度解答。

3. 實例分析

3.1 計算模型

某網(wǎng)架結構跨度47.14m×99.85m,上弦周邊支承正放四角錐結構;網(wǎng)格尺寸3.84m×3.367m,網(wǎng)架邊高2.1m,中間高3.28m;上弦起坡,坡度為0.14,材料均為Q235鋼。設計荷載標準值為:上弦靜載0.3KN/m2,上弦活荷載0.7 KN/m2;下弦靜載0.8 KN/m2;基本風壓0.35 KN/m2。模型圖如圖1。

對于Q235鋼,屈服應力為fy=2.35×108N/m2,彈性模量E=2.06×1011N/m2,ET=0.01E,泊松比為0.3。單元選擇LINK8單元,材料模型選擇BISO模型,即雙線性各向同性模型。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如圖2。

3.2 地震分析

本文為研究網(wǎng)架結構地震響應的行波效應,在施加地震波時,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一致激勵,另一種是非一致激勵,即考慮結構地震響應的行波效應。

一致激勵就是在所有基礎施加的地震激勵是一樣的,結構基礎結點的運動是一致的。非一致激勵則是結構的不同基礎受到不同步的地震激勵。地震波的傳播方向與結構的長度方向一致。施加非一致激勵,即考慮行波效應時,不同基礎之間的地震激勵存在相位差t,相位差t就是地震波從前基礎傳到后基礎所需時間。前基礎在t時刻開始受到地震激勵的作用,那么后基礎在t+t時刻開始受到該地震激勵的作用。

根據(jù)建立的大跨度網(wǎng)架動力計算模型,首先分析研究了模型的結構自振特性,了解結構的動力響應特性是時程分析所必須的。

表1列出了該網(wǎng)架模型的一些主要動力特性。

第一階振型 網(wǎng)架上下舞動

第二階振型 網(wǎng)架縱向波動

第三階振型 網(wǎng)架縱向彎曲波動

第四階振型 網(wǎng)架橫向彎曲波動

從網(wǎng)架有限元模型的動力特性不難看出,結構的基頻為3.79Hz,基本周期為0.26s;前五階振型中,模型均未出現(xiàn)扭轉情況,可見結構的扭轉剛度較大;由于網(wǎng)架跨度較大,前三階振型對地震響應的貢獻最大,應首先考慮網(wǎng)架橫向的地震行波效應影響。

對結構模型進行行波效應分析時,結構輸入地震激勵按照以下4個工況:

工況一:t=0;工況二:t=0.25s;工況三:t=0.5s;工況四:t=1.5s。

工況一考慮的即為施加一致激勵,工況二的相位差為0.25s,與結構自振周期相符合,工況三與工況四分別考慮其他相位差情況。得到結構頂點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時程曲線。

t =0頂點位移時程曲線

t=0頂點速度時程曲線

t=0頂點加速度時程曲線

4. 結論

1.行波效應對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地震響應峰值有著顯著的影響。在橫向行波作用下,網(wǎng)架結構位移響應峰值、速度響應峰值和加速度響應峰值隨相位差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其頻率與結構的一階自振頻率3.79Hz基本一致。

2. 結構形式影響著地震波對網(wǎng)架結構的行波效應。由于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橫向剛度比縱向剛度較大,能有效的抵抗地震波的傳播效應,因此長跨方向的地震波輸入是最不利輸入。長跨方向也要相應的加強構造措施,保證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

3. 行波效應對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的影響集中在頂點位移和頂點加速度兩個方面:即行波效應對網(wǎng)架結構頂點最大位移和頂點最大加速度。隨著相位差的逐漸加大,結構最大頂點位移和最大加速度值是不斷加大的。

4.考慮地震波的三向輸入,考察網(wǎng)架結構的行波效應是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A. Cámara, M. A. Astiz, Strategi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e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cable stayed bridges,UPM,2010 SIMULIA Customer Conference

[2]宋丹,田小紅,吳輝科,大跨度剛構橋的行波效應影響分析,中南公路工程(J), 2007, 32(2):82~85.

[3]張輝,王連華,彭河星,大跨度斜拉拱橋地震反應的行波效應,中外公路(J),2008,28(1):96~100.

篇5

關于重陽節(jié)的古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xiāng)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作者:盧照鄰(632年-695年),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

譯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歸心思歸煙霧積聚不散。在異鄉(xiāng)共同喝著花酒,看見鴻雁天上南來,離家萬里之客一同悲傷。

簡析:與王勃詩同席而作。人意北歸,鴻雁偏又南飛,不正加重人們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來澆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望故鄉(xiāng))

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身處他鄉(xiāng),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心中已經(jīng)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我想北歸不得,鴻雁,你為何還要南來?)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面對北山嶺上白云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fā)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什么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jié)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

作品譯文:老朋友準備好了豐盛飯食,邀請我到他的農(nóng)舍做客。翠綠的樹木環(huán)繞著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橫斜。打開窗子面對著谷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談論著今年莊稼的長勢。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與你品酒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引我在異鄉(xiāng)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jié)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xiāng)。雖然我人在他鄉(xiāng),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jié),故鄉(xiāng)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fā)現(xiàn)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關于重陽節(jié)的故事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jié)詩句野曠云連樹,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南雁歸時更寂寥。 —— 納蘭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 文森《九日》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 —— 納蘭性德《采桑子·九日》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 杜甫《九日寄岑參》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參》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 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 文森《九日》

重陽過后,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 —— 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 —— 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 —— 納蘭性德《風流子·秋郊即事》

篇6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古典詩歌教學;優(yōu)勢

一、問題教學法的簡介以及古典詩歌教學的重要意義

隨著日前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古典詩歌教學更加應該予以關注,課堂上古典詩歌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學生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熱愛,不但能夠豐富知識,增強底蘊,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有必要在古典詩歌的課堂上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

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改革。具體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的學習方式,它是以學生的自覺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圍繞研究專題進行的,它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體現(xiàn)在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也體現(xiàn)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同時,“問題教學法”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有益探索。“問題教學法”能創(chuàng)設一種有助于探索研究的開放的情景和途徑,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主動地探索、加工處理信息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筆者認為,問題式教學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方法問題式教學法它是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法,首先教師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

維大膽嘗試學會質疑學會探究,最后達到教學目的這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因此應該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廣泛應用,甚至應該成為教學方法中的主力,原因有三:

問題是教育的源頭

眾所周知,當我們對一門學科的問題逐漸清晰最后形成體系的時候,這個學科才會正式成立,逐漸的走向科學化。因此,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可以用問題來進行梳理和展開。這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很多存在爭議的問題都是源自一個模糊不清的定義和評價標準,只要我們抓住學習中的核心問題,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長期的、扎實的訓練,不是一般地復制知識,而是再現(xiàn)知識的生成軌跡,感受知識生成的熱情、茫然和發(fā)現(xiàn)的沖動。教育的過程也不是為了傳承知識,更應建構知識的生成方法、過程與價值,而任何知識的生成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與教育天生有著不解之緣,所以問題是教育之源。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

每當人在面臨著問題,為處理這個問題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認知加工活動。因此,問題是對自我的拷問。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問題,會怎么樣?它就會灌輸和強制記憶一種現(xiàn)成的結論。所有的問題解決雖然有規(guī)律可循,但總包含著思維主體的個性。李白有沒有個性,蘇軾有沒有個性,李白為什么會不可一世,東坡為什么會瀟灑曠達?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且這個問題必須以遺世而獨立的姿態(tài)去對待才能凸顯其價值。一個人為什么會沒有鮮明的個性呢?因為他認同別人,那他就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不會去質疑別人、拷問自己。因此,鑄就學生的個性,就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使其精神上趨于成熟、理性。問題是知識的大門,是智慧的鑰匙,是思維的火把,所以作為傳遞人類文明的教育而言,問題是一切教育的原點。

問題是教學的資源

沒有問題,就沒有富有價值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育是通過問題才收獲了需要學習的資源。所謂問題,就是指此在狀態(tài)向彼在狀態(tài)飛躍的思維契機;所謂問題解決,就是指我們獲得了由此及彼的程序、方法和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重在尋找方法。怎樣在課堂上尋找方法呢?我們必須發(fā)現(xiàn)和利用課堂的優(yōu)勢,這就是課堂里的諸多思維個體以及這些個體之間通過對話而形成頭腦風暴并最終將會帶來的無窮的方法空間。所以課堂上組織對話,是解決問題最具可能性的途徑之源。人類從來都沒有停止思考求知的步伐,所以問題總是會紛至沓來。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資源,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更有價值,因為它將成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資源;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越多,說明課堂教學的資源越豐富,空間越廣闊,這將使古典詩歌教學課堂教學魅力充窮、意猶未盡。

二、 如何發(fā)揮問題教學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優(yōu)勢

關鍵詞一 深刻

選擇問題要深刻。上一堂課,就像下一盤圍棋,要盡可能地拓寬其藝術空間,當然也要適度,因為課堂只有45分鐘,為此要精心選擇教學的"點"。在一堂古典詩歌鑒賞課堂上,會遇到很多問題,會有很多看問題的視角,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堂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然后用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的學生最需解決的問題跟進,這樣便于教學評價與檢測,使詩歌鑒賞獲得清楚的“深刻感”。

關鍵詞二 豐富

解決問題的過程要豐富多彩。"點"選擇好了,接下來就是要將點演繹成線、面與體,使之成為一個豐富而具體的點。事實上也就是對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采取行動的思維和實踐過程,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將學生解決不了難題,將其拆散;如果學生糾纏于雜亂的問題無以自拔,我們就適時將其歸并。這樣做會使課堂充滿大開大合、能屈能伸的“張力感”。其次,課堂中的問題很多,但會在不同的教學時間內提出,我們要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契機對他們各個擊破,使課堂獲得張弛有道的“節(jié)奏感”。最后,由于課堂中問題的思維質量是不等同的,這樣會引起的教學效益相差甚遠,所以我們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維價值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在關鍵處濃墨重彩地組織教學。 關鍵詞三 層次

問題鏈的構建要有層次感。層次就是在選好點之后,如何排列成線,使之成為一個教學的思路和線索,絲絲入扣,環(huán)環(huán)相連,使課堂結構顯得很緊湊,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審美疲勞,一堂課的成功離不開有意味的形式——獨特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當中最重要的又是層次感,層次感可以使得秩序擺脫平鋪直敘、平淡無奇的生活語境。

三、以唐詩鑒賞為例,介紹如何在課堂上運用問題教學法

(一)老師恰當?shù)囊龑W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既是紐帶,也是標志。課堂中的問題討論應該是圍繞問題進行的討論。課堂中的問答,應該是猜想、論證與演繹。課堂行為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沒有課堂。 然而,問題究竟應該由誰提出呢?由老師提出還是由學生提出?由學生提出勝過由師生互動提出,由師生互動提出勝過由教師提出,由教師提出勝過不提出。當然,這里有一個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筆者強調教師必須預設課堂最有價值的問題,但必須通過學生生成出來,這不是埋伏設套讓學生鉆,而是"控制是為了飛得更高"。因此,要求教師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在鑒賞唐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交通和通訊都已很發(fā)達的今天,每當朋友分手的時候,可以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心情,但是在科技并不發(fā)達的唐代,山的那邊什么樣子都不知道,天各一方的朋友是不肯能“若比鄰”的,而初唐的王勃為什么能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說出如此樂觀自信的詩句?老師讓學生自己找出一系列古人描寫送別的詩詞,甚至可以選擇當代的流行歌曲,讓同學們說出每一個送別詩詞或歌曲中分別表達的情懷,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其中感情的異同,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一樣是送別,會產(chǎn)生如此不同的感受和心情。比如:王勃的詩和我們熟悉的歌曲《送別》,李白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當代歌星白雪的通俗歌曲《久別的人》。就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感情基調的不同。

(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答案中,老師歸納和總結出問題解決的方向和主次

學生尋找問題答案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回答一定會五花八門。但是,在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中,一定可以理清思路,分出主次,概括出回答問題的方向。就上述問題,也許同學們會介紹出王勃該詩的寫作背景、寫給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寫的?王勃是何許人?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和生平故事?對文學有怎樣的貢獻?等等,圍繞作者本人生活年代,同學們會找到各種各樣的資料。這時候,老師應該協(xié)助同學們將這些問題歸納總結,課堂的張力感和節(jié)奏感在這個時候能更好的發(fā)揮出來。追問關鍵性的問題,將次要的作為簡單了解帶過。如果哪位同學在談到唐朝社會的精神風貌和整個唐代寬容大氣的文化氣度時,應該讓學生多舉例,詳細說明唐朝與別的朝代在文化氛圍上的區(qū)別,為什么詩會在唐代取得繁榮,而不是其他朝代?為什么初唐時候的王勃會認為朋友分離也如同在身邊一樣,你在什么情況下才會相信自己與最親愛的朋友分別之后,自信樂觀的心情會勝于離別的哀傷。答案當然是大家都健康的、好好的活著,不會有什么災難降臨,不會有戰(zhàn)爭發(fā)生,不會有疾病臨到,不會有潦倒貧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等等。這樣的追問,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思考王勃生活的初唐是個怎樣的朝代,為什么會讓生活在里面的百姓能如此心胸開闊,朝氣蓬勃,對生活抱有如此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這樣學生會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中,發(fā)現(xiàn)社會背景對詩人心態(tài)的影響,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詩人獨特的性格個性決定的。這樣,就使問題解決得到篩選,最后確定了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方向。即了解寫作背景的同時。了解詩人的性格個性。這兩個原因主要決定了詩人的寫作風格、視角、人生見解和審美情趣。

結語:問題式教學法能夠讓老師和同學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篩選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問題教學的最大的成功之處,是發(fā)現(xiàn)了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并且找到追蹤答案的思路。同時,也能使老師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教學相長。"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斷提升的問題解決過程,學習者在此期間,對自己的任務連續(xù)不斷地重新思考和定義。”

參考文獻:

篇7

在學習本課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學生,按平時的歷史學習的六個小組,分了六個專題研究小組,對本課內容做了六個專題的劃分: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小組負責兩個專題,即各小組有一個必做的研究專題,還有一個選做的。選好后,各組成員再具體分工協(xié)作,查找相關資料,準備發(fā)言稿。

二、課上交流研究專題

課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歷史教材中怎么說?介紹各自專題涉及的基本內容。比如《詩經(jīng)》,關于詩經(jīng)的“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詩經(jīng)的藝術特點:四言為主,重章疊句。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基礎,被奉為經(jīng)典。

2、語文課本上怎么說?就是讓學生將同一類知識,從不同的角度挖掘、補充、深入理解和領會。比如楚辭,代表人物屈原,在語文課本里學過他的代表作《離騷》(節(jié)選),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詩,代表了浪漫主義的詩風。詩人先從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寫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亂,自己雖被奸小陷害,仍要堅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擊了黑暗現(xiàn)實,一方面表達了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3、你作為學生怎么學?關于同一個歷史人物的話題,作為學生,如何整合兩個學科的教材,將知識完整系統(tǒng)地掌握,就是學生要研究的問題。比如歷史教材中關于“蘇軾”,提到他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繪雄渾壯觀的景物,給詞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那么,在語文課本里學到了他的哪些詩詞,可以得到印證呢?學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還選了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本詞借詠史抒發(fā)了作者壯志難酬的郁悶心情。其豪放的詞風一方面表現(xiàn)連各方面:一是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江山、歷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開闊,氣象恢弘。“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則是對古戰(zhàn)場險要地勢的勾畫。對于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的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瀟灑氣度予以高調贊美。稱贊周瑜,實際上表明了詞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心志。整首詞氣勢恢宏、格調雄渾、境界宏偉,代表了蘇詞豪放派的風格。經(jīng)過學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學生就將歷史與文學很好地融為了一體。一方面把分散到兩個學科中同一類的知識做了很好的補充與融合,另一方面,學生在整理和研究的過程中,鍛煉了組織協(xié)調能力,提高了篩選、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課后拓展研究專題

本節(jié)課后,學生興味盎然,都反映時間太短,還有好多內容沒有與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綜合了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在課后開展了一系列拓展與延伸。比如關于元曲,歷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點內容,其實,學生準備的交流資料很豐富。比如:他們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關漢卿的《竇娥冤》,在語文必修四的第一單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摧殘婦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堅強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婦女形象。等等。鑒于這種情況,我引導有興趣的同學在下午自主活動時間,展開小組間的專題交流,資源共享活動。(本文來自于《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雜志?!冬F(xiàn)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簡介詳見)

篇8

一、對聯(lián)的起源與發(fā)展

對聯(lián)是由古代的桃符發(fā)展而來的,由于唐代格律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到了五代,人們就開始把聯(lián)語題于桃木板上來代替桃符。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的對子,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lián)。到了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明代,才出現(xiàn)我們今天所見的用紅紙寫的春聯(lián)。入清以后,對聯(lián)曾盛極一時。隨著各國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對聯(lián)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持著貼對聯(lián)的風俗。

由于對聯(lián)的起源與近體詩有關,所以近體詩當中的對句也可看成是對聯(lián),因此有人說對聯(lián)是可以張貼的詩。

二、對聯(lián)的基本特征

要想學會對對聯(lián),就要在了解對聯(lián)的一些聲律啟蒙知識的同時,了解對聯(lián)的基本特點。

1. 字數(shù)相等,斷句一致。當然,也有為了造成某種特殊效果上下聯(lián)字數(shù)不等的對聯(lián)。死后,當時有位四川文人給他寫了副挽聯(lián):“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lián)五個字,下聯(lián)六個字,作者是想要造成一種特殊效果,即“對不住中國人民”。像這種上下聯(lián)字數(shù)不相等的對聯(lián)是極個別的,在考試時我們不能效法。

2. 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即古人所說的虛對虛,實對實。

3. 平仄相反,仄起平收?!柏破鹌绞铡笔菍β?lián)的傳統(tǒng)習慣,讀起來給人以余韻悠長之感,也是判定一副對聯(lián)誰是上、下聯(lián)的最簡捷方法。

4. 要內容相關,但不重復。內容相關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上下聯(lián)內容不相關,彼此“風馬牛不相及”,會使人覺得非常別扭和生硬,則起不到對聯(lián)應有的文學效果,也難以稱得上是合格的對聯(lián)。例如,在做2004年高考題時,有位同學給“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這個上聯(lián)對了這樣一個下聯(lián)“禽不如獸不如禽獸不如”,別的不論,這上下聯(lián)的內容和格調來說就難以合拍,沒有一個明確的積極向上的主題,像這樣對出的對聯(lián)是不會得分的。對聯(lián)的立意或山水景物,或軍事戰(zhàn)爭,或商賈貿(mào)易,或求學應考,或懷古詠史等,中心必須明確且是積極向上的,這一點較難把握,希望同學們予以注意。

5. 上、下聯(lián)不要重復用字。就是上聯(lián)用過的字,下聯(lián)就不要再用了。此外,張貼的對聯(lián),傳統(tǒng)做法是直寫豎貼,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不能顛倒。橫批的書寫順序也是自右而左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lián)的題目,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學習對聯(lián)的基本方法

1. 要多記名言警句。其實,名言警句有很多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如,同學們隨口就有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像這樣的句子,讀得多、背得多,本身就是一種對對子的練習。

2. 要多關注一些佳聯(lián)、妙對。尤其是對句高手的佳聯(lián)、妙對。像古代的王勃、蘇軾、謝晉、紀曉嵐、徐文長、鄭板橋等,現(xiàn)代的蔡鍔、郭沫若等都是對句的高手。從古至今名聯(lián)佳對比比皆是,只要平時注意積累,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你也會成為對句的高手。

3. 要多留心一些民間對聯(lián)。例如,各種店鋪門前貼的對聯(lián),還有過年時家家戶戶貼的春聯(lián),大家多留心,多記誦一些。所謂生活處處有學問,處處留心皆學問。積累向來是學習不可缺少的過程和方法。

篇9

【關鍵詞】思想內容 分析評價 觀點態(tài)度

1.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分析評價作品主題

1.1 了解背景、調用儲備?!睹献?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是說,要正確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就必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欣賞詩歌必須知人論世,這是因為詩歌離不開社會現(xiàn)實生活。而且,詩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也都受他所處時代社會生活的制約,無不深深打上當時社會風氣的烙印。例如: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清新飄逸、熱烈奔放的千古杰作,也只有在燦爛輝煌的盛唐文化的熏陶、培植下才會產(chǎn)生。所以,前人強調“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欣賞詩歌作品,不僅要全面了解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思想發(fā)展、個性氣質等情況,而且還要具體了解寫作某一首詩時的生活狀況、思想情緒和創(chuàng)作意圖,這樣賞析起來才可能更準確。許多詩人都有在生活的不同時期形成不同風格的情況。如王維,前期創(chuàng)作以邊塞詩為主,體現(xiàn)出強烈的進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轉而以創(chuàng)作山水田園詩為主,滲透著佛家思想,藝術成就更高。

除了了解社會的時代背景、詩人生活思想背景、某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外,還要有必要的知識儲備,對詩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解。

1.2 透過詩歌題目了解作品內容的范疇。詩歌題目也同文章題目一樣要涵蓋作品的內容,否則就有文不對題的憋病。研讀詩歌作品的題目,就能大致推斷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用意。詩歌題目多種多樣,題目不同,內容的范疇也不同?;虻桥R之作,多抒發(fā)今昔變遷的感慨,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或懷古之作,多借古喻今,抒發(fā)個人進退的思考,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或敘事之作,多借事抒情,如:白居易的《觀刈麥》;或詠物之作,多托物言志,又如:陸游的《梅花》;或送別之作,多抒發(fā)“黯然消魂”,“曠達剛建”等不同的情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論是哪類題作,詩人都不可能單純地為了敘事,詠物而寫詩,詩人必定要“賦詩言志”,要抒發(fā)某種主觀情感、人生體驗對家國世事的認識與感悟。一接觸詩題,心中就明白作品的內容范疇,這有利于較快地把握詩歌作品的主旨。如:白居易《觀刈麥》,詩人敘寫觀刈麥的所見,抒發(fā)某種感受。這一層意思,要在一接觸到題目時就明白,待讀完詩作,就明確了詩人對自己“不事農(nóng)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這就抓住了詩歌的主旨。

此外,有一些常遇到的樂府舊題,考生也應粗略了解。如《出塞》,多寫邊塞生活;《入賽》,多寫由邊塞返歸的情景;《關山月》,寫士兵和家人離別的生活;《燕歌行》,多寫征人怨婦的生活;《蜀道難》,表現(xiàn)蜀道的艱難。

1.3 整體體味,挖掘主旨。詩歌鑒賞始于鑒賞者對藝術形象的感受。我們在鑒賞作品時,首先閱讀的是語言符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具體地、逐句地閱讀全篇。分清寫什么、怎么寫,這樣去實現(xiàn)整體體味。體現(xiàn)的同時需要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挖掘主旨時,要充分利用標題、注釋和題干說明,從這些地方往往會得到提示。有些標題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作為命題材料的詩作,一般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的,例如: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短短幾字,確實出題人給你的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評價主旨要會選用不同的術語。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介,內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無窮)、含蓄蘊籍(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等,都是常用術語。

1.4 把握基調,細評價值。一首詩歌一個基調,盡管題干沒有要求你分析基調,但在分析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時必須把握好基調,否則必然長生風牛馬不相及的結果。用文藝心理學上的說法,這個階段是文學鑒賞中的審美判斷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基調是分析的基礎。只有基調把握準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才能對詩歌中的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內容作出比較公允的評價。一首詩的基調主要有這幾種:壓抑、沉郁、歡快、雄闊、委婉、含蓄、空靈、直率、自然、風趣、平淡等等。如對韋應物《寄李儋元錫》思想內容的評價,“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迅,西樓望月幾回圓?!边@首詩中是否表現(xiàn)了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但不同于杜甫的那種,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同情,也是一種無奈。它的基調是憂傷的,詩人感到了“愧俸錢”,但有什么辦法呢?他沒有辦法,只是“思田里”――想辭官歸隱。顯然,從思想性這一點上說,這首詩是沒法與杜甫相比的。

2.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指要

一般來說,古詩詞中作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就是詩歌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詩人通過詩歌所表現(xiàn)的生活認識、個人思想和政治傾向。這些,在詩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種文學手段(詩化的語言)曲折地、隱晦地表達的,它需要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通過各種鑒賞方法去體悟,去挖掘,去揭示。那么,鑒賞一首古詩詞,應該如何去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呢?下面簡要地談一談在把握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2.1 一首詩或詩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是建立在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詩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也要注意從一首詩或詞曲的整體上去考慮,不能忽略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詩歌的外在形式的賞析而去架空分析。因為只有了解詩的形式美的內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

2.2 對詩詞作品的觀點與態(tài)度的概括要準確、恰當、不夸大、不縮小、不絕對化。在這方面,我們常犯的錯誤是容易“拔高”,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古人的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評價常常不恰當,有失分寸。

篇10

關鍵詞: 狗,文化內涵與差異,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作者簡介:鐘玲(1987-),女,江西贛州市寧都縣人,中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MTI翻譯碩士筆譯,文化翻譯學,文學翻譯,科技翻譯。

李延林(1960-),男,湖南益陽市資陽區(qū)人,中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榮譽博士、中國譯協(xié)專家會員、湖南省科技與商務翻譯協(xié)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湖南一級期刊《文史博覽》理論版理事等。研究方向:文化翻譯學;文學翻譯;翻譯理論;MTI翻譯碩士培養(yǎng)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改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2005]280(86)

長期以來,人類與自然界中的各種動物關系密切,狗是人類最熟悉的動物之一,與人類患難與共,被稱為通人性的動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jù)奧地利習性學家勞倫茲的說法,狗是最早被馴化的動物。狗馴化后,多為人類用來看家護院。隨著社會的演進和發(fā)展變化,各民族形成了豐富的狗文化。在英漢語言中,狗的基本意義是一致的,都表示家養(yǎng)的,有四條腿,可幫人看家護院的一種動物[2]。但其文化內涵意義卻差異甚大,由于中西方人們對狗的態(tài)度和喜好不一,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也完全不一樣,含有“dog”的英語習語通常具有褒義,而含有“狗”的漢語習語通常具有貶義,中西方狗文化大相徑庭。

二 狗在漢英文化中的文化內涵

1. 狗在漢語中的文化內涵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在中國,越來越來多的人將狗視為朋友、伙伴及家庭的一分子,養(yǎng)狗當寵物在各大城市成為一種潮流趨勢,可見,人們對狗的喜愛更勝從前,那種談狗色變的狀況已得到改變。盡管如此,仍有很多國人對狗的印象與看法西方洋人,這與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狗的低賤的形象不無關系。在中國,狗成了中國商業(yè)文化中的一個方面,人們可以在市場上堂而皇之地拿狗做買賣,餐館酒店及家常便飯里也少不了吃狗肉人們可以無所顧忌地吃狗肉,商場里人們可以出賣狗皮衣服,等等,因為在漢語里,狗是卑賤的動物,是典型的畜類,狗是屢遭謾罵的東西,代表卑劣可惡的品性,得不到人們的尊重。狗在很多時候為人們看家護院,但在源遠流長的中國“狗”文化中,狗性的負面總是受到高度的關注和嚴厲的抨擊,其正面卻得不到充分的認同?!肮贰弊殖31挥脕砣枇R他人,凡與“狗”有關的詞語,褒義少而貶義多,大多具有貶義,如“走狗”、“狗東西”、“狗咬狗”、“狗奴才”、“”、“瘋狗”、“落水狗”、“喪家犬”、“狗官”、“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瞎了你的狗眼”、“狗仗人勢”、“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狐朋狗友”、“狐群狗黨”、“鼠竊狗偷”、“豬狗不如”、“偷雞摸狗”、“狗膽包天”、“人模狗樣”、“狗皮膏藥”、“狗急跳墻”、“狗頭軍師”、“狼心狗肺”、“狗血噴頭”、“狗尾續(xù)貂”、“狗茍蠅營”、“狗屁不通”、“茍延殘喘”、“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掛羊頭賣狗肉”、“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痛打落水狗”、“瞎了你的狗眼”、“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狗咬窮人-逢善欺”,等等。這些習語無一不極盡貶低之意。中國人對狗的種種偏見,與狗自身的毛病有一定的關系,即狗好打架,狗咬人,狗吃屎,狗有奴性,被人看不起,狗更有“勢力眼”,對主人低三下四,搖頭擺尾,奉承迎合[1][2],這些在中國人的眼里都是十分令人厭惡的。

當然,在中國,狗也難得有積極正面的形象,在我國家喻戶曉的開天辟地的神話中,作為神話中我國人類的祖先,他就是狗首人身的形象?!短接[》卷二引《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生其中。萬千八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陽濁為地,盤占在其中,一日九變?!蔽挥谌?、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之首,在古人看來,狗首人身結合并非恥辱,而是高尚的神抵們增加了神性和神威,并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吨芏Y》稱養(yǎng)狗的人為“犬人”。漢代始設訓管狗官職叫“狗監(jiān)”的職差。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再入龍樓稱綺李,應緣狗監(jiān)說相如”和王勃的“漢延狗監(jiān)深知己,有日前驅負弩歸”的詩句,說的即是此事。南北朝給狗加以封爵,有“狗夫人”、“郎君”等爵號。東漢末年的靈帝更是愛狗愛得發(fā)狂,史稱他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經(jīng)”注則稱“王之左右皆狗而冠”。 在古代民間,老百姓常取狗字作為孩子的乳名,如狗蛋、狗娃、二狗之類的,說是給孩子取賤命,好生養(yǎng),這主要因為在古代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生育、存活率不高,出生嬰幼兒多夭折,于是有了這種說法,寄意孩子能像牲口狗一樣容易存活、好養(yǎng),少災少難,平平安安長大,其實蘊有原始圖騰主義的秘密。當然,在古代,也有“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狗急跳墻,人急造反”的說法,這多多少少也改變了下狗盡是負面的形象。

總之,在中國,雖然狗的形象在中國人心目中日益改觀,但是狗的地位仍不高,在國民印象中多為負面形象。狗肉時常盤裝被端上各地餐廳的桌上,供人食用,尤其在冬日里,達到驅寒作用,無不顯示當代是個多元文化沖擊交融的年代,人們一邊受著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學起西方人養(yǎng)狗當寵物,而另一邊在餐桌上吃著狗肉,在日常生活時不時無意識地用帶“狗”字的詞語來表達對事物的好惡,這無不顯示著中西狗文化的印記,看似矛盾,卻又極其正常。

2狗在英語中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