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典故范文

時間:2023-04-02 21:0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字千金的典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鍵詞:“一字千金典故源流 典故變體 形式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一個民族先進文明的代表,繁榮昌盛的重要表現(xiàn)。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如何動蕩,精美絕倫的文章都是人們所景仰和敬佩的,其中也不乏出現(xiàn)許多贊美這些詩文的典故,如“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妙筆生花”、“一字千金”等。勤勞智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眾多的典故就是最炫目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們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我們應(yīng)當致力于其研究,讓其所倡導之精神延續(xù)下去。

一、“一字千金”典故溯源

[一字千金]yi zi qian jin

[典源]“一字千金”語出《史記?呂不韋列傳》:“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盂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日《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又《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注引桓譚《新論》:“秦呂不韋請迎高妙,作《呂氏春秋》。漢之淮南王(劉安)。聘天下辯通,以著篇章。書成,皆布之都市,懸置千金,以延示眾士,而莫能有變易者?!庇滞醌I之曾寫字給一老母賣,得錢千金,見王獻之《自論書》。

一字千金,贊譽詩文精美絕妙,價值極高,或文辭極其精練。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古詩其體源出于《國風》,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币残稳輹ㄗ髌返恼滟F。初唐詩人王勃。“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特意空了一個字,都督閻伯輿用千金求一字。唐代權(quán)德輿《馬秀才草書歌》:“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碧拼鷧侨凇顿浌馍先瞬輹琛罚骸安幌抵诓恢?,須言一字千金值。”亦作“一字值千金”。宋代戴復(fù)古《望江南》:“結(jié)屋三間藏萬卷,揮毫一字值千金?!鼻宕鷳蚯依顫O《意中緣》:“‘一字值千金’是說文理值錢的意思?!薄妒酚?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爆F(xiàn)代?梁實秋《雅舍小品一信》:“有一種人把自己的文字潤格訂的極高,頗有一字千金之慨,輕易是不肯寫信的?!?/p>

“一字千金”通常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對著作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辭精當,結(jié)構(gòu)嚴謹?;蛴脕硇稳輧r值極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書法上一字價值千金。

二、“一字千金”典故

典故一:

戰(zhàn)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做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quán)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競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tǒng)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wù)了。重要的是戰(zhàn)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zhàn)爭失利,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p>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懖繒饶軗P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fā)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p>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quán)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時,梁朝有個叫鐘峻的人。他寫了一部評論詩歌的著作,名為《詩品》。在書中他寫道:“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個字的作用價值一千兩黃金。這是來自戰(zhàn)國末期一個故事。

在那時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jié)交賓客,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yōu)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并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典故三:

西安碑林內(nèi)有塊《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寫一碑的奇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竟然寫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驗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確是王羲之的手筆;誦念碑文內(nèi)容,也確是唐太宗為玄奘和尚撰寫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從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由他精心譯成后,請?zhí)铺谧餍蛭?,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記及玄奘的謝表,通稱《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當時朝廷要把它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體來刻碑。長安洪福寺高僧懷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榮,因此,下決心承擔此任。經(jīng)過懷仁和尚到處尋覓,終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個一個地搜集起來,成了這塊王羲之字體的《圣教序碑》。

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由,也是文壇上的佳話。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貼》。

典故四:

初唐詩人王勃于公元667年從京都來到南昌。當時,詩人的生活比較窮困,所迫無奈,常為生計而奔波。這年重陽節(jié),南昌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fā)表溢美之詞,卻發(fā)現(xiàn)后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fā)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yīng)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nèi)诤?,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檻外長江空自流?!贝蠹衣牶笠恢路Q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p>

三、“一字千金”變體形式考察

“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戰(zhàn)國時期秦相國呂不韋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使其眾門客合著《呂氏春秋》,讓人將書公布在秦都咸陽城門之上,并懸掛千金,宣稱能刪改一字的予以千金重賞的故事。后用此典稱譽詩文精妙,不可更改,價值極高,并且在流傳的過程中延伸了許多典型。

“一字千金”典故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廣泛應(yīng)用,漢代王充所用“言金”,南朝用到“一字千金”。

言金由貴家起,文糞自賤室出。

陸機所擬之十二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唐朝時期,隨著語言及文學體裁的發(fā)展,“一字千金”典故的使用日漸增多,使用頻率遠多于南北朝時期,并出現(xiàn)了“千金字”、“一字千金”、“金懸秦市”、“掛秦金”、“呂相金”“一字直百金”等變體形式。

市閱千金字,朝開五色書。

秦相之一字千金,敘其嘉應(yīng)。

金懸秦市,楊子見而無言;紙貴洛陽,陸生聞而罷笑。

徒知觀衛(wèi)玉,詎肯掛秦金?

貌愧潘郎璧,文慚呂相金。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孥肉屈強。

題詩更相憶,一字重千金。

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

宋遼金元時期“一字千金”使用不似唐朝廣泛,但也有衍生出新興變體形式,如“一字百金”、“唏價咸陽市”等。

柳少師書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

不應(yīng)太玄草,唏價成陽市。

明清時期是“一字千金”典故出現(xiàn)的又一高峰期,這期間“一字千金”典故廣泛用于各種文體,同樣也出現(xiàn)很多新的變體形式,如“千金咸陽市”、“呂覽千金市”、“國門懸呂覽”、“金懸咸陽”、“秦市懸書”等。

豈有千金成市字,猶馀五石惠生瓢。

即收呂覽千金市,直換成陽許座城。

從此國門懸呂覽,聽他辨舌騁儀秦。

辛卯薦賢書,金懸成陽市。

長門賣賦司馬,秦市懸書呂韋。

言古詩,則日(十九首),亦知其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者乎?

這個辦書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價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篇2

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yīng)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知道有哪些洛陽紙貴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成語洛陽紙貴的造句,供大家參考。

一、洛陽紙貴含義洛:洛 luò 〔洛河〕水名,在中國陜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國陜西省洛南縣,東流經(jīng)河南省入黃河。古作“ 雒”。

陽:陽 (陽) yáng 明亮。 中國古代哲學 認為宇宙中通貫所有物質(zhì)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與“陰”相對: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二氣。指“太陽”:陽光。陽面。陽歷。向陽。夕陽。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陽(在中國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陽(在中國河南省洛河之北)。 溫暖:陽春。外露的,明顯的:陽溝。陽奉陰違。 凸出的:陽文圖章。 關(guān)于活人的:陽間(人世間)。陽宅。陽壽。 帶正電的:陽極。陽電。陽離子。 男性生殖器 :陽痿。 古同“佯”,假裝。 姓。

紙:紙(紙) zhǐ 用植物纖維制成的薄片,作為寫畫、印刷書報、包裝等用:紙張。紙幣。紙煙 。紙上談兵(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洛陽紙貴(稱譽別人的著作)。金迷紙醉。量詞,指書信、文件的張數(shù):一紙空文。

貴:貴 (貴) guì 價錢高,與“賤”相對:貴賤(a.價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無論如何)。春雨貴如油。指地位高:貴族。貴戚。貴望(尊貴的門第和聲望)。 敬辭,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事物:貴國。貴庚(請問別人年齡)。貴姓。貴干(問人要做什么)。特別好的,重要的:貴重。珍貴。尊貴。民為貴 。 值得看重,重視:可貴。 指中國貴州?。涸瀑F高原。 姓。

二、洛陽紙貴典故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jīng)常為這事發(fā)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fā)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chǔ)。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chǎn)為內(nèi)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大家的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印刷術(shù),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yīng)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時。

三、洛陽紙貴造句1、王教授的作品出版后,風行一時,真有洛陽紙貴的勢頭。

2、這些作品也許都曾洛陽紙貴過,但平心而論并非最好。

3、引起洛陽紙貴的作品,卻未必都是上乘之作。

4、該文很快傳入國內(nèi),一時間洛陽紙貴,版本眾多。

5、這部小說情節(jié)迷人,出版后必然能洛陽紙貴,廣受好評。

洛陽紙貴的成語造句相關(guān)文章: 洛陽紙貴的造句大全

用成語洛陽紙貴怎么造句

用洛陽紙貴造句

洛陽紙貴的的造句

用洛陽紙貴造句|字詞解析|近義詞|反義詞

洛陽紙貴成語接龍

關(guān)于洛陽紙貴的故事及造句

洛陽紙貴怎么造句

購買一詞的意思和造句

篇3

自古以來,不同地區(qū)同一民族,生活習慣尚且不同,更何況不同民族。漢英習俗差異性以“狗、貓”最為典型。與之相關(guān)的習語多為貶義,如“狗茍蠅營、狗續(xù)貂尾、狗彘不如”等。中國人眼中的狗其實是各類人的丑態(tài)。而英國人將dog視為同伴。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Dogdoesnoteatdog(虎毒不食子);helpalamedogoverastile(濟人之急)等??梢姡诵闹械膁og與人是equal的。常言貓狗不分,中國人對貓好過狗,如“背弓如貓,腰壯如熊”;而cat在英文中不及dog,如:Thecatshutsitseyeswhenstealingcream.指“掩耳盜鈴”;letthecatoutofthebag.表述為“泄露天機”。

二、民族心理

思維方式是語言與文化的橋梁,體現(xiàn)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領(lǐng)域,在形成民族心理差異中的影響不容忽視。大自然賦予中華民族較為適宜的居住場所,幾千年來,人們信仰陰、陽二論,認為萬物由兩極構(gòu)成,如《易經(jīng)》所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偶數(shù)被視為吉祥之數(shù)。如“兩全其美(tobecompleteinbothrespects)、八斗之才(amanofgreattalent)、十全十美(bedonetoperfection)”等。與之相反,英國人的祖先棲居于環(huán)境十分惡劣的島國,征服欲望極強,認為萬物是對立的,對奇數(shù)甚為偏愛(13除外)。如inseventhheaven(心情愉悅);givethreecheersfor(三呼萬歲)等。

三、

佛教在我國已有2000余年歷史,唐•杜牧《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足見當時佛教的盛況。西方上帝主宰一切,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救者,天助也);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因God在第七天賜福人類,英國人對代表著圓滿的數(shù)字seven倍加青睞。《圣經(jīng)》中提及的如theSevenHolyVirtues(七美德);TheSevenSacraments(七圣事);TheSevenDeadlySins(七守護神)。奇數(shù)13卻為不詳之數(shù)。據(jù)說猶大以接吻為暗號,出賣了耶穌,使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用AJudaskiss比喻那些陰險背叛的小人。門牌號、停車場號、宴會桌號等都有意避開thirteen。

四、價值取向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看法。受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國人認為國家、社會利益優(yōu)于個人利益,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英國人崇尚個人主義,認為憑自身能力為個人榮譽奮斗是一種美德,如“EveryoneforhimselfandGodforus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Selfisourcenter.(自我是中心);Everyone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每個人都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師)”。對money的理解亦不同,漢語有“視金錢如糞土”一說,而英國人認為“Moneyisthekeyopensalldoors(金錢是打開一切門戶的鑰匙);Moneytalks(錢能通神);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服從于金錢(Allthingsareobedienttomoney)”。

五、歷史典故

漢英習語有不少源自歷史典故,對它們不能僅從字面理解。如“一鼓作氣(曹劌)、一字千金(呂不韋)、七擒七縱(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等。英語典故習語多源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源自《圣經(jīng)》的如thegoldenbowlisbroken.(幻想破滅);turnadeafear(置若罔聞);turnone’sfacetothewall(心灰意冷);turntheothercheer(寬大為懷);seeone’sback(一知半解);showone’shorns(原形畢露)。源自希臘神話的如Brandfromtheburning(劫后余生);DamonandPythias(莫逆之交);restonone’slaurels(固步自封);Sphinx’sriddle(難解之謎);swordofDamocles(岌岌可危)等。

六、10以內(nèi)數(shù)字習語的對比研究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彼J為一逐步產(chǎn)生萬物,賦予萬物以存在的靈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5]漢語的“一”字常用引申之意。如:一窮二白(bebackwardbotheconomicallyandculturally)、一念之差(afalsestep)、一視同仁(treatequally)、一絲不茍(bestrictinone’sdemands)、一目十行(readterriblyfast)、一竅不通(knownothingabout)、一言既出,駟馬難追(whatissaidcannotbeunsaid)。上述“一”字與one的意思截然不同,one與a/an同意,無特殊寓意。數(shù)字“三”和“九”在漢語中屬非常規(guī)満數(shù),形容“數(shù)量之多、程度之深”?!墩f文》解釋“三,天地人之道也?!边@里的“三”是天、地、人的道術(shù)。“上方一畫為天,下方一畫為地,而居中一畫則為人,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古代漢民族的宇宙觀。”[6]故漢語中有數(shù)不盡的“三”。西方的three是上帝三位一體(Trinity,指圣父、圣子、圣靈)的象征,也被賦予深意。如Whenthreeknowit,allknowit.(三人知,天下曉);Numberthreeisalwaysfortunate.(第三號一定運氣好)。不同在于漢語的“三”字多含比喻意義,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isnotbuiltinoneday)、兩面三刀(beadouble-dealer)、三番五次(repeatedly;somanytimes)、狡兔三窟(afoxypersonhasmorethanonehideout)、犒賞三軍(feastone’svictorioussoldiers)、三教九流(peopleinvarioustrades)、火冒三丈(flyintoarage)、連中三元(firstonthelistforthethreedegreesinsuccession)等?!墩f文》又曰:“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窮盡之形?!币馑际钦f,九,陽的最大變數(shù)。字節(jié)像事物曲折變化直至窮盡的樣子?!熬拧笔恰熬谩钡闹C音,故漢語中的“九”字有多、神秘、極限、天長地久等意。如“九五之尊(theroyalprerogative)、九死一生(aslimchanceofsurviving)、九牛一毛(adropinthebucket)、九牛二虎之力(allone’sstrength)等,而英文中的three和nine無此喻義。“任何語言的語音結(jié)構(gòu)都是有限的,而客觀對象則是無限的,用有限的語音結(jié)構(gòu)去表現(xiàn)無限的客觀對象,便有了諧音詞語,故諧音現(xiàn)象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7]

漢字“四”因與“死”字同音,在中國被視為不詳之數(shù)。含四的習語也多為貶義,如低三下四(humble)、四分五裂(bescatteredanddisunited)、狼煙四起(withalarmsraisedatallborderposts)、危機四伏(bethreatenedbygrowingcrises)、家徒四壁(aspoorasachurchmouse)、四面楚歌(bebesiegedonallsides)等。而英國人對“four”卻情有獨鐘,認為它是power的象征,亦不忌諱?!傲笔亲罴榈臄?shù)字,如“六六大順(allthebest)、身懷六甲(bepregnant)、三茶六禮(marrysomeonewiththeprosperceremonies)、六畜興旺(thedomesticanimalsareallthriving)、六道輪回(thesixroadstorebirth)”等。但英文的six并不受人喜愛,從習語中,可見一斑。atsixesandsevens形容事情“亂七八糟”;knocksomebodysix指“給人以致命打擊”;sixpenny指“便宜貨”?!捌摺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因與祭祀死者有關(guān),不得人所愛,常比喻事情雜亂無章,毫無秩序。如“七拼八湊(piecetogether)、七扭八歪(irregular)、七嘴八舌(allsortsofgossip)”等。而seven在西方文化中卻是個十分神圣的數(shù)字。因此漢語中“七、八”不能與英語seven;eight混為一談。漢字“八”與“發(fā)”諧音,在中國倍受歡迎。很多人對這幾組數(shù)字:168(一路發(fā))、918(就要發(fā))、518(我要發(fā))尤為癡迷。含八的車牌號、電話號、門牌號的價值也是一路飆升,一“發(fā)”到底。含“八”的習語多為褒義詞,如“八面玲瓏(beallthingstoallmen)、八方呼應(yīng)(echofromallquarters)、八面威風(makeamagnificentappearance)”等。英文中的eight也有吉祥之說:《圣經(jīng)》中寓為lucky,因有8人依靠諾亞方舟在大洪水中逃生;福音書上指manysonsandgrandsons,因耶穌的兄弟雅各生8子;婚姻中意味著happy,因兩個戒指上下放置構(gòu)成一個8的形狀;8若被橫放,則又是數(shù)字中“無窮大(∞)”的符號。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文化和環(huán)境的影響下,同樣的數(shù)字,蘊涵的意義不同;在數(shù)量上,漢語的數(shù)字習語多于英語;在深度和廣度上,漢英數(shù)字習語各有千秋。

七、漢英數(shù)字習語翻譯的基本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就是將不同的文化進行轉(zhuǎn)化。作為譯者,應(yīng)靈活巧妙的運用多種翻譯技巧,增添文化傳遞的準確力,以期達到文化成功交流的目的。漢英數(shù)字習語一般采用以下幾種譯法:

1、直譯法(LiteralTranslation)

由于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閱歷具有相似性,有少量習語,在字面、隱喻方面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此類習語在翻譯時可采用直譯法。此方法既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特色又能使譯文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起一石二鳥的作用。如:“一成不變(maintainthestatusquo)、一言難盡(it’salongstory)、一勞永逸(onceandforall)、一葉知秋(Onefallingleafisindicativeofthecomingofautumn)、二龍戲珠(Twodragonsplaywithapearl)、十萬火急(extra-urgent)、十生九死(anarrowescapefromdeath)、一分耕耘,一分收獲(equalpayforequalwork)、一招不慎滿盤皆輸(onefalsemovemaylosethewholegame)、一心不可二用(Nomancandotwothingsatonce)”等。

2、套譯法(CorrespondingTranslation)

套譯法即用譯文同義習語去套譯原文習語的一種翻譯方法,歸屬于歸化譯法。有很小一部分數(shù)字習語,在內(nèi)容、形式、修辭手法、比喻意義上都相同或相近,在不損害原文的情況下,可使用套譯法。這種譯法,不僅使原文能夠保持本身的特色,還能使讀者感受更為親切。使用套譯法時,要注意原文中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典故、風俗習慣等文化蘊意。如:“千鈞一發(fā)(hangbyahair)、一敗涂地(tomeetone’sWaterloo)、孤注一擲(killorcure)、接二連三(Oneafteranother)、半斤八兩(Itis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零七八碎(oddsandends)、評頭論足(huffandpuff)、樣樣通無一精(jackofalltradesandmasterofnone)、五十步笑百步(thepotcallingthekettleblack)、三思而后行(Thinktwicebeforeyoudo)”等。

3、意譯法(FreeTranslation)

意譯法指譯文與原文內(nèi)容相同,形式不同的一種翻譯方法,也屬于歸化譯法。有些習語,沒有辦法進行直譯或套譯,譯者只能摒棄原文特色,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和自己對原文意思的揣度,用相同的意思將原文表達的內(nèi)容以不同形式展現(xiàn)給讀者。此譯法需把握好尺度,多一分、少一毫,都會改變原文初衷,故在遇到死角時,采用兩種歸化法,力求將原文意思進行精確轉(zhuǎn)換。以下幾組習語,均采用了意譯法:“多此一舉(giveapplestoorchards)、九死一生(anarrowescapefromdeath)、一不做,二不休(inforapound)、南柯一夢(afonddreamorillusoryjoy)、三長兩短(Ifanythingshouldhappentoyou)、顛三倒四(disorderly)、五風十雨(Everythinggoessmoothly)、本末倒置(Putthecartbeforethehorse)、六神無主(outofone’swits)、七竅生煙(pissedoff)”等。4、釋譯法(ExplanationTranslation)釋義法是指在翻譯一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成語、典故時,使用解釋說明的手法,按語義、修辭或句法需要,在譯文中增添一些解釋說明性質(zhì)的詞匯,補充說明原文的意思。此譯法,需譯者將解釋的內(nèi)容與譯文相互融合,將原文意思準確傳遞給讀者。在雙語文化或差異很大的情境中,當譯文不能夠直接說明原文的意思時,應(yīng)使用此譯法。在翻譯時,為保持原文特點,保證譯文準確度,常使用釋義注釋譯法。如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習語:“theSwordofDamocles(懸在達摩克利斯頭上的劍——臨頭的危險);CuttheGordianKnot(斬斷戈耳迪之結(jié)——快刀斬亂麻);“AProcrusteanBed(普洛克路斯貳斯的床——削足適履);TheAugeanStable(奧吉亞斯的牛圈——積弊)”。源自《圣經(jīng)》的典故:“Adam’sApple(亞當?shù)奶O果——喉結(jié));SaltoftheEarth(世上的鹽——精英);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s(為碗紅豆湯出賣長子繼承權(quán)——因小失大);ThewritingontheWall(墻上的字——大禍臨頭)”等。

八、結(jié)語

篇4

摘要:詩歌是一種語言高度濃縮、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品。詩歌翻譯除了要傳遞原文的意義與內(nèi)涵外,還要涉及復(fù)雜的審美活動。詩歌翻譯是一門藝術(shù),是充滿生命力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創(chuàng)造目的是重現(xiàn)原詩的審美效果。本文以許淵沖教授的英譯古典詩詞為例,對其譯作中體現(xiàn)的“三美”原則進行探討,證明原詩中的美是可以轉(zhuǎn)移到譯詩中去的。

關(guān)鍵詞:詩歌翻譯;再創(chuàng)造;審美效果;“三美”原則

作者簡介:郭愛云(197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財經(jīng)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133-02

詩歌是一種語言高度濃縮、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從外形上看,詩歌是給人以特殊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的語言組合體,是語言藝術(shù)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從內(nèi)在形式上看,詩歌是對人生感受和體驗的藝術(shù)表達;從文學的本體論層面上看,詩歌具有反思人生,體認生命的審美功能。詩歌是內(nèi)容美和形式美的統(tǒng)一,在文化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如何把它介紹給西方而又不丟失原詩的美,成為翻譯界普遍關(guān)注的焦點。

一、詩歌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

要準確理解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所反映出的意境、內(nèi)涵與韻味絕非易事,而要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詩歌是否可譯的問題歷來眾說紛紜,爭論頗多。在某些譯者看來,詩歌是不可譯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國詩人及評論家羅伯特?弗羅斯。他認為“詩歌是在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并特別指出詩歌的美一經(jīng)觸碰就會消失殆盡。的確,詩歌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反映不同的生活習俗、文化底蘊和民族特性,詩歌中的典故、隱喻和雙關(guān)語等有著特殊的含意,是各民族文化的積淀,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并沒有完全對等的表達形式。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王以鑄也說:“我以為詩這種東西是不能譯的。理由很簡單:詩歌的神韻、意境或說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詩之所以為詩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機地溶化在詩人寫詩時使用的語言之中,這是無法通過另一種語言(或方言)來表達的?!边@的確道出了詩歌翻譯的困難之處。因為詩歌要求在形式、韻律和意思上體現(xiàn)美感,但由于中西方語言形式和意義表達方式上的巨大差異,譯詩很難再現(xiàn)這三方面的美。解決此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在不可能的范圍內(nèi)找出可能來。

在詩歌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清晰地領(lǐng)悟和體現(xiàn)原詩的意義與內(nèi)涵,又要有效地維護原詩的整體意象美。這就要求譯者在詩歌翻譯過程中要做出必要的犧牲和補償,要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以詩歌翻譯是充滿生命力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二次加工的過程。Susan Bassene曾說,詩歌翻譯的任務(wù)就是拆散原詩的語言材料,然后在目的語中重組這些語言符號,譯詩不是復(fù)制原文,而是創(chuàng)作相似的文本,是種子的移植。所以,詩歌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創(chuàng)造出新的、符合目的語接受者審美習慣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把握和理解原詩,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在譯文詩中傳達出原詩的美學特征和藝術(shù)魅力,這要求譯者不僅需要精通原文和譯文的語言,還應(yīng)具有廣博的知識以及高深的文學修養(yǎng)。對于一首好的譯詩來說,譯者付出的艱辛不亞于原作者,甚至遠遠超出原作者。因為譯者必須既是詩人,又是匠人,他既要用詩人的悟性和匠人的精確去把握原詩,又要用詩人的才氣和匠人的細致將原詩的意象和美感盡可能地用對等的水平轉(zhuǎn)換過來。譯作既要在語言質(zhì)地和整體文化氛圍上體現(xiàn)原作和其附屬的文化風貌,又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獨立地成為目標語言中的典范作品。

二、詩歌翻譯的標準――“信”中求“美”

我國的詩歌翻譯一開始就敏銳地意識到詩歌的審美特點,注意到詩歌以其凝練的語言向人們展現(xiàn)的是廣闊的、無限的美的意境。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境界深遠綿長,讓人讀后回味無窮;美在韻律起伏有致、跌宕有則。詩歌翻譯應(yīng)注重形神兼?zhèn)?,貴在重現(xiàn)原詩的審美效果。成功的詩歌翻譯應(yīng)體現(xiàn)出“信”與“美”的和諧統(tǒng)一:一方面要準確傳遞原詩的內(nèi)涵與意境,另一方面要充分體現(xiàn)原詩的美學特征。人們常將詩歌翻譯比作戴著手銬腳鐐的舞蹈。所謂“手銬腳鐐”指翻譯既要受制于原文又必須忠于原文,盡管如此,它同時還必須是舞蹈,要給人以美的享受。

許淵沖教授是中國當代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的杰出代表。在中國詩詞譯介方面,許先生是把中國歷代詩詞全面、系統(tǒng)地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其英、法文譯作多達五十余部,為中國優(yōu)秀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大量的詩歌翻譯實踐中,許先生認為譯作最重要的是要傳遞出原作的“美”,特別強調(diào)“美”在詩歌翻譯中的重要性。他在繼承并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翻譯思想和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詩歌翻譯的基本原則――“三美論”。認為詩歌翻譯不但要傳達詩歌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其“音美”和“形美”。“意美”指的是詩歌的譯文在意境上要優(yōu)美。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是詩歌的重要元素之一。譯詩要將原詩所包含的內(nèi)容再現(xiàn)出來,并像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耙裘馈敝冈姼璧淖g文在音韻上要優(yōu)美。押韻是詩歌特有的特點和風格,所以詩歌一定不能譯成自由體,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詩。譯詩要像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形美”指詩歌的譯文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對于“三美”之間的關(guān)系,許淵沖主張首先應(yīng)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為了解決譯詩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他進一步提出“三化”的方法論,即“深化”、“等化”和“淺化”,針對不同情境的詩歌,運用不同的轉(zhuǎn)化方式來實現(xiàn)譯詩與原詩意思、神韻、形式的最大一致性。

三、許淵沖英譯古典詩詞中美的再現(xiàn)

下面以許淵沖先生的詩歌翻譯實踐為例,揭示其翻譯理論對其實踐的指導作用,反映他在美學上的探索與追求。我們先看《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及其譯文: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許淵沖先生的譯文: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ky.

許先生譯詩的特點是準確把握住了原作的意旨,譯法靈活;注重“意美”,兼顧“形美”,并能傳達“音美”。

“意美”主要體現(xiàn)在遣詞達意的功夫上。許先生能準確把握原詩的精華,以靈活多變的藝術(shù)手段再現(xiàn)原作的意境與氣勢,實有過人之處。原詩中作者遵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④的原則,巧妙地用“生”、“掛”、“落”三字,賦予瀑布圖以動態(tài)和跌宕的氣勢,使其在動與靜、虛與實之中變幻。譯者緊逼原作,充分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妙用英語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生動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意境。

原詩的第一句寫瀑布的背景。在詩人的筆下,香爐峰頂天立地,周圍云海彌漫,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耀下生出紫色的煙霧。此句中的“生”字把本是靜止的香爐峰寫活了。許淵沖英文動詞“exhales”(“散發(fā)出”或“呼出”)將物(香爐峰)擬人,該動詞的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即使讀者感到景象就在眼前,又如實傳譯出香爐峰在天地間永存。作者以“a wreath of cloud”傳譯“紫煙”,其中“wreath”(“花環(huán)”)雖是名詞,卻有“繚繞”及“色彩絢麗”的生動意象。這一行譯文字字珠璣,營造出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詩味甚濃,再現(xiàn)了原作中美不勝收的景致,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原詩的第二句中前四字“遙看瀑布”點題,后三字“掛前川”是詩人望中所見。瀑布本直流而下,詩人卻用一個“掛”字,化動為靜,呼應(yīng)上文,使白浪翻滾、呈江河之勢的瀑布從高聳入云的峰頂直掛到水面。譯者與作者心靈契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想象,以英語動詞“upended”(“被倒置”)這一具有被動含義的過去分詞,來形容遠望中的瀑布像“倒掛”的飛流,使人感到大自然有神奇的偉力,竟能把此巨物高高地懸掛于山川之間。這個詞恰當?shù)淖g出了弦外之音。無疑,此處通過發(fā)揮英語的優(yōu)勢使譯詩與原詩具有同等的藝術(shù)魅力,既體現(xiàn)了譯者對原文的獨特理解,又反映出譯者對譯文的駕馭能力。

原詩的第三句中,瀑布顯得更有氣勢。“飛”字生動地描繪出瀑布凌空而出、飛散而降的氣勢。“直下”寫出山高水急,劈空而來,一瀉千里的瀑布奇觀。譯文中以“dashes down”作謂語,既順應(yīng)主語“倒掛的飛流”的走向(飛下),又表達出瀑布凌空而落的磅礴氣勢,可謂一字千金。

最后一句,詩人以化實為虛的手法,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將噴珠濺玉的瀑布從高空傾瀉而下想象成銀河自九天而落。詩人馳騁的想象視通萬里,但夸張中見自然,新奇中見真切。譯者發(fā)揮主體創(chuàng)造精神,用英語動詞“fall” 的虛擬式“fell”,把現(xiàn)實中的瀑布和想象中的銀河自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不留斧痕,匠心獨運,切近真實地傳達了“落”字所刻畫出的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跌宕氣勢。兼顧“形美”并能傳達“音美”是許淵沖漢詩英譯的見長之處。絕句是四行詩。英詩的四行詩格尤以狹義的四行詩(quatrain)最近似絕句形式。四行詩的韻腳比較多,譯者按原詩的詩思節(jié)奏,擇用aabb尾韻。為了押好韻腳,譯者在詩句的語序方面做了必要的調(diào)整。例如第二行采用介詞短語前置的句式(“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就是為了使這一句末的“l(fā)oud”和前句末的“cloud”押上韻腳。除此之外,詩句中多處用帶有輔音[s]或[f]的單詞(見第一行中的 “sunlit”, “censer”, “exhale”和“wreath”)及頭韻(見第三行中的“dashes”和“down”,“three”和“thousand”,“feet”和“from”),雖略顯參差,但卻傳譯出了瀑布似激流奔涌,發(fā)出陣陣轟鳴的韻致。音律方面,譯詩采用了抑揚格(iambic),且音步數(shù)目能做到每行相同,含六個音步(hexameter)。以第一行為例: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由此可見,譯者為保留原作的“形美”和“音美”頗費了一番工夫,使譯詩大體上近似于原詩的基本形態(tài)和自然節(jié)奏。

對于《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翻譯許先生基本上忠于原文的內(nèi)容,但他將《西廂記》“鬧簡”中“你要會云雨鬧中取靜,卻叫我寄音書忙里偷閑”翻譯為“You want the cloud to bring fresh showers for thirsting flowers rising above the crowd,but order me to use my leisure to gratify your pleasure.”其中“The cloud brings fresh shower for thirsting flower”是出自雪萊詩《云》中的著名的詩句。詩歌中cloud, shower, flower元音[au]的三次重復(fù)和bring, thirsting中“ing”的兩次重復(fù)使這句詩充滿了內(nèi)在的旋律和節(jié)奏,傳達出作者其情悠悠,其意綿綿的神韻。許譯直取雪萊的原詩原句,恰當?shù)赜迷谥形魑幕庀蟮谋磉_上,構(gòu)成了意象的融合,自然,流暢,沒有任何斧鑿之痕跡。這種對雪萊詩歌句的新用和妙用使譯詩達到了與原文美學功能上的對等。當然這需要譯者對兩種語言及兩種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

四、結(jié)語

詩歌翻譯別是一家。提“別”字在于詩歌翻譯離不開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和高超的藝術(shù)手段。詩歌語言精練而優(yōu)美,且文化內(nèi)涵豐富,內(nèi)容充滿無盡的意象和聯(lián)想,藝術(shù)風格獨特。因此,翻譯時做到“忠實”與“達意”絕非易事,要做到“形神兼?zhèn)洹?,使譯文與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難上加難。形象地說,譯詩過程恰似南宗禪的了悟境界,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充分領(lǐng)略原文的絕妙,如人行畫中,耳聆山泉鳥語,目賞秋月風光,陶陶然忘乎其中。然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譯者已將原文精華物我兩化,天人合一,并駕著想象之舟,與原文作者心靈契合。最后譯者以語出之,使原詩的景致在異域重現(xiàn)光彩。這就是所謂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最高境界。譯者沒有英漢兩種語言的精深造詣,沒有披荊斬棘的獨創(chuàng)精神和高超的翻譯技巧,是難以達到如此境界的。

參考文獻:

[1]、董史良,一些翻譯家的翻譯思想介紹[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閆軍利,論詩歌翻譯的“信”“美”統(tǒng)一――從《紅樓夢.秋窗風雨夕》兩種英譯比較談起[J],外語教學,2005,(06)。

[3]、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謝天振,翻譯的理論建構(gòu)與文化透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