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范文

時間:2023-04-01 10:0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龍應臺目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只是因為在書的封底看到了這句話,再也不能抹去那一瞬的心動。

自古我們就是傷離別的。楊柳、長亭、流水……無不令人傷感?!皢柸碎g,誰管別離愁,杯中物”;“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薄覐男”悴幌矚g離別,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而目送這一形式更讓人傷感。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zhuǎn)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恐懼自己那種不舍卻不得不送的無奈。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海關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p>

這是她對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的情節(jié)描寫中的兩句話。兒子安德烈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身為母親的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她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媽媽。高中住宿,每周末可以回去。當再次到達學校,下車告別后,在步入校門的那一刻,我總會習慣的回頭再看一眼媽媽,再次揮手告別……在我看來分別的時間并不算長,畢竟每周都能見到??晌铱偰芸吹綃寢屟壑心且皇鵁霟岬墓饷ⅰ?/p>

僅僅一個星期的分別,媽媽就已經(jīng)如此的放不下我。那現(xiàn)如今,我已和她不在一個省,寒暑假才會回去,半年的時間是不是更漫長,她是不是更加的難熬,更加的掛念我,以致眼中常含淚水……

我似乎已經(jīng)很久沒有打電話回家了,記得月初爸爸打電話過來,說很久沒給我打電話了,但又不知道我什么時間有空,怕我在忙,怕打擾到我。聽著他略帶疲憊的嗓音說出這么一句,其中的思念我并非不知。我只是感覺鼻子酸酸地,一時之間不知道說什么好。

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

從那通電話之后,我一有空就會往家打電話,我不希望幾十年后會有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龍應臺也說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或許我們會有這種想法:我們已經(jīng)是大學生了,也是個成年人了。該是時候脫離父母的庇護,展翅飛翔,飛往我們自己的藍天,追尋自己的夢想,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我同樣也曾這么想,我還曾很感性地寫了一首詩歌給媽媽,希望以此來告訴她我長大了。我記得詩歌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那么,剩下的路,我自己走”。我依舊記得媽媽當拿著我寫的這首詩歌,讀完后,那面部的表情,是很難形容的。我問她:“媽媽,你怎么了?”她只是拉著我的胳膊坐在床邊,看著我的臉,慢慢地,仔仔細細地掃遍我的整張臉,似乎是要把我的臉掃描入她的大腦深處,然后朝我扯出了一個笑容……

現(xiàn)在我想說其實多關心下爸媽與自我獨立并不沖突矛盾。并不是在分別時你那朝爸媽不經(jīng)意的回眸一望甚至僅僅是一瞥,就代表著你對父母的依賴,代表著你的不獨立與不成熟。相反,我認為這恰恰是你有責任感,有了擔當,是一個可以讓父母依靠的成年人的表現(xiàn)。你懂得要去體諒照顧父母的感受了,知道、了解了他們的立場,懂得了換位思考。

想想當我們?nèi)说街心?,年邁的父母用蒼蒼白發(fā)和蹣跚的腿腳告訴你,他們就要離開了,不再天天和你在一起,他們走在人生的小道上,背影有些空寂,夕陽在他們身上涂抹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黃,他們會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固執(zhí)地不去理會你的呼喊,任憑你的哭泣和感傷,走向一個未知的永遠不會回來的世界,他們會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你是不是也會感慨的落下淚來。只是我想說這是必經(jīng)之路……

篇2

龍應臺,臺灣著名作家、教授、社會評論家、思想家。她曾任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臺北市文化局長等職,現(xiàn)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清華大學(臺灣)徐賢修講座教授等。龍應臺是臺灣高雄人,祖籍湖南省衡山縣。

1983年,龍應臺回臺灣任教,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以銳利而深刻的文風,驚動當時臺灣文壇,余光中稱其為“龍卷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fā)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她的《野火集》,成為80年代對臺灣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8年底,她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lián)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5年起,龍應臺在上?!段膮R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現(xiàn)定居德國法蘭克福。

她的作品有《野火集》《龍應臺評小說》《女子與小人》《在海德堡墜入情網(wǎng)》《看世紀末向你走來》《龍應臺雜文精品》《這個動蕩的世界》等。

【內(nèi)容簡介】

目送,史書解釋為:以目光相送。語出《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p>

龍女士的《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作者以溫柔婉轉(zhuǎn)的文字,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寫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從親情滿滿牽著孩子幼小的手,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感覺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到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目送》中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難忘的人生情景,寫給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父母子女的每一個你和我。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能跨三代共讀、分享生活的書,《目送》將是最細膩動人的一本。

【精彩片段】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里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發(fā)。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yè)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yè),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十六歲,他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品特色】

溫柔婉轉(zhuǎn)的“龍卷風”

作為華人世界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一向有著不讓須眉的豪氣,而《目送》讓人感到曾經(jīng)咄咄逼人刀光劍影的“龍卷風”開始變得溫柔婉轉(zhuǎn),如微風拂面,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難忘的人生情景。龍應臺承認,《目送》在她年輕十歲時是寫不出來的,與之前出版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相比,《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

對人生的深入思考

父親過世、母親失憶、死去與老化的演繹、加上兒子成長迫使她要獨立,已經(jīng)將近五十歲的她,覺得這是自己遲來的“人生基礎課”。龍應臺細細地寫著生活點滴,從細微之事想明白生死課程的本質(zhì)。龍應臺說,有了對生死的經(jīng)歷,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都只是細枝末節(jié)。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么,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生的思考。

跨三代共讀之書

這本書不僅為作者的同代人而寫,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年輕的下一代。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的目送……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細微,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遺憾與不舍,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的釋懷與生命和解。

【經(jīng)典語段】

在平凡和現(xiàn)實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陸,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篇3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二本,從第一本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再到《目送》,她在向我們訴說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而我比較青睞第二本書,可能對同樣處于青春期的我,會和安德烈與母親的信更有共鳴吧。

可能說起龍應臺,人們腦海里都會出現(xiàn)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段話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痛點,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但是撇開龍應臺對親情的敏感和理解,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她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絕不僅僅停留在說教上,而是選擇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了解作為一個18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而這種了解不僅跨越了年齡的代溝,還跨越了國度,跨越了種族,跨越了文化。

為了更好的了解對方,與兒子分隔多年的龍應臺選擇了以信的方式打開兒子封閉已久的內(nèi)心。面對兒子來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堅持自己的原則,但同時也選擇相信兒子;面對中西方兩國不同文化,龍應臺與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討論著他們對政治,對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強行讓他接受自己的觀點;面對兒子的“落榜”、“失敗”,她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他成功的定義不是唯一的,要敢于質(zhì)疑。

“信”是一個很偉大的東西,它不僅傳遞著遠方親人的思念,它還是一種了解對方內(nèi)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難以啟齒的想法和表達都可以通過寫信去告訴[]對方。而通過寫信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種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書》一樣。不得不說,龍應臺是一位極具智慧的母親,正如她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而她做到了。

篇4

關鍵詞:龍應臺;安德烈;書信;親情

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以親情為主題,如路遙的《母愛是船也是岸》、高蘭的《哭亡女蘇菲》、袁枚的《祭妹文》、顏真卿《祭侄文稿》、冰心的《荷葉與紅蓮》等,但唯有龍應臺的親情作品更讓人為之動容?!赌克汀贰ⅰ逗⒆幽懵齺怼?、《親愛的安德烈》等都是以親情為主題的作品。初識龍應臺遍是《目送》中溫柔的母親,柔情似水般的愛著自己的兒子,然后是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的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而尤以《親愛的安德烈》,寫出了每個母親跟龍應臺相似的對孩子的期許和憂慮,寫出了每個母親都希望能以恰切的方式,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靠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的愿望。這部作品通過母子對話、通過代溝讓人看懂了親情。

龍應臺出生于50年代的臺灣,來自一個漁村。安德烈,龍應臺的80后兒子,臺灣和德國混血,八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兒子十五歲即走遍半個地球,對許多問題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相差三十年的兩代人,母子倆同時也是代表著兩個不同國家,中間橫著東西兩方化。多年后當龍應臺回到記憶中的小男孩安德烈身邊的時候,龍應臺卻發(fā)現(xiàn)那個少年已經(jīng)長大成人,并且開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著自己。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所以龍應臺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寫道:“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于是龍應臺和兒子開始寫專欄書信,從他們的對話里,我們看到的多是母子各方面觀念之間的差異。龍應臺的18歲,住在人車雜踏、雞鴨爭道,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白衣黑裙,準備考大學,對阿波羅登月、中國一知半解,外邊的世界不存在。安德烈的18歲,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討論《華氏911》和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正義問題,準備考駕照、去旅游和學中文,對許多問題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但同時,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龍應臺對兒子的理解和鼓勵。其中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中,安德烈曾問龍應臺:“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饼垜_作為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的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讓兒子認識自己,并且鼓勵兒子。安德烈遇到了挫折,龍應臺來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也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

正是因為龍應臺對兒子無微不至的親情理解與心靈感化,母子一起寫了三年專欄,通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親情書信,龍應臺始終努力弭平她與安德烈的代溝,并讓所有人看到了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書信采用平等交談的口吻,討論的話題極為廣泛,論德國、中國,臺灣、香港;論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學、藝術、體育;論環(huán)境保護、貧富不均、民主意識、道德判斷、社會責任、人際關系、民族主義、精英思維、革命沖動、浪漫情懷。無論巨細,都被納入交談的范圍。母親與孩子言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融合清晰的展現(xiàn)在所有人的面前。文中的龍應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相互碰撞,于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龍應臺和安德烈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終于促成了一種和諧的母子關系。最初差異巨大的母子最終收獲了巨大的幸福。

龍應臺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多數(shù)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頂尖中的精英,給予孩子自由快樂的同時也不會就其放任,所以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親的為難之處。安德烈說過這樣一句話“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边@句話印在書的封面上,在中國的傳統(tǒng)理念中,這是一句很傷人的話,但是正如我們所不能理解的,這就是中西方的差異,在文化的不同領域中,我們的思想觀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東方的我們更喜歡含蓄委婉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或觀點,而西方的表達方式就是直截了當?shù)?,他們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隨性而為,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更多的是保留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坦率的性格,這也是我們東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親交流,作為母親的龍應臺我剛剛開始不習慣這樣的話語,畢竟作為一個母親誰也不喜歡這樣的話,但是一個母親的愛,一對母子的親情,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對于不同文化的接納,她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她與兒子在信中交流的很愉快,雖然會有不同觀念的爭吵,但是這些都是每一對母與子之間必然會產(chǎn)生的東西,用偏激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要是你從小到大都沒有跟自己的父母吵過一架,那我想或許你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子女?!?/p>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用親情、用母親的柔腸溫情容存著來自兒子的思想挑釁,憑學者的知識底蘊回應了來自兒子的文化挑釁,卻沒有披上“長輩”的莊重外衣,去竭力充當勝利者的角色。母子間親情交流的小天地,經(jīng)過龍應臺筆端的一番深情撥弄,不經(jīng)意間竟然幻化成一個大世界――一個呈現(xiàn)當下信息社會人們性情交流現(xiàn)狀的大世界?!队H愛的安德烈》中的親情交流,將當下我們國人,乃至世界華裔文化傳人父母與子女情感交流的困惑,這么一個“脈門”穩(wěn)穩(wěn)地拿捏住了,并且拿捏的分寸又恰到好處。讓人們懂得了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親情,換來深情與真情。

【參考文獻】

[1]李建南,湯溢澤.龍應臺雜文思想研究[M].長沙: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8

[2]龍應臺,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龍應臺.百年思索[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1

篇5

第二次的目送,是作為被送者,十七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離開,離開小鎮(zhèn),離開縣城,到省城求學。清晨趕火車,夏末秋初的涼風,烏瓦紅磚的小站在晨曦中朦朧,長長的鐵軌從遠方來,延伸到遠方去,站臺上稀稀落落的人。我拖著行李擠上車,站在過道上向窗外看去時,看見父親尋找的目光,孤單的身影。垂下頭時眼淚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車啟動,哐當哐當聲中,越來越遠的是故鄉(xiāng)和父親,還有曾十二萬分盼著離開的家,如今都因離別而蒙上了暖色調(diào),就像漸起的朝陽,暖橘。

人生最大意義的那次目送,發(fā)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遠方去,獨自一人出發(fā)。行李已先行托運,只隨身攜帶一個小包。早春二月,天還蒙蒙亮,我趕早車,父親早起送我,他站在簡陋的門樓下,黑漆的大門半掩在他身后,啟明星在遙遠的天際寂寞閃爍。我搖搖手,“爸爸,回去吧?!卑职粥帕艘宦?,我回頭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轉(zhuǎn)過頭來一直走去。街上空寂無人,父親的目光在孤單中無限地拉長。心里稍稍有了心酸,又覺無聊。多年的獨立讓我知道,我從來不是那個有點事兒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緒的孩子,我的情緒給誰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車,車在晨曦微明中駛出小城,我不知父親站在門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義重大卻簡約的目送。

生命里最無法忘懷的目送,發(fā)生在去年。父親走了。幼年時目送母親,她笑著在桃花紛落的春日。這一次目送父親在深冷的濃秋。父親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個夢境中微皺著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無聲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痛苦像鉛海,又重又黑,深不見底,壓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達一切。我目送了生我養(yǎng)我的兩個人的離開。目送自己真正意義上的孑然一身的到來。

目送便是離別,即使有時它也意味著出發(fā),可對另一方仍是離別。

人生自古傷離別。

但真正理解目送,卻因為龍應臺人生三書里的《目送》,關于華安和“我”的故事。小學,16歲,21歲。一個孩子在母親的目送中長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領著各種酸甜苦辣。龍應臺也在目送中永別了自己最親愛的父親。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篇6

七十三篇散文隨筆,龍應臺將父親的逝、母親的老、獨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一同娓娓道來。有人說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而我感受到的是她字里行間的溫柔細膩和萬般深情。

龍應臺總通過一些細微渺小的事物向我們訴說著背后隱藏的深沉含意。她說,最高境界的愛情是澎湃洶涌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是唯美浪漫、純情而帶著毀滅性的;她說,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而寂寞可能是美學的必要;她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她說了那么多,在這些“她說”里,最令我觸動的,亦是這本書的主角,是她筆下的親情。

“爸爸,是我。今天怎么樣?做了什么?”“在寫字。禮拜天回不回來吃飯?”“不行呢,我要開會?!?/p>

“爸爸,是我。喂――今天好嗎?”“……”“今天好嗎?你聽見嗎?你聽見嗎?說話呀――”

“喂――今天做了什么?”“你是誰?”“我是誰?媽媽,你聽不出我是誰?”

看到這里,突然一股心酸難過涌上心頭,競有種想要落淚的沖動。在對話里,我似乎感受到時光的流逝、親人的老去、怎么抓也抓不住的恐慌,以及現(xiàn)下的惆悵和無奈。原來,我們是如此卑微渺??;原來,生命是如此脆弱;原來,時間改變了這么多,連目送都要來不及,只能拼盡全力抱緊,在為數(shù)不多的日子里多聽聽那個人的聲音,多看看那個人的容顏,貪戀那些短暫的幸福。

而如今,獨自一人坐在木搖椅上、看著日復一日的日升日落的空巢老人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守著家,守著回憶,守著孤寂。當他們望向遠方,看見的會是什么?是牽掛的子女?還是生命的盡頭?他們更需要的、更想要的不是物質(zhì),而是一個溫暖切實的懷抱,一頓歡聚一堂的團圓飯。也僅僅只是如此,普通得讓人心疼。

人生無常,趁著年華還在,趁著人兒依舊,多陪陪那些你愛的、愛你的人,只有陪伴是最美的長情,讓我們能在最后的目送里少些悔恨。

這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佳作點評

篇7

1、《1984》:作者:英國的喬治·奧威爾?!?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quán)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有若一個永不退色的警示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xiàn)實。

2、《穆斯林的葬禮》:作者:霍達。該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fā)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nèi)容卻又交錯扭結(jié)的愛情悲劇。

3、《目送》:作者:龍應臺。該書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篇8

讀過《目送》之后,心中頗有感觸,書中那些場景雖然平常,但是發(fā)人深省,仔細品讀,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還記得我爺爺?shù)脑岫Y。在山東,葬禮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幾天里,我記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禮,整個人都快累散架了,腦子也懵了。最后一道程序——入殮。跟我爺爺處于同一輩分的幾個老人用棉被將靈床上的遺體包起來、封口、抬出靈堂。封口之前,我最后一次看到了我爺爺那張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臉,接著,就沒有了然后。

喪葬隊伍進行完入殮之后的跪拜后,靈車載著遺體走了,我站在那條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遺像,看看還沒有走遠的靈車,不知道干什么。之前,我見過葬禮上年幼的孩子哭著追趕已經(jīng)走遠的靈車,或者不停的哭鬧,我覺得沒必要,因為那時的我已經(jīng)成年,不能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了。我就靜靜地站在那里,看著靈車一點點走遠,最后消失在拐角處,在回靈堂的路上,我每走幾步就看看遺像,心里很沉重,我問我哥:"下次我回來的時候,我該去找誰?"

我哥沉默不語,他比我大兩歲,他和爺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他比我更難受。

身處其中的時候,我是無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讀過《目送》之后,我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語言能像《目送》那樣更能描述我當時的心情。龍應臺看著她父親的遺體火化,我看著我爺爺?shù)倪z體入殮,由靈車載著走遠,我們都作為親歷者記住了最后一次目送。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場景,兒子飛利浦指責母親不穩(wěn)重,像個不懂事兒的小孩!我認為這樣很不對,碰到這種問題,應該理性的解決。

我懂事的年紀比大多數(shù)人要早,在初中畢業(yè)之前,學校里請到了一位心智訓練師,他給我們進行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從那時起,我開始反思我的所作所為,也是從那時起,我改掉了諸多壞習慣。我?guī)缀鯖]有和我的爸媽發(fā)過脾氣,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更多的時候,我愿意以一種溫和的態(tài)度和他們的說話。我看到過這樣一個帖子:我們把脾氣好的一面留給了陌生人,把脾氣壞的一面留給了最親最近的人。那些最親最近的人,我向你們道歉。我不想把我壞脾氣的一面留給任何人。前段時間,我和爸媽去山東博物館,我爸是一個很喜歡歷史和文物的人,進館之后,爸爸很興奮,一路上沒少指指點點,在公共場合,我覺得這樣很尷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溫和的將我爸伸出去準備指點的手拉下來,一邊笑著一邊小聲說:"爸,在這樣的公共場合,你指指點點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見得正確啊。"我爸笑笑,沒有失望,不會尷尬。

我認為,對父母的態(tài)度好一點不是件難事,還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龍應臺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nèi)心淌血的創(chuàng)傷,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

進入大學之后,我經(jīng)歷了一段難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這些事情做完之后又覺得很欣慰。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一段這樣的日子,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必不可少。我記得,高中時期,我的班主任老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向我們灌輸一個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畢竟最終還得靠自己解決問題。我從來沒有忘記他說過的話。如今,初入大學時的那種不適應漸漸消失,我處理事情的邏輯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對要處理的問題,我覺得心態(tài)更重要,首先要愿意去接受,有勇氣去處理,然后用實際的行動去解決問題,就算很難很累,對有勇氣面對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有意義的事情不會輕松,值得去的地方?jīng)]有捷徑,我們現(xiàn)在的選擇決定我們的結(jié)果,自己選擇的道路跪著也要走完。

建苑風雜志社

篇9

今年深圳的冬天有點冷,在南方,只要是到了10℃以下就號稱“寒潮”來了,而且這樣的“寒潮”好像還不止一撥。

前陣子兒子感冒發(fā)燒了,正趕上今年第一撥“寒潮”。那天晚上,燒得難受的兒子自己從被窩里鉆出來堅定地說“我一定要去醫(yī)院”。我?guī)е?穿衣出門、掛號看病,兒子不但沒有撒嬌和哭鬧,還像個懂事的小男子漢,一路上提醒我開車小心,到了醫(yī)院又幫我提包拿藥。凌晨兩點,我擁著兒子,偎依在兒童醫(yī)院候診室里的寒風中,心頭暖暖的⋯⋯那一刻,我突然很感慨,孩子一天天長大,而我們做父母能給予的,也只有溫暖的陪伴。

第二撥“寒潮”來的時候我正回湖南父母家送表妹出嫁。外婆也來了,勞碌一輩子的外婆有些老年癡呆,現(xiàn)在只知道在屋子里一遍遍地收拾零碎東西,而剛收拾過的東西轉(zhuǎn)眼就找不著了。外婆11歲開始到外公家當童養(yǎng)媳,一輩子辛勞窮苦,命運坎坷,我小時候也得到過老人的呵護,而現(xiàn)在她老了,自己卻不能在她身邊盡孝,因而每次回家看到她佝僂著的背影都會忍不住心酸流淚。這回在泰國工作的小姨也回來了,她把十多天假期的分分秒秒都給了老人,寸步不離地守在母親身邊,直到背著大行李包離開。媽媽、外公、小姨都就像對待一個孩子般,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老人。

媽媽也開始老了,白皙秀麗的臉上爬上了皺紋,很少生病的身體也開始被高血壓糾纏。以前似乎從沒想過媽媽也會老,在父親7兄妹的大家庭中,媽媽是公認最精明最能干的女子,我從小習慣了依賴她的能干,直到現(xiàn)在,外婆家、父母家、我家還有弟妹家里的很多事都還是媽媽在打理著。媽媽帶大了我的孩子,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帶弟妹的孩子。帶孩子是件多辛苦的事,她從沒畏過難,說過累,掛在臉上的永遠只有慈愛的微笑。

篇10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離開了語言,思想內(nèi)容便無以體現(xiàn)。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有不少地方值得分析細細品味。尤其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寫月的名句,無一字出現(xiàn)“月”,作者卻又處處寫月,表現(xiàn)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的美妙境界。賞析的時候肯定要作重點。但在一個課例中,有位教師把它上成了一堂哲學課,以古代人的“閑”與現(xiàn)代人的“忙”為切入點,引發(fā)大家對旅游乃至生活的思考??梢哉f,這堂課雖然有新意,但它最大的問題就是失去了語文味。我自己也曾開過一堂公開課《旅鼠之謎》,上完了感覺自己像上了一堂生物課。只是一味的介紹有關旅鼠的生活習性、繁殖等知識,而語言文字,或者說,作為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幾乎一筆帶過。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還常常面臨這樣兩難的處境:當教師努力落實語言因素,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積累時,教學往往變成了詞語解釋和語法分析課,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氣氛的沉悶;而教師積極關注情感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終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下滑。有人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概括這兩種極端。于是有人提出文言文教學要尋求兩個極端的均衡點。我想,均衡并非各占一半。文言文教學首先解決讀懂的問題,只有讀懂了才談得上情感價值觀,才談得上研究寫法技巧,這是一個樸素的真理。而讀懂并非一味地串講,也并非對學生的質(zhì)疑單純地解釋詞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如何結(jié)合文本,傳授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語境分析法、語法分析法、知識遷移法等。使教最終達到不教。至于文言詞句的教學與思想內(nèi)容寫作方法的分析如何尋求兩端中的平衡點,必須視文本而定。對那些文情并茂的文章,在學生讀懂得基礎上,不妨在情感價值觀上多花些時間,尤其多加強誦讀指導,讓學生在誦讀中體味情感,學習語文。

既然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只有通過言語教學,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那么語言教學的重點又是什么呢?

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又如何培養(yǎng)?如何提高?

1.重視閱讀,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閱讀,可直接接觸到語言。做讀書筆記,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可將閱讀中的好詞好句,精彩語段摘抄下來,可寫讀后感,這是將語言和思維整合的過程,既有對他人文章語言的分析,又有自己思想的表達。例如,《木蘭詩》中大量鋪排手法的運用,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擴大了詩句的容量,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段文字用鋪排的手法,渲染了出征前準備工作的忙碌(讀者仿佛能看見一個年輕女子滿市場轉(zhuǎn)的身影),有力烘托了木蘭“愿替爺征”的心情(與上文“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呼應)?!盃斈锫勁畞?,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鋪敘了木蘭歸來時家人的反應,渲染了家人團聚時的喜慶氣氛?!赌咎m詩》運用鋪排手法,使文句順口,并且強化了讀者對事件的印象,所以學生也極易記誦,學生應該在初讀時就能覺察文字上的這種鋪排的特色。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那些好詞好句,精彩語段摘抄下來,甚至寫寫讀后感,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敏感能力應該會有一定幫助。

2.重視課文語言分析和積累。

教材是獲得語言的一大來源,教師要對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精彩語言進行精讀精講,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要求學生積累,在理解品味鑒賞的基礎上讓學生摘抄,背記或仿寫,以此強化記憶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性。讀魯迅《故鄉(xiāng)》,讀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語言低沉冷峻,色彩灰暗、模糊,了無生氣。而寫昔日的故鄉(xiāng),卻用“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何等鮮明絢麗,何等明朗熱烈。這是形象性的深度把握?!段业哪赣H》中“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一句,不能因其語言平淡而一眼掠過。母親對敗家子般的大兒子不是不怒,她是因大兒子是長子不便怒,又因自己是后媽不好怒,還因過年了不能怒,只好裝作沒事一樣容忍大兒子的“敗子”行為。這樣更可看出母親事事容忍、氣量大的好品性。這是平淡語言的深度把握。概而言之,語言敏感能力的培養(yǎng)要從語言審讀的實踐中來。語言敏感能力來自對文本語言的深度把握,而培養(yǎng)與訓練是橋梁,教師的不斷提醒、暗示、解讀、品賞,能使學生的敏感能力不斷得到強化。

3.教師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