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圖杜甫范文

時間:2023-04-03 07:5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陣圖杜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肥水》:“(肥水)北對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jié)下士,篤好儒學,養(yǎng)方術之徒數(shù)十人,皆為俊異焉。忽有八公,皆須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煉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按肥水之戰(zhàn)時,前秦苻堅登壽陽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為晉兵,即此山也。據(jù)《鳳陽府志·山川考》,八公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

八極

古時謂八方極遠之地?!稖誓献印椥斡枴罚骸鞍死€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p>

八駿

以謂周穆王之八駿馬?!赌绿熳觽鳌肪硪唬骸疤熳又E: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郭璞注:“八駿,皆因其毛色以為名號?!睍x王嘉《拾遺記》卷三則云:“(穆)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內(nèi)翅?!眲t匪特名號迥異,其行跡更出以想象。古來襲用八駿泛指好馬如唐王李世民之八駿等。

八仙

民間有關八仙傳說不一,多有變化.明朱有燉雜劇《八仙慶壽》中以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徐神翁、呂洞賓為八仙;至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傳》(即《東游記》),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后代民間所傳之八仙,即本此為說。又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四云“明人有《西洋記》一書,載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漢鐘離,二、呂洞賓,三、李鐵拐,四、風僧壽,五、藍采和,六、元壺子,七、曹國舅,八、韓湘子。無張果老、何仙姑,而別有風僧壽、元壺子,亦異聞也?!庇謺x譙秀《蜀記》以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為蜀之八仙。查唐代杜甫有詩名《飲中八仙歌》,看起來“八仙”之說,早始于唐?,F(xiàn)代約定俗成的說法八仙是張果老、漢鐘離、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和鐵拐李。

八仙過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明之神魔小說(上)”:《四游記》,其書凡四種,一曰《上洞八仙傳》,亦名《八仙出處東游傳》?!皞餮澡F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鐘離權,權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曹友,張果藍采和何仙姑則別成道,是為八仙。一是俱赴蟠桃大會,歸途各履寶物渡海,有龍子愛藍采和所踏玉版,攝而奪之,遂大戰(zhàn)。八仙‘火燒東洋’,龍王敗績,請?zhí)毂鴣碇?,后得觀音和解,乃各謝去,而'天淵迥別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書中文言俗語間出,事亦往往不相屬,蓋雜取民間傳說作之?!庇謸?jù)《東游記》,八仙過海時,呂洞賓倡議,謂不復得乘云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于是,鐵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韓湘子以花藍投水中而渡;呂洞賓以簫管投水中而渡;藍采和以折版投水而渡。其余張果老、曹國舅、漢鐘離、何仙姑等亦各以紙驢、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終俱得渡海。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泵}望館抄校本《也是園古今雜劇》有《爭玉版八仙過?!芬粍。囱菟故?。民間圖案多有采用此典,參見本網(wǎng)之《中國傳統(tǒng)民俗圖典》。.

八陣圖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 夔州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陣圖,箕張翼舒,鵝形鸛勢,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峽水大時,大樹十圍,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隨波塞川而下,水與岸齊,人奔山上,則聚石為堆者,斷可知也。及乎水落平川,萬物皆失故態(tài),唯諸葛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僅已六七百年,淘灑堆積,迨今不動?!庇痔?a href="http://www.eimio.cn/haowen/46866.html" target="_blank">杜甫《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敝^此。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寫東吳陸遜為諸葛亮神奇陣圖所困、終被諸葛之岳父黃承彥引出之事,查陳壽所著《三國志》并無此一說,當是齊東野人之語。按八陣圖遺跡有三:一在陜西沔縣東南;二在四川新都彌牟鎮(zhèn);三在四川奉節(jié)南。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已記之,但云“累細石為之”,歲月消損,磨滅殆盡。初無神話描繪,皆為后來所增飾。

八卦

《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卑窗素砸浴耙弧迸c“‐‐”符號組成,以“一”為陽,以“‐‐”為陰。其名曰:乾(三陽)、坤(三陰)、震(上二陰下陽)、坎(上下陰中陽)、艮(上陽下二陰)、巽(上二陽下陰)、離(上下陽中陰)、兌(上陰下二陽)。

篇2

關鍵詞:“杜詩”教學;“愛己”主題;胸懷大志;游學修身;從容悲壯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歌,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長期以來,對“杜詩”的教學,偏重于挖掘詩中所體現(xiàn)的憂國憂民的主題。然而,如果我們對教材中的這些詩歌作簡要梳理,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詩歌還有一些主題值得我們?nèi)ネ诰?。例如,在入選教材的這些詩歌里,有一部分詩作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愛己”主題。當前,很多學生不愛護自己,碰到一點挫折就自暴自棄。如果我們能挖掘杜甫詩歌里蘊含的“愛己”主題,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加以啟發(fā),就能更好地發(fā)揮“杜詩”的典范作用。

愛護自己,在杜甫看來,首先要胸懷大志。關于這一點,在杜甫的《望岳》一詩里,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是杜甫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考落第之后寫的。因為考試落榜,所以“放蕩齊趙”。在這樣的心境下,作者還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的詩作,可見其胸襟之曠達、志向之遠大。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和孟子之所以都能成為圣人,與他們“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心壯志是分不開的。杜甫也一樣,懷抱圣人的雄心,所以能在挫折面前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壯歌聲。這就是杜甫愛護自己的寫照。仇兆鰲在評價這首詩時引用王嗣]《杜臆》中的:“‘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疀Q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可見,在挫折面前,杜甫不但沒有氣餒,反而表現(xiàn)出實現(xiàn)偉大志向更為強烈的信心。杜甫的這種“愛己”精神,對我們現(xiàn)在的中學生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注意挖掘“杜詩”這方面的主題,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fā)。

愛護自己,不僅要有遠大的志向,還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志向而努力拼搏。

《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眰鹘y(tǒng)儒家把“修身”視為實現(xiàn)一切理想的先決條件。杜甫出身儒學世家,因此早早就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奮斗,游學修身。與上文《望岳》詩大約寫于同一時期的《游龍門奉先寺》詩曰:

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窺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這首詩的“詩眼”在“深省”二字,充分體現(xiàn)了杜甫奮發(fā)有為的“警悟”。

仇兆鰲評此詩曰:“聞鐘發(fā)省,乃境心清曠,倏然而有所警悟歟?!倍鸥υ诜鹁持械玫较炊Y,感悟到自己所要得到的以及如何去得到。這種精神或者說道德上的洗禮需要我們?nèi)ゼ毿捏w會。正如仇兆鰲引用王嗣]《杜臆》中的:“人在塵溷中,真性淪隱,若身離塵表,其情趣自別。而又宿于其境,對風月則耳目清曠,近星辰則心神怵惕……勿淺視此深省語也。”所謂“勿淺視此深省語”,就是要感悟到杜甫所感悟到的。另外,唐代的士子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志向,必須通過科舉考試,特別是進士科的考試。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的《壯游》曰: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杜甫稱自己年少時就開始步入文壇,而且文才可與唐朝的進士崔尚、魏啟心,漢代的班固、楊雄比肩,這與唐代進士科考試注重文才的要求是相吻合的。當前,比起杜甫的時代,雖然各種考試還相當重要,但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途徑卻多種多樣。只要學生愿意去拼搏,掌握真正的本領,自己的理想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而對于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來說,拼搏本身就是愛護自己的表現(xiàn)。

愛護自己,除了志向遠大、勇于拼搏外,還要具備從容應對懷才不遇的心態(tài)。杜甫胸懷大志,一生追求“入世”,以便干出一番事業(yè)。然而唐朝到了唐玄宗的時代,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國運開始衰微。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zhuǎn)衰。對于這一切,杜甫都親身經(jīng)歷過。因此,在這樣的時代里,杜甫無路展志??少F的是,面對人生的不幸,杜甫能從容應對。杜詩《旅夜書懷》曰: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是杜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去成都,坐船下渝中時所作。這一年,杜甫已經(jīng)五十三歲了。為避“安史之亂”,他攜家人流浪異鄉(xiāng)。就是在這樣的窘境下,我們絲毫不覺得杜甫是一個可憐的人。他仍然傳達給我們一種力量,教給我們對待懷才不遇的積極態(tài)度。他不怨天尤人,不無端發(fā)牢騷,而是從自身找原因。仇兆鰲引黃生曰:“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此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盁o所歸咎,撫躬自怪”,正是杜甫的崇高所在。當今社會,很多人一旦遇到挫折,總是歸罪于他人或社會,很少能從自身找原因。因此,我們應該從杜甫身上得到啟示。

同時,面對自己的懷才不遇,杜甫還善于從古代的英雄那里找到知音,以排解自己的遺恨。寫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初至夔州時的《八陣圖》曰: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仇兆鰲注引朱注:“子美此詩,正謂孔明不能止征吳之舉,致秭歸挫辱,為生平遺恨?!敝T葛亮這樣的英雄,人生尚且有遺憾,何況常人!杜甫深知這一點,故能從他心目中的英雄那里得到安慰。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杜甫類似的時作里感受到杜甫一生的悲壯美。如《登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就是在杜甫流落夔州的時候?qū)懙摹_@一年,離杜甫去世僅四年時間,其感傷可謂難以言狀。仇兆鰲注引唐解曰:“久客則艱苦備嘗,病多則潦倒日甚,是以白發(fā)彌添,酒杯難舉?!比欢?,杜甫的坦然依然不減。古人有登高作賦的習慣,只有這樣才可以稱作大丈夫。杜甫以“登高”名詩,說明其大丈夫的氣概老而不衰。詩的前兩聯(lián)描寫自然環(huán)境,雖不免凄涼,但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人生也必然要面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眼前的境況。因此,后兩聯(lián)讓我們感受到作者英雄末日,但卻無怨無悔的悲壯之情。

由于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我們有必要教會學生坦然地面對人生,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在這方面,杜甫不愧是典范。

總之,杜甫的這些詩作,抒發(fā)了他早年的雄心壯志,并敘述自己為了實現(xiàn)理想所做的努力。然而,由于社會的衰敗,游學修身之后的杜甫,最終還是找不到發(fā)揮自己才華的機會。但是,在懷才不遇面前,我們絲毫感覺不到杜甫因挫折而放棄自己對人生目標的執(zhí)著追求。就算他失敗了,我們也感覺不到絲毫的悲傷。他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美。因此,對“杜詩”“愛己”主題的挖掘,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乃至學生的整個人生中,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試想,如果我們的學生連“自己”都不懂得去愛護,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這一點,也許對我們當前社會上的相當一部分人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杜甫.杜詩詳注[M].中華書局,1979.

篇3

[關鍵詞]本意;宋人;詩歌闡釋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5-0104-04

王祝英(1971-),女,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四川成都 610064)

詩歌是詩人表達情志的一種藝術形式。面對詩歌文本時,讀者或闡釋者希望通過閱讀正確理解詩歌,獲得詩歌的本意。詩人前文本狀態(tài)下的創(chuàng)作本意,能否被讀者或闡釋者毫發(fā)無誤地由文本而逆向追尋,這一直是闡釋學關注和需要回答的問題。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闡釋方法,一方面肯定詩人之志(本意)是客觀存在的,是一切闡釋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又提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在于讀者設身處地的測度,而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這種闡釋方法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繼承與發(fā)展,宋人在詩歌闡釋中努力探尋詩人的立言本意,顯示出強烈的尚意傾向。

大文豪蘇軾在《記子美八陣圖詩》中記錄了自己做的一個夢:

仆嘗夢見一人,云是杜子美,謂仆:“世多誤解予詩?!栋岁噲D》云:‘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世人皆以謂先主、武侯欲與關羽復仇,故恨不能滅吳,非也。我意本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意,此為恨耳?!贝死砩踅?。

在他的夢中,唐代大詩人杜甫對世人誤解自己《八陣圖》詩的本意表示不滿,主動說明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原初意義。這個夢代表了蘇軾及宋人追尋詩人本意的夢想,希望能把握永恒不變的詩人創(chuàng)作本意。然而,這個夢想僅靠夢其實是無法證實的,因為不同的讀者會做不同的夢,誰都無法說服他人相信自己的夢才是對詩人本意的唯一準確而權威的闡釋。宋人也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沒有沉浸于夢中說夢,在闡釋實踐中分別從詩歌文本、讀者主體、創(chuàng)作主體(詩人)三個角度嘗試找尋獲得詩人本意的有效方法。

一、超越言語的深觀其意

詩歌文本是連接詩人與讀者的媒介,詩人通過文本來表情達意,讀者通過閱讀文本來完成與詩人的對話。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彼J為讀者通過“披文人情”“沿波討源”,在文本的語境中能追尋到詩人的本意。而對詩歌文本的閱讀實際上是讀者循著文辭、章句去理解文本整體語境,從而發(fā)掘詩人本意的過程,因此要解決文本中文辭、章句等部分要素與詩人之意表達間的關系。

孟子早就說過探尋詩人本意要“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指出文辭或文句之意與詩人之意——“志”之間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理解詩人本意,要不局限于文辭的字面意思,要感悟到詩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而完成詩人本意還原的任務。蘇軾在《既醉備五福論》中說:“夫《詩》者,不可以言語求而得,必將深觀其意焉。故其譏刺是人也,不言其所為之惡,而言其爵位之尊,車服之美,而民疾之,以見其不堪也。‘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是也。其頌美是人也,不言其所為之善,而言其冠佩之華,容貌之盛,而民安之,以見其無愧也。‘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是也?!碧K軾從讀《詩》的切身體會中得出“不可以言語求而得”,需要從整體語境中“深觀”詩人之意?!对姟分型敲鑼懢粑恢稹④嚪?、冠佩之華、容貌之盛,但詩人的意圖是不同的,有的是諷刺,有的是贊美,這需要從詩中百姓對所描寫對象“疾之”、“安之”的不同態(tài)度來表現(xiàn)。在蘇軾看來,“深觀其意”就是要考慮到上下文的關系,不要斷章取義,要回歸文本的整體語境,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龍協(xié)濤在《文學閱讀學》中說:“同樣一句話,在口語中,因發(fā)送者的語氣和表情不同,所表達的信息就不同;同樣一句話,在書面語言中,因上下文不同,即處于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信息也不同。”正可以作為蘇軾這段話的注解。

篇4

大唐氣象萬千,詩意幽深。兩宋金戈鐵馬,詞風各異。唐詩宋詞宛如一個無比瑰麗的大花壇,沉浸其中則流連忘返。朵朵花兒爭芳斗艷,你我能不好好采擷一番嗎?

有一朵花,花苞潔白,傲視群芳。他醉心于美酒,于是有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傳奇。他聞名于奇想,于是有了“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佳作。他性情極高傲,于是有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傲語。他歷盡祖國山河,四海為家,吟道“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的詩雄奇飄逸,他號稱“詩仙”。這朵白花便是李白。

有一朵花,黯淡神傷,露出幾絲悲哀。他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為國悲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極為敬仰孔明,于是作下“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他對仕途丑惡極為厭惡,“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他晚年多病,不禁感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他漂泊不定,仕途絕望,便有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他的詩沉郁頓挫,有譽“詩圣”。這朵花便是杜甫。

花壇的一處,土地荒蕪,分明還有連年戰(zhàn)禍留下的殘跡。在那上面,盛開著凄美、激昂的花。

那是一朵怎樣清新淡雅的花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是她的婉約窈窕;“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是她的豪邁不屈;“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她的委婉含蓄。她是離世之亂中的一位女詞人——李清照。

篇5

不好意思,后輩打擾了,有些話藏在心里,積壓多時,不吐不快。在這里,您就先耐著性子聽后輩發(fā)表一下愚見吧。

千古江山,多少風流人物,唯獨是您,讓我敬佩至深,感受至深。論才智,古今無人能敵;論口才,天下數(shù)一數(shù)二;論功勞,能與您相媲美的少之又少?!肮ιw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短短十字,便已將您的過人之處擺在了一個顯赫的位置。

我也明白,自古多少才子,喜歡過些與世無爭的生活,獨個兒感受萬物的氣息,這樣的生活,自給自足,也夠讓人神往的。想當年,蜀主三顧茅廬,久立風雪中,為求能得到您的相助。懷著感恩的心,您身上的堅冰融化了,決心幫蜀主一把,等一統(tǒng)天下后再隱居。

“勢分三足鼎”,使您才華畢露,聲名鵲起。曹操便有使你“轉(zhuǎn)會”的沖動。幸好您未卜先知,早把家人安置好,免了麻煩。大概天下間就有不少嫉才的人,您的出現(xiàn)讓三國里的眾多謀士患上“紅眼病”,這種疾病在您的有生之年里,一直風行。天下兩大謀士,除了您臥龍以外,還有鳳雛龐統(tǒng)。有了你們的相助,一統(tǒng)天下的希望亮了一片署光。但所謂一山不能藏二虎,龐統(tǒng)的小心眼讓您頭痛不已。您盡量遷就,用您的寬廣胸懷去包容他。宰相肚里能撐船,您當這個宰相也是游刃有余的。

看來大自然里存在一條不變的規(guī)律——好人總是早死。面對曰益冷清的蜀宮,您的臉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懷著一種“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的責任感,您又操起了統(tǒng)一的大旗。統(tǒng)一南方的過程中,您排除萬難。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壯舉至今無人能及??墒?,您未免太心軟了一點。蜀主也知,自己“生兒不像賢”,臨終前囑咐您在迫不得已之時拋開阿斗,讓您去掌權。您認為這樣做有失君臣禮節(jié),有謀朝篡位之嫌,始終,您安守本分, 就算后主誤聽讒言,錯傳命令差點讓您送了命,您也只默默忍受。

篇6

[關鍵詞]文化意象 翻譯 傳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039-02

引言

文化意象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植物、動物,是成語、諺語、典故,甚至可以是數(shù)字等。語言文化意象是含有文化內(nèi)涵的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在語言中的形象體現(xiàn),蘊涵著鮮明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正如有人所說:“文化意象是蘊涵文化意義的意象,是在一定文化環(huán)境下生成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和很強的語境適應性。”

一、文化意象解析

作為各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文化意象已逐漸演變?yōu)橐环N文化符號——它們具有了相對固定且獨特的文化含義,帶有豐富的意義及深遠的聯(lián)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唐詩文化意象之多,俯拾即是,鴻鵠、碩鼠、牽??椗?、楊柳、瑤池、遼西、寒山寺、羊公碑、秦淮河等文化意象無不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底蘊。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卑菽辖淌谠谄洹段幕Z境與語言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的翻譯不僅是語符表層指稱意義的轉(zhuǎn)換,更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翻譯既涉及兩種語言,更涉及兩種文化?!睆倪@個意義上來說,文化意象翻譯既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更是兩種文化的碰撞、融合。文化共性提高了兩種語言的可譯度,而文化差異給語言翻譯帶來障礙和困難。這些讓作為反映特定文化語境下的審美體驗結果的文化意象的傳遞成為文化意象翻譯的難點。

二、多種翻譯方法在唐詩文化意象翻譯的運用分析

翻譯中的文化轉(zhuǎn)向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正如勒菲弗爾所說,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翻譯研究,所要關注的就不僅僅是語言問題,它必須在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視野中展開自己的討論。要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論上就要喚醒譯者對文化身份的本土意識,從翻譯策略上把對語言的字面轉(zhuǎn)換拓展為對本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闡釋。由于漢英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意象在英語社會里出現(xiàn)了表達真空。譯者運用直譯、加注、換喻法等翻譯策略使?jié)h語意象進入到英語交際中。

首先,若文化意象在英漢語中引起的聯(lián)想意義一樣,那么,翻譯時直譯法就可以保留原來意象的形象特征和文化特色,并能擴充譯入語語言的表達能力。了解唐詩中常用文化意象,讀者在理解唐詩時就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行,翻譯時可以直譯這些意象。譯者翻譯王維的《渭城曲》中楊柳意象為“the willows”,直接把這一意象移譯到譯語中,楊柳代表別離,譯語讀者能感受到詩中那種別離之情?!陡缡娓琛吩娭小氨倍菲咝歉摺币痪洌g者翻譯為“…seven stars of the plough…”,恰好以形狀譯出了源語文化。雖然外國稱北斗七星為dipper, Charles's Wain 或Big Dipper,但這種直譯法能讓讀者明白所指為何物,傳達了源語文化。

其次,翻譯特有的漢語文化意象時,只譯出喻義便于讀者理解。杜牧《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中“二喬”是歷史上的美女,直譯出來給譯文讀者的僅僅是名字代號而已。譯者巧用“fair wife”,既道出二喬與周瑜的關系,又突出了其美麗(但二喬指大喬小喬二人,而譯者只翻出了小喬)。

《泊秦淮》詩中“隔江猶唱花”中的曲被喻為“亡國之音”,譯者對“花”這一文化意象采取了無標記項的歸化處理,通過“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對“song of Parting Spring”形成的襯托,讓譯文讀者領會到詩人對晚唐政治的諷刺與無奈。這種歸化處理使讀者不難理解“the captive king”暗指荒誤國的陳后主,自然聯(lián)想到“song of Parting Spring”(惜春曲)應該指“玉樹花”。

再看張說的《蜀道后期》中“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洛陽這個歷史名城令人想起很多美好事物,如牡丹之鄉(xiāng)。若單純音譯LuoYang只是簡單的地名詞,是無法表達作者思鄉(xiāng)之情,譯文成功地翻譯為“The wing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 I would be”。譯文中甚至沒有出現(xiàn)“洛陽”這一詞,但“where I would be”把詩人那種急切回家的心情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

再次,不同文化形成不同思維形式和表達習慣。若譯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原古詩文化意象,譯者可以將一種文化中的獨特成分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文化中讀者熟悉的內(nèi)容——在譯入語文化里找到喻義對應或等同的形象,讓譯語讀者產(chǎn)生與原語讀者相似的語義聯(lián)想,獲得相同的藝術感受。我們提及西風感覺寒風凜冽,但雪萊的名詩《西風頌》中西風卻是溫暖的代言人。中國詩人往往選擇“松樹”象征長壽,而西方詩人多選擇“橡樹”。

金昌緒的《春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中有“遼西”這一文化意象。譯者翻譯“遼西”為“frontier”,一定程度上正確建構了原詩基調(diào),較為準確地傳遞了小婦人的心情,但同樣存在文化意象的遺失。因為“frontier”只是一個泛指,可能造成譯語讀者“開拓邊遠地區(qū)的”的誤解,而沒有體現(xiàn)出“遼西”這個軍事重鎮(zhèn)的意象意義。

最后,有時在譯入語中保留了源語的文化意象,但由于文化差異,單單音譯或直譯難以理解,如內(nèi)容豐富的歷史典故。譯者過于注重專有名詞字面上的對等,會影響詩詞美學價值,為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采用加注法能恰當?shù)貍鬟f文化意象。李商隱《嫦娥》詩中“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譯文,譯者用“you”代指嫦娥,且譯文后加注闡釋“…According to legend,the wife of an archer who had shot down nine suns…”,因此,譯語讀者能理解這個神話故事,明白嫦娥何許人也,領悟到詩人自比嫦娥,表達空有一番才學而不得施展的苦悶之情。

杜甫《八陣圖》譯文中“八陣圖”被譯為“eight-battle-formation”,譯者加注“…separated named Heaven,Earth,Wind,Cloud,Dragon,Tiger,Bird and Snake formations,were designed by ZhuGe liang”。一般譯語讀者對詩中這個典故文化信息并非十分清楚,加上注釋是很有必要的,能很好地處理譯語中的文化空缺現(xiàn)象,為譯語讀者提供文化背景以加深理解。

三、結語

采取適當?shù)姆g方法、準確傳遞原文本內(nèi)容、體現(xiàn)原文風格特點、符合譯入語思維方式,譯者才能圓滿地傳遞唐詩中文化意象。因此,譯者要具備廣博的語言文化知識,更要利用各種有效策略選取合適的語言材料,成為源語作者和譯作讀者認知語境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參考文獻】

[1]Bassnett,S & Lefevere,A.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4]黃憲芳.從《花》的英譯文看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J].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

[5]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與文化意象翻譯[J].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篇7

在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間,劉禹錫治政之余,憑吊三國、六朝之遺跡,創(chuàng)作了近二十首詠史詩。這些作品抒發(fā)滄桑之感,極富哲人意興,成為懷古詠史詩中的名篇。如《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yè)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這首詩前四句寫劉備創(chuàng)業(yè)盛德,后四句寫劉禪守成業(yè)衰,在鮮明的盛衰對比中,道出了古今興亡的深刻教訓: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更難。同時也生動地說明了君主對于國家興亡的作用和責任。又如《金陵懷古》: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貞一齋詩說》有云:“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边@首詩前兩聯(lián)不囿于追懷一朝一帝、一事一物,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跡,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后兩聯(lián)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天險不足恃,興亡在人事,亦即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橋江,敵國當時指顧降。山水雄豪空復在,君王神武自無雙”,即由該詩頸聯(lián)化出。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李商隱《隋宮》中的“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花”,便脫胎于該詩尾聯(lián),由此可見該詩影響之深遠。再如《西塞山懷古》:

王氵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關于此詩的寫作,《唐詩紀事》有如此一段佳話:“長慶中,元微之、(劉)夢得、韋楚客同會(白)樂天舍,論南朝興廢,各賦《金陵懷古》詩。劉滿引一杯,飲已即成,曰‘王氵睿樓船下益州……’白公覽詩,曰:‘四人探驪龍,子先獲珠,所余鱗爪何用耶?’于是罷唱。”清代屈復在《唐詩成法》中評這首詩說“前四句只就一事言,只以‘幾回’二字括過六朝,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奔o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可見后人對該詩研究之精和推重之切。這首詩于縱橫開闔、酣暢淋漓的風調(diào)之中,重申“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旨,指出歷史上割據(jù)一方的局面定會結束,國家終歸統(tǒng)一。含而不露,融貫古今,有意在言外之妙。

還有《金陵五題》。它們分別是《石頭城》、《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江令宅》。這組詩之前有詩人自序云“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城》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頗為自許。事實也的確如此。這組詩中的《石頭城》與《烏衣巷》堪稱懷古詠史詩之絕唱,是無可企及的高峰。其詩如下: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這兩首詩都是借描寫金陵六朝遺跡而抒發(fā)人世興亡之感,熔鑄著詩人故國蕭條、繁華不再的深切感傷,蘊藉含蓄,情味濃郁?!妒^城》第一句寫群山仍舊環(huán)擁著已廢棄二百年、久已成為空城的故都,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第二句寫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嘆息著默默退去。“寂寞回”既形容潮水一涌一退的動態(tài),也表現(xiàn)了潮水從拍打時的有聲到退落時的無聲,這單調(diào)的動態(tài)的聲音,不斷地反復,依稀傳達出無窮的寂寞。三四句再把這種情味深化,升華為富有哲理的意象:“舊時月”仍如舊時,夜深照樣升起,把清光灑向無人跡的空城;而這舊時月又曾照見過往昔多少繁華與風流!多情的夜月,傳送給我們的是六朝如夢、盛時不再的信息?!稙跻孪铩肥拙涿枋鑫羧哲囁R龍、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的荒涼冷落。第二句點出烏衣巷不僅映襯在荒僻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xiàn)在日薄西山的夕陽殘照之中;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寞慘淡的氛圍之中。三四句以燕子尋舊巢而寫出昔日豪華的貴族府邸如今已是一片平民住宅。這其中蘊含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令人回味不已。后人受這首詩的影響和啟示,再賦新篇。如元薩都剌的《念奴嬌》中的“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通篇化用其詩意。

由于劉禹錫的始作俑,金陵懷古到后來成了詠史詩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時,更成為歷代關心時事、一心入世的詩人詞客常取的題材。不能不說這是劉禹錫對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次拓展,亦是對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大貢獻。

劉禹錫的另外一些詠史詩,雖不及前述之作有名,但也與詩人懷古傷時的思想一脈相承,只是多了一分個人身世際遇的寄托。如《詠史二首》: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賈生明王道,衛(wèi)綰工車戲。

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第一首借西漢任安不愿依附日益得勢的霍去病,卻留在勢力漸微的衛(wèi)青門下不肯離去的史實,歌頌了不肯降心辱志的志士;第二首指出即使是在漢文帝那樣的所謂明君治下,正道亦難行,志士才人不得其位、不得其用,而曲邪小人卻可安享富貴。這首詩直接啟示了晚唐李商隱,使之寫出了有名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庇秩纭俄n信廟》: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后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透過韓信功高震主而見誅的命運,不禁令人想起“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頓生“伴君如伴虎”的喟嘆。

劉禹錫的詠史詩作,是他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歷史觀的形象反映。他在自己的哲學論文《天論》中,繼承了荀況“人定勝天”的思想,用樸素的唯物論闡述了天人關系,明確指出“人之所能,治萬物也”,天“非有預乎治亂”,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在天人關系中人是占主導地位的,人自有其主觀能動性;天并不能決定一切,也就不能決定各個朝代的興亡交替,帝王對于治亂興亡負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責任??少F的是劉禹錫沒有把其詩當成自己思想的傳聲筒――簡單的宣傳工具,而是化抽象為具體,寓思想于形象之中,通過直觀的畫面和具體的史跡來刺激和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和欣賞能力,在審美的愉悅中來感受詩人所要傳達的思想內(nèi)涵。這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亦是成功之處。

誠然,任何文學內(nèi)涵的擴大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偶然。詠史詩到劉禹錫手里成為其情感宣泄的重要手段和得心應手的工具,并非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劉禹錫自云“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這種陳子昂式的幽默――“前不見古人”――并不是說沒有古人,只是沒有看見,或故意說沒有看見,抑或看見了但不屑一顧罷了。

在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且有詩為證的詠史詩人首推西晉詩人左思。他的《詠史》詩八首中的個別篇目抒寫了自己曠達豪邁的懷抱,融古于今,猛烈地抨擊了壓抑人才的門閥制度。如其二:“郁郁澗底松”就是用“金張藉舊業(yè),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之史實來喻今“世胄躡主位,英俊沉下僚”的社會現(xiàn)實。

繼左思的空谷足音之后,陳子昂高蹈而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亦有個別篇章借古諷今。如其四:“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聞中山相,乃屬放翁。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痹娙四槌鰞蓜t對比鮮明的歷史故事,借樂羊為了貪立軍功忍心吃兒子做成的肉羹和秦西巴擅自將國君的獵物放生的史實,“刺武后寵用酷吏刑以逞也”;是一首有感而發(fā),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喻詩?!堆嗾淹酢罚骸澳系琼偈^,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借燕昭王修碣石宮、黃金臺招攬?zhí)煜缕媸坎⑷〉谜兊氖穼?,寄托詩人對現(xiàn)實和個人遭遇的強烈不滿。

大詩人李白在詠史領域也有涉獵。他的《古風》之三(“秦王掃六合”)“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全篇詠秦始皇之成敗得失,規(guī)諷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具有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精神?!豆棚L》之十五(“燕昭延郭隗”)“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承陳子昂《燕昭王》之余韻,前四句詠史以寄托理想,次四句借成語以慨嘆現(xiàn)實,末兩句借歷史寫明出路,全詩寄托了懷才不遇的強烈感慨?!稙鯒贰肮锰K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則借吳宮荒來托諷唐玄宗沉溺聲色、迷戀楊妃。這些詩借用歷史人物和事跡,諷刺現(xiàn)實,宣泄內(nèi)心的不滿,寄托對理想的追求,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杜甫亦偶有詠史之作,他的《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在惋惜諸葛亮大業(yè)未成之時,滲透了詩人垂暮無成的抑郁情懷。另有《詠懷古跡五首》,借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跡,懷念前人之風流業(yè)績,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

然而以上諸位的詠史詩,皆屬不經(jīng)意狀態(tài)下的偶爾之作。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數(shù)量上與其作品總量的不成比例,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在其詩作中沒有一以貫之的思想基礎,因而其詩作尚停留在以歷史為比興的方法論的水準上。其詩作無論是詠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跡,都只是把歷史作為借古喻今的工具,借歷史之箭來射現(xiàn)實之“的”,借古人之酒杯來澆個人之塊壘。而這種功利性的實用目的,又表現(xiàn)得那樣急切與顯露,以致沒能拉開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審美距離;而詠史詩又只有拉開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淡化摻雜個人功利性的創(chuàng)作意識,讓欣賞者對其審美愉悅的同時得出對歷史和現(xiàn)實都具有普遍參照意義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這種藝術上的自覺,這種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純粹意義上的詠史詩,使劉禹錫在懷古詠史領域卓然而成大家。

到劉禹錫所處的中唐時代,唐朝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安史之亂前,社會總的趨勢是上升和發(fā)展的;盡管也有不如意,但那只是個別的、暫時的、局部性的,因而面對歷史人物和歷史陳跡時,詩人們發(fā)出的聯(lián)想與感慨也必然是個人和局部性的,這是時代的遺憾。這種時代的局限注定詩人們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但到劉禹錫之時,社會衰頹已成定局,敗象紛呈,民不聊生,加之其“二十三年棄置身”的經(jīng)歷,對江河日下的社會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會,更兼其有思想家的深度,因而當他接觸到歷史和古跡時,便產(chǎn)生了有別于前人的蒼涼之感和超前人的對歷代興亡教訓的無限感慨。這是時代對詩人的饋贈。

總之,劉禹錫的懷古詠史詩成就高,影響大,在我國詩歌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使劉禹錫成為中唐大詩人之一。

篇8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6-0067-02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悄然出現(xiàn)了一股“誦讀文言文的熱潮”,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語言的簡潔性,豐富語言的內(nèi)涵,同時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繼承。但是,有些教師在文言文誦讀中丟掉了教科書而另起爐灶,造成教學時間不夠用,出現(xiàn)教不好、教不完的現(xiàn)象,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為此,筆者認為可以依托教科書,科學地選擇文言文的誦讀內(nèi)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提高教學效率。

1.研讀語文教材,從教材的編排體系內(nèi)來。

細細品讀蘇教版12冊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編者在其中已經(jīng)合理滲透了文言文的內(nèi)容,而且是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階段特點去編排的。對12冊語文教材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縱向”是按照“字、詞、句、段、篇”來編排的,“橫向”又相互滲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鄉(xiāng)、荷塘、月光”這類簡單的韻文識字;“綠樹、紅花”“小橋、流水”這類“對對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此類易懂的古詩,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愛人者人恒愛之”一類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等寓言;《三字經(jīng)》《三國演義》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類古今賢文;歇后語、諺語;《林沖棒打洪教頭》等名著整篇的節(jié)選,等等。

清楚了教材對于文言文的編排體系,我們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選擇一些合適的內(nèi)容,對文言文的學習進行適當補充和深入,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學到“綠樹、紅花”這類“對對子”內(nèi)容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日對月、風對雨、寒冬對酷暑、粗茶淡飯對山珍海味、數(shù)竿君子竹對五樹大夫松”;學到“揠苗助長”此類寓言故事課文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開放教學內(nèi)容的結構,從課文的生發(fā)點來。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內(nèi)容,必須給予“生長的自由環(huán)境和土壤”。因此,開放教學內(nèi)容的結構,允許在課堂改變原先“既定的教學內(nèi)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也不是所有生發(fā)出來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資源。個人以為,要想使生發(fā)出的“文言文誦讀內(nèi)容”成為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需要兩個原則:一要有助于“本篇課文核心價值”的學習,二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比如:教學蘇教版五上《推敲》一課時,在學到“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時,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這首詩寫的什么?。课蚁胫?!”這個“生發(fā)點”就是“價值資源”,既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有助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執(zhí)教者準確捕捉到了這個資源,把《題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边@一過程讓學生在誦讀中比較“推”與“敲”的差別,體會“用詞的精準”和賈島的鉆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參照法”,從改編課文的原文版來。

“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內(nèi)涵是“沒有單獨的文本,文本之間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zhuǎn)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wǎng)絡”。茱莉亞提出的“互文性理論”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言文誦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策略幫助。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是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節(jié)選并改編而來的。在教學這類“改編課文”的時候,作為語文課程建設的主體的教師,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滲透“原版古典文學作品”的誦讀。比如:蘇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課,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動,學習“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點”。而改編的課文對于“白骨精變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簡單的一句:“又變成一個白發(fā)老公公。”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適時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聳陰風,在山坡下?lián)u身一變,變成一個老公公,真?zhèn)€是:白發(fā)如彭祖,蒼髯賽壽星……”這樣,生動的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學生也在誦讀中提升了語言能力。

4.提高資源整合意識,從“主題”學習的留白處來。

“主題式學習”是當前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主要方式與策略之一,它圍繞某一個“主題”,可以把散落的知識進行“主題式整合”,從而打通了“課與課、單元與單元、年段與年段、課內(nèi)與課外”,讓學習內(nèi)容“從點連成線,從線形成面,從面構成網(wǎng)”,使學生達到兩個結構化――知識的結構化和結構化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