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鐘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8:2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鐘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花鐘課文

篇1

【關鍵詞】中學語文;提問藝術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焙玫奶釂枺芙Y合學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傾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加深對所學知識印象,“必令學生遠其才智,勤其練習,純然之功彌深?!?/p>

一、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服務者,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其次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蔽矣X得這里給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畢竟中學生的思想還不太成熟,需要一個很好的組織者來促進其學習,且中學生普遍存在一種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所以教師的提問顯得尤其必要,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象的出現;激活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提問過直、過淺和過難過深的弊端

教師提問主要是在學生思考探究問題時起鋪路搭橋的作用。問題太直接,學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課文中現成的詞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實際上這些問題并未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問題太淺顯,學生只能有淺層次的認識,這種膚淺的認識會沖淡學習的興趣,并不能達到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所以提問一定要簡明、準確、循序漸進,一般應掌握在“跳一跳,夠得著”的程度。

2.提問過于頻繁,問題數量過多

通過調查發(fā)現,一堂課45分鐘,平均沒幾分鐘就問一個問題,學生被諸多問題牽著鼻子走,哪有時間進行思考。往往是在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轟炸”下,不假思索的忙著回答和應付。

3.控制問題的答案

有的教師很認真地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自己回答或讓學生回答后又打斷學生的回答,結果整個課堂上只能聽到教師一人的觀點,而沒有學生的觀點,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對是錯,這些都是極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行為。

三、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藝術

1.要把握課堂的“度”

(1)難易度。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并注意提問對象的合理選擇,從而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既具有一定難度又能使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能夠回答,以增進其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有所得。

(2)時間度。教師有時提出問題后馬上讓學生回答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種快速做答的模式雖然適用于練習或者復習的教學形式,但卻不適宜需要學生思考、探究、評價、發(fā)現的教學。

2.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序”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边@句話意思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對學生的教育應有耐心,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提問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和對稍難一些問題產生挑戰(zhàn)欲。

3.要把握課堂提問的“點”

(1)題眼之處,設問引思。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記敘文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或是貫徹全文的線索。教學時,可以從課題入手?!敖桀}發(fā)揮”引導學生“順藤摸瓜”,理解課文內容,樹立全篇著眼的意識。

(2)反復之處,設問引思。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感情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激發(fā)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關鍵之處,設問引思。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相對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關鍵的字句章節(jié)。抓住這些往往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矛盾之處,設問引思。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有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更深。使學生思維深化。

(5)中心之處,設問引思。中心是文章的大動脈,大動脈通暢,小血管隨之運行。緊抓中心,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從中心之處入手也符合整體性教學的要求,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4.問題的提出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型思維能力。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談不上發(fā)展?!边@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

總之,良好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為他們發(fā)現,解決問題提供橋梁,能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修養(yǎng);審美;閱讀

現在很多初中生能夠說出流利的英語,哼出日韓等外文歌曲,但如果讓他們背誦一首唐詩,品鑒一曲宋詞,他們便感到十分茫然。還有很多家長過于重視英語、數學等學科的教育,寧愿花大價錢讓孩子上補習班,也不愿意讓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等。這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喪失了人文素養(yǎng),我國傳統的《詩經》《論語》等已經甚少出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還能夠增加他們的民族責任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薄罢Z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本文從提高教師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加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三個方

面,討論如何使我國傳統文化溢滿初中語文課堂。

一、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yǎng)

學生的人格形成期是在初中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是培養(yǎng)初中生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課程。學生在語文中的任何學習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比如,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等,都是為了傳承我國文化。人文教育與基本的理論教育不同,后者采用“灌輸法”等傳統方式就能夠促進學生進步,對老師的要求較低,但是前者需要老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想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的有機結合,首先,老師需要耐心學習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并研習與之相關的書籍;其次,老師應該增加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讓學生多多接觸;再次,老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中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如文言文、詩詞、民俗風情等,讓學生接受全面、正確的文化教育;最后,老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深化初中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在李白所著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我在備課的時候,大量搜集了關于李白以及王昌齡二人的生平記事,深入研究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語文課堂中,我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進行閱讀:“左遷是什么意思?”“李白為什么要將自己的愁死寄托給明月?”在學生基本掌握這首詩的情感與內容之后,大致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講的是王昌齡被貶官之后,李白所做出的安慰之舉。然后,我再告訴學生,古人以左為卑,以右為尊,所以被貶官稱之為“左遷”。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找到時下大火的電視劇――《瑯琊榜》,讓學生觀察這些電視人物的服飾。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上衣基本是左襟在上。我告訴學生這主要是因為要表達一種尊卑觀念,所以前襟方向要向右。在講述作者將愁思寄于明月的時候,我還展示了《靜夜思》一詩,讓學生了解古人認為明月可以照見相隔千里之人,作者將其擬人,希望月亮能夠代表自己安慰友人。在學生提問:“為什么王昌齡會被‘左遷’呢?”我也為學生講述了王昌齡生平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學生在這節(jié)課堂上對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好

奇心。

二、培養(yǎng)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我國傳統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初中生從小接觸的是電腦、電子游戲等,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竅不通。因此,老師可以提高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促使他們感受我國文化之美,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信囵B(yǎng)出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才能夠讓他們對傳統文化保持持久的熱情。在學完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我為學生出示了唐代白居易先生的《錢塘湖春行》、杜甫的《春望》以及宋朝朱熹的《春日》和辛棄疾的《昭君怨》,讓學生品析不同朝代的詩人以及同一朝代的詩人由于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在描寫春日景色的表達方式,以及這些作者的寫作風格及情懷等方面的不同,提高他們對我國古代詩詞的審美能力。

三、加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

古人云:“讀天下書,行萬里路?!遍喿x,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促使他們主動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由于時空的限制,學生無法親身體驗所有的文化,但是,我國古人以文字的形式將其保留下來,雖然我國經歷了多次戰(zhàn)亂,已經遺失了很多優(yōu)秀的資料,但是遺留下來的文化書籍依然數不勝數。因此,初中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這些知識,感受古人的智慧,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促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樹立以中華民族為榮的榮辱意識。老師在講解一些古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與創(chuàng)作動機,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文章,還能夠使其對讀物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突破古文限制,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中,收錄了《社

戲》《安塞鑼鼓》《竹影》以及《口技》四篇文章,都與我國傳統的工藝有關。因此,我利用這個單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每位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與我國任意一個傳統的工藝有關的主題,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必須深入了解這些傳統工藝,將其匯總,并在閱讀課中展示小組成果。但是很多學生對傳統工藝并不了解,于是我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比如,疆繡、女書等。學生在閱讀中,了解疆繡雖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依然沒有人愿意繼承這門手藝。在研究疆繡的過程中,他們還發(fā)現現在新疆還有一種工藝是將蠶絲染色,雖然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但是幾乎已經沒有傳承人了。還有的學生對我國女書,即在古代只傳女不傳男的書法進行了研究。學生在這種閱讀活動中,除了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夠深切體會傳承這些文化的緊迫感與責任感。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在了解到這些即將失傳的工藝時,希望通過一些方式,讓所有人都能夠了解這些工藝,并將其繼承下來。

總而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瑰寶。因此,語文老師必須承擔起傳遞我國傳統文化這一歷史重任,將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以科學的方式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要想讓我國傳統文化溢滿初中語文課堂,就必須提高老師的文化素養(yǎng),感染學生,除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外,還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老師必須提高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加強民族認同感,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學習;老師要多增加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書的海洋里自由繼承傳統文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篇3

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主要是對“教教材”和“以教材為本”觀念的混淆,必須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做到對教材的靈活處理.當教學進行的時候,可以通過對生活例子來提取相關的素材展開教學,與課本教材相結合,使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通過生活化的處理,吸引更多學生參與研究,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二、教學情境的生活化設計化學問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尤其是課改之后,許多教材在編寫的時候主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著重關注,側重于現實世界的問題,將新的知識以生活中的素材引出,從而將化學知識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來,主要依靠更加豐富的現實背景,來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生動、活潑和主動的化學學習材料與環(huán)境.所以,在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與挖掘的時候,要加強與生活化學的聯系,對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化學展開探討與研究,另外在使用教科書的時候,不能被教科書中的素材所局限,而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需要,實現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對身邊的資源合理利用,更好地發(fā)揮出教材的作用.

三、通過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增強教學活力

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可以運用,調查研究表明,學生最重視和感興趣的是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面向生活,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將學習的范圍伸向遠方,擴展到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在初中階段,化學學習是學生首次接觸,因此會有很大的興趣,面對這門嶄新的學科,能夠使學生保持興趣才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化學與學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師應注意到教學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樣才能在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實驗展開教學

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教學直觀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學和生活結合的切入點,根據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來為學生的化學學習創(chuàng)造興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實物展示、示范實驗、新聞媒體、電視視頻或者其他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調動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的驚喜與感嘆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同時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另外,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可以實現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豐富的化學現象和理論,這就需要不斷的發(fā)現與引用.在對實驗進行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分組演示與改進,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yè)

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一個延伸就是家庭作業(yè),一份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可以加強對教學效果的鞏固,并且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就可以直接將化學應用到生活中.在我們了解不同的化學知識時,可以將相其與生活相關聯.在布置家庭作業(yè)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出家門,調查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此外,還可以允許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收集有關各種食物和營養(yǎng)相關的知識信息.類似的作業(yè)設置,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不是在做無聊枯燥的作業(yè),而是在解決一項實際的生活問題,這樣的心情下就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更容易實現教師的教學目的.

六、結語

篇4

【關鍵詞】學習;教學;英語課堂

一、在基礎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

中英文姓名都有兩個部分:姓和名,但是順序剛剛相反。比如,美國奧巴馬總統的全名就是Barack Hussein Obama 。

在中文中,姓和職業(yè)常常連用來稱呼一個人。比如,劉老師、張醫(yī)生等等。而英文中只有少數職業(yè)可用于稱呼,且不與姓氏共同出現。如,doctor、professor、captain等。在大多數場合下,都是根據性別在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

對于親屬的稱呼,英語也不像漢語那樣細致。只有sister、brother、aunt、uncle、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等幾個詞。而漢語在親屬上的稱呼如此繁多,有時候連中國人自己也會頭暈。

2.問候與道別

“你吃了嗎?”、“上哪兒去?”這樣的問候在中國司空見慣,卻會讓英美人困惑?!癗ice to meet you.”、“Good morning.”或“Hello.”等才是英美人的慣用問候語。

另外,中國人在聊天時,喜歡談論關于婚姻、年齡、收入等話題。而這些對于英美人來說屬于個人隱私,初次見面就詢問這些是很沒有禮貌的。那么,該談論些什么呢?工作、愛好、天氣、新聞等是很好的選擇。

再有,道別時,中國人的“慢走”、“留步”也會讓英美人誤會,只要說“Bye”、“See you”等就可以了。

3.稱贊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贊美總要自貶一番,以示謙虛。而英美人比較坦率,反應比較積極,會很高興的接受,回答“Thank you very much!”等等。

4.其它禮節(jié)

(1)在接受禮物時,要當面打開,并贊美一番,然后欣然接受。

(2)英美人無論是家庭成員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經常說“Thank you”。即使是份內之事也是如此。

(3)英美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守時的人被認為是可靠的人。即便是遲到三五分鐘,也要道一聲“Sorry”表示歉意。

5.習語

紅眼?。篻reen-eyed

紅茶:black tea

紅糖:brown sugar

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強壯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6.語篇結構

漢語行文講究“曲徑通幽”,漢語文章如行云流水一般,沒有格式的束縛。中國人說話也習慣“繞彎子”。這是由中國人的“圓式思維”決定的。

而英語的語篇模式是直線模式。偏重于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開頭、主體、結尾。開頭起到指向作用,闡明文章要點。主體由若干段組成,每段以中心句開頭,然后每段圍繞中心句線式展開,具體說明。結尾以概括要點的形式點題。

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有以下幾個辦法來進行文化教學

1.充分利用好現行教材

在英語課中,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具體的單元內容,有步驟、有系統地給學生導入文化常識。使學生在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時,增強文化知識。

2.拓展訓練

教師可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文化知識的材料來拓展文化常識。Thank you, Excuse me 和 Sorry的地道用法在下文中有了很好的介紹。

American people like to say Thank you when others help them or say something to them. People of many other countries do so, too. It is a very good habit.

You should say Thank you when someone passes you the salt on the table, when someone walking before you keeps the door open for you, when someone asks you if you would love to come to his or her birthday party, when someone says you have done your work well, or you have bought a nice thing, or your city is very beautiful.

Thank you is used not only between friends, but also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brothers and sisters husbands and wives.

Excuse me is another short sentence they use. When you hear someone say so behind you, you know that somebody wants to walk past you.

It is not polite to stop others while they are talking. If you want to talk to one of them, say Excuse me first, and then begin talking. You should also do so when you want to cough or make any unpleasant noise before others.

Sorry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word in English. When you want someone to forgive what you have done, or when someone invites you to watch a basketball match or some other activities, but you cannot go at the moment, you cannot go at the moment; you can say Sorry to them. And meanwhile you let them understand that you really don’t mean to do it. They will not feel unhappy or angry.

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強,各種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相互吸收融合。因此,差異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實際交流中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也是教師在文化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參考文獻:

篇5

給菜命名主要是根據料、味、形、質、色、時令、烹調技法、地名、人物、典故、比喻、寄意、抒懷、數字等。下面就是歸納而成的菜名:以料命名:荷葉雞、鰱魚豆腐、羊肉團魚湯;以味命名:五香肉、怪味雞、酸辣湯;以形命名:櫻桃肉、太極芋泥、魚;以質命名:一口酥;以色命名:金玉羹、玉露團、琥珀肉;以時令命名:冬凌粥、秋葉餅;以烹調技法命名:滑熘里脊、粉蒸肉、干炸帶魚;以地名命名:北京烤鴨、南京板鴨、涪陵榨菜;以人物命名:東坡肉、文思豆腐、宮爆雞丁;以典故命名:柳浪聞鶯、掌上明珠、陽關三疊;以比喻、寄意、抒懷命名:通神餅、龍鳳腿、龍眼包子、麒麟魚、鴛鴦魚片、螞蟻上樹;以數字命名:一窩絲、二色膾、三不粘、四美羹、五福餅、六一菜、七返糕、八寶飯、九絲湯、十遠羹、酒醉十三蠔、二十四氣餛飩、五彩牛百葉、八寶三味梨、百鳥歸鳳、千層糕、萬年紫鮑。宴會也有各種命名,比如:全魚席、全羊席、全鴨席、全素席、滿漢全席、燕窩席、熊掌席、魚翅席、海參席。壽宴、喜宴、除夕宴、避暑宴、迎春宴、孔府宴、百雞宴、千叟宴……不勝枚舉。

“吃文化”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恐怕就是菜的造型了。而談到造型就必須要談到刀工,中國菜的刀工主要有切、批、斬等;刀法主要有直刀、平刀、斜刀、奇立刀等,可將原料做成塊、段、條、絲、片、丁、粒、茸、末、泥等形狀;現代中國的刀法名稱已不下200種。

而菜的造型既要“重形”,也要講色彩效果。原則是必須體現食物原料的本色,并且與配料顏色的搭配要合理。在烹飪制作過程中食物常發(fā)生變色,要保持原料的本色或者改變原料到預定的顏色,都是創(chuàng)作的難題,這就要有高超的絕技了。

其實雕瓜、畫卵、面塑等造型絕技自古就有。如《燒尾宴食單》記載,用面塑蓬萊仙人70個入籠蒸成;《春明夢余錄》記載,水果盤用荔枝120斤、棗柿260斤粘砌而成;《清異錄》記載,尼姑梵是用各種食物仿20處景做出大型的盆景;五代吳越地區(qū)用魚片腌制發(fā)酵做成牡丹花,不能辨出真?zhèn)?。且來看看陸游談吃的幾句詩:“梅青巧配吳鹽白,筍美偏宜蜀豉香?!薄八卦聦︺y漢,紅螺斟玉醪。染丹梨半頰,斫雪蟹雙螯?!薄包S甲如盤大,紅丁似蜜甜?!笨梢姡湃嗽凇俺晕幕鄙系脑煸勔巡粊営诮袢?。

(選自《紅河日報》)

篇6

1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通過自己的課堂活動,即自己的行為干預,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更大地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初三第一節(jié)化學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化學,按以往的習慣,由教師介紹什么是化學即化學的研究對象、如何學好化學、怎樣學好化學等等,學生感到陌生、枯燥而乏味,對于一部分學生就會造成以后學習的障礙。我改變了以前的做法: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學生五人一組首先到學校機房上網查詢生活中的化學,然后小組去采訪學化工的家長及上一中和上大學的自己崇拜的哥哥、姐姐,讓他們講講學習化學中所遇到的有趣的事,介紹他們學好化學的方法,并將結果記錄整理,上課時由代表發(fā)言。整個化學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情緒很高,因為他們所說的都是自己的成果,是他們所崇拜的人的話,對于他們來說比老師去講說服力強多了:他們把自己聽到的化學故事講得就像評書演員講評書一樣。對于如何學好化學,方法很多很多;更有許多學好化學的小竅門是老師所不知道的。這堂課為化學的學習開了好頭:真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好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編排學習內容,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化學課教學的內容編排對于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地按基本的教學程序去講課、布置書面作業(yè)、出卷考試,學生就會感覺不到新鮮,覺得和別的學科沒什么兩樣,沒有學科的特色和新鮮感,甚至用以往應付其他學科的辦法去應付化學學科。所以作為化學教師應根據自己學科得天獨厚的特點去設計各種教學活動。

3用一些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方式向學生提問和提供信息。

教師課堂活動即教師干預行為包括講課方式、提問方式及講課的手勢或說話的語調,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自己的課堂行為。積極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提問能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好的提問方式,更能有效地挖掘學生思維的天地,培養(yǎng)各種思維能力。

4課堂上適當設計探究性問題,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余地。

在化學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教師適當地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親身體會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比如,講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需要學習氫氣的制備裝置。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實驗裝置,他們就會感到枯燥、平淡,缺乏主動意識。我首先復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備裝置,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能否運用氧氣的裝置去制備氫氣P否定回答之后,提出第一個探究問題“能否根據氫氣特點在制氧氣裝置基礎上進行改進呢?”很多學生充分展開自己的思維,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意見,其他同學認真分析指出不足,經過討論終于形成了簡易制備裝置。接著,我又提出了第二個探究問題“如果酸用完了,如何不打開膠塞添加酸呢?”學生馬上回答“加一個漏斗”。然后,學生就漏斗問題展開爭論,最后形成統一意見——加長頸漏斗。第三個探究問題是“反應有時要隨時發(fā)生隨時停止,如何做到?”學生馬上想到要使酸和鋅粒脫離。第四個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如何使二者分離?”學生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各種想法,有的把廢舊塑料小瓶都用上了。他們太聰明了!最后,我告訴他們:“我們進行的探究過程就是當年化學家啟普的啟普發(fā)生器的發(fā)明過程?!闭麄€課堂一片沸騰:我們也會搞發(fā)明了,以后我也要搞發(fā)明……二、通過教師干預,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化學知識的信心,在化學課堂上實施主體性教育

1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學習目標,并幫助其完成目標,從而增加其學習的信心。

學生之間有著很明顯的個體差別,作為教師必須非常注意這種差別,在自己的課堂干預活動設計中必須充分體現這一點,如課堂提問的設計、課上練習的設計、課后作業(yè)的設計等等。就課堂提問來說,如果不注意學生之間的差別,把難度大的問題交給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次數多了就會使學生喪失信心,距離越拉越大。作業(yè)的設計也是如此。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一定層次的目標,再設計更高的目標,體現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通過教師的干預,在化學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權利,實施主體性教育

篇7

從廣義上來看課堂并不單純指得是教室,它還包括了校園內的各個場所,甚至可將整個社會容納進去。它不僅僅承載了學生與老師的相互交流,同時也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促進學生成長的互動環(huán)境,而對于學校管理而言課堂管理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是保證學校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見課堂管理工作無論是對學生來說,還是對老師來說乃至學校來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從中學化學課程教學來看課堂管理影響因素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教室、實驗室、網絡平臺、教材、互動氛圍、溝通觀念等等??傊谛抡n改要求下中學化學課堂管理即面臨著重大的挑戰(zhàn),同時又被賦予了新的空間與任務,應當給予重視。

2新課改背景下課堂管理目的探析

2.1完善課堂環(huán)境

單從教學系統來看學生、老師以及課堂環(huán)境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彼此間產生著相互作用。新課背景下要求對課堂環(huán)境進行深入優(yōu)化及改善,從而讓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樣便可讓課堂教學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是課堂教學發(fā)揮出促人發(fā)展的功能,以此來實現課改的教學價值取向。

2.2老師與學生共同發(fā)展

對于教學而言平等交往是其順利展開的重要前提與基礎。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學過程即為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當盡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進行對話,從而做到“相互傾聽”,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老師也從學生處獲取了有效的教學反饋,根據教學反饋可對課堂教學進行完善。在不斷的溝通中老師與學生均能夠找到前進的途徑,從而實現共同發(fā)展。

2.3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一直都是將老師置于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則幾乎完全是跟著老師的思維在運轉,但從教學實質目的來看并不僅僅是讓老師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教授,而是讓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進行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在新課改當中要求將學生置于課堂主體,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對教材結構、教學板塊、教學方式及手段等進行針對性的改善,以此來帶動學生并充分發(fā)揮其潛能。

3促進教學中學化學課堂管理的有效對策分析

3.1對課堂時間利用進行完善

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利用對于促進教學效果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相關研究表明課堂75%以上的時間用于之教學指導,20%的時間用于常規(guī)管理,其他時間則利用于行為控制及學習組織可構建出一個高效的課堂[1]。當然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能按照上述理論進行規(guī)劃,但卻能夠以此為參考得到一個適宜的課堂導向。在實際的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保證教學進程需每一步都緊密貼合。課堂內容涉及多樣,如講課、板書、多媒體演示、討論等,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將這些教學內容緊湊地串聯起來則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故此在備課過程中老師應該具備清晰的方案對課堂結構進行有效規(guī)劃,并保證每個模塊可以順暢進行,例如在多媒體演示時就專門地進行演示而不要參插其他活動進來,在各環(huán)節(jié)保持連貫性的基礎上做到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3.2對最佳教育時間進行把握

有關研究證實在45分鐘課堂內學生注意力集中度最高的時間段為5分鐘至30分鐘,因此這段時間成了教學的最優(yōu)時期[2]。因此在這個時間段老師應該將主要教學任務貫穿其中,特別是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安排在該時間段,從而提升知識講解及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讓學生可以保持專注、積極的狀態(tài)消化這些知識。

3.3把握課堂教學容量

課堂教學被認為是一個學生不斷認知且知識體系不斷豐富的一個綜合性過程。課堂信息容量的把握對于學生吸收知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若課堂信息量過少則會造成課堂整體流程不夠緊湊,無法讓學生對深層次的知識吃透,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積極性的發(fā)揮;若信息量過大則會讓學無法接受,可能會打擊到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合理把握課堂信息容量即要保證學生將知識信息能夠進行良好的吸收,同時要對課堂知識進行優(yōu)選、精選,讓學生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將課堂時間最大化利用。

3.4加強課堂交互

對于中學化學課堂而言實驗教學是重要的知識載體,它不僅僅可將相關理論形象化,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是老師向學生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中學化學課堂管理應當充分利用好這種交互手段。通過實驗教學可將老師的人格魅力充分體現出來,實驗教學需要語言與動作相互結合方能發(fā)揮成效,而老師的動作特別是實驗細節(jié)無疑是對學生的有利引導,學生在觀看實驗演示時自然能夠體會到中學化學實驗當中所體現的嚴謹態(tài)度及精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必然有著促進作用。這種動態(tài)交互帶來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彼此間產生了共鳴,提升了課堂效率。

4結語

篇8

關鍵詞:詩歌翻譯 文化 特殊修辭

對于翻譯中的可譯與不可譯性,翻譯界的先輩們已經爭論已久,至今也無定論。林語堂在《論翻譯》一文中引用Croce(克羅齊)的話“凡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是不能譯的”之后說:“無論古今中外,最好的詩(而尤其是抒情詩)都是不可譯的。因為其為文字之精英所寄托,因為作者之思想與作者之文字在最好的作品中有天然之融合,故一離其固有文字則不啻是其精神軀殼,此一點只文字精英遂岌岌不能自存?!敝苄蛄荚凇斗g三論》,中認為翻譯的媒介是語言,這等于用鉛筆或鋼筆臨摹水墨畫,怎樣能反映出原作的風格呢?他認為風格是無法翻譯的,風格離不開語言,不同的語言無法表達同樣的風格。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經說過翻譯存在一個可譯性的限度問題。甚至塞萬提斯通過堂•吉珂德的口說“閱讀譯本就像從反面看花毯。”歌德則很不客氣地把翻譯比喻成“下流的職業(yè)媒人”。對翻譯的看法,古今中外,紛繁涇渭,聚訟紛紜。

既然語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為什么一種語言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存在可譯性的限度,甚至不可譯性的問題呢?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主要是文化傳統和語言結構等方面的存在著很大差異。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當代英國醫(yī)學理論家蘇珊•巴思內特曾把語言比喻為文化有機體中的心臟。意大利美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說,詩歌是無法被翻譯的,把一部文學藝術的杰作轉成另一種語言是不可能的。要么忠實于原著,但譯出來失去原著的韻味;要么譯文很好,但脫離了原文,不忠實于原文。 本文將通過對雙關語,拆字游戲,特殊修辭手法及回文的翻譯來探討翻譯中對文化意蘊的理解、詮釋與處理。

一、拆字詩詞的翻譯

大學者錢歌川先生曾說:“拆字為漢字特有的玩意,絕不可能譯?!?轉自《可譯與不可譯之爭》周儀)我們在平常談話中,也常用此法,如“貴姓?立早章,還是弓長張?”在漢譯英過程中,我們似乎只能譯為“Your family name is Zhang?”顧前舍后,實在是無奈之舉。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人曾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何妨成奴。

上面這副對聯中,“人”、“曾”合為“僧”字;“人”、“弗”合為“佛”字;“女”、“卑”合為“婢”字;“女”、“又”合為“奴”字。四個字的組成各由兩個不同的漢字組成,但是這兩個漢字又是新生字的偏旁部首或者就是直接而簡單的組合。無論從形式層面還是從語意層面上來看都是無可挑剔的和諧而自然。下面先看這個翻譯:

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

應該說,該譯文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句型結構也與原文大體相對應。但從語言形式層面上來看根本找不到任何相似之處,光這一點就無法與原文相提并論的。只能是意譯而已。

下面再來看被視為典范之作的許淵沖先生的譯文: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

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 maid.

雖然許先生巧妙地運用了英語的押頭韻和相應的字形變化等手法,在視覺上,乃至聲音上表現了原詩的拆字妙處。但是,要真正做到對等的翻譯,以達到漢語言的神、形、意兼而有之的妙處,看來的確有他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之處吧。

再看這樣幾個例子:

1.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生煙夕夕多。

2.水涼酒一點兩點三點水,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頭。

這兩個例子,在漢語中也堪稱經典,其中絕妙之處恐怕只有懂得漢語言文化的人才能欣賞得到:第一例中,讀完詩句,腦海中自然而然會浮現出一派怡然自得,恬靜簡單的田園生活圖景。第二個例子中,漢字的獨特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他完全是靠漢字外形上的相似之處,組成詩句,行文對仗工整;但看似簡單,其內涵卻意味深長。且不說考慮英語語言的其深遠內涵,以及美學層面,就其文字表層的東西恐怕也望文莫及。

二、雙關語、諧音翻譯中的障礙

雙關語在英漢語中都有,是指同形異義或者同音異義詞的巧妙使用。這種修辭方法如果運用得當,不僅能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文采,更可使讀者產生雋永的回味,頓生幽默風趣之感。下面先看一個與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息息相關的例子:

白頭翁牽牛耕熟地,

紅娘子佛手引金針。

這組詞句中,如果不懂得中華民族的中醫(yī)藥學文化,恐怕中國人自己都很難理解其中妙處――

“白頭翁”、“牽?!薄ⅰ笆斓亍?、“紅娘子”、“佛手”、“金針”這些都是中藥里面的中草藥名稱。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有相對應的實物和現實意義。從字面上看,詩詞用完全的擬人手法,表現出世間萬物各司其職,一物降一物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表明了藥物間的相克相輔的道理。這要是沒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相應的醫(yī)學知識作基礎,單靠語言層面直譯或意譯,即使翻譯出來,恐怕讀者也是如霧里看花,一頭霧水了。尤其是對西方國家而言,中醫(yī)本身就是神秘莫測,嘆為奇談。更別說把他們放在含意豐富,話里有話的詩句中去理解。

山海關古長城上刻有這樣兩句詩: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先不說如何去翻譯,先來看用漢語如何解讀這兩句詩詞也要費一番心思。被認為最可靠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這兩句詩,靠的就是漢語的諧音和近義詞之間的轉化和疊音。一看茫然,再看恍然。他是靠一個字的兩個讀音相互交替成趣。其中意味,耐人玩味。下面我們來看著名翻譯理論家金迪,奈達對山海關古長城上詞句的譯文:

Sea waters tide, day to day tide, every day tide and every day ebb.

Floating clouds appear, often appear, 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

這個譯文,可謂是譯文中經典之作。漢語中用長長的疊字疊音排比,文字游戲,趣味逗人。同時構成視覺與聽覺上新奇與美感;恍若一幅壯觀的美景:海闊天空,云聚云散;天光云影,潮漲潮落。但要在譯文中找到這種感覺,那實在是難為譯者了。

三、回文詩的理解與翻譯

英語回文修辭格是指順拼(讀),倒拼(讀)完全是一樣的一個詞,一個詞組,一個句子或一首詩。漢語中的回文由兩種形式:一是用變換次序的方法,在承前后句子中的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給人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情趣;另一種是利用字序回繞,無論順讀,倒讀,縱讀,橫讀,都可成文的所謂”回文體”。我國最著名的回文詩應該要數李汝珍著的《鏡花緣》中介紹蘇蕙的《璇璣圖》了?!剁R花緣》中說速回“織錦為回文,五采相宜,瑩心耀目??v橫八寸,提示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為文章。”我有幸讀得此文,不過實屬不易之事。其中的繁富復雜,真是一言難盡。在此僅引其中一小塊為例,見一斑而窺全貌。

仁顏貞寒

賢喪物歲

別改知識

行華終凋

士容始松

光這一小塊,據有識之士講,就有16種讀法。都是五言四句。我們在這里限于篇幅,就先看其中四種讀法吧,(其余讀法,讀者各顯其能吧!) 他們分別從:

1.左上角讀起:

仁賢別行士,顏喪改華容。

貞物知終始,寒歲識凋松。

2.右上角讀起:

寒歲識凋松,貞物知終始。

顏喪改華容,仁賢別行士。

3.左下角讀起:

士行別賢仁,容華改喪顏。

始終知物貞,松凋識歲寒。

4.右下角讀起:

松凋識歲寒,始終知物貞。

容華改喪顏,士行別賢仁。

這樣的回文詩如果被譯成英語,并且能夠譯出其意,達到音美,意美,形美。真是譯詩難,譯回文詩便是難于上青天了。

蘇小妹素以靈秀聰穎而被譽為女中英杰。在她拿到別人無法理解的回文詩后,略加斟酌,便曉喻來信人的意思,我們一起來看,是否也會一下子明白理解:

力微醒時已暮

酒 賞

飛如馬去歸花

這是一首典型的回環(huán)回文詩??峙伦屩袊俗x來也頗為費解。若要用英語把這首詩用同樣的形式,同樣的意境,同樣的妙趣表達出來,恐有勉為其難,故意刁難之嫌。試看對該詩文的理解:

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再看下面一首:

池蓮照曉月,

幔錦拂朝風。

這兩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然。表面上簡單的兩句詩,卻包含著四句話的意思。因為它也是一首回文詩。需要同時順讀,倒讀,回環(huán)往復:

池蓮照曉月,月曉照蓮池。

幔錦拂朝風,風朝拂錦幔。

四、結語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其間不乏文人墨客,也不乏佳作絕唱。尤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古典詩詞。不僅是文化之精髓,更是語言使用之典范,一字千金,字字傳神達意。不僅外國人驚嘆于它的復雜和神秘,就國人而言,中華文化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只要你愿意挖掘,總會有意外的收獲和驚喜。若要細究,中國古詩里還有很多異型詩,鑲字詩,藏頭詩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贅述。這是英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所難以匹敵,難以媲美的。若真要把兩種不同文化相互翻譯,顧此失彼,是在所難免的了。畢竟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

參考文獻:

[1]包惠南、包 昂:《實用文化翻譯學》,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0。

[2]包振南:《試論可譯性的限度》,譯林出版社,1997。

篇9

關鍵詞:中職文化基礎課個性差異以人為本分層教學和諧發(fā)展依據

一、分層教學問題的提出

所謂分層次教學,“分層教學”是一種在班級制授課條件下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它一方面著眼于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另一方面,使課堂與學生得到和諧發(fā)展。

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是導致學生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耙坏肚小钡慕虒W形式被稱之為“無差別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個性化的學習權利。而分層教學正好相反。

現在,分層教學在中小學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并取得顯著的成效。中職文化基礎課是否應實行分層教學?答案應是肯定的?,F在中職招生是免試入學,生源素質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象我校這樣知名度不高,比較薄弱的學校的生源,其文化層次更是參差不齊,比如我校對2007級10個班進行的英語的摸底測試及格率僅為10%,最高分為72分,最低分僅為5分,英文的26個字母多數學生都寫不完整。象這樣的文化層次,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上不去,也會給今后的專業(yè)課教學帶來難度。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就會睡覺或者搗亂,給課堂的秩序帶來破壞,更有甚者還會“嚇跑”學生,產生新的流失率。但我們相信,學生不管怎么樣的差別,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實施分層教學,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客觀依據。根據這種情況,我校從2007級新生的文化基礎課中實施分層教學。

實施分層教學除有其客觀依據外,也有其政策依據。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關于印發(fā)廣西中等職業(yè)學校自治區(qū)級示范性專業(yè)基本條件的通知》(桂教職成[2007]78號)的規(guī)定“文化基礎課課程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文化基礎知識程度和勞動就業(yè)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惫P者認為,不僅僅只有廣西有這樣的規(guī)定,其他省市、自治區(qū)都會有這樣的規(guī)定。

二、分層教學的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質培養(yǎng)為目的而是以考試為目的,教師關心和關注的對象是少數學生,通過考試源源不斷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會輸送大批“失敗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層教學正好相反,它關心和關注的是全體,針對每個學生的差異,為每個學生發(fā)展提供平等機會,不排擠、歧視后進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促使每一個人都獲得成功。

(二)動態(tài)性原則。心理學和哲學表明,人們成長過程既有相對的階段性和穩(wěn)定性,又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顯然,對學生的分層也是一個相對運動的動態(tài)過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區(qū)別不同對象、不同時期及時靈活地調控學生的分層標準、各層人數的多寡、課堂教學的結構、作業(yè)和考查的尺度、輔導與評價方法,使學生潛在水平轉化成新的現有水平,使每個學生隨時處于一個充滿活力的積極進取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達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

(三)主體性原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所形成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就是其本義。學生的發(fā)展受到阻礙。而分層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主動獲取、主動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被動的接受的“要我學”轉化為主動進取的“我要學”。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者、指路人。

三、分層教學的目標

(一)發(fā)展層A。發(fā)展A層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習特長,培養(yǎng)并提高他們的知識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提高層B。提高B層學生,使他們牢固掌握課程標準、教材所規(guī)定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努力爭取成為A層學生。

(三)幫助層C。幫助C層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嚴格要求,熱情關懷,轉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質量,穩(wěn)步發(fā)展成為B層學生。

四、分層教學的做法

(一)分層建組。把學生分層建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教師通過對全班學生平時的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學習習慣及學習成績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采取學生自報和教師考查相結合的辦法,把學生按好、中、差分為A、B、C三層,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師掌握并隨著學生成績的全面提高而不斷變化分層建組的構成,合理升降。此外,課任教師還應建立學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質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個人檔案,使分層次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分層備課。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備課要在透徹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當然,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有不同的要求,對相同內容的層次要求也應隨知識、能力的增長而逐步提高。在分層教學目標確定后,應制定分層教學方法,篩選不同的訓練內容,設置分層練習、作業(yè),設計反饋檢測題。其中要特別關注如何解決C層學生的學習困難和A類學生潛能的發(fā)展。

(三)分層授課。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到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分層設疑,通過分層提問、討論、答疑等形式使各層學生學懂本節(jié)課的基本概念、主要內容,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四)分層輔導。分層輔導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因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課堂上只能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問題,兩頭學生依然會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等現象,故教師應加強分層輔導。鑒于測試的具體情況,如一味強調統一起點,統一進度,統一要求的教學模塊已不再適應這些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級學生的英語教學中對分層輔導是這樣操作的。首先,在確定了層次之后,我們根據學生英語基礎的差別,在A、B、C三個分層次進行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每周用4節(jié)自習課進行。對基礎差的層次學生,訓練要求采取“低起步,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的辦法;對于中層次學生,我們采用“慢變化,多練習,小步走,抓反饋”的方式進行;而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則進行“小綜合,多變化,主動走,促能力”的基礎訓練。經過近二個月的“分層”補基礎實踐,效果初見成效,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的及格率同測試模底相比較上升20個百分點,最低分數也由原來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層布置作業(yè)。分層布置作業(yè)是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途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質和量的作業(yè),使各層學生得以提高和發(fā)展,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對C層,可以量少質低;對A層則可以量多質高;B層學生介于二者之間。

(六)分層測試。分層測試是衡量分層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統一試題要求下,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的記分方法,試卷分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三部分。從而改變一張試卷,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的現狀,使各層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可避免優(yōu)生常因得高分而產生的驕傲自滿的思想。

(七)分層評價。分層評價是進行分層次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分層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評價中,對C層側重表揚,B層側重鼓勵,A層側重促其發(fā)展。

五、分層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分層教學雖然有很多的優(yōu)點,這一點已被實施分層教學的學校所證明,通過實施分層教學,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學生的個性和潛力都得到了發(fā)揮和挖掘。但是,對于分層教學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應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標準與對教師評價的問題。分層教學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確定“材”的素質和“教”的水平。目前,我們對學生的分層主要依據新生摸底、測試的結果進行分層。但模底和測試的內容、難易的程度、評分的標準、結果等,是否科學、客觀,有沒有參考價值,也就是說分層的標準是否科學,還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層要考慮學生的“出口”與“進口”的對柔性銜接,“低進高出”雖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為評價教師的依據,否則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動態(tài)管理問題。動態(tài)管理是對傳統教務管理的挑戰(zhàn),學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監(jiān)控之下,盡管我們要求任課教師要管教管導,即使如此,課堂的不穩(wěn)定因素仍存在。這就要求班主任、任課教師和教學部門思想要統一,做好管理與協調工作。

(三)學生的心理問題。分層對學生的心理沖擊表現為“自卑”、“無面子”;或者“無所謂”態(tài)度,不配合教師做好分層教學工作??梢?,事先要做好學生的工作并與班主任溝通。必要時還要和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責任心問題。分層教學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給教學帶來難度;部分教師還因為擔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頭蛇尾,難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觸情緒,不配合或者不熱衷于做分層教學工作。所以筆者認為,分層教學最大的障礙之一首先是來自教師這一層,只有教師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層教學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問題。很多教師都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個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補補。但是分層教學對教師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分層教學的要求,每次課教師都要對課堂的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的進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很顯然,如果再用一個教案,是不符合分層教學的要求的。

(六)對學生評價方法的問題。在不分層的情況下,教師的評價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簡單地評價學生,學生的成績的好壞、優(yōu)劣都被框在統一的一個分數模式里。但是,實施分層教學之后,由于教師分別承擔不同基礎學生的教學任務,他們所接的班不同,達到的質量目標也應不同。如何評價也是一個值得探究問題。

六、結語

在當前教學中,可以說沒有那種的教學模式是完美的,分層教學顯然也不是。但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帶來的問題和挑戰(zhàn)甚至比常規(guī)的教學形式還要多??墒窃谙蛘n堂要素質、要效益方面,分層教學顯然做出了一種大膽的、有益的、可貴的嘗試,只要我們中職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分層教學,找出解決分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的對策,中職文化基礎課的分層教學的就會走出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嚴樹林.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綜述.,2007

2.徐專平,孫玲.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教學”.教育研究,

3.蔣立耘.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探索與實踐.61.187.64.123

4.張宇.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5.楊文堯.中等職業(yè)學校開展分層教學的幾種嘗試.北京: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2;(23)

6.付裕東.落實因材施教原則的最佳途徑-分層次教學.中國教育品牌在線

7.成友.分層教學讓教育回到起點.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篇10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蘊。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值得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是總體目標與內容之一。

其實,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廣,有我們所能看到的建筑、美術、文字、舞蹈等內容,也有我們聽到的音樂等藝術形式,更有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其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教材就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犊鬃影輲煛泛汀堕_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筑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學習本組課文,學生能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另外,本組教材安排的“綜合性學習”以及“學習園地”,都是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來展開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傳承。

針對本組教材的編寫特點,教學的主線設計應定為:在課堂教學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傳揚中華傳統文化。

一、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意。其創(chuàng)設手段有: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名言警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如教學《孔子拜師》前,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孔子的畫像及其名言,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熏陶。又如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可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的資料,如畫冊、郵票、圖畫等,讓學生領略古代繪畫的藝術價值。

二、品味作品文化內涵

走近本組教材,走進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從而使其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

“情動而辭發(fā),披文而入情?!?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yǎng)?!犊鬃影輲煛分v述的故事學生不難理解,但對于文中的“老聃”“孔丘”“仲尼”這些稱呼,表面上雖知指誰,但對于為什么這樣使用往往不明緣由。這需要教師稍作點撥:“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老子名耳,字聃;孔子名丘,字仲尼。在使用上,自稱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的謙虛有禮;對別人則不能直呼其名,而要以字相稱。”學生了解了這些稱呼的使用后,會由衷地佩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又如教學《開天地》一課,學生在品味“倒下后身體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時,進行想像畫面的小練筆:他的頭發(fā),變成了一條條山脈;他的指甲,變成了一片片森林……可見,在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情感體驗通過文字再現出來時,“神奇”這一神話故事特點也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