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潯陽望廬山范文

時間:2023-03-20 18:34:58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晚泊潯陽望廬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望廬山:

彭蠡湖中望廬山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fēng)。

掛席候明發(fā),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黯凝黛色,崢嶸當(dāng)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dāng)來同。

這首詩是作者漫游東南各地、途經(jīng)鄱陽湖時的作品。

孟浩然寫山水詩往往善于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第一二兩句就寫得氣勢磅礴,格調(diào)雄渾。遼闊無邊的太空,懸掛著一輪暈月,景色微帶朦朧,預(yù)示著“天風(fēng)”將要來臨?!霸聲灦L(fēng)”,這一點,“舟子”是特別敏感的。這就為第三句“掛席候明發(fā)”開辟了道路。第四句開始進入題意。雖然沒有點明彭蠡湖,但“渺漫”這個雙聲詞,已顯示出煙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進一步扣題。“匡阜”是廬山的別稱。作者“見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進中,“勢壓九江雄”的“壓”字,寫出了廬山的巍峨高峻?!皦骸弊种埃湟浴皠荨弊?,頗有雄鎮(zhèn)長江之濱,有意“壓”住滔滔江流的雄偉氣勢。這不僅把靜臥的廬山寫活了,而且顯得那樣虎虎有生氣。

以下四句,緊扣題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葉扁舟,遠望高山,卻是一片“黛色”。這一“黛”字用得好?!镑臁睘榍嗪谏?,這既點出蒼翠濃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方漸漸顯露出魚肚白。高聳的廬山,在“曙空”中,顯得分外嫵媚。

天色漸曉,紅日東升,廬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爐峰,抹上一層日光,讀者是不難想象其美麗的。而“瀑水噴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贊嘆不已。以虹為喻,不僅表現(xiàn)廬山瀑布之高,而且顯示其色。飛流直下,旭日映照,煙水氤氳,色如雨后之虹,高懸天空,是多么絢麗多彩。

這樣秀麗的景色,本該使人流連忘返,然而,卻勾起了作者的滿腹心事?!熬糜飞凶?,況茲懷遠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脫隱逸的思想?!吧凶印敝干虚L,東漢隱士;“遠公”指慧遠,東晉高僧,他本來是要到羅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屆潯陽,見廬峰清凈,足以息心”,便毅然棲息東林?!白贰?、“懷”二字,包含了作者對這兩位擺脫世俗的隱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愛戴;詩人望廬山,思伊人,多么想留在廬山歸隱呀,然而卻沒有,為什么呢?

“我來限于役”以下四句,便回答了這個問題。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為“于役”,他還要繼續(xù)到長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廣大地區(qū)去漫游,現(xiàn)在整個行程還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時間卻將要完了?!盎春!?、“星霜”這個對偶句,用時間與地域相對,極為工穩(wěn)而自然,這就更突出了時間與空間的矛盾,從而顯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這對“久欲追尚子”兩句說來是一個轉(zhuǎn)折,表現(xiàn)了隱逸與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dāng)來同”,對以上四句又是一個轉(zhuǎn)折?!皫r棲者”自然是指那些隱士高僧?!爱吶ぁ钡摹爱叀睉?yīng)作“盡”講,“趣”指隱逸之趣。意思是盡管現(xiàn)在不留在廬山,但將來還是要與“巖棲者”共同歸隱的。表現(xiàn)出對廬山的神往之情。

這雖是一首古詩,但對偶句相當(dāng)多,工穩(wěn)、自然而且聲調(diào)優(yōu)美。譬如“黯凝黛色,崢嶸當(dāng)曙空”中的“黯”與“崢嶸”,都是疊韻詞。形容顏色的兩字,都帶“黑”旁,形容山高的兩字都帶“山”旁,不僅意義、詞性、聲調(diào)相對,連字形也相對了?!度圃姟贩Q孟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于此可見一斑。

此詩結(jié)構(gòu)極為緊密。由“月暈”而推測到“天風(fēng)”,由“舟子”而寫到“掛席”,坐船當(dāng)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見廬山。這種聯(lián)系都是極為自然的。廬山給人第一個印象是氣勢雄偉;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嫵媚多姿、絢麗多彩。見廬山想到“尚子”和“遠公”,然后寫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順理成章,句句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渡自然,毫無跳躍的感覺。作者巧妙地把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化,思想的矛盾,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這正是它結(jié)構(gòu)之所以緊密的秘密所在。

二望廬山:

晚泊潯陽望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后人嘆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fēng)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的江面上,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峰,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悅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峰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叭照障銧t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峰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云環(huán)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xiàn)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fēng)。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悅而安詳?shù)赜^賞,領(lǐng)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么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nèi)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p>

香爐峰煙云飄逸,遠“望”著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jù)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到這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dāng)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篇2

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不同是一個作家獨特語言風(fēng)格的重要表現(xiàn),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也有他自己的風(fēng)格和特點。孟浩然的詩句中經(jīng)常使用多個動詞構(gòu)成句子,有時在一句五言詩中會同時使用三個動詞。如在他的《早發(fā)漁浦潭》中,“飲水畏驚猿”就使用了“飲”“畏”“驚”三個動詞,還將“飲水”前置,使用了倒裝句的方式。動詞在詩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吟誦對象的靈動和幻化,可以更加細膩而生動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裝句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特點。他的倒裝句豐富多樣、變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詞前置,而改變成別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開府山池》的“館是招賢辟”中將“館”和“樓因教舞開”中的“樓”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讓詩句變得更有力量,更具變化性。而將賓語前置,用定語作為賓語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詩句的一大特點。他在《自洛之越》中將“山水尋吳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將原來的定語“吳越”用作賓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時候會將一句話的某一部分前置,單獨成句,然后與剩下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如《送吳宣從事》中將用作賓語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與剩下的部分“感激贈夫君”形成一個完整的詩句。而《醉后贈馬四》中的“四海重然諾”本來是定語,現(xiàn)在被放在句首,而將主語留下,又省略了系動詞和標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諾,吾嘗聞白眉”(意思是我聽說白眉也就是馬良是天下最講信用的人),這種句式在詩中也很少見到。當(dāng)然,這是我們按照現(xiàn)代語言的語法方式來進行分析的,孟浩然在當(dāng)初作詩之時未必是如此構(gòu)思,我們只是為了把問題分析得更簡潔明了。然而,把要強調(diào)的部分前置,將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裝句的方式來加強語氣,也使詩句更有力量,變化更多。這種句式在孟浩然的詩作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精妙絕倫。

二、孟浩然詩詞的創(chuàng)作藝術(shù)

語言是思想的傳遞者,是用來表現(xiàn)內(nèi)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詩句中運用到很多的語言技巧,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和內(nèi)心,也體現(xiàn)了語言的魅力。運用比興手法增強語言氣勢、增加語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秋登蘭山寄張五》中開頭就以“北山白云”起興,進而引發(fā)對隱者的描繪。暗用陶弘景“嶺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寫到隱者的“只可自怡悅”,格調(diào)新穎,意境優(yōu)美,是首難得的佳作。在《贈蕭少府》中這樣寫少府的清明廉潔:“欲知清與潔”,然后用明月比興:“明月在澄灣”,貼切新穎,歌頌之情流露其中。運用暗用比興的敘述方式,將正義與比興巧妙融合,堪稱絕妙。他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前四句描繪了洞庭湖的美麗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與洶涌表達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博大情懷,比興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則使用兩個比喻句:“欲濟無舟楫”和“徒有羨魚情”,用無船渡河和無鉤釣魚表達了仕途坎坷,為官無門,空懷一身抱負卻不能施展,無法報效國家的惆悵與苦悶,也含有希望得到張說的舉薦,能入仕為官的意思。比興,讓詩句顯得婉約含蓄而寓意深遠,是一種巧妙的詩歌語言藝術(shù)。孟浩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還經(jīng)常用夸張和想象,寓實于虛,使詩句更加真實,具有感染力。夸張和想象是詩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鋸埡拖胂笠话愣际茄赃^其實、虛幻縹緲的,但是孟浩然卻將它們化虛為實?!霸茐粽浦行 笔敲虾迫辉凇兜峭阶罡唔敗分械拿?,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頂上,看到云夢澤只有手掌般大小,是為了襯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實唐代時期云夢澤早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這就是一種化虛為實的手法,用以襯托所描寫的對象,加強語氣?!蚌H飛今始見”是他《曉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鯤飛。而實際上,鯤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這其實是孟浩然運用化虛為實的方法把它描繪成親眼所見,來加強詩句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三、孟浩然詩詞的思想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