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計的使用方法范文
時間:2023-03-29 18:0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溫計的使用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體育研究 體育統(tǒng)計 方法選用
前言
統(tǒng)計方法是科學與實踐中一種很有價值的定量分析工具,在近幾年的推廣普及中,將其用于體育科研、教學、訓練、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功應用統(tǒng)計方法的范例,不勝枚舉。但縱觀統(tǒng)計方法的應用,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研究。本文將對“碩士生論文中統(tǒng)計方法的不合理應用”,通過實例剖析,找出癥結,以供借鑒。
1、碩士論文中統(tǒng)計方法面臨的困難
隨著體育運動不斷向現(xiàn)代化和科學化深入發(fā)展,體育統(tǒng)計已日益普及,滲透到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管理等各個方面,并正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體育統(tǒng)計以統(tǒng)計理論研究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體育管理,是現(xiàn)代體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F(xiàn)階段,體育統(tǒng)計在方法應用上較為薄弱,難以適應和滿足體育運動實踐,發(fā)展和科學研究的需要。
2、統(tǒng)計資料的分析
2.1計量的
例如:人的身高、體重、血壓、肩寬、大腿圍,所有田徑、游泳項目的運動成績,等等。這一類資料的特點是:原則上它的取值可以是在某一區(qū)間內的任一實數(shù)。通常稱這類資料是連續(xù)的,或考察的指標是連續(xù)的。它的統(tǒng)計分析是與具有密度的連續(xù)隨機變量的分布有關。
2.2計數(shù)的
例如:人的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1分鐘仰臥起坐的個數(shù)、引體向上的個數(shù)等等。這一類資料的特點是:它們取值的范圍是整數(shù),大部分還只在非負整數(shù)范圍內取值。通常稱這一類資料是計數(shù)的,或考察的指標是計數(shù)的。它的統(tǒng)計分析是與離散的隨機變量的分布有關。
2.3有序的
有些資料既不能計量,也不能計數(shù)。例如《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的達標等級、排球比賽中的進攻戰(zhàn)術效果、學生體質的好壞等等。這一類資料的特點是只能評出優(yōu)劣順序,而無法量化。通常稱這一類指標和資料是有序的。
2.4名義的
有些資料不是計量的、計數(shù)的,也不是有序的,它僅僅是一個名義值。例如城鎮(zhèn)、鄉(xiāng)村……中國隊、日本隊……,吸煙、不吸煙……。
3、統(tǒng)計方法的應用現(xiàn)狀
3.1樣本代表性不高,樣本量的大小確定不當
樣本是隨機地從總體中抽出的,所以它對總體具有代表性。實際研究中有時根本不可能完全得到總體,所以按照隨機原則抽取適當?shù)臉颖緛韺傮w進行研究,才能保證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在實際應用中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研究者不按隨機原則抽取樣本,而是按主觀需要隨意確定樣本研究對象。
3.2配對比較未能堅持樣本組間的條件齊同
配對比較適用的范圍一是同一批實驗對象前后結果的比較,即同體比較;二是將基本條件相同的實驗對象配成對,然后隨機地將每對中各一人分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嚴格地實施只有實驗條件不同而其他條件均同的實驗。實驗后,比較兩組的結果差異是否有顯著意義。
3.3對比資料的可比性
統(tǒng)計顯著性檢驗的基礎是對比資料應具有可比性。在探索某些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時,經常要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排除一些表面的、偶然的現(xiàn)象,而有的研究者卻未注意到要控制其他的條件,將多因素資料進行單因素的對比。
3.4統(tǒng)計結論描述不確切
有些研究者在假設檢驗中僅憑計算結果P≤0.05或P≤0.01就輕易做出結論,且肯定結論的科學性是欠嚴謹?shù)?。因為影響統(tǒng)計結果科學性的因素很多,不是計算唯一能決定的。統(tǒng)計計算也是有局限性的,其結論是從概率角度描述的,不是的肯定和否定,故對計算結果一定要用專業(yè)知識加以定性分析。
3.5小樣本的均值檢驗
在小樣本(n≤30或n≤50)的均值差異顯著性檢驗中,若方差齊性(σ12=σ22)可用“t”檢驗,而方差不齊性(σ12≠σ22),則要用“t”檢驗。不少的研究者在小樣本的均值檢驗中基本上采用的是“t”檢驗,但文中又未作說明方差是否齊性。這種錯誤源于對抽樣分布理論上的認識不足。
4、正確選擇統(tǒng)計學方法
4.1對統(tǒng)計資料進行分類
研究中的統(tǒng)計資料大體可分為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有序資料和名義資料4大類。計數(shù)資料指的是可以命名而不可能作順序大小來排列的資料,如性別、專項、職業(yè)等;計量資料指的是資料具有連續(xù)定量分布性質,例如身高、年齡、心率、血壓、肩寬、大腿圍,所有田徑、游泳項目的運動成績等;有序資料是指資料既不能計數(shù)也不能計量,其特點是只能評出優(yōu)劣、好壞順序等,而無法量化;名義資料是指資料既不是計數(shù)的、計量的,也不是有序的,它僅僅是一個名義值,只起著一個名義的作用。
4.2資料的組間比較
研究資料中經常遇到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問題,例如體育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進行心理暗示和不進行心理暗示是否有顯著意義,這時的比較只進行兩組間比較。如果資料中有兩組以上,比較量就會隨組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在做多組間統(tǒng)計學分析時,一定先做整體的顯著性檢驗 。
4.3單側或雙側檢驗的選用
如果根據專業(yè)知識和經驗可以判斷檢驗結果只有一種可能性,那么就選用單側檢驗。如果結果不能確定,就選用雙側檢驗。尤其在一些運動中生理指標的明顯提高,可以肯定和根據常識確定需要運用單側檢驗。
4.4顯著性檢驗
(1)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可以檢驗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
(2)有序資料中的等級資料唯一的顯著性檢驗方法是非參數(shù)檢驗。
(3)計量資料如果只有兩組資料,可采用t檢驗,兩組以上的資料則選擇方差分析。
4.5多元統(tǒng)計分析
多元分析在體育研究中被廣泛用于,對運動員選材、體質因素分析、不同手段對訓練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對體育成績的預測分析等方面,與單因素分析比較,分析更為全面深入。多因素分析的變量很多,計算復雜、工作量大,用手工計算是不可想象的,目前的SPSS統(tǒng)計軟件可以減少它的運算量。
5、選用統(tǒng)計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1)課題設計應與研究的目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結合起來考慮。
(2)要熟悉被選用方法的統(tǒng)計分析思想,明確數(shù)學模型中各參數(shù)的統(tǒng)計意義。這樣,可結合專業(yè)知識給分析結果一個合理的解釋。
(3)研究樣本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個基本概念就是隨機性,就是總體中每一成員都平等地包括在入選范圍中。樣本的大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多元分析中,一般認為適宜的樣本至少是指標個數(shù)的5~10倍,指標越少其倍數(shù)越多。取樣時間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萬迪訊.論體育統(tǒng)計方法的選用[J].體育函授通訊,1998(2)
篇2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大腦也逐步成熟起來,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理所當然的回越來越復雜,但我們要明白,不論數(shù)學知識多么復雜,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都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如果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脫離了生活,與我們生活中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相違背的話,那么這種數(shù)學思想方法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用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來學習數(shù)學知識,那么我們在學習數(shù)學的時候,不但不會感覺數(shù)學枯燥乏味,反而會覺得學習數(shù)學生動活潑。
我們先來看看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怎樣處理問題的。
首先是觀察。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因此,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是,并不是急于馬上解決,而是用我們明亮的眼睛去觀察,觀察這個問題的特殊性在哪里,同時也通過觀察,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簡單的說,觀察就是用眼睛看。
然后是想。把我們從觀察中獲得的信息通過大腦的分析思考,使這些信息條理化,進而聯(lián)想到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更多的是生活的經驗和我們所學的知識,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簡單的說,聯(lián)想就是用大腦思考。
最后是構造。當我們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可以動手去解決問題,在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經驗,積累更多的資源。其實,我們都是從小事做起,在解決小問題的同時積累經驗,在解決好一個問題的同時積累自信心,當我們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足夠的自信心,就能夠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簡單的說,構造就是動手去解決問題。
在我們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采用觀察聯(lián)想構造這三個過程。下面我用幾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例1 在拋物線 上找一點 ,使過點 的切線與直線 平行,并寫出切線方程。
不要著急動手做,首先觀察,觀察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以及已經擁有的資源,把要解決的問題和已知的資源明確的擺在桌面。
已知:拋物線 ,線 ,直線 的斜率
求:拋物線的一條切線 ,并且切線 平行與直線 。
然后聯(lián)想到與問題相關的一些數(shù)學知識:
切線 是一條直線,從而可以設其方程為 ,
由兩條直線平行可以得到它們的斜率相等,即
由 是切線可知, 與拋物線 只有一個交點。
有了這些信息,我們就可以動手解決這個問題了。
解:設切線方程為
因為 ,所以 ,即
由于 是拋物線 的一條切線,所以 與拋物線 只有一個交點,即方程組 只有一個實根,
所以 只有一個實根,判別式
所以 ,即切點坐標 為 ,切線方程為 。
這個過程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我們要知道,我們做練習,不只是為了做這道題而去做這道題,而是在做練習的時候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更重要的是從一個具體問題中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一個有條不紊的思維過程,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2 求函數(shù) 的最大最小值。
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人在處理同一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處理方法有可能不同,這是因為他們可能有著不同的社會經驗和不同的資源,從而導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但是,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去更好的解決問題。
其實,在我們在做數(shù)學練習時,也經常會遇到一題多解,如果我們遇到這種問題,我們可以進行多方面的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同一個問題,有了比較,就有了選擇,我們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方法。
對于例題2,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2種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方法1:重復前面的過程,把要解決的問題和已知的資源明確的擺在桌面。
已知:函數(shù)
求:函數(shù) 的最大最小值
分析聯(lián)想:(1)三角函數(shù) 的最大值為 ,最小值為
(2)倍角公式
(3) ,
其中
如果看到這道題目,我們能聯(lián)想到這些知識,那么這道題就很簡單了。
解:因為 ,所以
所以函數(shù) ,
所以當 時,函數(shù) 取得最大值,并且等于
當 時,函數(shù) 取得最大值,并且等于
方法2:聯(lián)想分析:
利用導數(shù)的求函數(shù)的最大最小值
從這個角度思考分析,就可以得到一種新的解法。
解:
所以 ,解得 或者
當 時, ;當 時,
比較得
當 時,函數(shù) 取得最大值,并且等于
篇3
關鍵詞:年輕地質地貌體系 釋光 熱釋光 光釋光 構造地貌
中圖分類號:P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00-04
年代學問題是地質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已經滲透到地質學和地貌學的各個領域(福爾,1983;陳文寄和彭貴,1991)。對于活動構造研究者和構造地貌學者來說,錯動地貌時代和斷層活動時代是兩種常用的判讀構造活動時代的方法。錯動地貌包括水平方向的錯動,如斷裂通過地區(qū)引起地貌面錯動(洪積扇、河流階地等),借助測定各級地貌面的時代或同一級地貌面的不同段落可用來確定斷裂的活動時代。如果是垂直方向的錯動,則測定斷層上斷點上土層(或覆蓋層)的年代是關鍵的。以上方法是間接判斷斷層的方法,那么對斷層物質的測定則是直接測定方法(Pierce,1986;Keller,1996;Burbank,2012;)。當今地學界已經進入“定量-半定量”化研究的時代,“No data, No rate”的呼聲日益漸高。如果需要研究活動構造速率問題,那么地質與地貌體系年代學的數(shù)據更不能缺少。
在這里,材料決定方法,不同物質需要不同的測試方法。問題決定手段,解決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正如不同的尺子,其度量精度和范圍是不一致的?;顒訕嬙旌蜆嬙斓孛碴P心第四紀以來構造體系和地貌體系的年代。釋光方法是其中一種測定年輕地質地貌體系年代的方法。由于釋光(TL和OSL)的年代范圍是活動構造和構造地貌兩個領域學者關切的時域,像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中的地震地質工作,實質上是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兩個學科的工程應用。在其規(guī)范中,釋光方法是判定斷層活動年代的一種重要參考方法(盧壽德,2005)。因此,從事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的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的工作人員必須了解相關方法的原理及其關鍵問題,并且在實際工作中謹慎操作。如何采集有用的樣品?如何處理樣品?如何處理測試數(shù)據?如何解釋數(shù)據?圍繞這些應用者關心的問題,該文首先介紹了年輕地質地貌年代學的一些時域和相關測試材料;其次,再介紹釋光年代學的原理,以及各個步驟中的注意事項,在解釋過程中對上述問題逐一進行回答。
1 釋光年代學方法原理
結晶固體在其形成和在自然界存在的過程中,接受了來自環(huán)境和宇宙中的放射性核輻射,固體晶格受到輻射影響或損傷后,以內部電子的轉移來貯存和輻射帶給晶體的能量。釋光是貯存能量受到熱或光激發(fā)時重新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一種物理現(xiàn)象。晶體被熱激發(fā)產生熱釋光(TL),被光激發(fā)產生光釋光(OSL)。所有測年方法都涉及到計時起點的問題,也即歸零問題。釋光的歸零原理是假定沉積物顆粒經過充分曝光或經過高溫加熱后將原來存儲的能量曬退或清零后,重新被埋藏接受周圍環(huán)境的輻射,重新貯存能量。也就是說,在實驗室里使用熱或光激發(fā)出的釋光信號代表了樣品最后一次受熱或曝光后埋藏至今的時間(圖1)。因此,更全面地說,釋光測年技術是一種基于環(huán)境核輻射效應的測年方法。
環(huán)境輻射主要來自于鈾、釷、鉀衰變產生α、β、γ射線以及宇宙射線的輻射能。這些環(huán)境輻射被沉積物顆粒記錄以后代表了歷史階段的劑量,稱為古劑量或等效劑量(De、Dose)。如果能獲取周邊環(huán)境每年產生的輻射的劑量,即劑量率(Dose rate),利用兩者的數(shù)值做商即可換算成一個年齡。亦即,Age(ka)=Dose(Gy)/Dose rate(Gy.Ka-1)。從圖1中不難發(fā)現(xiàn),釋光測年技術是一個圍繞著釋光信號產生、野外樣品采集和劑量測試過程開展的研究。因此,其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有:(1)固體能帶理論中的缺陷模型。(2)野外采樣過程。(3)劑量(古劑量和劑量率)測試方法。
2 釋光方法的關鍵問題
釋光方法涉及的缺陷模型、晶格理論、曬退后重新計時理論,與應用者相關的有野外采集、實驗室測試和數(shù)據解釋等幾個問題,理論問題這里不做論述。有興趣者可參見李虎侯(1997)、L. Botter-Jensen et al(2003)、Wintle(2008)。下面介紹原理中的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并結合各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提出了該方法在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2.1 野外樣品采集
釋光方法的測試材料是石英和長石。那么哪些樣品中含有這些物質?其實大部分地表沉積物中都含有這兩種礦物。但是,目前能得到較好解釋的沉積物只有幾種。這些沉積物需要符合一些條件。盧演儔等(1995)指出OSL樣品應滿足以下條件:(1)沉積物中的石英等碎屑礦物在搬運、沉積過程中曾暴露在陽光下,即使暴露的時間很短暫。(2)這些石英等碎屑礦物的OSL信號具有足夠高的熱穩(wěn)定性,即在常溫下不發(fā)生衰減。(3)沉積層沉積埋藏以來,這些石英等碎屑礦物處在恒定的電離輻射場里,它們所接收輻射劑量率為常數(shù),這要求沉積層基本上處于鈾、釷封閉體系或鈾、釷處于動態(tài)平衡。那么,符合條件的沉積物有風成物(黃土、沙漠沙)、水成沉積物(河流沉積物、沖積物、湖湘沉積)、冰水沉積、海嘯沉積、古地震崩積物等(李虎侯,1999;計鳳桔等,1999)。
從理論條件控制來說,野外避光最重要的是避光采樣,目前多采用鋼管取樣。但鋼管取樣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口徑的尺寸對沉積物的層位來說,可能已經包含了許多年的誤差,亦即鋼管取樣的樣品內部已經包含了多年的樣品,是某個時段的多年平均年齡。這種誤差對沉降速率很低的樣品,會引起較大誤差。此外,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是野外樣品的含水量保持。由于水對核輻射能有吸收作用,也即造成了鈾釷鉀體系的不平衡。因此,含水量的誤差對劑量計算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此外,野外需要測量樣品埋藏位置到地表的深度。這對于數(shù)據校正過程中,考慮宇宙射線對樣品影響和判斷地下水位置有著重要參考意義。從這些假定來講,樣品采集還涉及成因判斷和就位解釋。張家富等(2007)建議地質學家應與年代學家在采樣前共同商定,年代學家最好能到野外參與現(xiàn)場直接采樣。這樣就可以減少樣品的地質意義的不確定性。
目前針對不同的沉積物有不同的采用方法,如:單點采樣、多點采樣、序列采樣、鉆孔采樣等等。對于研究環(huán)境和地貌的學者來說,上面的采樣方法就足夠了。對于斷層活動的學者,斷層上斷點的上覆蓋層也可以參考。
2.2 劑量測試
劑量測試包括古劑量(等效劑量)和劑量率的測試。對古劑量的測試之前,需要進行石英或長石的提取、分選、純化、制靶等工作步驟(詳細情況見賴忠平和歐先交,2013)。然而,由于沉積物的粒徑不同,其信號的曬退或歸零所需時間并不一致。針對不同粒徑的沉積物應選用不同的提純方法,詳見楊會麗(2013)及賴忠平和歐先交(2013)。對粗顆粒而言,粒徑要控制在180~250μm,因為β射線不能穿透>300μm的距離(計鳳桔、王昌盛,2014,私人交流)。在提取石英過程中,應注意化學反應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對樣品的影響,應留意反應過程,及時稀釋溶液濃度以達到降溫的目的(覃金堂、王昌盛,2012,私人交流)。
就古劑量或等效劑量測試而言,趙華(1999)認為在實驗室中等效劑量就是產生天然釋光信號所需的實驗輻射劑量,可通過建立OSL信號強度與輻照劑量的關系函數(shù),即OSL信號隨輻照劑量的生長曲線來測定。等效劑量的測定不僅涉及到釋光測年的理論和模型,而且直接關系到具體的實驗技術和實驗程序。具體選用何種方法主要取決于下面幾點:(1)樣品釋光信號對劑量的響應是否呈線性。(2)樣品的釋光信號在沉積埋藏前是否充分曬退。(3)實驗室光曬退和β源照射及預熱過程是否會引起樣品釋光感量的變化。已有的測試方法有:附加劑量法(ADM,Additive Dose Method)、部分曬退法(PBM,Partial Bleach Method)、再生劑量法(RM,Regeneration Method)、澳大利亞滑移技術、單片再生法(SAR),簡單多片再生法(SMAR),單顆粒技術,單片再生法(SAR)與標準生長曲線(SGC)相結合的SAR-SGC法。這些方法各有長處和短處,這里不一一指出。詳細情況請見趙華(1999),陳杰等(1999),Murray (2000),王旭龍(2005),楊會麗(2013),賴忠平(2013)等人的介紹。
國內外的釋光研究者都在關注和發(fā)展等效劑量的測量方法,并不斷提高其測量精度的研究,而對環(huán)境劑量率的研究相對較少。環(huán)境劑量率是礦物(石英、長石)每年或者每千年所吸收的劑量,又稱為年劑量。年劑量來源于礦物周圍或者內部放射性核素(U、Th、K)衰變產生的a、β、γ射線及宇宙射線的作用,在自然界的土中,α射程僅有0.03 mm,β射程為3 mm,而γ射線射程為30 cm。由于γ射程可達30 cm,這就要求在采集樣品時,需要去除表面30 cm,并且要采集30 cm內巖性比較均一的樣品,才能具有代表性。目前釋光測年中環(huán)境劑量率的測量方法根據所測量的對象可分為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就是用AL2O3:C,CaSO4:Dy,CaF2:Dy等劑量片就地埋藏一段時間后,帶回實驗室利用釋光儀器直接測得α、β、γ射線產生的輻射劑量率;也可采用便攜式Gamma譜儀就地測量。間接測量是通過測量樣品中放射性元素含量或者α、β、γ射線計數(shù)率來計算樣品的年劑量率。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常用的測量方法有:中子活化分析、ICP-MS、X射線熒光(XRF)和K含量聯(lián)合測量法,這些方法必須在長周期放射性核素鈾和釷處在平衡體系中才能準確測量。α、β、γ射線計數(shù)測量常用的方法有:厚源α計數(shù)儀和K含量聯(lián)合測量法、高純鍺gamma譜儀等方法。但是地震相關堆積物一般為近緣快速混雜堆積,很難保證30 cm內的巖性均一性,這就為環(huán)境劑量率的測量帶來了難度。楊會麗(2013)在其博士論文中對此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可參見其成果。
2.3 數(shù)據處理和分析
就一套完整的測試程序來說,以上步驟基本結束。但對應用者來說,更關心的是信號的品質和數(shù)據的解釋。該步驟應該由年代學家和地質學家(應用者)共同分析,這里不做贅述。一份測試報告中,一般包括一幅釋光信號衰減曲線圖和一幅生長曲線圖。衰減曲線和生長曲線都是根據儀器測試數(shù)據進行作圖和計算所得到的。根據兩者就可以知道樣品信號的品質和樣品信號生長趨勢,在評價樣品的年齡時就可以較準確地評價了。然而,這兩張圖往往是容易被應用者所忽略的。
3 結語
綜上所述,年代學應用者首先需要明確需要解決的地學問題,每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對于釋光方法的應用者來說,在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野外采樣是獲得合理科學數(shù)據的重中之重,應從源頭抓起。
(2)避光問題貫穿實驗的大部分過程,避光是首要問題。野外采樣、實驗室前處理、制樣等都需要避光。
(3)就野外樣品采集而言,采集有意義的樣品、樣品的野外判定(減少地質評價誤差)、避光采樣、保持更真實含水量等問題是野外采樣的關鍵問題。
(4)就實驗室處理而言,除了避光外,在減少樣品量的損失情況下獲得更純凈的石英或長石、控制化學反應熱對樣品信號造成不確定性等問題是實驗室處理時注意的問題。
(5)就數(shù)據處理和分析而言,判斷數(shù)據質量、讀取曲線中的信息等是關鍵問題。
(6)原理中的三個關鍵問題均具有假設條件,在三者未有新的研究成果前,上述5點需要嚴格操作和認真學習。
(致 謝: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新構造與年代學研究室陳杰研究員、劉春茹副研究員、覃金堂博士后、楊會麗博士、王昌盛實驗員為本人的學習、生活和實驗條件提供了支持,與他們進行的廣泛交流獲得了豐富的收獲。計鳳桔研究員無私的指導,讓本人對年輕地質地貌年代學體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震局和廣西工程防震研究院的領導們和同事們對筆者出訪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G.福爾,著.同位素地質學原理[M].潘曙蘭,喬廣生,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351.
[2] 陳文寄,彭貴.年輕地質體系的年代測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297.
[3] Edward A.Keller and Nicholas Pinter.Active Tectonics: Earthquake,Uplift,and Landscape[M].Prentice Hall,1996:319-322.
[4] D W.Burbank and R S.Anderson.Tectonic Geomorphology(SecondEdition)[M].WILEY-BLACKWELL,2012:52.
[5] 盧壽德.GB17741―2005《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宣貫教材[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32-47.
[6] 趙華.華北晚第四紀黃土及水沉積物光釋光測年研究[D].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重點實驗室博士學位論文,1999:1-123.
[7] 王維達.中國熱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學研究[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7:1-495.
[8] 盧演儔,尹功明,陳杰,等. 第四紀沉積物的光釋光測年[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995,20(6):668.
[9] 張家富,周力平.釋光技術在構造事件定年中的應用[J].核技術,2007,30(11):934-939.
[10] 李虎侯.釋光技術測定年齡的現(xiàn)狀[J].第四紀研究,1997(3):240-257.
[11] L.Botter-Jensen,S.W.S.McKeever,A.G.Wintle.Optically StimulatedLuminescence Dosimetry[M].Elsevier Science,2003:1-355.
[12] ANN G.Wintle.Luminescence dating:where it has been and where it is going[J].BOREAS,2008(37):471-482.
[13] 李虎侯,1999.光釋光(OSL)測年方法及其應用[C].陳文寄,彭貴主編.年輕地質體系的年代測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56-183.
[14] 計鳳桔,鄭公望,李建平.熱釋光(TL)技術應用的新進展[C].陳文寄,彭貴主編.年輕地質體系的年代測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84-206.
[15] 賴忠平,歐先交.光釋光測年基本流程[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5):683-693.
[16] 楊會麗.地震相關快速沉積物釋光測年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1-134.
[17] 陳杰,盧演儔,魏蘭英,等.第四紀沉積物光釋光測年中等效劑量測定方法的對比研究[J].地球化學,1999,28(5):443-452.
篇4
電子體溫計是銀灰色的,小巧玲瓏。電子計左邊是圓形的,右邊是針形的。電子體溫計分為四個大零件。第一個零件是感溫測探頭,感溫測探頭是整個電子計的中心。這個零件是負責感觸人的體溫。第二個零件是電源開關,電源開關的位置在液晶顯示屏的磅礴按,有一個正方形的小按鈕,按一下,發(fā)出一聲蜂鳴后就可以使用了、第三個零件是液晶顯示屏,它處于電子計的左側,可以清楚的顯示溫度。第四個零件是安裝電池的地方,這個零件在體溫計背后。
這個體溫計的使用方法很簡單。找到電源開關,多按一會兒,會發(fā)出一聲蜂鳴叫。然后等一會兒,等顯示屏上出現(xiàn)32°多少,就可以把針狀部分放在腋下或舌頭上,等到蜂鳴聲再次響起,就可以把體溫計拿起來,查看體溫了。
體溫值表示采用大屏幕液晶顯示,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體溫值。以前的體溫計是玻璃制作的。因為擔心會碎,就不敢?guī)С黾议T。電子體溫計卻很輕、小巧,便于攜帶。還有一大特點是—防水。堅固的外殼有密封性能,不會讓水進入電子體溫計內。這樣,體溫計掉水里也不會壞掉。
篇5
物體表面消毒是醫(yī)院重要的消毒措施,可以避免或減少交叉感染,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體溫計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診療用品,由于它和患者直接接觸,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它的使用后消毒工作。尤其是長期住院的ICU患者,體表可能就有病原體、多重耐藥菌菌株寄存,如果消毒不充分,那么通過診療用品――體溫計傳播,便成了醫(yī)院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徑。
臨床工作中我們對它的消毒一般情況下是在一種類似“飯盒”的容器中進行的,使用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它存在以下弊端:1、每次取放體溫計時消毒劑都會污染護士的手。2、體溫計疊放,導致消毒不充分。3、體溫計疊放,護士每次交接班不易清點。基于此,我設計了一種新型體溫計消毒裝置,經臨床使用,效果滿意?,F(xiàn)介紹如下:
1 構造與材料
圖1 新型體溫計消毒裝置
該體溫計消毒裝置的設計是一個組合,由:放置底座(1個)、體溫計消毒瓶(3個)組成。消毒瓶內主體部分支架由手柄、連接桿、底盤、放置架組成。消毒瓶內支架上下兩層插孔一一對應,使體溫計插入更容易;底盤的漏液孔確保支架在提出后干凈利落,消毒液不會瀝瀝拉拉;底盤的插孔根據體溫計水銀頭的特點設計的別具匠心,使之放入后不會松動和脫出。三個消毒瓶的瓶身標注標準刻度線方便護士準確掌握投放消毒液的量,瓶身標明1、2、3號,并以醒目的紅、黃、綠三種顏色來加以區(qū)別,同時代表了消毒的三個步驟,巧妙的應用了深入人心的交通指示顏色標識,更易被廣大護士牢記和操作。目前我院使用的體溫計消毒裝置容積是存放30根體溫計,見圖1。
組合架、消毒瓶及瓶內支架均采用PP塑料材質。
2 使用方法
按照2012年8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體溫計的消毒分三個步驟完成。
2.1 第一步:體溫計在使用后放入裝有75%的酒精溶液中消毒5分鐘。(1)
2.2 第二步:第一步完成后取出放入第二個裝有75%的酒精溶液中消毒30分鐘。(2)
2.3 第三步:第二步完成后取出放入第三個容器中(不添加酒精)晾干備用。
2.4 在使用過程中,我們嚴格執(zhí)行各項操作步驟,同時與傳統(tǒng)消毒方法進行效果比較。將100支患者測量腋溫后的體溫計隨機分為兩組,對消毒前后的體溫計進行了細菌培養(yǎng)檢測,統(tǒng)計消毒合格率。實驗組和傳統(tǒng)組體溫計消毒前后細菌菌落比較見表2。
如表2所示:實驗組溫度計消毒前后細菌菌落比較,統(tǒng)計學分析t=5.369,P
3 優(yōu)點
通過這種新型裝置的使用,可實現(xiàn):
3.1 安全環(huán)保:每次取放體溫計消毒劑不會污染到護士的手。
3.2 該裝置設計結構簡單,體溫計取放方便。
3.3 有效避免了體溫計疊放,使消毒更充分。
3.4 排列有序,護士易清點,一目了然便于交接班。
3.5 充分利用空間,提高消毒效率。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方法;非良構問題;就業(y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8-6747-03
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包括專業(yè)基礎理論扎實、專業(yè)技能熟練,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獨立工作能力等。但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單向傳遞、忽略學生獨立自主解決綜合性實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調整,專業(yè)課程的課內學時在不同程度的縮短、與之相關的專業(yè)實踐或實訓內容亦不夠完善。多種原因導致教學現(xiàn)狀與學生培養(yǎng)目標之間還存在著矛盾,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就業(yè)能力。
20世紀80年代,一種探究性學習模式-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在北美研究型大學廣泛推廣和應用[1]。PBL強調學習圍繞復雜的真實問題或任務展開,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以及對學習過程的反思[2-3]。
我們正在逐步實施的問題式教學方法本質上是一種基于PBL的、適合工科專業(yè)的教學模式。問題式教學是一種知識探究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彌補被動式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的不足。問題式教學過程是一項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習慣并提高對本專業(yè)的工程認知度[4]。近年來,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軟件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專業(yè)實訓環(huán)節(jié),逐步實施了問題式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
問題和如何解決問題是問題式教學方法的核心,學生是問題式教學過程的行為主體,而教師扮演著倡導者、促進者和協(xié)作者角色。
1.1 構建普適性與開放性并重的非良構問題
根據學生已具備的科學、人文、專業(yè)知識和生活常識,以及學生應該具備的工程項目經歷、社會經驗和學習能力,結合教師對本專業(yè)的認知和社會對本專業(yè)人才的預期來設計合適的綜合性實踐項目即問題,是問題式教學方法的核心和根本。
為了體現(xiàn)普適性,應該從學生所具備的認知結構、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出發(fā),構建與現(xiàn)實緊密相關的實際問題。普適性問題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判斷,方便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另外問題的開放性也不容忽視,問題要有思考空間、要留疑點,具備一定難度的非良構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去獲取知識、增長能力。
1.2 組建有效的學習團隊
根據學生的知識構成、學習習慣、能力差異等因素,將學生合理分組。學生具備的學科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學習習慣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問題解決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比如軟件類課程中表現(xiàn)為環(huán)境配制能力、編程能力等)決定了問題解決方案能否順利實施。
1.3 分工協(xié)作解決問題
學習團隊成員需要對解決問題的目標達成共識,將問題劃分成模塊,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個人特點進行合理分工。首先在現(xiàn)有知識范圍初步確定問題解決方案。再進一步從功能、性能方面確定具體實現(xiàn)目標,形成具體的可操作解決方案。接下來進入方案實施階段;對于計算機軟件類問題,在方案實施階段需要完成軟件設計、數(shù)據庫環(huán)境和應用程序環(huán)境配制、編寫代碼和系統(tǒng)測試等工作。
在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階段,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協(xié)作者。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瓶頸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更深、更廣的知識和技能。
1.4 交流反思和評價
問題式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有全面了解并參與其中。各個學習團隊之間進行學習過程的交流和反思,是問題式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包括對問題解決方案的陳述、結果展示、質詢和答辯等。不同團隊之間進行學習成果和心得的交流分享,也是學習能力的提高過程。
評價環(huán)節(jié)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普適性與開放性并重的綜合性實踐問題涉及的知識領域比較廣泛、與現(xiàn)實社會的結合比較具體,可能產生若干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教師制定的評價標準應盡量客觀、合理,避免主觀臆斷。
2 問題式教學方法的收獲
2.1 提高了學生的專業(yè)認知度
學生在解決普適性與開放性并重的問題時,需要做必要的問題背景調研、功能需求的確認、性能指標的定位等工作,可以從中了解社會對本專業(yè)人才的具體要求、專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就業(yè)前景、本專業(yè)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
2.2 培養(yǎng)學生解決綜合實踐性問題的能力
學生面對的是具備一定規(guī)模和復雜性的問題。為了最終解決問題,需要進行問題發(fā)現(xiàn)、信息挖掘與篩選、知識和技能運用、撰寫問題解決方案和總結報告等工作,從中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發(fā)現(xiàn)和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
2.3 學生學習了專業(yè)相關的主流技術,鍛煉了實際動手能力
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更好了解與專業(yè)相關的一些主流技術的應用場景及作用,并且對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技能型操作工作必須親力親為。例如在解決計算機軟件類相關的實踐性問題中,軟件架構、數(shù)據庫環(huán)境、編程環(huán)境、軟件測試工具的選擇和配置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有很大幫助。
2.4 鍛煉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學習能力
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中,要將問題劃分模塊,每個模塊有明確的任務特征、模塊之間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各個學習團隊要根據模塊任務進行合理的分工。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了團隊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團隊成員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提高了問題解決的效率和質量,也增強了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
3 問題式教學方法對學生就業(yè)能力的影響
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創(chuàng)新意識、與人合作與溝通能力、責任感等因素在就業(yè)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問題式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學生所接觸的是綜合性的、與社會或現(xiàn)實活動緊密相關的非良構問題,比平時單純的課程教學、課程實驗中所接觸的問題更具有普適性、開放性和廣延性,因而具有更廣泛的知識集聚性和應用擴展性。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實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就業(yè)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1)提高了專業(yè)技能、開闊了專業(yè)視野、增強了就業(yè)能力。
普適性與開放性并重的非良構問題的基本內容不脫離學生的生活常識、并能最大限度地應用于較廣泛的行業(yè)領域,因此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制定問題解決方案和方案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問題規(guī)劃、資源獲取、方案設計、實施管理等多方面并重地構建工程實踐經歷,從而開闊了學習和專業(yè)視野、使知識構成更加系統(tǒng)化。
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形成了探究型學習習慣,拓展了知識結構,鍛煉了實際動手能力。開放性問題打通了專業(yè)課程乃至不同專業(yè)課程的界限,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
2)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了人文素養(yǎng), 增強了就業(yè)信心。
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普遍具有創(chuàng)新動機和愿望,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引導下,存在知識面狹窄、不能整合學科之間的知識等問題,導致了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chuàng)新性思維。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精神,還要更多的從實際問題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獨立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問題式教學方法中,問題的非良構特點可以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信息的挖掘與分析。學生在制定問題解決方案、方案實施、成果交流反思等環(huán)節(jié),不但要綜合運用本學科相關的專業(yè)知識,還會涉及管理、文學、法律法規(guī)(比如,軟件的知識版權問題)等方面的知識,從而鍛煉了知識整合能力。學生從專業(yè)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擁有一技之長到擁有更廣闊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3)鍛煉了團隊協(xié)作意識,培養(yǎng)了良好的職業(yè)精神,提高了就業(yè)成功率。
許多企業(yè)對人才的要求中,與人溝通協(xié)作能力、責任感都是重要的衡量標準。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問題的模塊劃分和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得到經常性的習練。解決問題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個體的工作質量都與整個團隊的工作密切相關,可以充分訓練學生的責任意識。
4 結束語
改變只注重專業(yè)理論和課程教學的觀念、忽視學生綜合性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問題式教學方法的初衷。幾年來,我們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軟件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已經不同程度的實施了問題式教學方法。一些積極參與這項工作的學生感到在專業(yè)技能和知識的綜合運用方面收效顯著。學生在畢業(yè)前后的求職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專業(yè)視野、創(chuàng)新意識、協(xié)作溝通能力和責任感這些不容易把握的因素對個人就業(yè)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H.S.BARROW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Medical Education,1986, 20(11): 481-486.
[2] Peter Schwartz, Mennin Stewart,Graham Webb.Problem-based learning:case studie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M]. 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1,2-4.
篇7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達到:“使用基本的工具和儀器進行觀察與測量,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遵守安全操作的規(guī)則;能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資料;具有觀察、實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初步技能。”足見,觀察、實驗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以及基本技能學習的必要性。故而,本節(jié)教學應該注重實驗,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加強學生溫度計使用的技能訓練。
本節(jié)是浙教版七上《科學》(2012版)第一章《科學入門》第四節(jié)《科學測量》第三課時的內容,是繼長度、體積的測量學習之后又一個必須掌握的基本測量項目,為學生成功邁向科學探究積淀了又一技能基礎,積極服務于后續(xù)內容的學習(如熔點、沸點、溶解度的測定)。
教材首先明確溫度的定義,然后以“溫度的感覺”實驗來引出借助測量工具――溫度計,以更精確地判斷溫度高低是很有必要的。接著,結合圖片介紹了溫度計的結構,闡述了其工作原理,說明了關于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在呈現(xiàn)了不同類別的液體溫度計之后,又以圖片為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想一想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促使學生在討論中掌握液體溫度計的規(guī)范使用。為了強化學生的體驗,教材還設置了“觀察不同的溫度計”、“測量水溫”、“觀察體溫計”等活動。最后,仍是通過圖片,介紹了電子溫度計、金屬溫度計等多種溫度計,拓寬了視野。圖片、活動的穿插,豐富了教材,也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但個人認為,課堂活動的安排和設置還是稍欠妥,某些環(huán)節(jié)稍作改進,或稍作調整。比如,對溫度計的結構,可由學生觀察實物發(fā)現(xiàn)得出。關于溫度計的原理,可增設“手捂玻璃泡”的實驗強化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理解。至于溫度計的使用,考慮到科學測量的通用性,我們可以把起點抬高,讓學生先討論注意事項,再呈現(xiàn)圖片引導歸納出正確的操作步驟。隨后,把“測量水溫”活動提上來,讓學生馬上動手鞏固技能。這樣的課堂更開放,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紤]到課時容量,部分還可以稍作刪減。比如“觀察不同的溫度計”,為節(jié)約課堂時間,在“觀察體溫計”活動之后,直接以體溫計和提供的一種液體溫度計為代表進行區(qū)分即可。
2學情分析
溫度,是一個學生比較熟悉的概念。生活中積累的感性經驗和小學科學知識提供的理論基礎,讓七年級的學生能很快達成共識: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對于冷熱概念的體驗,學生并不陌生,特別是對氣溫,在溫州這個還算四季分明的地方,能夠感受到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在平時生活中,學生也接觸過體溫計、溫度計等,已初步了解它們的使用方法。即便如此,學生對本節(jié)仍有許多模糊甚至錯誤的概念,比如認為感覺上的冷熱程度就表示了溫度的高低,認為溫度的單位是度。同時,學生并沒有全面地了解溫度計的構造,也沒有深入研究它的工作原理,對正確使用溫度計、體溫計也有一些誤區(qū)。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以驅動學生在疑問中產生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他們積極學習的興趣;開展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樂趣中輕松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水的冷熱程度來明確溫度的含義,得出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并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明確憑感覺判斷溫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
(2)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和測量原理;
(3)學會正確使用溫度計,學會攝氏度的讀法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提高觀測能力,鍛煉動手能力;
(2)通過讀寫練習,規(guī)范攝氏度的表示方法,培養(yǎng)良好科學習慣;
(3)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提升自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實驗趣味,享受成功喜悅,保持學習興趣;
(2)尊重事實依據,敢于質疑問難,善于合作交流,樂于活動探究,樹立嚴謹、細致、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3)體會科學技術發(fā)展給人類文明帶來的進步。
4教學重難點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接觸過體溫計、氣溫計,對溫度計并不陌生,但對它的使用卻僅限于表層且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對其測量原理也沒能去領悟、去深究。糾正這些誤區(qū),研究它的原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溫度計、掌握它的操作要領,是實驗探究的需要,是學科對學生的要求。由此,確認本節(jié)教學重點為:溫度計的測量原理和正確使用。
“攝氏度”的科學讀法和寫法學生第一次碰到,受電視媒體廣告的誤導,學生往往會將“℃”直接讀成“度”, 一些粗心的學生甚至會將“℃”寫成大寫C。再加上它涉及正數(shù)和負數(shù)溫度的表示,受數(shù)學學習經驗的干擾,學生極有可能將“-20 ℃”錯誤地讀成“負20度”。以上種種,都使得關于溫度的正確讀寫成為本節(jié)的難點。
5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冷(0 ℃)、熱(約60 ℃)、溫(約20 ℃)三杯水,演示溫度計一支,煤油溫度計若干,體溫計若干,盛水燒杯若干,多媒體課件。
溫度的測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圖片欣賞:酷熱的沙漠、冰封的北極、溫帶的四季圖。
師:看到這些圖片,你會有哪些感想?
生:沙漠的熱,北極的冷,溫帶的春暖夏熱、秋涼冬寒。
評析:通過不同景觀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冷和熱,引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師:自然界的冷和熱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你覺得今天的天氣如何?
生:熱。
評析:從生活實際入手,從學生熟知的天氣談起,讓科學走近生活,使學生體會科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
師:在生活中,我們通常用什么量來表示物體的冷和熱?
生:溫度。
師:溫度是如何反映物體的冷熱程度的?
生:熱的物體溫度高一點,冷的物體溫度低一點。
評析:引發(fā)學生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將生活中的冷熱與科學中的溫度高低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進入主題
1.溫度計
師:假如,你們剛上完體育課回來,老師給你準備了兩杯水,一熱一溫,你會選擇哪一杯?
生:溫水。
活動一“判一判”:判斷下列兩杯水中,哪杯是冷水,哪杯是熱水?
(教師事先提供兩杯水于講臺桌面展示)
師:你是如何判斷的?
生:用手去摸,熱水上方會有“水汽”。
師:的確,溫度的高低是可以被感知的。
活動二“做一做”(在原有的冷水和熱水之間添加一杯溫水,請不同的學生上臺感受):將我們的左右手食指分別浸入冷、熱水中,然后,兩個手指同時浸入中間杯子的溫水中,兩個手指感覺到的水溫一樣嗎?說明了什么?
生:不一樣,一個感覺冷,一個感覺熱。
說明單憑人的感覺來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高低)是不可靠的。
評析通過兩次實驗對比,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明確人的感官有時是會“欺騙”我們的,從而觸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促使他們積極尋求新的途徑,也就為順利過渡到溫度計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師:那,如何才能更準確、更科學地測量水的溫度呢?
生:借助溫度計。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溫度計?誰能描述一下它的結構?
生:氣溫計、體溫計……
師:今天,老師把這位大家熟悉的陌生朋友帶到了課堂,請拿起它,按照從里到外、從下到上的順序仔細觀察它的構造(課前發(fā)放給每人一水銀溫度計)。
活動三觀察溫度計
溫馨提示:溫度計(玻璃儀器)要輕拿輕放,謹防破裂。
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結合演示溫度計帶領學生再次認識溫度計結構)
溫度計構造玻璃泡:內有液體,與細管相連
玻璃管:內徑很細且粗細均勻
管壁上有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單位:℃
評析(1)以人為本,珍愛生命,加強實驗前的安全教育,也為后面“測量水溫”實驗鋪好路子。(2)讓學生體會日常中的“看”和科學實驗中的“觀察”仍是有區(qū)別的,從而學會如何用眼睛去觀察,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師:你知道“℃”符號代表的含義嗎?
生:攝氏度,溫度的單位。
師:這里要注意,“℃”是溫度的常用單位,并非國際單位。
評析:適時點撥,排除干擾,引導學生走出“課本上強調的就一定是國際單位”的思維定勢區(qū),加強學生的辨別能力。
圖片展示:書本P15圖1-32“溫度計上的刻度”
師:這里出示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溫度,你能試著讀出嗎?
生:100 ℃:100攝氏度58 ℃:58攝氏度37 ℃:37攝氏度0 ℃:0攝氏度
活動四“小小播報員”:青海玉樹年平均氣溫-0.8 ℃,最低氣溫-42 ℃,最高氣溫28 ℃
(師指出“-0.8 ℃”應念“零下0.8攝氏度”而非“負0.8攝氏度”。同時強調:零下溫度自0 ℃往下,數(shù)字越大,表示溫度越低。)
師:那么,溫度計上的0 ℃、100 ℃又是如何確定的?
生:(閱讀:P15最下面一段話)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 ℃,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 ℃(教師補充該溫度是在標準大氣壓下測定的)。
評析以學生為本,通過圖片觀察、閱讀材料、角色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環(huán)境中常見的溫度值,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注重在錯誤中的思想教育。
2.溫度計的測量原理
活動五“捂一捂”:用手捂住溫度計玻璃泡,觀察液體的變化;放手,再觀察。
生: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師:液面的升降變化說明了什么?你有什么啟發(fā)?
生:液體熱脹冷縮,實驗用的溫度計是利用這一原理制作而成。
評析化抽象、枯燥的理論為趣味、生動的實驗,加強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特點的體驗和認識。
3.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師:倘若,現(xiàn)在我們用手中的水銀溫度計測量水溫,思考:有什么要注意的嗎?為什么?
生:不能超過它的量程,否則可能損壞溫度計;讀數(shù)時應該平視…
評析:充分挖掘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鼓勵學生學以致用,享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欣喜;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動腦的習慣,樹立學生不僅要“知其然”且更應“知其所以然”的科學態(tài)度。
圖片展示:P24圖1-55“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師:閱讀圖片,你能用幾個簡單的字來歸納溫度計的使用步驟嗎?
生:選量程、握上端、平視…
師(歸納):或者,也可以說要做到“四正確”:選正確、放正確、讀正確。我們辛苦操作得出來的數(shù)據當然還要“記正確”。
活動六“試一試”:測量水溫(兩人一小組合作)
(教師邊巡視邊指導,還可請錯誤操作的學生上臺演示,讓其他學生幫助其糾正,鞏固并規(guī)范溫度計的操作要點。)
評析現(xiàn)學現(xiàn)用,促使學生自發(fā)地對已有經驗進行重新的審視與自我構建,培養(yǎng)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鍛煉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通過小組合作、上臺演示、學生糾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氛圍,培養(yǎng)他們的協(xié)作能力。
三、適度拓展,深化主題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一些液體溫度計的相關知識。在生活中,還有一些其他溫度計,你能試著向其他同學介紹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溫度計嗎?
生:……(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書本P25最下面自然段,簡單認識各種溫度計)
評析體現(xiàn)學生課堂主人翁的地位,考察學生對生活的洞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和歸納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的推動作用;將課堂延伸到課后,激發(fā)學生課堂外學習研究其他溫度計的熱情。
四、歸納小結,鞏固知識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或者,你有哪些感想?
生:…
篇8
水銀體溫計要把腋下擦干之后,把有水銀計的那一頭放到腋下夾緊,5分鐘左右取出來讀數(shù)。正常體溫是36度到37度2之間。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可以準確的判斷和測量溫度。利用固體、液體、氣體受溫度的影響而熱脹冷縮等的現(xiàn)象為設計的依據。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1、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雙金屬溫度計等多種溫度計供我們選擇,但要注意正確的使用方法,了解測溫儀的相關特點,便于更好的使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液體溫度計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和刻度這三個部分組成的.雖然各種液體溫度計所采用的工作液體各不相同,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即:在密封的玻璃泡里裝有某種工作液體,當測某處溫度時,玻璃泡內的液體熱脹冷縮,造成玻璃管內液面升降,最終液面所對應的刻度就是即時溫度.
根據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玻璃泡內必須是液體,但任何液體都會在一定的溫度下發(fā)生凝固或沸騰,所以每一種液體溫度計都是有一定測量范圍(即從這種工作液體的凝固點到沸點).
那么,在使用液體溫度計時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根據用液體溫度計的測量溫度的實驗,現(xiàn)總結溫度計使用方法如下:
1. 在使用溫度計前首先應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選擇適當?shù)臏囟扔?;測量前要看清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這樣才能正確讀出所測量的溫度,并且不會損壞溫度計.
一般說來,因為水銀熱脹冷縮的液體體積變化誤差小,測量的結果非常精確,所以人們通常首選水銀溫度計來進行測量.但是,在較低溫度下(如南極,最低氣溫為-75℃),在此溫度下,水銀必然會凝固(見表一),無法正常工作,而酒精的凝固點比南極的最低溫度還要低很多,所以此時只有選用酒精溫度計才能測出南極的準確溫度.
2. 在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能與容器器壁、容器底部接觸,玻璃泡要完全浸沒在被測液體中.
在測量溫度的過程中,待測液體的溫度與容器底、容器壁的溫度并不一定相等,如在加熱過程中,容器的底和壁就會比待測液體的溫度高很多,此時如果溫度計的玻璃泡與容器的底或壁接觸,就會造成測量不準確.所以,在測量時,玻璃泡應當完全浸沒在待測液體溫度敏感變化的中心.
3. 待溫度計的液柱穩(wěn)定后讀數(shù).
當溫度計放入待測液體之中后不能馬上讀數(shù),這是因為溫度計玻璃泡內的工作液體需要充足的時間去和待測液體發(fā)生熱傳遞,并隨之熱脹冷縮;除此之外,玻璃管內的液面在升降移動的過程中,也會因受到摩擦阻力而產生滯后現(xiàn)象.所以,在測溫過程中,我們必須耐心等待,直到溫度計的液柱穩(wěn)定后才能讀數(shù).
4. 讀數(shù)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
當使用普通溫度計測溫,且玻璃管內的液柱穩(wěn)定、準備讀數(shù)時,必須仍然使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待測液體中;否則,一旦將溫度計從液體中取出,未及時讀數(shù),玻璃泡中的液體就又與其周圍的空氣發(fā)生熱傳遞,液柱的位置也會再次發(fā)生變化,讀數(shù)就不準確了.
但也有一種溫度計是可以離開待測物體讀數(shù)的,那就是測體溫用的醫(yī)用溫度計(即體溫計,如圖1),其工作液體是水銀;量程通常是35~42℃;最小分度值是0.1℃.在體溫計里,有一處特殊的設計:在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細的縮口,在測量病人的體溫時,水銀膨脹能夠通過縮口到達上面的玻璃管里,此時的液柱指向某一較高的刻度;在讀數(shù)時,體溫計離開人體,水銀變冷收縮,水銀柱來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已在縮口處被斷開,所以液柱仍然能指向原來的刻度.有了這種巧妙的設計,病人就可以使體溫計離開身體、方便地讀數(shù)了.若要使已經升上去的水銀再回到玻璃泡里,只需要拿著溫度計用力向下甩幾下就可以了.
5. 讀數(shù)時眼睛要平視
篇10
關鍵詞:觀察 調節(jié) 實驗 記錄 分析 整理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物理知識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和思考得來的,所以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而且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一、觀察
所謂“觀察”,是所有實驗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包括對實驗器材的選取,器材的使用規(guī)則,器材的使用范圍,以及器材的精確度等,要有一個詳盡的了解。例如:測量教室的長度,我們是選用米尺還是選用皮尺呢?因為測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顯具的特點是它們測量范圍——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須采用重復測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確,但仍加大了實驗的誤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測量,有效地減小了誤差。使用前,我們還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損,以及它的分度值。這些因素直接關系到我們是否操作恰當,讀數(shù)是否準確的問題。
在體溫計的使用上,體溫計作為一種特殊的溫度計,它有著與其他溫度計顯具的不同點,(1)量程不同:其它溫度計量程一般是從-100℃致100℃甚至更大。而體溫計的量程只是從35℃到42℃。(2)構造不同:體溫計有一纖細的縮口而其它溫度計沒有,構造不同導致使用上的不同,體溫計讀數(shù)時可以離開被測物,而其它溫度計不允許。更應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體溫計之前,要“看”水銀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沒有,需甩幾下,否則使用時可能導致數(shù)據的不真實:如:已知甲、乙兩人的體溫分別為38℃和37.5℃,測量完甲的體溫以后,醫(yī)生忘了甩幾下,又直接去測量乙的體溫,這時體溫計上顯示的數(shù)據將不會是37.5℃而是38℃
二、調節(jié)
即“調整或調節(jié)”,它是進行實驗的一個準備階段,調整或調節(jié)的正確與否對實驗的成功有決定性的作用。對部分需要“調”的實驗儀器,應注重怎樣正確的“調”。最好當學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幾次。例如:托盤天平的調平衡,首要條件是要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調平,在調平的過程中,雙眼應指針,輕輕旋動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間,(如不能達到目的,則需移動,并記下游碼的位置)。在此過程中,不能用力太猛,否則易于損壞刀刃,減少托盤天平的靈敏度,加大實驗的誤差,而且每一次進上步的調節(jié),都應在天平靜止以后才能進行。
三、做實驗
做實驗,是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參與實踐的具體過程。每一種儀器,都有它的使用規(guī)則和要求,我們應嚴格地按照它的規(guī)則要求進行操作。特別是在做一些帶危險性的或損壞性的實驗時,應先通過教師的檢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壞和意外。在用電流表測量電路電流的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斷開,電流表應與被測部分串聯(lián),要保證電流必須從電流表的正極流入負極流出,被測電流不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點觸或試觸的方法),不能將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而直接接在電源的兩端。當然,我們可以事先將電路圖畫好,然后按電路圖連接達到操作時降低難度的目的。這個過程中必須得到教師的檢查同意以后,方才可閉合開關進行實驗。否則一旦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或電路中發(fā)生了短路現(xiàn)象,很容易燒壞電流表。
在“做”觀察水的沸騰實驗時,就應特別注意酒精燈的正確使用。酒精燈作為一種加熱工作,它的構造限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不允許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盞酒精燈,使用完以后,不能用嘴去吹滅酒精燈,而應用燈帽蓋滅,操作過程如果不當或不慎,使灑出的酒精燃燒,不可用水澆(因為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燃燒著的酒精易漂浮在水面上,隨水流動,容易發(fā)生火災,而用濕抺布蓋滅(隔絕空氣的辦法)等。
四、記錄
即在實驗中,正確的讀取和記錄數(shù)據,它包括:讀取的姿勢(例:刻度尺數(shù)值的讀取時,眼睛應水平垂直或豎直垂直刻度);讀取的方法(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準確的記錄(數(shù)字與單位要準確)。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錯誤的讀取姿勢或方法,加深學生對錯誤和差的了解,加強學生對動手操作的掌握。同時,也應注重實驗的事實,而不能任意加大或減小實驗數(shù)據,有意迎合實驗的真實結果,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五、分析
對于記錄的數(shù)據由于操作者不同,實驗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導致同一實驗結果的不同。我們應及時加以總結和分析。幫助學生分析哪些是錯誤導致的結果,哪些是誤差造成的原因,與學生共同探求對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的改進,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思維。例:做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實驗過程中,實驗的結果與理論的數(shù)值存在偏大的現(xiàn)象,我們應幫助學生指出,這并不是錯誤實驗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的導致的結果,為了使實驗結果更趨于理想,我們應想辦法,減少摩擦(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加以歸納和總結)。
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