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種植與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7 18:1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芍的種植與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白芍的種植與栽培技術

篇1

關鍵詞:白芍;花生;間作;栽培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S567.23+9;S565.2;S3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361-03

中藥材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由毛茛科(Ranunculace)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制得,主產于安徽、浙江等省,按產地不同分別稱“亳白芍”、“杭白芍”等。具有柔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等功效。白芍為大宗藥材品種,年需求量在1萬t左右[1]。白芍生長周期長達4~5年,以在栽后的3~4年的夏、秋季收獲為宜,一般可收干品10 000~12 000 kg/hm2,市場價格在8~30元/kg之間波動[2],因此單純種植白芍有一定的市場風險,農戶的收益難以得到保障。而多年生中藥材間作套種經濟作物或農作物可以根據不同作物的生活習性、不同生長季節(jié)、不同層次對光能及熱能的需求來提高對光、熱資源的利用程度,促進地下部分對水分、養(yǎng)分的合理利用,減少作物病蟲害的發(fā)生頻率,增加土地產出,保障種植農戶的收益,化解種植風險,并能節(jié)約管理成本,真正體現了現代農業(yè)的循環(huán)性、節(jié)約性和多功能性,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3-10]。為此試驗開展了白芍間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探討中藥材高產高效栽培模式[11,12]的本地化應用可行性,為貴州省規(guī)?;⒁?guī)范化發(fā)展中藥材白芍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在貴州省江口縣雙江鎮(zhèn)楊瀾橋中藥材種植基地實施,白芍為安徽省亳州市的亳白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為本所自育品種黔花生4號(A. hypogaea L. cv. Qian-No.4)。試驗地翻耕起壟,壟高10 cm,廂面寬70 cm,兩廂間距40 cm,壟上種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壟斜面種植1行花生,每窩2粒,花生種植密度設置3個處理,處理Ⅰ:株(窩)距25 cm;處理Ⅱ:株距35 cm;處理Ⅲ:株距45 cm;試驗地日常管理同常規(guī)大田栽培一致。白芍在2011年4月5日種植,花生在2011年4月25日播種;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別測定其株高、莖粗、分枝數以及開花數等農藝性狀,在收獲期分別測定花生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完成實驗室考種工作,計算莢果的產量、產值;對花生的主要農藝性狀、考種結果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花生農藝性狀比較

試驗過程中花生的齊苗期出現在2011年5月12日,盛花期在7月15日前后,收獲期在9月10日。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別在3個處理里隨機挖取20株花生測定植株的農藝性狀,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花生的株高、莖粗、分枝數以及開花數等農藝性狀以處理Ⅲ的表現較好,處理Ⅱ次之,即花生種植的株(窩)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單株的充分發(fā)育生長。

2.2 花生植株生物量分析

2011年9月10日收獲花生時,在田間隨機從各處理里分別選取5株花生,共計15株,分別稱取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花生的地下部分生物量為x軸、地上部分生物量為y軸進行線性擬合,結果見圖1。線性方程為y=1.998 8 x+0.001 4(R2=0.520 8,n=15,P

2.3 花生產量與效益分析

2011年9月10日采收花生時,在田間隨機從各處理中分別選取3個樣方,每個樣方50 cm×300 cm,收取各樣方內所有的花生植株,帶回實驗室考種,考種結果見表2、花生產量及經濟效益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2可知,花生的單株分枝數、樣方莢果數在各個處理間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即花生種植的株(窩)距對生物量積累的影響基本一致;考慮到花生對白芍的生長影響和白芍收獲前農民的收益,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花生種植密度不宜過低或過高,這從表3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得到佐證。從表3可見,3個處理之間的的樣方產量差異顯著,以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中花生種植密度的處理Ⅱ產量和產值最高,即株(窩)距為35 cm的花生莢果折算產量(濕重)高達6 467 kg/hm2,折算產值可達19 400元/hm2。

3 小結與討論

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為起壟種植白芍,壟高10 cm,廂面寬70 cm,兩廂間距40 cm,壟上種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個壟斜面種植1行花生,株(窩)距為35 cm左右較適宜,其花生莢果產量(濕重)能達到6 467 kg/hm2、產值為19 400元/hm2。

由于白芍生長周期長達4~5年,在栽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夏秋季才可收獲,所以此次試驗還未來得及對白芍的產量進行分析。在試驗中觀察到,與單純種植白芍比較,白芍間作花生的田間表觀生長情況并無顯著性變化。此外,間作花生比白芍單作具有明顯優(yōu)勢。首先是白芍間作花生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與空間資源,白芍為深根性植物,而花生根系發(fā)達,既能固氮又能疏松土壤,可使耕作層改善營養(yǎng)水平與物理結構,創(chuàng)造出一個白芍與花生互惠生長的有利根系環(huán)境。其次是白芍年生長周期與花生相近,可同季管理,因此盡管白芍生長周期長達5年,但間作花生后能以種促管、以短養(yǎng)長、以管促收,即花生的管理也兼顧了白芍的管理要求,如花生的除草施肥對白芍的生長發(fā)育也有利,花生封行后,雜草就難以生存,這對白芍充分利用陽光和土壤營養(yǎng)加快自身藥用成分合成與積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等將產生積極作用。初步統計每季花生的田間管理可以減少白芍除草2次以上,按目前當地白芍種植基地的除草用工統計,每公頃平均每次除草需150個人工,折合勞務費用達6 000元,2次就是12 000元,這樣每年就可節(jié)約不菲的勞務支出,能大大降低白芍種植的管理成本。第三是白芍種植基地第一年間作花生可為白芍幼苗生長提供較為理想的生境,尤其是2011年當地遇到了干旱,由于花生植株有效地保護了白芍幼苗正常生長,使一年生白芍植株平安度過了幼苗期,為下年的茁壯生長打下了良好基礎。第四是在貴州省引種發(fā)展中藥材,由于大部分農戶沒有種植過中藥材,對發(fā)展中藥材存在畏懼心理,一是怕種不活,二是怕賣不掉;尤其象白芍這類生長周期較長的中藥材農戶心理更是難以承受,而采取藥材間作經濟作物或農作物的栽培模式可以讓農戶感覺踏實,基本收益能得到保障,農戶就能安心去搞好中藥材生產。因此在新發(fā)展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里推廣白芍間作花生栽培模式具有保障種植農戶收益、化解種植風險,增加土地產出、節(jié)約管理成本的現實意義,可行性毋庸質疑,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 陳世友.白芍行情等待突破[J].全國藥材信息,2011(15):6-7.

[3] 周麗莉,祁建軍,李先恩.間套作與中藥材的生態(tài)栽培[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06,8(4):77-80.

[4] 柴 強,黃高寶.間套種植對根系土壤酶及養(yǎng)分復合系統的影響研究[J].農業(yè)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4,20(3):208-211.

[5] 王玉彥,吳鳳芝.間套混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J]. 北方園藝,2009(8):136-139.

[6] 張 云.白芍藥材產地加工工藝初探[J]. 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0):993-995.

[7] 尕藏措.藥用植物白芍的栽培技術[J].青海農牧業(yè),2007(1):38.

[8] 夏家超.中藥材白芍的栽培加工方法[J]. 農村百事通,2010(23):34-35.

[9] 楊友瓊,吳伯志.作物間套作種植方式間作效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192-196.

[10] 唐永生.間套作抗旱保豐收技術[J].致富天地,2010(2):28-29.

篇2

關鍵詞:科學發(fā)展;林下;土地資源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1

一、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大力發(fā)展林下種植

1.林藥模式。林藥間作,利用林木為藥材提供蔽蔭條件,在林間空地上間種較為耐蔭的白芍、金銀花、薄荷、黃芪、沙參、百合、薏米、大青葉、丹參、白術等。由于林下間作藥材大多采用集約式的精耕細作,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增加肥力,促進林木生長。

2.林花模式。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環(huán)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花卉、園藝、苗木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在林下種植耐陰的花卉,發(fā)展前景廣闊。

3.林菜模式。根據林間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選擇種類,或根據二者的生長季節(jié)差異選擇品種。如冬春季在林下種植大蒜、圓蔥等,夏秋季在林下套種冬瓜和南瓜等。

4.林菌模式。林下建晾棚種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雞腿菇等食用菌。食用菌生產周期短,從菌棒投放到收獲完畢一般不超過3個月,從而降低了投資風險,農民增收快;林地修剪的大量枝條,又可做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食用菌收獲后的廢菌包經過處理又是林地上優(yōu)質有機肥。食用菌生長需要噴灑適量的水,大面積的食用菌生產有力地延緩了水分的蒸發(fā),使林木生長對水的需求有了保障。

5.林草模式。在郁閉度80%以下的林地,可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yōu)質牧草,既可出售優(yōu)質牧草,也可放養(yǎng)畜禽。此外,還可以在林下種植適宜園林綠化的草坪。

二、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fā)展林下養(yǎng)殖

因地制宜發(fā)展林禽、林畜、林蜂等養(yǎng)殖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fā)展立體養(yǎng)殖。

1.林畜模式。在中齡林的林下可適度放養(yǎng)豬、羊等家畜。這種模式適宜平原區(qū)地勢平坦的用材林地,山地不宜。而在可控山林地中,可養(yǎng)殖經林業(yè)主管部門批準的爬行類珍稀野生動物,如林蛙、穿山甲、豪豬等。

2.林禽模式。在林下放養(yǎng)或圈養(yǎng)雞、鴨、鵝,以及其他一些經林業(yè)行政管理部門批準養(yǎng)殖的珍稀飛禽等禽類,每公頃可投放750~1500只。林下的草木、昆蟲可補充雞、鴨、鵝的飼料,其糞便經過處理可做林地的肥料。

三、利用林地生態(tài)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森林旅游

森林生態(tài)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fā)展的新興的旅游產業(yè)。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在逐步消退,強調其三大效益日益突出,改善環(huán)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被加強。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和人們回歸大自然的心理,森林生態(tài)旅游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游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yè)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專家預測,以走向保護區(qū),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tài)旅游熱”將在全球興起。森林生態(tài)旅游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qū)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tài)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發(fā)展森林生態(tài)旅游事業(yè),將使珍貴的森林風景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而且通過合理實施生物改造措施,還可以使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得到提高,達到美化、優(yōu)化、更好地發(fā)揮森林的生態(tài)防護功效。從發(fā)展林業(yè)產業(yè)方面來講,發(fā)展森林旅游業(yè)可在不消耗森林資源的情況下,獲取遠高于生產木材的經濟效益,對保護森林資源,幫助貧困林場脫貧致富,推動地方經濟的發(fā)展都可以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發(fā)展森林生態(tài)旅游事業(yè),必須以生態(tài)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森林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發(fā)展林下經濟應注意的事項

林下種植與大田種植、常規(guī)種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提高林下種植的效益,既不能太過樂觀,也不應有畏難情緒,應理清思路,科學謀劃,逐步推進。同時,必須注意4個方面的問題。

1.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開展林下種植。首先,選定的林下種植品種必須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在林地生長。在種類選擇上,以選擇耐瘠薄、耐干旱、耐荒草的粗生易長品種為原則,如林藥模式中的柴胡、金銀花等。此外還必須因地制宜考慮海拔、坡向、土壤、濕度、樹齡大小、樹木種類等因素。如高山陽坡地可種耐寒喜陽的白芍、柴胡;低山陰濕的陰坡地可種耐陰耐濕的魚腥草、絞股藍等。樹齡小的,可種植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的丹參等陽生植物;樹齡較大的,則必須種植對光照條件要求不高的黃連、黃精等陰生植物。

2.發(fā)展林下經濟要符合國家林業(yè)政策。林下種植的目的是利用林下空曠閑地資源,實現農民增收,進而更好地保護林地,不可“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因此,在考慮品種時,首先應選擇以收獲莖、葉、花、果等地上部分為主,一年種植可多年受益的;其次,可選擇種植需多年后才能收獲或種后不必連年翻耕,地面綠色植被保持時間長的。

3.發(fā)展林下經濟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林下種植時,一定要在種類選擇、種植布局、栽培技術、收獲加工、包裝儲運等方面按市場要求運作,既要發(fā)揮地方優(yōu)勢,又要注重市場變化。要防止不問市場地盲目發(fā)展,也要防止脫離實際“跟風攆價”。

五、發(fā)展林下經濟的保障措施

1.要發(fā)展好林下經濟,需要加強部門溝通與合作,注重規(guī)劃引導,將發(fā)展林下經濟與林業(yè)產業(yè)化建設、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推進循環(huán)經濟、扶貧開發(fā)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融合在一起。

篇3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古籍有誤?或者像某些人說的,中醫(yī)理論本身就不科學呢?當然不是,問題其實恰恰出在藥材身上。

現在,為了追求藥材產量的增長,有些藥材供應商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影響中藥材品質的一個關鍵因素――產地。而正是由于中藥材產地的不同,造成了藥效的差別。

什么是“道地藥材”

中藥的產地是影響藥物性能和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環(huán)境、氣候、溫度、水分、陽光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同一類的藥材在不同地區(qū)出產,其質量差異很大。古人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認定某藥以某產地出產者為療效最佳的正品,稱為“道地藥材”(也稱“地道藥材”)。

由于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很多道地藥材,都會在其名稱前冠以產地,如浙貝母(產于浙江)、川芎(產于四川)、黨參(產于山西上黨)、建澤瀉(產于福建)、新會陳皮(產于廣東新會)等。

“道地”――好藥材的代名詞

道地藥材是品質優(yōu)良、功效卓著的藥材的代名詞。從古到今,醫(yī)家一直推崇使用“道地藥材”。唐?《新修本草》曰:“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彼未摹侗静菅芰x》序例中也有“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的記載。而此種說法也得到了現代科技的認同。

現代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道地藥材在有效成分含量上明顯高于非道地藥材。大多數不同產地的同一種藥材,所含化學成分的種類大致相同,但各含量卻相差甚遠。

例如,產于河南焦作的道地藥材懷地黃,其有效成分梓醇含量為0.435%~0.811%,而廣東、山東、陜西等地所產含量僅為0.01%~0.06%。又如,河南封丘的道地藥材金銀花花蕾中有效成分總綠原酸含量多數在4 %~7.59 %,而幾個非道地產地的樣品總綠原酸含量都在3 %以下。

在藥效上,道地藥材也往往優(yōu)于非道地藥材。例如:穿心蓮的道地產區(qū)在廣州,其抗菌作用就遠較福建、安徽產者為優(yōu);其他產地的黃芩雖然也有抑菌、抗炎、解熱與鎮(zhèn)靜的藥效,但作為道地藥材的河北圍場黃芩,在抗炎、解熱等方面的作用更為突出。

道地藥材不僅靠產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與藥材的生長年限、栽培技術、采收季節(jié)和產地加工有著密切關系。每一種道地藥材都有其獨特的栽培、采收及產地加工技術,這也是道地藥材形成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言,“道地藥材”是指質量好、療效高、得到中醫(yī)公認、且來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獨特的種植、采收、加工技術的名優(yōu)正品藥材。使用原產地的道地藥材,在臨床上可達到量小而效宏的效果。這就是為什么古籍中的湯藥用藥量都非常小,而現在動輒用好幾倍的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的原因。

部分道地藥材的產區(qū)劃分

全國的道地藥材約有200種,例如著名的“四大懷藥”、“浙八味”、青海西寧的大黃、甘肅岷縣的當歸、四川江油縣的附子、重慶石柱的黃連、山東東阿的阿膠、云南的三七等,均以質量上乘而聞名中外。這里將全國部分道地藥材按照道地產區(qū)的劃分簡單介紹如下:

關藥東北三省和的東北部地區(qū)所產的道地藥材。如:人參、防風、細辛、五味子、刺五加、關黃柏、鹿茸、升麻、桔梗等。

北藥長城兩側及其以南的河北、山東、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地區(qū)所產的道地藥材。如:北沙參、黨參、黃芪、黃芩、金銀花、山楂、知母、阿膠、遠志、板藍根、連翹等。

懷藥古指懷慶府,現泛指整個河南省盛產的道地藥材。如:懷地黃、懷牛膝、懷、懷山藥、天花粉、金銀花、紅花、辛夷等。

浙藥浙江省所主產的道地藥材。如:浙貝母、浙玄參、杭麥冬、杭白芍、杭、延胡索、山茱萸、梔子、白芷等。

川藥四川省以及重慶市境內主產的道地藥材。如:川貝母、川芎、黃連、川烏、川木通、麥冬、巴豆等。

廣藥廣東、廣西南部和海南等省區(qū)所產的道地藥材。如陳皮、何首烏、廣藿香、芡實、玉竹、金錢草、雞血藤、肉桂、穿心蓮等。

云藥云南省境內所主產的道地藥材,如:三七、云木香、云茯苓、兒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