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1:5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加密算法DES匯編語言
目前在金融界及非金融界的保密通信中,越來越多地用到了DES算法。DES(DataEncryptionStandard)即數(shù)據加密算法,是IBM公司于1977年研究成功并公開發(fā)表的。隨著我國三金工程尤其是金卡工程的啟動,DES算法在POS、ATM、磁卡及智能卡(IC卡)中被廣泛應用,以此來實現(xiàn)關鍵數(shù)據的保密。如信用卡持卡人的PIN的加密傳輸、IC卡與POS間的雙向認證、金融交易中的密碼鍵盤等,均用到DES算法。由于密碼鍵盤不可能使用高級語言,所以用匯編語言實現(xiàn)DES就非常實用。
1DES算法的簡單原理
DES是一種分組密碼。假定明文m是由0和1組成的長度為64位的符號串,密鑰k也是64位的0、1符號串。
設:M=m1m2m3…m64
K=k1k2k3…k64
加密過程可表達如下:
DES(m)=IP-1·T16·T15…T2·T1·IP(m)
其中:IP(m)是初始置換,IP-1是逆置換,T16~T1是16次迭代。
(1)初始置換IP
功能是把輸入的明文m按位重新組合,并把輸出分為L0、R0兩部分,每部分各長32位,其置換規(guī)則如下:
58,50,42,34,26,18,10,2,
60,52,44,36,28,20,12,4,
62,54,46,38,30,22,14,6,
64,56,48,40,32,24,16,8,
57,49,41,33,25,17,9,1,
59,51,43,35,27,19,11,3,
61,53,45,37,29,21,13,5,
63,55,47,39,31,23,15,7
(2)逆置換IP-1
經過16次迭代運算后,得到L16、R16,將此作為輸入,進行逆置換。逆置換滿足:
IP·IP-1=IP-1·IP=I
逆置換正好是初始置換的逆運算。
(3)T16~T1的迭代計算
DES的迭代算法采用模2加法。
在通信網絡的兩端,雙方約定了一致的密鑰。在通信的源點用密鑰對核心數(shù)據進行加密并形成密文,然后,以密文的形式在公共通信網中傳輸?shù)酵ㄐ啪W絡的終點。數(shù)據到達終點后,用同樣的密鑰對密文數(shù)據進行解密,便再現(xiàn)了明文形式的核心數(shù)據。這樣,便保證了核心數(shù)據(如PIN、MAC等)在公共通信網中傳輸?shù)陌踩院涂煽啃浴?/p>
2匯編語言的實現(xiàn)
用匯編語言實現(xiàn)DES算法有它的優(yōu)勢也有它的難點。優(yōu)勢是51匯編的位操作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置換功能。但用匯編語言實現(xiàn)算法的迭代運算及循環(huán)功能比較煩瑣。在用51匯編實現(xiàn)DES的過程中,我編寫了幾個子程序,組合起來可實現(xiàn)DES算法加密。在這里寫出一些思路,有需要的同行可與我聯(lián)系(E-mail:zhoubin@)。
8031有16個可以位尋址的寄存器,可放置128位的數(shù)據,利用它可實現(xiàn)DES的轉置功能。將明文m放入寄存器27H~20H中,即位地址00H對應m64,3FH對應m1。利用標志寄存器C可實現(xiàn)置換與逆置換程序。在DES的16次迭代過程中,要實現(xiàn)公式:
Li=Ri-1;Ri=Li-1f(Ri-1,ki)
的運算過程,其關鍵在于f(Ri-1,ki)的功能。f是將32位的輸入轉化為32位的輸出。其中含3項技術:
①將32位膨脹為48位的E功能。該項功能可用類似于置換功能的子程序編寫。
②48位子密鑰的生成。為了便于51匯編生成子密鑰,可以使用主機用串口下傳的方式,由主機將16個子密鑰傳給89C52為核心的單片機,然后存入80H~FFH中。如果密鑰是固定的,則可直接將子密鑰固化在89C52的Flash中。
③S盒的功能是將48位的輸入再次縮為32位。具體實現(xiàn)是將S盒表存入89C52的Flash中,每次通過查表求得S輸出的結果。
下面列舉其中的幾個子程序。
(1)IP置換子程序
;入口寄存器:(MSB)2726252423222120(LSB),出口寄存器:(MSB)2F2E2D2C2B2A2928(LSB)
;功能:將入口寄存器的數(shù)據按置換表換位。
IP:MOVC,06H;將m58送到進位標志中
MOV7FH,C;將進位標志送m1中
MOVC,0EH;將m50送到進位標志中
MOV7EH,C;將進位標志送m2中
;重復,按表編寫MOVC,31H;將m15送到進位標志中
MOV41H,C;將進位標志送m63中
MOVC,39H;將m7送到進位標志中
MOV40H,C;將進位標志送m64中
RET
(2)逆置換子程序
;入口寄存器:(MSB)2726252423222120(LSB),出口寄存器:(MSB)2F2E2D2C2B2A2928(LSB)
;功能:將入口寄存器的數(shù)據按逆置換表換位。
IPRVS:MOVC,18H;將m40送到進位標志中
MOV7FH,C;將進位標志送m1中
MOVC,38H
.
.
.
RET
(3)異或子程序
;入口寄存器:272625243F3E3D3C,出口寄存器:2B2A2928
;功能:將寄存器27262524的內容和寄存器3F3E3D3C的內容異或。結果保存在2B2A2928寄存器中。
XORLF:MOVA,3FH;將高8位異或
XRLA,27H
MOV2BH,A;放入出口處
MOVA,3EH
XRLA,26H
MOV2AH,A
MOVA,3DH
XRLA,25H
MOV29H,A
MOVA,3CH
XRLA,24H
MOV28H,A
RET
(4)S盒子程序
;入口寄存器:(MSB)2F2E2D2C2B2A2928,出口寄存器:(MSB)27262524
;功能:48位32位
S6TO4:MOV20h,2FH;取出高位數(shù)據
LCALLS162345;調用實現(xiàn)Si(b1b6,b2b3b4b5)
;的功能子程序
MOVDPTR,#S1TAB;S盒表的首址
MOVA,21H;取出第幾個S盒
LCALLDPTRADD
CLRA
MOVCA,@A+DPTR;求出S盒的表地址及S結果
SWAPA
MOV27H,A;保存高位結果
MOV20H,2EH
LCALLS162345
;重復
篇2
1.兒童畫的天真無邪
繪畫呈現(xiàn)兒童心靈的面貌,他們毫無掩飾、毫無保留地將內心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示出來,兒童畫率真、直接,傳遞的內容和情感生動感人。
2.兒童畫的夸張大膽
兒童的世界很簡單,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對自己喜愛的對象會進行夸張的處理,大膽憑借自己的想象描繪著這個世界。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只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3.兒童畫的求多求全
兒童對世界認識的不完整性形成了兒童畫的求全性,兒童在繪畫過程中會把自己所看、所知、所想都羅列出來。他們不會考慮視點、構圖、排版、主次之分,只是單純地涂滿畫紙。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維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美感。
4.兒童畫的浮想聯(lián)翩
想象是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源泉。兒童的奇思妙想往往無章可循,表現(xiàn)在繪畫中更是趣味橫生。兒童的世界可以逾越現(xiàn)實的界限,他們纖塵不染的心靈正是幻想的源泉,他們看似無稽的幻想也正是當代藝術家所缺失的。
5.兒童畫的簡單稚拙
觀察兒童畫不難發(fā)現(xiàn),簡單的線條和稚拙的圖形是兒童畫最突出的特點。由于認知和描繪能力有限,兒童用自己的方式概括看到的事物。但是看似簡單稚拙的圖畫往往生動地體現(xiàn)出描繪對象的本質特征,兒童畫簡單稚拙的特性還原繪畫本真,值得藝術家深思。
二、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藝術語言
對兒童畫藝術的關注早在20世紀初便開始了,來自不同畫派的藝術家們?yōu)榱送黄谱晕遥_始追尋藝術本源,兒童畫作也曾同大師作品同時擺放在畫展中。畢加索曾經說過:“每次見到小孩子在街上、在瀝青路面或在墻上亂涂亂畫,我都會停住腳步,他們筆下的東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總可以讓我學到一些東西?!庇秩绶▏嫾叶疟确埔苍占^未受過教育的兒童繪畫作品來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尋找靈感。兒童畫也深深吸引了當代藝術家的目光,他們由衷地感嘆兒童畫藝術語言的奇異與真實之美,致力于回歸真我,試求以兒童的視角及藝術語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如今,兒童畫藝術語言在當代繪畫作品中的運用為畫壇帶來一派生機。
1.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元素
兒童畫點、線、面的構成超乎常理,畫面大膽夸張,簡單卻生動有趣。兒童畫的色彩運用完全靠直覺,忽略事物的固有色,色彩對比性強,飽和度高,極富跳躍性與生命力。西班牙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霍安•米羅,他的作品所描繪的人物、動物和靜物都采用兒童簡化的幾何線條和形狀進行表達,畫面簡潔而又不失生動,如他的《加泰隆風景》中的幻想,極富神秘色彩,又不失生動,畫面中黃色和橙黃的兩塊平面,相交于一條曲線。獵人和獵物都用幾何的線條和形狀描繪,一些不可思議的物體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認,有些好像暗示海上的生物或顯微鏡下的生物,頗具兒童般的爛漫色彩。中國漫畫藝術的奠基人豐子愷創(chuàng)作的漫畫造型也展現(xiàn)著他的童心未泯,其畫風天真質樸,饒富幽默,童趣十足,如他的《花生米不滿足》。當代還有許多畫家的作品呈現(xiàn)著十足的童趣,受到世人的喜愛,如盧梭的《夢》、夏加爾的《我與村莊》、保羅•克利的《嘮叨的機器》、齊白石的《牧牛圖》等,這些畫作無一不流露出畫家天真爛漫的情懷,親切自然,饒有情趣。
2.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情感
當代藝術家的繪畫創(chuàng)作受到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束縛和商業(yè)的同化,藝術家的真情實感或多或少地被無意識地隱藏。而兒童畫就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繪畫本身自然而然變成了單純的情感創(chuàng)作,觀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感染。所以當代藝術家模仿兒童的視角,期望能回歸真我,直接坦誠地表達內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在20世紀當代繪畫流派中,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主義中,畫家的作品呈現(xiàn)出新的生命力,這源于畫家對內心情感的尊重、慷慨的表達以及對兒童繪畫的“模仿”和“借鑒”。
3.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思維
當代繪畫與兒童畫之間有著許多共通之處,研究表明,兒童畫表面吸引人們的是其想象大膽,色彩明快,趣味盎然,而實際上兒童畫最珍貴的是暗含在這些表象特征之下的兒童精神和兒童情懷。他們不染世俗的心靈、純真自由的“無意識”思維模式是人類對生命的美好訴求,是繪畫藝術的本質和根源,這都與藝術大師的追求不謀而合。
4.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內容
兒童畫呈現(xiàn)的是一個沒有束縛、沒有疆界,純凈、自由的世界。一切事物在一個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的兒童眼里都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的內容。他們沒有被學院派的理論錨定,沒有高超的繪畫技藝;可是他們以獨特視角、充滿好奇的目光,為我們定格出了一個純真、瑰麗的世界。當代藝術家嘗試著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回歸真我,感受生命和自然自身的美。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擅長描繪花鳥魚蟲和山水,他筆下是一片清新真切的自然世界,他用兒童般單純的心態(tài)看待人生,其作品常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漫畫大師豐子愷很愛兒童,他的繪畫選材理由很單純,只因看到了好玩有趣的事情便畫下來,作品親和力強,在各個階層都廣受歡迎。
5.當代繪畫中呈現(xiàn)的兒童畫創(chuàng)作技法
繪畫不單純是技法的表達,更強調技法與畫家心靈的結合。通過對兒童畫藝術語言的研究,當代藝術家將兒童畫極具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自身對生命和世界的感悟結合于一體,形成自己美好的藝術愿景。兒童繪畫藝術彰顯著藝術的本質,是原創(chuàng)性最高的藝術形式。對兒童畫藝術語言的探索是許多藝術家終生研究的課題。國內外眾多藝術大師大膽地放棄了理性的創(chuàng)作與對技法的揣摩,他們開始思考繪畫的初衷和藝術的本源。他們的作品呈現(xiàn)著鮮活的色彩、交錯的構圖、怪誕的想象。藝術家們應保持不泯的童心,將跳躍的生命力注入當代繪畫中。
三、結語
篇3
懸念提示法
“懸念”就是一種疑問,一種疑惑。利用“懸念”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在講到WinXP操作系統(tǒng)中的畫圖程序時,我特意把“開始”菜單中“附件”里面的“畫圖”程序隱藏了,然后對全班學生說,誰能夠上來幫我打開一下畫圖程序?題目要求剛說完,下面的學生就噓聲一片:這么簡單的題目還要上講臺演示???當那個演示的學生打開“開始”菜單中“附件”菜單時,全班學生都愣住了,原來“附件”菜單里空空的,什么也沒有,根本沒有畫圖程序,畫圖程序跑哪里去了呢?這時,可提示一下:“附件”菜單里的畫圖程序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暫時看不到而已,那是為什么呢?此時,幾個反應快的學生馬上回答道,是隱藏了。我接著提示:那我們應該怎樣讓畫圖程序顯示出來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把隱藏屬性改為顯示屬性。我再接著提示:那我們應該到哪里去改這個屬性呢?……隨著一個個提示的引導,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了,學習熱情高漲,按照提示的方法,最終打開了畫圖程序。問題解決后,我話鋒一轉問道:那除了從“開始”中打開“畫圖”程序,還有沒有其他打開此程序的方法呢?學生的注意力再一次被這一懸念吸引了,互相討論了起來。有的說可以查找畫圖程序然后打開它,有的說可以通過打開一幅圖片來打開它,有的說可以從開始菜單中的“運行”菜單中輸入“畫圖”程序名打開它……至此,一個小小的畫圖程序不僅讓學生了解了WinXP的基本操作,而且啟迪了學生思維,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趣味游戲法
例如,在講VB屬性設置時,我預先編寫了一個小游戲,叫“蹦蹦兔”,這個游戲里面有一只可愛的小兔子,不管你的鼠標用多快的速度去抓它都抓不到。當開始演示游戲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fā)了,都急切地想弄清楚這個游戲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會抓不住呢?是怎么編出來的呢?這時,我恰當?shù)攸c出游戲原理———“設置小兔子的屬性”是這個游戲的關鍵,然后引導學生逐步完成游戲的制作,預定的教學目標就達到了。
含蓄幽默法
篇4
作者:彭小凱 單位:
由于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限制,教師可以選擇全英文授課或加入部分母語幫助理解。鼓勵學生用英文作出回答,如果學生用母語作出合適的回答,也應視為有效回答,至少學生聽懂了問題。此外,教師對于同一話題或同一環(huán)節(jié)的表達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如問天氣,what’stheweatherlike?/Howistheweather?/Didyouwatchtheweatherreport?/Isitsunnytoday?適當?shù)淖兓?,學生能夠在原來已經掌握的句型基礎上明白新句子,并且會根據問題變化,調整自己的回答。1.2TotalPhysicalResponse的應用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發(fā)出英文指令,學生執(zhí)行指令。這種方法首先由JamesAsher(1977)提出,被稱為TotalPhysicalResponse(TPR)?!痘A英語I》Unit14HealthandBodyCare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認識身體部位,簡單的帶讀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教師發(fā)出指令,學生執(zhí)行指令,師生之間能積極互動起來。T:Nowlet’splayagame.Let’splayagameaboutourbodies.YoushouldlistencarefullyanddoasIsaid.Listenandmakegestures.T:Allofyou,standup!(ssmakeresponse)T:Clapyourhands!(ssmakeresponse)T:Rollyourhands!(ssmakeresponse)T:Shakeyourhead.(ssmakeresponse)T:Nodyourhead.T:Bendyourbodyand…touchyourtoes.Toes!T:Straightenupand…touchyournose.Nose!T:Tapyourshoulders.T:Tapyourknees!T:Washyourface!T:Brushyourteeth!T:Raiseyourlefthand!T:Turnaroundandtakeabow!在發(fā)出上述指令后,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反應,如果學生能做出相應的動作,那么教師可以繼續(xù)下面的指令。否則,老師可以用夸張的肢體動作來示范給學生看,讓學生明白指令的含義。在學生已經熟悉這些指令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小組間由學生自己完成發(fā)出指令與執(zhí)行指令的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必局限于“聽指令,做動作”的活動“,聽英語,畫圖畫”“,聽英語,做手工”都可以靈活運用。TPR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生集中精力去聽明白指令并作出動作的過程中,幾乎忘記自己是在學英語。教師能直觀了解到學生理解與否,教師能適時作出調整。播放英文視聽資料,呈現(xiàn)英語文化接觸英語語言國家文化最方便、直觀的方式之一就是播放視聽資料。英文歌曲,英文電影,國家地理視頻,商務視頻都是可利用的資料。用作課堂學習的視聽資料需要經過教師的挑選,其難度,內容要與學生的水平相當。豐富的英文視聽練習,讓學生了解了英語應用的真實環(huán)境,聽到了地道的英文(不局限于英語教師的口音),了解了其語言文化環(huán)境。
教室或語音室是英語學習的主要場地,稍加裝扮,就能讓它們英語氛圍十足如在教室里開辟英語張貼板,教師先準備主題(比如節(jié)日),制作工作任務表。集思廣益,列出學生所說的節(jié)日,將全班分成若干組,然后各組選取自己喜歡的節(jié)日,領取自己的工作任務表,要求學生在所選的節(jié)日來臨前一周布置好張貼板。教室里面就多了一塊多姿多彩的英語園地。在選取主題時,教師可緊隨學生的興趣,可以是旅游經歷,喜愛的明星,廣州的景點或美食,或者是最喜愛的電影,等等。無論選擇哪個主題,要求圖文并茂,英文文字部分要盡量簡短易懂,生詞要求標中文含義。語音室一般英語課專用,在語音室張貼英文名言警句并由教師和學生經常更換,也可以張貼學生在英語課堂活動的照片,也能讓語音室“英”味十足。實物、圖片能創(chuàng)造出“此時此地”的環(huán)境實物,尤其是與主題相關的實物組一被呈現(xiàn)出來,能立即帶動學生進入情境。從心理上來說,學生更愿意談論"hereandnow(此時此地)"發(fā)生的事情。在《基礎英語II》Unit9Products一課中,結合課文內容,一系列產品(包括相機,可樂,手機,牙膏,洗發(fā)水,奶粉,咖啡,筆記本,手表)展示在大家面前,學生馬上進入狀態(tài),教師提問一帶動,學生就踴躍說出產品的英文名稱、品牌和廣告語。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為圖片展示提供了無限的空間,當實物展示不容易實現(xiàn)時,圖片展示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雖然教室和語音室的空間有限,學生的衣著、發(fā)型、文具、通訊工具等都可信手拈來做教學素材;再借助多媒體手段還有學生廣泛的認知能力,教師能創(chuàng)造的情景是無限的。設計與主題相關的完整活動,促使學生在情境中協(xié)作完成工作教師精心設計的與主題相關的活動,能創(chuàng)造一個情景,讓學生運用所學,團結協(xié)作,共同完成。在《基礎英語II》Unit9Products一課中,當產品認知,品牌與口號認知等環(huán)節(jié)完成后,學生已經對這個話題熟悉了。教師將學生分組,要求成員之間合作構思一件產品,每組畫出或剪出產品的形狀;設計產品的標志;設計產品的英文廣告詞,最后每組展示產品,介紹產品名稱與廣告語。每個小組在接到任務書后,會討論設計什么產品,產品的模樣,產品的廣告語,標志,然后組員之間會分配任務,有的畫產品,有的寫廣告語,有的畫產品的標志,有的負責展示產品,有的負責介紹產品。各組在協(xié)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組員發(fā)揮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設計與展示環(huán)節(jié)都是有效的語言輸出。教師在布置活動時,不僅要確保具備活動所需的材料與工具,更要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清晰明了,難度適中,可以操作。
創(chuàng)設英語語言環(huán)境就是人造一個更真實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目的是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與這個環(huán)境互動、交流,從而讓語言學習更高效。其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單一運用,也可綜合運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英語將更高頻率地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助以教師的努力,我們將會營造更自然真實的英語環(huán)境,實現(xiàn)英語學習高效率。
篇5
一、關于漢語、漢字的特點
在我國語言學界,源出于西方語言學的對語言與文字關系的認識一直被視為科學定律。這種認識認為,語言是思維的符號,文字記錄語言,是“符號的符號”。因此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與思維無關,僅僅記錄語言,是第二性的。用這個觀點來看待漢字,就會認為漢字的表意功能多此一舉,不如用單純記錄語音的拼音文字更合適。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中國古代語言學,就會認為“中國古人誤以文字為語言”,因而“說文解字”之學不是語言學,“中國沒有語言學”。許國璋認為這是對漢字和漢字研究傳統(tǒng)的極大誤解。許國璋指出:“漢字書寫形式的特點有二,一是分理別異,一是形聲相益。漢語的方塊字是形、聲、義三者的結合體,‘字’本身即是語詞的詞”(75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由于過去將有聲語言放在第一性,“字”的音和義都被視為對語言的記錄,亦即字本身只有形。這其實是西方拼音文字的理論。它不符合漢字的事實。在漢字中,“一個字有形而無聲就不能叫做‘字’”(72頁)。許國璋認為,“語言首先是有聲語言”這種“常識性說法”,“適用于歷史的某一時期,不適用于信息時代”(1頁)。他在論述漢字的區(qū)別性特征時更進一步指出:“我們非常驚訝,為什么我們有那么多的語言研究者,在狂熱地鼓吹廢棄漢字、代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時候,那樣不經意地將語言的區(qū)別性原則置諸不顧。”(75頁)
許國璋的論斷不但促使我們對漢字的特點加以反思,而且使我們重新思考一般語言理論的文字觀。這種文字觀出于西方現(xiàn)代語言學尤其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對于“文字威望”的批判。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曾力圖把語言的研究從文字的研究中獨立出來。因為在他那個時代,語言學視野中的文字每每凌駕于口語形式之上。人們“一般只通過文字來認識語言,研究母語也常要利用文獻。如果那是一種遠離我們的語言,還要求助于書寫的證據,對于那些已經不存在的語言更是這樣。要使任何場合都能利用直接的文獻,我們必須象當前在維也納和巴黎所做的那樣,隨時收集各種語言的留聲機錄音的樣本。可是這樣記錄下來的原件要為他人所認識,還須求助于文字。”〔1〕根據索緒爾的分析,文字的這種威望是由于:
一、詞的書寫形象使人突出地感到它是永恒的和穩(wěn)固的,比語音更適宜于經久地構成語言的統(tǒng)一性,更易于為人所掌握;
二、在大多數(shù)人的腦子里,視覺印象比音響印象更為明晰和持久;
三、文學語言增強了文字的重要性。它有自己的詞典,自己的語法。人們在學校里是按照書本和通過書本來進行教學的。語言顯然要受法則的支配,而這法則本身就是一種要人嚴格遵守的成文的法則:正字法。因此文字就成了頭等重要的;
四、當語言和正字法發(fā)生齟齬的時候,差不多總是書寫形式占了上風,因為由它提出的任何辦法都比較容易解決。
索緒爾認為,文字的這種威望是一種專橫和僭越。人們忘記了一個人學會說話是在學習書寫之前。而且語言有一種不依賴于文字的口耳相傳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十分穩(wěn)固。例如立陶宛語是1540年才有書面形式的,然而這時的立陶宛語依然在語音、詞的結構、名詞變格和聲調方面都忠實保留古印歐語的特點。索緒爾斷言: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現(xiàn)前者。因此語言學的對象不是書寫的詞和口說的詞的結合,而是由后者單獨構成的。如果把聲音、符號的代表看得和這符號本身一樣重要或比它更重要,這就好象要認識一個人,與其看他的面貌,不如看他的照片。
另有一些學者,從圖畫到文字的變遷討論這個問題。布龍菲爾德在他的《語言論》中指出,一個圖畫到了已經約定俗成時,我們不妨稱之為字。一個字是一個或一套固定的標記,人們在一定條件下描繪出來,因而人們也按一定方式起著反應。這種習慣一旦建立以后,字跟任何特殊的實物相似之處就是次要的了。由于語言畢竟是我們畫不出來的那些事物的一種互相交流方式,所以圖畫使用者到了某個時候便按照口語用詞來安排他的字符,用某個字符代表口語片段的某一部分。真正的文字少不了這個前提。于是,有些字既代表一個可以描繪的事物,又代表一個語音的或語言的形式;旁的字失掉了它們的圖畫價值,只代表一個語音的或語言的形式;單純的圖畫字,同言語形式沒有聯(lián)系的,用處就越來越不重要。語言的價值越來越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語言學家看來,除去某些細微的枝節(jié)以外,文字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設計,就好象利用錄音機一樣,借以保存了過去言語的某些特點供我們觀察。”〔2〕
然而,問題并非這樣簡單。
首先,文字和口語相比,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表達形式,這種形式本身參與著意義的建構。雅柯布遜在他的《結束語:語言學和詩學》中認為任何言語都有六個組成因素,它們的相互關系如下圖所示:
語境
信息
說話者………………受話者
接觸
代碼
這表明:任何交流都是由說話者所引起的信息構成的,它的終點是受話者,但交流的過程并不簡單。信息需要一些必要的形式:首先是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的接觸形式(口頭的或視覺的,電子的或其他形式的),其次是信息的載體——代碼的形式(言語、數(shù)字、書寫、音響構成物等),其三是使信息“具有意義”的語境的形式(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意義或失去意義)。這樣看來,“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動的全部“意義”。人們在交流中獲得的“意義”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信息的傳遞形式——語境、代碼、接觸手段之中。它們和說話人、受話人、信息一道共同組成整個交流活動的要素結構。而且各要素的作用在交流活動中也時刻處于不平衡之中,這一個或那一個要素會在諸要素中多少居于支配地位。于是,交流活動在一種情境中會傾向于語境,在另一種情境中會傾向于代碼,如此等等,信息的性質取決于那個占支配地位的要素的功能。這樣看來,文字作為一種代碼形式,決不僅僅是語言的記錄形式或外在設計,它是全部交流活動的“意義”的一種必要的構成。說出來的信息和寫出來的信息會在交流活動中具有不同的意義。這種不同的意義事實上賦予代碼形式本身(口語的或書寫的)以“生命”。當我們面對文字的時候,我們不是簡單地面對一種無意義的語言包裝,而是面對一個有意義的自主的符號系統(tǒng)。
雅柯布遜在《語言和其他交流系統(tǒng)的關系》中指出,視覺和聽覺是人類社會中最社會化、最豐富、最貼切的符號系統(tǒng)的基礎。由此而使語言產生了兩種主要的變體——言語和文字。它們各自發(fā)展著自己特有的結構性質。它們的歷史也充滿著時而互相吸引,時而互相排斥,時而握手言歡,時而劍拔弩張的辯證現(xiàn)象。
雅克·德里達曾提出要建立一門書面語言學。他在《書面語言學》、《文字和差異》、《聲音和現(xiàn)象》等著作中提出:不應把寫作看成是言語的外在“服飾”或聲音的簡化的“編成代碼”的翻版。世界不是限于和決定于一種以語音為中心的意義模式。通過對書面語言的分析有助于發(fā)揮“意義”的潛能,因為書寫不是言語的影子,而是關于語言本質的模型。
其次,就文字本身來說,西方拼音文字和漢民族表意文字在書寫系統(tǒng)的性質和功能上又有差異。前者因其“拼音”而與概念保持著距離。后因其“表意”而與概念直接聯(lián)系。即使是主張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于表現(xiàn)語言的索緒爾也認為,表意文字有一種用書寫的詞代替口說的詞的強烈傾向。對于漢人來說,表意字同樣是“觀念的符號”,“文字就是第二語言”。所以索緒爾稱他的研究和結論“只限于表音體系”。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中也指出,漢字是一種程式化、簡化的圖畫系統(tǒng)。它不是通過口語詞去表示概念,而是直接表示概念,由漢字書寫的書面語言獨立于口語的各種變化之外。漢字的這一特質使它在中國社會、文化的統(tǒng)一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的統(tǒng)一完全依靠一種共同交際手段的存在,這同任何行政區(qū)域的統(tǒng)一是一樣的,而這種共同交際手段就是全國普遍通用的漢字。中國各地的方言往往很難被別的方言區(qū)的人聽懂,可是各方言區(qū)的人都能看懂用漢字書寫的文告。所以,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梁,一個學習古希臘文獻的學生需掌握多種方言才能欣賞荷馬、莎芙、希羅多德、狄摩西亞的作品,而一個學會約四千個漢字的學生就能讀懂中國四千年的文獻。
也許,正是漢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不同特質,造成了中國語言學傳統(tǒng)與西方語言學傳統(tǒng)的很大不同。在中國古代學者的眼里,漢字不僅有字形,而且有字音、字義、字能。從字音來說,“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jié)迥異。故字句為音節(jié)之矩。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保▌⒋螅愧佟墩撐呐加洝罚┳忠羰蔷渥右袈傻幕A。所以,“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同上)從字義來說,“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數(shù)以連章,章有體以成篇?!保ㄍ醭洹墩摵狻ふf》)字義是句義乃至篇章義的基礎。從字能來說,“句司數(shù)字,待相接以為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保▌③摹段男牡颀垺ふ戮洹罚┳帜苁蔷浞ǖ幕A??傊?,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中,字是根本。它與句子的語音、語義、語法的關系是“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所以,中國古代的語言學以漢字的研究為核心,《說文解字》之學始終處于小學的主導地位。王力在《中國語言學史》中也認為,西方的語言學和文字學可以截然分科,中國古代的語言學離開了文字學就好象無所附麗。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文字學既不是西方的graphemics(研究一種語言所使用的文字符號的字位學),更不是西方的graphetics(研究一種語言在書寫時用來表示言語的視覺符號形狀的文字學),而是philology(語文學)。對于中西語言學傳統(tǒng)的這種差異,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西方語言學為標準來作價值判斷,就象我們不能以西方文字、語言為標準來評價漢字和漢語一樣。這種差異,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差異,體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運思方向和價值取向。正如許國璋所說:“從語言的書寫形式出發(fā),去研究語言,這是漢語語言學一開始就有的特點”(74頁)?!皾h語的文字學即是研究古漢語演變的歷史語言學”(75頁)?!爸袊耐ㄐ形淖植⒉幌喈斢谄匆粑淖值淖帜福喈斢谠~素和詞,詞素和詞通過組合規(guī)則構成語言,成為信息的載體。中國古代經學家考察文字,實際上是把文字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來進行的”(13頁)。
二、關于漢語、漢字的文化建構
漢語、漢字的文化建構,是我國語言學界長期忽視的一個課題。由于片面將語言的符號功能單純化,把語言視為一種類似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我國的現(xiàn)代語言學未能將對漢語、漢字結構特征的認識與漢語、漢字的文化屬性、文化內涵、文化功能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作出科學的理解。許國璋卻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深入論述了漢語、漢字的文化建構,這是難能可貴的。許國璋所說的“語言哲學”,不同于現(xiàn)時西方流行的分析哲學的語言哲學,后者是出于形式語言學或邏輯語言學的范疇。許國璋所論“語言哲學”,屬于“文化語言學”和“人類語言學”(90頁)。許國璋認為,漢語、漢字的符號建構,是漢民族認知世界的一種結構化運作。這一點在許慎的《說文解字·序》和劉勰的《文心雕龍》有關論述中已清楚地表述出來。
例如許慎指出:“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痹S國璋認為,中國古代學者沒有對現(xiàn)代人所稱的“語言”作正面的考察,而主要是從語言的書面形式論證文字的起源,“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對文字起源的論證中,找出某些語言起源的理論”(13頁)。許慎的論述表明,初民是把天象和物象作為語言資源來看待。初民對世界的認知形成一個系列,“天象、地貌、鳥獸的足跡、作物的生態(tài)、人身、人身以外諸物,都提供了各自的符號”。這種認知“由二項對立(binaryopposition)構成:天和地、鳥獸和農作、人和物。三組六類的名,反映人對世界的分類和認知”(13—14頁)。在這里,許國璋把漢語的文化建構與漢民族世界觀的建構緊密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出深邃的語言本體論思想。他為漢民族的文化、語言、認知的建構描繪了這樣一個模式(68頁):
─天象
觀、視│物││鳥類
人───│├───┤│獸類
取│象││地象│
(庖犧)───││││植物類
─人類
在這樣一個模式中,語言顯然成為人與世界連結的紐帶。語言之“象”正是一個民族看待世界的
又如劉勰指出,“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許國璋認為劉勰是在回答什么是形成世界第一原理(道)的問題。而他的答案是,我們至少可以從道的表現(xiàn)形式(realization)來對它觀察,這就是道的“文”。這個“文”不是客觀的天體地貌告訴人的,而是人對客觀世界認知以后形成的概念。許國璋把“劉勰的語言學理論”概括為一個從客觀世界到人的概念加工,再到語言,又到文字的模式(39頁),指出這一模式在承認客觀世界形和體的同時,充分肯定了人的認知作用,肯定了語言的主體性。
許國璋關于漢語的文化建構的論述給我們很深的啟迪。
中國公元前200年誕生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語言學專著《爾雅》,對所解釋的詞語作了這樣的分類排列,即: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從這樣一個排列體例來看,其順序依次是語言人類社會的親屬——宮室——器具——音樂自然界的天——地——山——水生物界的草——木——蟲——魚——鳥——獸——畜,要言之,即語言人自然生物,語言排在第一位。這顯示出語言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在語言部分,《爾雅》或“舉古言,釋以今語”;或“約取常行之字,而以異義釋之”;或“道物之貌以告人”,如此細密地辨析詞義,反映出古人對語言意義的高度重視?!稜栄拧贩从车氖侵袊惹貎蓾h時期人的文化知識結構。在這個結構體系中,詞義的理解與闡釋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種對語言意義的重視,其實不獨從《爾雅》始。在某種意義上,《爾雅》是對前代名物釋義的一種大匯編。早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語義的解釋就成為人們認識世界、體驗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尸子》中將一對一的同義互訓匯通為一對多,多對一的語義闡釋方式。這種語義闡釋方式在《爾雅》中蔚為大觀。古人將自己對世界萬象聚散離合、有機統(tǒng)一的理解,透過語義的匯通與條理固定下來。詞義系統(tǒng)成為人的世界藍圖,語言觀成為人的世界觀的基礎,這就說明《爾雅》何以以語言為其發(fā)端了。
中國古人對語言的重視顯然出于他們對語言本體論意義的一種獨特的感受。從哲學意識萌動的時候起,中國人就始終把人看作世界和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并非中心的部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人”和“我”的概念的基本特征在于它們不僅有人類學的含義,而且有宇宙論的含義。人與世界的本質關系及由之而來的認識關系,莊子在《齊物論》中非常精練地表達了:“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人并沒有截然區(qū)分人與世界的自然關系和人文關系,相反,他們倒是早就看出這兩種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非此即彼地截然分開。人與世界的關系決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體現(xiàn)和維系人與世界的這種多方位關系的語言,因而也非純粹的符號系統(tǒng)和工具——
語言是人性的表現(xiàn)。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保ā墩撜Z·堯曰》)在古人眼里,“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保ā洞呵锕攘簜鳌罚?/p>
語言是天道的表現(xiàn)。古人認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維其根本乎道,所以發(fā)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賢之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保ā吨熳诱Z類·卷百三十九)
語言是事物本質的表現(xiàn)。許慎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保ā墩f文解字·序》)在古人看來,文字的產生,是由于從鳥獸的足跡領悟到不同的紋理可以互相區(qū)別,因而有必要,也有可能對萬事萬物的“紋理”加以抽象和區(qū)別。所以,“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倍拔恼撸锵笾疽??!苯涍^象形——象征的抽象過程的文字圖象,已不再是事物的自然之形,而是凝聚著人的概括的事物本質。
語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倫的基礎。古人對語言在一個社會組織中的維系作用有深刻的理解。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币蚨耙谎钥梢耘d邦,一言可以喪邦”成為春秋時代的一種社會警醒意識??鬃影颜偈轮鳛樗麨檎氖滓隆K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古人又把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的象征。在他們看來,歷史上既有“結繩之政”,又有“八卦之政”,然后是“書契之政”。所謂“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保ā渡袝ば颉罚吨芤住は缔o》這樣評價語言文字的治理天下的作用:“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是《易》卦名,這里作事物的畫象。正由于語言文字概括了事象而又條理了事象,掌握文字就掌握了一種世界秩序,從而人人明理習儀,天下才得以治理。古代的統(tǒng)治者深諳此理,如《周易·夬卦》所言:“夬,揚于王庭?!薄段褰浳淖謹ⅰ方忉屨f:“夬,決也。王庭孚號,決之大者,決以書契也?!边@就是說,統(tǒng)治者總是利用文字下判斷,在王庭上公開號召。許慎的解釋更明確:“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保ā墩f文解字·序》)文字不僅是“宣教明化”之本,而且由于懂得文字可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說文句讀》),可以“令行禁止”明其忌,所以王者對“能文者則祿加之”。
總之,天道人性,流于語言,化成萬物。古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因為語言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據有如此重要的本體論地位,所以古人論文辭才有“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的說法。
三、關于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在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問題上,許國璋提出了兩點有價值的看法。一是漢字起源的此世性,二是漢字起源的抽象性。這兩點看起來互相矛盾,但其實質是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漢字起源和演變的文化特征。
漢字起源的此世性,說的是漢字產生形成的社會文化原因。過去我國學術界很少從理論的角度思考漢字之社會文化緣起。許國璋以《說文解字·序》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一段話為依據,指出漢字的起源具有“此世性”。古代的漢字起源論與西方民族的“神造字母”論不同,“腓尼基人奉Cadmus神為字母的創(chuàng)始者,諾爾斯人奉Odin神為Rune字母的創(chuàng)始者,希伯萊人奉人類始祖亞當為語詞的創(chuàng)始者,漢族初民奉‘王天下’的庖犧氏為創(chuàng)始人”。這“說明漢字起源學說的此世性,這一此世性是整個漢文化的此世性的一部分”(66頁)。為什么這樣說?許國璋引用了金岳霖的觀點。金岳霖根據人與世界關系的不同,稱印度文化為他世性的(otherworldliness),講來世超度;希臘文化為超世性的(super-worldliness,即站在超出世界的層面上觀察和分析世界),講設問求知;中國文化為此世性的(this-worldliness),講實用經驗(見75頁)。從許慎《說文解字·序》可以看出,古代的漢字起源論是與社會發(fā)展論密切聯(lián)系的?!巴跆煜隆焙汀白鳌兑住钒素砸源箲椣蟆笔窍嗷ヂ?lián)系的,治理天下需要書面符號形式。其后“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又,萬品以察?!彪S著生產的發(fā)展,簡單的符號已不敷社會的需要。于是書契(文字)應運而生,它使各類事物的區(qū)別明顯了,也使各項公職的執(zhí)行方便了,從而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許國璋顯然指出了中國古代語言、文字起源學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盡管庖犧氏制八卦,倉頡造字都帶有神話傳說的色彩,但它們的社會發(fā)展基礎是無可懷疑的。
與漢字起源的此世性相聯(lián)系的還有漢字符號的人為性。許國璋認為,不能套用西方符號理論的能指所指結合任意性的原則來解釋漢語言文字。所謂任意性原則是指語言符號所反映的詞與物的關系是任意的,而非自然的。許國璋認為,任意性原則對硬要建立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的批判是正確的。但事實上詞與物的“自然結合”本身不可能在語言這一個介質中體現(xiàn),它不存在,因此為它而作的假設也就無必要。然而反過來用這一假設(指“自然結合”論)證明“語言符號任意性”原則的正確,卻是荒謬的。因為從語言體系來說,語言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具有系統(tǒng)性(systematicity)、可分離性(discreteness)、可學會性(learnability)。“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語言的體系,是人對自身行為中的理智性的發(fā)現(xiàn),也是對于理智性存在于語言行為中的肯定”(24頁),“詞之所以為詞,是因為它存在于各種關系中?!沁@種可以抽象的延伸賦予詞的‘所指’一種內存的理性;‘所指’之多而有變,都是按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到的法則進行的,不是偶然的。在理性的網絡中,詞的所指變成一樁理性的事件”(31頁)。從語言的群體發(fā)生來說,原始時期的語言符號是有任意性的,因為當時部落未成、語言未備,名不可能是有關聯(lián)有從屬的名,不妨假定為獨一、偶然、任意的名。部落社會時期的語言符號是約定俗成的。所謂“約”,指社會制約,社會共議(consensus),決非任意創(chuàng)造,因為其時語言社團形成,語言使用者擔負了命名和用名的雙重任務,開始有了當時條件下的社會制約。文明社會時期的語言符號是立意的(motivated),即使是民間任意創(chuàng)造的詞,也有語言文字學家賦予有理可據的形態(tài)(此段參見32頁)。從語言的個體發(fā)生來說,小孩學母語或成人學外語,都有一個對任意性從感之甚切到不再感到的過程。小孩學語時常有的“超類推”(overgeneralization)現(xiàn)象,即對“任意性”的一種抵制(見31頁)??梢姟叭我庑浴敝皇切睦磉m應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xiàn)象,不適應就覺得不可捉摸,適應了就覺得理應如此。在這個意義上,任意性是可以轉變的,不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語言特征”(同上)。因此,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的聯(lián)系是一種“人為的聯(lián)系”、“理性的聯(lián)系”,是受語言和社會雙重制約的聯(lián)系。許國璋特別指出:“中國古代的語言哲學,正象中國的主流哲學一樣,是入世的,旨在治世的。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之學,其中心思想即是找出能指和所指之間的理性聯(lián)系?!保?7頁)
如果說漢字的起源是此世性的,那么漢字的符號建構應是具象的,它出自于漢民族的實用——經驗理性。然而許國璋并未在具象性上停留,而是指出了漢字起源時即具有、以后又不斷發(fā)展的符號概括性。他以許慎《說文解字·序》“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一段話為依據,指出初民的造字是按照物的類畫它的形,而不是按一件具體的物來畫出它的形(如牛代表牛類,不是哪一只具體的牛)。這時已有概括,但抽象不夠。其后從有限的物象產生無限的字,意味著字已經變成脫離物象的符號,抽象程度提高了,字的符號性增強了。許國璋強調指出(72—73頁),漢字從象形變?yōu)橄笳?,從圖形變?yōu)楣P劃,從復雜變?yōu)楹唵?,它的“文”已經大大不同于原來的圖象,成了物象中最本質的東西,而它的“形聲相益”的孳生更不受物象的限制。但許國璋并不因此否認漢字構形的理據。他把“分理別異”和“形聲相益”看作漢字的兩個特點,始終認為“漢語的方塊字是形、聲、義三者的結合體”(75頁)?!拔淖值漠a生,貴乎有區(qū)別性特征”(70頁)。并因此而批評那些片面強調漢字的符號化、符號性,且由此引申出方塊漢字應廢棄,代之以徹底符號化的拉丁字母拼音的觀點,是“不經意地將語言的區(qū)別性原則置諸不顧”(75頁)。許國璋在這里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即如何看待漢字的符號化過程,如何理解漢字的文化特征,如何認識漢字在其結構形成和演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功能?
許慎認為,在倉頡造字之前,古人已經“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開始了象征符號的創(chuàng)造。漢字由圖畫文字發(fā)展而來(例略),漢字的發(fā)展史又是圖畫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漸褪化的歷史。這種褪化不是要將漢字發(fā)展為一堆純粹假定性的符號,而是要使?jié)h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適應語言與思維的發(fā)展。在漢字表意功能的不斷完善中,漢字的結構形態(tài)無論在歷時層面還是共時層面都經歷了很大變化。
從歷時層面來說,漢字的文化形態(tài)經歷了一個不斷符號化的遞嬗過程。根據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漢字由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的過渡,在距今4500年左右。與圖畫文字相比,甲骨文字畢竟在符號化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的象形字大部分已經線條化、輪廓化、特征化了。尤其是甲骨文正以一種強勁有力的趨勢用形與聲的互注發(fā)展?jié)h字的表意功能,使?jié)h字能適應日常交際中新概念新語匯的大量形成。例如甲骨文的“河”字即在原有的“何(荷)”字形體上加形符“水”,“祀”字即在原有的“巳”字形體上加形符“示”,“鶏”字即在原有的象形符號上加聲符“奚”。
周代的代表文字是金文,它在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由于社會的變革,封建割據沖破了漢字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各種地方勢力和地方文化對漢字作了種種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簡化,但漢字發(fā)展的歷程并沒有中斷。作為漢字發(fā)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現(xiàn)了直線化、筆畫化的趨勢。尤其是在秦統(tǒng)一天下后整理、推行的小篆,字形簡化,形體固定,異體字減少,合文淘汰。秦系文字的進一步發(fā)展,終于導致漢字形態(tài)的巨變,產生了隸書。
隸書前的古漢字都以曲線構形以象實物之形。這種寫實性的曲線雖經小篆改為圓潤的線條,但象形的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隸變將圓潤的線條改為方折的筆畫,使?jié)h字的書寫徹底擺脫了“描繪”而成為符號的書寫。隸書大大簡化了漢字的形符。許多以不同實物為摹寫對象的形符被簡化成單一的符號。如隸書中“鳥”字的四點,在小篆中是鳥爪的象形符號;隸書中“燕”字的四點,在小篆中是燕尾的象形符號;統(tǒng)一改為四點后,這些字的象形作用顯然淡化了。由于形符的簡化和統(tǒng)一,許多字難以看出本義。在符號化的進程中,漢字在象形的作用上付出了代價。
但隸變并沒有改變漢字象形表意的性質,只不過使?jié)h字的象形表意手段大為簡化了。隸變后的漢字依然可以有一定的索形依據。例如“車”字在甲骨文中畫有車廂、車輪、車衡、車轅、車軛、馬、轡、車轄。隸書中的“車”,仍可以看出一個車廂和兩個象征性的車輪?!敖恰弊衷诩坠俏闹邢笈=切?。隸書中的“角”字上部仍呈角形,等等。在古漢字中,同一個象形符號無論作單字還是作偏旁都是一樣的形狀,而在隸書中,“手”形作偏旁則左有“打”,下有“拳”,上有“看”;“示”形作偏旁則左有“祖”,下有“祭”等等。從這些偏旁也可以看出,隸變后的漢字結構雖然褪去了古漢字原始的象形特征,但在它的筆畫態(tài)勢中依然保留了相當程度的象形表意的理據,而同時,隸變后的漢字又大大便于書寫了。顯然,這是漢字表意功能在發(fā)展中的自我完善。
漢字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是其與生俱來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世界上許多文字都曾經歷過圖畫文字的階段,然而后來大多走上了用字母記音的發(fā)展道路,成為語言符號的符號。而漢字卻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態(tài)發(fā)展,保存了下來。為了適應漢語表達的需要,漢字在表示詞音上發(fā)展過多種手段,但它的邏輯框架依然是以表意為核心,形成其獨具一格的文化樣式。許國璋對漢字的符號概括性的分析和評價,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漢字及其文化特征。
注釋:
*《許國璋論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頁。以下引許書只注明頁數(shù)。
篇6
當前社會所進行的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就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就需要我們有整體的思維方式。目前在教育研究中存在很多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多情況下是因為沒有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概念,因此不能很好的協(xié)調其各部分間的關系。從人全面發(fā)展的整體性來看,包括德、智、體、美、勞等不同的素質要求,統(tǒng)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結構”。因此只有在理論層面上抽象意義的各自獨立存在,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卻總以完整的個體表現(xiàn)出來,從而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同時在個體的“系統(tǒng)構造”的內部也顯現(xiàn)出互相滲透,相互促進,和諧發(fā)展的關系。
系統(tǒng)理論為教育研究提供整體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研究教育的目標層面,運用整體的思想把德、智、體、美、勞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到達全面的發(fā)展。其次,在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其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連貫性的特性。教師在講授任何一門課程時,必須使學生掌握該課程與其它相關課程的外在聯(lián)系,使學生具備社會、自然科學、哲學等各方面知識的學習。過早地強調單一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整體和全面的發(fā)展,違背了整體性的要求。再次,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不能一條條孤立的講授知識,而要加強各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對這門課程形成一個整體的完整的認知。最后,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還應加強教學的整體性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綜合考慮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學目的的設定、教學方法的優(yōu)選、多媒體方式的選擇,并強調各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和互補,充分發(fā)揮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
2系統(tǒng)理論為教育研究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
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強調有序的狀態(tài),就是要處理好教學系統(tǒng)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其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這樣可以使它們的信息都處于交換和開放的狀態(tài)。因此可以看出,有序原理要求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而教育、教師、學生都屬于統(tǒng)一系統(tǒng),必須要對外交換其主要信息和重要內容,比如閉門造車這樣的不與外界交流的做法都只能使各系統(tǒng)的不斷退化。而封閉的教育,恰恰是造成教育落后、教育貧困、教學水平低、學術重量不重質的主要因素。在教育方式上運用系統(tǒng)的有序原理,就可以以直觀生動的教育方法,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按照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認知。因此,也可以說有序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如在我們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將會遇到聽、說、讀、寫四個步驟,經過這四步的多次反復才能使學生掌握這門語言,這個掌握的過程其實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并且,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把結構化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學習者通過有序的思考把大腦里儲存的相關信息有效的連接起來,是其更加有序完整的呈現(xiàn)。
當前,社會正處在生產力飛速發(fā)展、生產關系急劇變革的時期,我們有著轉型期的教育所綿連的未知的機遇和挑戰(zhàn)。所以,對于教育過程中不斷出新的問題和理念,應該用系統(tǒng)理論在教育系統(tǒng)這樣一個大系統(tǒng)中,有序的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教育的理論意義來解決新問題。
3系統(tǒng)理論為教育研究提供有效的管理決策
根據系統(tǒng)理論的觀點,教育作為一個子系統(tǒng),存在于社會這個大系統(tǒng)中,不是孤立的存在。無論什么系統(tǒng)想要實現(xiàn)有效地控制必須通過反饋的信息才能達到目的,沒有有效地系統(tǒng),也不可能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控制。所謂反饋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彌補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時的彌補缺陷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高效率的教學過程必須是有效的反饋控制系統(tǒng)。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多種的反饋形式,如課堂練習、回答問題、討論等方式,所以教師要根據有效地反饋手段,及時獲得教學信息,從而調整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效果。同時根據有效的反饋,還可以得知學生的問題,或者將會遇到的困難,開展有針對性信息的幫助,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篇7
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它有一定的底線,當越過那個底線,便可能引發(fā)一系列惡性事件。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發(fā)表自己內心想法的途徑多種多樣,各種貼吧,論壇齊上陣。但人們漸漸開始不顧及那條底線,想說什么說什么,各種言語遍布網絡空間。所謂“人言可畏”,一大波言語的侵襲,引發(fā)一場場“血案”。前段時間傳遍網絡的喬任梁自殺事件將“網絡暴力”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各種言語鍵盤鼠標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有人傷心,有人惋惜,有人卻是借機進行各種言語攻擊,連當事人的親朋好友也不放過,讓她們在傷心之余紅遍網絡,拉到眾人眼前時刻關注著,尋到機會便出來吐槽一番。當然也有人對這種做法持反對態(tài)度,站出來“主持公道”,于是兩種意見,兩撥人開始在虛擬的平臺搭建辯論臺,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各種言語在有形和無形中傷害著他人。
“人言可畏”的同時,“禍從口出”也讓不少人栽了跟頭。如同喬任梁事件,天臺事件也將“禍從口出”四個字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幾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字,拼湊到一起卻觸犯了法律,遭到拘留。這樣的事雖然時不時的發(fā)生,但人們依然無動于衷,依然管不住自己的腦子,想說什么說什么。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可能在不知不覺見觸犯法律。
人們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焙芏嗳艘彩沁@么做的,他們在網上對某事件大肆宣揚自己內心的想法,說著當事人如何如何,卻從不曾換位思考,當你身臨其境,當你是那位當事人時,你還會這么想嗎?許多人喜歡八卦娛樂明星,粉絲們宣傳自己的偶像多么多么好,黑粉們則編輯各種文章宣傳那人素質如何差等等各方面的缺點,有些甚至嚴重到虛構詆毀,惡意中傷他人了。人們可以用言論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制造謠言,編纂虛假內容污蔑他人的方法已經對言語形成了一種侮辱。
語言是人們用來溝通的途徑,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向他人分享喜怒哀樂,但網絡不是人們發(fā)泄的平臺,在上面謾罵或者詆毀他人的言語讓網絡環(huán)境變得烏煙瘴氣。語言是純粹的,一個個字組合成一句優(yōu)美的話,人們應該善待它,將它融入良好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它的價值。
篇8
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具備怎樣的教學語言素質呢?
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教學語言素質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素質,它包括對數(shù)學知識掌握的深度,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可能有科學的教學語言,就不可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在談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時寫道:“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p>
二是教師本身的素質,一名教師只有文化知識還遠遠不夠,教師是一個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職業(yè)。教師本身的素質包括:1.表達能力;2.教態(tài);3.說好普通話的能力;還有最為重要的就是:必須熱愛教師這個職業(yè),必須熱愛學生。
一、小學數(shù)學教學語言應科學、嚴密
數(shù)學是科學性和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數(shù)學是學好中學數(shù)、理、化的基礎,也是今后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因此,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語言應該是科學和嚴密的。
有的教師教學語言不夠科學,也不夠嚴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時,當教師對三角形下定義時,說:“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边@是不嚴密的,因為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可能是三條不相交的直線。這樣說才是正確的:“由三條邊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p>
有的教師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時,學生說,“相同點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也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比較異同點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師不清楚,學生也就不清楚了。接下來教師一定要問:“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呢?”可是教師沒有問,學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在長方形中。接下來學平行四邊形,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異同點,相同點是對邊相等,不同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不是直角,而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教師沒有問。為什么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認識,而不把長方形、三角形和圓放在一起認識呢?因為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包含關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又都是特殊的四邊形,還可以畫一個示意圖。而這節(jié)課教師只講了這三種圖形都是四邊形,它們各自的特點,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沒有問,也沒有講。教師只有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教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樣的知識才是完整的、科學的和嚴密的。
二、小學數(shù)學教學語言應準確、精煉
有些教師不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隨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復習一道判斷四個角是不是直角的題,教師出示的題目是“判斷出直角”,這話很不規(guī)范、很不準確。應該說,“判斷下面每個角,哪個是直角?”
有些教師就比較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上語言比較精煉,沒有多余的話。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教師問完好以后,接著說:“先拿三根小棒,圍一個圖形,誰愿意到前面來做?”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沒有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有的教師話就比較多,語言不夠精煉。問完好以后,她說:“今天,我們要在這里上一節(jié)數(shù)學課。大家看一下,教室里來了很多領導和老師,還有校長,希望同學們就象在自己班級上課一樣不要害怕,積極思考,主動發(fā)言,讓領導和老師們看一看,好不好?”沒用的話,與這堂課的知識內容沒有關系的話,請不要說,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上課的時間多么寶貴,就40分鐘啊!
三、小學數(shù)學教學語言應形象生動、有啟發(fā)性
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帶有啟發(fā)性的語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能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例如:長春市第二實驗小學鞠孟賢老師,在講“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她把兩步計算應用題中的間接條件,用一個非常形象的字“藏”來代替,她說:“這里還有一個條件,藏起來了,誰能把它找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這一生動的字調動起來了,他們都想自己找出來。
再如教師在講“小數(shù)的性質”這節(jié)課中,教師上課的第一句話就說:“你們去過商店買過學習用品嗎?”一句話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因為買學習用品和他們的生活太貼近了。教師接著說:“文具盒5元,圓珠筆1元6角,你們會不會寫?”讓學生動筆寫,這樣有兩種不同的寫法:5元,5.00元;1.6元,1.60元。教師又接著說:“同樣的錢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們想不想知道?”這誘人的加之親切的語言,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全班學生都盯著教師想知道為什么。
我們聽過不少這樣的課,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說的話很多,而且重復的話很多,多數(shù)學生沒有發(fā)言的機會,只有個別幾個“好”學生才有發(fā)言的機會,全班學生沒有動起來,所以課堂氣氛沉悶。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主動的學習,主動的獲得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尤其是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讓學生積極思考,如果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想出來,那么可以讓學生前后桌討論一下,讓全體學生都有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樣課堂氣氛絕不會沉悶了。
四、小學數(shù)學教學語言應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經常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學習。例如,在講“一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的教學中,教師出示題:428÷2,教師說:“根據這道題的特點和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你有勇氣獨立完成這道題嗎?”當全班學生都做對時,教師又說:“你們真聰明!”這樣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動,而且?guī)熒那楦械玫桨l(fā)展?!袄蠋煂ξ覀冋婧茫铱上矚g學數(shù)學了?!薄拔曳浅T敢鈱W數(shù)學。”
有很多教師愿意把學生分為好學生、中等學生和差學生,這是從學習成績來分的。但是,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分,這樣會傷他們自尊心的。我們不妨這樣分:對學習有興趣的,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對學習興趣不大,但比較聽話,老師讓我學,我就學,被動學習的學生;再就是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和被動學習的學生,有時會對學習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教師就要以滿腔的熱情去溫暖這些冷漠的心,讓他們逐漸解凍,恢復活力。
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一名學生正確的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一名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把問題回答正確,教師會說:“同學們,鼓勵他!”全班同學會熱烈的、帶有節(jié)奏的鼓掌;有的老師還會用親切的語調說:“回答得非常好!”“李聰,今天表現(xiàn)得真好!”我想:就這樣一句話,會使這名同學全天都能愉快地學習,甚至,從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歡數(shù)學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把學生分成四個組,學習同一難度的內容,第一組為受表揚組,經常受到表揚,成績扶搖直上。第二組為受譴責組,責備經常不斷,這些責備,開始起點作用,后來就“?!绷耍煽兙统掷m(xù)下降。第三組為被忽視組,只是在一旁靜聽前兩組所受到的表揚與譴責,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揚,也不遭受直接的譴責,學習成績比前兩組都差。第四組為控制組,既不給予任何表揚與譴責,也不讓他們聽到對前兩組的表揚與譴責,學習成績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結論說:“獎懲都是必要的,不給予獎懲會引起學習下降,而獎勵比懲罰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更大。
教師要善于表揚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的老師會說,這樣的學生沒有優(yōu)點,怎么表揚他呢?做一個細心的教師,只要發(fā)現(xiàn)學生有一點點進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應該及時的表揚他,鼓勵他,使他感到我也有優(yōu)點,我也能進步。如上課時,當你提出比較簡單的問題時,讓他回答,及時表揚他、鼓勵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確,進步很大?!边€有的學生上課舉手發(fā)言,即使他回答錯了,你也要鼓勵他,“看他能大膽發(fā)言了,雖然問題回答得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問題回答正確?!睂τ趯W習有困難的學生或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當然非常高興,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會認真的聽課,積極的發(fā)言,這樣他的學習成績會很快地提高。
五、教學語言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克服方言
有的教師一定要問:又不是語文課,數(shù)學課為什么還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呢?我省有的地區(qū)普遍有地方口語,就是平翹舌分不清。如:14,他們發(fā)“十市”。我國很早以前就提倡說普通話,這里說的普通話是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到南方一些省市聽課,老師和學生們說的都是普通話,而且都很標準。我省有幾個地區(qū)有地方口語,要改變家鄉(xiāng)的面貌,首先從教師做起。教師說的不是標準的普通話,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教師發(fā)音是否準確,也標志著教師的業(yè)務水平。發(fā)音不夠準確的教師,可以查字典,請教發(fā)音準確的教師,師生之間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發(fā)言時,如果發(fā)音不準,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及時糾正。
六、教師自然得體的教態(tài)是無聲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教態(tài)一般是指,教師的外表、說話的表情以及說話的語調等等。
教師的教態(tài)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要求教師表情親切,語調適中。教師笑盈盈地面龐,親切的目光,使學生感到老師可敬可親。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就會主動、自覺地學習。遼源第一實驗小學吳敏老師的教態(tài)就是非常自然的,她的聲音也非常美,聽她講課就是一種享受。而且她和學生的感情也很好,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敢想敢說,他們不害怕老師,說錯了,老師也不會批評他們,經常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還有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陳曉梅老師,她的教態(tài)也非常自然得體。
我們也聽過一些這樣的課,教師板著面孔,說什么話,都是一種語調。語言沒有錯誤,復習、新課、練習,一步是一步,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好象學生都在聽講,其實學生的思維已不知飛向何方了。
篇9
[關鍵詞]科學發(fā)展觀教育科研管理求實
以校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學校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以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最終實現(xiàn)學校、學生和教育的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的研究活動。我們柯橋小學在世紀交替的近幾年中,面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與新課改的呼喚,在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上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把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的層次,積累了系統(tǒng)管理與從實開拓的可行經驗。
實踐證明,學校管理必須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煥發(fā)教育科研的生命力,與時俱進,才能做到科研不息,發(fā)展不止。
一、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隊伍建設
教師管理是學校諸多管理要素中的第一管理要素,因此,關注教師的成長、關注教師主體需要的滿足和生命質量的提升,鼓勵每個教師獲得充分個性化發(fā)展,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鑒于此,學校領導認為,除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外,在樹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提高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等方面,還需要有新的發(fā)展和提高。為此,學校采取了“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師實際”,以教推研,以研促教的策略,逐步構建了教研、科研、師訓緊密結合,靈活、持久、經濟、高效的師資培訓活動管理機制。幾年來,形成了三種“以校為本”的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特殊培訓方式:
(一)“因人設學”的特殊學習方式。根據我校教師隊伍龐大的實際,確立了“全面培訓,形式多樣;分層要求,面向全體”的培訓思路。在實踐中逐步構建了“圍繞一個中心,確立兩個目標,實現(xiàn)三項策略”的繼續(xù)教育新機制。
“一個中心”就是以新一輪課改理念與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為中心?!皟蓚€目標”:其一通過學習,發(fā)展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使之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其二,通過實踐,形成符合學校實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師教育的管理模式。“三項策略”一是師訓工作科研化。以研究課題為載體,開展逐層推進的系列研究,一個課題一個階段,前后課題內涵緊扣,并呈遞進狀態(tài),促使師訓工作逐層推進。二是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內容從實,培訓形式力求多樣,適合教師個體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實施的基礎上分層運作,使不同類型的教師通過培訓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科研、師訓一體化。把校本師訓納入學?!丁拔幕硇!被纠砟钕?,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范疇,并與《“校本教研”實踐與管理策略的研究》課題的實施緊密結合。
具體說來就是建立了三個“載體”:
1.以“初為人師工程”為載體,把新教師的成長視為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的生長點,確立了“一年站穩(wěn)講臺,三年有所成效,五年初成風格”的培訓目標,并安排了相應的培訓內容。
2.以“而立工程”為載體,著手壯大中堅力量,促使他們沖破高原現(xiàn)象。培訓的重點是提高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水平與教育教學的研究能力,重心落在實踐和行動研究上。
3.以“名師工程”為載體,把34位縣、市級教壇新秀、優(yōu)質課獲得者、學科帶頭人納入學?!懊麕煿こ獭?,并制訂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目標。
(二)“關注實踐”的特殊行走方式。最有教育研究價值的問題,總是潛藏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離開了真實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就不能有效地解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此,我校確定了具體的關注教學實踐的思路。幾年來我們制訂了《柯橋小學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目標體系》,開展了學科素質教育課堂結構模式的研究,形成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學業(yè)評價制度。使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徘徊中創(chuàng)出了新路,也使學科課堂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xiàn)實表明,研究的內容能夠體現(xiàn)時代性、前瞻性、針對性,教學研究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如新課改把《綜合實踐活動》列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我校早在2001年就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探索》和《“小課題進班級”研究性學習的實驗研究》兩個課題的系統(tǒng)研究,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專家組鑒定認為“研究成果居省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三)“教學反思”的特殊言說方式。教師是教學實踐工作者,每天都在發(fā)生著動人的教學故事。講述并反思這些鮮活的教學事件,寫成案例,不僅幫助教師發(fā)展了專業(yè)能力,提升了教學水平,并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學風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應手、會講、樂寫的言說方式。
倡導教師的敘事反思,一方面我們要求參與“三項工程”的全體教師,加強學習理論,更新觀念,反思教學實踐生活,勤于動筆,如實敘事。另一方面,組織教師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即將幾個重點研究課題再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或一個課題分階段以若干個遞進課題的形式開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是擴大課題對研究成員的覆蓋面,既追求研究的深度,從中探索規(guī)律,又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為他們創(chuàng)造敘事、反思的機會。
由于找到了符合教師成長特征的教育研究的言說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三年來學校領導和教師在省市級以上教育報刊發(fā)表教科研成果(論文)194篇,獲獎157項,其中《人民教育》刊載2篇,全國級獲獎論文3篇。2003年,教師在縣內外執(zhí)教35節(jié)課,外出講學71次。
“以師為本”的“校本培訓”建設優(yōu)質師資隊伍,體現(xiàn)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為他們完成教書型——教研型——科研型的過渡,開辟了持續(xù)發(fā)展的通達之路。二、發(fā)揚求實精神,追求“實際、實在、實效”
教育科研,其價值在于求真。追溯教育科研歷程,我校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零星到整合、從單一到系列的發(fā)展過程。在實踐中探索,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反思中改進,在總結中提升,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求真、求實,是學校教育科研的根本,無論是起始、過程與歸宿都必須追求與體現(xiàn)“實際、實在、實效”的價值取向。
(一)研究的內容——教育中生成
學校要發(fā)展,應該在教育運行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是研究解決的起點,它的選擇一要緊跟時代步伐,瞄準教改前沿熱點。二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與遴選。三要符合學校校情。由于緊貼實際,所以也產生了實效。試舉二例:
例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嘗試。學生長期圍著學科、課堂轉,閉塞了他們的思路,束縛了他們的手腳,所學的知識得不到綜合性的應用,抑制了學生學習的活力。于是,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擴大了第二課堂內涵,開展調查、研究、采訪、社區(qū)服務等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校園生活進一步活躍起來了。在國家第八次課改前后,又相繼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并列入教學計劃。這不僅符合國家的教育指導方針,而且符合了學生的學情:學習領域擴充了,思維活躍了,各類知識有了應用的機會,綜合素質發(fā)展—了,使學校教育更具生氣和活力。
例二:學科教學的突破性探索。素質教育進課堂,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但大量的調查表明:對照新《課標》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其一是:學生學習中那種單一的、他主的、被動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學習的主體性還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針對這一現(xiàn)象,確立了《新課程標準下,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課題研究,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尋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結構與模式,上掛新《課標》,下聯(lián)教學實際,使教育科研抓到點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訓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啟動初期,課題數(shù)量不多,內容往往隨大流,無個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規(guī)范,過程不扎實,收效甚微。學校領導開始關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幾年下來,終于柳暗花明,使學校內的教育科研工作從無序走向有序。
其一:強化管理機構。選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師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幾位有一定經驗的老教師參與,并明確工作職責:組織課題研究與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宣傳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長的教育科研參謀。自此,教育科研進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階段。
其二:構建課題研究網絡。我校規(guī)模大,立項研究課題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師往往跨課題參與,負擔重,精力難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時,課題之間疏于溝通,效率不高。于是,我們提出了“課題研究網絡化”的新思路:以“一題為中心,多題作支撐”,把幾個相對獨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應而促進的課題,織成課題研究網絡,并明確共同的研究任務,以期實現(xiàn)“顧及共性,突出個性;協(xié)同研究,有機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進的目的(載于《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年第5期),實踐中收到網絡管理與協(xié)作實踐的雙重效果。
其三:組建課題序列。我們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些課題進入研究網絡略顯牽強的弱點,悟出了一條新的管理思路,即一個總課題分解成多個子課題,總課題的結論來自所屬子課題的實踐。如《“文化理?!被纠砟钕?,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研究》這一輻射學校全方位工作的課題,分解成8個子課題,內涵雖有交叉,但如此分類便于實施,要求抓住本質屬性,各有研究重點,交叉部分,相機協(xié)同。這種總分式研究,符合學校實情,分線作戰(zhàn),殊途同歸。
(三)過程操作——扎實、踏實、落實
計劃是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項課題均事先制訂實施計劃,內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準則,提出實實在在的目標與扎實的措施保證,并使前后計劃,環(huán)環(huán)扣緊。要實現(xiàn)計劃,過程操作踏實是關鍵。我們提倡在實踐中探索,反對搬抄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反對經驗式;在探索中提煉,反對無為式。使課題研究過程做到真正落實。
(四)全程監(jiān)控——審時、及時、準時
篇10
評析意識系指閱讀者在獲取閱讀材料的信息后,思維不停留在語言表層的感性理解上,而是用自己的經驗、并能對材料觀照、歸納、推理,得出不同層次的理性判斷。這種能力既包括對字、句功能的評析,也包括對整個語言單位的思想內容進行評析和從審美角度進行鑒賞。由于“評析”的概念十分寬泛,為使高考語文檢測能與教學大綱銜合,國家教委考試管理中心對評價能力檢測范圍及量度作了基本界定。其中語言評析能力體現(xiàn)于《考試說明》現(xiàn)代文閱讀要求的前五點之中,最核心的內容是“能夠把握文中關鍵的語句”;內容及寫作技巧的評析能力主要體現(xiàn)于6、7兩條:“能夠把握、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的觀點和態(tài)度”;“能夠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進行分析、評價”這幾條要求,都體現(xiàn)了讀寫結合的原則,如單從文章學的角度去評析中心思想、主題等,很容易由于作品的多義性和作者主觀色彩產生見智見仁的分歧,影響檢測的科學性。而作者的觀點、立意及采用的表達技巧,則有很強的客觀性。這樣,評析題從讀寫雙向交流角度檢測的特點,也就比其他能力檢測更為顯著。
作者主體因素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影響,一般來說源自兩方面,一是作者身世、經歷、地位、文化素質、思想水平等內在因素,它往往是無聲無痕不自覺起作用的,是潛在性因素;另一方面是作者寫作原因、寫作目的、意圖、寫作條件、環(huán)境等,是直接性因素。這些因素有些直觀地表現(xiàn)在語言運用中,有些不能從語言表象中分析出來,即表現(xiàn)為非語言性因素。例如要說明魯迅作品中的含蓄,光憑文章提供的語言材料就難以奏效。
評析中的非語言因素還來自“讀”的方面,閱讀者獲取語言信息后,有個分析、理解的加工過程,即思維過程,思維方式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閱讀效果。本文語文應該是語言與思維辯證統(tǒng)一的學科,然而“五四”以來的語文教學現(xiàn)況,卻是語文局限在靜態(tài)語言學和文章學的范圍內,既淡化了語言與生活的聯(lián)系,也淡化了語言與思維科學的聯(lián)系,對此朱紹禹教授有段極為深刻的論述:“在語文教學中,對語言和思維同等重視是眾多國家的現(xiàn)狀,也是世界性的趨勢。而在我們,有過文道關系之爭、讀寫地位之爭、講練比重之爭、語言因素與文學因素之爭,唯獨很少涉及語言和思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關系的討論,這足見我們對這一關系語文科根本性質問題認識的不足?!保ㄞD引自《語文思維培育學》)為促進語言教學與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高考語文題包含了一定比例的思維科學成分,尤其是選擇題型,不從思維科學的角度探索解題思路,就無從得出正確的答案,正是這種導向作用,語文界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師,都逐漸明確了思維科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探討兩者關系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檢測的重要課題。
影響評析能力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讀者的綜合文化素質。閱讀檢測,也是對學生的綜合性檢測,作為思維工具的語言不可能脫離它的載體而憑空存在,在對語文承載的各種信息進行歸納整理評析時,與信息相關的知識也就影響評析的進程和結論??萍颊f明文閱讀剛出現(xiàn)時,眾多的語文教師驚愕于語文考卷竟然出現(xiàn)與語文教學不相干的自然科學材料,這種驚愕也說明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缺陷。高中畢業(yè)生,難道不應該讀懂給普通人看的科技說明文嗎?出現(xiàn)結合語文課以外、而在高中學習階段中所必須掌握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知識試題,正是語文命題面向生活、立足實際、面向運用的進步,是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本質的創(chuàng)新,也是加大選拔考試區(qū)分度、為高校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成功嘗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以上三方面的非語言因素,并非均衡、平行起作用,往往具有綜合性、交叉性,但為了便于分析某一因素的作用,提醒學生不可忽視“語言”外的該種技能,我們還是將它們分開解析。
先看涉及作者主體因素的評析題: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
作者為什么說“特殊的日子”?(2分)
(摘自1991年全國統(tǒng)考語文卷)
這篇《世間最美的墳墓》全文描敘的是托爾斯泰的墳墓,正文沒有說明當天是什么日子。正文內容不足以解題,只不過提供了個暗示:那天作者見到了“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為什么這天有這么多人來呢?作者的副標題是“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沒直接表明寫作目的,再看[注]:“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作者是1928年去的,聯(lián)系托爾斯泰的出生年月,可以推斷,作者正好趕上托翁的100周年誕辰紀念,“特殊的日子”的“特殊”之處,在于那年正好是托爾斯泰的百年祭,作者寫作目的正在于此。
假如此題不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時代、寫作動因,就難以得到正確答案,據廣東公布的資料,這道2分題廣州市考生平均得分為0.37分,絕大多數(shù)考生如墜云中霧里,原因是沒有從語言外的因素去尋求解題思路,一味在文字上鉆牛角尖,諸如答“參觀印象深,所以‘特殊’”、“表示不同尋?!钡取?/p>
再談談思維因素的影響,評析必須用的思維知識,即邏輯知識主要有給概念下定義、判斷、推理、歸納、論證等。這些邏輯基本知識多年前曾在語文課本中以知識短文形式出現(xiàn)過、反被撤下,目前學生的思維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針對性。本文僅就幾個突出的問題設例,說明評析能力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用簡短的語句揭示概念內涵,說明語詞、句子意義,是閱讀題中常見的題型。這一思維過程,即是邏輯學中的“定義”過程,定義規(guī)則最基本的要求是“定義項與被定義項必須相應相稱”,文中的概念,必須與有關題目中的定義項相符。兩者內涵、外延要相應一致。高考卷的命題學者,常在材料與該材料的“同義詞”是否完全一致上布題,既考語言能力,也考思維能力。
例如:
將這些制度,這些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人類出于同源,在同一發(fā)展階段中人類有類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會條件中人類有同樣的心理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
A人類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樣的需要和心理。
B同一種族的成員在同樣的發(fā)展階段中有相同或類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類所有種族在相似的情況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類似的。
D在社會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人類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體的需要在相同條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選自1984年全國統(tǒng)考語文卷)
D項的“在社會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與材料的“在相似的社會條件中”語義抵牾,歪曲了文意,可以率先排除。
A、B、C三項后半句的表述語義基本相同,前半句話,是命題者設計的對文中“同源”的解說。三項中哪一項正確呢?先看A,把“同源”定義為“同一祖先”,不同洲域的人類怎么能共一個祖先呢?顯然不當。B定義為“同一個種族”,那么就不包括其他種族嗎?也不當。C的定義“人類所有種族”則與“同源”相應相符,C為正確項。據江西南昌資料,這題的得分率不到0.2,考生不明命題角度是最重要的失分原因。
利用對概念進行定義時容易出現(xiàn)的定義過寬、過窄、撥高、概念偷換等思維錯誤設計迷惑項是制題的常用方式。
高考卷閱讀評析題,離不開邏輯推理,所謂推理,是從給予的閱讀材料出發(fā),推出一個或幾個對材料的判斷,檢測閱讀者正誤甄別能力。如:
看見湖岸的楊柳樹上,好像掛著幾萬串嫩綠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彎度微微的S線來,覺得這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
以上文字為什么能夠簡單幾筆就勾勒出楊柳的美麗可愛?選出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p>
A.因為抓住了春天楊柳葉芽的特點,把新芽生動地比喻為一串串嫩綠的珠子。
B.因為描摹了楊柳柔美的動態(tài),用S線來形容柳條在春風中的飄搖,新鮮貼切。
C.因為概括出了西湖岸邊獨有的春天的楊柳的特色。
D.因這形象比較具體,楊柳的數(shù)量、顏色、形狀、動態(tài)等都涉及了。
(1988年廣東省高考試卷)
不恰當?shù)囊豁検荂,全句是對湖岸柳樹的描繪,這是江南共有性的景象,而推導出的C項卻把這一景象說成“西湖岸邊獨有”的景象,“獨有”缺少推理依據,與材料矛盾,不合邏輯。這道題是從思維干擾的角度設計的。
最后談談綜合性的知識對評析的影響,如:
研究人員認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質在需氧條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厭氧條件下它們則可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經他們試驗的每個產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達到上述標準。
下列與K大學研究人員的試驗結果有關的說法,哪幾項是正確的:
(A、B、C、D、E略)
F、生物降解在不同條件下都會出現(xiàn)氧化現(xiàn)象
(選自1993年全國語文高考統(tǒng)考試卷)
閱讀材料從頭到尾未出現(xiàn)“氧化現(xiàn)象”字樣,到底F是否正確,不具備有關化學知識的人無法回答,只有掌握“普通有機物質分解出二氧化碳就是出現(xiàn)了氧化現(xiàn)象”的知識,才能判定F項正確。這是中學化學課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