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埂患者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埂患者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效果。方法:選擇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7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8例,對觀察組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康復訓練2個月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總有效32例(84.21%),對照組的總有效23例(60.5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5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35例(92.10%),對照組總有效27例(71.05%),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腦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復。
【關鍵詞】腦梗塞;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觀察
腦梗塞是指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fā)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1]。而急性腦梗塞更更有著發(fā)病快、發(fā)病率高,病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很多患者在患了急性腦梗塞之后生活不能自理,給個人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發(fā)生腦栓塞,除了及時的搶救治療之外,妥善的護理,及早的進行患者功能康復訓練,將能大大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減少后遺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對腦梗塞患者76例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CT確診為腦梗塞患者7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其中觀察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63.7±11.1)歲;對照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62.5±11.3)歲;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伴發(fā)疾病及既往史等方面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在接受常規(guī)腦梗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在經(jīng)過急救期之后即開始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對照組在患者疾病進入恢復期后開始實施康復訓練,分別于不同時間段對早期康復訓練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康復訓練方法: ①腦梗塞初期,患者尚不能進行明顯的自主活動時,就應開始對患者的肢體進行適當?shù)陌茨?,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大約每2 h 左右變換1 次患者,避免一些部位長期受到壓迫壞死;同時使其肢體進行適當?shù)谋粍踊顒?,以便能維持其關節(jié)的正常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被動活動的方式一般包括對肩、肘、指、髓、膝、踝等關節(jié)進行屈伸、抬舉等動作,使其得到被動鍛煉。 ②患者能進行一定的自主動作時,可讓患者掌握一些臥床鍛煉的技巧。如肘關節(jié)屈曲、手指的抓握鍛煉,患者在床上可進行舉臂、抬腿、抬足等動作,可在其病床系上一些帶子,讓患者通過帶子進行適當?shù)腻憻?,但鍛煉需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③坐起、站立、行走訓練:進行最初的坐起訓練時,可先從抬高床頭開始,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讓患者從臥床漸漸過渡到能夠坐立,然后酌情逐步讓患者在醫(yī)護人員及家屬的幫助下能夠起床、坐床邊、坐椅子。當患者能夠坐椅子時,可考慮讓患者進行一定的腳踏板鍛煉,鍛煉其小腿肌力。進行站立訓練時,起初應由兩人以上對患者進行攙扶或幫助,然后逐漸過渡到一人幫扶及最后患者自己扶床站立。當患者能夠保持獨立站立后,即可開始進行步行鍛煉。步行鍛煉也應先在他人幫助下進行,先聯(lián)系原地踏步,再練習緩慢移步行走,行走應緩慢 ,切勿操之過急,盡量避免腳踝扭傷、跌倒等情況的發(fā)生,鞋子應為平底鞋,能系鞋帶,松軟舒適。 ④語言訓練:可先從鍛煉面部肌肉及口腔的動作做起,如讓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噘嘴、鼓腮、眥牙、叩齒、彈舌等動作,然后再讓患者進行舌部運動,讓舌頭進行伸縮練習,如舔上、下嘴唇、左右口角、舌繞口唇等動作。練習發(fā)聲時可讓患者先從簡單的單音節(jié)字開始訓練,然后再逐漸過渡到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
1.3 療效評定標準:參考1995 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 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救汗δ苋睋p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0 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級~3 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臨床觀察中無變化、惡化或死亡均歸于無效[2,3]。
2 結果
2.1 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比較(2個月后),見表1。
2.2 早期康復訓練效果比較(5個月后),見表1。
3 討論
腦梗塞患者是由于導致肢體運動出現(xiàn)障礙。通過康復訓練可刺激患者大腦及神經(jīng),促進其受損的神經(jīng)因子、反應性突觸恢復或再生,通過合理的運動方式從而,促進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以使功能重建[4]。從表1可知,進行早期康復護理(2個月),觀察組38例,基本痊愈4例(10.53%),顯著進步11例(28.95%),進步17例(44.74%),無效6例(15.79%),總有效32例(84.21%);對照組38例,基本痊愈1例(2.63%),顯著進步7例(18.42%),進步16例(42.10%),無效15例(39.47%),總有效23例(60.53%);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例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陳莎莎. 淺談腦梗塞病人的護理[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2:20.
[2] 屈檢純. 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 當代護士,2007(6):30-31.
[3] 張華清. 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18):160
[4] 徐道華,殷立青.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醫(yī)學報, 2011, 26(2):214-215.
篇2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b)-112-02
腦梗死伴吞咽障礙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它可引起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常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臨床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鼻飼,但鼻飼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飼注入食物成分單一,易引起電解質紊亂、腹水、營養(yǎng)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損傷等。因此,對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及時進行康復訓練,改善其吞咽進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腦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礙者60例,通過康復訓練取得明顯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
腦梗死的診斷采用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按吞咽障礙程度的評定標準[2]分輕、中、重三度。輕度吞咽障礙:進流質食物有輕度誤咽,進糊狀或黏團狀食物無誤咽;中度吞咽障礙:進流質食物誤咽嚴重,進糊狀或黏團狀食物輕度誤咽;重度吞咽障礙:進糊狀或黏稠狀食物也有嚴重誤咽。
1.2一般資料
60例腦梗死患者中男32例,平均年齡65.2歲,女28例,平均年齡67.3歲。診斷均符合上述標準,并經(jīng)過CT或MRI證實。全部病例無意識障礙、口腔黏膜潰瘍及咽喉病變,生命體征平穩(wěn),語言流利,神經(jīng)學等體征不再進展。60例中,輕度吞咽困難18例;中度吞咽困難22例;重度吞咽困難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其中12例行鼻飼導管進食。
1.3訓練方法
1.3.1重度吞咽困難患者不能從口腔正常進食,需要管飼飲食(一般為鼻胃管飲食)。按鼻飼護理常規(guī),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適合個體的流質飲食,以保證患者生理需要。在康復訓練方面,主要培養(yǎng)患者的空吞咽能力,為了激發(fā)患者食欲并有利于護士的訓練,每日三餐時在患者面前擺放一盤其平素愛吃的食物,讓其想象把這些食物吞咽下去而誘發(fā)吞咽動作,時間為20 min。經(jīng)過訓練,基本完成吞咽過程者由醫(yī)生、護士進行評估,達到滿意效果后應盡早拔出胃管,進行下一步吞咽康復訓練。
1.3.2中度吞咽困難針對不同的吞咽肌群,分別進行功能訓練。
1.3.2.1頰肌、喉部肌訓練。首先囑患者坐位,以熱(不燙傷皮膚為宜)、冷(不凍傷皮膚為宜)毛巾濕敷患者頰部皮膚10~15 min。然后進行頰部皮膚按摩10~15 min。隨后囑其輕吸一口氣,做鼓腮、吹氣動作鍛煉頰部肌群。休息5 min后,囑其發(fā)“a、 o、 e”聲音以鍛煉喉部肌群。其頻率和次數(shù)依患者情況而定,建議每次10~20 min,2次/d。
1.3.2.2舌肌和咀嚼肌訓練。如患者舌肌萎縮或伸縮無力可用消毒舌鉗幫助患者夾住舌,幫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環(huán)繞等運動。每個運動發(fā)復做10~15次,同時注意舌鉗夾舌時松、緊適宜,防止舌體受損,囑患者休息5 min,然后護理人員雙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兩側,四指彎曲托住下頜,幫助患者做牙齒咬合運動10~15次,以鍛煉咀嚼肌,2次/d,同時注意觀察患者,避免咬傷舌體。
1.3.2.3冷刺激吞咽反射區(qū)。無菌棉簽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濕,平鋪在一次性輸液器包裝袋中,冰凍2 h以上備用。常規(guī)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簽直接刺激患者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等。停止刺激后,指導患者舌尖抵上齒齦,同時用鼻深吸氣2次。操作時,注意棉簽在口腔內停留不超過5 s,冰棉簽現(xiàn)取現(xiàn)用,防止棉簽解凍或脫入口中。
1.3.2.4吞咽輔助肌群訓練。囑患者舌體盡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復10次,舌體盡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復10次,舌體在口腔中順時針、逆時針各環(huán)繞10次,咬緊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閉口深呼吸10次,每日訓練2次。
1.3.3輕度吞咽困難行進食訓練時,首先準備好吸引器、氧氣等搶救物品,向患者解釋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環(huán)境安靜,精神集中,選擇半流食或軟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物流動速度慢,容易變形,易于吞咽。進食前先空咽幾次,將食物放于健側,每次1~3 ml為宜,此過程要催促患者。同時注意觀察是否有嗆咳、發(fā)紺等。出現(xiàn)問題及時通知醫(yī)生并積極搶救。
1.4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1999年日本學者滕島一郎吞咽療效評價標準[3],吞咽能力≥9分為痊愈,6~8分為明顯好轉,3~5分為好轉,1~2分為無效。
2 結果
60例腦梗死伴吞咽障礙者經(jīng)6周左右的康復訓練護理,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據(jù)以上療效評價標準,20例重度吞咽困難者15例痊愈(75.0%),3例明顯好轉(15.0%),2例好轉(10.0%);22例中度吞咽困難者痊愈18例(81.8%),明顯好轉3例(13.6%),好轉1例(4.5%);18例輕度吞咽困難者全部痊愈。
3 討論
腦梗死是吞咽障礙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約占全部吞咽障礙的25%。這類患者最大的危險和痛苦就是常常將水、食物等本應咽入食管的東西誤吸入氣管,導致肺部感染;同時患者常因怕被嗆而拒服水、食物和藥物并因此引起嚴重營養(yǎng)不良,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病死率明顯升高。因此,及時、有效地治療該病癥,盡早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對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積極治療吞咽障礙可明顯改善吞咽功能,攝取足夠的營養(yǎng),減少脫水、營養(yǎng)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有利于機體康復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腦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訓練是一種簡單、方便、經(jīng)濟、實用而值得推廣的康復技術,它需要護士的耐心細致和患者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護患之間良好的溝通,患者渴求病愈的心態(tài),護士對患者的責任意識及訓練有素的技術實施是完成此項工作的前提,通過上述康復訓練,不僅提高了早期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了醫(yī)療費用,適宜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倪朝民.腦血管病的臨床康復[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127.
[2]韓曉微,王桂靜,林桂英,等.腦血管病吞咽障礙的護理[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32:380.
篇3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訓練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OU Ye-qing,XIANG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68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2 groups.Results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reduce incidence rate of aspirated pneumonia,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Cerebral apoplexy;Swallowing disorder;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卒中即X卒中是一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會使正常的吞咽神經(jīng)調控機制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吞咽障礙,卒中性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卒中性吞咽障礙表現(xiàn)為食物攝入并由口腔轉運至胃的過程中發(fā)生障礙,導致不能安全有效地進食并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和水分的癥狀[1]。由于病變部位,評定方法以及評定時間的不同,不同的研究報道的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不同,其范圍在30%~70%[2],吞咽障礙與卒中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誤吸以及營養(yǎng)不良、脫水等密切相關,是影響急性腦卒中患者死亡和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對急性期卒中性吞咽障礙的及時、正確的評定及適時的采取相應的吞咽功能康復治療非常重要。我們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2015年09月~2016年11月的68例急性腦卒中并經(jīng)確診為吞咽障礙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屆全國腦血管學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68例腦卒中均伴有吞咽困難,患者發(fā)病時間最短9 d,最長為34 d。患者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4.6歲;其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24例,均為假性球麻痹患者。患者均生命體征穩(wěn)定,排除了吞咽相關器官器質性病變,認知情況良好,能執(zhí)行簡單的口頭指令。
1.2吞咽功能的評價:我們采用洼田飲水試驗[4]:分兩個階段,先用湯匙讓患者先喝1~2 ml水,如果患者在這個階段即發(fā)生嗆咳則無需進入下一階段,直接判斷為飲水試驗異常,如果第一階段無明顯嗆咳,則囑患者取坐位,讓患者像平常一樣喝下30 ml水,然后觀察和記錄飲水時間,有無嗆咳,飲水狀況等,并記錄患者是否會出現(xiàn)以下情況,如啜飲、含飲、水從嘴唇流出,邊吃邊要勉強接著喝,小心翼翼的喝等等,并對其進行分級判斷。I級為可一次喝完無噎嗆;II級為兩次以上喝完無噎嗆;III級為一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嗆;VI級為分兩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嗆;V級為常常嗆住,難以全部喝完。正常為I級5 s內完成;可疑的吞咽障礙為I級在5 s以上完成或II級;吞咽障礙為III級~V級。同時對洼田飲水試驗可疑患者給予吞咽障礙的“金標準”評定方法:電視透視吞咽功能檢查(videofluor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確診吞咽障礙,VFSS檢查采用60%的硫酸鋇混懸液+米粉調制成不同性狀的含造影劑的食物(流質和糊狀食物),在數(shù)字化胃腸X線機上透視下,把患者擺放到適當?shù)奈恢茫謩e對患者正位像及側位像下口、咽部、喉、食管的吞咽運動進行動態(tài)觀察,評估患者飲水、進食時口腔、會厭谷以及梨狀隱窩有無滯留、殘留、返流,咽通過時間,有無誤吸等吞咽障礙問題。通過VFSS檢查由經(jīng)驗豐富的言語治療師確診患者有無吞咽障礙,以及吞咽障礙的類型。
1.3康復訓練方法 全部患者人院后均針對腦卒中的給予常規(guī)治療,吞咽障礙康復訓練組給予吞咽功能訓練。
1.3.1吞咽障礙訓練 根據(jù)VFSS的評定采取針對性的吞咽功能訓練:①發(fā)音訓練;②患者面頰、唇等吞咽相關肌群的功能訓練以及促進舌的運動; ③患者喉上提訓練以及聲帶內收訓練;④患者頸部的活動度訓練和呼吸道的訓練;⑤患者空吞咽以及咽收縮訓練。
1.3.2直接進食訓練 ①飲食器具的選用以及食團入口的位置;②患者進食環(huán)境以及進食的;③食團的性質以及一口量。
1.3.3電刺激治療 使用神經(jīng)肌肉低頻電刺激和生物反饋技術等通過刺激完整的外周運動神經(jīng)來激活吞咽相關肌群,強化無力的吞咽肌群,幫助恢復吞咽肌群的運動控制。
1.3.4心理及藥物治療 我們根據(jù)患者的認知、情感施行心理干預,同時根據(jù)病情給予患者相應的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我們每天記錄進食前后疲勞感及程度,觀察患者每次進食所需要時間,面部肌肉力量,觀察患者出現(xiàn)吸入肺炎發(fā)生的情況患者是否出F誤咽、嗆咳,患者進食后口腔內殘留食物數(shù)量?;颊咄萏镲嬎囼炋岣?級同時營養(yǎng)狀況良好為顯效;患者飲水試驗提高l級同時營養(yǎng)狀況較好為有效;患者飲水試驗無變化視為無效。
2結果
吞咽障礙康復治療組平均住院天數(shù)為(21±5)d,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shù)為(30±4)d,(P
3討論
人正常人的吞咽運動可分為五個階段[5]:分別為口腔前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腦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礙表現(xiàn)為隨意性唇、舌及面頰等口腔期相關器官的運動差、吞咽啟動時間延遲、喉部上抬減弱以及與吞咽有關的肌肉運動協(xié)調性降低,主要出現(xiàn)在第吞咽過程分期的第2~4期。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結果可影響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康復,造成包括體重下降、脫水、營養(yǎng)不良、支氣管痙攣、氣道梗阻、誤吸性肺炎等嚴重問題,使患者產(chǎn)生抑郁,降低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社交甚至增加病死率。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腦卒中患者早期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可最大程度促進吞咽功能恢復。一方面可促進肌肉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皮質感覺區(qū)擴大,使神經(jīng)網(wǎng)絡重組及側枝芽生:一方面康復訓練可以防止咽部肌群發(fā)生廢用性萎縮[6]。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導致患者食物或分泌物的誤吸是引起吸人性肺炎的首要原因,腦卒中患者攝食時采取特定的進食、改進食物的形狀以及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均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誤吸的發(fā)生,吞咽功能的康復鍛煉可以恢復或提高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減少由吞咽困難引起的各種并發(fā)癥,顯著提高了腦卒中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曾西,許予明.實用吞咽障礙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00-01.
[2]Edmiaston J,Connor L T,Loehr L,et al.Validation of a dysphagia screening too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19(4):357.
[3]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16):38l-384.
[4]曾西,許予明.實用吞咽障礙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48-49.
篇4
【關鍵詞】康復訓練;腦梗塞偏癱;肩關節(jié)半脫位
【中圖分類號】R49;R74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436-02
腦梗塞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為肩關節(jié)半脫位,這種癥狀一般發(fā)生在患者發(fā)病的3周內,一般都發(fā)生在偏癱側上肢弛緩狀態(tài)下[1]?;颊甙l(fā)生這種癥狀,會引發(fā)其發(fā)生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和肩關節(jié)疼痛等并發(fā)癥,同時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復造成嚴重的影響。對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癥狀,促進患者的康復,但是訓練不規(guī)范也能導致其發(fā)生副作用,對治療造成一定的影響。我院對收治的腦梗塞偏癱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者采用康復訓練,取得顯著效果,以下是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和治療的280例腦梗塞偏癱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者,均為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4例;年齡在49~78歲之間,平均為(65.0±1.5)歲;病程在15~67d之間,平均為(24.5±2.0)d;124例為腦出血、156例為腦梗死;左側偏癱144例、右側偏癱136例。排除患者因其他外傷而引發(fā)的肩部疾病。患者就診前均未進行康復訓練治療。
1.2 方法
良肢位擺放:患者處于仰臥位,將患肩墊高,避免肩后縮;患側上肢要伸展并稍微外展,前臂旋后,讓腕關節(jié)和手指伸展開?;紓任粸榕P位,將患肩充分向前伸,避免其患肩后縮和受壓,伸展患肘?;颊咛幱谧粫r,將患肢伸直,放在前方的桌子上。站立或者行走時,要避免和防止患肢自然下垂。Bobath握手:將雙手交叉,讓雙上肢充分上舉,多次反復進行?;顒蛹珉螏В翰捎檬址▽珉喂堑奈恢眠M行糾正,讓肩胛骨充分的外展和前屈以及上抬,同時還要向上旋轉。
1.3 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前后,對患者的雙側肩關節(jié)進行X線片拍攝,同時測量肩峰與肱骨頭間的距離。0度:患者的癥狀完全消失,肩胛盂與肱骨頭的間隙增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X2檢驗,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結果
2.1 肩關節(jié)半脫位情況
280例患者中,80例I患者,64例復位;152例II度患者,36例復位,88例患者轉為I度;48例III度患者,12例轉為I度,20例轉為II度;復位率為35.7%,治療有效率為78.6%。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現(xiàn)象,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50,P
2.2 FMA和VAS評分
2.3 不良反應 8例患者發(fā)生肩關節(jié)旋肌袖損傷,占2.9%。
3 討論
一般情況下,人體的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主要是依賴肱骨頭與肩胛骨關節(jié)盂間的特殊位置所形成的“鎖定機制”,對患者進行前瞻性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肩關節(jié)半脫位癥狀,同時還可以改善其而引起的功能障礙等,經(jīng)過對患者進行肩胛骨位置的矯正,防止患者的異常肌張力強化和形成。有效地避免和防止患者的肩胛骨往后縮和下移等,恢復患者關節(jié)位置,進而恢復肩關節(jié)的鎖定機制。
總之,患者的FMA和VAS評分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同時改善患者的患側上肢運動功能,緩解患者的肩關節(jié)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但是,如果出現(xiàn)訓練不規(guī)范的情況,則會引發(fā)相關的副作用,進而影響訓練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莊禮興等,韓德雄,莊.靳三針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塞偏癱J針灸臨床雜志2010,03:5
篇5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 腦埂塞
腦埂塞是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與腦部的動脈粥樣硬化和栓子形成有關,且常伴有多種并發(fā)癥,包括心肌梗死、多器官感染、腎功不全、褥瘡、關節(jié)攣縮、繼發(fā)性癲癇、應激性潰瘍及相關心理問題。本文將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埂塞治療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經(jīng)臨床確診為腦埂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齡46~85歲,平均76.3±4.3歲,既往病史無顯著差異,均行腦埂塞常規(guī)治療。
1.2 方法:將7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行早期康復護理。根據(jù)療效評定標準[1]分別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及滿意度。
1.2.1 療效評定標準 基本康復: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 ~ 100%,0級病殘程度;顯效: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 89%,1 級3 級病殘程度;有效: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 45%;無效: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不超過18%;
1.2.2 康復護理方法:
1、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在發(fā)生腦埂塞后,由于常伴有多種并發(fā)癥,可能產(chǎn)生多種不良情緒,包括焦慮、恐懼等,如不加以引導,患者可能會消極面對治療。護理人員可積極的向患者普及相關醫(yī)療知識,積極的溝通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其建立信心,積極參與治療及后續(xù)的康復計劃。但切不可夸大治療及康復效果,避免患者在未實現(xiàn)期望后,對今后的治療及康復更加的抵觸。注意對患者家屬或其陪護人員的教育指導,讓他們配合護理人員一同對患者進行鼓勵,可有較好的效果。
2、變動 應注意長期臥床患者的變化,避免某一局部皮膚的長期受壓,造成褥瘡的產(chǎn)生。規(guī)律性的幫助患者改變,保持患者身體清潔及室內環(huán)境衛(wèi)生,避免感染。注意患者飲食,不可大量進食,避免胃腸功能減低造成的消化不良。長期臥床的患者,其機體的抵抗力下降,需盡力避免感染因素,尤其是院內感染。隨著患者病情的平穩(wěn),可逐漸幫助其學習及鍛煉主動翻身,爭取能實現(xiàn)患者自主改變。
3、肢體鍛煉 對于有偏癱的患者,應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之后,盡早的進行患側肢體的被動運動,避免肌肉萎縮,改善局部組織的血運及關節(jié)僵硬。為今后可能的運動能力恢復做好前期的準備。當患者恢復到一定階段時,可逐漸的增加其主動運動的訓練。
4、營養(yǎng)指導 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狀態(tài),指導其健康飲食。避免增加其腦埂塞再發(fā)的飲食因素。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教育工作,普及健康飲食習慣。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效果比較,總體有效率差異明顯P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效果滿意度相比較,觀察組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
3 討論
腦埂塞根據(jù)栓子形成的原因不同,病因復雜,常突然起病,并伴有多種不同的腦損傷表現(xiàn)。因大腦細胞的損傷修復能力較差,因此,在腦埂塞康復階段的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內血管的彈性下降,再加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使得老年患者出現(xiàn)腦埂塞的幾率增加[2]。對于此類患者,不僅應行常規(guī)護理,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康復護理,達到提高其生存質量、改善心理狀態(tài)的目標。
應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護理。例如對伴有吞咽障礙的患者,可指導患者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攝食訓練,逐步恢復其吞咽能力,避免相關并發(fā)癥如墜積性肺炎的產(chǎn)生。本次研究結論顯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進行護理的方式方法,可顯著影響患者的治療結果。提示腦埂塞患者的預后與其功能鍛煉及心理狀態(tài)關聯(lián)密切。積極的康復訓練,合理的生活習慣等對腦埂塞患者的康復有顯著影響。
注意到腦埂塞患者的年齡往往偏大,其心理狀態(tài)和意志相對脆弱,因此應特別注意在康復護理過程中的心理輔導。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從多個角度激勵其對提高生存質量的愿望,更早、更多的進行主動訓練。尤其對于在腦埂塞后出現(xiàn)語言障礙的患者,更應疏導其不良情緒,保持積極耐心的溝通,幫助其從簡單音符的發(fā)音甚至是口部肌肉的鍛煉開始,逐步恢復語言能力,或者恢復患者進行簡單溝通的能力。
患者的家屬或陪護人員對長期臥床的患者幫助明顯。加強對此類人員的相關醫(yī)療知識的教育,使其可以更好的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在患者出院后,也可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