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飾禮儀差異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服飾禮儀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十分熱情好客,與親朋好友在一起就餐圖的就是熱鬧和喜慶。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我們常??吹絼澣?、行酒令、相互敬酒等場面。為了顯示主人的熱情好客,餐桌上的飯菜通?;臃倍?,十分豐盛。中國飲食推崇群享方式而通常實行合餐制。大家圍坐在一起,共享餐桌上的任何一道美味,體現(xiàn)出中國飲食方式的共享性特征,這是集體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說明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更注重人際關系、社會角色的協(xié)調與分配。而西方人用餐,人們一是講究吃飽,二是享受用餐的情趣和氛圍。西方飲食主要以獨享方式進行,奉行分餐制。大家雖然坐在一起,卻各吃各的,分盤進行,充分體現(xiàn)出人際關系中的個性獨立。對以個人主義為取向的西方社會來說,個人自由被當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必須遵守。[1]中西方餐飲禮儀各方面都被賦予了豐富而獨特的飲食文化內涵,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為增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西方服飾受不同環(huán)境、不同文化的影響,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穩(wěn)健持重、知足常樂、因循守舊的思想意識,使得中國人著裝特別講求和諧。像雍容華貴的唐裝、使用方便的中山裝,含蓄雋永的旗袍更是中國女性獨具特色的民族服裝之一,展現(xiàn)出東方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氣質。而西方國家更強調個性解放,利用各種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來完美身體曲線。服裝概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服裝突出個性、彰顯個性。在正式社交場合,西方男士習慣穿著西裝,搭配白襯衫和領帶。當然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fā)展,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中西方服飾文化融合趨勢空前加強。如今的中國人穿著打扮也日趨國際化,正式場合上的著裝與西方的差異越來越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服飾方面的差異也很難完全消弭。例如女士穿黑色皮裙在西方被視為是的符號,但在中國則沒有這個概念?,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禮儀專家在傳播女士穿黑皮裙的禁忌,其實也大可不必,在中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際地位逐漸凸顯的今天,我們不必一味屈從于西方的文化,正如我國目前利用孔子學院來傳播中國文化一樣,我們同樣固守我們本土的服飾文化和禮儀,來影響在中國的西方人,讓他們也入鄉(xiāng)隨俗,尊重我們的文化和民俗。
三、中西方稱呼禮儀差異
篇2
【關鍵詞】差異;文化;禮儀
【中圖分類號】G522.48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9-0091-01
一、引言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獨特的禮儀,只有認清中西文化禮儀的差異,才能在外事交流中表現(xiàn)得正確得體,在外語學習中正確理解領會異族文化內涵。
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繼承了幾大古代文明,經過中世紀的黑暗,迎來文藝復興,孕育出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文明,產生了現(xiàn)代科技和文化。因而,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二、禁忌習俗的差異
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教故事“最后的晚餐”中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西方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不喜歡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于雙數(shù),追求成雙成對。 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后補禮”。 中國人送禮時習慣說“禮不好,請笑納”。對年長者不能送“鐘”,送禮不送烏龜,因烏龜有“王八”之稱。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論個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
三、語言行為禮貌的差異
在朋友見面時,中國人愛說:“吃飯了沒有?”“您去了什么地方來著?” 對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多少觸犯了他們的隱私權,他們會感到不高興。同樣,漢語中的“到哪兒去啦?”很多西方人士聽后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你管得著嗎!難道我就沒有一點自由嗎?他們沒有弄清楚在中國“你去哪?”是問候語。實際上,問話人并不想知道答話人去哪,只是為了禮貌而已。而在這種場合下,西方人則說Hello、或Hi。分手時,他們還要說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之類的話。中國人分手時,客人對主人說“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慢走”、“走好”之類的話。
在漢語里很禮貌的稱呼在英語文化里卻可能是很不禮貌的。例如:“小+姓”(如“小李”),在漢語里是個親切的稱呼語。但若用此稱呼美國人,卻是極不禮貌的。反過來美國人喜歡用名字稱呼對方,以示親切。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兒子甚至對其父親直呼其名。但在中國,直呼其名在很多場合則顯得不夠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諱。中國人稱呼別人時,有時在此人所擔任的職務前加上他的姓,如“張經理”、“王校長”、“劉老師”、“趙阿姨”,變成英語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等。這樣的稱呼都是屬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英美人稱呼男的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夠了。只有少數(shù)職業(yè)或職務可用于稱呼。如醫(y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等。
在聽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詞,貶低自己一番,表現(xiàn)得很謙虛,而西方人則一般沒有貶已尊人現(xiàn)象。他們聽到贊揚后往往表示高興并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中國人請客時,無論菜多么豐富,總是謙遜幾句“今天沒什么好菜,隨便做幾樣”。本是客套話,可西方人聽了認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見沒有誠心,同時也說明你不尊重我。同樣中國學生聽到外國人說:“你的英語說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語說得不好”以示謙虛,孰不知客人聽了這種回答是要生氣的。因為英語是他的母語,他有能力判斷語言的好壞,學生的回答等于說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語,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揚時,首先表示感謝,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huán)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中國傳統(tǒng)服飾有中山裝、旗袍。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較為隨意的服飾。
五、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既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
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六、結束語
通常,人們習慣上將文化分成兩類。一類是知識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科技成就等。另一類是交際文化。包括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交際文化在語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廣,從日常談話中的問候、告別、稱贊、致謝、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語至身勢語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傳遞的,文化有其共性,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異,妨礙文化和語際交流的正是分屬不同文化和語言的特殊現(xiàn)象。這是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傳統(tǒng)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許多地方存在差異,尤其是交際文化上的差異更明顯。
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huán)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在禮儀的表現(xiàn)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行動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在言傳的同時,還需意會。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tǒng)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我們應該努力保護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未來,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篇3
對中西方商務談判差異的淵源的探討將有助于談判者更好了解自己,也能從客觀的角度了解對方,從而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沖突,排除文化障礙,共同創(chuàng)造能適應雙方經濟文化的環(huán)境,促進雙方貿易往來,實現(xiàn)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重要 影響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1. 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通過社會關系相互傳遞從而被大家都認同的行為特征和價值觀,它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等。文化的概念廣而且復雜,但它實際上包括了人們生活的每一方面,涉及到人們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各種需要。
2. 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的地域不同,民族、經濟、政治、觀念及宗教有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造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
(1)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的地理區(qū)域由于地理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和傳統(tǒng)習慣等的差異,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
(2)民族差異
民族差異是指不同的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語言、風俗、愛好和習慣。他們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方面各有其特點。就拿我國的漢族和美國來說,我們漢族性格溫順,是典型的農耕民族特征。美國人的性格開朗大方,待人熱情,從而導致了美國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與我國漢族都相差甚大。
(3)政治差異
政治差異是由于各國的政治制度及政治法規(guī)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作用,從而使得各國人民在政治觀念方面存在差異。拿中國古代和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古代皇帝常常使用疑詔詭使、倒言反是等權術,在監(jiān)察工作上采用連坐告密、遣史巡行、牽制監(jiān)督、特別偵緝、密奏傳呈、檢核薄冊、舉動案章等方式;而西方社會則是試圖通過政治權利內部“分立”、“分工”來達成權力的均衡,以防止權力專制和腐敗。
(4)經濟差異
經濟差異是由于經濟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xiàn)。例如,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高,人們更注重生活質量,安全意識也普遍較強。而中國正處于發(fā)展中,更加注重的則是工業(yè)上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提高。
(5)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有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主要流行在北歐、北美和澳洲,還流行于西歐和南美國家;中東及北非大體上屬于伊斯蘭教范圍;亞洲很多地區(qū)的人民則信奉佛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戒律,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6)觀念差異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標準,它包括時間觀念,財富觀念,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對風險的態(tài)度等,同樣的事物和問題,不同社會的人會得出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觀念差異對人們的影響滲透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影響了人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諸多差異,最終形成了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彼此的文化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如欲在商務談判中不辱使命,穩(wěn)操勝券,就必須了解文化對談判方面的影響。而在禮儀上、語言與非語言上、時間觀念上、談判風格上以及溝通方式上這些方面對談判的影響極為明顯。
1. 禮儀上
禮儀是在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容貌、風度等行為規(guī)則和形式。中西方之間的禮俗各不相同。例如,在穿著方面上,我國服飾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來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顏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而西方國家如英國人,他們注重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tài)度優(yōu)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門,就得衣冠楚楚。英國中、上層的人士由于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也養(yǎng)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于墨守成規(guī),莊重。如果不了解各方的禮儀就容易失禮于人,對談判的結果是否成功有著直接的影響。
2. 語言和非語言上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中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溝通。語言是任何國家、任何地區(qū)、任何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但跨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愿、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fā)言,或從對方發(fā)言中我們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最經典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中方說的“Yes”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癗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沒有經驗的談判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溝通中,還表現(xiàn)在非語言溝通上。非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身體語言。一些身體語言在一種文化中是無傷大雅的。而在另一種文化中這個相同的身體語言可能是帶有侮辱性質的。如:不要接觸馬來西亞人的頭,因為馬來西亞人認為那是靈氣所在;在意大利人面前觸摸一側鼻子則意味著不信任;和法國人談話,則需要專心直視對方等等。
3. 時間觀念上
時間的意義也是因文化而異,因此它也直接地影響著中西方之間的談判。中國人對時間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們喜歡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在商務交往中,信奉欲速則不達,防止拔苗助長、急躁妄為。如果時機不成熟,則按兵不動,也不草率行事。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深入,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正在逐漸加強,工作效率也在不斷提高;西方人非常注重時間觀念,他們把時間看做金錢,因此,在談判中不喜歡拖延談判,中斷談判,遲到早退,他們傾向于準時展開會談,按日程安排一步步達成最終的協(xié)議。
4. 談判風格上
文化不僅決定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從而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按照中國文化特點,在談判時,一般注重“先談原則,后談細節(jié)”的風格,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jié),避免討論原則”,而這種差異常常導致中西交流的困難。中國人喜歡在處理麻煩的細節(jié)問題之前先就關系雙方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后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思維定勢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討價還價中,處于較為有利地位。西方人通常認為細節(jié)是問題的本質,因而他們比較愿意在細節(jié)問題上多動腦筋,而對于原則性問題的討論則顯得比較松懈。
5. 溝通方式上
中國文化追求廣泛意義的和諧與平衡,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面子”觀念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層次,并直接影響商務談判。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不喜歡直接、強硬的方式,對對方提出的要求常常采取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方法作答,或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而西方,比如德國人,他們則喜歡直截了當?shù)臏贤?,所以他們希望對方能直接回答的疑問。因此,在談判前,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溝通方式,才能在談判內中與對方順利進行談判。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常常沒有領悟、重視或注意到文化對談判方式的重要影響。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有些談判者也許已經注意到談判對方的一些“不同的”、或者“費解”的談判方式的具體表現(xiàn),但卻認為并不重要。有的人盲目的認為涉外談判是用事實和數(shù)據說話,而事實和數(shù)據是通用的。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xiāng)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我們先來看個例子。
1992年,來自中國商務談判代表和其他12名不同專業(yè)的專家組成一個代表團,去美國采購約3000萬美元的化工設備和技術。美方自然想方設法令他們滿意。其中一項是在第一輪談判后送給代表團每人一個小紀念品。紀念品的包裝很講究,是一個漂亮的紅色盒子,紅色代表發(fā)達??僧敶韴F高興地按照美國人的習慣當面打開盒子時。每個人的臉色卻顯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頂高爾夫帽,但顏色卻是綠色的。美國商人的原意是:簽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爾夫。但他們哪里知道“戴綠帽子”是中國男人最大的忌諱。最終代表團沒簽下合同,不是因為美國人“罵”人,而是因為他們對工作太粗心,連中國男人忌諱“戴綠帽子”這點常識都搞不清。怎么能放心地把幾千萬美元的項目交給他們?由此可見,美國人這次談判失敗,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
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在商務談判中,如果不重視對方文化的差異性,就容易導致談判的失敗。
四、如何對待中西方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
1. 談判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一般包含四個階段:一是寒暄,談一些與工作不相干的話題;二是交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三是進行說服;四是作出讓步并最終達成協(xié)議。進入正式商務談判之前,人們一般都對商務談判的進程有一種預期。這種預期往往影響著談判進展的控制和談判策略的選擇。由于來自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在語言及非語言行為、價值觀和思維決策方面存在差異性,使得他們所持有的預期也不盡相同,而不同的預期又會引起這些談判者在談判各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上的差異。
(1)寒暄
這里的寒暄意旨為建立關系或者彼此相識而進行的與談判“正事”無關的所有活動,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戶的背景和興趣,從而為選擇適當?shù)暮罄m(xù)溝通方式提供重要線索。就美、中文化差異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因此,美國商人花在與工作不相干的交談或了解外國對手上的時間很少,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則來得很快。美國人在談判桌上會討論一些與生意無關的話題,如天氣、家庭、體育、政治等,但他們這樣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禮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鐘以后就會進入下一階段。相反在看重相互關系的中國文化中,卻常常在這一階段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費用,著力于先建立舒適的私人關系,然后再談業(yè)務。
(2)交流工作信息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現(xiàn)種種不完全性特征。
一是語言差異和行為差異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錯誤。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講話者講話內容的80―90%――這一事實意味著有10―20%的信息被誤解或聽錯了??梢韵胂螅斠粋€人講第二語言時,誤解或聽錯的百分比將會急劇上升。而且當?shù)诙Z言能力有限時,甚至整個會話可能全部被誤解。行為方面的文化差異往往較為隱蔽,難以被意識到。當外國談判者發(fā)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fā)生的錯誤。
二是非語言交流技巧差異所產生的信息不對稱。有時為了從談判對手那里搜集信息,會采用“單向型”談判策略――讓外國對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間客觀存在著交流技巧差異,如沉默時段、插話次數(shù)和凝視時間差異。特別是當這種差異較為明顯時,信息不對稱就自然產生了。比較中、法文化,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視和插話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但沉默時段較長,而法國談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會在對方沉默時填補這些時段。
三是價值觀差異所引起的信息反饋速度及內容不對稱。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或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強調“專時專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國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具有此類特點。而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強調“一時多用”,如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則具有此類特點。在多種時間利用方式下,人們有寬松的時刻表,淡薄的準時和遲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饋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類型的買方和賣方關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買方和賣方關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買方和賣方關系依賴于買方的信譽,注重直率和講心里話。
(3)說服
說服就是處理“反對意見”,去改變他人的主意。說服是談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們對說服的認識、說服方式的選用往往因文化而異。在注重垂直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往往趨向于將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上,說服階段要“爭論”的內容就很少。即便進行說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會選擇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說服的方式和結果還與地位關系有關。如在日本文化中,因為比較放肆或強硬的談判戰(zhàn)略可能會導致丟面子并破壞重要的個人關系,所以較少被使用。但有時在非正式場合也會被買方使用。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信奉坦率、競爭和平等價值觀,認為說服是最重要的,談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見以便加以處理,例如,美國商人喜歡在談判桌上攤牌,急于從信息交流階段進入到說服階段。此外,談判時也易于改變思想,使用較其他文化相對多的威懾性說服戰(zhàn)術,并且常常會流露出一種易激動、在其他文化看來可能是比較幼稚的情緒。
(4)讓步和達成協(xié)議
基于客觀存在的思維差異,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呈現(xiàn)出決策上的差異,形成順序決策方法和通盤決策方法間的沖突。當面臨一項復雜的談判任務時,采用順序決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人常常將大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任務。將價格、交貨、擔保和服務合同等問題分次解決,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從頭至尾都有讓步和承諾,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一連串小協(xié)議的總和。然而采用通盤決策方法的東方文化則要在談判的最后,才會在所有的問題上作出讓步和承諾,達成一攬子協(xié)議。
2. 談判后:因文化而異搞好后續(xù)交流
國際商務談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續(xù)交流行為。不同文化對合同的內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如:美國文化強調客觀性,注重平等觀念,因此,往往依賴界定嚴密的合同來保障權利和規(guī)定義務。結果,美國企業(yè)之間的合同常常長達百頁以上,包含有關協(xié)議各個方面的措辭嚴密的條款,其目的是借此來保障公司不受各種爭端和意外事故的傷害。此外,不拘禮節(jié)的美國文化一般將合同簽訂儀式視作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的舉動,所以合同常常是通過寄發(fā)郵件來簽訂的。
那些注重關系的文化,其爭端的解決往往不完全依賴法律體制,常常依賴雙方間的關系。所以,在這些文化中,書面合同很短,主要用來描述商業(yè)伙伴各自的責任,有時甚至寫得不嚴密,僅僅包含處理相互關系的原則的說明而已。即便是針對復雜的業(yè)務關系而制定的詳細合同,其目的也與美國人所理解的并不相同。注重關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舉行一個由各自執(zhí)行總裁參加的正式簽字儀式。
就后續(xù)交流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續(xù)交流。但是在注重個人關系的文化中,保持與大多數(shù)外國客戶的后續(xù)交流被視作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部分。
以上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分析了其商務談判,從事中西方文化商務活動的人都應該高度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個人或群體的態(tài)度傾向決定著文化差異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異,也可以將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降低到最低點。人們在進行跨文化商務談判時,如果能克服文化障礙,知己知彼,入鄉(xiāng)隨俗,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那就能促進雙方的了解,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應雙方的經濟文化環(huán)境,以便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劉莉芳.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科技情報,2006年第9期.
[2]劉白玉.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商業(yè)視角.
[3]洋洋.日禮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對談判的影響.
[4]Kitty.O.Locker.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篇4
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蓪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
篇5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中外合資企業(yè);積極影響;應對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外資企業(yè)涌入我國投資辦廠。這讓中外合資企業(yè)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而企業(yè)內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F(xiàn)如今,怎樣巧妙地去應對中西文化差異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眾多中外合資企業(yè)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才能夠正確處理好中西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制定適宜的、合乎企業(yè)文化的應對策略,我們就必須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探索適合中外合資企業(yè)的跨文化企業(yè)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資企業(yè)經營的更好,更適應現(xiàn)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資企業(yè)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企業(yè)的文化特征與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形成也正是因為它們的淵源有所不同。這些淵源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
地理環(huán)境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耕國家,有龐大的農業(yè)人口,因此從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給自足、滿足于現(xiàn)狀,不求上進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與冒險精神。另外,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環(huán)境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區(qū)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個性特質。而西方人不同,他們更注重人對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數(shù)國家是處于一種開放的海洋形地理環(huán)境,他們的工商業(yè)與航海業(yè)相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比較發(fā)達,但是他們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與地理條件并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們若要生存,就必須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資源,去發(fā)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質。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便產生了一種對自然界的探索欲與征服欲。同時,海洋形的地理環(huán)境周邊的山峰海嘯與動蕩不安,也讓西方人養(yǎng)成了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種張揚的個性。
(二)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的表達包括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在語言表達方面,中國人表達方式的口氣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給西方人一種排外的感覺;而西方人直來直去,讓人覺得簡單大方。在書面表達方面,中國人比較重視用詞的嚴謹和含蓄,給人一種多樣性與模糊不清的感覺,而對句式的要求比較寬松,強調以神統(tǒng)形;而西方人很重視句式的排列,從個體上把握事物,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實現(xiàn)認識與理解事物的目的,他們強調以形傳意。
(三)價值觀念
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輕個人,重集體的思想觀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輕集體,重個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認識,便出現(xiàn)了集體本位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的極大差別。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強調自我和獨立見識。首先,他們認為,在這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每個人的生存質量都取決于他們的能力,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歡幫助他人,在他們眼里,幫助他人不僅會干涉別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會被別人當作是一種施舍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找麻煩。而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一種樂于助人的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在中國,樂于幫助他人,關心別人被大家認為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是大事小事還是家事私事都喜歡主動關心對方,而這種行為在西方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
(四)風俗習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風俗習慣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服飾禮儀、互贈禮品的差異尤為明顯。在西方國家的正式場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風格的西裝,搭配就是白襯衫、領帶,他們很喜歡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場合都穿禮服套裝,外出都會戴耳環(huán)等首飾。平時情況下,人們都喜歡穿休閑裝,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F(xiàn)在中國人的穿著打扮都往西方穿著的風格趨勢發(fā)展,以往比較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都已經不符合潮流趨勢了,現(xiàn)在正式場合的男女著裝和西方國家的穿衣風格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中西國家在互贈禮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對對方表示感謝等情況下會贈送禮品,我們收到禮物不會立即拆開,認為當面拆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西方人就不會這樣,他們一收到禮物就會當面拆開,認為這是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中外合資企業(yè)的積極影響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會給中外合資企業(yè)的日常運營帶來非常顯著的影響。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反而會成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維、管理視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資企業(yè)更易于增強員工的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當中外合資企業(yè)分析
當前所處的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和文化環(huán)境的時候,開始預測本行業(yè)或本企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和發(fā)展趨勢的時候,對它進行的評價的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簡單,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會使中外合資企業(yè)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剖析,多方面、多層次的進行理解,進行認識,使中外合資企業(yè)能夠用多種觀點去看待問題,對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徹,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維觀念更多的是創(chuàng)新,教育也以創(chuàng)新為主,著重體現(xiàn)在經營管理上,他們鼓勵研發(fā)部門,給予研發(fā)部門很高的薪水,讓他們研究新產品,使新產品進入市場,就是一種很好的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的管理活動。
(二)使中外合資企業(yè)具有更多選擇
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文化對它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資企業(yè)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更多的選擇,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資企業(yè)管理上的彈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選擇,既然是合資企業(yè),那么在銷售這一塊,公司的產品既可以賣到國內,也可以賣到國外,增加了產品的銷路;還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購和企業(yè)培訓人才這一塊,因為是中外合資,企業(yè)培訓人才的時候可以到國外總部培訓,同時增加了中外合資企業(yè)解決問題的技巧及應對方案,與此同時,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中外合資企業(yè)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企業(yè)的文化建設變得更加朝氣蓬勃,更加高效的促進了企業(yè)間溝通機制。
(三)中外合資企業(yè)更易于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發(fā)展
在中外合資企業(yè)中,內部的管理層人員經過長期的磨練,對中外合資企業(yè)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深刻體會到中外合資企業(yè)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資企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因此中外合資的管理者能夠自覺地進行角色轉換,對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夠更恰當?shù)睦斫?,比如說,中美合資企業(yè),能夠了解美國人的需求,根據顧客的需求研發(fā)出新產品,同時能夠制定出符合具有顧客民族特點的市場規(guī)劃,開發(fā)出迎合顧客興趣和愛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恰恰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中外合資企業(yè)的員工在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變得更加從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資企業(yè)中如何巧妙的應對中西文化差異
現(xiàn)代社會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中西方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而中外合資企業(yè)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那么我們如何巧妙的去應對這些文化沖突,緩解企業(yè)中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企業(yè)必須制定高效可取的應對策略。
(一)分析和識別中西文化差異
解決中西文化差異的首要關鍵便是分析和識別它們的文化差異。在中外合資企業(yè)中,文化沖突的類型分為不同的程度和類型,在消除文化沖突方面也有輕重之分。中外合資企業(yè)的中外雙方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爸挥邢嗷サ牧私?,才能在產生沖突時很快的理解對方,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原則,減少相互的文化偏見和誤解。”所以,在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和文化特點以后,中外雙方可以開展研討會、聯(lián)誼會等形式來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文化,促進中外雙方的關系。這樣不僅可以讓雙方了解對方的文化,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消除雙方的誤解與矛盾,加強雙方的信任與友誼,從而有利于發(fā)揮多元文化的優(yōu)勢,改善企業(yè)的管理,提高企業(yè)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yè)文化
中外合資企業(yè)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若是想讓它融合為一體,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yè)文化。中西方人的價值觀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資企業(yè)的企業(yè)文化建設過程中,并不應該消除文化差異,而是應該在尊重和保留雙方文化底蘊和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異多樣性這一特點建立一個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資企業(yè)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著中國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這樣可以減少企業(yè)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
在中外合資企業(yè)中,若發(fā)生文化沖突,那么中外雙方的管理人員都不免有不足之處。畢竟外方的員工不了解當?shù)氐恼Z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國的管理人員一般情況下很難在這方面做到紐帶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資企業(yè)對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對中國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從而了解和熟悉影響人們行為的文化因素。當然,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被培訓的員工在接受培訓的時候是否有機會充分的接觸其他文化并與外方人員溝通與互動。被培訓的人員也需要自身的體會來加強對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結論
作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中外合資企業(yè)在對外貿易發(fā)展以及各國的國民經濟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外合資企業(yè)同時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橋梁和紐帶。中外合資企業(yè)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復雜的問題,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異?!凹热晃幕町愂菬o法回避的事實,那么在跨文化傳播與交際中認知、理解、接受與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異就是我們應該也是必須采取的態(tài)度。”因此,企業(yè)管理人員必須要從企業(yè)自身著手,認識到企業(yè)文化的多元化,尋找科學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資企業(yè)的跨文化管理水平,減少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應對現(xiàn)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際對待沖突的差異及解決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0:99.
篇6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跨文化意識外語教學
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以全球化、國際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為時代特征的當今世界,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沖突更是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內容。費南姆與伯克納對在英語留學的外國學生關于社會交往方面所遭遇的困難做了一項實驗,實驗數(shù)據說明留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英國差異大,他們在社交往來方面遭受的困難也大,留學生在英國遭遇的最大困難在交友方面。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外國留學生由于和英國人接觸少,不易獲得在英國從事社交活動的技巧,文化方面的適應能力很難提高,因此產生文化休克現(xiàn)象。他們建議組織針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文化訓練。本文主要探討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傳授文化知識,真正做到在真實有效的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一、 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和思想的工具,每種語言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但據張伊娜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基礎教育的英語課堂上,文化教學主要是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這種將中西文化的學習完全割裂的做法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對英語學習越感興趣的學生越容易忽略母語文化的學習;二是能力很強的學生不能就母語文化的相關話題進行順暢的英語表達。
筆者認為學習外語的重點是為了提高語言交際效能,而提高語言交際效能的前提是掌握已有知識間的聯(lián)系及相應的文化知識。學習者通過比較目的語與母語以及目的語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區(qū)別,不僅增強了對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認識,而且也認識了語言和文化的本質,了解了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交際困難。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對人類不同文化間差異的理解和尊重,承認文化差異的價值,尊重差異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只有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
二、 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跨文化教育是指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互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教育過程,它是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發(fā)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國際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新理念。課標五級標準中有關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12條細則大致涉及以下四個板塊:道德與價值觀,文化與內涵,社交禮儀與非語言交際。
(一) 道德與價值觀
西方人崇尚個性自由,崇拜個人奮斗,尤其善于表達自己,從不掩飾成功的喜悅。而中國文化崇尚中庸,不主張炫耀,尤其避免鋒芒太露,招人嫉妒。在西方很多國家,在出席常規(guī)會議和講座時都有提前到達會場的習慣,只是,西方人提前到_的目的是為了占據前排比較顯眼的位置,并在紙牌上書寫自己的姓名,折疊后作為桌簽方便被提問。而在中國,很多時候,提前到的目的是為了搶個不顯眼的位置,避開他人視線,方便開小差而已。
在西方國家,強調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習慣過分關心他人,尤其是不能過問和干涉他人的私事。而在中國,判斷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常常通過他的奉獻精神來衡量的。在中國,主動關心他人、熱心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而在西方國家,一般人都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幫助,即使是善意的關心也會讓人感到不自然。所以,在西方,你時不時地看到在公交車上有些老太太寧可站在座位旁,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讓座,因為他們不愿意因為接受這種“照顧”而讓自己顯得老態(tài)龍鐘,一無是處。
在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jié)要少很多,而且一些漢學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帶有“女”字旁的漢字含有貶低女性的含義,如“妖,妓,奸,奴,妒,嫉,姘,,”等。雖然一直強調男女平等,而事實上,在中國,無論上學還是就業(yè),男女很難真正平等,近日廣州4位女學生在文塔下一起剃光頭以抗議“性別分數(shù)線”。而在西方國家,女性卻能享受很多尊重和保護婦女的傳統(tǒng)習俗,如男女同行時,男士有義務保護同行的女士,馬路上,男士通常走在外側,而讓女士走在相對安全的內側;進出公共場所,男士會主動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餐桌前,主動為女士移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位置后,在將椅子送回女士身后,請女士就座。
(二) 文化與內涵
中國受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影響,很多節(jié)日都是按照農歷上的節(jié)令產生的,如春節(jié)(正月初一)、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等等。再比如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jié)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西方,由于受宗教和商業(yè)經濟的影響,衍生出很多與宗教相關的節(jié)日,如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的萬圣節(jié)(Halloween)、圣誕節(jié)(Christmas)、感恩節(jié)(Thanks-giving Day)。
在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上中國人喜歡用大團圓的方式營造和表達歡樂之情,比如除夕的團圓飯,中秋的月餅,重陽的登高感懷,無不營造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對于節(jié)日慶祝的同樂氛圍。比如我們常說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普天同慶”“四海歡騰”等等,都強調在中國注重分享快樂、傳遞幸福這樣一種慶祝理念。而在西方,人們則常常用一種個性張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的西紅柿節(jié)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人們約用100多噸西紅柿捏爛后作武器展開激戰(zhàn),使整個市中心變成了“西紅柿的海洋”。一個小時以后,斗士們個個“彈盡糧絕”,“番茄大戰(zhàn)”宣告結束。接著,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把所有能夠利用的自來水龍頭全部打開,一個小時后,整個廣場和街道被打掃得干凈如初。文化是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學習外語時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這樣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使交際順利開展下去。
(三) 社交禮儀
在中西方宴請禮儀上存在很大差別,在中國,人們常常會準備一桌子的菜肴,然后很謙虛地說:“沒什么好菜,隨便吃點,千萬不要客氣。”用餐前,經常要主人三番五次邀請之后客人才能動筷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常常會主動將一些特色菜強塞給客人,經常是客人看著一碗堆積如山的菜肴,不知所措。英美國家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涼菜、一盤炒飯、一盤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后隨意添加,邊吃邊談,無拘無束。主人通常用“Help yourself!”(請自便)邀請客人開始宴席。在英美國家,客人在用餐時一定會不停地夸贊主人的廚藝好,烹飪水平高,如Everything is so delicious等贊美的話,而主人也會欣然接受贊美。但在中國人們似乎還沒有這個習慣,經常女主人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男主人在席間陪的不亦樂乎,只有等客人差不多吃完的時候,女主人才有片刻閑暇。在宴會結束時,西方人經常用“Bye-bye!”“See you later!”等簡單與客人告別,而中國人則要一邊說著客套話,一邊將客人送出大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職務甚至收入等私人信息,而西方人則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們經常用“吃了嗎?”來開始與他人的談話,而這種打招呼的方式讓西方人吃不消,他們常常會很疑惑對方是不是在邀請他們就餐,兩種不同的文化會導致理解的誤區(qū)。再比如中國人收到禮物后,由于擔心他人說他貪心,所以都是將禮物放在一邊,而西方人則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禮物打開并當面表揚一番。
(四) 非語言交際
非語言交際包括哪些內容似乎仍未最后劃定,但胡文仲認為,非語言交際包括手勢、姿勢、體態(tài)、服飾、眼神、表情、體矩等。
肢體語言是表情達意的一種有效補充,如果能正確理解他人的體態(tài)語對于我們順利開展交際是很有幫助的。布羅斯納安在研究了中西方在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異同后注意到:“英語國家的男子借火抽煙時坐著不動,也許只是用手遮擋一下,以防火被風吹滅,中國人要站起來,就是難以站起來也絕不偷懶,還要用另一只手幫助對方幫自己點煙?!痹偃缯埱蟠畋丬?,在美國與英國是舉起一只拇指,在某些南美國家是手背向車,伸出食指手勢。而在中國,此類手勢只表示“棒”的意思。伸出右手,豎起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把食指和拇指組成一個圈,表示“行嗎?”“行?!币话阌糜谡髑髮Ψ揭庖姡喈斢凇癘K?”“OK!”
牛津英語9A Unit 2 Colours中詳細介紹有關顏色和心情的相關知識,如中國人婚禮上穿著紅色服裝象征喜慶,而西方人則選擇白色婚紗以示純潔。“黃”與“紫”兩種普通的顏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在中國,黃色代表皇親國戚,象征著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如清代皇帝賜與有軍功的臣子一件黃馬褂,以示皇恩浩蕩。而在西方,紫色則象征尊貴和王權,如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為紅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等。
三、 結論
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巧妙設計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逐步提升社會文化交際能力。課標對我國教學改革起著導航作用,是所有一線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基本依據,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筆者就如何利用現(xiàn)行教材有效培養(yǎng)我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能關注這個問題,使我國初中生的英語Z言水平出現(xiàn)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李明遠,彭華清.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 2016(28).
篇7
問卷發(fā)放的對象主要是英語專業(yè)的維吾爾族,一共發(fā)放75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3份。調查問卷由個人基本信息、母語文化認同問卷、英語文化認同問卷和文化認同情況對比等四組信息組成:第一組,是受側試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年級、學英語年限等;第二組。是母語文化認同調查信息,主要了解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身份;第三組,英語文化認同調查信息,主要了解學習者的英語文化身份;第四組,是母語與英語文化認同對比。母語文化認同的調查信息和英語文化認同調查信息的的內容均一一對應,包括19個題目,分8類,涉及習俗和禁忌(題目10~12);飲食習慣(題目1)、服飾的選擇(題目8~9);的態(tài)度(題目2-3);婚姻觀(題目6~7);節(jié)日的態(tài)度(題目4~5);語言學習的態(tài)度(題目17~19);文化認同(題目13~16)。在統(tǒng)計問卷的基礎上,對母語文化認同、英語文化認同及文化認同對比情況的結果主要反映在如下表中(1~3):從上述3個表所顯示的數(shù)據來看,這些英語專業(yè)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母語文化認同。在學了數(shù)年英語之后,英語文化的滲透對其母語文化認同的各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宗教方面,學生對于母語宗教和英語國家宗教的認同度差異非常大,高達82.5%的受測試者認同母語文化,而只有10%左右的受測試者認同英語國家宗教。由于調查對象都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因為受到家庭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仍保持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信仰和民間習俗。由于受測試者中沒有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他們對于英語國家的宗教的了解很少。從宗教認同調查來看,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于外來宗教的接受度不高,這與學生們學習掌握的關于英語國家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較少的緣故,這也與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有很大關系。第二,在服飾方面,只有34.6%的受測試者認同本民族的服飾,而有高達76.3%的受測試者認同英語國家的著裝品味。從以往研究看,通常民族服飾是民族的文明結晶,可以體現(xiàn)了國家、民族的人文精神、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穿著民族服飾有助于增強民族及文化的認同感。從測試結果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也高度認同西方英語國家人們的著裝品味。實際上,根據近幾年的教學觀察和對受測試學生的訪談,民族傳統(tǒng)服飾已不再是民族生活的主流服飾,尤其是對于當代大學生,對服飾的需求也趨于潮流化,這表明英語文化對母語文化具有較大的影響。第三,在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方面,受測試者對母語和英語文化的認同度都很高。有64.2%的受測試者表示他們喜歡并愿意學習自己的民族歌曲和舞蹈;90.2%認為自己的民族語言很美并愿意學習自己本民族的語言;95.6%認為保護和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很重要。相比較而言,66.2%喜歡西方歌舞和音樂。86.8%認為英語是很美的語言,喜歡學習英語;88.4%認為了解學習和掌握西方文化非常重要。第四,在習俗禮儀方面,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總體上比較信奉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不過也在逐步接受西方習俗禮儀。
首先,體現(xiàn)在飲食習慣上,調查結果顯示,在飲食觀點、規(guī)定和用餐方式等方面,信奉伊斯蘭教的受試者十分遵守伊斯蘭教的有關規(guī)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數(shù)民族英語專業(yè)學生中,一方面,他們受到家庭和宗教習俗的影響,遵守伊斯蘭教的就餐習俗;另一方面,受到英語文化的影響,逐步接受了西餐,調查發(fā)現(xiàn)有41.7%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是接受和欣賞西餐的,這也體現(xiàn)出英語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滲透。其次,在中西方節(jié)日了解上,少數(shù)民族現(xiàn)在依然傳承者只過自己民族特色節(jié)日的傳統(tǒng),對于漢民族的主要節(jié)日諸如春節(jié)、英語國家的圣誕節(jié)、新年等節(jié)日基本是不過的。不過他們對于這些非本民族特色節(jié)日的了解還是逐步在加深的,在筆者所在高校,無論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是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諸如情人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中秋節(jié)以及圣誕節(jié)等節(jié)日來臨時,同學們會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老師、家長和朋友送上溫馨的祝福,由此可以看出,新疆少數(shù)民族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他們傳承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第五,在婚姻價值上,維吾爾族習慣法中提倡男女平等,反對獨身。這些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雖然依舊遵從本民族的婚姻價值觀,但其婚姻觀已經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當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主張自由戀愛;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向事業(yè)型傾斜;生育觀開始由重數(shù)量向重質量轉變等。這些觀念的改變與他們接受了英語國家婚戀觀教育有不可分離的關系,這些改變與社會變遷導致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和相關觀念的變化都有直接的關系。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當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來說,一方面,他們通過信奉本民族的、禮儀、節(jié)日習俗等以此來維系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他們在多年學習過程中不斷接受本民族文化以外的某些英語文化規(guī)范,并且對英語文化有所了解,并受到一定的影響,對英語文化比較認同。這些都給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和政策的制定們提供了一些借鑒,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中開展外語文化教育,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民族歸屬感,還有利于他們接受新知識。
作者:高英單位:塔里木大學
篇8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影視欣賞;文化導入
一、引言
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由于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習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交際往往出現(xiàn)障礙。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sapir,1921)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存在不可分割和互相聯(lián)系的。我們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正是在對一種文化的了解的開始。然而,當英語越來越多地應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的英語只停留在書本上,當審視我們學校的英語教學時,實踐性很強的英語課已成為英語語言語法課。英語學習過多地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造成英語課堂成為簡單的語言灌輸,忽視了文化知識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得以提高,對學好英語沒有信心,有的學生大學后甚至放棄英語學習。顯然,我們的英語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師素質等存在著問題。然而近年來,西方影視欣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有些高校已在英語專業(yè)開設了該門課程,并被視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西方影視欣賞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阻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F(xiàn)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干擾被認為是教學“難題”之一,有人還認為它比不理解更為可怕(吳國華,1990)。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很大,重語言形式,輕文化導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采用“聽說法”和“語法翻譯法”,偏重語言知識而忽視文化知識,而忽視語言的載體功能。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談到只教語言不講文化的惡果時說:“采取只知其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轉引羅常培《語言與文化》,1989)由此可見,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否則無法真正掌握并駕馭一門語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影視教學是很勢在必行的。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中規(guī)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根據《大綱》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導入一定的相關的文化知識?!爸蛔⒁庑问?,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1999)影視是對西方生活習慣,民族風情,人文風俗,地理環(huán)境的一個縮寫,精彩的影片不僅能給人帶來愉快的感覺,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對學生也在進行文化導人。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我國與世界其它國家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學生從電視電影節(jié)目,網頁或者論壇上都已初步接觸過真實的視聽材料,將影視課引入教學課堂是對教材教學的補充。例如:在看完電影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電影中的人物性格,發(fā)展情節(jié),情感寓意,社會背景,語言習慣等等進行歸納總結,分小組討論,透徹的分析影片里的文化知識。在文化學習的同時也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用交際法或網絡教學法等安排原版電影教學活動是可行的。讓學生在對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從而達到對理解語言文化知識和掌握語言交際知識的目的
三、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文化的概念很廣,它可以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英語教學來講,它涉及到英語國家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美國人類學家Kluekholn認為“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是社會的遺產,而非生理的遺傳。它是后天習得的,而不是先天固有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為人所不知。
運用西方電影安排教學活動,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機會接觸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英語為本族語的語言材料,而且也真實地呈現(xiàn)了西方文化,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將影片分成多個部分,并根據情景教學法安排一些學習活動?;蛘咴诳赐觌娪昂筮M行小組分析或對電影中文化差異的比較,最后做出總結,在此過程中達到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目的。
作者認為影視教學的文化導入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語言文化因素,習語的文化淵源和文化內涵,成語、俗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等等。
2、交際文化因素:包括招呼、問候、寫信、致謝致歉、告別、請求、邀請等用語,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身體語言等語言表達方式等等。
3、觀念文化因素:家居,服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理解,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準則,崇尚標準等等。
4、社會文化因素: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政、經、史、地、文、及當代社會動態(tài)。
四、創(chuàng)造真實情景,挖掘學生理解力
在課內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Baltoya(1994)發(fā)現(xiàn):比起那些只單純通過聲音為媒介來提高聽力的學生而言,在課堂上觀看錄像的學生對同樣的聽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而且,如果電影中的對白配有較簡短的身體語言,那么學生對此的理解力就更好。Herron,Hanley和Cole(1995)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教授法語時,帶有描述性畫面的錄像對提高學生的法語聽力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當這些錄像與相關的圖片和背景性文字結合運用的時候,他們的法語成績提高得更快。這表明視覺材料的文化傳輸在聽說第二語言上發(fā)揮著明顯的作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事實上,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交際中常出現(xiàn)誤用,甚至鬧出笑話。影視教學作為集準確的原始口音,真實的文化氛圍和生動的情感表現(xiàn)為一身的情景教學材料,既能激發(fā)學習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適時變通思維模式又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力等。
篇9
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日益突顯出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本文探討了獨立學院如何基于英語教材,通過提煉其中的西方文化元素,進行中西文化差異性對比分析,并結合課堂實踐活動設計,以達到強化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在當今中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中西合作交流進一步擴大的背景下,大學生畢業(yè)后,走出國門去西方國家學習、工作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由于東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日益凸顯出其重要性與必要性。由教育部2015年出臺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單獨列出,并強調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可以看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被國家提到戰(zhàn)略性的高度??缥幕芯款I域的學者高永晨于2014年運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量表,對分布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6所高校的23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測評,研究結果表明,理科類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總分、知識模塊、意識模塊和態(tài)度模塊的得分上均顯著低于文科類學生(高永晨,2016)。研究指出,"雖然文理科大學生均要補上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的課,但似乎理科類大學生在這方面的要求更甚"(Ibid.,75),并預測提高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獨立學院由于條件和學科的限制,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很少能開設專門的跨文化類課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也缺乏對中西文化差異系統(tǒng)性的梳理與講解,學生即使對西方文化有些許了解,但這方面的知識卻零碎而孤立。為了應對新的時代需求,獨立學院該如何借助英語教學的平臺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個問題已經被提上日程。
一、跨文化教學研究概述
20世紀80年代,英國學者Byram和法國學者Zarate撰寫的關于文化教學的經典著作(Byram,1989;Zarate,1986)使得文化教學得到應有的重視。美國于1952年、1960年、1972年和1988年分別召開以文化教學為主題的研討會,就文化教學對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者的重要意義達成了共識。Brooks(1968),Nostrand(1974)和Robinson(1988)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了語言文化教學,試圖通過跨文化交際尋找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可行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Lange(1999)分析了1996年美國教育部頒布的外語教學新標準(新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文化是外語教學的基本核心),及其對外語教學研究和實踐的啟示。Patrick(2004)研究了如何通過文化內涵、學生介入活動、預期或實現(xiàn)的結果、學習內容和師生之間形成的關聯(lián)五個方面,來加強文化學習與教學(轉引自Mo-ran,P.R.,2004)。M.Gu,J.Patkin,A.Kirkpatrick(2014)從定位理論的視角研究了英語作為通用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動態(tài)身份建構。N.M.Iftimie(2015)則對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進行了探索。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及與國際接軌,語言與文化相關的研究文獻中開始出現(xiàn)"文化教學"的概念(胡文仲,1992;李潤新,1994)。胡文仲、高一虹撰寫專著《外語教學與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探討了文化的定義、分類及文化教學的意義和目的,對文化教學的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張紅玲(2007)則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交織融合等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十條原則。顏靜蘭(2012)、張世萍(2012)、莊恩平等(2012)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及其培養(yǎng)模式與方法進行了研究。韓曉蕙(2014)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考察維度,研究了目前全國高校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葛春萍,王守仁(2016)提出通過課堂教學、課外主題活動、加強師資培訓、開發(fā)優(yōu)質教材等途徑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上研究或者是依托"跨文化課程"來對學生進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或者從理論模型構建的視角來研究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依托,探討了教學過程中跨文化能力的構建方式。
二、依托大學英語課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構建
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很多模式。Byram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涵蓋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而跨文化能力包含"文化知識、解釋和關聯(lián)技能、探索和互動技能、態(tài)度、跨文化敏感度"等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的因素(Byram1997:73)。文秋芳(1999)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個板塊組成:前者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張紅玲(2007)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態(tài)度、知識、行為三個層面14個項目構成。我們通過對本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知識模塊比較欠缺,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從知識輸入和實踐兩個核心層面來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建。
(一)對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提煉
以公共大學英語教材為基礎,對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充分進行挖掘。如根據《大學體驗英語》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主題"男女偏見"以及課文"無名英雄:職業(yè)父親意味著什么",可以提煉出"西方價值觀"這樣的文化元素;從第五單元"商業(yè)道德"以及課文中涉及到"以福音為基礎的商業(yè)成功",可以提煉出"西方宗教文化"。根據每個單元不同的話題將其歸納為如價值觀、教育、宗教、建筑、節(jié)日、飲食等類別,并將其做成不同的專題。針對各個專題,分別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為依托進行拓展,將文化知識分專題、系統(tǒng)性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這在獨立學院沒有開設專門跨文化課程的情況下,可以極大地改變學生文化知識零碎、欠缺的局面。在文化輸入的同時,輔以相關聯(lián)的視頻欣賞,不僅可以調劑英語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直觀的感知,并且視頻作品中原汁原味的英語,對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語言能力都十分有裨益。
(二)在輸入西方文化的同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
在西方文化專題的基礎上,加入相關中國文化,將中西文化差異以對比的形式向學生呈現(xiàn)出來。以價值觀為例,價值觀映射在西方人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各個方面。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有"individualism","independence",比較重視個體和個體的獨立,這映射到日常生活中,也是為什么西方人吃飯時通常習慣"goDutch"(各自付賬)的原因,為什么大部分西方老人不喜歡和子女住一起的原因,并非子女不孝順或者老人很孤獨可憐,而是他們重視自己的獨立性,不想處處依賴子女。相對應的,中國特別重視"集體主義"和"家庭",這無論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甚至影視作品里面都呈現(xiàn)出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在日常的外語教學中從事文化對比,使得學生不僅在理性上對于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自覺地汲取語言中的文化信息。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而且可以提高他們使用外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胡文仲,2004:154)。在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并對比各種中西文化現(xiàn)象的過程中,例如將中西價值觀、教育理念等進行對比,不僅使學生會對西方國家相關的文化有更形象的理解,而且對比能造成強烈的認知沖擊,有利于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選擇合適的策略進行交際。
(三)以輸出為基礎的課堂實踐活動設計
W.Littlewood認為:"交際語言教學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只教會學生掌握外語結構是不夠的,學習者還必須掌握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將這些語言結構運用于交際功能中去的策略"(轉引自王曉燕,2011:86)。在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識之后,教師還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跨文化交際的虛擬和真實場景,培養(yǎng)學習者在真實或模擬環(huán)境下的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以進行以下課堂實踐活動設計:1)案例分析:組織學生就某一典型文化現(xiàn)象進行討論分析,然后由老師點評,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所講述的中西文化差異,并把握在相關場合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策略。例如,就"中西價值觀差異"在對學生進行過知識輸入之后,可以選取一個典型文化差異現(xiàn)象如"whopays(誰來付錢)?"進行案例分析。一位中國學生和一位美國學生一起吃飯之后,中國學生付了錢,美國學生堅持要把錢還給中國學生,中國學生堅決不收,美國學生最終讓步但是卻很不愉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美國人喜歡自己付錢?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如果同樣的事發(fā)生在中國人之間,被請客的一方會有什么不同的反應?會像美國人一樣堅持付錢嗎?為什么?文化根源是什么?通過這種具體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對中西價值觀差異有更直觀、形象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知識這個層面,而且可以在具體的文化交往中選擇恰當?shù)慕浑H策略。2)文化場景短劇:對于有的中西文化習俗差異,可以組織學生以情景短劇的形式進行表演。例如關于中西傳統(tǒng)婚禮習俗的差異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如結婚地點、婚禮服飾、結婚流程等,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表演,將中方和西方的婚禮儀式以短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通過模擬體驗,可以將知識性的東西加以具體化、形象化,以實踐體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習俗的了解。3)角色扮演:對于有的文化對比,可以組織學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表演。例如中西家庭教育模式的對比,中國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是"學習至上",主要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做作業(yè)、參加各式各樣的藝術培訓上;而西方家長則更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從小讓孩子學會清理房間、做飯、修理草坪,甚至鼓勵孩子在外面做兼職工作。組織學生分組,將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異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類似小品的話劇表演中,體會到家庭教育模式的不同,并討論不同家庭教育模式所帶來的不同的預后結果,結合他們自己的問題,引起學生更深層的深思。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中西習語和諺語對比,解析其中隱含的價值觀念來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或者通過文化實物如工藝品、著名建筑物模型或圖片、人民生活情景圖片等來使學生增加地域文化知識,體會中西地域文化差異;或者通過教育、教學影片欣賞,使學生了解西方教育體系的特點,并比較中西教育體制的差異。
三、結束語
篇10
“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是蘇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善于交往”第10課《有朋自遠方來》第一部分的內容。第二單元在學習了如何與他人交往后,讓學生放眼世界,思考作為“地球村”的小公民,應該怎樣處理好與其他民族和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交往。“差異在哪里”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說它是重點,是因為只有懂得了每一種文化習俗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才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說它是難點,是因為既要承認民俗文化的差異性,又要理解它們各自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有難度。學生課前要運用多學科知識,完成相關表格的填寫,能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中國人與西方人的處理方法和態(tài)度不盡相同。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對不同文化習俗合理性、合法性的理解,小品的創(chuàng)作、表演也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課前要布置學生收集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文化習俗的信息,自己也要掌握相關的地理、英語知識,并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二、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懂得什么是民俗,理解世界每一種民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學會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學會從報刊圖書、電腦網絡上收集、處理各種信息。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表演、問題討論、合作探究等活動,學會合作學習,提高交往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體會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養(yǎng)成平等、尊重地對待其他民族與文化的態(tài)度。
三、說教法
根據啟發(fā)教學思想、認知心理學理論,確定本課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通過列舉身邊事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合作探究法:通過合作探究填寫表格,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境表演法:通過小品表演和問題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精神。
4.閱讀討論法:通過閱讀討論教材內外相關材料,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
四、說過程
導入新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強,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有國際化的影子。能不能舉些例子?(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現(xiàn)象入手,感受到學會與其他民族和國家人民相互交往的迫切性。)
講授新課:
1.民俗風情知多少
(1)觀看一組圖片:西班牙斗牛、日本和服、西方圣誕老人等,說明反映的是哪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情,涉及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jié)日慶典、禮儀規(guī)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等。)
(2)合作探究,加深對各國文化的認識。教師課前布置學生自由合作填寫表格(對中、美、法等國從食物、服飾、建筑、語言等多方面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課上進行交流,教師對各小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適當評價。(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學習,學會合作學習。)
(3)閱讀教材第87頁“信息點擊”,了解民俗的形成和含義。
過渡:不同的民俗文化差異在哪里呢?接下來進入本課重點兼難點部分的學習。
2.差異在哪里
為活躍課堂氣氛,以“文化差異小幽默”導入(外國朋友贊中國新娘漂亮,新郎謙虛道:“哪里哪里!”外國朋友答:眼睛、鼻子……),自然過渡到情景對話設計和小品表演。共四個主題:見面招呼、表示感謝、請客吃飯、拜訪客人。各組通過抽簽確定主題,組內分工創(chuàng)作,課堂進行表演,先用漢語表演中國人習慣的方式,再用英語表演西方人習慣的方式。如見面招呼,在中國說:“你去哪兒了?”“吃飯了嗎?”在西方說:“Hello!”“Hi!”“How are you?”
表演完畢,全班就造成不同民族和國家人們處理、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差異的原因進行討論。(設計意圖:小品表演和問題討論,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精神;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領會“差異在哪里”。)
過渡:不同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給我們的交往帶來什么影響?請大家來看一則有趣的故事“點頭和搖頭”。聽完故事,進行問題討論:
(1)“搖頭不算點頭算”,這是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風俗習慣;“點頭不算搖頭算”,這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習慣。那么,在斯里蘭卡點頭和搖頭又表示什么呢?
(2)如果你和阿爾巴尼亞人、斯里蘭卡人交往,會產生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提醒學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并在交往中引起重視,否則容易造成交往的障礙和困難。)
3.交往的障礙
首先請學生閱讀《中國龍落選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談啟示?;脽羝@示中國龍落選原因:龍的形象用得多,有庸俗化傾向。雖然龍的概念非常硬朗,但它有王權、皇族的特征,而且由于中西方意象差異大,西方人眼中的龍和我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托是不相吻合的,容易產生誤解。在西方人眼中“龍”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不符合奧林匹克的精神。(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要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不僅要了解他們喜歡做什么,也要了解他們不喜歡做什么,而且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強加
于人。)
接下來進行情境研討,讓學生掌握克服交往障礙的方法。(情境:西班牙朋友邀你吃飯,飯后他卻說要和你平分賬單;你騎自行車摔傷了,和你同行的日本朋友非但沒有過來扶你,反而叫你快些起來,不要擋住后面的人……)各組同學分別就其中一個情境進行研討,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揣測各國朋友的心理。最后教師公布材料中各國朋友的想法,使學生發(fā)現(xiàn)交往的障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