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體育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體育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體育文化差異

篇1

關(guān)鍵詞:淺析;體育文化;差異

體育是源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在文化的給養(yǎng)中發(fā)展。文化的不同造就了體育的不同。體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個體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和社會的進步,對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東西方體育的差異,能夠更清晰地辨別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別兩者的差異,有利于對體育文化進行定量分析。從而使我們更好地比較和借鑒優(yōu)秀的文化,積極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國文化和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chǔ)。

通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就有200多余種解釋。文化是一種彰顯國家軟實力的符號象征,它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環(huán)境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由于地理環(huán)境條件、歷史發(fā)展和人類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分支,亦是如此。東西方在自然觀、思維方式、發(fā)展觀、人生價值、民族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使得中西體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人文價值取向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化的不同造就了體育的不同。它是抽象出來的概念,是一個區(qū)域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積淀下來的在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慣等領(lǐng)域中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區(qū)的獨特形態(tài),包括物質(zhì)文明及其態(tài)度、精神文明及其價值論、政治文明及其方法論,體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個體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和社會的進步,對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東西方體育的差異,能夠更清晰地辨別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別兩者的差異,有利于對體育文化進行定量分析。從而使我們更好地比較和借鑒優(yōu)秀的文化,積極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國文化和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chǔ)。

一、中西方體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中西方形成各自獨立的文化體系。從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來看,東部是大海、西北荒蕪沙漠,西南聳立著青藏高原,內(nèi)部有大河流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在中國這些自然條件為中國的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形成了獨立的農(nóng)業(yè)文化,自給自足的環(huán)境同時阻礙了對外交流。在這種開闊又相對封閉的大地上生存的人們,經(jīng)濟能自給自足,生活相對安定,社會心理上要求社會穩(wěn)定、人際關(guān)系和諧。在這種自然發(fā)展下,中國人的發(fā)展觀和思維方式具體封閉的特點。

與此相反的西方文化發(fā)源于地中海地區(qū),該地區(qū)主要由島嶼構(gòu)成。這些島嶼,夏季少雨,土地貧瘠,農(nóng)業(yè)不像東方大河流域那么發(fā)達,經(jīng)濟不能自給自足。因而,古希臘發(fā)展商業(yè)、航海與貿(mào)易來緩解人口壓力和資源枯竭的威脅,進而生成了商品經(jīng)濟之上的西方開放式的文化體系、向外型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心理。在這種模式下,古希臘人富于冒險、外向自信、崇尚獨立、銳意進取。西方體育的這些文化特點,強調(diào)身體的外部運動,強調(diào)突破身體極限,達到最佳運動成績。追求戰(zhàn)勝自然、他人,崇尚競爭、對抗、冒險和刺激。通過與自然與他人較量,去超越對手,超越自然障礙來實現(xiàn)自身價值。所以,體育一直向當前發(fā)展的,不斷完善,更加具有對抗性。體育文化與文化的其他領(lǐng)域一樣,也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并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而且也影響人的價值觀念。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在發(fā)展歷史方面的差異

自然界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整體?!瓣庩枴睂W說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領(lǐng)域的辯證思想,是對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現(xiàn)象的辯證論述,包含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換等幾方面。在人與自然關(guān)系方面,無論是“五行”還是“陰陽”之說,都強調(diào)了天地一體、天人合一的自然價值觀。古代中國人認為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的,主張的是“道法自然”,強調(diào)尊重“天意”。

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就有“五行”和“陰陽”的說法?!拔逍小闭J為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是構(gòu)成世界萬物的五個基本元素。它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物質(zhì)“氣”,而他們形成了世界萬物。相反地,以古希臘為歷史源頭的西方文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分立的、不連續(xù)的,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強調(diào)“天人對立”,主張去認識、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方面,主張?zhí)烊讼喾?。主張人和自然是“自我”和“非我”,人?yīng)該去戰(zhàn)勝自然。這種“天人相分”的思維模式,為西方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成為西方文化發(fā)展的一條主線。這些思想反映到體育上,造就了中西方體育形式、理論體系的不同。西方體育理論是建立在力學、解剖和生理學基礎(chǔ)上。

在體育形式上,東方傳統(tǒng)體育多是動作悠緩、精神安逸的形式。這和中國文化背景是相一致的,是宇宙觀的自然體現(xiàn)。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的傳統(tǒng)體育如養(yǎng)生術(shù)、氣功、太極拳等中都充滿著“天人合一”、“陰陽之道”的思想,強調(diào)人與自然、動作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諧統(tǒng)一。與此相反,西方體育多采用動作劇烈,神經(jīng)興奮的運動形式。在健身理念方面,我國古代的哲學家認為人是由“氣”組成的,存在著“陰”和“陽”兩種狀態(tài)。要求“氣”要充盈,而且陰陽平衡。陰陽和(相對平衡)則壽,陰陽離(相對不平衡)則夭。崔曉宇等認為中西體育文化由沖突、保持、借鑒吸收到共同發(fā)展,在這個由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體育能夠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這本就是為世界體育文化的繁榮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三、中西方體育文化在人文價值取向的差異

從文化的角度講,西方體育滋生于基督教文化,帶有濃郁的批判性;中國傳統(tǒng)體育則更多的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內(nèi)斂性。兩個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體系,造就了東西體育的兩大基本范疇,使其形成了各自為伍的形式規(guī)則與美學差異,體現(xiàn)著各自的文化涵義。君子之為之也,確然不動其心,儼然不改其容,未得之而不懾,既得之而不驕;小人之為之也,俯身伸臂,挾巧取奇,茍得而無愧,豈非觀人之道歟!由是言之,圣人取以為禮,宜矣!”

四、中西方體育文化在傳統(tǒng)觀念的差異

中國在體育指導思想中滲透著儒家仁愛、調(diào)和、大同和嚴格的等級觀念,而且還進一步將體育納入道德教育之中,把體育視作一種培養(yǎng)人遵從禮儀、維持情操的手段和體現(xiàn)“德”、“禮”的方式。中國文化高度重視倫理規(guī)范與道德教化,形成了以“重德”、“明禮”為主的倫理型文化。禮儀文化滲透于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自然也體現(xiàn)在中國體育運動之中。因此,中國傳統(tǒng)體育競賽的目的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成績,爭取更大的勝利,而在于通過比賽來增進友誼,遵從禮的規(guī)范,實現(xiàn)道德的升華。比如:中國文化中包含的寬容、謙虛、忠誠等內(nèi)涵在武術(sh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習武之人均強調(diào)“德藝雙修”、“習武先習德”。在“重德講禮”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們逐漸形成了過分內(nèi)向、含蓄,習慣于忍讓、依賴的性格,缺乏對抗與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競技運動的競賽性。

中國古代對待競技的勝負也持有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體育鍛煉是個人的事,通過自我鍛煉、自我修養(yǎng)去達到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悅。不求外力,不用與別人較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因而,體育是朝向平穩(wěn)的、緩慢的、缺乏競爭性的個人模式發(fā)展。思維方式上,與中國文化相一致中國體育也有重“道”求“穩(wěn)”的特點。從事體育活動目的在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壽和內(nèi)在精神的培養(yǎng)。排斥競爭、對抗,不求最佳成績。在“道法自然”、“天人和一”的理念指導下,追求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與自然相和諧,按“道”去行動。

五、中西體育文化在體育思維方式的差異

古代奧林匹克盡管是建立在對古希臘諸神崇拜與祭祀的基礎(chǔ)之上,但是古希臘的神與人同一的,是人化的神,人們在對神崇拜的同時更注重于對神的超越與突破,注重體格的健壯,形體的健美,體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主動精神?,F(xiàn)代奧林匹克是在對古代奧林匹克的不斷挖掘與發(fā)現(xiàn)中展示出來的,它不但體現(xiàn)了古代奧林匹克的精神內(nèi)涵,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奧林匹克精神對現(xiàn)代社會的實效性,體現(xiàn)體育對于社會的教育價值。中國則長期處于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文化形態(tài),缺乏自然實證科學的社會基礎(chǔ),中國文化的理性思辯只是停留在直觀的理論思辯層面,強調(diào)和諧與統(tǒng)一,而缺少與實踐相關(guān)的實證分析研究。

六、結(jié)語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互融與整合是世界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西方體育文化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層面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差異,這也是長期的歷史大戰(zhàn)的自然選擇。文化多樣化問題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東西方體育文化的融合,可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多元化。所以,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互融與整合是世界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用開放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差異性,善用異種文化的特質(zhì)彌補競技體育發(fā)展中的異化現(xiàn)象,使得不同文化之間互補,才能為世界體育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新的動力。

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攜帶下席卷全球,充分展示了以自由、平等為內(nèi)涵的文化魅力。但是西方體育文化與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一樣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弊端。其人們在不斷利用先進技術(shù)提高人類成績、不斷超越的同時,顯露出違背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弱點。暴力事件、興奮劑的使用、賽場作弊等等幾乎成為現(xiàn)代體育賽場的另一主角。這類事件嚴重影響了體育的健康發(fā)展,如果沒有新的文化元素對這些因素進行抵制,任其發(fā)展甚至會成為體育自身的毒瘤。另外,奧運會標準或價值的單一化、奢侈化的趨勢,使得奧運會外在規(guī)模與內(nèi)在價值呈現(xiàn)不平衡的發(fā)展態(tài)勢引起有識之士的關(guān)注。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當然我們要保留這個格言,但是在新世紀來臨的時候,或許對體育來講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凈、更團結(jié)?!睎|西方體育在文化特質(zhì)上有著顯著差異,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與地域差異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

代表西方文化的競技體育在異種文化面前表現(xiàn)迥異:同種文化會得到很好的接納,并使之得到良好發(fā)展;當兼容性強的異種文化與競技體育文化融合時,競技體育會得到更快的發(fā)展;當保守的異種文化與競技體育發(fā)生沖擊時,各種文化交融的不適會抑制競技體育的發(fā)展。世界文化發(fā)展趨勢是多樣化的融合,任何文化的發(fā)展都遵循發(fā)生、發(fā)展、繁榮、衰退、消亡的自然規(guī)律。只有不斷吐故納新,同異種文化相互交融、補充新鮮血液,才能長青于世界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曹勝高.東亞文化特質(zhì)在全球環(huán)境下的出路[J].長白學刊,2006(1). 

[2]林肖.從北京與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析中西體育文化之異同[D].首都體育學院,2014. 

[3]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4]鄭雪榮.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中探究體育的差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 (S1):4-6. 

篇2

關(guān)鍵詞:非言語交際;中西文化;差異

一、非言語交際

人們交際時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語行為,還有內(nèi)容極為豐富的非言語行為,其形式很多,即使用言語以外的一切方式傳遞信息,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穿著打扮等,都是非言語交際方式。非言語交際大體可歸分成三類:(1)動態(tài)無聲行為,如點頭搖頭,招手搖手,凝視或避開目光等等。(2)靜態(tài)無聲行為,如沉默,雖不作任何表示,也反映一種態(tài)度。(3)伴隨語言出現(xiàn)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副語言”。[劉明閣 秦志勇,1999]同一句話,因語調(diào)、重音、節(jié)奏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有差異甚至相反。由于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二者的主流價值觀差異上。

本文主要是根據(jù)莫瑞(Genelle Morian)對非言語交際的劃分,將其歸為環(huán)境語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客體語言(Object language)、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三類。具體表現(xiàn):環(huán)境語言表現(xiàn)為不同的文化模式,即不同文化所產(chǎn)生的生理和心理環(huán)境,包括時空、顏色、聲音等;客體語言體現(xiàn)為不同的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是人們對不同客體、物品的所有權(quán)懷抱的不同心理;而身體語言表現(xiàn)出的是對于“自我”的態(tài)度,不同的肢體語言展露出不同文化心理。[張旭,2003]

二、非言語交際與文化

非言語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許多非言語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jié)果,人們的非言語形成一般受所處文化環(huán)境影響。因而理解非言語交際與文化之間的深層關(guān)系有利于解決非言語交際的文化沖突,反映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核心價值。例如“微笑”,做為十分常見的非言語行為,不同文化的人對其會有不同的解讀。在中國文化中人,對他人微笑被視為表達禮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則可能被視為不禮貌的標志;而在阿拉伯地區(qū),一個人若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微笑,則會懷疑自己穿衣錯誤,頗為尷尬??梢姡茄哉Z行為與文化關(guān)系極為密切,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內(nèi)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讀解。

三、不同非言語交際行為分析

(一)環(huán)境語言

環(huán)境語言即文化本身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huán)境,諸如時間、空間、顏色等。在跨文化交際時,不同交際行為集中展現(xiàn)為兩種文化模式。中方群體展露出的是聚合式的文化形態(tài),而西方人呈現(xiàn)的是分散式的文化形態(tài)。在對待空間概念上,身處不同文化的人群,對于領(lǐng)地要求和空間關(guān)系處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則及程序。

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交際空間距離分成四類: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 距離。西方人劃分親密距離大約從接觸到18英寸。個人距離約從18英寸到4英尺。社交距離約從4英尺到10英尺。公共距離在12英尺以上。距離愈遠親密度愈小。[楊自儉,2000]

中國人極享受家人“團聚”的樂趣,即便空間相對狹窄,也愿分享空間;而相同狀況下的西方人會選擇分開坐。身處西方文化的社會成員,具有保護個人空間的意識,對侵入自己空間的人會做出應(yīng)激反應(yīng)。英語國家的人極為重視個人的領(lǐng)屬范圍,無論從家庭生活到工作環(huán)境,都明確劃分,并堅決維護自己的領(lǐng)屬范圍,這就是外國人常說的“私隱”。在中國,熟人在路上相見會互問彼此“吃了沒”,朋友間聊天時喜歡分享彼此的工作、家庭生活,而這些在西方人看來,都是屬于在安全范圍之外的討論,是不容許輕易觸及的。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極重視隱私的國家。對“一米線”的嚴格遵守已固化為他們?nèi)粘5男袨橐?guī)范。不僅在銀行辦理業(yè)務(wù),比如在郵局寄信、在飯店登記入住、辦理登機,大家都會自覺等到前一個人辦完,工作人員招呼“下一個”時才走上前。很少看到一排人在柜臺前面你擁我擠的情景。小小“一米線”,作用不小,不可小視。但是,這種尊重他人私隱的意識似乎并未在國人腦中固化下來,在國內(nèi),經(jīng)常能夠看到人們超越一米線的情況。

簡單歸結(jié),不同的文化在感知和運用身體距離方面存在差異,強調(diào)個人主義文化背景的西方國家通常比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東方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間。對于空間的運用與價值體系緊密關(guān)聯(lián)。

顏色,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某些場合的錯誤使用也會導致交際失敗,因而運用顏色做為非言語交際的手段也非常值得注意。例如,歐洲人忌諱黃色的花,杜鵑、在他們看來是不吉的象征。在與歐洲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就應(yīng)避免出現(xiàn)黃色花卉。

(二)客體語言

客體語言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物體所有權(quán)的差異上。在中西飲食文化對比中,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是同食同飲碗碟中的食物,而西方則分餐而食。在請客吃飯時,中國人亦沒有西方人AA制的習慣,更多的是你謙我讓地爭先付款,以示謙讓;而西方人,好友相邀吃飯,若對方未事先申明承擔餐費的話,好友之間還是默認共同承擔。在西方的宴會上,就餐的人雖是圍坐,但個人的食物也是單獨單碟,不固定座位,人可以自由走動。這不僅可以滿足各自的需求也有助于社交,情感信息的交流,也能保護到談話信息不被他人聽到。這種分餐飲食的方式體現(xiàn)了西方人對于人性、自我的尊重,強調(diào)了個體的獨立自主。

這便是不同文化價值投射在餐桌禮儀上的經(jīng)典寫照——中國人在對待物品所有權(quán)時傾向與社會共享,天下大同;而西方人民族性格中的獨立自主的特質(zhì)就決定了其對私有財產(chǎn)的尊重。

(三)身體語言

亦稱體態(tài)語,作為一個符號系統(tǒng),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信息載體,它常常伴隨語言傳達信息。體態(tài)語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器官,與語言一樣,是某一文化內(nèi)部形成的一整套清晰、明確模式化的符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文化背景,體態(tài)語的表現(xiàn)形式及含義也不同。[龍曉明,2010]

中國文化尚嚴謹?shù)牡燃壷刃?、系統(tǒng)的禮樂教化,在此背景下,中國人多謙虛、克制、重禮節(jié)、尚倫理,表達含蓄內(nèi)斂。而西方人尚平等自由,認為個體有至高無上的內(nèi)在價值和尊嚴,在交往關(guān)系上呈橫向結(jié)構(gòu),即平等而非等級的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這一文化上的差異體現(xiàn)為中西方人不同的行為舉止。在交談過程中,西方人坐姿相對隨意,半倚半靠,翹二郎腿或?qū)⑼确旁谧郎?。在西方的大學課堂里,經(jīng)常能看到教授坐在桌上,學生圍坐著聽講。而在中國,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倫理綱常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形成了重群體輕個體的價值觀念。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更注重舉手投足的儀態(tài)端莊得體。在異往中會遵守“男女授受不清”的社會規(guī)范,不會隨意碰觸他人身體,做出過分親昵的動作;而在西方,異性間身體親密接觸并不避諱,親密的擁抱接吻更是視為基本禮節(jié)。

綜上所述,中西方非言語交際中的行為差異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文化、環(huán)境等不同差異也賦予非言語行為不同的含義。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不是為了比較孰優(yōu)孰劣,而是為了更好的解讀文化的多元性,促進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實現(xiàn)。(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2] 劉明閣,秦志勇.非言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9,13

篇3

小提琴作為西方文化代表之一的樂器走入了中國,在中國,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不斷地和我國的文化和語言等相結(jié)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小提琴演奏風格。自古以來,我國很多地區(qū)就一直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發(fā)展,小提琴在我們?nèi)祟惖臍v史上也是非常壯觀的一種存在,從20世紀開始,我國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了海外留學生學習小提琴音樂,根據(jù)人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huán)境、民族風情、風俗音樂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民族音樂,這些都成為小提琴音樂作品的重要素材來源,也促使我國小提琴音樂作品形成了形態(tài)各異、千變?nèi)f化、魅力無限的民族音樂和多姿多彩的風格。我國小提琴音樂出現(xiàn)以后,就開始感受著民族化思想的影響,從第一首小提琴獨奏曲《行路難》開始,小提琴的演奏風格就具有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征。之后就不斷地進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質(zhì)的小提琴演奏音樂,這是中外音樂家共同的藝術(shù)選擇,也以此為開始不斷地探究我國小提琴音樂作品的精華之所在。1980年以后,我國對外開放逐漸滲透到文化發(fā)展方面,很多的作曲家開始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不斷地結(jié)合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理念又獨具風格的小提琴音樂演奏風格。比如譚盾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戲韻》、瞿小松的《山之女》等都是具有國外的作曲技法和中國民族元素相結(jié)合形成的獨具風格的小提琴演奏音樂作品。在小提琴的演奏中,馬思聰?shù)戎囊魳芳叶甲龀隽朔浅6嗟某晒μ接?,他們不斷地探究中國文化特質(zhì),同時將小提琴的民族風格演奏不斷地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些外國小提琴演奏家也不斷地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特質(zhì)的小提琴演奏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也說明中國的小提琴音樂演奏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和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異與中國音樂的民族特質(zhì)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變革,音樂分為兩類。第一是隨著社會階級的出現(xiàn),一部分成為了上流社會的音樂,比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等;另一類音樂則在勞苦大眾中形成,就變成了我們今天傳誦的小提琴民間音樂。小提琴音樂開始正式地進入發(fā)展階段,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生產(chǎn)和習慣等開始緊密地結(jié)合了起來。貧苦的人民大眾在社會中生活,遭遇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在天災(zāi)和人禍并存的時代生活,與此同時,音樂開始記錄人們的真實生活和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本質(zhì)。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生活一直遭受著壓迫和剝削,幾千年來人們的生活都沒有發(fā)生大地變化,因此其音樂都一直保留下來,隨著人們的生活中,各種藝術(shù)的不斷出現(xiàn),相繼地一些民間自有的音樂便被人們開始談?wù)?,直至被記錄到音樂中。到后來,提琴音樂漸漸地被歸類為三大類,民間物質(zhì)音樂,民間精神音樂以及民間體制音樂。小提琴音樂反映的是民間勞苦大眾的音樂,因此在流傳的音樂和很多音樂小提琴音樂中都寄托著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統(tǒng)治階級的強烈憎恨。這也是小提琴音樂的演奏風格的不同變化之處。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一直認為人和天地自然都是氣構(gòu)成的,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音樂一直堅持中立,不像西方音樂一直存在的競爭意識,總要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競爭中發(fā)展,中國一直追求和諧、共性,基本上也不會出現(xiàn)對立面和沖突矛盾,在描繪自然等的過程中,都是多段型結(jié)構(gòu)在速度、色彩和力度的變化上體現(xiàn)出漸變的過程和圓滑過渡,這也是體現(xiàn)我國文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和諧安寧的人文主義認識。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比較追求意境兩字,意境的發(fā)展在中國的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內(nèi)容,中國的審美方式中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音樂文化的意境、神等虛的方面。比如中國在描繪事物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重視神似而不重視形似,講究的是美的內(nèi)涵,中國的山水畫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很多的著名作品都是采用虛實法、空白法等風格特質(zhì)來完成作品,中國音樂講究的是氣韻生動、虛實相生。西方文化和西方音樂在完成的過程中,卻非常注重結(jié)構(gòu)的嚴謹和創(chuàng)作原則,通過音樂旋律、和聲、結(jié)構(gòu)等變化來進行音樂的發(fā)展運動,西方人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演奏過程中,都注重效率,直奔主題,最重要的就是樂思往往就是在音樂的開端,這一點同中國音樂風格大不相同,因為中國音樂的重要的部分通常置于樂曲的末端。這也就是中國音樂同西方音樂的不同之處,更具有了創(chuàng)作的自由。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講究情字,特別注重感性思維,體現(xiàn)為一種橫向的思維模式,但是西方人在音樂的思維創(chuàng)作和表達過程中,更重視個性,注重科學,注重理性的探索,是一種豎向的思維方式。中國音樂更注重旋律,但是輕和聲,這和西方音樂的旋律構(gòu)成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三、小提琴演奏中的中國民族風格

中國小提琴音樂演奏中體現(xiàn)的愛國情懷。這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小提琴獨奏曲《行路難》。該曲通過不同的演奏特質(zhì)凸現(xiàn)了人們對國家社會榮辱等方面的描寫。都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和人們所處的生活狀態(tài)的深刻描述。在中國小提琴音樂傳承中,里面有很多的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都是我國中國小提琴音樂中體現(xiàn)民眾過國家的關(guān)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中國小提琴音樂看上去淺顯無異,但實際上它保留著我國中國最美的音樂以及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懷,與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愛國主義精神緊緊相連,也象征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對事物崇拜精神,都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的向往和對神圣的崇拜,它們是美麗的象征,它們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深刻表露著中國兒女一顆善良火熱的心。中國小提琴音樂演奏中表現(xiàn)天人合一的音樂美。中國古代有伯牙子期的故事,那是一種非常默契和諧的知己,那么對于音樂來說,有些音樂,有些作家,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仿佛在音樂中就能看到一副美麗的自然畫卷,比如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你置身其中,草原上有奔騰的牛羊,而你騎著駿馬在草原馳騁;你站在大海邊上,夕陽西下,太陽站在地平線上,落日的余暉映照著海平面,晚霞在天邊嬉鬧;茫茫的大雪遮蓋了整個世界,只有湖面上仍然有未結(jié)冰的地方,潺潺流水發(fā)出細細碎碎的聲音,不時有鳥兒飛過,更增添了幾分寒冷的氣息……這樣的畫面在音樂表達的過程中,我們就能夠看到,這也是中國小提琴音樂演奏中的天人合一的音樂美表現(xiàn)。關(guān)于演奏過程中小提琴音樂作品常見的技術(shù)問題如下:首先是指法。指法是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最重要的手指排列形式以及手指之間互相交替變更的重要標志,是影響小提琴音準的重要因素,中國是五聲音階,比西方音樂少了兩個音階,也就是F和B。其次是滑音?;羰侵袊褡謇覙菲髦凶畛R姷难葑嗉挤ㄖ?,通過滑音的演奏,目的就是形成一定的音腔音勢,以此來增強小提琴演奏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方法。再次是裝飾音。裝飾音就是在表達過程中,作曲家的一種即興發(fā)揮的表現(xiàn),通過裝飾音的臨床表達發(fā)揮,從而為整個樂曲更增加活力和韻味。比如《梁祝》、《夏夜》等樂曲中,裝飾音的不同位置,不同的速度就表達出不同的韻味。

四、結(jié)語

篇4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建立,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商務(wù)交往日益頻繁,商務(wù)談判作為其中一項重要活動而不可忽視。東盟各國文化上的差異為商務(wù)談判帶來了一些障礙。本文通過分析東盟各國文化差異的成因及其對商務(wù)談判的重要性和影響,和東盟各國的談判風格的基礎(chǔ)上,對解決文化差異為與東盟國家進行商務(wù)談判帶來的難題提供了一些建議。

論文關(guān)鍵詞:東盟;商務(wù)談判;文化差異

一、東盟各成員國的文化差異成因

(一)文化的概念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shù)、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統(tǒng)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群體或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態(tài)度、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區(qū)別于另一群體或民族的顯著特征。

(二)東盟各國文化差異成因

1、經(jīng)濟差異

經(jīng)濟差異是由于經(jīng)濟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xiàn)。而這些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東盟各國在經(jīng)濟上發(fā)展并不平衡,經(jīng)濟上的不平衡對文化的作用使得各國的文化顯出千差萬別。

2、政治差異

政治差異是由于各國的政治制度及政策法規(guī)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作用,從而使得各國人民在政治觀念的方面存在著差異。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體系,有別于其他東盟國家,而其他東盟國家在政治體制上也各有不同。

3、地域差異

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qū)域由于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傳統(tǒng)習慣等的差異,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由于東盟各國溫度不一致,就會導致穿著傳統(tǒng)有巨大的差異,比如柬埔寨處于熱帶氣候區(qū),全年炎熱潮濕,年平均氣溫在27℃左右,這樣的氣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特色衣著:紗籠。

4、民族差異

民族差異是指不同的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語言、風俗和愛好、習慣。他們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zhì)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點。東盟各國民族種類繁多,每個國家因民族的多樣化都有各自多姿多彩的風俗習慣。如泰國潑水節(jié)、柬埔寨的送水節(jié)、老撾的拴線儀式等等。

5、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世界上有3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戒律,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東盟各國受伊斯蘭教和佛教影響比較大。其中有些國家還存在多種宗教信仰并存的情況。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wù)談判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文化差異對談判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不同群類的人文化各異,這種差異有使不同文化的群體相互疏遠的傾向;另一方面,文化的差異也會造成不人們溝通與交往中的障礙。因此,要求談判者承認文化的多元性,進一步理解其他文化。在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談判之前,要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還要掌握其他文化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和態(tài)度,從而得知對方是怎樣看待自己、將在何種程度上接納自己,然后才有可能考慮縮小彼此間的有效途徑??偟膩碚f,文化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溝通過程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談判溝通過程的影響最顯著的是體現(xiàn)在語言上。語言是不同的個人、群體、民族,以及國家之間溝通的橋梁。國際商務(wù)談判首先要過的關(guān)便是語言這一關(guān)雖然翻譯或者談判雙方共同認可的第三語言可以解決語言溝通的問題,但是其差異還是無法避免的。

(二)對談判風格的影響

談判風格是人員在談判過程中通過言行舉止表現(xiàn)出來的建立在其文化積淀基礎(chǔ)上的與對方談判人員明顯不同的關(guān)于談判的思想、策略和行為方式等的特點。文化上的差異會導致平等觀念、時間觀念、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利益意識、法律意識,以及關(guān)系意識等方面的的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談判風格。

(三)對倫理與法制的影響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有的商務(wù)活動都要在法律關(guān)系下進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倫理觀念和法制觀念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大多數(shù)東盟國家和中國一樣,注重的是親緣關(guān)系和個人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并不主要以利益交換為基礎(chǔ),而是注重非經(jīng)濟性的人情交換。一旦發(fā)生分歧與爭端,他們都比較傾向于用人情解決,訴諸于法律則是次之的選擇。

三、東盟各國的談判風格

馬來西亞是一個復雜的、多種文化交融的多種族國家。在馬來西亞,在正式的商務(wù)談判開始之前,最好談?wù)撘恍┍热缬^光,旅行,飲食等等一般的話題,切忌談?wù)摦數(shù)氐娘L俗政治,或宗教信仰。最好讓對方來決定正式的商務(wù)談判開始的時間。如果外方談判人員希望能夠按時進行談判,可能當?shù)氐恼勁写聿⒉粫磿r達到,最好有等待的耐心。由于馬來西亞等級觀念比較明顯,所以要對對方談判人員中的年長者或職位較高的組織者保持相應(yīng)的尊敬態(tài)度和禮節(jié)。在談判中,馬來西亞談判者比較喜歡會采用委婉言語,且在說話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斷,談話聲音過于喧嘩的話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幾個人同時說話也會被認為是無禮的行為。在談判場合,除了禮貌的握手之外最好不要別的身體接觸。在談判過程中,馬來西亞人都喜歡討價還價。為了避免不希望的損失,在開價或是提出報價單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一些有經(jīng)驗的談判者都會為了達到最終交易的目的而在價格上作出一些小小的讓步。如果出現(xiàn)爭端,馬來西亞人不喜歡通過傳真或者電子郵件來解決而習慣以面談的方式來解決。在解決商業(yè)爭端的時候他們更看重關(guān)系而不是條款或法律條文。在談判的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讓你的律師在幕后指導而不是直接出現(xiàn)在談判桌邊。因為律師的存在馬來西亞人眼里是缺乏相互信任的表現(xiàn)。

印度尼西亞的商業(yè)文化也是復雜多樣的。在印尼當?shù)氐奈幕校P(guān)系非常重要,注重等級制度,時間觀念不強。和東南亞其他鄰國一樣,印尼人比較注重人際關(guān)系。等級觀念在印尼也是比較受重視的,因此在談判過程要注意年長者,或職位較高的組織者,尤其是男性的意見。在任何商業(yè)會談的時候,都會有茶水供應(yīng)。但是無論你有多么渴都不能在主人飲用之前就擅自喝,這是一種不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或是不禮貌的行為。由于印尼人習慣委婉的表達方式,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最好不要用過于直白或坦率的語言,否則會激怒對方。在對方說話的時候也不要打斷,否則他們會很容易生氣。印尼人信仰伊斯蘭教,因在談判桌上傳遞物品的時候不要用左手傳遞,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如果你是個左撇子的話,可以用左手簽署文件,但是遞給對方的時候一定要用右手。印尼人喜歡討價還價。為了避免不希望的損失,在開價或是提出報價單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明智的談判者會事先預(yù)料到這些,并留有足夠的討價還價的空間。由于印尼人比較注重人際關(guān)系,所以他們關(guān)系比將要簽署的合同重要的多。面對商務(wù)爭端,比起尋求律師或訴諸于條文法律,印尼人更愿意面對面地商談解決。當然,為了避免日后的爭議,需要把每一點落實都到書面上,如果對方提出日后就合同上的某些條款進行再次談判的時候,你要表示同意。

在南亞國家中,菲律賓的商業(yè)文化很獨特。菲律賓人的確與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各國具有相同的基本價值觀、態(tài)度和信仰。菲律賓人比較注重私人關(guān)系和等級關(guān)系,時間觀念比較淡薄。在談判活動中外方較年輕的談判者應(yīng)當聽從高級菲律賓人士或年長人士,尤其是男性的安排,當后者是買方或潛在的客戶時尤其應(yīng)該如此。在談判時,菲律賓人語氣很柔和,且很少打斷別人的講話。大聲講話會被認為是一種冒犯。稱呼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姓氏前加職稱,菲律賓人非常注重這點。菲律賓人對討價還價樂此不疲,所以,在開價或是提出報價單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與菲律賓商人進行談判,耐心是最重要的條件。

泰國的風俗習慣、傳統(tǒng)慣例以及商業(yè)行為等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影響。與上述幾個國家一樣,泰國人較注重等級關(guān)系,在這個國家,年長的人或政府官員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尤其是男性。因此如果對方談判人員中有男性政府官員或年長者,應(yīng)注意給予相應(yīng)的尊重。在于談過商人進行談判的時候,一定要買避免談判時間時間過長,如果談判過程時間太長,可用在中間參插一些休閑活動。因為泰國人不喜歡一直工作而沒有休息,所以適當小活動可以使談判順利完成。在談判桌張,泰國人同樣熱衷于談價還加,所以準備好完善的價格策略和耐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多數(shù)泰國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們看來,腳是最不潔的。因此談判人員在就坐的時候切忌露出腳底或是鞋底,用腳或者鞋去指、碰到物體是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在泰國,保持良好的私人關(guān)系可以促進商務(wù)活動的順利進行。

緬甸在古中國文化和古印度文化之間形成了一座文化橋梁,緬甸人在價值觀、態(tài)度、信念和行為與中國人和印度人存在很大的相似度。但是由于緬甸已經(jīng)獨立發(fā)展了很長的時間,所以在那里進行商務(wù)談判也會遇到特殊的挑戰(zhàn)。緬甸人的種族自豪感使得他們很瞧不起外國人,因此與緬甸商人進行談判時,最好是按照對方的方式安排活動。在談判中,緬甸人一般習慣采用間接、委婉,以及含糊的說話方式。他們說“Yes”的時候只是表示“我明白了”而并非“我同意”。在緬甸,公司或者組織中的人員是按年齡和等級來劃分界限的,由于他們特別注重等級關(guān)系,所以對于對方談判人員中的年長者或職位較高者給予特別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和泰國一樣,緬甸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所以在談判過程中傳遞物品或文件的時候一定要用右手。與緬甸商人談判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耐心是必須的。  就像在其他亞洲國家一樣,人際關(guān)系在越南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談判開始之前和對方建立良好的個人關(guān)系是非常關(guān)鍵的。在時間上,雖然越南人自身觀念并不很強,可是他們卻希望對方守時,所以遲到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敬。等級關(guān)系在越南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對方的談判人員當中有年長者或高級政府官員,對他們給予特別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越南人很重視“面子”,所以如果在談判時對方出現(xiàn)了錯誤,千萬不能當面指出來,要給對方保留面子,糾錯可以在休息時或私底下進行。越南商人在討價還價的時候并不會明確地表明態(tài)度,但是卻希望他們的對手對價格和條件做出重大的讓步。所以在制定最初價格的時候留一些討價還價的籌碼在最后時使用是很必要的。通常還會出現(xiàn)越南商人在合同簽訂儀式結(jié)束的幾周以后要求重新談判合同的主要部分,這是因為越南商人認為雙方關(guān)系密切,所以形式變化的時候,對方會在任何時候同意對合同進行修改。

新加坡在世界市場上是獨特的。新加坡的文化與亞洲多數(shù)國家一樣,注重家庭,面子和權(quán)威,但是同時新加坡的商業(yè)文化快速地朝著國際化風格發(fā)展。雖然和其他的東南亞人相比,新加坡人習慣于更加直接地講話,但是新加坡人還是盡量避免回答提問或者要求時,直接說“不”。在談判桌上,大新加坡人傾向于用輕柔的語調(diào)進行對話,大聲說話或者打斷別人的說話都是被視為沒有禮貌或缺乏教養(yǎng)的行為。新加坡人喜歡用微笑來掩飾焦慮、尷尬,所以看到他們一直微笑并不一定是他們一直很高興。入座,雙叉時,不要讓你的鞋底指著某個人。不要用腳接觸東西或者移動東西。在新加坡,談判的進程比具有更加以生意為導向商業(yè)文化的國家要慢一些。熟悉新加坡商務(wù)風格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是堅持不懈的談判者,因此與他們進行談判一定要具備耐心和毅力。

文萊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文萊人把伊斯蘭教規(guī)視為生活準則。和其他國家的伊斯蘭教徒一樣,在用餐以及很多場合都是用右手,因為左手是被視為是不潔的。文萊人由每天禮拜五次的習慣。這五次禮拜分別是“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而且每星期五必須回到教堂參加聚禮和祈禱。因此如果是和文萊的伊斯蘭教徒進行談判的時候要注意對方的宗教習慣。文萊與人交流的時候說話都是比較和氣的,大聲喧嘩或者爭吵都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與文萊商人進行商務(wù)談判,除了要注意對方的宗教習慣外,還要注意態(tài)度要謙虛,溫和。

柬埔寨由主體民族高棉族(占80%)等20多個民族構(gòu)成,高棉語為通用語言,與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柬埔寨人質(zhì)樸、友善,很注重禮節(jié)禮儀方式。最普遍的禮節(jié)是合十禮,商務(wù)場合也可以用握手表示問候,但是異性之間仍行合十禮為宜。在柬埔寨的文化中,白色象征著死亡,所以和對方進行談判時應(yīng)注意不要穿著白色的衣服。由于多數(shù)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們看來,腳是最不潔的。因此談判人員在就坐的時候切忌露出腳底或是鞋底,用腳或者鞋去指、碰到物體是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此外,在商務(wù)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去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這是是對他們的極大不敬。

老撾位于中南半島北部,有60多個民族,通用老撾語。老撾人普遍信奉佛教,注重佛門禁忌,見面用合十禮問候。由于多數(shù)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們看來,腳是最不潔的。因此談判人員在就坐的時候切忌露出腳底或是鞋底,用腳或者鞋去指、碰到物體或從坐臥之人身上跨過去,均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在今天老撾的商務(wù)場合,也流行握手禮,尤其是同外國客人交往多行握手禮。在談判桌上,老撾人態(tài)度都比較溫和謙遜,話語柔和,切記不要打斷他們的講話,不要在談判時用過高的聲調(diào)與之討論。

四、應(yīng)對東盟國際商務(wù)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準備工作

談判之前,收集信息、提供資料、參與擬訂談判計劃和設(shè)計談判方案。在談判前盡可能充分了解己方尤其是對方的實力,目標意圖和雙方退讓的幅度,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我們才能胸有成竹地獨自或陪同上司坐在談判桌前,與對方就共同感興趣的事情討價還價。收集談判雙方的信息資料尤其是對方的真實情況,譬如,對方的法人資格、資信狀況、法定地址、本人身份和經(jīng)營范圍以及企業(yè)現(xiàn)狀,對這些基本情況事先應(yīng)予審核或取得旁證。還有談判對方負責人的個人情況,如年齡、學歷、資歷、個性、愛好、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通過這些了解和分析,對雙方在談判中所處的地位,各自最大的需求和讓步的范圍、幅度、談判的時限等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樣,在談判中就能做到審時度勢、進退自如。其次是確定參加談判的人員。選擇適當?shù)某蓡T組成談判班子,是談判能否成功的關(guān)鍵。下一步則是確定談判的時間。談判于何時舉行、何時結(jié)束,很有講究,有時候甚至會影響談判的過程和結(jié)果。談判必須等候合適時機,否則難以達到預(yù)期目標。除此之外,要避免在上司或其他重要談判成員身體不適、過度疲勞、精神心情不佳時安排談判。另外還要尊重對方,在征求對方意見的基礎(chǔ)上,選擇雙方都認可的時間舉行談判。此外,明確談判的地點也是準備的必要工作之一。一般來說,選擇談判地點,以自己越熟悉的環(huán)境越好,因為每個人都天生具有領(lǐng)域感,在自己所熟悉的環(huán)境里,能得心應(yīng)手地發(fā)揮自己的睿智與口才,而且容易說服對方。同時還應(yīng)確定談判的目標,最后則是制定談判方案。設(shè)計方案時,要對對方可能提出的方案作預(yù)測,并提出自己應(yīng)對的方案。只有這樣,對手提出方案時,才能應(yīng)付自如。談判方案應(yīng)盡量切實可行,并且留有現(xiàn)場發(fā)揮和見機行事或者必要調(diào)整的空間。所有成員都應(yīng)諳熟談判方案,爭取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還要絕對保守談判方案的秘密,否則將會造成談判的失敗。

(二)克服溝通障礙

商務(wù)談判中的溝通障礙一般是由語言,時間觀念,心理,以及禮儀這四個因素引起的。要克服這些因素引起的溝通障礙,一是要收集和整理多方信息,即收集有關(guān)談判對手的信息資料。除了客商的合法資格、公司性質(zhì)和資金狀況、公司營運狀況和財務(wù)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外,還要還應(yīng)該全面動態(tài)地了解對手的期望、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以及對方的實際決策者、實際決策者在組織中所處的位置、他們的職權(quán)范圍以及了解談判對手的文化所特有的談判技巧。此外,收集如科技信息、有關(guān)政策法規(guī)、金融方面的信息、有關(guān)貨單、樣品的信息等相關(guān)的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整理,目的是再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再進行分類、存檔,同時結(jié)合談判項目的具體內(nèi)容,分析各種因素與談判項目的關(guān)系,并根據(jù)它們的對談判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進行排隊,通過分析制定出具體的談判方案與對策。

篇5

關(guān)鍵詞:文化碰撞;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具體體現(xiàn)

BBC作為全球作為全球知名廣播公司,在在全世界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因而其名下拍攝的紀錄片等有來自全世界的受眾在收聽或在線觀看。相應(yīng)的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一經(jīng)播出就受到全世界的熱議。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實驗的故事??催^那次紀錄片的人都知道,里面劇情一波三折,學生們由剛開始的反抗故意挑事到最后的逐漸朝著老師們所期待的方向變化等,如果細細體會一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與其說英國學生調(diào)皮搗蛋不聽話,不如說是學生們對外來文化的不適應(yīng)或者說是文化之間的碰撞。本文主要就紀錄片來看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首先來分析一下自然原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在著廣闊的領(lǐng)土里面地勢地貌也是相當復雜的,相應(yīng)的由于中國領(lǐng)土南北喝東西跨度都很大。氣候差異也很大。在這樣一個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的中國人,其所產(chǎn)生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習俗是因地而異的。

其次就是文化傳承因素。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歷次朝代的更迭中,漢文化等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發(fā)展,同時又汲取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擴大了自身的內(nèi)涵。因此中國文化具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更多的是文化的交融性和抗掙性,形成了價值觀的多樣性和權(quán)利觀。

最后就是社會結(jié)構(gòu)問題。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大地上分布著眾多的民族,現(xiàn)在為世人所接受的是56個民族,然而在歷史上其數(shù)量要遠遠超過今天。眾多的民族都在自己的活動區(qū)域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所以中國的文化復雜性和多樣性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紀錄片里的具體體現(xiàn)

首先:從思維方式上來看,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jīng)驗。比如說在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幕,在思想道德課上,英國人把這節(jié)課叫做social education.李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上選擇的課題內(nèi)容是孔子《論語》里的句子。第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第三句是:三思而后行。同時,她也就孔子的其他觀點做以闡述。例如:teacher said:“according to our cultures,students are born to obey the rules,respect the authority,so parents are always right...and everybody know to respect teacher and parents.”

students interrupted and said:“parents are not always right.”

從李老師的上課內(nèi)容我們就可以以及我們經(jīng)歷,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思維是基于事實或者說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所以我們國家把儒家學說作為培養(yǎng)我們價值觀,形成社會道德體系的重點來講解。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和實證。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K格拉底在他活著的時候,經(jīng)常去大街上與人辯論一求真理。也正因為這種長期形成的理性思維,才使英國的學生對老師授課內(nèi)容有點接受不了并提出了自己的反對觀點。這就是典型的思維方式導致的文化碰撞。

其次:從價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在整個紀錄片里,以英國學生為代表的個人主義和以中國老師為代表的集體主義進行了多次碰撞。比如:

第一幕:升國旗。

Chinese teacher:it’s the time when we show our respect to our country and when we can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English student A:just a flag.you don’t need to see it everyday.

English student B:it’s pretty boring,to be honest,I don’t see the point,either,because it’s just raising a flag into the air.

第二幕:思想品德n。

Teacher Li:you have to adjust yourself to be suitable to the society instead of everything to suit to you.

Student:in my opinion,I think that’s wrong.I think you should be your own person.you should be who you are.

從上面兩個對話可以清楚的看到集體主義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英國不是很愿意被接受。

再次,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chuàng)新發(fā)展,張揚榮譽;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chuàng)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杰出超凡的事業(yè)。在紀錄片的第一集里,有這樣兩幕:

第一幕:關(guān)于黑板報上的Confucius quotes.

Teacher Li taugh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

Students interrupted and said:“I doubt what humble means.”

第二幕:有這樣一個男孩叫Joe,當他面對自己不擅長的科目體育時,他哭了。

而且他非??粗貏e人的眼光。He said:“if everybody is seeing you,and you are doing the worst in the class.”相反當他用超快的時間解開中國玩具套環(huán)時,他非常自豪的在旁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技能并主動去幫助別的同學。

從上面兩個情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為人處世遵循孔家教訓,以謙虛謹慎,低調(diào)務(wù)實唯美。而西方文化正好相反。所以當聽到謙虛使人進步時,就有學生對此表示懷疑。而且從第二個例子可以看出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功似的狂喜。

最后,從社會關(guān)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識比較強,中國人等級觀念比較強。西方的平等意識強調(diào)個人競爭之上的平等,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他人侵犯自己的權(quán)利,同時又能充分尊重他人。

三、結(jié)語

基于各種因素,中西方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存在文化沖突的時候,文化融合也不斷上演。比如說在此紀錄片中老師們所組織的做餃子、跳中國扇子舞、以及剪紙等活動就是文化融合的一種體現(xiàn)。并且很受英國學生的歡迎。還有在體育老師介紹中國體育考試時用拼音Gao Kao一詞沒有用相應(yīng)的應(yīng)該詞匯。英國學生都聽得懂。這就是文化融合的一個體現(xiàn)。所以,文化沖突固然存在,但只要各國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多了,文化融化將成為主流。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北京外研社,199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障K[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篇6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交際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wù)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yè),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梢娏私馐澜绾椭形鞣轿幕牟町悓τ谟⒄Z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yīng)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一、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xiàn)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yīng)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二、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現(xiàn)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三、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xiàn)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保澳睦?,哪里?!辈桓蚁残斡谏?,以防被人說驕傲。

四、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guān)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guān)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五、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六、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七、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xiàn),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篇7

【關(guān)鍵詞】 初中英語 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言文化 交際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展事業(yè)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人生觀為他們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chǔ)??梢娏私馐澜绾椭形鞣轿幕町悓τ谟⒄Z學習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筆者就初中英語教學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分析,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比喻用語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動物或顏色的特征來形容人之特性的詞語。但這類比喻往往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著不同含義,在英語中dog(狗),如You are a luck dog .則譯為你可真是個幸運兒。

二、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吃飯了嗎?”(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國家的人可能會茫然、困惑,有時可能引起誤解,甚至認為你要請吃飯。

三、寒喧

中國人見人很喜歡問“你多大了?”、“結(jié)婚了嗎?”。但英美國家人們認為年紀、地址、工作單位、收入、婚姻、家庭狀況、信仰等話題屬于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他們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活動為話題。

四、稱呼

中國人在稱呼別人時經(jīng)常會加上頭銜,比如XX主任、XX經(jīng)理等。而英美國家的人不管年紀小、職位高低通常都是直呼其名。在稱呼老師時很多中國學生喜歡用Teacher XX,但在西方國家老師通常被稱為Mr.、Mrs、或Miss。

五、感謝和答謝

在中國一般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美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時(Would you like some thing to eat/drink?)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還有就是在英美國家人們面對其他人的表揚和贊美時往往會大方的用一句“Thank you”來答復,與之相反中國人面對這種情況就表現(xiàn)的謙虛多了,往往會說“哪里,哪里?!?/p>

六、節(jié)日

中西方有許多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獨特節(jié)日。中國和英美國家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上,英美國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節(jié))、April Fool’s (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 (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xiàn)。中國人和英美國家的人們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也表現(xiàn)出不同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七、日常習慣

在日常習慣中,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話中天有七重,而東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譯家未考慮這一差異,把詩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譯為“the ninth heaven”。漢英差異更多的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法。例如,漢語中說“三思而行”,而英語中為think twice;漢語中說“亂七八糟”,英語中為at sixes and sevens;漢語中說“成千上萬”,英語中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漢語中說“水深火熱”,英語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視的是一些常用詞語的語序問題。漢語中說“文藝界”,而英語中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漢語中說“高新技術(shù)”,而英語中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漢語中說“中小學”,而英語中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漢語中說“田徑項目”,而英語中為track and field events.這些例子幾乎可以對號入座,只是順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錯。

此外,還有思維習慣的差異。漢語中主動語態(tài)使用頻繁,而習慣于客體思維的西方人卻常把觀察或敘述的視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jié)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廣泛,翻譯時,應(yīng)該根據(jù)語義邏輯改換或增添句子的主語,相應(yīng)調(diào)整句子語態(tài),以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如: (他們) 結(jié)婚六年沒有兒子,然而妻子卻出人意料地給丈夫生了一對雙胞胎。翻譯為英文為: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八、結(jié)束語

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具體的語言知識,還要把語言知識的學習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大背景相結(jié)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交際能力和文化內(nèi)涵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學習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得到全面提高。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領(lǐng)會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更好的學習英語知識,達到學習地道英語的教學目的。

[1] 鄧炎昌.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009.

篇8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yè)若想讓自己的產(chǎn)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jīng)濟和技術(shù)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chǎn)品在包裝設(shè)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quán)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業(yè)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chǎn)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chǎn)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實現(xiàn)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guān)鍵

發(fā)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yīng)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gòu),即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八個方面: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中,出現(xiàn)過“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Book3Lesson34UncleWang's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Wang”,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xiàn)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Smith”、“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yīng)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Tang,NurseZh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jié)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zhì)。因此贊美別人發(fā)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fā)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

A:Yourskirtlooksnice.

B:Thank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guān)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為什么Mrs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guān)心的“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Book1中“What'syour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Year's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Fool'sDay(愚人節(jié)),Mother'sDay(母親節(jié)),ThanksGiving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xiàn),如JEFCBook2Unit3Mid—AutumnDay和Book3Unitl3MerryChristmas!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8.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guān),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jié)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yè)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yīng)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guān)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2.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qū)W生推薦閱讀體現(xiàn)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chuàng)設(sh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篇9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文化教育是實現(xiàn)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guān)鍵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yīng)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gòu),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即語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介紹

在教材中"What'syour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2.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

3.稱呼語

例如“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我們在教材出現(xiàn)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Wang"的情況,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xiàn)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Smith"、"Aunt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yīng)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Wang。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y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Zhang,NurseW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4.感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5.稱贊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jié)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zhì)。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

A:Yourcoatlooksnice.

B:Thankyou.

6.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guān)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為什么Mrs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guān)心的"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8.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Year's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Spring Festival,theDragon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Fool’s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俗也很不相同。如:在節(jié)日中,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接受后一般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yīng)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guān)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篇10

【關(guān)鍵詞】英語 教學 差別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yè)若想讓自己的產(chǎn)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jīng)濟和技術(shù)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chǎn)品在包裝設(shè)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quán)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業(yè)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chǎn)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chǎn)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實現(xiàn)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guān)鍵

發(fā)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yīng)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jié)構(gòu),即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八個方面: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xiàn)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 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xiàn)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 :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jié)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zhì)。因此贊美別人發(fā)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fā)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Mother's Day(母親節(jié)),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yīng)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guān)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