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篇1

(一)歷史傳統(tǒng)差異就

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來說,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應該是最為明顯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國家發(fā)展歷史進程的不同,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及文化群體特征。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文化及社會意識的主流,且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儒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較為深刻、深遠的作用和影響。以現(xiàn)世文化作為關鍵的、核心的內容,體現(xiàn)出群體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過多種協(xié)調倫理觀念及意識來實現(xiàn)文化及文化群體的自我認定,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基調。就這一基調來說,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語來觀察: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俗語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基調。比如“與人為善,吃虧是?!薄叭淌яR,焉知非?!钡?,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國文化的主流和基調,很好地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內涵的發(fā)展動向。西方文化則更為傾向于個人主義及個人英雄主義,宣揚人權至上,追求和實現(xiàn)自我的發(fā)展,將自我表現(xiàn)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放在首位,極為重視對于獨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頌。諸如英語文學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詞,我們將其譯為“個人主義”或是“個性主義”。外國著名文學作品《簡•愛》就是歌頌了一個個性獨立、向往和追逐愛情自由及尊嚴的女性,通過這一人物傳遞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異來說,歷史傳統(tǒng)上的差異,應該是較為突出和明顯的一個方面。

(二)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外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xiàn)“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fā)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xiàn)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xiàn)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就主張?zhí)烊撕弦坏睦砟詈退枷?,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tǒng)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qū)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xiàn)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tǒng)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

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xiàn)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fā)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xiàn)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tài)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zhàn)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fā)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域似乎出現(xiàn)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濟的影響

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濟結構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yè)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chuàng)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shù)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

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fā)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fā)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較為重視財產和人權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fā)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fā)展的主動權。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fā)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二)尋找共同點爭取主動權,促進文學文化交流

篇2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差異;小學英語學習;對策

什么是文化?文化這個詞我們很難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世界各國情況不一樣,給它下的定義也不同。大體上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文化,人類在社會各個階段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財富,包括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這就是廣義的文化。而狹義的文化則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各種生活方式以及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種風俗習慣等。美國的一位教授查斯頓在講授狹義文化時提出了44個方面的內容,如家庭、教育、職業(yè)、身勢語等。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1.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具體來講,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觀念文化和交際文化方面。比如中國與他人交流講究含蓄,而外國人則比較直接豪爽。在中國很在意客隨主便的習慣,而外國人很難理解這一點,他們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像主人問客人想喝點什么,中國人總是回答“隨便”,但是外國人很害怕這樣的回答,他們覺得直說就好。其實這也是有根源的,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以農為主,生活節(jié)奏比較慢,從而形成了含蓄內斂的禮節(jié),相反,英美等西方國家較早的進入了工業(yè)社會,生活節(jié)奏很快,因此就養(yǎng)成了直爽的交際習慣。

2.生活習慣的差異。除了文化的不同,最為明顯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生活習慣中,尤其是風俗習慣差異性很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出現(xiàn)生活習慣上的矛盾。在我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仍然有一些習慣用語難以改變,就像見面打招呼的時候,總是習慣說“你吃了嗎?”,“你去哪里?”,這些口語習慣在西方人看來,會很反感,他們覺得問去哪里似乎侵犯了隱私。

3.價值觀念的迥異。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時間就是金錢,注重保護人權等觀念已經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的價值觀念的取向方面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在相互交換禮物方面,中國人看重的是禮物的價值,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禮物的內涵,雖然禮物小但需要情誼真。這種價值觀念也和中西方社會的經濟體制有一定的關系,西方人的特點就是公私分明。

二、小學英語學習現(xiàn)狀

由于英語的語言特點和漢語有很大的差別,小學英語的學習普遍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學習者在學習時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對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掌握,對于語言的學習而言,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文化知識的領悟對于學習者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并且提供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其次,學習者在學習時缺乏正確的語言意識以及良好的語言習慣。有部分學習者在學習時只是單純的一字一句的進行互譯,缺乏對漢語和英語語言的邏輯習慣的了解,長此以往導致語言表達不清,使人難以明白。再次,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對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除此之外,直接關系到學習者學習水平,小學英語學習的教學模式單一,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單純的傳授課本的知識,而忽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以及學習技巧的指導,對學習者小學英語的掌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小學英語學習的對策

1.放棄單一的英語學習方式,提高小學英語學習效率。正確的小學英語學習策略是提高小學英語學習水平的關鍵,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習者已習慣于被動地接受老師講解的小學英語知識及學習方法,而不能積極的調整學習策略,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有的學習者把學習小學英語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對單詞的簡單重復機械的記憶,知道了單詞的意思,但不了解這個單詞背后的故事,不能全面的把握其準確的含義。因此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科學正確的學習策略成為小學英語學習的關鍵。

在構建小學英語學習策略時,學習者要正確分析中西方英語文化知識的差異性,豐富小學英語學習的內容,尤其是增加對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放棄單一的學習方式,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且還可以提高小學英語學習的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英語文化知識,領悟英語文化知識的內涵,進而實現(xiàn)小學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

篇3

2011年新修訂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shù),學生也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語言知識的學習上。但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視中西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產生誤解。而且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這就提醒我們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詞匯、句法、語音、語法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輔以英語文化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語言內容背后的英語國家文化意義。同時還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提高文化領悟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高中階段給學生帶來的困惑,經過十幾年的教學,我認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感謝和答謝語。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直系親屬之間很少用“謝謝”這個詞,如果使用,會讓對方產生距離感,但在英語國家中“Thank you”使用率非常高,幾乎一切場合都適用,即使是父母或者子女,都不例外,在交際中它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二是稱呼語。目前國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的傾向:比如,青年人對長輩通常稱“叔叔”、“阿姨”;對平輩則稱“大哥”、“大姐”、“小弟”等,而英語國家只有關系非常密切才使用此類用語,如“Uncle Tom”等。三是贊美語。在英語國家中,贊美一個人的外貌,或者表揚一個人工作能力等,得到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但我們則處理的就比較復雜,覺得很不好意思,也總會客氣一番;四是節(jié)日。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很不相同,區(qū)別很大。對于朋友送來的節(jié)日禮物,我們都要客氣一番??偸潜憩F(xiàn)得無可奈何的樣子,接受后也不能當面打開。而在英語國家中,他們對友人送的禮品,都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而且顯得理所當然,并會欣然道謝和接受。五是隱私。我們有時對初次見面的人,為了表示關心和友好,常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卻比較反感,他們認為這些都是涉及個人隱私,需要保密的,是不能隨便問和告訴別人的。六是詞匯。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講解,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的本身意義出發(fā)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這個詞,在英語國家和在中國,都與喜慶日子有關,如“red-letter days”(節(jié)假日)。我們國家紅色還象征革命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red”則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都使人生氣,如“red flag”就是“引人生氣的事”這個意思,而商業(yè)英語中的“in the red”,則是表示虧損,負債?!袄稀痹谥形睦锉磉_尊敬,如“老祖宗”,“老王”,年齡越大,資格越老,而西方國家很少有人愿意自稱”old”。在他們看來,因為“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來看待,以上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

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潛心研究,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使英語教學易于被學生理解掌握。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內容包括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差異。還可以在學習一個單元知識之前,對該單元相關背景文化知識做一個簡明的介紹,比如歷史背景、地理常識、政治經濟以及風俗習慣、等。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描述所產生的背景,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信息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學科教學輔助手段,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也不例外。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如《亂世佳人》、《出水芙蓉》、《哈里波特》、《與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學生呈現(xiàn)直觀的中西文化材料,強化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同時新教材的編寫十分注重學生的交際能力,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這些材料略加改編,以課本劇的形式來學習,讓各種語言環(huán)境呈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成為情景的主人,寓教于樂。

增強高中生對西方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最有效的時期。因此,教師在教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就必須注重從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揭示英語的本質,使學生理解英語表達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并借助合適的文化導入內容,借助科學的教學方法,將英語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培養(yǎng)學生從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英語的交際規(guī)約,自覺地融入英語文化的環(huán)境中,在英語交際中逐步地運用自然得體的語言,從而達到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

篇4

一、“龍”在中西方文化中內涵的差異性

(一)中西龍文化起源的不同

中國的龍文化起源于古代神話傳說,“龍”在原始社會是能興風作雨的神物,寄托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西方,“龍”起源于毒蛇禁忌習俗。西方人認為龍是具有法力的妖怪,是一種會對人類造成威脅的怪獸,西方人對龍只有厭惡和憎恨。

(二)中西方龍的形象不同

龍在中國是圖騰形象,是古人結合想象和現(xiàn)實生活幻想出來的一種不存在的動物。而在西方,龍總是以兇惡的樣子出現(xiàn),是一種會噴火的怪獸。中國龍和西方龍在形體方面并不是一種動物,不能混為一談。

(三)中西方龍的代表意義不同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總是代表積極正面的力量。“龍體、龍袍、真龍?zhí)熳印钡?,都說明了“龍”在古代地位的尊貴;在西方人眼里,“龍”卻是惡魔的化身,圣經中“龍”是基督教的敵人撒旦的化身,是丑惡的,長期被基督教統(tǒng)治。

(四)“龍”在中西方語言中的差異

“龍”在漢語詞匯中,有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三種色彩含義,如“望子成龍、攀龍附鳳、來龍去脈、降龍伏虎”等,但從數(shù)量上看,褒義詞遠遠多于中性詞和貶義詞。然而,在英語中,“Dragon”表示褒義詞的基本沒有,中性詞也就只有少數(shù),如Lighr dragon(輕型大炮牽引車)、Dragon fly(蜻蜓)等,更多的是貶義色彩,如“Like a dragon(兇狠地)、Sow dragon teeth(不和的種子)、Chase the dragon(吸毒)、Dragon's teeth(斗爭的根源),等等。

二、中西龍文化差異成因

(一)地理環(huán)境不同

依據(jù)中國一些考古實物和古文的描述,中國龍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是蛇身。蛇在遠古時期一直是人們所禁忌的動物之一。隨著古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農作物需要充足的水源,人們一方面希望莊稼豐收,另一方面又害怕發(fā)生水災,因此就想象出一種具有造雨和治水的功能的神靈,這就產生了龍的雛形,也就有了求雨一說。

在西方,龍文化的出現(xiàn)較中國要晚。與中國古代不同,西方主要以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為主,他們的生活與藍色的海洋有密切的聯(lián)系。西方漁業(yè)的發(fā)達及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使他們更加注重開拓探索和武力征服。在中國可以呼風喚雨的“龍”在西方的地位下降,成為人們奮力抵抗的兇猛怪獸。

(二)不同

在中國,沒有嚴格統(tǒng)一的,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相信哪一種宗教,或者是不信教。在中國的中,沒有一個統(tǒng)領萬物、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中國人可以把龍當作圖騰崇拜,相信龍可以呼風喚雨,庇護人類。

在西方,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只承認人世間只有一個上帝。所以說,在西方世界里,上帝處于絕對的領導地位。西方人只把上帝作為唯一的崇拜對象,而不會再去信奉龍。

(三)時代背景和經濟制度不同

中西方龍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制度不同。在這二者的相互作用下,中國的龍文化誕生了。封建制度的盛行,使中國“龍”成為皇權的象征;落后的小農經濟,使人們將“龍”視為可以給莊稼帶來豐收的圖騰。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起源于愛琴海沿岸,是典型的海洋型文明,他們的文化更加外向。其次,歐洲國家率先進行了工業(yè)革命,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制度,致使龍在西方文明中扮演了惡魔的角色。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詞匯教學忽略文化差異

在龍文化方面,中西方所持的觀點并不相同。如果在教授有關龍方面的詞匯時,只是簡單提及,而沒有說明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留學生并不能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望子成龍”,如果在講解這個詞語時,只是說“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可以有所作為”,并不足以讓學生明白成語的真正含義,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所以,最應該做的就是將中西龍文化進行對比,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二者的本質區(qū)別。

(二)對理解漢語中有關“龍”的詞語的感彩造成干_

“龍”在龍?zhí)痘⒀?、降龍伏虎這兩個成語中,“龍?zhí)痘⒀ā毙稳莸貏蓦U惡,危險;“降龍伏虎”中“龍”也是一種怪獸。這兩個詞會使留學生更加疑惑,原本學習了中西龍文化的差異后,知道“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吉祥之物,但在這些成語中龍卻具有消極色彩,這種文化差異令學習者百思不得其解。

龍顏、龍子、龍體,這些詞語的出現(xiàn)都是基于古代皇帝將自己比作“龍”,進而在說明身體的各個部位時都加龍字,以體現(xiàn)身份的尊貴和顯赫。而在西方,也有同樣的用法,如“The old woman is a dragon”,在漢語語境下,譯為“這個中年婦女是一個有身份的人”。然而,由于中西方龍文化的差異,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這是個兇惡、壞脾氣的老女人”??梢?,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致使留學生在理解中國有關龍的詞語方面還會出現(xiàn)感彩把握不準的情況。

三、傳播中國龍文化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對留學生語言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在龍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最基礎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基于此,教師不應僅僅教授學生基礎的語言知識,更應通過講解詞語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講解有關龍文化的詞語或課文時,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學習內容中蘊含的文化,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龍文化,滿際的需要。簡而言之,就是在中國龍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上,讓學生充分理解“龍”字以及與“龍”有關的詞語中所隱含的文化和交際意義。

(二)注重龍文化詞匯教法的創(chuàng)新

對外漢語教師應注重對龍文化詞語教法的創(chuàng)新,在進行詞匯教學時,一方面解釋成語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穿插歷史典故的方法幫助學生識記、理解詞語。其次,教師可以在講解有關“龍”的詞語時,引導學生分類,如可以根據(jù)“龍”的表達意思分為“有才能的人”“帝王”“儀表出眾的人”三類,讓學生按照分類搜集成語。除了分類法,教師還可以從詞語的結構入手,把詞語分為主謂、動賓、并列、偏正、補充等五種結構,將詞語分解,進行鞏固練習。此外,在詞匯教學中可以加入中西龍文化對比,使學生在文化碰撞的基礎上真正掌握詞匯的涵義。

(三)強調文化差異的比較

中國龍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不是單純地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它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基礎之上。所以,在實際的龍文化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看到這種差異,這對學生龍文化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在漢語中,與“龍”有關的詞語大多數(shù)是褒義的,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藏龍臥虎”等;在西方國家,龍則是魔鬼的象征,如“Sow dragon teeth”不和的種子、“The son of dragon”魔鬼等。如果學生了解了中西龍文化的這種差異,就能減少很多文化沖突,提高漢語表達的準確性。

(四)改變文化教學和漢語教學比例失調的情況

篇5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ir root causes; then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practices based respectively o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finally, with reference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culture conformity and compatibility.

關鍵詞: 公司治理;中西比較;文化差異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Sino-West comparison;cultural differences

中圖分類號:F27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2-0136-02

作者簡介:李秋孟(1989-),女,四川南充人,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司治理。

0 引言

許多因素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中包括經濟制度,國家政策,市場性質以及文化元素等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實際上,一個國家的治理模式很難照搬到他國的公司治理系統(tǒng)中是因為每個國家獨特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考慮借鑒別國優(yōu)秀的公司治理模式經驗之前,你首先應該考慮到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探討公司治理的模式。因此,只有針對一個國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因素來對公司治理機制進行改革才能使企業(yè)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并且實現(xiàn)其高效,穩(wěn)定的發(fā)展。

國內外學者對中西方公司治理及其差異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得出了許多切實有用的成果。但從總體上來看鮮有專門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全面闡述中西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念和不同模式。因此,本文試圖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視角入手來對它們所對應的公司治理模式進行比較,憑借西方先進的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踐經驗來對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公司治理策略進行整合,從而使其能對中國公司治理模式的優(yōu)化提供具體的措施與所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1 基于公司治理模式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僅僅是公司領導者為追求效率最大化而采取的管理模式,它還是與各國特定的政治、經濟、法律、歷史環(huán)境相互適應的結果。由于社會制度以及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中西方在傳統(tǒng)文化上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陳述文化元素對中國公司治理的影響時有必要對中西方的文化進行比較,從他們之間的差異的來比較分析各自所實行的公司治理模式。

西方文化主張 “非平均”觀念。這種觀念始于亞里士多德,他將一個人應得的東西與他的貢獻相聯(lián)系。這一觀念在公司治理結構理論中體現(xiàn)在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上。由于人信息不對稱,就很有可能產生經紀人“偷懶”的行為。這就涉及了財富的分配與其所做出的貢獻掛鉤以激勵或者約束經紀人的行為。西方文化還強調“法治”,這一觀念是建立在人是利己、排他等“性惡”的理論基礎上的。因此,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發(fā)生沖突需要法律來解決矛盾?!胺ㄖ巍庇^念對于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推行法人治理有著深刻的影響。西方的文化中崇尚個人主義,強調獨立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也決定了其必然通過法制而不是通過道德約束自我、維護社會穩(wěn)定。

中國文化崇尚的是平均主義、集體主義,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一主張就是該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一觀點體現(xiàn)在我國公司治理的資本市場上,國有股權比例高導致自理效率低下,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對小股東利益保護不足,加上我國資本市場和經歷市場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這都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公司的治理水平。并且,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性論上突出“性善”,國人將“行善”作為至高的道德行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甚至將“行善”與人類走向最高信仰的路徑聯(lián)系在一起,止于至善。而一個充滿善意的公司,必定是由善良者設計的公司,具有善意的治理結構。這就決定了我國在進行公司治理的過程中是往往更加重視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期待用道德來約束員工的行為而非正式的制度制約。不過目前我國的股份制改造都是依據(jù)“公司法”在進行的,法規(guī)是比較完善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公司治理總體的模式上強調“法治”文化。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公司治理模式

對應上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都有著各自對應的公司治理模式。西方國家如英美等國家資本市場發(fā)達,資本積累充分,企業(yè)融資以股權資本為主,股權相對分散,并且一直遵循著“投資者”和“股東至上”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哲學。所以他們采取了以市場主導的公司治理模式。它的特點體現(xiàn)在市場監(jiān)督控制上,主要依靠高效運行的資本市場來監(jiān)督和激勵企業(yè)經營者,即通過證券市場對公司和經理人員進行管理和控制并間接通過非執(zhí)行董事、接管、破產、經營者激勵等措施實施控制。外部市場監(jiān)控在公司中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其中在激勵措施上美國傾向于物質型激勵,并且在企業(yè)中對員工的激勵是通過正式制度進行協(xié)調的,這樣把員工之前的關系就建立在了工作任務的基礎上,不像中國重視人情和非正式關系。

反觀我國由于私有企業(yè)發(fā)展時間歷史較短,國有經濟的存在,以及資本市場不成熟等原因,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治理結構方面,我國實行單層董事會制,由股東大會、懂事會、監(jiān)事會和經理構成。股東大會任命董事,組成董事會。由股東代表出任的監(jiān)事與職工代表選舉的監(jiān)事組成監(jiān)事會,監(jiān)督董事和總經理。我國《公司法》對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職權劃分互相重疊,沒有創(chuàng)設監(jiān)事會履行職責的程序性保障制度,也缺少監(jiān)事會對董事會行為的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在資本市場方面,我國股票市場上可流通股少,機構投資者投資較少,大股東控制著股東大會致使小股東的權益不能被有效保護。在經理人市場方面,激勵的競爭機制和不完善的經理人激勵約束機制會迫使經理人員過度追求利益或者是過度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都使得經理人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

雖然許多公司都通過借鑒別人的經驗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但大多是“形似而神不似”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我國公司治理結構、資本市場、對管理層的激勵約束機制等都還不完善,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直接導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影響公司的發(fā)展。

3 中國公司治理模式與自身文化相適應的策略

現(xiàn)代公司治理模式強調權力制衡、相互監(jiān)督、信息對稱及制度至上的觀念。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是強調和諧、集權、含蓄、人治等。這必然會導致在中國推行現(xiàn)代公司治理模式時會產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反應到公司治理的結果就是上述問題:現(xiàn)代公司治理模式與中國文化的不匹配,進而造成公司治理的效率不高,效果不佳。要解決這些問題:一要積極探索適合中國文化的公司治理模式,這要求我國在建立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時要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因素,摒棄消極因素,并把現(xiàn)代公司治理文化因有機的融合進來;二是在我國文化元素中需求適合公司治理模式發(fā)展的相關要素,為我國建立獨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內外部文化環(huán)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形態(tài)意識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企業(yè)不應該也不能試圖去改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是應該主動積極的選擇和整合那些能夠支撐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基因,來為建立適合我國的公司治理模式服務。

3.1 優(yōu)化股權結構,推行相對分散的股權結構更有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 優(yōu)化股權結構可以通過推行股權分置改革來實現(xiàn)全流通,使股票價格反映企業(yè)真實地經營業(yè)績,這樣不僅可以改變“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實現(xiàn)大股東相互制衡,同時防止股權過于分散,導致內部治理和控制系統(tǒng)失效。除此之外,股東還可以通過利用“用腳投票”使得經營者感受到來自外部市場被收購接管的壓力,充分轉劣勢為優(yōu)勢。

3.2 加強市場監(jiān)督,重點完善企業(yè)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健全法律法規(guī)體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資本市場在我國大環(huán)境下看來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國不可能在短期內建成像美國那樣規(guī)范發(fā)達的金融資本市場,對公司經營的監(jiān)督也不能依靠股東在證券市場上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來完成。因此在健全法律法規(guī)體系這一市場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對企業(yè)的監(jiān)督還是要以加強公司內部治理為主。這方面借鑒日本公司治理模式改革的經驗,如完善內部相關法規(guī),明確各自的權責范圍,強化信息披露制度等。此外,我國在明確國家證券管理部門監(jiān)管職能的同時,充分發(fā)揮行業(yè)組織自律管理的作用,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可以使信息需求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3.3 探索和完善經理人激勵及其約束機制 我國需要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發(fā)展資本市場,培育經理市場,加強經理市場信譽機制。同時積極推進經理人各種激勵機制,如經理人持股這種能充分發(fā)揮上市公司契約治理能力的方法。這樣使得管理層在以提高企業(yè)價值為前提,能更多的加強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或者解放對自己過分的束縛,最終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最后由于我國與西方文化的存在差異,所以在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美歐模式,需要結合我國自身的文化特征來完善現(xiàn)有的激勵機制的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型的激勵機制來適應我國的文化基因。

4 結論

文化傳統(tǒng)作為非正式制度的基礎,對制度運行的效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制度被借鑒到一個新的地方,如果不能與本地的文化傳統(tǒng)想兼容的話,那就失去了借鑒它的意義,甚至有可能還會危害到原有一些有利制度的運行?,F(xiàn)代公司治理理念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這兩者的關系就是這樣一種對應的情況。如果不對現(xiàn)代公司治理理念中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左的因素進行調節(jié)的話,就會影響企業(yè)治理效率,甚至影響到企業(yè)的生存。然而并不存在一種通用的最優(yōu)的公司治理模式,這也要求在選擇一種公司治理模式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獨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我國來說,在選擇公司治理模式時不能簡單地照搬國外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須正視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繼承、吸納適應國外優(yōu)秀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要素,并且針對這些文化特點使得借鑒來的公司治理模式“本土化”。因此公司治理模式發(fā)揮作用的基礎是實現(xiàn)文化與模式的妥協(xié)與契合。這也要求推行特有公司治理模式的人具備跨文化思維,這樣才能使自己所推崇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好地為我國公司服務。

參考文獻:

[1]錢穎一.企業(yè)的治理結構改革和融資結構改革[J].經濟研究,1995(1).

[2]胡汝銀.中國需要公司管制革命[J].中國經濟政治評論,1999(10).

[3]吳敬璉.現(xiàn)代公司與企業(yè)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費方域.企業(yè)的產權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張維迎.企業(yè)理論與中國企業(yè)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小約翰·科利,等.公司治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7]李維安等.公司治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168.

[8]青木昌彥.周黎安譯.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l:55.

篇6

目前,英語教學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習效果不佳、教學效果不明顯等問題[1],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忽視了語言與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課堂教學單從符號系統(tǒng)入手,孤立講授語言自身的規(guī)律,缺少目的語與母語間的文化對比教學。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沒有真正明確外語教學的目標,對外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把握不深,作為對比工具的母語文化也未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最終導致目前英語教學的困境。在此,筆者結合教學實例,闡述文化對比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其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實施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意義

依據(jù)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和目標,英語教學應側重于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文化交流的層面,著力培養(yǎng)學生英語與母語符號系統(tǒng)的對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語教學在培養(yǎng)一種外語運用能力,文化對接與交流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們知道,文化的差異并非僅是單詞和習語內涵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目的語和母語國家間“由于社會制度和歷史發(fā)展的不同在社會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異和由此導致的行為的差異”[2]。綜合的文化對比教學法,可以充分體現(xiàn)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并從本質上實現(xiàn)兩種語言更廣泛的交流。

從跨文化交流意識和文化對比角度來看,我們所從事的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對外來文化的傳授,而是要實現(xiàn)外來文化與母語文化的成功對接和融合。但從現(xiàn)行的多數(shù)英語教材看,無論是國內編寫的權威教材,還是國外引進的原版教材都以傳輸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只滿足了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的需求,卻未能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全部需求[3]。多數(shù)教材僅側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傳遞,而缺少有關中國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沒有設計相應板塊讓學生進行中西文化的專項比較。

課堂講授沒有對比和文化接近度,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很難實現(xiàn)對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難對所學的語言產生較強的關注度;從人才培養(yǎng)目標看,也無法實現(xiàn)英語與母語文化的對接和融合,更不能實現(xiàn)英語教學對跨文化交流意識和素質的培養(yǎng)。應該說,文化講解融入語言教學,可以將抽象的語言學習形象化,進而激發(fā)語言學習者的積極性和熱情。所以,為科學體現(xiàn)英語教學的目標,把課堂教學講活、講出效果,我們可使用文化對比教學法。既要發(fā)掘英語教材所蘊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辦法增加中國文化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文化現(xiàn)象的比較。如此,既可借助英語所承載文化的相近度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語學習中傳授漢語文化,實現(xiàn)語言本身的融合與交流,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意識和熱情。

二、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

文化對比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要依托語言工具的傳授,改變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視中國文化的課堂教學困境,抓住文化的對接和融合點,實施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交流與對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準文化對比點,形成語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首先要科學依托教學文本材料,善于發(fā)掘語言所蘊含的中西文化的對接點,形成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語言所蘊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發(fā)學生外語學習興趣的關鍵,也是提升語言教學效果的關鍵。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講述的一對母女在有關交友、愛好、穿著打扮等方面的代溝問題,就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文化對接點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為將語言學習的過程形象化,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深入思考的熱情,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引導他們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雜志等途徑,廣泛收集有關對比點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關系的信息。

為體現(xiàn)學習的重點,我們要求學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將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代溝問題進行初步對比和思考,進而用英語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結論和看法。父母與子女的代溝是他們較為感興趣的話題,而且也愿意主動進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對比與思考,無形中誘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英語學習的角度看,由于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用英語表述思考的結果,所以,學生會優(yōu)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資料,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學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鮮活、地道、富含時代特征的英語詞匯,并能及時完成一些英語詞匯與中文詞匯第一時間的對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斷臍帶,喻“開始獨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親的圍裙帶上,喻“開始獨立”),to leave the nest(離巢,喻“走上獨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鮮英語詞匯自然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再加上兩種語言在文化對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實現(xiàn)學生對所涉兩種語言詞匯的興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學生從漢語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語的學習,自然有助于他們的英語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2.依據(jù)語言對比點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討論語言文化差異點

語言學習效果的鞏固,文化對比引導不可忽視,接下來,就要圍繞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文化相近度,進行深入比較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基于第一階段的初步比較,進一步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如討論、問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對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關系處理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選擇兩個學習小組作為問題回答者,分別回答其余小組同學有關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如果小組成員無法回答,則由提問小組的同學給出答案。

回答問題的小組通常情況下,需要充分準備相關的材料;而提問問題的小組也要有備而來,不能隨意提問自己都不知道的問題。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問題就會被學生提出來,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問題的回答和討論中,學生會逐步明確,中西方父母在對待子女成長問題上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會更容易關注到下面兩位異國女性的對話: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們國家,子女年紀輕輕就離開父母。在我看來,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驚的是,許多父母竟要子女離開家庭。我不明白為何在你們國家,子女與父母互不相愛。)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們國家,父母不讓子女獨立,在子女結婚之前,父母一直守護著他們,這樣子女怎能學會生活呢?)

通過對話討論和文化比較,學生大致就能從文化的層面上理解這兩句話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會被“逼出來”,知識和信息量也會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文化對比的討論和交流,可將收集到的知識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3.挖掘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形成跨文化思維意識

在學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后,緊接著應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產生文化差異的深層次原因。其實這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時候是交織在一起的。在第二階段中問題的提問和回答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這種差異會啟發(fā)所有的同學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從而使答案更加客觀。就父母與子女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逐漸認識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壯成長,不同的是處理方式。

當然,在對比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選擇地加以吸取利用,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對母語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師要教育學生通過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中西文化對比,認識中西文化各自的優(yōu)勢,主動充當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這一階段不僅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能使思維發(fā)散的課堂氛圍和張揚個性的空間,而且,可促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得以升華,更深層次地正確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同時客觀深入地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對比教學法可促使學生圍繞文化對比點積極查找整理相關資料,并能在課堂上以各種形式將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現(xiàn)給大家,以此來對比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差異。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查詞典、上網(wǎng)等方式展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搜索,有助于其學到更多地道、鮮活的英語詞匯,以文化的蘊含提升語言學習的形象化和動態(tài)性。而且,圍繞文化相近度展開的討論和分析,既可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聽力、英語表達能力,又能在教師的帶動下客觀、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產生差異的根源。同時,文化對比教學法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了英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文化性、貼近生活等特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

綜上,我們應該明白,文化對比教學法就是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只傳授英美語言知識、忽視中國文化對接與輸出的困境,而轉向以文化對比為教學特色,側重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對中西文化的比較、鑒賞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性作為課程評估的重要參數(shù),同時,補上缺失的中國文化因素,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對比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當然,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正確運用和推廣,更需要教師樹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觀,注意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平衡,特別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得體地借助英語表達輸出母語文化,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光.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管理存在問題分析.教學與管理,2009(24).

[2] 孫菲菲.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中西文化對比的引進.海外英語,2010(3).

篇7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商務英語是一種為國際商務活動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現(xiàn)已逐漸成為2l世紀英語教學的主流之一?,F(xiàn)代商務英語課程以適應職場生活的語言要求為目的,內容涉及到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通過商務英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和能力,讓學生了解西方工作心理,傳授西方的企業(yè)管理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教授如何和外國人交流、合作的方法,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等,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都包含在文化概念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涉及到商務英語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要使國際商務活動順利開展,就要跨越文化障礙、避免文化沖突。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加強對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已經越來越重要了。一、中西文化差異在商務英語學習中的表現(xiàn)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語言離不開文化,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有效的傳播方式,是文化信息代碼,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沒有了語言,文化教育就會失去記載、儲存和流傳的必要物質條件。所以,在商務英語學習中,了解中西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性是十分重要的。眾所周知,英語和漢語的背景是有差異的,有如歷史、民族、地理、宗教等的。英漢兩種語言交際模式的巨大差異就是由這些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在商務活動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現(xiàn)象經常會困擾學生,使得學生不敢與外國人打交道。筆者認為問題存在的根源在于學生缺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這直接影響了商務活動的進行。(一)的差異宗教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 政治、經濟、文化等,特別是在英語國家中,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更為深遠。由于宗教的影響,英語國家社會存在許多與宗教相關的習俗,特別是西方的宗教典故與傳說,分別體現(xiàn)在文學、繪畫、音樂等文化形式之中。比如經濟學術語“馬太效應”以及多任美國總統(tǒng)都用 “山上的城市” 來比喻美國,這些說法都是出于《圣經》。

(二)價值觀差異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種體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在跨國商務活動中,要了解西方國家的不同風俗習慣和禮儀習慣。比如,中國人稱呼語使用方式復雜、注重禮節(jié)、愿意與人近距離交談、思維模式比較含蓄。相反,西方人稱呼語簡單、愿意就事論事,喜歡保持一定的距離談話,談吐比較幽默,喜歡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思維模式比較直接。特別是德國人有著嚴謹?shù)淖鍪嘛L格,愿意嚴格遵守日程安排,有很強的時間概念。因此在我國,一些外資企業(yè)經常會抱怨中國員工時間觀念不強,工作效率比較低。同時員工又抱怨外方指標太高不近人情,再比如,不同國家民族的送禮禮節(jié)也不大一樣。在英國,如果客戶請你吃飯,是不必要帶禮物去的。如果你要帶酒,要事先問一下客戶喜歡什么種類的酒,這才恰當?shù)皿w。在日本卻恰恰相反,當你被邀到家里吃飯,你不帶禮物去就會被認為失禮,如果事先問一下需要送什么禮,你又會被認為粗魯。而且,在西方國家的宴會接待中,與我國不同的是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 yourself)。此類的文化沖突在商務英語交流中比比皆是。(三)詞語文化內涵的差異

除了來自《圣經》和羅馬希臘神話外的英語典故和習語,還有許多英語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來自英國文學。比如:經常被譯為“綠眼睛” 的 “green-eyed”,其實該詞相當于漢語的“紅眼?。刀剩保鼇碓从谏勘葋喌淖髌贰秺W賽羅》。在交流中不僅要考慮到語言信息的準確傳達,更要考慮到對方文化的獨特性。再如,“雙羊”被譯為 “goats”?!敖痣u獎”被譯為 “Golden Cock Prize” ,“白象”被譯為“White Elephant”等,其語意信息雖對,但從文化信息對等的角度來看這些卻是相當糟糕的翻譯,容易引起誤會。此外,像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忌諱豬的圖案等,都應受到商務從業(yè)人員的重視。所以在商務英語學習中,不但要把文化教學作為基礎教學來對待,而且也要把學生能否理解并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檢驗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二、商務英語學習中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方案

真正的商務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把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因此,商務英語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指導思想方面,明確商務英語教學的任務是熟悉商務英語教學所涉及到的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意識地增加文化差異方面的介紹和講解。只有強調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培養(yǎng)出在不同的商務環(huán)境進行交際的涉外商務人才。所以,教師要把目的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作為教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在具體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商務英語教師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明確教學指導思想

教師必須要不斷更新商務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使自己具有較強的目的語商務文化意識,要全面了解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營模式、管理理念、商業(yè)理念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授學生西方國家的商務文化、最終熟悉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

教師須明確教學指導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明確商務英語教學的任務,即培養(yǎng)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務環(huán)境下進行交際的涉外商務人才。 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作為學習、教學的目標之一。

(二)加強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從文化層面上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把商務文化知識滲透到語言知識技能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商務文化意識或素養(yǎng)。

1.將西方文化意識導入課堂教學,注重中西文化比較教學

教師除了要教授基礎語言知識和商務專業(yè)知識,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商務交際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穿插真實的語料,讓學生了解西方的訪問接待、稱呼語、介紹方式、告別和宴請等商務交往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幫學生提高語言的正確性和得體性。學習英語文化同時還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要忽視中國文化。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習,學生會加強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2.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打破商務英語教學 “填鴨式”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靈活的、有趣的和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展現(xiàn)商務英語的交際特性。教師可以采用一些交際教學法,借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任務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等,使學生可以全面理解英語文化。3.跨文化意識訓練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分析和解釋、討論反映商務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了解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最終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扮演不同角色親自體驗來營造一種文化氣氛,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會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并能體會到異國文化的特點,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也可以通過演講和電影錄像等方法對異國商務文化進行介紹,也可邀請外國學者進行交流或作專題講座,學習西方的文化習俗和各種交際技巧。

對于商務英語學習者來說,文化差異知識欠缺必然會造成語言應用失誤,從而造成所表達的語言不合規(guī)范。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在傳授學生西方語言的同時,注重西方文化的內涵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時還應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則的前提下,采取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文化教育貫穿到整個商務英語教學之中,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培養(yǎng)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強,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楊.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對比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 (3).

[2] 顧日國.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篇8

許多學者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做出過研究,表明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系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論述了文化教學對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性,然后對高職跨文化交際課堂的教學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做法和建議。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高職教育

2007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除了是門語言基礎課程以外,也應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設計也應充分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對其傳授國際文化知識。但是,我國大學英語專業(yè)文化教學仍然“沒有可以依據(jù)的完整的文化教學大綱”[1],對于英語課堂中文化因素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討論尚在宏觀層面。本文旨在分析文化教學對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性以及根據(jù)高職學生的特點,提出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中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

1文化教學對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性

當今的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大多是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掌握了一定的詞匯、語法知識,足夠完成日常英語對話。但是,當學生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時,常常不知所措,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究其原因,正如張友平指出:“外語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礙已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學習者對目的語和母語的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兩種文化差異的熟稔與思辨?!盵2]英語對高職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溝通工具,而對英語文化內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職學生能否利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

1.1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能夠記錄和反映文化;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影響和塑造著語言。Nieto指出:“語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同樣,Samarar也提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他們相信,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語言表達和象征著文化,是文化現(xiàn)實的形象體現(xiàn)。”[5]因此,語言與文化是共生關系,語言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必定會面對目的語文化問題,而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必定會觸及到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文化通常被分為兩類:根據(jù)LEE[6]的定義,較為明顯的文化因素如節(jié)日、習俗、歷史、地理等被稱為CulturewithaBigC;而隱含在外露文化現(xiàn)象下的因素如信仰、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等則被稱為CulturewithaSmallC。這種分類的好處是簡單直接,易于理解,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利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教學活動。

1.2學習需求和興趣

不同于本科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高職英語教育重視英語與職業(yè)行業(yè)的結合,培養(yǎng)復合型外語人才。英語作為交流工具應用到商務、外貿、展會等行業(yè)中,一旦學生對英語文化內涵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溝通上的偏差和誤會,影響業(yè)務的開展和完成。因此,從人才培養(yǎng)和與職業(yè)接軌的角度看,加強高職學生的英語文化教學十分必要。另外,興趣是重要的學習動機。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認識到文化知識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十分濃厚[7]。而且學生對關于西方國家政治、地理、節(jié)日風俗等文化知識顯示出極大熱情,報讀相關選修課的學生人數(shù)也常超出預期??梢姡呗殞W生不僅在工作、學習層面需要英語文化知識,在情感上也十分愿意學習相關內容。

2跨文化交際課堂中的教學方法

由于文化的定義過于廣泛抽象,英語學習過程中又缺乏良好的語言和文化氛圍,在實際課堂上,文化教學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以下幾種方法具體可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

2.1適度引入文化理論

文化的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屬于抽象概念。在講授、分析和討論文化現(xiàn)象和知識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一些學者對文化的闡述和理論則正好可以給文化教學提供幫助。如有關“冰山理論”的文化:位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看作語言、食物、服飾等明顯可見的文化范疇,只占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位于水面下的冰山則表示意見、態(tài)度、價值觀、行為準則等隱含的文化因素,占文化的極大部分且更為根本及重要[8]。這一理論使學生對文化有更為感性直觀的認識,也明白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習慣、節(jié)慶習俗、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來源于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有利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另外,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1)權利距離;2)個體/集體主義;3)男性化/女性化社會;4)不確定規(guī)避;5)長期/短期導向也是幫助我們分析、探討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因素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文化理論的目的在于幫助我們利用一定的標準去分析、探討和研究文化知識,因此,應結合高職學生的理解水平,選取較為簡單直接、易于理解的文化理論,使文化講解更為直觀具體。

2.2善于利用圖像、影視作品

視聽結合教學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而事實也證明,圖像和影視作品較能給予學生感性認識,激發(fā)其學習愿望。例如,在講解中西方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差異時,可給學生展示組圖“一個德國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異”。組圖顯示出中西方文化對待不同問題的不同看法。例如,對待天氣,西方人偏愛晴天,而晴雨天氣對東方人的心情影響不大。又如,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西方人傾向于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個體,而東方人則偏向以孩子為中心,等等。然后再針對這些對比,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討論及發(fā)表個人看法。再有,在講授非言語交際時,可選取電視劇“LietoMe”某些片段,讓學生感受中西方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上表達的異同。還有,涉及西方餐桌禮儀時,可截取電視劇“DowntonAbbey”中某些場景進行講解。雖然這一教學方法應用廣泛,但若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花費頗多精力選取材料和設計教學步驟:首先,在教學前應對材料進行精心篩選和截取,務求選取能合理貼切、客觀直接地闡明文化知識的內容;其次,應該控制影視作品播放的時長,始終帶領學生把焦點放在將要講授的文化知識上;再次,課前還需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巧妙地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最后,在課后,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反饋重新審視所選的圖像或影視作品,并及時調整教學步驟或方法。

2.3中西文化對比與反思

能夠正確認識中國文化是成功學習英語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首先要讓學生對自身文化進行深刻了解和反思,再將其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學生長期處于中國文化之中,難免會忽視身邊的文化現(xiàn)象。對此,教師應適時指出并幫助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例如,在講授美國核心價值觀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時,可先指出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col-lectivism(集體主義),并引導學生羅列出生活中常見的能體現(xiàn)集體主義的例子,然后與individualism作比較,最后再幫助學生找出中西價值觀差異在歷史、地緣、政治等方面出現(xiàn)的原因。熟知中西文化差異的表象并了解差異出現(xiàn)原因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尤為重要。當文化敏感性提高了,學生在遇到跨文化交際沖突時,便能迅速根據(jù)目標語文化習慣采取相應的交際策略,完成交際任務。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采取更多其他的教學手段。在碰到西方典型文化詞匯(如:sin,apple,yuppies等)或意象詞匯(如:owl,bluebird,bat等)時,可對其進行講解和分析。例如,sin(原罪)就是一個有宗教內涵的詞匯。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影響頗深,而“原罪說”則是基督教重要教義之一。通過給學生解析原罪的含義、構成和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能使學生對西方文化及其根源有進一步的了解。又如,bat(蝙蝠)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相差甚遠。在中國,由于“蝠”與“?!蓖簦栽诤芏嗟慕ㄖ?、雕刻、畫像、刺繡等都出現(xiàn)蝙蝠的形象,代表著幸福。但是,在西方,蝙蝠被認為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著神秘陰森、邪惡等。通過對文化詞匯和典型意象的講解,學生在讀懂字面意義的同時,更能夠體會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加深理解。還有,教師可給學生展現(xiàn)跨文化交際案例,如跨國公司廣告、由價值觀各異引起的交際沖突、肢體語言造成的理解有誤等,引導學生分析例子、歸納交際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挖掘交際失敗的深層理由,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技巧。再者,還可組織學生對英語經典名著賞析、扮演和改編,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寓教于樂。

3總結

總之,高職跨文化交際教學應從學科特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fā),在介紹文化現(xiàn)象的同時,利用相關理論、影視作品等手段,較為客觀地展示其背后的深層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隱含在外露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行為準則、價值觀、世界觀等,使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幫助學生加深對本土、本國文化的了解,進而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歸納、總結和反思,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呂文麗,李曉紅.高校英語語言文化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4(2):136-140.

[2]張友平.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認識[J].外語界,2003(03):41-48.

篇9

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思維模式;大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周瑩(1979-),女,遼寧遼陽人,沈陽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張鈮(1974-),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遼寧沈陽110870)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152-02

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多元發(fā)展的今天,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問題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英語的學習和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因此學習英語的過程也必將是在新的文化體系中自我提高的過程。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已然成為困擾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障礙,嚴重地阻礙了二語習得的進程。因此,通過文化教學為先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英語公選課程及文化課程的不斷增加,探討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必要。

一、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內的一群人所普遍認可的、一系列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價值觀和信條,對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有著深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人們的實踐活動、認知行為以及思維方式上,文化都充當著一個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的角色。正如許多文化人類學家指出的那樣,文化具有廣泛的范疇。每一種文化在其準則、規(guī)范、行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著整套的價值系統(tǒng),對這個社會群體是容易理解的,可對另一個社會群體卻不一定能自覺地理解。[1]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就涉及了外國語言習慣、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諸多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的說話方式或習慣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交流和深層次了解對方意圖時,就應該盡量了解對方所處的文化背景以減少所產生的沖突和矛盾。

語言本身也屬于文化范疇,是文化的載體,反映著文化的特點,也具備深刻的文化內涵。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既是整個文化的產物或結果,又是形成并溝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既反映著某種文化,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2]如果英語學習對學生來說只是單調地記憶詞匯和機械地掌握語法規(guī)則,而對于所學語言背后豐富的文化背景不去做深刻了解,特別是缺乏一種文化差異意識,那么這無疑是教育的一種失敗。因此,這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英語教學應該轉向英語教育,即不僅培養(yǎng)人才的英語語言素質還要培養(yǎng)其文化素質,根據(jù)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認知能力的高低、興趣點的分布循序漸進地擴展文化背景知識的范圍,有意識地開闊學生文化視角,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的好奇心和敏感度,逐漸向學生滲透文化意識。

二、文化意識滲透的培養(yǎng)

英語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傳統(tǒng)的外語課堂教學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是受體,不參與教學活動任何環(huán)節(jié),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這種教學活動剝奪了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自由交流的機會,也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而語言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交際各方主動參與的相互交流的雙向甚至是多向的活動,顯然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格格不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化意識進行滲透,重視文化差別意識、文化平等意識的指導。

1.文化差別意識的培養(yǎng)

根據(jù)受眾和交流目的的差異,有學者認為跨文化交際的環(huán)境主要分國際化語境和多元文化語境兩種。國際化語境主要指留學生的國際交流情況或者跨國公司和機構的人員工作中的交流合作;多元語境側重多元文化社區(qū)中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如何交流聯(lián)絡。在國際化語境中,由于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具有全球視野,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太重要,故而應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由于人們對文化差異通常過于敏感,總是刻意地維護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們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和平共處。[3]因此,若想保持良好的溝通、成功的交際,交際者無論是處于那種環(huán)境,都需要首先認同彼此存在的文化差異,進而有意識地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這樣才能做到以尊重為前提開展有效的文化交流。

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意識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影視欣賞、課程研討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在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人文地理、思維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并通過對比揭示文化差異的存在根源,幫助學生透徹地了解不同文化現(xiàn)象。這種狀態(tài)不是自然達到的,只有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才能站在歷史的高點寬容尊重他國的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既不過分堅持自己的文化,避免固步自封;又不過分盲從對方的文化,否定自我,以致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yǎng)

王宗炎在《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一文中指出:在對待本國文化和語言及異國文化和語言的問題上,強國和強大的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這是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弱國或弱小的民族傾向于資本,這是懼外心理(xenophobia)。[4]民族自尊心強烈的交流者往往常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以本民族的價值觀和標準去衡量一切,并對弱于自己民族的異族文化產生排斥甚至敵意。而對于本國文化自卑的學習者容易對異族文化產生盲目的崇拜。這兩種意識都在跨文化交流中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交際者應該力圖避免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提醒學生這兩種錯誤意識的存在,時刻提醒學生對本國和異國文化有清醒的認識,樹立文化相對論的觀點,向學生滲透文化之間只存在差異,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同時,也應明確的向學生指出這兩種錯誤意識對文化學習的誤導以及負面影響,根據(jù)教材內容設計文化研討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批判并理性地汲取外國文化的精華。

三、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對比中西文化增強文化意識

在使用現(xiàn)行教材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意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已經不再是孤立的語言學習工具,而是將文學文化、科學技術、風俗習慣等知識融合在一起的綜合性教材,素材廣泛涵蓋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工業(yè)、農業(yè)、科技等信息,文本大多生動具體地體現(xiàn)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向學生闡釋語言現(xiàn)象背后所折射的深刻文化內涵。比如核心詞匯學習中除了要記憶詞匯的基本意義外,教師應拓展其引申用法、情感色彩、所涉及寓言故事等,逐漸幫助學生深化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意識。在授課過程中做到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詞匯語法教學相結合、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翻譯文法教學相結合、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課文講解相結合、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本國文化對比相結合。在備課和上課時,教師若具備上述強烈的文化差異意識,繪聲繪色地引入文化背景知識,大學英語課堂上就會一改單純的英語語言學習過程局面,就可以提高學生在文化修養(yǎng)、價值觀、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從培養(yǎng)英語學習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提高對英語語言的深層次理解。

2.營造文化氛圍,滲透文化意識

提高語言的學習效果,關鍵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濃郁的文化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不僅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制造英語學習環(huán)境,也要讓英語學習生活化,可以運用學校的廣播、影視欣賞設備、校報、英語標識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模式來渲染環(huán)境氛圍。課外活動是課堂的延伸,對于鞏固擴展教學活動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環(huán)境,如定期舉辦英語演講比賽、口語大賽、英語辯論賽、英語配音比賽、英語戲劇表演、英語文化節(jié)、英語文化周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還可以創(chuàng)辦英語角、英語沙龍,邀請知名英語專家教授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外籍教師介紹外國風土人情、文化習俗,深入留學生群體了解英語國家學習、生活、工作方面的狀態(tài),舉辦外語音樂或影視欣賞會等,貼近生活地真實地感受西方文化。

四、結語

語言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培養(yǎng)也需要一個長期熏陶積淀的過程。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必定會感染到目標語言國家的文化。大學英語教學過程和時間都有限,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對西方國家文化的學習熱忱,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任重而道遠,其方式和方法也不應拘泥,多角度、多層次的嘗試和探索在現(xiàn)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值得鼓勵。教師只有意識到文化滲透的必要性,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掌握正確的文化意識滲透方法,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以文化教學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能力,才能培養(yǎng)出具備理念創(chuàng)新和全面文化交際能力的新型人才,真正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高層次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純.試論英語教學的跨文化導入[J].浙江旅游學院學報,2009,(9):

93-96.

[2]貢美芳.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0,(3):43-46.

篇10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 跨文化差異 價值觀 倫理 思維方式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0-0031-03

【Abstract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which is a special for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nowaday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and puts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 stressing just be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strategies and achieve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by being correctitude and targete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Value Ethic Modes of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文化的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在國際商務談判的過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和共性,不同的國家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差異,引發(fā)出不同國家談判人員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處理談判沖突的不同方式,構成國際商務談判跨文化問題。我國加入WTO已多年,國際貿易和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只有了解并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處理好文化差異問題才能減少相互之間的誤解,有助于談判的順利進行,有助于開拓深層次的質量意識,增進客戶的友誼,營造商務活動的融洽氣氛,才能做到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有禮有節(jié),有的放矢,把握策略,取得成功。

一、跨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差異分顯性和隱性,而大部分是隱性的。膚色、服飾、食物和氣候等是顯性的,是文化的表層;隱性的差異如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和等文化的深層次更容易引發(fā)跨文化沖突或障礙??缥幕町悓H商務談判的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1.語言交流

一般來說,語言交流可分為兩大類: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

國際商務談判大多用英語進行,而談判雙方的母語往往不是英語,這就增加了交流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用簡單、清楚、明確的英語,不要用容易引起誤會的多義詞、雙關語、俚語、成語,也不要用容易引起對方反感的詞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 will be honest with you…”,這些用語帶有不信任色彩,會使對方擔心,從而不愿積極與我們合作。

除了言語交流,我們的話語音調、眼神、姿態(tài)、手勢、觸摸以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流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際商務談判中察言觀色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商人認為不正視他們目光的人是不誠實的;但是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的許多地方,低垂目光表示尊重。手勢是非語言交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勢的特定意義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豎起大拇指”的手勢在中國表示贊揚別人的能力;而在中東地區(qū)是否定的意思;阿拉伯國家人做手勢的時候,大拇指是不能單獨使用的;在穆斯林和印度文化中,左手被認為是不干凈的,使用左手示意會被看作是粗魯?shù)谋憩F(xiàn)。

中國式的交流方式是喜歡用間接迂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常用的表達是“可能”、“或許吧”、“我想”等措辭,盡量不傷自己和別人的面子。在英美國家,如果說“I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意味著“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國則是“我盡力而為或看情況而定”。向別人提出請示時中國人往往不喜歡開門見山,常常是先試探一番或先說上一堆理由;而英美人則喜歡直截了當?shù)仃愂鲋黝},兩者的迂回與直接形成鮮明的對比。

跨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就是“以己度人”,即大多數(shù)人都在不知不覺中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為依據(jù)來評價別人的行動、觀點、風俗或禮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No”的使用和理解。曾經有家美國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進行商務談判,在談判中,美國人很高興地發(fā)現(xiàn),每當他提出一個意見時,對方就點頭說:“Yes”,他以為這次談判特別順利。直到他要求簽合同時才震驚地發(fā)現(xiàn)日本人說的“Yes”是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我在聽)”,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

文化差異導致語言交流及溝通方式的差異,如果沒有足夠地理解和包容,將會直接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順利進行。

2.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標準等,表現(xiàn)為某些符合社會文化,具有持久性、穩(wěn)定性,為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

中國人的文化根源是以“孔夫子思想(Confucianism)”為核心的儒學思想,倡導一種人自身、人際間、人與社會的和諧主義,也就是集體主義。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在進行談判交流時,強調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fā)展,個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而西方國家則以個人主義為其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突出個人價值、個人意志、個人尊嚴、個人自由、個人情感、個人權利及個人利益。整個社會極力推崇個人主義,十分強調自我價值實現(xiàn),并以個人成功來衡量人生價值。物質至上受到極度重視,是西方文化個人價值至上論的主要特征。因此,他們在談判交流中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即以傳者為中心,語言直截了當,即以結果為導向。

中國強調集體觀念和集體責任,談判的模式基本上是集體出場,但拍板定案來決定的是一人。這種眾人談判,一人拍板的風險性很大。一旦出現(xiàn)復雜棘手的問題,談判人難以決定。這被文化學者們稱為“高權利距離文化(Power distance)”,而被文化學者們稱為“低權利距離文化(Power distance)”的西方文化積極鼓勵個人奮斗、敢于冒險、不斷創(chuàng)新、出人頭地的冒險精神,因而在談判桌上也許只有一兩個人,但身后往往有一個高效的智囊團或決策機構,賦予談判人相當?shù)臋嗔Γ莒`活地做出對策或應對突發(fā)事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重義輕利”,西方文化強調“重利輕義”。所以,中國人注重面子,西方人看重利益。我們總是熱情寒暄,盛情款待來盡地主之誼。而西方人在商務交往中唯一的目的就是簽署談判合同,所以他們認為生意就是生意,用不著東拉西扯,需速戰(zhàn)速決。

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談判過程中的溝通障礙。

3.倫理和法制觀念

倫理觀是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商務談判中的倫理觀是調整從事商務談判活動的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它為商務談判者的行為提供標準和方向。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國5000多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國人習慣于回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著重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西方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上考慮問題。

中國人“倫理至上”。“熟人”和“關系”有其特殊的內涵和意義,一旦這種關系確立,便成了熟人或朋友,隨后就是優(yōu)惠和慷慨相助。信任和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中國人有較多的口頭約定。美國學者帕伊曾感慨地說:“許多美國工商業(yè)者已經學會在中國人中間,只須用口頭約定,或者握一下手,來決定協(xié)議或協(xié)議生效的可能?!蔽鞣饺瞬淮笞⒁馀囵B(yǎng)雙方的感情,力圖把生意和友情分開。在調節(jié)人的行為和處理糾紛方面,西方人習慣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由律師出面去解決糾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注重的是人情輿論。中國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對于經濟活動,包括經濟糾紛的處理,往往習慣于依靠人際關系,通過“組織”、通過輿論來發(fā)揮作用。正所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盡量回避從法律上解決問題著重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

西方文化是契約文化,他們非常重視契約的精確性、權威性,契約一旦生效就會嚴格執(zhí)行。西方很多公司都聘請有顧問、律師,有糾紛時由律師處理。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他們要求按程序辦事,談判結束后涉及合同管理以及后續(xù)交流,根據(jù)商務活動的規(guī)則即由共同簽定的合同來約束雙方,一旦發(fā)生分歧與爭端,主張按正式的途徑予以解決。例如,美國人在國外進行商務談判時,一定會帶上自己的律師。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我要征求律師的意見。”

文化差異導致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不同的倫理和法制觀念,只有雙方積極增進了解并善于融會變通,才能使商務談判不陷入僵局,易于破解。

4.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具有社會文化屬性,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結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也有差異。東西方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種族淵源、歷史變遷、、風俗文化等的差異,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考慮問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

一般來說,西方人具有分析思維方式,而東方人具有綜合思維方式。西方人在談判方式上會把大任務分成若干個小任務,比如提出價格、包裝、交貨、付款等問題,再逐項依次解決。他們認為大任務由一系列小的任務堆積而成,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這些小協(xié)議之和。他們講究實際,注重利益。

東方人的思維模式是整體取向,在談判中采用的方法是從整體到局部,從籠統(tǒng)到具體,先就總體原則達成共識,然后以此去指導具體問題的解決。喜歡由整體到分層再到細節(jié)。東方人重視原則,先談原則,后談細節(jié);西方人重細節(jié),認為細節(jié)是問題的本質,原則只是一種形式。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中國人談判方式是首先就有關合同雙方所共同遵守的總體性原則和共同利益展開討論。他們主要關心的是雙方長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們避免在談判起始階段討論細節(jié)問題,并把所謂的具體的細節(jié)問題安排到以后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先談原則,后談細節(jié)”的談判方式是中國談判方式最明顯的特征之一。

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注重“先談細節(jié),避免討論原則”。尤其美國人采用的談判方式是局部取向,重視細節(jié)。美國人由于受線性思維和分析思維方式的影響,最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重具體勝過整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在談判桌上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直接”和“簡明”。因此,他們習慣于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以“一攬子交易”的方式,按議題的先后順序依次進行商談。

5.時間觀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時間概念。時間觀念對國際商務談判有著廣泛而無形的影響。人們對時間的態(tài)度往往傳達了整個民族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東方人認為時間如同地球自然周期運轉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因而歸納出時間會自身復歸的觀念。西方人則把時間比作河流,河水只能從河流一頭流向另一頭,而不會倒流;時間也被比作長長的彩帶,不論彩帶多長,它總有始有終,由此而培養(yǎng)了西方人較強的時間觀念和珍惜時間的習慣。例如:美國人常講“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歸生意)“時間就是金錢”、“金錢決定一切”是美國人不渝之信條。而中東和拉丁美洲人的時間觀念則較弱,在他們看來,時間應當是被享用的。

英美人以講究準時、效率而著稱,凡事都記入日程表,考慮問題著眼當前和未來,而不是過去,這些都能從單一時間取向中可見一斑。邀請英美人參加隆重的宴請活動,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個月通知,不能等到前一天。沒有預約的造訪會被視為對私人時間的侵擾;沒有提前發(fā)出或商量的邀請會被視為沒有誠意的行為。

由于文化差異,人們對時間會持有不同態(tài)度和觀點,對“準時”與“不守約”也有不同的理解,對如何安排時間及如何從事活動會有不同的做法,這些差異往往會導致跨文化溝通誤解。

二、國際商務談判中跨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從以上跨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中,我們客觀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各具優(yōu)劣勢。我們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認識自我,充分地了解別人,以便我們的涉外談判真正做到興利除弊,揚長避短,尋求合作,共創(chuàng)雙贏。

1.深入了解,知己知彼。

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如:美國人由于多民族融合的特點,使他們具有了自信、果斷、外向和實際的談判風格。日本人講究相互依存,注重在交易談判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韓國人性格倔強,談判中堅持己見,不輕易讓步。同時,韓國人含蓄且審慎,談判中很少直接表達看法,往往需要對方揣摩。英國人較為保守,重視規(guī)則,一切都得按規(guī)矩辦。只要他們認為某一細節(jié)沒有解決,絕不會同意簽字。阿拉伯人好客,但缺乏時間觀念,有時漫不經心,他們重視朋友間的關系。中國人講求“和為貴”創(chuàng)造和諧的氣氛是談判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談判過程中,盡量避免摩擦。中國人愛面子,為保全雙方的面子,經常使用曖昧的、間接的語言。

不同的談判風格必然影響著談判的氣氛、談判的節(jié)奏及談判的手段。要深入了解各國談判風格的差異,知己知彼,非常有助于我們找到建設性的溝通渠道,發(fā)現(xiàn)導致彼此之間誤解或對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們在民族性格和談判風格的某些優(yōu)勢,克服某些方面的弱勢,積極地駕馭談判過程,從而把握談判的方向和進度,取得最后的成功。

2.理解彼此文化,尊重習俗傳統(tǒng)。

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語言、風俗、愛好和習慣,在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點。談判人員應考慮到這些風俗習慣,避免以本國文化的框架去套他國行為,以達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尊重和包容。①要理解異國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己文化”,包括優(yōu)缺點、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識。②對“異文化”的理解,達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種程度上擺脫自我文化的約束,采取超然豁達的態(tài)度,又不會盲目落入“異文化”的框架中,這便意味著談判的成功。

例如:中國人的隱私觀念較為淡薄,交往中很自然地聊及彼此的生活境況。而西方人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對中國人來講本是關切的言辭,很可能西方人認為是對個人隱私的不尊重。談判桌上這一細微的文化差異會影響談判雙方的情緒和態(tài)度。中國商務代表團到了西方國家,長時間沒人招待,往往以為這是主人對他們的訪問不感興趣;歐洲商人來到中國,會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有人陪著,而把這誤解為主人對他們缺乏信任。殊不知這只是中西方接人待客的習俗不同而已。只有彼此理解尊重且包容相互的文化才能實現(xiàn)預期的商務談判目標。

所以國際商務談判的成功取決于談判者對他國文化認識與尊重的程度,提高跨文化交際知識和能力,成功地運用商務談判策略是每個談判家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3.禮貌得體,禮節(jié)周到。

禮貌原則是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在交際中不僅要遵循合作原則,同時也要遵循禮貌原則,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尤其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更加注重禮貌的傳達。

禮貌得體強調說話要看對象,要注意言行的時間和場合,還要注意言行的表達和效果要恰到好處。太隨便的言語會冒犯他人,過于有禮則讓人感到虛偽造作。例如,直截了當?shù)貙σ晃坏聡倘苏f話很可能是成功的;但如果對一位日本商人則可能是失敗的,因為語言直率對日本人來說十分不得體。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既不能使用過度謙卑的語氣,也不能自以為是;既不能貶低更不能責備。試比較:

(1)We may consider selecting you as our partner if your are interested.(如果貴公司感興趣,我們可以考慮作為我們的合作伙伴。)

(2)We made some study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are our first choice.(經過我們研究得出結論,貴公司是我們的第一選擇。)

在(1)句中語氣顯得自以為是,容易引起對方反感;而(2)句彬彬有禮,十分得體。

(3)Your letter is not clear at all that I can’t understand it.這種生硬的、責備的語氣應該避免??梢愿臑镮f I understand your letter clearly…

為了避免沖突,給雙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不妨使用模糊的語言。例如:

(4)We have had talks and both have fully expressed our opinions (我們進行過會談,雙方都充分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4)句意味著雙方就某些問題未能取得明確的結果,雙方都有一定的保留。語氣不卑不亢,留有余地。

禮儀禮節(jié)代表著禮貌行為的一種規(guī)范。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需要接觸國內外不同層次的人,需要處理多種事物,應付多種場合,禮儀禮節(jié)是否周到直接影響談判的效果。如:與東南亞商人洽談業(yè)務時,切忌翹起二郎腿,否則必引起對方反感,交易當即告吹。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館里洽談貿易。和他們會面時宜喝咖啡、茶或清涼飲料,嚴忌飲酒、吸煙、談女人、拍照,也不要談論中東政局和國際石油政策。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為了入境隨俗,在洽談交易的過程中,宜穿深色服裝,談話宜親熱且距離靠近一些;忌穿淺色服裝,忌談當?shù)卣螁栴}。德國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們洽談貿易時,嚴忌漫無目的地閑談。

4.增強法律意識,加強法制觀念。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國際市場也不例外。在現(xiàn)代社會,所有的商務活動都要在法律關系下進行。但由于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不同,使中西方的法律觀念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西方國家是法制國家,法制完善,法律意識根深蒂固。中國受到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情關系意識的影響,法制觀念比較淡薄,導致中國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注重人際關系和非正式的處理方式。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法律尚不健全,原有的一些體制上的問題和一些政策規(guī)定也不符合國際慣例,使國際商務談判極易陷入僵局而且不易破解。我們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方案以便能順利地達到談判目標。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入世之后,中國應健全法制觀念,提高國民的法律意識,加強司法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學法、懂法、用法成為中國人的必備素質。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一旦發(fā)生糾紛,爭取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各級外經貿行政主管部門應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進步的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強認真按照行政法律、法規(guī)辦事的觀念,卓有成效地解決各類對外貿易爭議,營造公平、公正的國際商務談判環(huán)境。

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個人或群體的態(tài)度傾向決定著文化差異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異,也可以將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降低到最低點。人們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如果能克服跨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知己知彼,入鄉(xiāng)隨俗,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深入了解,,就可以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應雙方的國際商務談判環(huán)境,使談判取得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

1 王保安.論商務英語談判的語用策略[J].商場現(xiàn)代化,2008(10)

2 劉婷.國際商務談判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探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08(5)

3 鄒芙林.試論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企業(yè)經濟,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