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官踐行發(fā)展觀司法良知心得
時間:2022-12-15 08:46:00
導語:人民法官踐行發(fā)展觀司法良知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性中本原存在著良善、正義、天使的那一面,謂之“良心”,因其與生俱來,故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而“良知”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后天教化和培育,是人對自然、社會、人的思維和行為符合人類群體性生活需要的認知,是高層次的意念、思維、情感和價值取向,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強調的就是后天教化對“良知”培育的重要作用。司法良知則是指法官經過系統的培養(yǎng)、教育和自身的感悟、修煉,在思考、評價社會糾紛和適用法律裁判案件時的認知、信仰、意念、智識,經驗等諸要素的結合。如果說“良知”是做人的道德底線,那么“司法良知”既是法官安身立命之本,又是法官為人處事之基,更是法官公正司法之魂。
司法良知是法官安身立命之本,法官之所以能從社會普通成員成長為法官,離不開人民的哺育和國家的培養(yǎng),法官之所以能被稱為法官,是因為有人民群眾作為服務對象,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就不能稱其為法官。法官憑什么安身立命?憑的就是對國家和人民樸素的感恩之情升華而來的司法良知。最近,在全國法院系統開展的“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中,最高法院王勝俊院長要求“人民法官要以對待親人一樣的感情、一樣的方式、一樣的態(tài)度對待打官司的老百姓”,強調法官要有人民情懷和平民情結。曾擔任香港立法會主席長達十一年之久的范徐麗泰也動情地說過:“我們本來就是一個老百姓,只不過因為社會分工使我們成為有公權、決策權的人。我們不能忘本,我們還是老百姓,我們要用老百姓的心態(tài)為老百姓做事。”深受英美法系影響的范徐麗泰女士尚有如此的認識和感悟,我們作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教育多年的人民法官更應當擺正自己與人民群眾的位置,應當有更高的覺悟和境界,應當把司法良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加倍努力工作,更好的為人民司法。
司法良知是法官為人處事之基,“良知”是做人的精神基石,而做人又是做事和做法官的基礎,因此,確立正確人生坐標,培育司法良知,就是要求法官必須要先做個好人,進而才能辦好案,才能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大凡貪官、贓官都是在做人上出了問題,泯滅了起碼的“良知”。黨和國家在培養(yǎng)、選拔、使用干部問題上歷來重視人的品行和“良知”,一貫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最近習在講話中再次強調,要加強干部的道德修養(yǎng),教育干部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珍重人格、珍愛聲譽、珍惜形象,增強道德責任感,積小德養(yǎng)大德,努力成為思想純潔、品行端正的示范者,愛崗敬業(yè)、敢于負責的力行者,明理誠信、遵紀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領者,真正做到“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明月?!敝醒腩I導語重心長的教誨,正是對我們做人、做事、做法官“良知”的最基本要求和最生動的解讀。
司法良知是法官公正司法之魂,做法官不但要有做人的“良知”,還要有做法官的司法良知。前者僅涉及和影響到社會對個人形象和品行的評價,后者則涉及到社會對黨和國家以及司法隊伍整體形象和公信力的評價,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后者是從事法官職業(yè)時對前者的升華和體現。如果說“良知”是做人的精神基石,那么司法良知就是法官公正司法的靈魂。人喪失了“良知”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法官喪失了司法良知,就是敗類和害群之馬。人的“良知”達不到社會要求的價值標準,就會遭到社會的譴責,法官的司法良知達不到法官職業(yè)應有的價值標準,就做不好法官工作,因此,經常進行司法良知培育,就是抓住了解決目前司法隊伍出現問題的病根,就是找準了“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正如省高院領導要求我們的那樣:“司法良知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法官公正司法的信念和自覺意識,強調法官職業(yè)道德、司法情感和社會責任,要求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公正廉明、體恤民情、熱愛人民,司法良知教育是法官隊伍建設的重要載體,既要在思想上內化為法官的自覺司法意識,更要在行動上外化為法官的自覺司法行為”。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辦案要公正、高效,“案結事了”,公正、高效是司法為民的應有之義,“案結事了”是司法為民的價值追求和最終目的,要實現二者統一,一要心正,二要態(tài)度好,三要有司法能力,而心正是關鍵,社會管理學中的“樹根理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公正、高效、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猶如大樹的樹冠和枝葉,司法良知猶如樹根,沒有根正根壯的樹根就不會有枝葉的生命,只有根正根壯的樹根沒有翠綠蔽日的樹冠和枝葉也就失去了樹的意義。因而,法官的司法良知應體現在所承辦的人民群眾滿意的案件上,反之人民群眾滿意的案件中,無不閃爍著法官司法良知的光芒。公務員之家
司法良知要求法官辦案要清正廉潔,能動司法,走群眾路線,這也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本質特征,陜西作為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發(fā)源地,省高院倡導的法律“五進”活動、征詢旁聽公民代表對案件裁判的意見活動等各種親民、便民、惠民措施都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傳承和發(fā)展。時間雖然過去了七十年,如果用理性和耐心把馬錫五審判方式與現在的審判方式,把馬錫五的工作作風與現在司法隊伍中的工作作風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隊伍出問題,群眾不滿意的根源,歸根結底還是做人的“良知”和做法官的司法良知問題,
因此,要從培育和完善法官的司法良知入手,使法官的司法良知從情感走向理性,從責任走向道德,最終生成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對公平正義的信仰。司法良知要求法官要把人民群眾當親人,要經常聽取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自覺的從人民群眾最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改起,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同時,還要不斷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面對每一起案件,既要找準法與理的一致點,還要把握法與情的融合點,更要尋求化解糾紛的關鍵點,善于運用群眾“聽得懂、信得過”的方式、方法化解糾紛,最終做到“案結事了”,這樣,人民群眾也就會對我們的司法工作給予滿意地評價。
- 上一篇:經濟局年度人才工作規(guī)劃
- 下一篇: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范式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