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婦女教育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03 11:07:00

導語:當前婦女教育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婦女教育工作調查報告

一、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意義

對海島來說,婦女是一支偉大的人力資源,漁農村婦女占漁農村總人口的半數,在全縣漁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生力軍作用,婦女的觀念、能力高低直接關系著其所在的家庭和漁農村的發(fā)展,也關系著其子女的未來前途,漁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加強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引導和幫助漁農村婦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漁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漁農村的迫切需要,是實現全縣經濟快速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二、當前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婦聯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陣地優(yōu)勢,健全教育培訓網絡,完善教育培訓機制,以教育促素質提高、以培訓促技能提升,深入實施“女性素質工程”。

(一)依托婦女教育培訓陣地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利用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三級婦女學習陣地舉辦基層婦女科學文化健康教育等理論培訓班,借助縣內黨校、縣外婦女干部學校陣地舉辦婦女干部業(yè)務培訓班,開設“半邊天學堂”為廣大婦女提供廣泛、便利的學習服務,做好“穩(wěn)”字文章,提高婦女教育培訓的普遍性。

(二)針對不同婦女群體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面向廣大婦女開展禮儀禮節(jié)、婚姻家庭、普法維權、母親素質教育培訓,面向職業(yè)婦女開展崗位技能、崗位成才培訓,面向創(chuàng)就業(yè)婦女開展種養(yǎng)殖加、手工制作、漁農家樂、家政等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基層婦女干部,開展業(yè)務知識和綜合能力培訓,做好“實”字文章,提高婦女教育培訓的針對性。

(三)整合資源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整合遠程教育網絡資源,使之成為我縣廣大婦女定期學習技能、傳播文明、提高素質的空中課堂;整合專家學者資源,聘請專業(yè)人員成立婦女創(chuàng)業(yè)咨詢團、家庭教育講師團,根據不同婦女需求進行多方面知識的推廣與普及;整合政府部門資源,聯合勞動、科技、漁業(yè)、教育等部門拓展教育領域,辦實事、求實效,做好“聯”字文章,提高婦女教育培訓的實效性。

三、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培訓的授課對象意識不強,影響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發(fā)展。一些辦班單位為了完成任務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學歷,不顧喜好、需求召集一班人上課,導致目前大部分參加教育培訓的人員往往不一定是真正有需求的。年輕人學習意識不強,認為培訓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不愿意參加培訓。參加培訓的閑散婦女多,老年人多,在家?guī)Ш⒆拥膵D女多,對培訓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隨大流,別人學什么也跟著學什么,課上完了就上完了,沒有后續(xù),存在著一些教育誤區(qū)。

(二)教育培訓的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影響培訓的效果和質量。雖然婦聯千方百計為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提供服務,但由于漁農村婦女人多面廣,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傳統(tǒng)的口授心傳、零巧碎打的課堂教育,灌輸式的培訓形式居多,導致接受教育的婦女聽過就算,思想素質提升程度不高;實用技能培訓也多是單一的應需、應時、初淺的入門培訓,沒有技能鑒定和資格證書,即使有證書,也是與實際能力有差距,甚至有的上一兩天就可拿本證書,技術含量不高,難以與市場需求接軌,沒有市場競爭力,導致培訓缺乏吸引力。

(三)教育培訓的管理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長效機制。由于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廣大婦女的教育培訓工作,沒有形成專門的教育培訓計劃安排,多頭培訓現象嚴重,導致重復培訓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由于適合婦女參加的技能培訓機構數量少、規(guī)模小,培訓力量不足,難以調動婦女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在鄉(xiāng)鎮(zhèn)辦培訓的對象多是老面孔、熟面孔,導致受訓的范圍狹窄,比例不高,培訓的效果與上級的目標要求相差較遠;由于承擔漁農民教育培訓的教育、勞動、農辦、農業(yè)局等職能部門不能統(tǒng)一統(tǒng)籌協(xié)調,教育培訓沒有歸口管理,資金分散,沒有列入財政計劃,都是各自為政,各招各的生,各辦各的班,各種教育資源不能整合和利用,導致現有的漁農村教育培訓效果總量不足,檔次不高,政府資源浪費。

四、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問題原因分析

(一)主觀原因(婦女自身心理障礙)

1、安于現狀。大部分漁農村婦女感到現在的生活不太困難,小富即安,不求進取,她們心安理得地盡“賢妻良母”的職責,對缺少文化知識的現狀顯得無所謂,有的甚至麻木不仁,要她參加各種學習,不如搓麻將打牌看電視,花費時間聽課又怕耽誤接送孩子、回家做飯的時間,缺乏自尊、自強、自立意識。

2、墨守陳規(guī)。有些女性懶惰怕苦、徘徊觀望,對生產、經營、創(chuàng)業(yè)、用人機制不理解,跟不上形勢的發(fā)展,甚至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基調上,看到許許多多有文化的人,初中、高中、中專甚至大學生還要自己去自謀職業(yè),也有不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滑坡而下崗又另謀職業(yè),認為這些有文化的人都閑散待業(yè)在家,無所事事,自己所以也就沒有參加教育學習的必要性了,自我封閉,心甘情愿地鉚死在一個僵化了的固定框架之中。

3、失去信心。有一小部分女性,有求學求知的愿望,看到別人發(fā)家致富,心理也會癢癢的。由于沒有學習的有利條件和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沒人去組織,或者輿論宣傳的不力,教者的責任心不強,學習流于形式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女性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二)客觀原因(社會環(huán)境)

1、政府公共職業(yè)技能培訓力度不夠。正規(guī)職業(yè)技能培訓投入不足,學校數量較少,規(guī)模小,培訓力量薄弱。部分公共技能培訓的針對性較差,培訓內容缺乏市場需求,理論性太強,實效性不足,婦女不愿學,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使得僅有的培訓資源無法充分利用。

2、婦女享受政府技能培訓優(yōu)惠政策程度不夠。為了幫助弱勢群體提高技能和素質,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作為補充,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的職能部門執(zhí)行監(jiān)督、管理、考核不到位,致使有些培訓機構和單位,沒有將培訓的重點放在提高學員技能上,而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舉辦應付培訓,落實培訓名單,爭取培訓費用上,使得國家的培訓政策收效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因政策不透明、手續(xù)煩瑣,群團組織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為弱勢婦女群體廣泛開展的免費培訓,因無法享受補貼、缺乏資金支持,而無法長期開展。

3、社會對于婦女技能培訓補充不到位。由于國家激勵政策不到位,門檻太高,導致社會培訓力量不強,投入有限,只能開展簡單的初級培訓,而且受利益驅使,社會上常見的培訓多是適合年輕婦女的電腦、烹飪、美容、禮儀等培訓,而適合經濟基礎較差、技能水平較低的40、50人員參加的培訓少之又少。

五、做好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幾點思考

各級黨委、政府對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要給予重視和支持,把提高漁農村婦女素質作為一項長期的戰(zhàn)略任務來抓,從經濟上、工作上多形式、多渠道地解決漁農村婦女受教育難的問題,建立新型的漁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漁農村婦女受教育培訓的良好環(huán)境。

(一)追求實用性,使培訓內容與婦女需求相結合。通過調研,明確婦女的培訓需求,開展分類培訓、分層培訓,提高婦女培訓的參與度。重點開展六類培訓:一是開展創(chuàng)業(yè)培訓,引導婦女發(fā)展壯大,提升漁農村發(fā)展內生動力;二是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促進婦女轉移就業(yè);三是開展種養(yǎng)加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婦女發(fā)展現代漁業(yè)的本領;四是開展營銷知識培訓,幫助婦女把握現代營銷知識和技能,增強網上銷售的能力;五是開展基層婦女干部培訓,讓她們更好地發(fā)揮“傳、幫、帶”的作用。六是開展文明教育培訓,現代婦女不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樣婦女才能全面參與新漁農村建設,更好地發(fā)揮漁農村婦女的作用。

(二)追求實際性,使培訓形式與婦女自身情況相結合。通過重心下移,把培訓地點設在鄉(xiāng)村,方便婦女參加培訓,降低培訓成本;把課堂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指導相結合,讓抽象的理論變?yōu)榫唧w的技術,使婦女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同時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來向廣大婦女宣傳創(chuàng)業(yè)典型、致富典型,通過典型戶的示范帶動,用婦女身邊的典型來教育婦女,打消漁農村婦女長期以來形成的從眾心理,提高婦女參與培訓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追求實效性,使培訓目的與創(chuàng)業(yè)增收相結合。通過開展定單培訓、定向培訓、致富項目培訓及農業(yè)新技術培訓等,使婦女培訓后能直接受益。讓婦女通過勞務實踐,外出考察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學會各種實用技術和現代企業(yè)的經營治理經驗,把握技術,積累資金,創(chuàng)辦經濟實體,帶動漁農村二、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為新漁農村經濟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追求突破性,使培訓效果與城市資源對接。婦聯與農業(yè)、勞動、教育等有關職能部門在聯合開展婦女技能培訓的過程中,要按照部門要求開展規(guī)范培訓,使婦女培訓后能夠達到相關技能標準,拿到社會認可的技能培訓證書,增強學員的社會競爭力。針對漁農村各類資源不足,要采取“內引外培”的形式:在內引方面,要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各類企業(yè)加強聯系與合作,引進人才、技術和項目,開展婦女的教育培訓;在外培方面,要有重點的組織婦女參加外出培訓,如科技項目培訓、實用技能培訓等,帶動更多的婦女提高技能和收入,不斷增強婦聯培訓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