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多媒體提升小學語文基礎教育
時間:2022-04-27 03:27:35
導語:論多媒體提升小學語文基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顯然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小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諸多技術手段正在逐步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以輔助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各種形式的感官刺激,加深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印象。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從幾個方面闡述并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基礎性教育;教學情境
1前言
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正在影響小學語文基礎教育。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小學生的發(fā)育特點,借助多媒體技術施教,使得基礎教育的課堂更加活潑與精彩[1]。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彌補了傳統語文教育的部分缺點,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2]。實踐證明,現代化教育手段能夠提升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效率。以下是筆者長期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2利用多媒體技術積極創(chuàng)設小學語文基礎性教學情景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通常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朗讀,教師在黑板上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筆畫書寫。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呆板,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無法讓學生真正去體會這個字或者詞組的意義,耗時耗力,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高[3]。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限制了其對于語文的理解,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育尚不完善,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須積極使用各種教學工具,使語文基礎教育更加直觀化、簡單化,來幫助小學生理解語文知識點。語文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規(guī)劃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氛圍,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官刺激,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中的知識點,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作者的情感[4]。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火燒云》一文,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很少去注意天空中的火燒云。教師如果單純地按照課本內容去傳授火燒云是如何壯觀,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播放火燒云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火燒云的變化,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圖片或視頻中的火燒云的形狀與特征,如顏色是如何變化的,等等。直觀的視覺刺激,使學生身臨其境,對火燒云這一自然現象嘆為觀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緊接著,語文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總結火燒云的特點,以及課文中涉及的詞組的含義和火燒云的形狀變化。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十分重要,能夠明顯提高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課堂的效率。
3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自我控制意識較差,很難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對于事物的思考更多停留在表面,很難理解抽象的知識。因此,為了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文課文中的知識,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以便于學生理解[5]。課堂上,由于學生不能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的興趣點,以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為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準備了桂林山水的圖片和小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中的水、竹筏、山等,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圖畫,去分析畫中的山,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學生對于桂林山水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穿插必要的圖片、視頻,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
4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學習難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需要善于思考、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發(fā)掘學生的潛力,為學生以后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6]。小學語文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識字說話,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由此可見,學好小學語文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小學生對于外界事物充滿好奇,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借助多媒體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片段,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借箭?借誰的箭?又是在什么天氣下去借的箭?為何選擇這種天氣呢?明明諸葛亮的人很少,哪里來的膽量向曹軍擂鼓吶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層層剖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進而完成教學目標。
5利用多媒體技術解答學習難題,增強學習印象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階段,語文課本中的許多事物,對于他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小學生缺乏生活閱歷,這就需要教師把教學內容直觀化,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教材。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讓靜態(tài)的文字動起來,化抽象枯燥的文字為直觀生動的小故事,從而降低理解難度,強化重點知識,增強小學生的記憶力[7]。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最不愿意學習的是古詩。古詩雖然字數不多,但大部分都是濃縮了的知識點,艱澀難懂,而且往往要求學生能熟練背誦并默寫,這就使小學生對古詩產生了畏難心理。其實,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學生理解古詩的難度,還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學習《詠柳》時,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找到與古詩內容契合的圖片和視頻,上課時邊播放邊講解,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為學生講解字詞和內容,最后要求學生根據圖片中的景物提示,嘗試復述古詩,而非死記硬背。結果證明,通過圖片的輔助,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上便能當場記住這首詩,而且能保持長時間不忘。可見,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語文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
6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展知識面,豐富學生閱歷
語文作為中華文化承載體的一部分,其傳承作用不容忽視。小學語文基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識字、讀寫的層面,語文教師應肩負起傳承中華文明、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重任,在教學中尊重歷史,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和表達語言和文字,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幫助小學生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8]。例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教師就要教會學生懂得感恩[9]。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僅僅靠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很難使學生直觀感受到的。教學《秦始皇兵馬俑》一文時,教師要在課前搜集相關視頻和資料,比如兵馬俑的制作工藝、兵馬俑的規(guī)模、對兵馬俑神態(tài)的刻畫描寫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兵馬俑的壯觀,產生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升華愛國主義情感。多媒體的使用,使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變得簡單直觀,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閱歷。
7結語
總而言之,多媒體的使用給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利,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的結合,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活力,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但也應該注意到,教師不應濫用多媒體,或是為了省事而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在教學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切不可喧賓奪主,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否則會造成形式化,課堂表面熱鬧而學生收獲卻很少。因此,教師必須明確教學重點,規(guī)劃好教學設計。此外,教師在使用多媒體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春仙.巧用信息技術搭建讀寫訓練的“彩虹”[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8).
[2]葉靜.淺談小學語文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3).
[3]文翠紅.淺談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7(2).
[4]楊黎白.與它同行一路風情———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9).
[5]喻天官紅.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構建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
[6]本刊編輯部.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8(31).
[7]李濤.深度融合,啟迪思維,提升效率———論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J].學周刊,2019(14).
[8]羅鵬.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學的整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
[9]于崇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
作者:何正和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太石鎮(zhèn)水泉小學
- 上一篇: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分析
- 下一篇:微課資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