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動畫藝術語言及價值走向

時間:2022-04-14 04:40:35

導語:MG動畫藝術語言及價值走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MG動畫藝術語言及價值走向

摘要:新媒體時代下的數(shù)字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方式,而且為藝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延展性。數(shù)字技術將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由傳統(tǒng)紙媒轉向了新媒體,還為動畫藝術提供了新的技術,拓寬了動畫的發(fā)展渠道。mg動畫是在新媒體傳播背景下誕生出來的新的藝術形式,它融合了各類藝術元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價值體系,呈現(xiàn)獨特的視覺表達,具有重要的應用研究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動態(tài)圖形;MG動畫

一、什么是MG動畫

MG是MotionGraphic的縮寫,直譯為中文是動態(tài)圖形。在維基百科中,定義為通過視頻或動畫技術來創(chuàng)建運動幻想變化的外觀圖形。它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靜態(tài)圖形相比,具有運動性、動態(tài)性。由此我們得出MotionGraphic是用來區(qū)別于靜態(tài)圖形設計的概念,在應用上主要是通過高科技技術來呈現(xiàn)動態(tài)效果。MotionGraphics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60年代,約翰•惠特尼創(chuàng)建了一家名為MotionGraphics的公司,主要使用機械模擬計算機技術制作電影電視片頭及廣告。50~60年代,動畫藝術家索爾•巴斯推動了影像設計的發(fā)展,他為電影《迷魂記》設計的電影片頭恰好就是在約翰•惠特尼公司中制作完成。而在這一領域比較公認的是美國著名電影片頭設計師莫里斯•布拉德在1962年為第一部《007》設計的片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也被認為是MotionGraphics最重要的先驅。[1]最早,MotionGraphics作為動畫的一部分,被定義為動態(tài)圖形普遍不被接受,MichaelBetancourt在該領域第一個對此進行深入的實地調查,定義了動態(tài)圖形是數(shù)字視頻或動畫的一部分,它產生運動或旋轉的錯覺,并通常結合錄音在多媒體項目中使用。

二、MG動畫藝術語言

“動態(tài)圖形”一詞之后被Trish和ChrisMeyer所撰寫的《CreatingMotionGraphics》中得到推廣,而《CreatingMotionGraphics》一書主要介紹合成軟件AdobeAfterEffects的使用。進行MG動畫后期制作時,會不可避免大量使用AE軟件,前期的素材繪制也多以AI矢量圖形設計軟件做輔助。因此該藝術形態(tài)的制作要求較高,但視覺上又呈現(xiàn)簡約化。鑒于MG動畫在視覺表現(xiàn)上運用平面設計的規(guī)律,在技術上使用動畫制作手段,其豐富但簡約的畫面和流暢又信息十足的動畫效果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動態(tài)享受,這種差異性正是MG動畫的特點。(一)視覺藝術的概括性。MG動畫在視覺上常呈現(xiàn)扁平化、極簡主義的特點,追求對造型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扁平化、概括化的概念核心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雜的裝飾性效果,在作品的最終呈現(xiàn)表現(xiàn)為沒有透視、紋理、漸變、三維空間感等寫實性效果,以此更突顯創(chuàng)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與影視動畫相比,MG動畫以表現(xiàn)內容、輸出信息為主,是具有敘述性的視覺表現(xiàn)藝術形式。以簡單的幾何圖形拼合而成塑造形象,去除復雜繁瑣的裝飾,把握藝術設計的本質,從視覺上吸引觀眾的情感認知和加深對信息的把握。扁平化的外觀常常伴隨著細節(jié)上的缺失感,因此設計人員為了不使畫面單調、沉悶,會利用色彩來營造氛圍與效果。一般來講大多數(shù)藝術設計在配色時講究“在精不在多”,而MG動畫的扁平化、概括化的設計需要更多的顏色豐富其單調的幾何圖形,在配色上使用較多的色彩添加畫面感。(二)動態(tài)藝術的技術性。MG動畫其動態(tài)效果主要是在綜合了電影鏡頭語言、動畫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對文案內容邏輯思維上的把握,塑造出動態(tài)藝術上的夸張性。這種動態(tài)藝術的夸張化、戲劇性效果的技術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設計人員在處理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時,時間代表關鍵幀在時間軸上的位置;空間代表兩個不同狀態(tài)下關鍵幀的距離,在創(chuàng)作時會利用時間與空間的關系達到物體速度變化的不同效果,為MG的動態(tài)效果增添趣味性。再次,動態(tài)藝術要符合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物體的運動一般經過:啟動—加速—減速—停止的過程。比如走路過程中手臂前后不同的搖擺,但由于慣性,物體運動會錯過終點,在經過緩入緩出后慢慢擺回。又如,夸張化的處理是動畫中普遍適用的原則,主要突出要表達的信息。在制作這種動態(tài)效果時,通過增加兩個狀態(tài)間的參數(shù)對比度來實現(xiàn),將物體的擠壓與伸展效果夸大化處理,凸顯物體彈性十足的動態(tài)效果。在運動的各種技巧中,利用加速度、彈性、延遲、隨機、層次感、運動修飾、轉場等視覺效果的趣味性、真實感,展現(xiàn)MG動畫的藝術魅力。在豐富的動態(tài)特性的包裹下,其深層的內在信息才能更好地傳到觀眾的心里,加深觀眾的記憶。(三)符合新媒體傳播特性。通常情況下MG動畫相比于影視動畫或電視動畫來說,時長短得多,一般情況下不超過5分鐘,有的甚至是幾秒鐘的GIF動態(tài)圖,但由于它具有趣味性、扁平化的設計風格,節(jié)奏快、信息量大的特性,正好符合當下新媒體傳播的移動性、便捷性的特點。早在2015年時,各大主流視頻網站平臺的年終報表就已寫明網絡視頻正大步地從電腦平臺向移動端變遷。時至今日,移動端視頻播放量早已全面超過PC端是不爭事實,在這樣大背景下,MG動畫更具備茁壯生長的空間。比如業(yè)內大火的《飛碟說》每期選取社會熱點話題,用有趣的形式對各種熱點知識進行視頻化科普解說,作為一檔動畫脫口秀節(jié)目已經具有穩(wěn)定的受眾群體。它以介紹各種知識為主,運用MG動畫的形式每期時長不超過5分鐘,深受大眾好評。

三、現(xiàn)狀及價值走向

依托于新媒體傳播平臺中,各類短視頻“病毒式”襲來的潮流下,MG動畫在眾商業(yè)動畫大軍中脫穎而出。尤其越來越多的政府、企業(yè),通過利用MG動畫的傳播具有多樣的信息搭載方式、獨特的視覺與風格以及多元化的傳播方式的優(yōu)勢[2],向公眾宣傳、展示。盡管MG動畫現(xiàn)今仍處于預熱發(fā)展階段,但針對其未來價值走向筆者提出幾點看法。(一)適應時代需求和大眾審美趣味的轉變。MG動畫在各個行業(yè)中用途多樣,但本質上仍是一種宣傳手段,為宣傳對象進行服務,主要用于推銷、宣傳產品。但是,在設計行業(yè)中我們強調創(chuàng)新,許多設計師在劇本創(chuàng)作時喜歡先寫一個看似與產品無關的引子,借助引子將主要內容引申出來。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雖有效,但忽略了MG動畫時長較短和新媒體傳播下人類追求“快餐式”消費的特性,這種創(chuàng)意大于產品的做法往往不能讓觀眾一下把握重點,而早早失去興趣。明確宣傳目的、捕捉觀眾的思維邏輯,針對目標受眾群體的思維邏輯進行最有效的MG動畫表達,是所有設計師必須抓住的重點。再者,新媒體時代已由“流量為王”逐步轉向于“內容為王”,MG動畫也不再一味只追求視覺感官上的刺激和無傳播意義的趣味,其視覺語言也在根據受眾的需求不斷變化調整,以簡潔清晰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傳遞準確信息內容,緊跟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需求。(二)進行生動趣味的視覺化傳播。在圖像時代下,所有的形象均以視覺圖形進行傳播,視覺化符號能在觀眾心里留下較深印象。比如看到企鵝想到騰訊公司,看到“√”符號想到Nike品牌。這些都是通過將品牌形象轉化為大眾易接受的視覺符號,形成品牌價值。我們生活在處處皆是符號的世界,通過閱讀圖像與現(xiàn)實中高度相似的真實場景對應匹配,達到即刻把握的效果。要迅速傳達給觀眾視覺化信息,需要設計師利用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營造生動趣味的視覺感。借助寓意來表達事物;運用形式的大小、黑白反差及色彩對比創(chuàng)造視覺效果;對作品中某個富有特性的方面進行適當夸大、渲染氣氛,加深大眾對該特性的認識;運用富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經過巧妙的構思及合成,抓住生活現(xiàn)象中有趣味的東西或行為,利用諧音制造趣味性。這些有效的藝術表達方式在MG動畫中能進行生動形象的視覺化傳播。(三)生產方式、創(chuàng)作方式與傳播方式的變革。首先,新媒體時代下,對藝術設計最重要的改變在于技術上的進步。新的媒體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的生產方式、創(chuàng)作方式與傳播方式,極大的豐富了藝術的外在表現(xiàn)與內在傳達。MG動畫正是依托最前沿的技術、最新的藝術形態(tài)、最快速的傳播手段不斷開拓藝術高地。其次,新媒體時代的特征之一是多媒體形態(tài)的不斷融合,新媒體的邊界不斷模糊、弱化,媒體發(fā)展的新格局已經朝向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的整合邁進。這種傳播格局下,MG動畫的藝術語言不可避免受到多媒體融合的影響,將圖形、文字、聲音、影視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最優(yōu)化整合。新媒體時代必然帶來新的技術,創(chuàng)造出新的審美方式和感觀藝術。在這種新的審美和新的藝術形態(tài)下,MG動畫在創(chuàng)作上的空間、技術上得到提高,帶來了延展性和可能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MG動畫必然將結合最新的藝術形態(tài)向新時代邁進。

參考文獻:

[1]童江濤.確定的實踐和不確定的解讀——“MotionGraphics”概念解析[J].藝術百家,2012(2):240.

[2]胡光.融媒體時代下MG動畫的傳播價值[J].科技資訊,2019(10):184.

作者:陳玲瓊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