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公民參與政府公共政策問題

時間:2022-12-19 08:44:51

導語:探討公民參與政府公共政策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公民參與政府公共政策問題

一、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形式

公民參與公共政策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形式:

(一)民意調查民意調查是一種比較簡單可行的公民參與方式。這種方式普遍適用于政府以獲取公民信息和意見為主要目的的情形。此種方式有以下特點:首先,參與的主體是個體公民,而不是具有某種共同利益訴求的團體公民,總體來說意見比較全面,但同時也較為分散。其次,由于公民的意見和建議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和約束力不是很明顯,因此,民意調查通常作為其他公民參與形式的嘗試和鋪墊,與其他參與方式并用。

(二)聽證會當公民對公共政策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會影響到政策執(zhí)行的效果時,通常要運用這種公民參與方式。聽證會的主要特點在于程序較為正式,并且參與的公民可以當場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共同協(xié)商討論。通過聽證會,可以使公民在政策制定出來之前了解政策出臺的背景和內容,也可以使參與的公民對政策制定過程的困難與各方面的利益沖突更加了解,增加其對政策的理解和寬容。

(三)咨詢會此種參與方式往往適用于公共政策可以影響到兩個以上較大集團利益的情況,邀請相關利益集團的個別代表或者領導參與,這種方式節(jié)約了決策的成本。咨詢委員會的主要特點是:首先,參與人數比較少,通??刂圃?5人以內;其次,參與人不單作為個人,更是代表其利益集團的觀點發(fā)表意見;最后,參與程序比較簡單。

二、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現狀分析

目前,公共政策制定以及實施過程都越來越多地引入了公民參與,但大多集中在與民生相關的政策領域內。在公民參與的形式上,上述各種途徑都得到了普遍運用。但是,公民參與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公民參與形式,參與沒能達到理想效果;公民對聽證會的積極性不高,聽證會時常面臨無人問津的局面;聽證會被指作秀,流于形式,聽證之后結果反而更加背離民意,等等。之所以會存在上述現象,主要原因在于:

1.政府等有關公共部門與公眾雙方都缺乏對公眾參與公共決策意義和價值的深入認識,因此,政府部門與公民對于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熱情都不高。

2.公民參與過程中對協(xié)商價值的認識和強調較為欠缺。參與式的協(xié)商民主是建立在程序化的“票決式”民主的批判和改進的基礎上的。尤其是對關乎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微觀方面問題的制定和決策,對牽涉多方的利益而又缺少非此即彼的絕對答案的決策,以及對可以通過多種解決途徑的問題的決策,協(xié)商式民主就尤為必要。

3.從法律層面來看,缺乏明確、規(guī)范的公眾參與程序的依據,導致公民參與無章可循。公眾參與的程序和步驟需要在實施過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4.公眾意見對最終決策缺乏影響力和約束力。公眾參與不是作秀,利益相關人通過參與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需要在最終的政府決策中有所顯現。如果聽而不證,公民參與便成為一場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鬧劇。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真正實現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公民參與是一條重要路徑。貫徹和落實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構建和諧社會都要求我們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提高公民參與度。通過研究,政府決策在引入公眾參與時,有幾點啟示和做法可茲借鑒。

(一)培育和加強公共決策中公民參與的意識。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提高政府決策部門的意識,即政府在決策前要有敞開大門,廣泛收集和吸納公民意見和建議的意識。另一個層面是要加強公民參與政府公共決策的意識,提高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熱情和參與公共決策的效果。

(二)充分發(fā)揮我國人大和政協(xié)制度的優(yōu)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可分割的,[2]因此,應當充分發(fā)揮這一制度的固有優(yōu)勢。同時,也應當適當發(fā)揮我國非政府組織對公民參與的積極促進作用。

(三)進一步加強公民參與的制度完善和建設。從制度的構建層面,為政府公共政策提供公民參與的程序依據和保障。

(四)進一步加大公民參與程序的監(jiān)督和管理力度。在公民參與實施中,應盡可能地避免信息不公開不透明,走形式主義。要嚴格監(jiān)管各級各類公共決策的程序,力保公民參與的公開透明。

(五)建立和健全政府公共政策績效評估機制。在公共政策的實施與執(zhí)行過程中,可以對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執(zhí)行的有效性等指標做出跟蹤調查和評估,并建立相對應的問責制度。公共政策績效評估制度可以成為引入公民參與的激勵機制。

作者:于海麗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