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和認知干預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時間:2022-10-19 09:06:15

導語:體育鍛煉和認知干預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鍛煉和認知干預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摘要:貧困大學生在生活中受物質(zhì)條件的現(xiàn)實性因素的限制傾向于自我封閉,生活中因環(huán)境的約束不斷給自己心理施加外在的壓力,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高校人才的正常培養(yǎng),也關系到人才質(zhì)量的實現(xiàn)。體育教學從實質(zhì)上來看它講究開放性以及互動性,本身的特點以及機制安排可以帶動學生融入到集體之中,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型人才,需要高校在教學中重視體育鍛煉認知干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關鍵詞:體育鍛煉;認知干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涉及學生的心理世界,作為一個抽象化的領域,學生自身如果不在理論的指導下也不能完全的認識自己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作為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受眾中面對的是多元化的個體,這就導致現(xiàn)實性問題的出現(xiàn),即學校沒有精力和時間全面的考慮到每一個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綜合性選修課程體育課從空間上將學生由教室轉移到戶外,在環(huán)境變化的條件下,學生擁有自主的空間進行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這對于身體健康的鍛煉以及心理素質(zhì)的提高都有益處。從理論而言,體育課程的安排是高校理論學習過程的一個插曲,起著調(diào)節(jié)氛圍的作用,但是要真正的將體育課的作用發(fā)揮出來還需要對課程加以深入細致的研究,如學生的心理健康類別以及學生在心理問題上的歸類分析。本文從體育鍛煉以及認知干預兩個進路來分析其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

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中的一個特殊化的群體,從整體基數(shù)上確實要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化約為個體時就有很多不同的現(xiàn)實案例,每一個案例都具有獨特性。貧困大學生主要是從經(jīng)濟條件來考慮的,從農(nóng)村以及城市中貧困學生在心理健康上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

(一)社會交際問題

高校學生從各個地區(qū)匯聚,在地域差異上呈現(xiàn)多樣化,無論生活方式還是語言、風俗習慣這些都會給熟悉了自己小環(huán)境的高校學子帶來不便。首先就是在語言上,屬于同一語境下的溝通雙方才能夠?qū)崿F(xiàn)對接性交流,而誤差太大的語義則會導致雙方溝通困難,在高校學生中地域方言經(jīng)常會遲滯雙方的溝通,雙方在不對等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交流。同時一些內(nèi)向的更不能自在的同各個地方的學生進行交流。

(二)未來發(fā)展問題

高校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唯一發(fā)展目標就是考個好大學,到了大學這個目標已經(jīng)失效,同時社會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而在這些選擇中,學生突然不適應,出現(xiàn)了自由的恐慌。對未來的發(fā)展,高校大部分學生完全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也沒有完全的認知自己。高校學生年齡階段正在年輕氣盛時期,大有一番闖勁干勁的雄心,但苦于未來發(fā)展的目標遲遲不能夠選擇,以至于一事無成。這種落差感在心理累積不斷的釋放出壓力反應在生活中。

(三)學習和生活壓力問題

高校學科設置上出現(xiàn)通識課程以及專業(yè)課程,在學業(yè)上要修滿一定的學分才能夠畢業(yè)。硬性的規(guī)定收窄學生的剩余時間,迫使學生將精力放在一些不喜歡的學科課程上,在學習之外還有各種活動以及課外實踐,學生在無法分身的情況下只能疲于應付。高校學生還處于求學階段,學生的經(jīng)濟來源還依靠家庭的供給,條件較好的家庭對高校就讀學費生活費沒有太大的壓力,而條件不好的家庭則難以接受,這從另一個方面給學生帶來壓力。

二、體育鍛煉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體育鍛煉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它只具有提高身體健康素質(zhì)的作用,但是片面化的將其理解為對身體的效果并不能準確的認識到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一)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

體育鍛煉首先是一種戶外性的活動,在現(xiàn)有的體育項目中,體育活動的完成都需要學生積極的配合,相互間合作才能完成。為了完成體育鍛煉,學生必須要走出自己狹隘的自我世界實現(xiàn)與他人世界的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了自己的社會交際能力。對于一些因為貧困原因不敢與他人交流的內(nèi)向?qū)W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認識很多在體育項目上有共同興趣的朋友,隨著交際圈子的擴大,學生不止步在自己的世界中,串聯(lián)的人際關系也幫助學生在生活上出現(xiàn)問題時有更多的幫助渠道。

(二)體育鍛煉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感

體育鍛煉使學生在活動中加大自己對運動的預期的挑戰(zhàn)性困難,挑戰(zhàn)中也為自己實現(xiàn)自我的肯定,同時因克服困難學生逐漸的提高自己的技能,將這種自信的心理應用在其他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很快的適應困難并且完成任務。貧困大學生因為條件的限制往往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長期的壓抑自己能力的爆發(fā),沒有實現(xiàn)自我的認可就導致自己自卑心長期遮蔽可能實現(xiàn)的成功。體育鍛煉是一種休閑運動也是競技運動,沒有更多的條件限制學生不可為,低門檻的進入幫助學生在起點上實現(xiàn)了平等,貧困學生在體育鍛煉上的信心培養(yǎng)必然會導致學生在其他方面的進取。

(三)體育鍛煉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學生的心理情緒

體育鍛煉途徑的便捷性以及運動的即時性幫助學生很快的進入鍛煉的角色,貧困大學生在就業(yè)以及高校生活學習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壓力以及心理問題,通過體育項目鍛煉學生可以為自己營造一個單獨的環(huán)境氛圍,自我的存在感在運動中找到安放之地。貧困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能夠緩解緊張消除疲勞,同時對于自己心理壓力也起到一種釋放的效果。在有的具有高強度性質(zhì)的鍛煉中學生能夠轉移自己焦慮以及抑郁的心理情境,在正能量的激發(fā)下可以很好的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況。

三、認知干預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認知干預源于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的認知治療技術,是由認知理論和治療理論兩部分共同作用而構成的。該理論認為人在認知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對自己的思維認知發(fā)生作用,進而影響人的行為。人的認知源于自己對事物以及環(huán)境的感知,通過有意識的調(diào)節(jié)完全能夠使自己錯誤的思維意識實現(xiàn)轉向。相同條件下,接受認知干預的大學生更加能夠積極的應對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認知干預能夠?qū)崿F(xiàn)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暗示

貧困大學生在生活交往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信心,在認知干預下,學生能夠?qū)ψ约哼M行積極的心理暗示,自己給予自己信心。與自己認為有很大的溝通差距的學生可以嘗試給自己鼓勵,積極的融入到交流中,尋找共同的話題,而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時需要學生經(jīng)常的暗示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在積極心理的暗示下,學生能夠糾正自己的認知偏差,改變屬于消極的心理傾向。

(二)認知干預能夠模糊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代溝

認知干預就是給學生自己信心,學生知道自己的獨特性,在交往中可以實現(xiàn)與他人的平等,同時學生在積極的暗示下可以了解自己心理問題存在及時的加以糾正。學生在認知干預中可能受到別人的指導也可以自己在理論的指導下自主化的完成認知干預,但歸根結底還是承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貧困大學生在心理問題上所承受的是一些具有心理傾向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具有可觸性,所以通過認識上主觀的改造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

四、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對策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受外部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在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候需要根據(jù)問題的種類以及學生所生活的環(huán)境進行細致化的專項研究,宏觀而言,高校在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心理健康認識

體育教學實踐不僅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還要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教學方面,作為主體的體育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從觀念的轉變?nèi)胧郑诮虒W實踐中將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引入到體育教育實踐中,學生能夠在體育鍛煉中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心理認知,通過活動來實現(xiàn)對自己心理的調(diào)適,特別是在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時,教師要能夠主動的解決學生的困惑,通過體育項目的團隊合作幫助學生。

(二)塑造良好的環(huán)境,加強學生互動空間構建

學生在交往中能夠向他人學習相關的人生經(jīng)驗以及教訓,他人在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積極方式會形成一種示范效應,在體育鍛煉活動中,學生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在相互交往中加強共性的認知。學生公共空間的營造有助于共同話題的討論,學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在貧困大學生心理中就會默認為這是大家庭的關愛,因此就不會產(chǎn)生疏遠的感覺。學生間的良好氛圍塑造將學生拉入共同的心理場域,學生心理磁場相互吸引,在共同體中實現(xiàn)同一感。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在傳統(tǒng)體育教育中,體育鍛煉重視體育項目的競技能力培養(yǎng),很少關注到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除非是針對一些專業(yè)性的體育競技生,有意識的培養(yǎng)他們的賽場心理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優(yōu)異的成績。而對普通的非專業(yè)學生,體育鍛煉缺乏全面的心理知識普及的路徑。高校中,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很少會主動的參與社交活動,也很少會主動的聽取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在體育活動方面也是被迫的參與其中,在體育鍛煉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問題面對社會問題。

五、結語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特殊性,同時因為現(xiàn)實經(jīng)濟差距的存在,高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有妥善的方案。從體育教育著手能夠幫助學生在體育半開放的空間中找到自己正確的坐標位置。在體育鍛煉和認知干預這兩種方式中,從內(nèi)外雙重因素發(fā)力形成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當然要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還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建設,形成長效的保障機制減小負面心理作用對學生的影響。

作者:張家芳 單位: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劉麗輝,朱立斌.探析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5(07)

[2]丁炳泉.高校體育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4(04)

[3]陸敏儀.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5(27)

[4]李軍蘭,郭維維.體育鍛煉與非鍛煉者積極心理品質(zhì)比較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3)

[5]喬克滿.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的體育健心教育[J].巢湖學院學報,2011(03)

[6]章曉俊.太極柔力球運動對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心境狀態(tài)的影響[J].四川體育科學,2011(02)

[7]陳春陽,余丹,任磊.體驗式體育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實現(xiàn)策略[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14)

[8]呂曉春.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及對策[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