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職校思政教育中群體動力
時間:2022-01-16 10:35:02
導語:研究職校思政教育中群體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角色的互換:重新定位
教師與學生網絡時代的教師角色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如何重新塑造信息時代的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教學本身以教促學,以學促教的雙向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增強實效性,教師應主動放低姿態(tài),從課堂主導者轉變成為教學的引導者;教師的任務從理論梳理和知識傳授,轉變?yōu)榇_立學習目標和把握主導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穿針引線、開導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研究,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同時學生也應適應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要求,從被動地接受信息到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知識積累,掌握并運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主動探究學習內容,并在動手和動腦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賦予理論知識以新的內涵。在探討型、研究型和實踐型的新的教學模式下,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當前學生認知的需求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二、興奮點的選擇:內容為王,方式優(yōu)先
1、內容為王——思想教育的制勝法寶知識的擴充和信息的解讀。對于信息的獲取,網絡表現出巨大的優(yōu)勢,但面對魚龍混雜的虛擬世界,如何識別、理解、合理使用信息,對于大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對具體的信息進行解讀,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抓住重大事件或熱點新聞進行教育。我們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學計劃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塊內容合理安排在大學四年的時間里,也可借助突發(fā)性的事件,利用學生對新聞事件短時間內的集中關注,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板塊串聯起來,往往會取得不錯的效果。2、方式優(yōu)先——親近學生的關鍵技巧教育對象在各種教育信息的面前,往往會選擇性地接觸、理解、記憶一些他們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如何運用多樣化、生動的教育方式為內容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A.講座。對于認知性的教育和激勵性的、情感性的教育很有幫助。B.紀錄片、教育片。有一定知識含量和思想深度的紀錄片、教育片適合認知性教育和主旋律教育。c.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可以進行認知性的自我教育以及互助教育。D.網絡搜索和頭腦風暴。教師的引導和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fā),能夠使得既定的教育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更加生動、豐富和立體。實例分析和參觀考察。鮮活的實例遠比枯燥的說教更為受人歡迎。例如,在校園科技文化教學部分,可邀請教師先在課堂上進行科技發(fā)明項目的演示和講解,再組織學生參觀校園科技成果展覽,并與在科技大賽中獲獎的同學進行交流,以強化教育的效果。多樣化的群體性教育方式,加強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有效利用群體活動的優(yōu)勢,變適度壓力為積極動力,使學生接受信息的正面態(tài)度和主動意愿得到加強,教育效果也有較大改觀。
三、結論
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重視學生集體觀念的培養(yǎng),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F代思想政治教育已漸漸認識到人的自我意識的重要性,開始倡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差異性特質,尊重多元化和個性化。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建立個體自我教育和群體自我改進的互動機制,使群體和個體能共同發(fā)展。群體不至于成為個體發(fā)展的桎梏,個性的張揚也不會妨害群體的一致性和凝聚力。這首先要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學生適應群體,進而改造群體的能力。其次,教師在個體和群體塑造的過程中,要把握群體發(fā)展的方向,致力于健全以班級等正式群體為單位的自省機制,保持群體的先進性,充分發(fā)揮群體在個體發(fā)展中的作用,引導群體走人正常發(fā)展的良性軌道。
作者:祝玥單位:江蘇省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 上一篇:心理學下的思政工作
- 下一篇:農經局信息公開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