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邊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10:38:00
導語:民主的邊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是有邊界的,民主務必服從法律。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成果,古希臘著名改革家、雅典民主奠定人梭倫認為,民主"服從的不是統(tǒng)治者,而是法律。"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能夠使用"法律"這個"盾牌"來平衡階級之間的"權力"與"權利"問題,確實為古雅典共和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開辟了新路。歷史經驗表明,民主化的過程就是法制化的過程,就是依照法律發(fā)展民主的過程。英國于1215年簽署的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法律文件《大憲章》,雖然對權利的分配與現代民主迥然不同,但形成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最初的雛形。一個民主的政治制度,關鍵就是要解決好"權力"和"權利"兩個問題。而要真正解決好民主的這兩個主要問題,就必須依法辦事。憲法與法律就是民主的邊界與框架,任何偏離或超越法律的民主是不可想象的。盡管各國的憲法主要體現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但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統(tǒng)治階級也必須通過根本大法來對不同階級、階層的利益進行平衡。任何一個底層民主政治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至上原則,所有的民主變革活動都應該依照憲法和法律實施,務必依法維權,必須尊重法律原則,而不是付諸于各種沖突。
民主是有邊界的,民主務必執(zhí)行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是廣大人民在客觀的歷史階段選擇和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個選擇和創(chuàng)造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根據客觀歷史條件進行設計出來并需要共同遵守的。西方民主制國家面對市場經濟消解社會經濟平等和腐蝕權利問題時,曾經被迫提高制度化水平,完善權利制衡,在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而當今中國也面臨類似的情況,需要我們積極借鑒他人的經驗,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水平,努力完善監(jiān)督約束機制,以解決民主政治建設遇到的新問題。雖然行政的強制手段和方法有時也能奏效,但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緊緊依賴于憲法設定的民主和法治機制,在市場經濟導致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復雜情況下,未必能夠從時空上調和與平衡這些不同的利益關系,需要及時地用地方性、規(guī)定性、規(guī)范性的制度來有效化解這些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這些地方性制度所起的完善權力制衡、規(guī)范民眾行為、促進民主活動有序運行的作用不容置疑。
民主是有邊界的,民主務必遵守秩序。民主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有序發(fā)展的,并非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說的那種"民粹狀態(tài)"。法國政治家羅伯斯庇爾對秩序形容得很貼切:"一切卑鄙的私欲被抑制下去,而一切良好的和高尚的熱情會受到法律的鼓勵"。我國的民主政治是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形成并有序運行的:既堅持黨的領導,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充分體現了最廣泛的民主,是政治文明與制度文明的有機結合,整合了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了民主政治既規(guī)范有序,又充滿活力,使之達到和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了秩序就有了發(fā)展,有了發(fā)展就有了人們期盼的公平和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更是現代意義上的運行有序的人民民主,秩序是這個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十年""這個典型的例證告訴我們:沒有權利的制度秩序,沒有對權力進行制約的制度秩序,民主的愿望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反而會受到民主規(guī)律的嚴厲懲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特別需要一種良好的秩序,人們只有在這種良好的秩序下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民主是有邊界的,民主務必講求實效。當前,我們面臨著諸如社會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問題,人們普遍感到貧富差距在拉大,看病貴、上學難、房價高、就業(yè)難,這些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體制機制的不完善,民意訴求渠道不很通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還有障礙,社會腐敗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社會面臨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如果把這些問題的徹底解決等同于人民直接當家作主的實現甚至完全實現,就會遮蔽民主政治建設的艱巨性,就會延誤民主進程的有效推進。民主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必須充分考慮民主發(fā)展的實效,而不是形式;必須不斷健全中國基本的國家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扎實推進民主建設,而不能整套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走"速成式"民主建設之路。激進速成的民主制度對廣大人民來說,只能是名惠而實不符的"空中樓閣"。民主的作用在一定范圍、一定時期能夠推動變革,如果操之過急、超越現實,就會造成沖突,為特殊時期產生的精英階層提供更不民主的藉口和土壤,這種超越現實的民主實際上是一種倒退。變革現實的途徑有多種選擇,我們并非只能在承認現狀或加劇沖突這兩種之中來選擇一種。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僅不能脫離國情、黨情,還要遵循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在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有序發(fā)展民主政治,注重實效而不追求形式。
民主是有邊界的,民主務必尊重歷史。民主的發(fā)展程度是民主原則和民主精神實施的程度、狀況和水平,總是要受人口整體素質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諸多條件的制約。我國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符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既合乎時展潮流,又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也體現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同志強調指出,要深入把握新形勢下發(fā)展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的規(guī)律和特點,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善于把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為法律法規(guī),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建設的水平。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在樹立中國主體思維的前提下,注意調動底層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走擴大參與、穩(wěn)健探索的底層民主之路,并不斷整體推進民主政治與經濟社會的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全面建設。
民主是有邊界的,民主務必體現集中。我國的民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直接民主和"由上與下"的間接民主的內在有機結合,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相符合的。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歸宿,集中的是民意、民智、民力,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民主發(fā)揚得不好,集中就會失去廣泛的基礎,就難以保證其正確,如果在民主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得不到貫徹和實施,同樣是對民主的踐踏和背離。民主和集中的這種有機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尤其是在當前不同利益的社會階層、社會成員要求把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到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上層建筑中來的新形勢下,我們更需要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既不能離開民主講集中,也不能離開集中講民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反映人民意愿,集中人民智慧,代表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無論哪一種民主形式,不論它有多么動人的名稱、多么動聽的言語,都必須要有利于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推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共同富裕。要做到這一點,沒有民主基礎之上的集中,肯定是辦不到的。
我們堅信,只要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中勇于創(chuàng)新和探索,注意在結合點上求突破,注重在著力點上求穩(wěn)健,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之路必定越走越寬廣。
[摘要]我國的民主是有邊界的,它應該服從法律,執(zhí)行制度,遵守秩序,講求實效,尊重歷史,體現集中。
當代中國面臨的世情、國情和黨情,決定了我國民主制度選擇的可能性空間。這個空間就要求中國的政治制度必須是民主的,
- 上一篇:中共民主政治建設論文
- 下一篇: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