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政治價值特質論文
時間:2022-08-01 04:52:00
導語:鄧小平政治價值特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鄧小平的政治價值論是其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其內容、闡發(fā)其思想,對于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著重大意義。本文從現(xiàn)時政治的價值、價值取向模式、價值評價標準等主要方面論述了鄧小平的政治價值論思想。
【摘要題】政治思想
【關鍵詞】政治價值/四個現(xiàn)代化/民主政治/三個有利于
【正文】
黨的十五大明確地將“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綱領和旗幟,這標志著鄧小平的政治哲學思想發(fā)展到完善的階段,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當代的政治哲學,同時也為廣大人民所接受。鄧小平的政治價值論思想是鄧小平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位世紀偉人在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一系列涉及重要政治性領域的考察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是我們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現(xiàn)實社會政治制度,探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高標準和指南,對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著重大理論指導意義。
一、政治價值及政治價值論
政治價值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首先,政治價值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的內容不同,其價值也就不一樣。其次,從政治的產生、發(fā)展、內容及其功能來說,特定的政治是特定時代社會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從廣泛意義上說,政治并非純粹的政治,那么政治價值的含義也就相當廣泛,簡而論之,至少包括兩個層次:一個層次即為政治本身的價值,如政治對經濟的作用,政治對文化的作用,政治對社會變遷的作用等;另一層次則是非政治現(xiàn)象、行為、關系的政治價值。如經濟的政治價值、文化的政治價值、社團活動的政治價值、榜樣的政治價值等。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第一個層次,即政治本身的價值。那么究竟什么是政治價值呢?我們認為,所謂政治價值,就是指能夠滿足社會主體政治生存需要的客體的價值,也就是圍繞著國家政權的鞏固和發(fā)展或者事關全局的實踐活動對社會政治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生活的意義和作用。故而政治價值論的主要任務就是評價社會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論證社會變革的合理性、探討理想社會的規(guī)范性等。從這一角度來說,政治哲學不僅關切現(xiàn)實政治,還應描述理想的社會公共政治生活,并用這種理想來支持或批判某種政治基本原則和規(guī)范。
二、“求實”——鄧小平政治價值論的特質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始終圍繞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的再認識,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作為其政治哲學主要內容的政治價值論思想也正是從“社會主義本質”這一基礎性認識闡發(fā)開來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鄧小平在總結建國后前30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逐步揭示出來的。從1980年鄧小平開始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的概念,到1992年作出明確的概括,中間歷時12年。認為“求實”是鄧小平政治價值論的特質原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運用否定的方法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1980年5月5日,鄧小平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他說:“社會主義是個很好的名詞,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xiàn)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盵2](P312)到1985年4月,他又說:“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fā)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盵3](P116)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與此同時關于姓“資”姓“社”的爭論嚴重困撓著改革的深入?,F(xiàn)實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p>
其次,將經濟目標與實現(xiàn)手段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本質”中。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盵3](P110-111)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提高生產力則是物質基礎,正如他說:“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xiàn)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fā)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3](P63)“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盵3](P17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但是我們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發(fā)展經濟。
第三,在動態(tài)中描述社會主義的本質,而又具體明確階段目標。鄧小平在談社會主義時并沒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義中,而是用了五個動詞——“解放”、“發(fā)展”、“消滅”、“消除”、“達到”——在動態(tài)中生動地描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是一個過程,社會主義的本質也有一個逐步實現(xiàn)的過程。他在闡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部署時,把社會主義本質逐步體現(xiàn)的過程更加具體地描述出來了。這個戰(zhàn)略步驟是,通過分三個階段實現(xiàn)的三個階段性的目標來表述的。每個目標又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力的逐步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xiàn)。第一階段,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這是第一步;第二階段,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實現(xiàn)小康水平,這是第二步;第三階段,到本世紀中葉接近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生活比較富裕,從而逐漸走向共同富裕。這就是具體地把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的過程與社會主義本質逐步體現(xiàn)的過程統(tǒng)一起來。
三、鄧小平政治價值論的主要內容
1.四個現(xiàn)代化——當代中國政治的最高價值
鄧小平指出:“在中國的現(xiàn)實條件下,搞好社會主義的四個現(xiàn)代化,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高舉思想偉大旗幟?!薄吧鐣髁x現(xiàn)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盵2](P102-163)他又指出:“對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當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盵2](P209)他還指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薄八^政治,就是四個現(xiàn)代化?!盵2](P194)這些科學的論斷,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這就是:搞好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當代中國具有最高的政治價值。
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因此,正如鄧小平所說:“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方針和目標是主席和總理生前提出的,由于‘’的干擾,實際上沒有真正地做起來。粉碎‘’之后,……我們才真正地把重點轉到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就我們國內來說,什么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四個現(xiàn)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2](P234)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把發(fā)展生產力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作為黨的政治路線的根本內容,反復強調沒有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就沒有社會主義。他說:“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fā)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xiàn)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fā)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3](P63)并指出:“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把四個現(xiàn)代化作為重點,堅持發(fā)展生產力,始終抓住這個根本環(huán)節(jié)不放松。”[3](P64)他針對“”的謬論,多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不發(fā)展生產力,不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
總之,正如鄧小平所說:“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不搞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fā)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我們的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越是現(xiàn)代化,我們同破壞社會主義的勢力作斗爭就越加有力量,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擁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強國,才能更有效地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對付外國侵略者和侵略和顛覆,也才能比較有保證地逐步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向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前進?!癧2](P86)這就是以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為根本內容的最大的政治的根本價值。
2.民主政治: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價值取向
首先,實行民主政治,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中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2](P146)1980年8月,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講話中,進一步總結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破壞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教訓,深刻地指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必須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他強調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鄧小平同志1986年進一步強調政治體制改革在整個改革大業(yè)中的重要性,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互相依賴、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xù)前進。他強調,政治體制改革要實現(xiàn)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調動基層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總的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其次,沒有民主政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所謂民主政治,就是作為特定社會的主體的人民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參與政府決策和社會管理的政治行為,體現(xiàn)為一定的國家形態(tài)及其相應的制度。民主政治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現(xiàn)象,既存在于階級社會主要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又在社會主義社會經過根本變革之后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
任何國家的民主,都離不開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社會制度。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體的民主;不是照搬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而是適合自己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qū)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在長期的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我們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國體,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政體。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無非是多黨競選、三權鼎立、兩院制。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他還說,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fā)達,避免很多牽扯。所以,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基層民主建設等多方面的內容和任務,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和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切實加強國家權力機關的建設,便利人民群眾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jiān)督。我們要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
第三,只有建設民主政治,人民的權利才能得到保障。在現(xiàn)代社會和國家里,權利和義務是兩個互相對立的概念,往往是一件事的兩方面。享有一定的權利就相應地負有一定的義務,反之亦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真正的社會主義憲法,它明確規(guī)定了公民所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社會的權利和經濟的權利以及文化教育的權利。與此相應,憲法也規(guī)定了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有效地維護和保障著人民的各種權利,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但是,有的西方國家用人權壓我們,就是要損害我們國家的主權和我國人民的人權。鄧小平同志指出,什么是人權?首先一條,是多少人的人權?是少數(shù)人的人權,還是多數(shù)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西方世界的所謂人權和我們講的人權,本質上是兩回事。我們主張的人權和我們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人權問題雖然有國際性的一面,但主要是一個國家主權范圍的問題。鄧小平同志還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真正說起來,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我們黨致力于維護和保障我國的國權和我國公民的人權,并把生存權、發(fā)展權放在首位,使公民全面享有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這也就是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行民主政治的根本價值所在。
3.價值評價標準——“三個有利于”
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對生產力標準的深化和展開,體現(xiàn)了鄧小平在生產力標準上的綜合思維方式。還在1980年4月,鄧小平就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初步思想,他說:“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使經濟發(fā)展得比較快,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國家也就相應地更加強盛一些”[2](P311)。1983年1月,鄧小平又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fā)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3](P23)。1986年4月,鄧小平形成了三個有利于標準比較完整的思想雛形,他說:“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是要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3](P157)。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完整準確地表述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372)。至此,鄧小平形成了關于檢驗一切工作好壞、衡量改革開放成敗的標準的全面系統(tǒng)的思想。
鄧小平在提出生產力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并不是對生產力標準的簡單重述,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內涵。不少論者把三個有利于標準歸結于或等于生產力標準,這從“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歸根結蒂要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這個意義而言,是有道理的。但是,三個有利于標準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生產力標準。因為,第一,如果二者是等同的,那末鄧小平就沒有必要提出“三個有利于”,只要提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就夠了。實際上在鄧小平看來,生產力標準只是三個有利于標準的一個方面。第二,鄧小平之所以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是針對在生產力標準問題上的一些疑慮和爭議并為防止對生產力標準的簡單化和庸俗化的理解。例如,一些人把生產力標準錯誤地理解為“賺錢標準”,或片面地理解為“速度標準”、“產值標準”,或井蛙式地理解為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的利益標準,或短視地理解為眼前利益標準等等。針對生產力標準的這些庸俗化的理解,鄧小平鮮明地反對“一切向錢看”,反對只顧速度和產值,不顧效益,只顧局部不顧整體,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傾向。如果按照對生產力標準的上述理解去運用生產力標準,就必然導致縱然“生產力”發(fā)展了,綜合國力反而會削弱,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反而會下降的畸形結果。因此,只有站在三個有利于標準的高度來理解生產力標準,才能真正正確地把握和運用生產力標準??梢哉J為,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對生產力標準的邏輯提升和展開。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鄧小平總是在人民利益的基礎上來闡發(fā)這些標準,從而使這些標準有了真正切實的、實在的內容。這是鄧小平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原則的必然邏輯推論。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上一篇:國內動畫市場管理論文
- 下一篇:電影劇作主義價值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