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學說論文

時間:2022-06-09 04:18:00

導語: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學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學說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和諧思想”之觀點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和諧思想的主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和諧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意義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個人的頭腦里面并沒有和諧思想、既有關于“斗爭”的論述,也有關于“和諧”的論述、關于“斗爭”的論述、關于”和諧”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不但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就其內容而言還相當豐富的、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指出社會和諧的本質內涵及特點、論述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提出社會和諧的實現途徑、指明社會和諧的依靠力量、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共產主義是社會、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社會等,具體請詳見。

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他們根據社會客觀規(guī)律及時展要求,創(chuàng)立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學說,描繪了共產主義的美好未來,為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提出了真正科學、現實的社會和諧思想。

一、對“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和諧思想”之觀點的批判

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多年來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個人的頭腦里面并沒有和諧思想,而認為他們的思想完全是“斗爭思想”。這一觀點主要出現在國外。在國外,由于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立場,因此,不少學者明確指出馬克思不但不會有和諧思想,而且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是一種斗爭思想。比如美國社會學家艾爾·巴比在《社會學研究方法基礎》中就直接把馬克思的理論歸于一種沖突范式[1]。而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A·科瑟在《社會學思想名家》中也同樣指出:“他(馬克思)認為斗爭而非和平的發(fā)展是進步的動力,斗爭是萬物之父,社會沖突是歷史進步的核心”。[2]而在國內,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一直以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斗爭哲學”、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斗爭主義”的偏激論調,也不乏其人。

那么,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到底是“斗爭思想”還是“和諧思想”呢?

其實,不管對這個問題作出是“斗爭”還是“和諧”的選擇,都是不全面、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本質的。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既有關于“斗爭”的論述,也有關于“和諧”的論述。而且這兩個方面的論述都同樣引人注目、振聾發(fā)聵。

關于“斗爭”的論述。下面這兩句話用來表述馬克思主義關于“斗爭”的思想,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至今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全部紛繁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問題的中心僅僅是社會階級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統(tǒng)治,即舊的階級要保持統(tǒng)治,新興的階級要爭得統(tǒng)治。”[3]“把歷史看作一系列的階級斗爭,比起把歷史單純歸結為生存斗爭的一些沒有多大差異的階段,要更加富有內容和更加深刻得多。”[4]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這方面的論述恐怕是最多的。這也許是某些人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斗爭主義”的直接理由了。其實,這只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一面”,甚至說連”一面”都還沒有看到。因為馬克思主義并不只是關于”斗爭”與”和諧”的主義,而是關于整個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既然是整個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又豈能只有”斗爭”與”和諧”思想呢?

關于”和諧”的論述。人們對這方面的內容以前關注得比較少。其實,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不但不少,而且也非常鮮明的。比如,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著作“提供了啟發(fā)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它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例如消滅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對立,……提倡社會和諧,把國家變成純粹的生產管理機構--所有這些主張都只是表明要消滅階級的對立?!盵5]這里,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不但充分肯定,而且認為是“積極的主張”,是“提供了啟發(fā)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又如,1842年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空想共產主義者魏特林發(fā)表了《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該書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空想共產主義計劃,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人從事勞動,產品平均分配。這本書在當時的工人運動中有一定的影響,并受到了馬克思的高度評價,認為(德國的)資產階級及其哲學家和科學家沒有一部論述資產階級解放(政治解放)的著作能和魏特林的《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媲美。并將其比喻成一雙“無產階級巨人的童鞋”和“灰姑娘”,指出她“將來必然長成一個大力士?!盵6]

由上可知,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是非常明了的。任何懷疑與反對只能是別有用心的表現,也必然是徒勞無功的宣囂。

二、馬克思恩格斯和諧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不但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就其內容而言還相當豐富的。其主要內容表現在三個方面:

1.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

一是指出社會和諧的本質內涵及特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和諧就是社會矛盾主要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矛盾處于同一狀態(tài)。或者說,社會和諧指的就是社會矛盾體系中的諸方面諸要素之間處于一種相互協(xié)調、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彼此共生的穩(wěn)定狀態(tài),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類社會中的最高表現形態(tài)。這種社會和諧不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同時,社會和諧作為社會發(fā)展運動中的一種狀態(tài)和過程,決不是對社會差別、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人為否定和消除,單一的、完全同質化的社會無所謂和諧,也不可能存在。社會和諧是以承認社會內部的差別、矛盾和沖突為前提的。這就是為什么馬克思對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把工廠辦成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和諧村“持批判態(tài)度。

二是論述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一方面,社會的高度和諧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社會和諧發(fā)展與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說,人的發(fā)展依賴于社會的最佳結合方式,依賴于和諧社會的建構;否則,社會的對抗和排斥只能使人的發(fā)展受阻。另一方面,社會高度和諧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社會高度和諧并不等于就是共產主義,但它無疑是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實現社會由不和諧到基本和諧、由基本和諧到高度和諧的過程,就是累積共產主義因素的過程。

三是提出社會和諧的實現途徑。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要實現社會由不和諧到和諧,或者要達到更高要求的和諧,在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就必須進行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蛘哒f,由資本主義變?yōu)楹椭C的社會主義,必須進行生產關系上的革命。首先,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態(tài)勢,馬克思恩格斯明確主張并始終強調“階級斗爭”,認為放棄階級斗爭,社會和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其次,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激化的時候,要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在階級對立的階級社會,只有用革命的斗爭實踐反對現存的一切,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再次,要堅持集體主義原則。自由是和諧的重要條件,社會和諧是培植自由的心意狀態(tài)的必要條件。真實的集體是個人獲得自由和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而“在真實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當然,實現社會和諧還有其他一些方法與途徑。例如在《反杜林論》這部著作中,與“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張相聯系,恩格斯還分析了股份公司和國家所有制這些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新形式。認為它“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沖突的線索”。也就是說,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合作。

四是指明社會和諧的依靠力量。無產者是要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和諧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要依靠力量。

2.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1)自然界是人類立足的依據。馬克思指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薄耙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的生活?!?/p>

(2)人與自然的關系客觀上要求人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人類駕馭利用自然的能力是人類自身發(fā)展水平的指示器,同時人類又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力。以為人對自然界的能力是無限的,不尊重自然界本身存在和發(fā)展的權利,那么這種對自然界的“人化”,就會產生自然界的“異化”,反過來加倍地報復人類。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實現人自身的革命、轉變價值觀念和相關的行為方式,用理性和道德的眼光同等地看待自然和人,實現從“不顧自然”,轉變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動的積極和諧,而不是消極和諧。在馬克思所設想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中,人是主動的、積極的一方,而并不是象動物那樣消極地順應自然。一方面,人需要依靠界才能維持其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處處將自己與自然界相區(qū)別,將自然界作為自己思維的對象和改造的對象。

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社會根源。在他們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受社會形態(tài)制約的,相對于資本主義以前的所有社會形態(tài),資本主義社會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最為片面、最為短視、最為冷酷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自然的先進的占有。而且,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發(fā)展,這種生產方式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尖銳地對立,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危機。

3.共產主義是社會、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社會

馬克思思格斯認為,只有變更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克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離與對立,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他們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這里人們從必然的王國躍進到自由的王國,躍進到美的王國,人也真正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一句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在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真正的和諧。

三、馬克思恩格斯和諧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和諧思想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堅持辯證地、歷史地、科學地分析和諧,堅持從最根本的角度出發(fā)去分析構成和諧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二是立足于勞動實踐的角度闡述社會和諧。馬克思理論視野中的勞動生產實踐是一種二重化的活動:人類通過勞動實踐一方面改造、創(chuàng)造著客觀世界,人化著自然;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著人類自身,創(chuàng)造著人類思維、意志、審美及人的各種感覺能力。毫無疑問,把握了勞動的這種二重性,也就把握了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出發(fā)去考察和諧問題,也就有了實實在在的、而不是空想的根據。三是堅持對非無產階級的各種和諧理論的革命批判。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雖然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認為是“積極的主張”,是“提供了啟發(fā)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但同時也對他們越來越明顯的消極的甚至是反動的意義作了嚴厲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在當代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其現實意義而言,它是指導21世紀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理論指南,是樹立與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基礎,是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精神武器。就其對于學術研究而言,開展對馬克思恩格斯和諧思想的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主題從“斗爭哲學”到“和諧思想”的一種新轉換,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深入。長期以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都是在一種“斗爭哲學”、革命理論的范式下進行。而如今要應順應時展的要求,就應該徹底走出“斗爭哲學”、革命理論的前視域,真正實現研究主題的根本性轉換。這種“轉換”必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工程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既是實踐中提出的重大課題,也是理論上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學術界與實際工作部門對和諧社會的理論認識,增強執(zhí)政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基礎[美][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2.

[2]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美][M].石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4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33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7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0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