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形象在當代數字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時間:2022-05-25 10:48:29

導語:猴形象在當代數字媒體藝術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猴形象在當代數字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摘要:眾所周知猴作為形象設計的元素在數字媒體藝術或動畫電影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诮衲晔呛锬晟ぃ谑钦Q生了一系列猴的形象設計,如猴年春晚吉祥物的形象設計充分應用中國傳統(tǒng)水墨意境,引人深思。本文主要以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中猴的形象設計為例,學習并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臉譜和戲曲等元素,進一步分析猴形象在當代數媒體藝術中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形象設計;數字媒體;當代;應用研究

一、猴年春晚吉祥物設計元素

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古靈精怪”、“聰明機智”形容猴,這首先充分說明了人們對猴的喜愛,其次也可以通過猴的設計傳達人們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因此采用猴形象進行設計是十分合理的。春晚吉祥物猴的形象設計采用紅、黃、綠三原色進行上色,不難看出設計者意在表現形象的當代性和審美性;在視覺的中心頭部表現上主要應用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表現手法,提高人們對傳統(tǒng)水墨藝術的認知度和贊同度。然而,猴年春晚吉祥物的設計還存在一些爭議,一部分大眾認為該形象及具有審美性,而另一部分大眾認為設計者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應用并不是那樣貼切,例如水墨效果的表現與大眾所想象中水墨的柔和、飄渺有些差異,這就引人深思,在當代形象設計中應當如何準確貼切的應用傳統(tǒng)文化元素,接下來筆者以動畫電影《大鬧天宮》為例,解讀孫悟空形象設計的由來,進而設計出具有現代感的猴形象。

二、《大鬧天宮》中猴的形象設計

動畫片《大鬧天宮》(如圖1)是1960年中國動畫電影的開山之作,電影中創(chuàng)造了孫悟空的經典動畫形象,同時吸取了中國臉譜和戲曲造型,給我們現代形象設計提供了更多寶貴的經驗。臉譜設計是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臉譜造型設計通常可以貼切表現人物的內在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和外在的身份和社會特征,也更能使整個人物造型變得非常豐滿。孫悟空的臉部設計類似于京劇臉譜凈角中的武花臉,臉部的大體色為白色,臉部從眼睛到嘴巴自然形成一個紅色的桃心形,綠色微微彎曲的眉毛,輕松大方又朝氣蓬勃,這一形象既保留了在傳統(tǒng)戲曲中“形離神似”的意境,又突破了程式化的造型方式,使孫悟空這一形象具有了現代性,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傾向。戲曲的造型亦有固定的程式,無論是臉譜、頭巾,還是服裝都格外講究,形象中最具有視覺沖擊力,孫悟空臉部中央用紅色勾畫成“心”形,也使得它的面部表情更加地傳神,并且與整體設計產生強烈的對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另外,這一形象勇猛矯健,身穿鵝黃色的大衣,大紅的褲子,腰間束著虎皮短裙,脖子上還圍著一條翠綠色的圍巾,揮舞著金光閃閃的金箍棒,在該片中既有猴性,又有神性,更有人性,所以孫悟空既有靈敏的身段,又有高超的技法和天真的神情。孫悟空的形象設計非常巧妙的融合了臉譜和戲曲的元素,給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感受,同時也是值得我們設計學習的亮點。

三、猴形象在當代數字媒體藝術中的應用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數字媒體藝術中我們隨處可見猴的形象設計,例如動畫電影《大圣歸來》、《美猴王》、《功夫熊貓》、《魁拔》等電影中都不乏猴的形象設計,它們在設計中都不同程度的融合了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元素。因此,當代的猴形象設計也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元素(如圖2),猴形象整體設計使得角色看上去更多了一份趣味性,這在造型的動作上可以體現出來,手握拳頭舉出“YES”形,非常符合當代人的喜好,另一只手輕輕耷在金箍棒上,表現出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眼睛的設計為一睜一閉,充分表現出整個角色處于極度愜意的狀態(tài),這是從傳統(tǒng)造型上的改變和嘗試;綠色的圍巾被黃色的項圈取代,頸部弧線的項圈造型讓角色更加生動俏皮;頭頂鑲嵌紅寶石的頭冠,飄帶的點綴讓角色更加靈動,在肩上附著了黃色的盔甲,腰間帶鑲嵌紅寶石的腰帶,整體設計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讓生心生歡喜的同時過目不忘。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猴形象設計的需求也會變得更加多元化,這就要求新的猴形象設計需要打破成規(guī),這時設計猴形象變得體胖寬耳,保留了猴尾巴部分設計,嘴部的造型盡量保留的猴原來的客觀形態(tài),面部的眼睛與眉毛都是向上挑起,同時身著正式的西裝,從另一視覺表現出霸氣和正氣凌然的一面,這是在設計過程中保留了猴性和人性的部分,屬于大膽的取舍設計,這也是猴形象設計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的重要方面。

作者:許素君 單位:黃山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耿蘭峰.試論當代中國動畫發(fā)展中的民族性問題[J].河南社會科學,2008(01).

[2]馮冬華.從《大鬧天宮》的藝術價值看中國動畫的創(chuàng)作方向[J].電影文學,2010(08).

[3]孫立軍張宇.世界動畫藝術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宮承波,王大智.動畫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