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3 09:21:53
導語:德國教育藝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雙軌制”的定義
雙軌制教育,就是學生的學習生涯由藝術形式理論教育和手工技術材料操作課程并軌進行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它不僅有一位藝術形式教育導師來教授設計的基礎課程:如繪畫、色彩、圖案以及形式研究和藝術史論等內容;還有一位技術教育導師來擔任學生技術、手工藝和材料學等內容指導。“雙軌”旨在突出課堂學習與工作室實踐、教師講授與手工藝人指導相結合,從而切實實現(xiàn)學生在藝術與技術、理論與實踐層面的雙重提高。這種雙線并進的教育形式早在17世紀就萌芽于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的“布雜教育體系”,但在1919年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的沖擊之下,“布雜教育體系”這種以藝術至上的設計觀念被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格羅庇烏斯提出的“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所取代,并對雙線并進的教育形式進行了改良,強調學院教育必須把設計理論教育和車間的手工操作結合起來。1919年成立于德國魏瑪?shù)陌浪梗˙auhau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fā)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自成立至解散歷時只有短短14年,但它在這期間進行的探索與實驗卻影響甚遠,如對于傳統(tǒng)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挑戰(zhàn):到底藝術與設計如何進行教育?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體系應該是怎么樣的?包豪斯的奠基人格羅庇烏斯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他認為藝術與手工藝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活動的兩個不同方面而已,于是他在包豪斯創(chuàng)造性地啟用了“雙軌制”教學設計教育體系,由技術教育導師和藝術形式教育導師兩部分共同進行教學;使學生共同接受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影響。當今德國的藝術設計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仍然延續(xù)著包豪斯的傳統(tǒng),保留一定的教師席位和課程給社會上擁有深厚工作經(jīng)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設計師,他們能夠非常直接有效地指出許多設計上的實際操作問題,與學校里只教授理論知識的教師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既有理論知識指導,也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教學體系?!半p軌制”教學方式的目的是為了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同時接受藝術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素質教育,避免了設計理論和實踐操作的脫節(jié),對現(xiàn)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二、“研討式”的定義
德國“研討式”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以尊重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精神的核心上的,以“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為教育思想,以師生互動探討、小組協(xié)作探討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歐美國家都多為流傳運用,特點是思想活躍、研究氣氛濃郁。1837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創(chuàng)辦了“研討式”教學,并起名為習明納(Seminar),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許多古典學者,德國教育家洪堡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大學作為高等學術機構,具有科學探索和修養(yǎng)雙重任務。他首次將學術研究引入大學,主張將科研與教學相統(tǒng)一,通過多渠道培養(yǎng)人才。1810洪堡籌建柏林大學,以“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為教育思想,在大學內部,允許師生自由地探索真理,學生也擁有選科、選擇教師,并擁有轉學的自由。包豪斯期間的藝術設計教育提倡客觀地看待事物,主張“授之以漁”。教授力求避免把自己的主觀思想和手法強加于學生,僅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同時還注重設計的協(xié)作性。在德國現(xiàn)在的藝術設計教育高等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教授講授課以外,其他都堅持小班教學,在這樣的課堂里,課堂教學氣氛是和諧活潑寬松又具有緊張感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直接面對教授,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及時針對問題進行調整。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得到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的空間也被加大了。在課堂中“研討式”教學是運用的比較多的,其核心是由教授提出案例和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并以小組形式探討過后再將其結論提交給教授,并與教授多次探討后得出結果。
可見,德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環(huán)境是民主的,“研討式”教學模式更是建立在尊重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精神的基礎上的。學習德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對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將工藝設計實踐的內容與高等藝術教育聯(lián)系,培養(yǎng)有主觀能動性、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設計人才有非?,F(xiàn)實的意義。
作者:董冠妮單位:湖北經(jīng)濟學院
- 上一篇:CBE模式下高職教育藝術設計論文
- 下一篇: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計劃專題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