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改建設計空間利用研究
時間:2022-12-30 11:17:58
導語:幼兒園改建設計空間利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對幼兒的學前啟蒙和性格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在此認識自己、感知世界并接受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1],首先幼兒園建筑的設計應順應兒童的教育模式的發(fā)展,并與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相輔相成[2],其次幼兒園建筑設計對場地、日照、交通、環(huán)境、基礎設施都有著較高的要求[3],而在改擴建項目中幼兒園建筑要滿足這些要求則要對現狀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與思考。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優(yōu)化場地布局、重組建筑形態(tài)、以新功能激活舊空間則是該類建筑改造的核心。
1場地與空間的活化與再利用“活化”
一詞來源于化學,在辭典中其釋義為:使分子、原子的化學性質變得更為活潑、能量更大。即從外界對物質賦予能量,使其從低能轉化為高能?!盎罨边@一概念同樣適用于改擴建建筑設計中,活化建筑是將建筑視為有生命的活體,使建筑不斷生長、不斷適應、不斷完善[4]。即通過對既有建筑與場地的功能進行調整,并以此指導新建部分的功能布局,活化是在保育的基礎上對建筑加以善用[5]。在建設條件的限制下常規(guī)的設計方法適用性較差,而通過“活化”的設計理念能夠最大程度避免破壞建筑物原有的外貌,并保證經濟合理與最小的損失:舊建筑不僅可以重新利用,其空間也具有了新用途與意義,新建筑也能更好地發(fā)揮效益與產能[6]。由此,孕育出本次課題,希望能通過實際案例對幼兒園改擴建設計中場地與空間的活化再利用進行詳細的研究。
2宜昌市秭歸縣第三幼兒園改建項目
2.1項目概況。本項目位于宜昌市秭歸縣蘭蕙二路南,北面臨近濱湖路,南面與縣第一中學百米相距,西臨秭歸縣職業(yè)教育中心,東面與長江隔路相望。秭歸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陽光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防潮、通風、采光的問題。此外,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當地居民要求更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更新穎的建筑設計。2.2現狀問題場地內有6m高差,擋土墻將地形分隔為高低兩個區(qū)域,以坡道相連。低區(qū)域為平整水泥鋪地,邊界形狀不規(guī)則,不宜作為建筑的建設用地,現階段被駕校租用未來可收回;高塊基地總體呈矩形,現狀為平整水泥地,地勢平坦,場地西側有一棟不能拆遷的老舊宿舍樓,基地的東側、南側與西側有十余米高的連續(xù)擋土墻,對采光影響較大,且要考慮紅線與建筑退讓,可供新建的用地緊湊,這意味著新建建筑必須要考慮原有宿舍樓無法將兩棟樓隔離開單獨建造,則應對宿舍樓進行改建使其適應于新建幼兒園建筑的使用(見圖1)。2.3改擴建設計分析。2.3.1場地的活化再利用。1)場地分區(qū)活化布置。根據對用地現狀及道路規(guī)劃分析得出,高區(qū)域的場地適宜作為建筑用地,所以把當前急需使用的幼兒園教學樓用房建設在高塊區(qū)劃入一期工程;現有場地中低塊區(qū)域為駕校用地還未收回,且該場地狹長且邊界不規(guī)則不適用于建筑建設,所以把低區(qū)域劃入二期工程作為室外分班活動用地和綠化用地(見圖2)。2)場地流線活化組織。幼兒的安全為首要前提,場地規(guī)劃上盡量避免流線交叉,各分區(qū)間能快速到達。由于場地的高差限制,場地只能設置一個主出入口,在高低兩塊區(qū)域間相互通行的方式有一現存坡道,這個坡道作為幼兒上學和后勤路徑,同時把高區(qū)域與低區(qū)域中間位置的擋土墻向外延伸一部分平臺設置大臺階與滑梯進行場地銜接,作為幼兒教學時由室內通向室外的路徑,幼兒只需要上學時走一次坡道,最大限度避免流線交叉,擋土墻向外延伸擴大高區(qū)域入口的范圍,使場地可用范圍變得相對充裕(見圖3)。低區(qū)域場地在靠近入口處為幼兒園校車停車位,在北側的活動場地入口處設門禁和綠化帶與停車場隔離。30m跑道布置在場地西北側,跑道西側為沙池,東側為分班活動場地,在低區(qū)域場地的最東側設幼兒種植園。3)場地空間結構活化設計。兒童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特征與成人有很大的差異,在設計中考慮到兒童喜玩的特性,本次場地功能做了充分的轉變。把原來枯燥的駕校硬質鋪地全部活化,采用軟質鋪裝限定室外活動范圍,除了基本的12班分班場地與集中綠地外設置了沙坑、滑梯、土丘、種植園等活動空間,更好的促進幼兒交往、豐富幼兒的運動語言、激發(fā)兒童對自然與外界好奇的天性。整個場地面向長江,具有視線開闊的自然優(yōu)勢,與場地自身的擋土墻所形成的壓抑空間達到了平衡,利用這一特性創(chuàng)造出具有趣味性的引導空間,為兒童營造優(yōu)良的視、聽、觸環(huán)境,場地邊界處布置弧線形的花壇與局部放置的景觀節(jié)點使兒童在小路上漫步時獲得不同的氛圍感受,以提升兒童對空間的認同感和接受度。2.3.2建筑空間活化設計。幼兒園的使用者包括幼兒、教師和后勤人員,兒童毫無疑問的是主要使用者,一切的設計準備都應基于兒童的需求出發(fā),以兒童為主角、賦予兒童使用權和支配空間的權利。1)基礎功能靈活配置。新建幼兒園層數為3層,主要的基礎配置從兒童活動單元為起點,共設12個活動單元,南側日照相對充足,每層在南側設置4個活動單元,每個活動單元均包括活動室、寢室、衣帽間、盥洗室、衛(wèi)生間,保證兒童日常活動的基本需求。除活動單元外設有晨檢大廳、綜合活動室、廚房、教室工作室等附屬用房。2)既有建筑空間的活化設計。高區(qū)基地南側有十余米高擋土墻,根據地形條件與原有建筑限制結合日照要求,拆除原有建筑最南側的一個開間,新建建筑南側墻面與拆除一個開間后的既有建筑齊平。在加建建筑與原有建筑的連接部位采用空間延伸的方法改造設計,結構條件允許下打開既有建筑的兩個開間與新建筑連接形成拓寬的走廊,采用玻璃幕墻封閉,使其成為公共交往的室內空間。通過兩個連廊圍合成一個小的中庭,中庭兩側的兩個房間窗戶取掉做室內綠化,使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豐富空間的層次、利于幼兒認知心理的過渡[7]。既有建筑為橫墻承重,不能使用擴大房間的方式進行空間整合,只能單獨置入功能,所以通過新建建筑的功能分布,合理安排既有建筑內部功能,讓閑置的空房間重新賦予活力。3)“開放式”建筑空間活化置入。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上要與“開放式”教育模式相匹配,設計主要采用了交通空間擴大為公共交往空間的模式,首先一層入口整體架空,將室外活動場地自然地引入到建筑內,使局促的用地條件得到緩解,最大化提供了幼兒活動的場所;其次在幼兒園當中設置公共交往空間,做兩個圓形的采光中庭,中庭內種植高大樹木,新建建筑的所有功能圍繞兩個中庭分布,擴大的走廊便不僅僅是交通聯系空間,也變成了貼近自然的游戲空間(見圖4)。4)建筑形象活化整合。建筑物的外部圍合形體特征是內部空間的外在表現,內部使用擴大的走廊進行空間延伸,在外部形象上的表現則是新舊建筑之間加建了一個連接體,使其空間貫通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設計所采用的方法為:a.兩側建筑使用輕盈的玻璃廊道連接;b.屋頂用一個與中庭相同的圓形使新舊建筑相連;c.墻體統(tǒng)一連續(xù),與屋頂圍合成一個完整的矩形,達到外表皮與內空間的統(tǒng)一。正如道德經中所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見圖5)。建筑整體造型偏向現代化,色調純凈形體簡潔,摒棄了過去喜愛整面墻涂刷艷麗顏色的設計手法,只在立面平淡的白色平板上點綴彩色凸窗與彩色木格柵為場地增添童趣和活力。建筑中最靚麗的色彩都集中在了屋頂,屋頂的活動場地鋪設令人舒服的綠色,另外結合內部功能以小面積重點色把立面上的小構件、圖案從大面積墻面中分離出來,調節(jié)建筑的造型效果,為單調的形體增添更多趣味(見圖6)。
3結語
幼兒園的改擴建設計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應滿足用地規(guī)劃要求,其次要滿足兒童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對原有的場地與建筑空間進行活化再利用,可采用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本次設計對空間的過渡方式進行了著重處理,通過連接高低場地的大臺階、建筑入口的架空、圓形的中庭形成的擴大走廊、新舊建筑間輕盈的玻璃連廊,從場地外部到建筑內部形成一串趣味性的節(jié)點空間,用合理的建筑空間設計加強兒童與建筑物的交互性,原本消極的空間也通過這種空間的延續(xù)與過渡重新被賦予活力,也就是被“活化”了。
作者:宋 聰 雷嘉霖 陳雙霖 單位: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
- 上一篇:鄉(xiāng)村民宿空間改造設計研究
- 下一篇:轎車衣帽架框架優(yōu)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