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先生藝術美術教育思想

時間:2022-05-24 09:40:47

導語:吳冠中先生藝術美術教育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吳冠中先生藝術美術教育思想

摘要:在近代中國繪畫歷史上,吳冠中先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美術教育上更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念。他主張繪畫的形式美或抽象美、融匯中西,認為美術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個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感受和直覺。吳冠中老先生的美術觀對于中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是很好的指導思想。

關鍵詞:吳冠中;基礎美術教育

形式美吳冠中(1919—2010),在求學時國畫師從潘天壽,油畫師從蘇弗爾皮教授,喜愛梵高、高更,愛用大紅大綠的強烈色彩。他一直在探索把古代中國的文人畫與現代西方的畫風融匯貫通用(就是用國畫的韻去統領西畫的形與色)。探索吳冠中老先生的藝術道路從中體會他的美術教育思想,對于中西兩種繪畫文化的融合和當今的美術教育改革都有極大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1吳冠中先生的藝術道路

吳冠老先生出生于1919年,從小生活在江蘇省宜興縣的一個小山村。1935年考入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就讀一年后轉考國立藝專預科,自此步入藝術之路。在藝專學習期間,吳冠中雖然學習的是西畫,但是他對傳統中國畫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曾一度由西畫系轉入中畫系師從潘天壽,被潘老的創(chuàng)造精神影響了一生,后來由于忘不了色彩的表現力,吳冠中先生又轉回西畫系。1946年,中國政府教育部舉辦戰(zhàn)后首次公費留學生甄選考試,吳冠中以最優(yōu)成績獲得公費赴法留學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的的機會。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是與徐悲鴻當時的學院派截然不同的“新派畫”(國內美術界稱現代主義主流派的繪畫為新派畫)。1950年學成歸國,吳冠中滿腔抱負卻無力施展,因為當時的中國流行的是從蘇聯和其他新民主主義國家崛起的新現實主義的藝術,將新派畫作為反面教材示眾,因此吳冠中早期在藝術上是郁郁不得志的?;貒?,吳冠中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了三年,這三年可以說是一段適應期,后調到清華大學,又調到北京藝術師范學院(1961年改名北京藝術學院),在清華與北藝教學期間正值畫家外出寫生盛行,吳冠中就此開始了風景寫生之旅。主要作品有1959年井岡山寫生、1961年西藏寫生。人們在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種“秀麗、清雅”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這段經歷在他藝術生涯中具有關鍵性意義,讓他在60年代中期的極左政治狂潮中幸免下來。1964年北藝停辦,吳冠中又被調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暴風雨來的前夕,1966年十年來了,吳冠中先生的命運又發(fā)生了轉變,為了躲避抄家?guī)淼奈C,他被迫毀壞了在巴黎留學期間的全部作品,后來被安排下鄉(xiāng)再教育期間,或許是因為青年時期受到吳大羽教授那種永不消弭的藝術熱情的感染,吳冠中依然沒有放棄繪畫,還被戲稱為“糞筐畫家”,這時的吳冠中在創(chuàng)作中開始多了一份質樸和沉厚。由農村回北京后,吳冠中先生開始創(chuàng)作水墨畫,并公開提出自己的藝術見解。他提出了很多獨到而且犀利的藝術思想,如“形式美”“筆墨等于零”,最著名的就是他致力于“中西藝術融匯”。

先來簡單說說融匯中西,吳冠中先生的這個思想在我們現在這個人人都喊著中西結合的社會看來一點都不新奇,卻忘記了在20世紀這個想法是經過了多少藝術大師的嘗試才有了我們今天的藝術。在吳冠中之前率先在中西繪畫結合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他的老師林風眠和吳大羽。吳冠中在前人的基礎上,較為成功地完成了融匯中西這個課題,吳冠中先生認為東西方的藝術并不存在對立關系。吳冠中先生的藝術道路與美術教育思想木恬恬徐洋(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因為無論是什么種族,他們對精神和物質的需求大致是相同的,因此東西方在表達情感方面只是表達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我們從吳冠中老先生不同階段的繪畫表現中可以看出中西融匯的過程。(對比圖1與圖2)吳冠中先生提出“筆墨等于零”這個論點,筆者覺得有一定的標題黨的嫌疑,如果不去讀這篇文章,可能就會質疑先生提出來的這個觀點,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畫出現了唯筆墨論,提出要想中國畫畫得好只要做到筆墨好即可。我們現在來看就能清楚地發(fā)現這是片面的,因為中國畫中不光有筆墨還有意境。因此吳冠中先生提出“筆墨等于零”,他認為如果一味地追求筆墨的完美,而忽略了它是為畫面服務的宗旨,那就無法表達情感,那就等于零。

2吳冠中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

2.1美術教育的目標吳冠中先生從1950年開始教書,他不光是畫家,更是一位美術教育家。查找翻看文獻,我們不難看出先生對于教育事業(yè)的熱情,一向主張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個性。美術教育不光要讓學生獲得美術方面的知識,更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美育方面。然而,在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思想中,美術教育總是停留在口頭上,很難落實到學生,哪怕是以美術為主的學校也沉迷于考試技法,學生動手大大多于動腦,這一現象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正確的美術教育應該是通過向學生傳授美術綜合知識,引導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在實踐中形成并提高綜合素質能力,最終達到全面發(fā)展。在吳冠中老先生看來,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培養(yǎng)能工巧匠,更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有思想的人。

2.2美術教育課程內容吳冠中先生提出“美術教師主要是教美之術,講授形式美的規(guī)律與法則?!痹谙壬磥硇问矫啦艖撌敲佬g教學的主要內容,繪畫能力它只是為了記錄下美的事物,居于從屬地位。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是如何認識、理解事物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構成其美感的方式方法。美術教育的教學內容應是“形式美”(點、線、面結構法則)。美術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fā)現造型藝術的科學規(guī)律,而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認識、理解并逐漸掌握對象的美感。首先作為教師要先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才能正確地指導學生,有時候學生眼中的世界更加美麗,他們觀察的角度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現在新課改說的美育說到底就是要求學生能發(fā)現并表達事物的形式美,意識到點線面的重要性并練就自己捕捉事物美的一面的技能。吳冠中最提倡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和發(fā)現,擁有一雙具有審美的眼睛。這些理念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美術教育。

2.3美術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中國傳統的師生關系就是孔子說的尊師重道,老師說什么學生就做什么,完全是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近年來教育開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而吳冠中老先生提出了更細致的師生關系,他認為,學習中的叛逆性是難能可貴的積極因素。希望學生可以直言不諱,在教育過程中,把教師看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中介橋梁和加速器。在筆者看來美術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每個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感想沒有對錯,只有觀察視角、發(fā)現美的不同而已,相互啟發(fā)碰撞產生更新穎的藝術。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更加要體現學生感受為主,教師只是一個把控全局的角色。

3結語

吳冠中先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上名滿天下,在美術教育上也成績斐然,中西融匯使西方現代美術能與中國畫結合以及美術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師生關系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總結的。

作者:木恬恬 徐洋 單位:溫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