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政與藝術教育的一體化研究
時間:2022-11-01 09:24:15
導語:大學生思政與藝術教育的一體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正確認識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聯系
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實踐型、應用型和綜合型的學科,通過思政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用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準繩約束自己,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出符合社會規(guī)定的行為選擇。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政教育應與時俱進,做到從簡單的“政治教育”轉變到“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為更順利地實現這一目標,教育部門應結合藝術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藝術修養(yǎng),提高審美判斷能力、陶冶情操、拓展智力、開拓視野等優(yōu)勢,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通過思政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意識、價值觀,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藝術技能學習的興趣,努力提高自身藝術修養(yǎng),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與復合型人才。
二、高校課堂中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現狀
(一)藝術教育在高校中的實施情況
高校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職業(yè)技能的重要場所,是今后學生進入職場前的重要訓練場所,因此,高校十分重視理論教學,通過理論教學使大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系統(tǒng),掌握先進的理論知識,構建全面的知識框架。而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理論課程上融合藝術教育是現今高校推崇的、提高理論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二者的有機融合,活躍了思政理論課沉悶的氣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課程。目前,許多高校相繼開設“美術鑒賞”“舞蹈鑒賞”“色彩原理”“園林藝術”“中外經典電影評析”等藝術理論選修課程,同時還結合學校、地域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開設具有地方色彩的藝術選修課程,如南方城市的高校開設越劇、昆曲等音樂鑒賞課,北方高校則開設京劇、魯劇等鑒賞課;有的高校還開設“民族舞蹈鑒賞課”“風俗評析課”“地方特色美食鑒賞課”。總之,藝術教育在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二)高校正大力推行文化建設活動,做好思政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和培養(yǎng)各項技能的主要基地,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因此,學校要做好文化校園建設活動的開展工作,努力為大學生建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一方面,許多高校組織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如攝影比賽、新生形象設計大賽、服裝設計大賽等,并開展藝術文化節(jié),通過舉行一系列文化專題講座、比賽等活動,引起全校師生對藝術文化建設的重視。另一方面,通過廣播、校報、校園網站的途徑推動高雅藝術在全校的宣傳,邀請其他高校學生做文化學術交流,或外聘專家蒞臨學校進行專題演講等,有組織、有計劃地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使學生在藝術熏陶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加強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一體化的措施
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教育,各自具有多種教學優(yōu)勢,但仍存在不足,一些高校在實行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發(fā)現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學校領導意見不一,沒有形成共識,工作開展具有一定的阻力;藝術教學課堂方法和手段較簡單和單一,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較難提升;部分思政老師藝術專業(yè)水平不夠,而部分藝術專業(yè)老師的思政教學水平也不高;大學生的功利心較強,對技能培訓較少的思政理論課和藝術課程不大重視,一些思政理論選修課和藝術選修課的選修人數較少而被迫取消開設;部分高校未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老師對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也處于摸索階段,不利于為學生傳播成熟的教學理念。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針對如何加強思政與藝術教育一體化提出幾點建議。
(一)提高思政老師的藝術修養(yǎng),豐富藝術老師的專業(yè)知識
在高校,老師是傳播理論知識的關鍵性人物,是課堂上的學術權威,因此,老師應注重提升個人能力,豐富專業(yè)知識,提高藝術修養(yǎng),這樣才能應對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首先,老師應定期參加專業(yè)課培訓班,學習最新的研究理論和新型教學方法,結合自身的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其次,思政老師除了參加相關課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和專題講座外,應更注重對自身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積極抽取時間參加藝術活動、文藝展覽,比如藝術沙龍、美術展、音樂會、話劇等,通過參與藝術活動,提升藝術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在思政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藝術老師則要更注重對自身思政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訂閱相關報紙、雜志,留意黨中央文件的出臺,關心時事動態(tài),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國家大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思政教育。
(二)定期舉行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并不是只在高中階段舉行,在大學校園就失去現實意義。實質上,在高校舉行主題班會既是進行專題性的集體活動,又能集中全班同學,培養(yǎng)學生集體精神,提高學生集體意識,鞏固學生感情。因此,在高校要做好思政與藝術教育一體化工作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舉行相關的主題班會,以班會形式團結學生,在組織策劃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班會進行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責任感和鞏固學生對班集體的感情。舉辦成功的主題班會離不開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要確定班會主題,由思政實例和藝術實踐構成。同時確定參加班會的人數、名單,還要邀請輔導員協助參加,以體現學校對思政與藝術教育的重視。其次,做好環(huán)節(jié)安排工作。思政實例的解讀可通過案例分享、圖片展示等途徑進行,邀請輔導員為同學分享教學過程中的思政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思政案例分享的時間控制在35分鐘左右,案例不宜太多,最好3個。接著,在每個案例分享過程中穿插藝術表演環(huán)節(jié),每個表演時間不超過10分鐘,表演形式可由學生自行確定,如話劇、舞蹈、演講、朗誦和魔術等,確保每個表演環(huán)節(jié)有所不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藝術才華,展示學生風采。藝術表演環(huán)節(jié)應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激發(fā)學生對藝術表演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主題班會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膽量。最后,由輔導員和學生共同選出優(yōu)秀的表演節(jié)目,進行頒獎后由輔導員做總結發(fā)言。通過思政案例與藝術實踐的主題班會,能夠有效地實現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一體化的目標。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思政與藝術結合的教育
新課改要求下,老師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多樣化、多元化,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ヂ摼W迅速普及,學生習慣在互聯網上娛樂、學習和工作。老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多媒體網絡技術投入思政和藝術教學中來,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老師收集最新的黨政會議及相關報告、道德人物等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的播放功能展示給學生,并播放相關視頻。然后把學生分組,布置課后任務:每個小組選擇老師在課上展示會議的主題,利用各種表演形式將會議主題與藝術表演形式相結合,并在3周后逐個小組上臺展示。這樣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相關思政報告會議的中心議題,加深學生對思政思想的認同。再比如,老師利用多媒體制作精美的課件,吸引學生注意力。
(四)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做好宣傳工作
互聯網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方便等特點,成為大學生群體中備受關注和喜愛的一種新型媒介。高校為做好思政和藝術教育,應關注互聯網工具,利用互聯網做好教學工具,傳播思政教學和藝術教學理念。學??稍O置專門的網站,將最新教學觀點、研究成果、學校要聞、校園趣事等分版塊進行收集、整理和展示,并定期更新網站內容,讓學生隨時了解學校思政藝術教學的動態(tài)。其次,學校還應設置師生互動平臺,讓師生隨時在線上進行交流,老師可隨時解答學生疑問,并及時上傳相關課堂資料、課后作業(yè)、討論話題等,讓師生充分互動。除此之外,學校還可設置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并將相關資料及時推送給學生,做到全面宣傳。同時,老師還可將自己的課程錄制成視頻并上傳到相關網站、網頁和論壇,讓學生有豐富的學習資源。
四、結語
在新課改要求下,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有機融合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把握好時展提供的良好機遇與資源,針對存在問題、現實情況,做好相關工作準備。老師應努力積累專業(yè)知識和提高藝術修養(yǎng),采用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舉行主題班會,并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技術進行教學,進一步加強思政與藝術教育的有效統(tǒng)一,實現教學目標。
作者:雷承富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 上一篇:藝術教育與酒店管理教育相結合
- 下一篇:提高高校音樂藝術教育質量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