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教育實現思路
時間:2022-05-04 05:00:01
導語:歷史人文教育實現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理性認識,它是人類(審美主體)對世界(審美客體)的一種特殊體驗,是主體與客體的溝通,是一種有意識的一體化。審美能力是學生全面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俄國學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美是生活,美是生活的教科書?!痹诔踔须A段,審美教育更顯示出在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這時的學生從原來的快樂、無拘無束、天真活潑變得沉默、羞澀和嚴肅,他們要尋找一種新的適合表現自我意識的方式,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如果灌輸給他們一種起著心靈感應作用的思想教育———審美教育,就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歷史學科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它揭示的是人類能動地求生存、求發(fā)展的進程,同時也是人類能動地追求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歷史學科具有豐富的美育素材,人物形象的美、社會斗爭的美、人類勞動的美、歷史遺跡的美,結合這些素材,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直觀生動的審美感受力,積極開闊的審美想象力以及純真質樸的審美情感?,F當下許多青少年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表現出崇洋媚外的傾向,流露出對本土優(yōu)秀的文化不屑一顧的情緒。對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通過中國文明史的教學,突出作為文明古國的美,重塑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審美認同以及審美能力。
二、通過歷史教學促進人格養(yǎng)成
一部社會發(fā)展史,是真、善、美與假、惡、丑斗爭的歷史,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歷史是青少年人格養(yǎng)成最好的培養(yǎng)基。目前的歷史教學往往以應試型教學為主,忽視了歷史教學這一重要價值,其原因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原因是,歷史課程在初中升學考試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對于語、數、英來說偏少,因此在課時安排上相對較少,且相當一部分學生仍存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而歷史屬于文科課程,必然得不到重視;主觀原因是,部分的中學歷史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或者服從追求“升學率”的主流,授課時遵循一成不變的原則,只是要求學生記憶歷史時間軸上的歷史事件,并機械地訓練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思維,對個別學生發(fā)散的歷史思維甚至采取打壓批評。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使得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格養(yǎng)成的作用大大縮水。如何通過歷史教學促進學生人格養(yǎng)成,這是素質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首先,必須培養(yǎng)并鼓勵學生的歷史想象力。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教師主導教學過程,學生則作為被灌輸歷史知識的對象,且對學生的考察要求過于死板。實際上,對待相同的歷史事件,不同學生的認識并不相同,作為歷史教師,不能單純地將這些不同的認識歸一為所謂的“參考答案”,而是應該給予學生表達觀點的機會,并幫助學生將片面的認識全面化,在必要時甚至糾正個別畸形的認識。其次,初步建立學生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是美與丑、正義與邪惡斗爭的過程,歷史畫卷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就必須依靠歷史唯物主義,具備唯物歷史觀,才能正確認知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懂得如何正確運用歷史、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重要的是,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最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國民積累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它表現為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及高度的愛國責任和使命感。而歷史是支撐愛國主義最為直接的能量,燦爛的華夏文明,革命烈士滿腔熱血,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無不激發(fā)人內心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愛國意識,有助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無論是看不見的傳統美德,還是看得見的文物遺產,都值得我們好好地傳承和學習。在歷史教學中實現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這些歷史中的精華引導現實的行為實踐,比如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孝,歷史上關于孝的故事很多,通過學習這些故事,使學生產生共鳴,進而孝敬父母。再者,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瑰寶,歷史教學則需要在行為上使學生認知如何珍惜這些財富。
作者:李冬花工作單位:江西省遂川縣禾源中學
- 上一篇:旅游教學中人文教育研究
- 下一篇:小學語文人文教育實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