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透析
時間:2022-01-27 10:59:00
導語:歷史課堂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自主創(chuàng)新探究
論文摘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和創(chuàng)新精神,即通過歷史教學引導中學生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對某些歷史現象多動腦、動口,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評價,幫助學生形成具有獨立見解的能力。本文就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的方法進行了粗略的探析,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并加以論述。
古希臘人普魯塔戈在年前就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目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碑斎贿@一提法絕非從“教師包辦一切”的極端起向“放任學生完全自學”的另一端,而是教師應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變“教”學為“導”學,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和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精神?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營造學生自主性思維的情境
蕭伯納曾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得到的還是一個蘋果;而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得到的卻是更加豐富的思想。”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受生,讓他們自由討論,相互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例如:比如:教師在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時: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探究,馬上有學生提出富于創(chuàng)新的問題:“尼德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代表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趨向,但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世界近代史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呢?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人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這樣設計,即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同時為新課的內容創(chuàng)設了情景,使學生至始至終就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中。這種心態(tài)一旦強化,就成為推動其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從而達到促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二、開展活動,拓寬歷史課堂的和諧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發(fā)現是理解的基礎,理解則是興趣的源泉,已經發(fā)現的結果又能引起學生進一步發(fā)現的欲望和更大的學習興趣。故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所以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獨自去嘗試、去發(fā)現,使學生經常處于“憤”和“徘”的境地。
如在講《機遇與挑戰(zhàn)》一課時,不妨組織學生展開社會實踐調查。對本地也好,對你熟悉的地區(qū)也好,寫成調查報告。談世界經濟發(fā)展趨勢及存在問題,談中國經濟發(fā)展狀況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如此,才能使學生自己真正理解“本”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本”。這才是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人才。
三、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學習方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讓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我把它分為三個步驟:
(1)讀、探、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提出的一系列疑惑的問題,例如:獨立后的美國在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中還存在著什么內部障礙?然后組織小組討論,再讓學生發(fā)言,交流討論結果。通過該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歸納,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讀全文,找障礙,這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安排小組討論,既可以打破讀書時沉悶的課堂氣氛,更能加強學生的合作的能力,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師可適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出獨立的美國還存在著領土狹小,勞動力的缺乏,南北矛盾等障礙,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2)看
以《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弄清美國獨立后領土擴張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靜面的圖,我們最好通過屏幕動畫顯示領土擴張的過程,讓學生觀察中自己總結出擴張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3)評
關于“西進運動”的影響,書上是通過小字和“血淚之路”的圖出現的,但這個問題目是不能省略的,我通過設計巧妙的過渡間題:“大批移民帶著家產來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為了旅游嗎?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西進運動的影響,學生的答案是多種的,只要說得有理老師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多思考,積極發(fā)言,引導學生提高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總之,“社會進步,科技發(fā)展,根本之計應從教育人手”。我們教師應當承擔起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大使命。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每一環(huán)節(jié),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知者。創(chuàng)設和諧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使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積極、主動發(fā)展的天地。
- 上一篇:年度機關公務員工作小結
- 下一篇:分析高校音樂活動形態(tài)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