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權利保護現狀及改進措施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07 04:08:00
導語:大學生權利保護現狀及改進措施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研究大學生權利的性質、內容入手,分析了我國大學生權利的保護現狀及原因,并提出了立法建議與對策構想,為緩解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和壓力提供一些可行的做法。
關鍵詞:大學生;權利;法律保護
1大學生權利的性質和內容
1.1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
要確定大學生權利的性質,必須先確定學校與學生之間究竟屬于何種法律關系?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司法實踐中,對于學生在學校受到傷害的案件,常運用民法中的侵權來確定雙方的責任,讓人產生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的錯覺但筆者認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關系定論,國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因產權的性質不同,所以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不同。以下分別論述。
(1)國立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國立高校雖是一個事業(yè)單位,但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有時卻執(zhí)行著公共行政的職能。如我國教育法第28條之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權“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眹W校在法律授權之下,代表國家教育部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獎勵處分時,是授權行政主體。在教育活動中,多數時候學校與學生的地位不平等,學生支付的學費與國家的投人也不對等,因此,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說不屬于民事法律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筆者認為,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否認國立高校事實上擁有的公權力是不現實的,這種公權力甚至限制了憲法上的基本權利,如在校生結婚,需得到校方的批準:因此,國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根本性質上說仍是一種特別權力關系:但是,高校權力過于強大,導致管理上的專制,也不符合時展趨勢二由于我國的教育產業(yè)化趨勢和學費的不斷提高,致使學生家長將教育看成消費,學生的消費者權利和合同權利也被提了出來,如認為學生及家長應有知情權。從學生對學校的起訴不斷增多來看,學校的特別權利觀在淡化,引進契約理論的合理成分,承認學生有一定的合同權利和消費者權利是必要的,同時給予學生正當的救濟程序,不僅符合人權保護的發(fā)展趨勢,也符合教育民主化發(fā)展趨勢?因此,學生權利的多樣性使之不能簡單地歸于某一類,它包含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權利,也包含一定的民事權利(如合同權利和消費者權利)。
(2)私立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普遍認為,私立高校沒有國立高校的特別權利,它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靠合同來維持。私立高校對學生的處罰權利也來自于學生及其家長對其的認可。因此,學生的權利可以看成是合同權利:同時,私立學校的辦學目的是盈利,所以,學生的入??梢钥闯墒窍M,故學生的權利含有消費者權利的性質。
1.2學生權利的內容
就目前的情況看,學生對私立高校的權利主要是依據合同,而對國立高校的權利則主要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等,筆者歸納以下幾點:
(1)參加學校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的權利,使用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的權利。正因如此,學校的教學計劃應對學生公開,并由教師和工作人員有效地組織實施。這是學生所享有的主要權利。
(2)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的權利,學生有權獲得國家給予的物質鼓勵與物質幫助。常見的侵權行為有不按規(guī)定發(fā)放貸學金、助學金或獎學金。
(3)在學業(yè)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后獲得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學位證書的權利。常見的侵權行為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馬虎、不準確,或根據模糊的“印象”打分,或受個人的好惡影響。更有甚者,將學生的試卷弄丟后,隨意打分,蒙混過關。
(4)學校和教師若侵犯其合法權益,學生有尋求救濟的權利。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有申訴的權利,包括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訴訟。對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民事訴訟。
2學生權利的保護現狀及原因分析
2.1學生權利的保護現狀
據筆者進行的一個問卷調查,63.28%的回答認為學生的權利被侵犯過。其中,有48.7%的侵權行為是來自學校,23.8%是來自教師。現實中學校侵犯學生的情況很多,其中,造成嚴重后果的也不少,從一些訴訟案中可以看出,我國學生權利的保護狀況堪憂。高校浸犯學生權利的情況主要有:
(1)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高校對學生有開除學籍和勒令退學的權力,但如果高校在此過程中有程序違法或處分不公或處分不當的情況,學生又到哪里去“申冤”呢?
(2)侵犯學生的隱私權。高校在處分學生的違紀行為時,可能會涉及到學生的隱私。
(3)侵犯學生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學生不僅在學習成績和品行上應得到公正的評價,而且在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后,應得到相應的學業(yè)證和學位證。教師在評價學生成績時存在隨意性,做出處分的程序存在不公,都會侵犯學生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而且,學生在維護自己的權利時同樣面臨訴訟上的困難。
2.2原因分析
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未觸及到高校與學生的根本關系,而教育的產業(yè)化趨勢和學費的不斷提高使學生和家長逐漸改變對教育的傳統(tǒng)看法,但學校并沒有改變對學生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及管理方式,這使得學生和學校的糾紛不斷增多。而學生及其家長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傳統(tǒng)的依靠行政調解的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生及其家長轉而尋求司法救濟,使得訴訟日益增多。但我國目前訴訟所能解決的糾紛只限于民事部分,對于行政訴訟法院多以不屬受案范圍而拒絕受理。這一方面說明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另一方面說明學生權利的保護狀況不佳。
從深層次的原因看,我國學生的權利保護狀況不佳是由于學校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和管理方式與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不相適應造成的,也是我國的民主化進程和依法治國理念在教育領域逐步推進中出現的矛盾。具體地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權利的法律保護缺失。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雖說有不少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了學校和學生的權利與義務,但對于學校因權力過大而對學生可能造成的侵害,應如何制約、監(jiān)督,侵害后如何救濟,都缺乏實體和程序的法律規(guī)定這會造成學生告狀無門,矛盾激化:因此,完善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則是當務之急。
(2)高校的管理本身不完善高校一直沿用計劃經濟建立的管理模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教育實行產業(yè)化,這種管理模式暴露的問題越發(fā)尖銳,一系列訴訟案對高校的法律地位提出了挑戰(zhàn)若高校再不放低姿態(tài),仍然高高在上,在高校內部不建立學生申訴的合理程序,是不適應日益發(fā)展的教育形勢的。
(3)教育和管理人員缺少法律意識,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尊重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認為,教師有管理學生的絕對權,甚至輕微的體罰都是允許的二高校的管理制度本身可能存在不當的規(guī)定,管理人員在具體做法上也可能存在不當,都會浸犯到學生的合法權益(如名譽權、隱私權)實際上,用損傷學生自尊心的做法教育學生,不僅不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上進、奮發(fā)有為的品質,而且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的會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甚至造成學生自殺的后果因此,教師和管理人員應提高自身的素質,包括法律意識與人權意識,公正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具備心理學知識,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給予正確的疏導,只有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成長,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身、心都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3立法建議與對策構想
3.1立法建議
(1)允許學生對學校提起行政訴訟。就目前情況看,可允許學生針對高校有重大影響的措施提起行政訴訟,如開除學籍、勒令退學、不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如個別學校對貸款學生扣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等。從法理上看,這些行為并不僅僅是學校的內部管理行為,也是外部管理行為,因為學校在行使這些措施時,是代表國家教育部對學生進行學籍、學歷和學位管理,而這些措施又涉及到學生的基本憲法權利(受教育權),不設置司法救濟程序是不公平的。
在設置司法救濟程序的同時,應完善配套的行政救濟程序,學生對學校處分決定不服的,可申請行政復議,立法中應詳細規(guī)定申請的時間、復議的程序、復議的機構、答復的期限、對復議決定可起訴等,學校也應設置相應的機構,對處分決定進行復查。
(2)完善高校學生行為管理規(guī)范對在校期間大學生的行為管理權利,體現在國家教委制定的行政規(guī)章中,這些行政規(guī)章在司法機關辦案時是作為“參照”依據的部門規(guī)章以授權的形式賦予了高等學校內部行政管理權和對大學生行為制定相應規(guī)范性文件的權利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68條就明確規(guī)定“各高等學??筛鶕疽?guī)定制定實施細則”,《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guī)定》第19條就明確規(guī)定各高等學??梢愿鶕疽?guī)定制定具體管理制度。
但是,行政規(guī)章只規(guī)定了授權卻未規(guī)定監(jiān)督,立法的空白導致了高校管理的混亂甚至違法。
以某高校制定《違紀學生處罰規(guī)定》為例,首先,名稱不對高校可對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處分,而不是處罰;其次,教育部《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對學生的紀律處分有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勒令退學和開除學籍6種,而該高校的《違紀學生處罰規(guī)定》增加了一種叫勒令休學察看”的紀律處分,這是越權;第三,該《違紀學生處罰規(guī)定》中有這么一條:“為體現教育為本,懲前毖后的原則,學生違紀受到處分,確實有進步表現者,可以在畢業(yè)前解除其所受的處分”,“學生處分解除后,處分材料撤出學生檔案”。這一條顯然違背了教育部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的精神:該規(guī)定第66條中規(guī)定“對學生的鑒定獎勵、處分材料,均歸人本人檔案,不得撤消”:若學生受違紀處分后確實有進步表現,可以通過獎勵形式給予肯定,但不能抵消以前的處分。這種規(guī)定很容易造成學生對處分不在乎,而把希望寄托在畢業(yè)前的撤消。而這種撤消又很難沒有人情的因素,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不公平感,不利于學生走向社會。
另外,就目前某些高?!傲P款”來看,也是越權的。如某高?!秾W生宿舍管理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凡亂倒垃圾、剩湯剩飯菜者,一次罰款5元,向窗外扔酒瓶者罰款5元,弄臟墻壁者罰款5元,亂扔煙頭、吐痰者罰款10元,私接電線導致斷電,罰款2050元,私燒電爐罰款40元……”,高校沒有罰款的權力,制定這樣的規(guī)章制度顯然是違法的;針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應當加強教育,輔之以紀律處分,不能亂罰款。
針對以上現象,立法上應如何監(jiān)督完善呢?首先,應規(guī)定學校的內部管理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相抵觸,沖突者無效;其次,賦予學生對學校不合法規(guī)定向教育管理部門申訴的權利;再次,立法上應明確教育管理部門對各高校內部管理規(guī)定有審查、監(jiān)督的權力,同時,高校的內部管理規(guī)定應向教育部備案。
3.2對策構想
(1)實施高校承諾制,滿足學生的知情權高校招生應增加透明度,高校的招生簡章不僅應介紹高校的硬件資源,也應介紹學校的軟環(huán)境。
填寫志愿時,學生對學校的了解只限于招生簡章中的內容,常常要等到錄取報名之后才發(fā)現學校的種種問題因而高校招生時,可以在招生廣告中將法律規(guī)定的學校權力與學生權利細化,如向學生承諾硬件的數量與質量、學校將提供的師資水平、師生共同的科研成果的回報方法、學校的管理制度等內容。若招生簡章無法將這些內容一一寫人,就應設立專門的招生網站,全面詳細地介紹學校針對新生的具體措施,滿足學生的知情權。如有高校將這些內容制成光盤連同招生簡章一起發(fā)給學生,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
學生一旦被高校錄取,校方承諾即成為高校與學生合同內容的一部分,校方的承諾中還應包含學生對學校管理不滿時的處理程序和方法。
(2)借鑒國外有益經驗,設立獨立的教育仲裁庭。在發(fā)達國家,有專門的仲裁庭裁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糾紛。此點我國可借鑒。仲裁庭由律師以及學聯、青聯、教委的人員組成,獨立開展工作,不從屬于任何機構領導,不受同級或教育行政的干涉。教育仲裁庭的裁決結果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
(3)設立高校學生維權機構,拓展學生權益內容。首先,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校內設立負責學生維權的專門機構和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并對維權的工作人員實行科學的考評;其次,要適應新形勢,建立新制度,拓展高校學生權益內容。
一是推進信息公開制度,滿足學生的知情權。凡是涉及學生權利義務的信息,只要不屬于應當保密的范圍,都應向高校學生公開,設立專門的網頁或辦公室供學生查閱、復制。學校職能部門應該履行主動告知的義務,學校應主動說明處分、收費等行為的理由。包括做出該行為的事實依據、法律依據以及裁量時所考慮的因素,這也是學生知情權應當包括的內容。
二是設立聽證制度,聽取學生的辯解意見建議在高校中推廣聽證制度正如原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郝鐵川教授所說,傳統(tǒng)的處分學生的方式剝奪了被處分一方陳述的權利,相當于不通知被告到庭的審判,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而“聽證制度”的思想正源于“法治”觀念。.在做出處分學生的決定時,學生有權進行辯解和質證,學校應當為其提供充分的機會,并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以求正確地認定事實,從而做出公正合理的決定在做出與學生利益有關的重要決定事項時,實行聽證制度,聽取學生與家長的建議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樣做出的決定會合理地兼顧各方利益,不會引起大的矛盾和沖突,也容易得到擁護,實施起來也就順利得多。華東政法學院已在試行這種制度,這種依法治校的經驗值得推廣。
三是推行時效制度,提供完善的服務。高校與學生的地位雖是不平等的,但不能否認,學生的權利中有消費者的權利,在高校提供一些窗口服務時(如人學手續(xù)),應放低姿態(tài),以服務者的角色要求自己.引進時效制度,對一些事務規(guī)定服務的時效、期間,若學校工作人員未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義務,給學生造成損失的應進行賠償。
此外,學生還應申請回避權(要求與行為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學校工作人員回避的權利)、拒絕權(針對學校不合法的行為或不合理的決定,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有拒絕履行的權利)、監(jiān)督權(對學校教學和管理中不合法、不合理的現象可以舉報、提意見、要求改正)等。公務員之家
(4)建議高校在日常管理規(guī)定中注意對學生權利的保護。高校應將對學生權利保護的意識貫穿在日常的規(guī)章制度中,平時就注意細節(jié)的處理。公示學生的處分時,將有關個人隱私的內容隱去,或采用模糊語言,切忌公開處罰的隱私細節(jié);教師和管理人員也應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在心理咨詢、平時談話中了解到的學生及其家庭隱私,不要無意中泄露出去;學校應在有安全隱患的地方采取防護措施,設置醒目標志;健全處分程序和學生申訴程序等等。當學生在社會上遇到被侵權的情況時,高校應積極支持受害學生拿起法律武器,并給予切實的鼓勵和幫助。
筆者認為,高校的權力是公權力。在高校處于強勢而大學生權利處于弱勢的情況下,應該限制高校權力,才能緩和學校與學生的緊張關系,使教育朝著穩(wěn)定有序的方向發(fā)展。明確高校義務,限制高校的權力,并不構成對高校發(fā)展的制約,相反卻是高校進一步健康發(fā)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