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分析

時間:2022-07-01 10:18:14

導語: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分析

摘要:散文是一種風格優(yōu)美、題材豐富、布局靈活的文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理解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散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刻體驗,增強其審美理解力,從而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

散文是初中閱讀教學中最具特色的文體,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歡借助散文來抒發(fā)情感。散文形式簡單,意境優(yōu)美,注重結構布局和藝術手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圣的文學殿堂[1]。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展開分析,重點闡述了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意義及策略,希望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有所助益。

一、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符合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教學大綱的要求。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品位,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使其形成健全人格。初中散文的教學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當代作者對社會的情感表達。大部分散文都與歷史文化有關,因而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散文中優(yōu)美語句的賞析,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散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性閱讀教學與散文的情感表達相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審美性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促進學生心理結構的健康發(fā)展。審美性閱讀教學的開放性和和諧性,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編寫的目的。(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抒發(fā)學生個性情感。雖然散文與詩歌、戲劇、小說等其他文章體裁形式不同,但是作為一種文體,它具有與詩歌、小說等文體從物質獲取到生活體驗的特點。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審美的教學體系,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意識。這不僅對其他文體教學具有同樣的理解和建構功能,還能促進整個閱讀教學效果的提高。審美閱讀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對學生來講大有益處。學生可以在平時多閱讀、多積累,在課堂進行審美閱讀時,對于不了解的內容,可以提前熟悉,課后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學生只有通過多看、多讀,才能做到溫故而知新,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才能更好地通過表達抒發(fā)自己的個性情感。此外,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逐漸漸少,而散文具備費時少、易讀懂的特性,因此,散文閱讀非常適合中學生。(三)適應學生心理特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初中生的心理發(fā)育還不完善,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而他們的抽象思維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獨立性和批判性得到顯著提高。在學習和討論中,學生開始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情感更加豐富和深刻,他們需要探索真理,但有時他們看待問題過于片面和主觀。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審美性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反省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教育。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著眼于文本的主要特征,主要探索作家的自我生存體驗、情感體驗和生命意識。這些細膩的生活體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自由的公開辯論,符合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學生有面對這些優(yōu)美散文語句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也渴望豐富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見,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抵御外界的不利影響。

二、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策略

(一)體會作者情感,感悟散文抒情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散文的占比較大,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散文審美性閱讀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散文是作者主觀意識的見解,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稱的形式來敘寫。從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體會作者表達的獨特情感。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父親轉身后留下的那抹背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這種情感深入人心。學生在閱讀時,也會不禁勾起對自己父親乃至親人的回憶,這便是散文的魅力所在。當領悟到作者的心境時,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因此,我們只有慢慢地走進文本,才能感受散文《背影》的抒情之美。作為初中教師,我們一方面需要對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掌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使其更好地深入散文學習中;另一方面要注意閱讀和背誦在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中的作用。在散文朗誦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的情感變化,通過語速和語調的變化來強調文章語句的表達情感,從而明確文章主旨,提高學生的審美性判斷能力。(二)注重身臨其境,感觸散文外在美。散文審美性閱讀應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散文外在美的同時,使學生感受散文所包含的內在情感。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欣賞文本內容,增加對文章修辭文采、謀篇布局等方面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視頻、圖片等內容,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并創(chuàng)造貼近生活場景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在如花一般燦爛的年齡,他們應有著至真至情最純真的心理,正如文中的紫藤蘿一樣。在教授這一課時,筆者所在學校就有這么一處動人的紫藤蘿花廊,彼時正逢花開時節(jié),于是,課余時間筆者帶著學生游弋廊下,書中那深深淺淺、流光溢彩的紫色就活現(xiàn)在眼前,芬芳撲鼻。如此,課堂上再次走進文本時,學生也就能化難為易,更好地體會作者情感的升華,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理性認識。(三)引領學生感受、領略散文內在美。1.讀思相融共長,走進文章意境。在高質量散文中,作者會運用“因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這會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讀者需要用心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散文的美。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與作者進行交流。例如,在教學散文《白楊禮贊》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文章開頭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白楊的贊美,為什么第二段卻宕開一筆,拋棄白楊,轉入對高原場景的描寫?讓學生結合語境發(fā)揮想象力。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白楊禮贊》中描繪的情景,并對白楊的形象進行進一步的升華,從而使學生感受白楊精神的內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閱讀、思考、探究、領悟,逐漸融入文章的意境,感受散文帶來的含蓄、深沉之美。2.揣摩寫作手法,內化寫作能力。散文不但結構獨特,而且寫作手法巧妙。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散文的寫作技巧。例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就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生動微妙的自然場景和生活場景中。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緊扣文本,閱讀相關描述,以提煉寫作方法,然后學習如何將其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綜上所述,散文是一種風格優(yōu)美、題材豐富、布局靈活的文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散文教學,加強學生對散文的學習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深入思考,從文字到內涵,從修辭到美學,逐步探索散文的奧秘,使學生在散文閱讀和寫作中獲得獨到的見解,通過學習散文提高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雙喜.初中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芻議[J].甘肅教育,2017(09):57.

作者:池\敏 單位: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