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思想品德教育
時間:2022-09-27 10:30:12
導語:探析高中思想品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中是承接初小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節(jié)點。這一時期,“學生生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發(fā)展相對滯后”。與大學階段相比,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具有更高的可塑性。本文以高中生的視角,探討分析了高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青年;高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會議上,提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課題。高中是承接初小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節(jié)點。這一時期,“學生生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發(fā)展相對滯后”。與大學階段相比,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因此,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然而,目前我國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否真正滿足時代需求呢?
二、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考慮社會傳統(tǒng)、時展等宏觀因素,也有家教家風、學校教育、個體認知等微觀因素?,F如今,學校教育一直是培養(yǎng)高中生思想品德素質的主戰(zhàn)場。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高中思想品德學科的教育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德育實際地位不高,重視科學文化素質輕視思想品德素質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造成這一現象是由于高考壓力使得社會和家長對高中學校的評價仍然以升學率和高考成績作為重要的衡量尺度。考慮到招生生源和學校聲譽,部分高中的主要工作必然圍繞高考這一指揮棒轉。教學重點唯高考是從,不是高考主科就不上心,教學內容“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重要”,教學手段重形式、輕效果,德育措施乏力。而在部分文理仍然分科的地區(qū),學生對待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對于文科生來說,思想政治課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課,是高考撈分的工具和“敲門磚”。學生對待思想政治課的態(tài)度過于務實,缺乏對思想品德的實操與生活中的體會。而理科生對思想政治課普遍存在輕視現象,部分理科生甚至有厭學情緒。第二,學校德育目標定位不夠準確。這突出體現在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學生自身存在的差異,缺乏層次性,教學目標整齊劃一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部分高中德育工作的方案設計更多只考慮年級因素。這一做法盡管便于高中日常的教學管理,但由于沒有充分考慮高中生個體在認知水平、思想境界、道德意識、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思想品德教育在實際中對學生的吸引力并不高。此外,高中德育目標“說得多,做得少”,教學安排學術味太濃,理論性太強,內容遠離高中生的生活實際,部分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第三,教學方式單一,思想品德教育多流于形式。高中的思想品德教學大體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兩部分。課堂教學中,填鴨式灌輸現象較為普遍。這種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打擊了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泛。而實踐教學中,很多高中雖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但在組織和落實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學校很難調動起全體師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其結果,很多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只滿足于拿到學分的最低要求,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過多地注重表現效果,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度,缺少對教育效果的綜合考量。此外,社會不良風氣與網絡的負面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整體看,當前高中生的培養(yǎng)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能力、知行脫節(jié)的缺陷?!端枷肱c行動的連貫性》一書的作者保羅•薩伽德曾指出,連貫性為知識提供來源和基礎。根據他的理論,高中生與大學生關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信念之間是相互支持和彼此連貫的??梢哉f,改進我國高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是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關鍵。
三、改進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提議
首先,根據國家的人才需求,明確高中德育教育目標定位的多層次性。今天的高中生都是生長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一代高中生??梢哉f,受開放社會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影響,這一代高中生在思想觀念、理想抱負、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價值目標等很多方面是多元化的。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定位也必須是多層次性的,才能滿足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建立全面積極的思想品德教育評價體系,以發(fā)展的視角,給予學生正激勵。正確、中肯、客觀的思想品德評價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和正激勵作用。根據在校高中生的特點制定動態(tài)、多元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學生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提高,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潛力,而且還有利于引導他們樹立政治立場,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再次,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課堂教學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理論引領,把握時展的主題,通過引進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思想品德教育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教學應更多運用符合高中生心理特點、富于時代感的教育形式,以“內吸、反思、體驗”為主要切入點,關注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第四,減少教師的“單向說教”,增加學生的“知行實踐”,制定少說多做的德育教學目標,適當減省形式化的“語言獨白”,教學內容應以各種活動為主,以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為目標。高中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是培養(yǎng)新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的根本保障。只有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國高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會培養(yǎng)出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康菲.淺談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J].課程教育研究,2014:98-99.
[2]祝希杰.論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3(5):37-39.
[3]陳紹燦.高中生思想品德現狀與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03.
[4]PaulThagard.CoherenceinThoughtandAction[M].MITPress,2000.
[5]劉丁慧.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7):33-34.
作者:尹澍今 單位:北京市八一中學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研究
- 下一篇:文化自信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