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教師論文:國外非全職教師的啟發(fā)

時間:2022-01-16 09:49:25

導語:全職教師論文:國外非全職教師的啟發(fā)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職教師論文:國外非全職教師的啟發(fā)

本文作者:潘紹來工作單位: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人事處

“、非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的概念比較

通過這次對加拿大3所社區(qū)學院的研究調查,及對大量相關資料的查閱,筆者發(fā)現(xiàn),在北美的高等教育領域,依據(jù)聘任合同、工作量和工作職責的不同,將教師分為“全職教師”(full-timefaculty/teachers)和“非全職教師”(nonfull-timefaculty/teachers或part-timefaculty/teachers)?!叭毥處煛笔侵钙溉魏贤谌毘兄Z(full-timebasis),并承擔全職工作量和其他職責的教師。除教學以外,全職教師還承擔學生咨詢、課程發(fā)展與學校管理等工作?!胺侨毥處煛笔侵钙涫谡n時數(shù)或學分數(shù)低于全職教師的最低標準,聘期一般以學期為單位,薪酬多以授課時數(shù)、學分數(shù)或課程門數(shù)為標準的教師。目前,國外幾乎所有涉及高等教育領域的文獻資料中并沒有“兼職教師”一詞?!皀onfull-timefaculty/teachers”或“part-timefaculty/teachers”則是兩個對等的、常用的專業(yè)詞匯,可以直譯為“非全職教師”“部分時間制教師”或“非專任教師”,與“full-timefaculty/teachers”即“全職教師”或“全時制教師”一詞相對應。而“兼職教師”一詞則是近十幾年才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內出現(xiàn)的詞匯。筆者認為,將“part-timefaculty/teachers”簡單地對應于漢語體系中的“兼職教師”欠妥,這兩個詞匯所表達的含義還是有一些差異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非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兩者的內涵不同。盡管非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有相同之處:如與兩者相對應的詞匯都是“全職教師”或“專任教師”;兩者的工作時間與工作量要求都少于全職教師;兩者的薪酬計量標準都與授課時數(shù)、學分數(shù)或授課門數(shù)等有關。然而,這兩個概念在表明工作崗位的性質和工作份數(shù)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前者并不能表明其工作崗位的性質以及擁有工作的份數(shù),即可能有全職工作崗位,也可能沒有全職工作崗位;有可能是一份兼職工作,也有可能是多份兼職工作。國外有一部分人員,常年從事多個院校的兼職教學崗位,相對于其中任一所學校而言,他的身份就是一名非全職教師。而后者則清楚地表明其必須除此之外還擁有一份全職工作崗位。簡單地說,“非全職教師”和“兼職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當然,隨著我國兼職教師內外部聘用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人們對兼職教師內涵的理解也會逐步擴寬,有可能不久的將來兩個概念會趨于一致。第二,國內“兼職教師”與國外“非全職教師”界定的角度不一樣。國外全職教師與非全職教師的差異,大都是從教師的聘任合同期限、工作量及工作職責等方面來界定的,如全職教師的聘任合同期一般在一年以上,享受學院為教師提供的所有附加福利;而國內專職(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的差異主要是從教師是否具有單位正式編制、人事關系是否在本單位等方面來區(qū)別的(當然也有人事的合同制教師)。通常,兼職教師不可能擁有所兼職單位的正式編制,不可能參加所兼職單位的職稱評定,也不能享受到所兼職單位的社會保障與福利待遇。

對我國高職院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啟示

國外高比例地聘用非全職教師并不一定適用于國內國外院校能高比例地聘用非全職教師,與其配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密切相關。例如,2010年一項對美國高校非全職教師的調查表明:39%的人表示所在學校提供了退休福利方案,26%的人表示所在學校會負擔退休養(yǎng)老金的一部分,作為工會會員的非全職教師中更是有57%的人表示學校提供了退休福利方案[3]。而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社會保障體系的實際情況,近期內是難以對高職院校的兼職教師群體提供如此配套福利的。另一方面,國外高校高比例地聘請非全職教師,其重要的因素是應對教育成本上升的壓力[4]。但許多國際高等教育的實踐已經表明,“過多的兼職教師會降低大學的教學質量,不管是出于何種原因、何種目標,都必須適當?shù)乜刂萍媛毥處煹臄?shù)量”[5],因為,許多教育是在課堂之外通過師生的非正式接觸完成的,而兼職教師不可能與學生保持密切的接觸,同時也很少能夠出席改進教學計劃的活動,對教學計劃的整體把握也不如專職教師。因此,在國情尤其是配套的社會保障福利制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國外高比例地聘用非全職教師并不一定適用于國內。重新制定高職院校聘請兼職教師的比例標準近幾年來,國內對高職院校從行業(yè)企業(yè)聘請兼職教師的熱情不斷高漲,一方面是由于高職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有待提高,使得“雙師型”教師緊缺的矛盾突顯;另一方面是歐美職業(yè)院校高比例聘用非全職教師的模式對國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國對職業(yè)院校聘請兼職教師的要求不斷嚴格和具體:2004年重新修訂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中,要求兼職教師數(shù)量占專業(yè)課與實踐指導課教師數(shù)量的10%~20%;2007年,教育部領導指出“要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由兼職和專職人員組成的‘雙師’隊伍,希望兼職專職教師比例要達到1∶1甚至更高”,自此國家級示范性建設的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比例就要求在1∶1左右;2010年,國家骨干院校建設中,要求各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yè)課學時比例達到50%”。短短幾年,教育部對高職院校兼職教師的比例要求不斷提高,兼職教師數(shù)量由10%到50%,直至現(xiàn)在的兼職教師授課量達到50%。筆者認為,國內的制度背景決定了我們難以高比例地聘請企業(yè)人員為學校兼課,另外各企業(yè)也不希望自己的員工到外單位兼職。所以,即使高職院校將薪酬標準提高到相當有吸引力的程度,多數(shù)一線的技術人員和業(yè)務骨干也不愿頂著“不務正業(yè)”的罵名和冒著被解職的風險去兼職。因此,在未能從國家制度層面解決這些矛盾前,要求國內同樣高比例地聘請各類企業(yè)的兼職教師,不僅是難以實現(xiàn)的,甚至還可能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進一步加大對專職教師“雙師”素質的培訓力度要全面理解教育部關于加大兼職教師比例要求的本意,創(chuàng)造性地貫徹政策精神。一方面,通過這一手段讓專職教師形成競爭上崗壓力,促進專職教師盡快到企業(yè)參加工作鍛煉,熟悉新工藝、新技術。在加拿大,社區(qū)學院的教師每3年必須返回企業(yè)界實踐,或定期為工業(yè)界解決技術問題或從事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fā),以防止技術知識老化。另一方面,要通過學校人事制度的不斷改進,讓行業(yè)企業(yè)一線的人員能夠暢通無憂地進入高職院校任教。此外,要加強政策研究,盡快出臺配套的政策法規(guī)。按照國家關于事業(yè)單位新一輪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公辦的高職院校作為二類事業(yè)單位都要通過公開招聘吸納社會人才,但各省份對公開招聘人才都設置了最低學歷和資歷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讓高職院校招聘行業(yè)企業(yè)的技術人才更為艱難。因此,必須有實實在在與之配套的改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