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個稅籌劃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4:37:00
導語:工薪個稅籌劃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個人收入的提高,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也相應增加,如何在不違背國家稅收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科學籌劃,合理節(jié)稅,減輕稅負,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本文就工薪個人所得稅籌劃作以下探討。
一、巧用稅收“臨界點”
稅收臨界點,是稅法中規(guī)定的一些標準,包括一定的比例和數(shù)額。當銷售額或應納稅額或費用支出超過一定標準時,應該全額納稅或按更高的稅率納稅,從而使納稅人的稅負大幅度上升。為了降低稅負,當碰到稅收臨界點時,一般通過增減收入或支出,從而避免承擔較重的稅負。
[案例]:2006年12月某公司發(fā)放年終獎,劉某年終獲得一次性獎金為60000元,按新規(guī)定應納個人所得稅為:60000×15%-125=8875元,劉某實際獲得的稅后收入為51125元。楊某年終取得的一次性獎金為63000元,按上述辦法計算應納個人所得稅為:63000×20%-375=12225元,楊某實際獲得的稅后收入為50775元。可見,楊某的稅前獎金高于劉某3000元,但稅后實際所得卻低于劉某350元。這是因為當年終獎為60000元時,正處于個人所得稅稅率由15%變化為20%的臨界點,稅前收入增加1元,就會適用較高一檔的稅率,稅后收入反而降低。
小劉應發(fā)年終獎60000元,繳納個人所得稅8875元,稅后實得51125元。我們假設小劉在應發(fā)為A元的情況下,稅后實得為51125元,公式為:A-(A×20%-375)=51125(元),求得:A=63437.5元。也就是說,當小劉稅后實得為51125元時,應發(fā)數(shù)為60000元或63437.5元,大于60000元小于63437.5元的任何數(shù)額,小劉稅后實得都會小于51125元。所以,小楊稅后實得小于小劉稅后實得也就不奇怪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將小楊應發(fā)年終獎與發(fā)放年終獎當月工資結合起來,使其年終獎等于60000元或大于63437.5元,其差額通過當月工資補齊,就可以達到節(jié)約個人所得稅的目的。
在國稅發(fā)[2005]9號文件中,年終獎金存在9個無效區(qū)間,在這些無效區(qū)間內隨著稅前收入的增加,稅后收入反而降低。常見的幾個無效區(qū)間是(6000---6305)、(24000---25294)、(60000---63437)和(240000---254666)。當員工的年終獎金處于這幾個區(qū)間時,應按照每個區(qū)間的最低金額發(fā)放,才能夠使稅后所得最高,超過部分可合并到以后年度發(fā)放。
二、運用好“四金”
2006年6月27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lián)合下文《關于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基本醫(yī)療保險費、失業(yè)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號)規(guī)定,企事業(yè)單位按照國家或?。ㄗ灾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基本醫(yī)療保險費和失業(yè)保險費,免征個人所得稅;個人按照國家或?。ㄗ灾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基本醫(yī)療保險費和失業(yè)保險費,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但是許多單位仍然按7%的較低比例繳付住房公積金。因此,在不增加企業(yè)負擔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住房公積金進行個人所得稅進行稅收籌劃:提高住房公積金計提比例,減少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從而提高職工的實際收入水平。
[案例]:某單位職工楊某每月工資7500元,目前公積金計提比例為7%,不考慮其他稅前扣除因素。楊某住房公積金個人繳存額為7500×7%=525元,楊某的應納稅所得額為:7500-1600-525=5375元;楊某的應納稅額為5375×20%-375=700元;公司的實際負擔為7500+525=8025元;楊某的實際收入為7500+525-700=7325元。若公積金提取比例提高到12%,為不增加企業(yè)負擔,則職工工資A滿足下列公式:7500+525=0.12A+A;得出:A=7165.18元。
此時楊某住房公積金為7165.18×12%=859.82元;楊某的應納稅所得額為7165.18-1600-859.82=4705.36元;楊某的應納稅額為4705.36×15%-125=580.8元;楊某的實際收入為7165.18+859.82-580.8=7444.2元??梢娞岣咦》抗e金提取比例后,楊某實際收入提高7444.2-7325=119.2元,亦即前后兩次個人所得稅額之差700-580.8=119.2元。
由此可見,各企事業(yè)單位應盡可能地在稅法許可的范圍內提足“四金”。這樣,既減少了稅款繳納,又讓員工得到更多實惠,減輕單位許多負擔,可謂“一舉多得”。、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的相互轉化
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的具體范圍,《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有較為明確的界定。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提供所得的單位與個人之間存在著穩(wěn)定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簽訂有勞動合同,而后者不存在這種關系。因此,可以利用這種關系進行相互轉化,從而達到節(jié)稅的目的。
[案例]:知名足球記者楊某3個月薪金為150萬元,每個月為50萬元,如何對個人所得稅進行納稅籌劃?楊某納稅涉及個人所得稅的三個項目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
(1)按工資、薪金所得納稅:
①一個月應納稅額=(500000-1600)×45%-15375=208905(元);
②三個月共應納稅額=208905×3=626715(元);
③楊某個人稅后所得=1500000-626715=873285(元)
(2)按勞務報酬所得納稅:把楊某作為自由職業(yè)者對待,為報紙聘任的特約撰稿人,該項收入按勞務報酬繳納所得稅。
①一個月應納稅額=500000×(1-20%)×40%-7000=153000(元);
②三個月共應納稅額=153000×3=459000(元);
③楊某個人稅后所得=1500000-459000=1041000(元)
(3)按稿酬所得納稅:聘用楊某的目的是利用他的知名度為報紙撰稿,150萬元的報酬也可用稿酬的形式支付。
①一個月應納稅額=500000×(1-20%)×20%×(1-30%)=56000(元);
②三個月共應納稅額=56000×3=168000(元);
③楊某個人稅后所得=1500000-168000=1332000(元)
由此可見,由于相同數(shù)額的工資薪酬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的稅率不同,從而導致個人稅后所得也不同。一般來說,在應納稅所得額較低時,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稅率比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稅率要低,這時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勞務報酬所得轉化為工資薪金所得,可以減輕稅負;而在應納稅所得額較高時,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工資薪金所得轉化為勞務報酬所得,從而達到節(jié)稅的目的。
四、降低工資的名義收入,實行工資收入福利化、實物化、費用化
由于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所得采用的是九級超額累進稅率,隨著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其適用的稅率也相應提高。因此,降低名義收入可以節(jié)稅,但并不是說就要減少收入,員工獲得的實際收入還是不變的,只是用福利或費用形式獲得原本應是工資的那部分收入。
[案例]:楊某報名就讀MPACC,學費為24000元/年,月收入為8000元,費用扣除標準為1600元。則楊某每年應納稅額為:[(8000-1600)×20%-375]×12=10860元。若改為公司為其報銷學費,但將工資降為6000元/月。則張先生每年應納稅額為:[(6000-1600)×15%-125]×12=6420元,這樣可節(jié)稅4440元。
企業(yè)為職工提高福利的途徑通常有以下幾種:(1)為職工提供交通便利。如免費接送職工上下班;(2)為職工提供免費午餐;(3)提供教育福利,如為職工提供培訓機會,為職工子女提供助學金、獎學金等;(4)增加公共服務(浴室、理發(fā))等等。以上這些項目,雖然沒有增加職工的名義工資,但卻實實在在提高了職工的福利待遇,又減少了納稅支出。
總之,納稅籌劃必須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以合法避稅、節(jié)稅、轉嫁及實現(xiàn)涉稅零風險,使納稅人個稅稅負最小化。但要注意的是納稅籌劃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能存在完全一樣的籌劃方法,而且稅收制度是在變化的,所以針對稅收制度的納稅籌劃也要隨之變化。
- 上一篇:增值稅轉型改革分析論文
- 下一篇:外國稅理士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