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間藝術擦擦深究

時間:2022-05-22 10:10:00

導語:西藏民間藝術擦擦深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藏民間藝術擦擦深究

在通向拉薩的路上經常會見到一些小泥佛、小泥塔,人們稱之為“擦擦”或“善業(yè)泥”。這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蒙藏民間的一種藝術作品,也是蒙藏地區(qū)所特有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表現(xiàn)樣式。擦擦通常用泥土做成,或在泥土中摻入一些骨灰、藥物等再以特制的模具脫制而成。擦擦的形狀有扁形、圓形和半圓形等,大小不一。其造型內容有佛塔、經咒以及各種佛、菩薩造像等。擦擦傳入中國后,逐漸遍布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肅藏區(qū)以及部分內蒙、新疆和中原地區(qū)。

一、擦擦傳入西藏的時間

擦擦起源于古印度。意大利學者杜齊在《西藏考古》中說到:“擦擦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紀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個詞匯,與塔有密切關系?!薄霸谒却娣挪敛恋牧曀灼鹪从谟《鹊氖逅谴娣攀ノ锏娘L俗習慣?!保?]一些傳統(tǒng)學者認為佛塔意為“佛身”,只有佛塔內裝入擦擦等物件后才具有意義。這表明,擦擦的產生和作用與宗教信仰相關。擦擦傳入西藏的時間說法不一。有專家認為是在公元10至11世紀傳入的。這一時期的擦擦作品主要出于古格王朝所在地阿里扎達。841年,吐蕃第42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死,吐蕃王朝走向崩潰,致使西藏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狀態(tài)。郎達瑪?shù)闹貙O吉德尼瑪袞逃往阿里西部地區(qū),與當?shù)仡^人的女兒成婚。其孫子頌埃來到古格,成為阿里古格王。古格王朝統(tǒng)治有數(shù)百年,滅亡于1730年,前后傳承了16代。古格王頌埃崇佛,先后派人赴印度學習,并請印僧來藏翻譯顯密經論,仿照桑那寺建立了托林寺。1043年,印度僧人阿底峽來到阿里地區(qū),使阿里一時成為全西藏矚目之地[2]。因此,有些藏學家認為擦擦傳入西藏與阿底峽有直接關系。從現(xiàn)今托林寺成片的佛塔遺址和塔中數(shù)以萬計的擦擦,可想象當時的壯觀場景。這些遺跡為擦擦于10—11世紀之前就存在于西藏提供了依據。然而,1996年新疆都蘭縣發(fā)掘了一批吐蕃古墓,出土文物除有大量絲綢綾絹、鐵銅器外,還有泥制擦擦。這些擦擦分為佛塔和佛像兩大類,有的造像風格與古格相同,并且有梵文經咒。這些擦擦的年代上限為唐代中晚期[3]。這說明,吐蕃統(tǒng)治西域時期已經有了擦擦,并且傳播到了西域,由此可以推斷擦擦傳入西藏的時間應在8世紀中期左右。至于有人認為擦擦是公元4世紀隨佛教一起傳入西藏的或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傳入西藏的,但由于缺乏考古發(fā)掘佐證,目前只能是猜測。

二、西藏擦擦的發(fā)展史

依據上述考古資料,西藏擦擦從傳入到現(xiàn)在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程中,擦擦是伴隨著西藏歷史的興衰和西藏民族民間藝術的不斷成熟走過來的。筆者將其暫且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公元8-9世紀為傳入時期

這一時期的擦擦,以手掌脫制為主,也有模具脫制的,但因進入西藏的印度、克什米爾諸國的僧人人數(shù)有限,隨身所帶模具不多,使擦擦內容單一,主要是佛塔、梵文經咒之類。

(二)10-11世紀為發(fā)展時期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進藏的僧人、學者們愈來愈多。而且有不少來自南亞諸國的畫工、藝匠,他們仿造僧人們隨身帶進來的模具就地加工,就地生產,以滿足大眾對擦擦的需求。這一時期的擦擦風格明顯帶有印度、克什米爾等域外的特征。

(三)12-14世紀為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擦擦的功能也得到了擴大,不僅被作為佛塔的填充圣物,而且也作為信徒膜拜之物被供奉。特別是在那爛陀寺、超巖寺等著名寺廟被毀后,許多僧人避難西藏,致使擦擦的模具及種類大大豐富,作坊化的生產隨處可見,出現(xiàn)了一批能夠制作擦擦模具的西藏本土藝人。他們在繼承外來擦擦藝術風格的同時,吸取了漢地的造像藝術,把原來常有的梵文經咒改為藏文,不但造像工藝水平提高,而且發(fā)展出扁、圓、半圓等形式,其中扁形的擦擦與中原石窟造像十分相似。而且這些不同形式的擦擦通常都采用高浮雕手法。

(四)15-17世紀為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西藏歷史進入穩(wěn)定時期,擦擦因其不像繪畫、雕塑那樣受條件和技術的限制,且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一個模具就可以脫制出成百上千個作品,因此是西藏各教派首選的宣傳工具。隨著造像度量經的形成,不但促進了西藏本土藝術的迅速發(fā)展,并遠播蒙古等地,也給擦擦的發(fā)展帶來了良機。各地區(qū)的能工巧匠們紛紛施展才華,新的模具層出不窮。這個時期的擦擦多為佛冠狀,尺寸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造型手法也越來越趨于寫實。如大昭寺的“宗喀巴”擦擦模具,吉瓦寺“蓮花生極樂世界”等大型擦擦模具正是出自這一時期。

(五)公元18世紀以后為衰退期

隨著西藏藝術的發(fā)展,大量的唐卡、金銅塑像、壁畫產生,擦擦也逐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這一時期,人們對擦擦的重視程度明顯降低,擦擦模具圖案創(chuàng)新的愈來愈少,多為舊擦擦的仿制。

三、擦擦的制作

考古學資料表明,印度和西藏早期的擦擦是凸圓形的,制作的方法是將用水和好的粘土團放在手心,雙手捏擠而成的。這些手捏的擦擦邊緣不整齊,留有指紋,且通常是不修整的。在古格托林寺出土的擦擦中,就有這種手掌脫制的,這些擦擦的背面都有手印,是當時的制作者留下的。后來隨著印僧不斷地進藏和佛塔的大量修建,西藏社會對擦擦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用模具脫制擦擦才成為主要來源。泥制擦擦是最為普遍的,且各地生產的擦擦顏色有所不同。富含氧化鐵的粘土顏色偏紅,高嶺土呈白色,其他粘土多為黃褐色。至于那些由地位顯赫的人制作的擦擦,必須是從古代山洞中收取的所謂附有“仙氣”的泥土。制作擦擦的粘土需要細而均勻一致。為了增加透氣性,加進適量的細沙有助脫制好的擦擦內部水分勻速從表面蒸發(fā),以防止干后的擦擦裂縫或破碎。扁形擦擦的制造,通常是將和好的粘土團攤放在一個木板上,再將模具放在粘土團上,然后加力將設計圖案壓上。有時模具是工廠統(tǒng)一生產或澆鑄的,購回后,制造者會根據自己方便使用而加上一個長度、直徑、材質和重量不同的把手。凸圓形擦擦的制作,通常是把和好的粘土團擠、揉進里面有圖案的凹形模具中,然后用力擊打模子底部粘土團上的木板一會兒,以便粘土團充滿模具里面的圖案。為使擦擦的圖案完整清晰,在模具的圖案上涂抹適量的油脂是必要的,因為適量的油脂可防止泥土與模具粘連。脫制好的泥擦,通常是靠太陽曬干的。將一批脫制出的擦擦整齊地擺放在平板上,移置室外太陽下,晚上移入室內,如此幾天直至干透。

四、擦擦的種類及用途

隨著西藏歷史的發(fā)展及人們賦予擦擦的更多精神內涵,致使擦擦的種類多樣化,用途也擴大化。

(一)泥擦

泥擦是最普通和最普遍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作用是裝藏佛塔和“擦康”(專門供放擦擦的簡易房子),或作為信徒的“沖達”(度亡之佛)及還愿物放到特定的場所之中。“擦康”在蒙藏民眾心中的地位很崇高,每逢重大節(jié)日,民眾們要在“擦康”頂上插上五色經幡,圍繞“擦康”轉經禱告,祈求福運。也有的“擦康”是修好以后經人不斷往里放入擦擦而積少成多的。

(二)骨擦

骨擦是用有影響的僧人骨灰摻合泥土制成的擦擦。在西藏傳統(tǒng)習俗中,那些被人們尊敬的僧人去世后通常要進行火葬,然后為他們建造塔,并將用他們的骨灰制成的擦擦及一些珍寶放入佛塔中,以此寄予哀思。

(三)布擦

按西藏習俗,達賴、班禪等活佛圓寂后要實行塔葬。在塔葬前,用鹽及藏紅花等藥物對活佛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遺體干涸后塑成金身永存佛塔之中。那些浸透體液的藥物、鹽巴與凈土摻和制成擦擦,這種擦擦稱為“布擦”。

(四)藥擦

用各種名貴藥材制作的擦擦稱為“藥擦”。這種作品數(shù)量不多,因此很受大眾珍愛。藥擦獲得者通常將其隨身攜帶,當身體不適時取出食用。實際上藥擦在清熱解毒方面有一定療效,至于能治百病的說法卻只是美好愿望而已。另外還有陶擦、鉛擦等,因不普及或用處特殊,在這里不再細述。

五、結束語

擦擦這一西藏民間藝術曾在西藏民間藝術史上輝煌一時。它雖不像繪畫唐卡那樣高雅,也沒有金銅雕塑那樣雄偉。然而作為宗教與傳統(tǒng)風俗相融合的藝術產物,卻成為蒙藏地區(qū)大眾文化藝術的象征,是蒙藏民族民俗形象的載體和群體精神文化的反映。因此,它將永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