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客觀事實研究法詮釋論文
時間:2022-08-14 03:13:00
導語:歷史客觀事實研究法詮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歷史事實史料客觀研究法個性特征普遍規(guī)律
論文摘要:梁啟超歷史研究的“客觀研究法”實質(zhì)上就是以歷史客觀事實為墓石,以真實史料為中介,在認識上反復深化,從而揭示出歷史事實的個性特征與普遍規(guī)律,并為現(xiàn)實生活提供“資鑒”的方法。
梁啟超說:“歷史者,敘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合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本褪钦f歷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歷史進化的規(guī)律,從而為現(xiàn)實生活提供“資鑒”。正因為如此,梁啟超提供出歷史研究必須客觀,要使用“客觀研究法”??陀^研究法是梁啟超歷史研究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nèi)容,也最明快、最有說服力地體現(xiàn)了他歷史觀中的唯物主義傾向。雖然梁啟超的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早已成為歷史,但其方法的精華卻早已融人后來的歷史研究之中。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重溫他的歷史研究的客觀求真方法,仍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這不僅是重新認識作為歷史人物的梁啟超的需要,而且客觀、公正地研究歷史也仍然是歷史研究的基本立足點。
一、歷史事實之客觀性與整體性
歷史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它的事實性、整體性。歷史的真實一方面是事實之真,另一方面則是本質(zhì)的真實。事實之真是從單個事實本身來說的,而本質(zhì)之真則是從歷史事實之間聯(lián)系的角度和整體角度來說的。自然界不用說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也是客觀的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是客觀的,是過去、現(xiàn)在發(fā)生過的事實。歷史不是簡單的各民族、人群或各個人的孤立活動史,或其活動的疊加史,而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間的民族、人群或個人通過其文明的創(chuàng)造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間存在著相互的差異、聯(lián)系和影響,并由于差異而相互補充,由于聯(lián)系而相互作用,由于作用而相互影響,進而共同構成具有內(nèi)在邏輯必然性的人類社會歷史整體。
歷史的整體性以歷史事件的互相聯(lián)系和影響為紐帶而表現(xiàn)出來。歷史的整體性與梁啟超關于全民進化的歷史觀點相互說明而關聯(lián)。梁啟超說,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各民族的活動,都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史之為態(tài),若激水然,一波才動萬波隨。;人類的歷史活動息息相關,“如牽發(fā)而動全身,如銅山西崩而洛鐘東應”。不獨各國的歷史是“整個的”,而且全人類的歷史也是“整個的”,世界歷史則是各國人民在創(chuàng)造文化、文明過程的總和。歷史事件如果離開了人類歷史的整體,就不成其為歷史事件?!笆聦嵵及l(fā)的、孤立的、斷滅的皆于縱的方面,最少為前事之一部分之果,必于其橫的方面最少亦與他事實有若干之聯(lián)帶關系,于縱的方面,最少為前事之一部分之果,或為后事實一部分之因。歷史好像一條長鏈,環(huán)環(huán)相接,繼續(xù)不斷,壞了一環(huán),便不能活動了。
不獨歷史事件不能分割看,就是人類在歷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意志等也不能分割看,而應當當作一個整體看,不僅把思想意志當作一整體看,而且要把歷史客觀事實與歷史思想意志當作一個整體看:
“史績有以千年或數(shù)百年為起訖者,其績每度之發(fā)生,恒在有意識若無意識之間,并不見其有何等公共之一貫目的。及綜若干年之波瀾起伏而觀之,則儼然若有所謂民族意力在其背后。治史者遇此等事,宜將千百年間若斷若續(xù)之跡,認真筋搖脈注之一全案,不容枝枝節(jié)節(jié)求也。
梁啟超說,數(shù)百年或數(shù)千年的史實是一個整體,其間各時生的史實是組成這個整體的細胞。將這些細胞各個分離對整體就沒有意義,將所有的細胞綜合起來就內(nèi)在地潛藏著整體的生命靈魂。“社會是繼續(xù)有機體,個人是此有機體的一個細胞。吾人不論如何活動,對于全盤歷史,整個社會,總受相當束縛?!?/p>
個人的活動作為一個細胞,不僅受到它自身的條件的限制,而且受到其它個人活動的影響,其它個人的存在構成個人活動這個細胞的生存條件。個人的活動雖然對于他自己來說首先是個體生存的必要條件和全部內(nèi)容,但這種活動卻是受制于整個社會歷史條件的活動,并且只有當它以整體人類社會歷史為條件時,當它是構成歷史有機整體的一個細胞時,它才真正具有歷史的意味。
二、史料之“匯集宜求備,鑒別宜求真”
歷史的客觀事實主要以史料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史料是研究歷史必經(jīng)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歷史事實本身是一去不復返的,歷史研究不能夠以直接的歷史活動或事件為研究對象,而只能以記載歷史活動或歷史事件的文字材料和歷史活動留下來的遺跡即史料為直接的研究對象。史料是歷史事實的模本,而不是歷史事實本身。歷史事實的真實性,一方面存在于經(jīng)過鑒別的史料之中,另一方面存在于歷史事實和史料的整體聯(lián)系之中。歷史研究的本質(zhì)對象是直接的歷史活動,但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卻要通過中間環(huán)節(jié)——史料來實現(xiàn)。
史料作為人們研究歷史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本身就是人們對歷史事物的反映,或歷史事件的部分遺留物,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識,或需要經(jīng)過認識才具有意義的事物。認識的本性決定了史料不可能與認識的本質(zhì)對象——歷史事件直接同一,只能與認識對象的歷史事件無限趨近。事實上,在歷史研究中,相反的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或是認識的錯誤,或是認識本身的不全面性與片面性,或是認識者的故意顛倒黑白,或是歷史事件的遺物本身就是歷史事件的假象,使得歷史研究中對史料的搜集與鑒別成為一種前提性的條件。要求得歷史的事實的真相,必須搜集和鑒別史料。
梁啟超說,史料有難以保存、易于失散和易陷假偽的特征:
第一,難以保存。思想、行為、事實能夠留下痕跡的本來就不是思想、行為、事實的全部,而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在這很少的一部分痕跡并非都有史料的價值。第二,易于散失。由于人們的謹慎態(tài)度,對有價值的史料常常需要有證據(jù)才認可,如果一時找不到證據(jù),則有價值的史料就可能被埋沒,因而有價值的史料很容易喪失;對有價值史料有用的證據(jù),也因多種原因而極容易失散。失散的原因有:有意隱匿,如清代之自改《實錄》;有意蹂躪,如秦之焚書;或新著作出而所據(jù)之舊資料遂為所淹沒,如唐修《晉書》,《晉書》成而舊史十八家俱廢;或經(jīng)喪亂,史籍淪沒,如牛弘所論史書之五種厄運;或孤本孤證,散在人間,偶不注意,即便散亡。第三,易陷假偽。歷史在記錄和流傳中,由于受人們的主觀上的想當然、記憶的混亂或思考問題的立場等的影響會產(chǎn)生訛誤,使史料漸漸走了樣,最后成為虛偽的東西。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古之風,人們或托古以自重,或在秦焚書之后偽獻遺書以售眩邀寵,導致假史料的出現(xiàn);官收記載每經(jīng)朝廷有意纂改;道德卑劣者有意作偽;史文大多經(jīng)過事后的增飾而失其真實等。
針對史料的上述特征,梁啟超提出“匯集宜求備,鑒別宜求真”的搜集和鑒別史料的總原則?!皡R集求備”符合歷史事實的整體關聯(lián)性的要求;“鑒別求真”則符合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原則?!皡R集求備”,就是不僅要像過去史家從舊史記載中搜求史料,而且要按照西方近代史學理論,以“過去人類思想、行為、事實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流至今日者”均為史料,同時充分吸收地質(zhì)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拌b別求真”,就是要在全面搜集史料的基礎上,將所搜集到的史料聯(lián)系起來,對它們進行比較鑒別,去偽存真,擇善而從,使歷史研究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
三、信史之“畫我須是我”
“吾儕今日所渴求者,在得近于客觀性質(zhì)的歷史。”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和整體性表現(xiàn)在史料上就是史料的完備性和真實性,搜集史料追求全面,鑒別史料追求真實,最后落實在對歷史的忠實敘述上。要忠實地敘述歷史,首先是研究者應當有一個忠實的敘述歷史的主觀態(tài)度,其次要知道怎樣才能夠忠實地敘述歷史,把這兩種結合起來,就能作出梁啟超所說的“良史”、“信史”來,為現(xiàn)實生活提供資鑒。
歷史研究的主觀態(tài)度方面,梁啟超稱之為史德。史德就是指歷史研究者對歷史事實應持的一種客觀而公正的態(tài)度。章學誠說,作史的人,心術應該端正。劉欲說“是非不謬于圣人”。梁啟超說,對于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忠實公正。史家的思想感情可以寄寓于史學論著之中,但不能以主觀代客觀,甚至歪曲歷史事實。
“善治學者,不應以問題之大小而起差別觀。問題有大小,研究一切問題之精神無大小,學以求真而已。大固當真,小亦當真。一問題不入吾手則已,一入吾手,必鄭重忠實以赴之。
梁啟超認為,凡學問必有客觀、主觀二界。所謂客觀,就是指所研究的事物;所謂主觀,就是指能研究這個事物之心靈,即人的思維能力把主觀與客觀結合在一起,然后才可能有科學或嚴肅學問的出現(xiàn)。歷史研究也有它的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歷史研究的客體方面,是過去、現(xiàn)在歷史事實;歷史研究的主體方面,是歷史研究者心識中所懷之哲理。研究歷史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研究者在主觀上是否公正的態(tài)度問題。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對一切歷史問題,不論大小都以求真的忠實心來對待。史德從積極的意義上講是忠實公正,從消極的意義上講則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己”。所謂蔽,指受錯誤的觀念的影響而不能明了辨察事物的真相,或受淺顯觀念的影響而不能對事物作進一步深人的研究。認識是一個無限深化的過程,是一個主觀無限接近客觀的過程,因此在研究中應當不要被已有的認識所束縛。這已有的認識可能來自于他人、傳統(tǒng)或權威,也可能來自于自己以前的研究、自己的主觀傾向或習慣等。他人的認識、傳統(tǒng)的信念、權威的說教、自己以前的研究、主觀傾向或習慣等都可能是正確的,也都可能是錯誤的。對于錯誤的認識,我們固然不能為其所束縛,即使是對于正確的認識,我們也不能為其所束縛;錯誤或謬誤的東西是真理之母,可以通過研究使其向真理轉化;正確的認識本身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以再深化的?!安灰匀吮渭骸奔床灰獮橐蛞u傳統(tǒng)的思想所蔽。對前人的說法,既要充分尊重其價值,又不盲從,對則從之,不全則補充之,遇有必要修正的,無論是怎樣有名的前人所講,也要加以修正;“不以己蔽己”,即不要為自己的成見所蔽。要嚴于解剖自己,“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zhàn)”,勇于在研究工作中不斷探索前進。
“大凡一個人立了一個假定,用歸納法研究,費很多的功夫,對于已成的工作,異常愛惜,后來再四觀察,雖覺頗有錯誤,亦舍不得取消前說。用心在做學問的人,常感此種痛苦。但忠實的學者,對于此種痛苦,只得忍受,發(fā)現(xiàn)自己有錯誤時,便應當一刀兩斷的,即刻割舍,萬不可回護原來的工作,或隱藏事實,或修改事實,或假造事實,來遷就他?;刈o從前的工作,這種毛病,愈好學愈易犯”。歷史事實是客觀而不可改變的存在,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一次比一次、一代比一代更深刻、更全面,歷史研究者們追求不斷接近客觀歷史的認識結果,然而這對研究者本人來說卻是一個較為痛苦的感情過程。雖然如此,歷史研究還是應當不受學術目的以外的事情的牽制,不受主觀好惡和惻隱之心的影響,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嚴格解剖史實,以極忠實而公正的筆調(diào)描述歷史,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歷史研究中的客觀公正性,要求在具體的行文敘述中揭示出歷史事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個性,也就是在歷史研究中揭示出歷史客觀事實的本質(zhì)之真來。公務員之家:
吾儕有志史學者,終不可以此自勉,務持鑒空衡平之態(tài)度,極忠實以搜集史料,極忠實以敘論之,使恰如其本來,當如格林威爾所云‘畫我須是我’,當如醫(yī)者之解剖,奏刀旁素,而所謂惻隱之念擾我心曲也。乃至對本民族偏好溢美之辭,亦當戒。良史固所以促國民之自覺,然真自覺者決不自欺,欲以自覺覺人者,尤不宜相蒙,故吾以為今后作史者,宜于可能的范圍內(nèi),裁抑其主觀而忠實于客觀,以史為目的而決不以為手段。夫然后有信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也。
歷史有其本來的面目,客觀事實是歷史研究的出發(fā)點。
一方面,歷史事實是在人類社會中發(fā)生的大部分都是不可能重復出現(xiàn)的各有其特殊性的事件。首先,形成某一歷史事件的歷史條件必然是獨特的,不可能可以重復出現(xiàn)。其二,某一歷史事件角色承擔者的影響其行為的個人性格、思想觀念、意志活動等必然是獨特的,不可重復出現(xiàn)或被創(chuàng)造出來或被模仿。其三,歷史事件不可能也不允許試驗性地按照人為的目的進行重復演練。“畫我須是我”,“我”即是客觀性和個性的代表物,梁啟超強調(diào)了歷史事實的特殊性或個性的價值,主張在歷史研究中揭示出歷史事實的個性特征。
另一方面,客觀性的歷史事實同時也內(nèi)含了普遍性的歷史價值。歷史是一個有機整體,歷史研究要求從方法上對歷史作總體的研究。把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對象來研究,從整體觀出發(fā)來考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其相互關系,把孤立的、靜止的歷史事件當作歷史演變?nèi)^程的環(huán)節(jié)來研究?!坝笕巳哼M化之真相,必當合人類全體而比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觀察之,內(nèi)自鄉(xiāng)邑之法團,外至五洲之全局,上自彎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聞,”皆是客觀所當取材者,并且“綜是焉以求其公理公例”。求歷史的“公理公例”就是揭示出歷史現(xiàn)象的普遍規(guī)律。能把歷史事實的個性特征和普遍規(guī)律同時揭示出來,就實現(xiàn)了對歷史的忠實而公正的敘述。
總結全文,在歷史研究之中,態(tài)度上不為主觀偏見、成見所蔽,以客觀的歷史事實為基石,以真實的史料為認識中介,追求認識的不斷深化,既揭示出歷史事件的個性特征,又揭示出歷史事實的普遍規(guī)律,實現(xiàn)對歷史的忠實而公正的敘述,就是梁啟超歷史研究的客觀研究法的實質(zhì)內(nèi)容。
- 上一篇:貫徹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 下一篇:中西方交際文化的差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