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蘇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
時間:2022-05-06 10:33:00
導語:小議蘇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nèi)容提要從善的目的論教育、美德根本論教育、知識前提論教育三方面闡述了蘇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體現(xiàn)了蘇格拉底的從無知到有知,從真知到美德,從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關(guān)鍵詞蘇格拉底人生理想善美德知識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第一次將哲學從天上請到人間,建立了一種融認識論和道德哲學為一體的人生哲學。在對人的研究中,他非常重視人的教育問題,力圖通過教育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公民,重振雅典城邦。盡管沒有達到目的,但是,他教育人們以求知為前提、有德為根本、向善為目的,使人達到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人生理想境界,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特別是在重視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善的目的論教育智者和蘇格拉底都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確立人在哲學研究領域的中心地位,甚至都主張人要“認識你自己”。然而卻形成了兩種對立的人生觀。智者所說的“人”是只有自由意志的“自我”個體,只憑個人的感知經(jīng)驗和欲望、利益行事,只從個人出發(fā)評判存在,沒有絕對的價值標準,這種“人”的形象是不確定的。因此,智者以追求現(xiàn)實利益作為人生目的,以滿足個人欲望和利益作為道德的自然法則,不承認個人應有更高的人生目的和價值追求。蘇格拉底所說的“人”是理性的人,以智慧和知識為其本性,以善為人生的最高目的。在《高爾吉亞篇》中他指出:“善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善而進行的,并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①也就是說,諸如自制、快樂、理性等都是以善為目的的?!罢菫榱松莆覀儾抛銎渌虑?包括追求快樂,而不是為了快樂才行善。”②善不僅是單個人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目的,治理城邦的目的就是要使城邦和公民們盡可能成善。善是一切合理行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價值。
蘇格拉底并未給善下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但是透過他關(guān)于美德和善的各種討論,我們可以把他的“善”概括為三方面含義。
首先,善是有秩序的安排。蘇格拉底說:“任何事物的美德無論實現(xiàn)在身體、靈魂或其他事物中,都不是只憑任意偶然性而能最好地得到的,只能由通過適合于每一事物的秩序和條理性才能得到。任何事物的美德都是一種有規(guī)則有秩序的安排,所以正是這種適合于該事物的秩序的出現(xiàn)才能使任何事物成為善的?!雹垡簿褪钦f,任何事物只要安排得和諧有秩序就是善的。對于個人而言,只要節(jié)制,不貪欲,身體就和諧有序;對社會而言,只要和諧有序,就變得穩(wěn)定、繁榮,就是善的。
其次,善和自由、自制聯(lián)系在一起的。蘇格拉底在教導歐緒德謨時指出,自由對個人和城邦都是高貴而且美好的財產(chǎn),能夠做最好的事情即從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受到阻礙不能從事善也就是沒有自由。相應地,凡是不能自制的人也就是沒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僅受阻不能去從事善,還被迫去從事惡。只有那些自制的人才能重視實際生活中善的事情,避免惡的事情。
最后,善是使事物成為有益的原因。蘇格拉底認為善是有益有用的,但絕不是把一切有益有用的東西都當作善的純功利主義。相反,他認為,善之所以為善,是使事物成為有益有利的原因,并不是事物的有益有利就是它們成為善的原因。他反對一般人為滿足個人的情感和欲望需要的功利觀,他要求人們追求真正的最高利益。這種最高利益,就個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說,應該是個人利益服從城邦利益;就個人說,個人的最高利益應當是滿足靈魂需要的而不是滿足肉體需要的利益。所以他認為最高的善(至善)是和知識、真理、美相一致的,是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功利觀。
蘇格拉底按照自己對善的認識,把勸人從善確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找人談話,討論問題,就是引導人們追求和認識道德的善,改善人們的靈魂,達到拯救雅典城邦的目的。具體地講,就是教育人們不要多想個人的實際利益,而要多關(guān)心城邦的改善,把城邦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個人利益服從城邦利益,即使是個人利益,也是應該滿足靈魂的需要,而不是僅僅滿足肉體的需要,就是為了肉體需要,也要加以節(jié)制。因此,他在法庭投票判決其死刑時,依然沉著地侃侃而談,申述他以改善人們的靈魂為畢生志向,至死不渝。他說:“我個人獻身為你們從事最偉大的有益的服務,我力圖規(guī)勸你們每個人不要多想實際利益,而要多關(guān)注靈魂和道德的改善;或者說不要多想獲利,而要多關(guān)心城邦的改善?!雹?/p>
二、美德根本論教育當蘇格拉底把善作為人生最高目的時,也就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善的追求和實現(xiàn)叫作美德。他認為,人在生活行為中表現(xiàn)的所有優(yōu)秀善良的品質(zhì),諸如正義、自制、智慧、友愛、虔誠等均是人的美德。這些都是高尚的、善的,體現(xiàn)了人的道德本質(zhì)。
在蘇格拉底看來,由于智者的相對主義感覺論助長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道德觀的盛行,使人們的道德本性喪失,社會道德混亂,把種種不是美德的東西當作美德看待,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美德,致使雅典城邦衰落。因此,蘇格拉底認為,重振雅典城邦的根本出路在于道德教育。因為人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美德,也可以通過教育改造社會狀況。在他看來,智慧和知識能力是人人皆有的天賦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是由于感覺的迷誤和欲望的膨脹以至扭曲了人的理智本性,所以通過知識教育和道德陶冶可以恢復他們的理智本性,培植美德。推廣到社會,可以通過道德教育匡正祛邪,使城邦社會生活確立在嚴整規(guī)范的道德價值基礎上。因此,他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在城內(nèi)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進行辯論,就是在進行道德教育,并把道德教育看成樹人治國之根本。
在他的道德教育中,他比較重視以下幾方面。
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蘇格拉底在強調(diào)“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的同時,他還認為,“一個不能自制的人”,“象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掠奪別人的財物來飽自己的私囊那樣,而是對人既有損對己更有害,的確,最大的壞處不僅毀壞自己的家庭,還毀壞自己的身體和靈魂”⑤。蘇格拉底不僅這樣說,而且也這樣做。正如色諾芬尼在《回憶蘇格拉底》中所提出的那樣:“他的實際行動比他的言論更好地表現(xiàn)了他是一個能自制的人”。蘇格拉底之所以強調(diào)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是因為不能自制使人遠離智慧,缺乏健全理智,受身體情欲支配,不擇善行事甚至去做無恥的事。而自制表現(xiàn)為以理智克服欲望,使欲望以適度的方式得到滿足,才能給人最大快樂。
其次,勇敢是善于應付、臨危不懼。蘇格拉底認為,勇敢是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但勇敢并不是天生的勇猛,而是一種需要經(jīng)過教育獲得知識才能培育起來的美德,勇和智不可分,勇敢出自智謀。不能簡單地說勇敢就是對可怕的危險事情無所畏懼,如果對這類事情的性質(zhì)無知而無所畏懼,只能是魯莽。只有在大難臨頭時有知識有計謀,善于應付危險,臨危不懼,才是真正的勇敢。
再次,交友要以善為根據(jù)。交友是當時希臘社會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蘇格拉底很重視,他教誨人們要懂得友愛和友誼的價值,要懂得怎樣擇友。他自稱不象別人那樣喜歡聲色犬馬,“我喜歡的乃是有價值的朋友。”⑦他十分崇尚友誼的價值,他說:“一個真心的朋友比財富更寶貴”⑧,因為友誼更持久也更有益有用,友誼的價值是相互的,不僅朋支對自己有不可用金錢估量的價值,而且要使自己對朋友有盡可能多的價值。他還指出,交友之道,一是交能控制情欲、忠誠公正、知恩必報的人為友。二是使自己的言行從善,有“善待朋友勝過朋友善待自己”⑨的品格,言真意誠待友。
最后,美德的整體性。通過對諸如正義、智慧、勇敢、虔誠、自制、交友等具體美德的討論,蘇格拉底認為,雖然各種行為美德之間有差異,但它們都根據(jù)源于知識,也是一種知識,它們構(gòu)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只有在美德的整體性中才能揭示各種美德的性質(zhì)。
三、知識前提論教育由于美德都根源于知識,知識是它們的共同基礎。因此蘇格拉底得出“美德即知識”的結(jié)論。為了說明這個結(jié)論,他對情感道德論作了有力的批駁,認為是知識支配人的行為,不是情感支配人的行為。因為道德行為中需要選擇,面對各種現(xiàn)實的和可能的快樂和痛苦,人們總是選擇較大份量或程度的快樂,較小份量或程度的痛苦;當面對快樂和痛苦交叉的事情時,總是選擇快樂超過痛苦的事情而避免痛苦壓倒快樂的事情。人們對快樂和痛苦作選擇時必須對它們作衡量和測度,這種測度本身就是知識,只有知識才能保證作出正確的選擇,保證我們獲得善的生活,使惡的生活得到拯救。因此恰恰是知識支配快樂和痛苦等情感,知識是培養(yǎng)美德的前提。
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既不同于他以前自然哲學家的自然知識,也不同于智者的變動不居的具體的感覺知識。因為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界的直觀認識得來的,對人們的理性的自覺反思較為薄弱。智者的感覺知識只能是流動變化的認識,不能得到確定的知識。因此蘇格拉底明確指出,只有常住的絕對的認識才是真正的知識。這種真正的知識主要是他們的善的知識、美德知識,只有通過認識理性才能得到。
認識理性就是認識你自己,求得真正的知識也就是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首先要承認自己一無所知,對自己以前獲得的那些外在的具體的意見進行充分懷疑,才不至于妄自武斷地拿自己曾有的各種意見來冒充關(guān)于人的真知,也才能求諸自己內(nèi)在的靈魂而取得真知。因此,認識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無知,自知其無知才是真知之始。對此,蘇格拉底在《申辨篇》中作過這樣的說明:德爾斐神廟傳神諭的女祭司告訴凱勒豐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知道后大惑不解,認為自己大小智慧都沒有,怎么會是最有智慧的呢?但又認為神是不會說謊的。于是,他走訪各種以智慧著稱的人,有政治家、詩人、手藝嫻熟的工匠,與他們對話,以驗證神諭。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那些自認為有知識的人其實沒有什么真正的知識,他們實際是強以不知為知。蘇格拉底正是在自知無知這點上,比其他人更明智,被神認為是最有智慧的、最聰明的。因此,蘇格拉底悟出了神諭的本意是:“在我看來神不是真的說我最有智慧,而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例子,仿佛對我們說:人們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象蘇格拉底那樣,認識到在智慧方面自己實際上是不足道的?!雹馑?蘇格拉底聲稱,他忙碌一生,四處奔走找人談話,不理家事也不從政,以致一貧如洗,就是為了根據(jù)神的旨意去考察人的智慧,指明人實際上還處于無知的狀態(tài)。
綜上所述,蘇格拉底關(guān)于人生理想教育的思想,就是教育人們從無知出發(fā),考察自己的本質(zhì)而獲得真知,認識各種美德并施行各種美德,以通向人生理想境界———至善,從而為城邦培養(yǎng)有知、有德、向善的優(yōu)秀公民,達到重振雅典城邦的目的。
注
①②③柏拉圖《高爾吉亞篇》,轉(zhuǎn)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臘哲學史》第2卷第441頁,第444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④⑩柏拉圖《申辨篇》,見《希臘哲學史》第2卷,第368頁,第366頁
⑤⑥⑦色諸芬尼《回憶蘇格拉底》第1卷第5章,第6章⑧⑨色諾芬尼《回憶蘇格拉底》第2卷第4章,第6章
- 上一篇:個人競職演說材料
- 下一篇:議政務工作動員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