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18:12: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想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思想研究論文
思想于20年代后期開始形成,在30年代有了重大發(fā)展,并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顯示其真理性和強大生命力,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為主要標志,形成了科學體系。
黨內的教條主義者不承認同志的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貶之為“狹隘經驗論”。這種被貶為“狹隘經驗論”的理論卻得到全黨廣大黨員干部的擁護,靠的是它的真理性,靠的是這種理論在實踐中顯示出來的強大生命力。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1935年的遵義會議,在黨中央的領導核心排除了教條主義成分,認可了當時有決定性意義的的戰(zhàn)略,這是全黨對及其理論的第一次明確肯定??谷諔?zhàn)爭開始后的幾年中,全黨對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經過40年代初開始的,全黨興起了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熱潮,使全黨(特別是領導層和理論工作者)對的理論有了更明確更深刻的認識,概括地說,就是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要以創(chuàng)立的理論和策略為指導,才能取得勝利。這是全黨的新的覺醒。那么,創(chuàng)立的這種理論是什么樣的理論呢,應當怎樣稱呼這個理論呢?這就自然地提出了給這個理論命名的要求。
看來,當時黨內有不少同志不約而同地在思考這個問題,并各自作出了努力。
張如心第一個為的理論命名。
據有人考證,最早作出這種努力的是杰出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抗日時期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延安軍政學院、中央研究院、中央黨校工作,“”前為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教員)。1941年3月,他在《共產黨人》雜志上發(fā)表的《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中,使用了“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2年2月18、19日,張如心在《解放日報》發(fā)表《學習和掌握的理論和策略》一文,又使用了“同志的理論”這一提法。
一些領導同志也在論述的理論的文章中,使用了具有命名意義的提法。
思想研究論文
理論界對思想的研究從來沒有中斷過,產生的理論成果也相當豐碩。但這兩年來,理論界又出現了一種貶低、思想的奇談怪論。此類情況說明,思想的科學定位問題還沒有取得完全的共識,人們還沒有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的科學體系。對此,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談談以下的話題。
一、如何評價與思想
正確評價與思想,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必須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依據。
1、擺正功過是非的位置,正確對待晚年的錯誤
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并為中華民族的振興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使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思想。沒有,“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沒有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148~149頁。)。“中國出了,是我們黨的驕傲,是我們國家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注:《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上冊,22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的偉大功勛永遠不可磨滅。
但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樣,也有缺點和錯誤。晚年的錯誤主要是發(fā)動了“”,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我們在正確評價的偉大功績時,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評他的錯誤,但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要擺正的功過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給同志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301~302頁。),要充分肯定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決不可等量齊觀,更不可本末倒置。晚年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即使在“”中,他作為黨和國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過一些具體錯誤,提出過一些閃光的思想,如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等,維護著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維護著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我們不能因為否定“”而否定在“”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錯誤責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結束后,及時有效地進行了各條戰(zhàn)線上的撥亂反正工作,恢復了正確的政策,糾正了他的錯誤的理論,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黨的事業(yè)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
精準扶貧思想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繼承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吸收、鄧小平等脫貧理論和我國實踐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fā)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精準扶貧思想內涵豐富,提出了扶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扶貧開發(fā)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的關鍵是激發(fā)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構建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大扶貧格局,實行最嚴格的考核制度,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精準扶貧思想的價值和意義重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創(chuàng)新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fā)理論,推動了精準思維在治國理政中的深化,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
關鍵詞:;精準扶貧思想;理論品格;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精準扶貧事業(yè)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對精準扶貧作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判斷,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思想。這是在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繼承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脫貧經驗和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形成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扶貧思想契合了時代的要求,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促進世界反貧困進程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脫貧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高度關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徹底解決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對貧困問題現象和本質、解決貧困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作出理論闡釋的科學學說,理論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私有制是導致貧困的根源。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貧困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無產階級的貧困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無產階級的貧困包括“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只有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最終消除貧困。二是發(fā)展生產力是減少貧困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發(fā)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達到或超越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才能最終戰(zhàn)勝資本主義,從根本上減少貧困。三是全面自由發(fā)展才能真正消除貧困。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最終必須要依靠自身解放,實現自身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才能夠徹底解決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貧困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將消除貧困作為奮斗目標,指出新成立的中央政府必須“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是消除貧困的堅定領導力量,農民是反貧困的主導力量,工業(yè)化和現代化是反貧困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合作化是反貧困的基本戰(zhàn)略。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揭示了生產力落后是導致貧窮的重要根源,必須從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入手,探尋擺脫貧困的道路,并將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作為扶貧開發(fā)的基本前提,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扶貧開發(fā)的總目標。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性質、對象、主體、組織形式、實現途徑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扶貧開發(fā)理論的基本框架??茖W判斷了中國扶貧開發(fā)所處的歷史階段,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扶貧開發(fā)的總體目標等??梢?,經過我國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實踐和經驗總結,逐漸形成了治理貧困的一系列理論,為形成新時代中國精準扶貧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淵源。
二、精準扶貧思想的基本內涵
思想研究論文
理論界對思想的研究從來沒有中斷過,產生的理論成果也相當豐碩。但這兩年來,理論界又出現了一種貶低、思想的奇談怪論。此類情況說明,思想的科學定位問題還沒有取得完全的共識,人們還沒有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的科學體系。對此,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談談以下的話題。
一、如何評價與思想
正確評價與思想,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必須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依據。
1、擺正功過是非的位置,正確對待晚年的錯誤
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并為中華民族的振興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使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思想。沒有,“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沒有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148~149頁。)?!爸袊隽?,是我們黨的驕傲,是我們國家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注:《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上冊,22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的偉大功勛永遠不可磨滅。
但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樣,也有缺點和錯誤。晚年的錯誤主要是發(fā)動了“”,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我們在正確評價的偉大功績時,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評他的錯誤,但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要擺正的功過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給同志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301~302頁。),要充分肯定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決不可等量齊觀,更不可本末倒置。晚年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即使在“”中,他作為黨和國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過一些具體錯誤,提出過一些閃光的思想,如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等,維護著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維護著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我們不能因為否定“”而否定在“”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錯誤責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結束后,及時有效地進行了各條戰(zhàn)線上的撥亂反正工作,恢復了正確的政策,糾正了他的錯誤的理論,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黨的事業(yè)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
思想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某些西方學者在思想的研究中,認為思想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民粹主義因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偽裝的民粹主義。本文概括出這種觀點得以提出的四個主要依據,即所謂關于歷史發(fā)展的主觀唯心論、所謂對知識分子的不信任與農民自發(fā)意識的推崇、關于革命道路上對農民革命的偏愛和所謂對落后優(yōu)越性的浪漫主義贊賞,并逐一對它們進行分析,從中得出結論:思想中存在民粹主義因素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
【正文】
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維系我們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國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思想保證。同時,思想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日益引起國外學者的重視。但是由于觀點和方法的偏差,有些學者對思想有種種曲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解就是認為思想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民粹主義因素,并有斷言,正是這種民粹主義因素在某些方面左右著中國革命的進程。美國學者莫里斯·梅斯納在其論著《的中國及其發(fā)展》中說:“民粹觀念的沖動曾是革命時代的主義的特點?!保ǎ勖溃菽锼埂っ匪辜{:《的中國及其發(fā)展》第167頁)同時他又認為,在革命勝利后,民粹主義還存在于思想中并影響社會的進程。因此他斷言:“不僅是一個在馬克思主義偽裝下民粹主義者而且民粹主義思想和要求還深刻地影響了他修改和運用馬克思的方法?!保ㄍ蠒?1頁)有些日本學者也認為,“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是俄國民粹主義者”,象“群眾路線這個后來由定型化的革命觀和人生觀念,可以從俄國民粹主義中找到它的背景”,“在思想背景下有俄國民粹主義”,“民粹主義作為他終生不變的思想上的潛流在持續(xù)不斷地流動著。”(《日本學者視野中的》第26-30頁)
這個觀點涉及一個根本的原則問題,即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fā)展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扭曲或變形、甚至是一種與馬克思主義本身相悖的“馬克思主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民粹主義是十九世紀后期出現在俄國的小資產階級思潮,其一系列觀點的形成和演變始終反映出小生產者的目光短淺、互相隔絕,對自己單獨經營的田園生活方式的依戀心理,它充其量是一種狹隘的、落后的社會主義思潮,是與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的。在哲學上,民粹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地把適合“人類天性”的社會理想等主觀意識看作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認為歷史只是人類理性的產物;在歷史主體問題上,民粹主義斷言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而視群眾為“群氓”;在歷史進程問題上,民粹主義否認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歷史作用,主張在小生產基礎上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革命力量問題上,民粹主義否認無產階級是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而斷言農民是“本能的社會主義者”和“天然的革命者”,只要喚起農民、發(fā)展農民“村社”就可以建成社會主義。但是,民粹主義并不真正代表農民的利益,正如列寧所說的,它只是從小資產階級立場上代表農民的利益。對民粹主義的這些思想,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批判,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掃除了障礙。
認為思想中存在民粹主義因素的根據之一,是所謂思想關于歷史發(fā)展的主觀唯心主義因素。梅斯納說,“強調覺悟在創(chuàng)造歷史和革命方面的作用,這反映出主義長期存在的唯意志論和民粹主義傾向”。([美]莫里斯·梅斯納:《的中國及其發(fā)展》第55頁)他說:“主義者認為‘主觀能夠創(chuàng)造客觀是首要的信念’”,(同上書,第337頁)“對來說,決定歷史進程的根本因素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而且革命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們的思想和他們從事革命的意愿?!保ㄍ蠒?,第55頁)
改造罪犯思想研究
內容摘要:改造罪犯思想,是一套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完整體系。內容包括:犯人是人,是可以改造的;生產勞動是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徑;“改造第一,生產第二”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方針。改造罪犯思想創(chuàng)造了中國改造罪犯工作奇跡,學習與總結改造罪犯思想,對中國乃至全球范圍的監(jiān)所矯正罪犯工作以及行刑制度的改進與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罪犯改造思想研究
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直十分關心和重視我國的監(jiān)所工作,在其有關著作、批示、談話中涉及改造罪犯的達37次之多,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罪犯的理論體系,成功地指導了中國懲罰、改造與矯正罪犯的實踐。改造罪犯思想,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嚴格的科學性、突出的實踐性、嚴密的系統(tǒng)性、深刻的哲理性。研究改造罪犯思想,對中國乃至全球范圍的監(jiān)所矯正罪犯工作以及行刑制度的改進與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把犯人當人看待”,“人是可以改造的”——改造罪犯的理論基點
高度重視人的問題,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我們相信能改變一切”,強調“人的因素第一”,重視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傳統(tǒng)的工作方法……等等。在重視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改造問題,指出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以達到主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
這種重視人和改造人的思想落實到監(jiān)所改造罪犯工作上,就形成了從“把犯人當人看待”這樣深層的出發(fā)點詮釋“犯人”,提出“犯人是可以改造的”這一重要觀點。這也是我國與古今中外一切剝削國家對待犯人和監(jiān)所工作最根本的區(qū)別。
職工安全思想研究
摘要:從對部分基層早位職工安全思想情況的調查、分析中,找出了職工安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
和原因,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安全思想;管理;啟示
阿克蘇農一師電力公司熱電廠是集供熱、發(fā)電為一體的中小型電廠,為進一步尋找一個科學有效、符合現代企業(yè)的安全管理新路子,熱電廠對職工、干部及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思想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從中得出一些數據和啟發(fā)。
1對安全認識的調查情況
(1)認為安全責任感重大的占86%,認為有責任的占13.4%,認為無所謂的占0.6%。
民族文化反生態(tài)思想研究
摘要:學術界對于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存在雅與俗、良與莠、先進與落后、精華與糟粕、積極與消極等一系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哲學范疇,對于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也不應該有所例外。但目前,學術界對于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缺少辯證分析的色彩。本文重申了辯證分析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必要性,闡述了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中反生態(tài)思想的概念、特征及區(qū)分標準等,分析了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中反生態(tài)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對其消解途徑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反生態(tài)思想;消解
關于文化的研究,學界一直都存在雅與俗、良與莠、先進與落后、精華與糟粕、積極與消極等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哲學范疇。相較而言,對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則缺少辯證分析的色彩。目前,對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對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體系的解讀、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價值評價及建構途徑的探討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多元化的西部少數民族文化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有些仍然是能夠引領時代前進的旗幟,而有些卻與當前生態(tài)文明建設倡導的理念相悖。因此,辯證分析西部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中的“糟粕”無論對少數民族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fā)展,還是對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具體工作都有重要意義。
一、辯證分析西部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是消解其文化中反生態(tài)思想的首要步驟
早在2010年就有學者探討過《辯證分析法在文化研究中的運用》問題,文章認為,“只有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以及外國文化進行辯證的、歷史的、系統(tǒng)分析,才能科學認識文化的本質,把握文化規(guī)律,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正確指導。”〔2〕相比較而言,目前學術界對于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卻主要集中在其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上,而忽視了文化在不同時代而表現出來的不足之處。不科學的研究方法必然會得出有失偏頗的結論,在其對待方式上也必然會全盤吸收。因此,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是否能夠對當地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發(fā)揮科學的引領作用,首先取決于我們是否真正認識了它的本質,是否分清了它的構成成分。為此,必須采取辯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從諸多的文化現象中分解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進而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它們盡可能發(fā)揮正面的、積極的作用。首先,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需要優(yōu)秀的、先進的生態(tài)文化進行科學引領,而錯誤的反生態(tài)思想只會把人們引向歧途。“生態(tài)文明是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tài),是以生態(tài)文化為基礎的人類處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積極成果?!薄?〕80“生態(tài)文化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論先導,是因、在先;生態(tài)文明是生態(tài)文化發(fā)展的實踐產物,是果、在后?!薄?〕西部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是當地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理論先導”,不同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共同為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形成符合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價值觀、倫理觀及政績觀、消費觀和發(fā)展觀。因此,“蘊含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是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內在原動力。”〔5〕在西部地區(qū),雖然民族不同,文化有別,但其生態(tài)文化的本質是共通的,那就是它要求人們在“生態(tài)優(yōu)先”的原則下開發(fā)西部,在保證天藍、地綠、水凈的前提下發(fā)展西部,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保護西部。而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則無法發(fā)揮這些積極的作用,相反,會把我們的行為引向保護自然的對立面,使我們成為自然的敵人。其次,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素質的提升,需要有生態(tài)文化中正面的生態(tài)思想的引領和負面的反生態(tài)思想的警示。所謂生態(tài)素質,就是人們在認識和處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的、心理的、技能的以及道德的綜合素質。如果一個人掌握了豐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知識,形成了良好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遇到環(huán)境問題能自覺地采取恰當的方法處理就是一個具有較好生態(tài)素質的人。生態(tài)素質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西部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含有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挖掘并整理這些民族生態(tài)文化,對其中的“良莠”成分加以甄別,并在生態(tài)素質教育中充分、合理地利用這些知識,將有助于人們加深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掌握生態(tài)保護的技能,同時通過反生態(tài)思想的梳理,可以警示人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中做到遠離那些不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做到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西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貢獻。再次,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需要對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進行甄別和揚棄。在對待文化發(fā)展的態(tài)度上,我國一貫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但這一原則缺少科學研究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倘若沒有科學的研究和規(guī)劃作為開發(fā)的基點,利用就可能失之盲目和無序,文化開發(fā)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可能造成文化資源的浪費與破壞?!薄?〕研究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優(yōu)秀、進步、符合生態(tài)文明時代需要的“精華”,以便于人們去保持、繼承和發(fā)揚;同時,甄別其中有害的、不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糟粕”,幫助人們去批判、改造以致于摒棄。最后,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的全面建構,需要補充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中生態(tài)思想的有益成分,而對于那些不符合時代需要的內容,則要及時加以修正或摒棄。“生態(tài)文明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既離不開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反思與超越,也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和探索?!薄?〕生態(tài)文明理論體系的建構,應該是“基于自然———人———社會‘三維化’的,由微觀、中觀、宏觀和宇觀四個層次共同構建的方法論體系”〔8〕,它需要世界人民攜起手來,不分種族、不分地域,不分國度、不分民族,齊心協(xié)力共同建設我們的地球家園。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作為我國大家庭中的成員,有義務、也有責任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理論體系的構建做出貢獻,而那些不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反生態(tài)思想則要從生態(tài)文明理論體系中及時剔除。綜上所述,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辯證分析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梳理出其中的反生態(tài)思想,對于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開發(fā)、利用、傳承與創(chuàng)新都有重要意義。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態(tài)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能夠為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而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又為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使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更富有時代特征。
二、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態(tài)思想及其特征
編輯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編輯思想是在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辦報實踐及其思想的影響中形成的。堅持黨性原則、政治性和學術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編輯方針,通俗、生動、簡明、有力的編輯風格是編輯思想的主要內容,通過研究和探討的編輯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導當代編輯的實踐工作,
關鍵詞:;編輯思想;發(fā)展;內容
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宣傳家、編輯家,不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十分重視宣傳工作,親手創(chuàng)辦報刊,經常為報刊、通訊社、電臺撰寫新聞、評論,并在新聞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上作過許多精辟的研究。目前,我們對的編輯活動和編輯思想尚缺乏認真的研究。我認為,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的編輯思想,對于研究我們黨和新中國的編輯出版史,研究和發(fā)展我國編輯出版理論以及繁榮我國的編輯出版事業(y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編輯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條件
從事報刊編輯的活動,是在“‘世界革命’的呼聲大倡,‘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成為時代主題的中開始的。時代社會條件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條件要正確地反映到人們的主觀認識上來,才能為人們所把握。對時代主題的正確認識和敏銳把握,這是我們研究編輯思想形成和發(fā)展時應該抓住的一個主要線索。世界革命的蓬勃發(fā)展有力地促進了人類解放運動的深入展開。世界革命的目的就是促使人類解放,而人類解放思想,又必須通過灌輸,才能進入人們的頭腦。灌輸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是通過刊物廣為宣傳,這就是立志要自辦刊物的重要原因。世界革命和人類解放兩大問題,其實在當時僅是個開頭,直到現在都沒有真正解決,但的確成了當時世界人民努力奮斗以祈求解決的時代主題。所以說世界革命運動的興起,人類解放思想的傳播,是形成編輯思想最早的契機。
編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辦報實踐及其思想的影響。
思想研究思考論文
理論界對思想的研究從來沒有中斷過,產生的理論成果也相當豐碩。但這兩年來,理論界又出現了一種貶低、思想的奇談怪論。此類情況說明,思想的科學定位問題還沒有取得完全的共識,人們還沒有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的科學體系。對此,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談談以下的話題。
一、如何評價與思想
正確評價與思想,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必須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依據。
1、擺正功過是非的位置,正確對待晚年的錯誤
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并為中華民族的振興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使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思想。沒有,“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沒有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148~149頁。)?!爸袊隽?,是我們黨的驕傲,是我們國家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注:《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上冊,22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的偉大功勛永遠不可磨滅。
但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樣,也有缺點和錯誤。晚年的錯誤主要是發(fā)動了“”,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我們在正確評價的偉大功績時,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評他的錯誤,但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要擺正的功過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給同志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301~302頁。),要充分肯定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決不可等量齊觀,更不可本末倒置。晚年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即使在“”中,他作為黨和國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過一些具體錯誤,提出過一些閃光的思想,如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等,維護著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維護著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我們不能因為否定“”而否定在“”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錯誤責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結束后,及時有效地進行了各條戰(zhàn)線上的撥亂反正工作,恢復了正確的政策,糾正了他的錯誤的理論,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黨的事業(yè)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