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18:33: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解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解熱鎮(zhèn)痛藥的不良現象剖析

大病去醫(yī)院,小病去藥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同,而解熱鎮(zhèn)痛藥和一些含有解熱鎮(zhèn)痛藥的感冒藥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藥,而且往往不止一種。但由于很多患者缺乏相應的醫(yī)藥知識,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經常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熱鎮(zhèn)痛藥),錯誤的以為藥量加大能好得快些。孰不知最常用的藥也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熱鎮(zhèn)痛藥的劑量,更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1阿斯匹林是屬于水楊酸類解熱鎮(zhèn)痛藥,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痛覺興奮物質的合成,抑制白細胞活力,并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以產生鎮(zhèn)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huán)氧酶,從而防止凝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劑量是安全的,但過量服用可導致血液PH值下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同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和嘔吐中樞,引起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并因第8對腦神經受刺激而引起耳鳴、耳聾。尤其是兒童應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臟毒性或藥物性肝炎。還可引起腎臟毒性、造血功能障礙等毒性反應。

2對乙酰氨基酚屬于乙酰苯胺類,解熱作用似阿司匹林,但鎮(zhèn)痛作用較弱,無消炎作用,也是常用的解熱藥,絕大部分感冒藥里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長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病病變,甚至還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兒童可能引起支氣管痙攣、鼻炎和蕁麻癥等,因此濕熱兒童患者應禁用。

還有據文獻報道,過量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每日6g,或長期服用將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尤其以肝細胞壞死為常見,10g可導致死亡)。還有服用本品期間不得飲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可加重對肝臟的損害。而我們國家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復方感冒藥多達三十余種,將使臨床醫(yī)生不容易掌控患者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劑量,無意中會導致患者過量服用,尤其是感冒患者為了快些緩解癥狀,自行服用幾種均含對乙酰氨基酚的抗感冒藥,很可能造成嚴重的肝臟毒性。

3去痛片、APC含有氨基比林和非那西?。ù怂幰驯惶蕴瑩煌耆y(tǒng)計,已有多例服用去痛片致死的藥源性事故。還有濫用此藥還可導致腎乳頭癌、腎盂癌和尿路癌癥。據報道,美國20%的慢性間質性腎炎中,5%~9%的終末期腎病是因為濫用解熱鎮(zhèn)痛藥引起的。

4吲哚美辛屬于芳基乙酸類解熱鎮(zhèn)痛藥,是對前列腺素合成有強烈抑制作用的非甾體類消炎,解熱鎮(zhèn)痛藥,也是常用的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本品不良反應更多,常見的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但有時正常劑量服用此類藥品都可能引起出現胃腸道出血、潰瘍和穿孔的不良反應,其風險可能是致命的。同時,本品對造血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對腎臟也有一定的毒性,臨床常見引起血尿、水腫和腎功能不全。同時還會加重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癥狀。

查看全文

小議解熱鎮(zhèn)痛藥在兒科的運用

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藥,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國現有<14周歲的兒童約4億,發(fā)熱是小兒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所以解熱鎮(zhèn)痛藥的合理應用是兒科醫(yī)生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F就解熱鎮(zhèn)痛藥的分類、兒童的生理特點、兒童解熱鎮(zhèn)痛藥的體內代謝特點、合理應用解熱鎮(zhèn)痛藥等問題闡述如下:

1解熱鎮(zhèn)痛藥的分類

本類藥物按結構可分為四大類,水楊酸類、乙酰苯胺類及吡唑酮類和其他有機酸類。作為非處方藥是以解熱或鎮(zhèn)痛為目的。僅限于口服與外用。其活性成分可分為兩類,一類可以單獨應用,另一類僅作為配制復方制劑,不能單獨應用??蓡为殤玫幕钚猿煞职ǎ喊⑺酒チ旨捌溲苌?,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雙氯芬酸(僅限外用),吲哚美辛(僅限外用)。限用于復方,不可以單獨應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異丙氨替比林[1]。

2兒童的生理特點

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生理特點,根據小兒解剖生理特點,可將小兒分為6期:①胎兒期:此期從受精卵形成至小兒出生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兒發(fā)育十分重要的階段,各組織器官處于形成階段,許多藥物可致胎兒的器官損害和胎兒死亡;例如阿司匹林,孕婦大劑量服用可致胎兒畸形,如腦積水、先天性心臟病、軟骨發(fā)育不全、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等,亦可引起胎兒動脈導管早期關閉,還可造成新生兒出血傾向如顱內出血、紫癜、便血,新生兒黃疸加重,低體重。②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時開始至滿28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吲哚美辛(消炎痛)對嬰兒的動脈導管有收縮作用,可導致出生后迅速關閉,產生肺動脈高壓,從而增加了分娩后嬰兒的死亡率,阿司匹林也有類似副作用。所以絕大多數新生兒發(fā)熱選用物理降溫。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③嬰兒期:自胎兒娩出時開始至1周歲之前,此期生長發(fā)育最迅速,但容易患傳染病、感染性和營養(yǎng)性疾??;④幼兒期:自1周歲至滿3周歲之前;嬰幼期是解熱鎮(zhèn)痛藥應用最多的時期。⑤學齡前期:自3周歲至6~7周歲入小學前;⑥學齡期:自6~7周歲至青春期開始之前;⑦青春期[2]。

3兒童解熱鎮(zhèn)痛藥的體內代謝特點

查看全文

金銀花解熱作用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金銀花的解熱作用及中樞電生理解熱機制。方法復制IL1β性發(fā)熱新西蘭兔模型,觀察金銀花的解熱作用,并應用微電極細胞外放電記錄技術觀察金銀花對IL1β作用下POAH溫度敏感神經元放電頻率的影響。結果金銀花對IL1β性發(fā)熱有解熱作用;金銀花能增加IL1β作用下熱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而減少IL1β作用下冷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結論逆轉IL1β引起的溫度敏感神經元放電頻率的改變,可能是金銀花起解熱作用的機制之一。

【關鍵詞】金銀花IL1β解熱室前區(qū)下丘腦前部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ntipyreticeffectandthemechanismofJinyinhua(JYH).MethodsFevermodelsofrabbitswereestablishedbyintravenousinjectionofIL-1β.TheantipyreticactionofJYHwasobserved.ThefiringratesofthermosensitiveneuronsinthePOAHwererecordedbyextracellularmicroelectrodetechnology.Results①JYHobviouslyreducedbodytemperatureoffebrilerabbitsinducedbyIL1β(P<0.01).②Afteri.vinjectionofJYH,thefiringratesofwarm-sensitiveneuronsresponsedtoIL-1βincreasedfrom(3.2±1.6)imp/s(beforei.vinjectionofJYH)to(9.7±4.4)imp/s(P<0.01,n=13).Incontrast,thefiringratesofcold-sensitiveneuronsdecreasedfrom(20.1±5.8)imp/s(beforei.vJYH)to(8.4±2.0)imp/s(P<0.01,n=10).Conclusion①JYHhasobviousantipyreticeffectonIL1βinducedfeverinrabbits.②JYHcanreversethechangesoffiringratesofthermosensitiveneuronstreatedbyIL1βinPOAHandplaysanantipyeticeffectbyincreaseinheatlostanddecreaseinheatproduction.

Keywords:Jinyinhua;IL1β;Antipyretic;POAH

金銀花是重要的清熱解毒中藥,以金銀花為主的復方制劑解熱作用的臨床觀察和藥效學研究很多,但對金銀花是通過何種途徑起解熱作用,其作用靶點和機制究竟如何,至今國內外少見報道。因此,本課題通過采用IL1β復制新西蘭兔發(fā)熱模型,在了解金銀花解熱作用的基礎上,運用玻璃微電極細胞外放電記錄技術來記錄金銀花對IL1β作用下下丘腦溫度敏感神經元放電的影響,以闡明金銀花的中樞解熱電生理機制,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發(fā)熱性疾病解熱機制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藥組方退熱的機制研究;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分退熱的機制研究;中成藥退熱的機制研究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發(fā)熱是一個癥狀,可見于臨床上的諸多疾病、體溫調節(jié)性升高的機制及同時啟動的限制發(fā)熱的機制、桂枝湯、桂枝湯可通過多種途徑起到退熱作用,使發(fā)熱機體解熱、桂枝湯的解熱效應通過干擾蛙皮素受體及其功能起作用、銀翹散、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對呼吸道炎癥有治療作用,并有廣譜抗菌作用、抗病毒退燒飲、抑制LP家兔發(fā)熱同時,也抑制了下丘腦cAMP含量的增多、高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癥、新博柴黃沖劑、痰清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中藥清毒退熱煮散劑、腦熱清(NRQ)口服液、清開靈(QKL)注射液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發(fā)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癥狀,中醫(yī)對于發(fā)熱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而近年來學者們圍繞中醫(yī)藥退熱的機制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本文僅從三個方面將近幾年的研究略作整理歸納,共同探討。

【關鍵詞】中醫(yī)藥退熱退熱機制

發(fā)熱是一個癥狀,可見于臨床上的諸多疾病?,F代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認為,發(fā)熱是在致熱原的作用下,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jié)性體溫升高。目前認為,發(fā)熱時體溫上升的高度是正、負兩種調節(jié)機制相互作用的結果,即體溫調節(jié)性升高的機制及同時啟動的限制發(fā)熱的機制(體溫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稱為熱限)[1]。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對于發(fā)熱性疾病的解熱機制進行了探討,發(fā)現其可在多個環(huán)節(jié)起作用,充分顯示了中醫(yī)藥退熱的優(yōu)越性。作者僅將近幾年的研究從三個方面略作歸納,整理如下。

1中藥組方退熱的機制研究

1.1桂枝湯

查看全文

解熱鎮(zhèn)痛藥的不良反應詮釋

摘要:解熱鎮(zhèn)痛藥的不良反應屬于藥學欄目范疇,屬于非處方用藥,好多感冒患者缺乏相應的醫(yī)藥知識,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經常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熱鎮(zhèn)痛藥)。但常用的藥也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熱鎮(zhèn)痛藥的劑量,更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解熱鎮(zhèn)痛藥感冒藥不良反應

大病去醫(yī)院,小病去藥店,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認同,而解熱鎮(zhèn)痛藥和一些含有解熱鎮(zhèn)痛藥的感冒藥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藥,而且往往不止一種。但由于很多患者缺乏相應的醫(yī)藥知識,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經常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冒藥同時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藥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熱鎮(zhèn)痛藥),錯誤的以為藥量加大能好得快些。

孰不知最常用的藥也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兩種以上的感冒藥同時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熱鎮(zhèn)痛藥的劑量,更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1阿斯匹林是屬于水楊酸類解熱鎮(zhèn)痛藥,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痛覺興奮物質的合成,抑制白細胞活力,并作用于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以產生鎮(zhèn)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huán)氧酶,從而防止凝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劑量是安全的,但過量服用可導致血液PH值下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同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和嘔吐中樞,引起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并因第8對腦神經受刺激而引起耳鳴、耳聾。尤其是兒童應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臟毒性或藥物性肝炎。還可引起腎臟毒性、造血功能障礙等毒性反應。

2對乙酰氨基酚屬于乙酰苯胺類,解熱作用似阿司匹林,但鎮(zhèn)痛作用較弱,無消炎作用,也是常用的解熱藥,絕大部分感冒藥里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或長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病病變,甚至還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兒童可能引起支氣管痙攣、鼻炎和蕁麻癥等,因此濕熱兒童患者應禁用。

查看全文

解熱鎮(zhèn)痛藥的臨床藥理功能分析論文

【關鍵詞】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異位妊娠

【摘要】在臨床上,解熱鎮(zhèn)痛藥是經常應用的。常用的解熱鎮(zhèn)痛藥有水楊酸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安乃近、消炎痛、地塞米松、板藍根等。由于解熱鎮(zhèn)痛藥的解熱和鎮(zhèn)痛作用不盡相同,在應用時注意合理選擇,正確應用。

一、解熱鎮(zhèn)痛藥的作用機理

要掌握和了解發(fā)熱、疼痛得發(fā)生機理以及各種解熱鎮(zhèn)痛藥物的作用特點,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正確合理選用解熱鎮(zhèn)痛藥。

1.1當細菌、病毒或某些炎性分泌物等致熱源作用于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時,使周圍血管收縮,散熱減少,組織氧化分解加速,產熱增加,使體溫上升。解熱鎮(zhèn)痛藥作用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通過血管擴張、出汗等增加散熱,于是使體溫下降。但正常體溫不受解熱鎮(zhèn)痛藥影響。

1.2疼痛的發(fā)生機理則是由于前列腺素、激肽、組織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高滲和低滲溶液、酸性和堿性物質、鉀離子等物質刺激了末梢神經感受器所致。解熱鎮(zhèn)痛藥能對抗這些物質,從而起到止痛、消炎、抗風濕等作用。最近有研究證明,阿司匹林能抑制炎癥區(qū)的前列腺素合成,阻抑末梢神經受體對激肽等化學介質的敏感性,因此能緩解疼痛。它還能夠直接作用于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從而不僅使炎癥所致的疼痛得到緩解,還可以使高熱消退。

查看全文

中醫(yī)藥退熱機制研究論文

【摘要】發(fā)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癥狀,中醫(yī)對于發(fā)熱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而近年來學者們圍繞中醫(yī)藥退熱的機制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本文僅從三個方面將近幾年的研究略作整理歸納,共同探討。

【關鍵詞】中醫(yī)藥退熱退熱機制

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

發(fā)熱是一個癥狀,可見于臨床上的諸多疾病?,F代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認為,發(fā)熱是在致熱原的作用下,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jié)性體溫升高。目前認為,發(fā)熱時體溫上升的高度是正、負兩種調節(jié)機制相互作用的結果,即體溫調節(jié)性升高的機制及同時啟動的限制發(fā)熱的機制(體溫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稱為熱限)[1]。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對于發(fā)熱性疾病的解熱機制進行了探討,發(fā)現其可在多個環(huán)節(jié)起作用,充分顯示了中醫(yī)藥退熱的優(yōu)越性。作者僅將近幾年的研究從三個方面略作歸納,整理如下。

1中藥組方退熱的機制研究

查看全文

中藥診治外感高熱進步研討

近年來外感高熱的研究已成為中醫(yī)科研與臨床研究的熱點。外感高熱包括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隨著廣譜抗生素的泛用,耐藥菌株不斷增加,病毒感染無特效藥,治療中產生了諸多困難,目前來看難以解決。外感發(fā)熱(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常見的中醫(yī)急癥之一.由外感六淫邪毒或溫熱、疫毒所致,以惡寒、發(fā)熱、體溫升高、口渴、脈數等為主要臨床特征,常見于溫病、傷寒發(fā)病過程中,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優(yōu)勢。

1實驗研究

腦熱清口服液(北京市天壇醫(yī)院)的解熱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下丘腦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與釋放…,同時通過促進腹中隔精氨酸加壓素(AVP)釋放兩種途徑發(fā)揮作用。研究還發(fā)現l2腦熱清I-I服液對發(fā)熱家兔血管內皮細胞的分泌功能,起到擴張血管,加快體表散熱.調節(jié)發(fā)熱家兔促凝和抗凝物質的平衡、抑制致熱性細胞因子釋放達到解熱作用。蔣玉風等研究清開靈抑制下丘腦內生致熱原和中樞發(fā)熱介質的生成,促進解熱物質的釋放,可能是清開靈對內毒素性發(fā)熱的重要解熱機制。朱秋雙等以麻黃湯不同配伍對大鼠大腸桿菌懸液致熱大鼠解熱平均最大體溫反應高度的實驗研究表明,四種藥物解熱作用均不明顯,但組成方劑后,效果顯著,證明中藥組方配伍的優(yōu)越性。劉永剛等通過麻黃湯及拆方對中性粒細胞趨化和釋放白三烯的影響的研究發(fā)現,麻黃湯全方在對中性粒細胞趨化和中性粒細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方面明顯高于其拆方組合,并且麻黃、桂枝組合對中性粒細胞趨化和中性粒細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要強于其他組,初步說明麻黃湯中麻黃、桂枝作為君、臣的合理性,而且對各配伍組進行析因分析,表明在沒有桂枝的情況下,其交互作用不明顯:但這種差異還不足夠說明其配伍的規(guī)律,其配伍規(guī)律的合理性有待進一步驗證。楊繼峰等研究表明升降散可以降低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含量,可見其具有抗炎治療作用。張慶宏等以宣肺透表、清熱解毒法為指導原則確立的中藥復方制劑連花清瘟膠囊在抗病毒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張仲海等探討了柴葛清熱顆粒降溫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相關性,實驗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呈量效關系;能明顯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結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對免疫小鼠胸腺萎縮有一定的對抗作用。

2臨床研究

重連口服液由古方蚤休散化裁而來,有蚤休、連翹、射干、黃芩、大青葉、板藍根、甘草組成,臨床研究和基礎實驗研究[9-11].證明本方劑可頓挫高熱,具有有效緩解患者的全身癥狀,縮短病程的作用,總有效率93.34%;可抑制自細胞介素(IL)一8、NO-/NO,一的升高,具有減輕炎癥反應作用,其退熱作用維持作用時間較長,治療前后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變化,急毒試驗均未發(fā)現明顯毒副作用。張銘熙觀察清熱解毒滋陰法治療外感發(fā)熱證的臨床療效,結果清熱解毒養(yǎng)陰法治療外感發(fā)熱證療效優(yōu)于西醫(yī)常規(guī),可縮短發(fā)熱時間。左懷榮使用雙葛退熱合劑治療外感高熱,治療組服雙葛退熱合劑,對照組選用撲熱息痛口服或安痛定肌注,同時加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在體溫癥狀療效方面,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奚肇慶等觀察退熱顆粒對外感發(fā)熱衛(wèi)分證、衛(wèi)氣同病證的退熱療效影響,結果示退熱顆粒治療外感發(fā)熱具有較好退熱療效。劉蘭林等使用升清降濁活血方治療流行性感冒風熱表證發(fā)熱的臨床效果與抗病毒口服液相似,升清降濁活血法是有效的退熱療法。鄭翠娥等[16以退熱合劑治療外感發(fā)熱,方藥組成:柴胡24g,葛根24g,黃芩15g,白芍18g,羌活12g,白芷15g,生石膏24g,肉桂3g,薏苡仁30g,牡丹皮15g,金銀花21g,連翹15g,板藍根24g,玄參20g,甘草6g。諸藥合用,可解表退熱、解毒散火,臨床用之多獲良效。馬永才『1]應用蒿芩清膽湯治療少陽證高熱。刁利紅等[18]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4,JLRb感高熱。李廣文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外感高熱,均取得較好療效。葉成德以解肌清熱飲(石膏、金銀花、大青葉、葛根、貫眾、柴胡、黃芩、連翹、青蒿、生甘草)治療外感高熱166例,總有效率94.57%。鄧旭光等Ⅲ以解熱靈湯(柴胡、葛根、黃芩、羌活、白芷、生石膏、蒼術、青蒿、黃芪、甘草)治療外感高熱56例,總有效率為94.6%。外感高熱表寒里熱證的發(fā)生,其外因是風寒襲表,內因是脾胃功能失調,制方時,在寒溫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礎上,選用蒼術、黃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調和,氣血生化有源,振奮衛(wèi)氣.增加抗病祛邪動力,同時尚可補充汗源,托邪外出。余冬成等用柴胡飲顆粒對風寒外感型發(fā)熱3d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清熱靈顆粒,對主要癥狀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積分值改善程度明顯。

3專藥研究

查看全文

止瀉退熱分散片臨床藥效觀察論文

【摘要】目的對止瀉退熱分散片進行主要藥效學研究,為進一步開發(fā)該藥提供實驗依據。方法通過止瀉實驗,腸功能實驗,解熱實驗考察止瀉退熱分散片的藥理作用。結果止瀉退熱分散片高、中、低劑量都能夠降低腹瀉小鼠的腹瀉指數;能夠減少小鼠小腸推進功能,能夠對抗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的亢進;能夠降低發(fā)熱大鼠的體溫。結論止瀉退熱分散片具有止瀉、抑制腸蠕動、解熱作用。

【關鍵詞】止瀉退熱分散片藥效

前言

止瀉退熱分散片是本實驗室研發(fā)的中藥新藥,主要藥物是黃芩、黃連。本實驗的研究目的是考察該新藥的主要藥理作用,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數據支持。

一、器材

1.1藥物止瀉退熱分散片由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中藥新藥實驗室提供。復方地芬諾酯(焦作市博愛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050524),注射用活性碳(杭州木材廠),羧甲基纖維素(河南省偃師市福興纖維素廠),啤酒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查看全文

小兒用藥研究論文

1兒科用藥常見問題

1.1抗生素的濫用

目前這個問題非常普遍。兒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復雜,其中家長想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再者,門診治療時家長經常點名要抗生素,且越貴越好,醫(yī)生為迎合患兒家長心理,無原則滿足其需要,進而大量使用抗生素[1]。這種濫用首先體現在病原體不明確的濫用。對非感染性疾病如腸痙攣、單純性腹瀉以及一般感冒發(fā)熱兒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別是針對上呼吸道感染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以病毒多見,占90%以上,僅少數為細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繼發(fā)細菌感染[2],但有調查結果報道表示抗菌藥物使用率高達100%[3]。雖然孟黎輝等報道的兒科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概率為71.32%[4],但仍高于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使用抗生素控制在50%以下這一標準[5]。其次,對于小兒腹瀉也存在較多不恰當的抗生素治療。小兒感染性腹瀉62.8%~63.4%為輪狀病毒和腸產毒性桿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減輕癥狀也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易導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藥性,但臨床實際情況中抗生素的應用較為普遍。

1.2解熱鎮(zhèn)痛藥的濫用

發(fā)熱是嬰幼兒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解熱藥是兒科常用藥物。原則上3個月以下的小兒發(fā)熱應慎用解熱藥,在物理降溫無效的情況下可選擇外用栓劑以減少副作用。當前適用于小兒解熱鎮(zhèn)痛藥品種劑型相對較多,撲熱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兒解熱藥中最安全的品種[6]。但在我國已公布的非處方藥目錄中,有近百種抗感冒或解熱鎮(zhèn)痛藥中含有撲熱息痛,除少數為單方制劑外,絕大多數是復方制劑。在非處方消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過推薦劑量使用,甚至把退熱藥當預防性藥用。而有些臨床醫(yī)生,由于對復方制劑成分了解不夠,易造成該藥的重復使用而使藥物使用過量,特別是對3歲以下的小兒,更易造成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器官的損害。

1.3糖皮質激素的濫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