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傳范文

時間:2023-03-30 04:4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陳慶之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沉香樹,是一種熱帶及亞熱帶常綠喬木,為世界少有的珍貴藥用植物。樹皮暗灰色,幾平滑,纖維堅韌。小枝圓柱形,具皺紋,幼時被疏柔毛,后逐漸脫落,無毛或近無毛,時有時無。喜歡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地,丘陵,以及路邊陽處疏林中。

四川地區(qū)注意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亞熱帶常綠喬木生長。此外四川地區(qū)多山地丘陵,降水豐富,熱量充足。

四川地區(qū)的氣候和地形適宜沉香樹生長。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關鍵詞]陽極振打 陰極振打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K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383-01

一.陽極振打位置產(chǎn)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產(chǎn)生的問題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電除塵陽極振打裝置在陽極板的最底部,而陽極板的高度躲在10~15m,盡管在設計上采取種種措施,用以保證振打力的傳遞性能,使振打加速度值能夠均勻分布,達到理想的清灰效果,但實際運行的結果表明:這種振打裝置的布置方法使得陽極板上的粉塵在振打之后的殘余粘附粉塵厚度從下往上逐漸增加,從下部的1mm逐漸增加到最上端的3mm甚至更多,在陽極板長度超過14m時清灰不徹底現(xiàn)象更為明顯,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常在粉塵濃度較高的第一、二電場產(chǎn)生。

2.原因分析

產(chǎn)生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陽極振打裝置的振打錘布置在陽極板的最底部,其振打力和振打加速度值隨陽極板從下向上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削弱,當傳遞到陽極板頂部14m以上高度時,其振打力和振打加速度值已經(jīng)微乎其微,其陽極板表面積附的粉塵層已不能被有效振落。

3.出現(xiàn)問題的后果

陽極板上清灰不徹底不但增大了荷電粉塵放電電阻,而且使實際陰陽極之間距離縮短,導致電場頻閃增加,二次電壓和二次電流下降,除塵效率降低。當閃頻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對應的電場短路報警導致跳閘。對于較長的極板為了達到清灰徹底的目的,通常采用加大振打的速度或縮短振打周期這兩種措施。加大振打加速度,振打力過大會將陽極板下部粉塵擊碎,形成粉塵二次飛揚。過大的振打加速度和縮短振打周期容易使陽極系統(tǒng)和陽極振打裝置產(chǎn)生疲勞損壞,縮短陽極板和陽極振打裝置的壽命。

4.解決辦法

為了改善陽極板面振打力已經(jīng)振打加速度的傳播效果,當陽極板長度超過14m時,陽極板振打裝置可仿造陰極振打裝置分段振打方式,采用兩節(jié)振打裝置同時振打,即在陽極板最底部現(xiàn)有振打裝置的基礎上,在陽極板的中上部安裝一排振打裝置,以實現(xiàn)兩節(jié)振打裝置同時振打的設計思路。由于陽極板振打有效長度的縮短,就可以達到改善陽極板面振打力以及振打加速度的良性傳播效果,實現(xiàn)陽極板面徹底振打清灰的目的。改用兩節(jié)振打裝置后,可以使用較小的振打加速度和較長的振打周期,這樣又能減輕陽極系統(tǒng)和陽極振打裝置的疲勞損壞,從而極大地延長了陽極系統(tǒng)和陽極振打裝置的使用壽命。

二.陰極吊掛防塵罩內(nèi)外壁深度粘結積灰問題及解決辦法

1、產(chǎn)生的問題

絕大多數(shù)電除塵器在機組檢修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陰極吊掛下部的防塵罩內(nèi)外壁存在深度積灰現(xiàn)象,如圖1所示,內(nèi)外壁粉塵厚度可達30mm左右,發(fā)生深度積灰現(xiàn)象后便會在防塵罩內(nèi)外壁粉塵層表面產(chǎn)生爬電現(xiàn)象,造成二次電壓和二次電流下降。

2、原因分析

陰極吊桿與高壓電源相連,吊桿上具有高壓電流,陰極吊掛下部的金屬防塵罩就像一個圓圈形的陽極板,在吊桿與防塵罩之間形成了一個小的電場,陰極吊掛區(qū)域內(nèi)的粉塵被荷電并向防塵罩內(nèi)表面方向移動、沉積。由于陰極吊掛又處于整個電除塵的頂部,粘附的粉塵較細,很難自動脫落,會越級越厚。陰極吊掛下部的防塵罩內(nèi)徑為426.75mm,吊桿的直徑一般為146mm,也就是說在陰極吊掛的正常情況下陰極吊桿與防塵罩內(nèi)壁的間距只有140mm左右,發(fā)生深度積灰現(xiàn)象后使其間距進一步縮短,間距的縮短使防塵罩內(nèi)外比積灰層所受的電位差增大,當電位差增大到一定值時,便在防塵罩內(nèi)外壁粉塵層表面產(chǎn)生爬電現(xiàn)象,造成二次電壓和二次電流下降,導致除塵效果惡化。

3、解決辦法

雖然電除塵的設計廠家也考慮到了陰極吊掛的防塵罩的積灰問題,在陰極吊掛蓋上設計了清灰用的孔,但由于陰極吊掛是安裝在保溫箱內(nèi)部的,想要真正做到徹底清除灰塵很困難,使用廠家也不可能經(jīng)常停機進行清灰。即使每次停機清灰,由于灰塵在防塵罩內(nèi)壁結塊,日積月累直至除塵效率下降。為了克服積灰現(xiàn)象,如圖2所示,在絕緣套管的頂端安裝2-4個脈沖噴頭,脈沖噴頭的入口處安裝一個電磁閥,電磁閥的動作信號來自于每臺電除塵器所設置的一個自動控制裝置,可根據(jù)需要為設定脈沖吹掃時間,以實現(xiàn)各個陰極絕緣套管下部防塵罩的自動吹掃。這樣既減輕了維護的勞動強度,又保證了陰極吊掛的工作狀態(tài)穩(wěn)定,從而提高了電除塵的整體性能。

結合清水川電廠電除塵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引起無法升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絕緣子及防塵罩內(nèi)壁積灰引起爬電現(xiàn)象,因此我們還可以嘗試在防塵罩與電除塵室間加一層隔板,用于阻擋粉塵進入防塵罩。從廠家對本廠所用的電除塵器的特性介紹上我們得知在煙塵中設備并沒有運動部件,所以陰極振打在振打過程中不會使陰極線鋼架與除塵室頂部(即陽極板)產(chǎn)生很大的相對位移。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一種能在溫度達到200°C以上且空氣污濁環(huán)境下能夠耐受7.2kV以上直流電壓的材質對防塵罩進行密封。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防止陰極線與陽極板在最短距離的位置由于粉塵產(chǎn)生爬電現(xiàn)象(如圖3所示)。還可以在陰極線吊桿外表面附著一層絕緣硅橡膠自粘帶。這種材質的特性可以滿足在污濁高溫環(huán)境下耐受7.2KV直流電壓??梢杂行У姆乐沟鯒U表面積灰,抑制陰極連桿與陽極板之間的放電現(xiàn)象。

三.結語:

造成靜電除塵器內(nèi)部短路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電場內(nèi)部積灰嚴重導致陰陽極板間放電間隙過小,所以應對癥下藥,盡可能抑制上述情況的發(fā)生。除此之外,因為清水川電廠采用的是干式靜電除塵器,所以還應保證各個電場內(nèi)部干燥,避免因為電場內(nèi)濕度過大造成積灰現(xiàn)象。高效的除塵效果會對煙氣達標排放創(chuàng)造有利的先決條件,所以應重視靜電除塵器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篇3

當然學術界非宗教界,尤其藏學界一無門派之別,更無門戶之見,王堯先生及其研究成果歷來為海內(nèi)外藏學家并廣及大眾所共享。祝壽晚生中,就有像我這樣的非“嫡傳”弟子,但編外學生的受益程度,也許不下于在場的許多人。王堯先生的重要著述《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吐蕃金石錄》《文史考信集》《文史探微集》一一讀過,還是反復查閱的案頭必備;對他多年來主編的《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和《賢者新宴》等叢刊也多有涉獵。相關內(nèi)容、學識大都轉化為自己的積累,有些已轉述在本人拙著中。此刻,當我為編輯出版這部《賢者新宴――王堯先生八秩華誕藏學論文集》,通讀了兩代學生的論文,不啻一次檢閱的同時,忍不住想要加盟參與愿以編輯手記形式獻上一得之見。這里我不打算羅列先生貢獻,文集中自有再傳弟子任小波悉心整理的《王堯先生論著目錄》,另有陳楠教授由文及人的解讀《王堯先生學術成就評述》,兼有學術性、個性化表達的則有沈衛(wèi)榮教授的《漢藏文史研究的新思路、新成就――從王堯先生的談起》,而其他二十余篇雖屬文論,均可視為向師尊致敬之作。本文標題原擬為“假如沒有王堯”,略嫌唐突,來自祝壽聚會上的一個閃念:假如沒有端坐上首的這位博學而謙和的長者,中國藏學將會怎樣?也許敦煌遺書中吐蕃古藏文文獻的譯注工作將來會有人做,但當下的中國藏學界肯定少了許多風景;在場者也許有人仍會從事藏學,但顯然不會有如此陣容。假如沒有先生,這一天我們不會走到一起正是因為有了,至少這一群人的命運被改變了;至于先生對于當代中國藏學事業(yè)推進的力度和程度,則是顯而易見又是難以量化的。

具體到個體受益人,筆者作為文學轉述者,潛移默化方面且不論,實實在在被植入新作《風化成典――文史故事十五講》中的內(nèi)容,就支撐起吐蕃部分的大半;吐蕃之后還有一些,最突出的一例,是先生在海量藏文史籍中查訪到的南宋少帝趙顯其人蹤跡,讓這個漢地失蹤者以藏傳佛教高僧大譯師面目再現(xiàn)于歷史視野。這些轉述而來的故事為拙著增色出彩,不乏高光部。另有部分內(nèi)容來自先生弟子們的研究領域:從陳慶英先生藏譯漢的《漢藏史集》中擷取了令人拍案驚奇的若干片斷:從陳楠教授對于大慈法王釋迦也失的論著中歸納出大師生平事跡;從謝繼勝教授所經(jīng)營的藏傳佛教藝術研究中獲知了古代內(nèi)地傳播的線索;最后是沈衛(wèi)榮教授在對書稿的審讀中,多有訂正之外,建議將陳寅恪先生所稱譽的“吐蕃玄奘”法成法師單列一節(jié),這位曾在漢藏文化交流史上值得銘記的人物由此熠熠生輝……直接間接得自于先生教益的這一切,不期然體現(xiàn)了一連串的因果和緣分。

僅僅說明對于研究成果的借助是不夠的。令我深受感動和感染的,是王堯先生對于畢生從事之業(yè)的敬重、對干古今人民毫無保留的大愛之情。這一情懷來自深度的了解和理解,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道德基礎,因而格外堅實和博大。以前對于唐蕃時期的藏漢關系,或戰(zhàn)或和僅是一知半解,經(jīng)先生提點,方才得知有激烈沖突的一面,更有空前繁密的文化大交流一面,有那么多具體生動的事例可資佐證:佛經(jīng)的同譯互譯、漢文古籍的藏譯,雙方陣營的互動以及相互投奔……凡此等等,先生的案頭書卷中,自有千軍萬馬,自有文脈奔流,有聲有色,激蕩人心,均為中華民族豈敢忘懷的往事經(jīng)歷。新資源、新材料對于學科進展的作用已是常識,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開創(chuàng)了一門國際敦煌研究即是明證之一。就王堯先生對于吐蕃古藏文文獻包括金石簡牘的譯注一項,就對藏學研究的大步邁進做出了難以估量的卓越貢獻。

藏學應被涵蓋于大國學或日廣義國學之中,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之所以現(xiàn)在才想起需要概念上的確認,是因“國學”一詞沉寂有年,隨著近年間的加熱升溫,一經(jīng)有人琢磨這門“中國的學問”,忽然意識到原有概念的狹義性。通過先生和一大批藏漢各族藏學家們的工作,我們看到大國學原來早有傳統(tǒng),且源遠流長,方塊漢字所體現(xiàn)的以外,至少在唐蕃時代,即有藏文方式的加入,相繼加入的不乏其他文種。近年問,不僅在多所民族院校設立了藏學院系,先生的學生們在中國人民大學、在首都師大也各自創(chuàng)辦了藏學機構,其中漢藏佛學研究中心就設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即是率先垂范的標志性事件。

篇4

關鍵詞:元代郵驛史;區(qū)域性;通史性;郵驛驛路;郵驛專項職能;牌符;出土文書

中圖分類號:K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2)06004908

郵驛是封建統(tǒng)治者控制的一種交通機構,歷朝都十分重視。元代作為第一個非漢族大一統(tǒng)的政權,其郵驛有自己獨特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歷程,與元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民族、文化、法律以及交通密不可分,一直作為蒙元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關注。其研究涉及元代通史性郵驛、元代區(qū)域性郵驛、元代郵驛驛路、元代郵驛專項職能、元代牌符、黑城出土文書等方面。為了使研究者更好地合理利用這些研究成果,本文對相關郵驛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地梳理和歸納總結, 希望能促進元代郵驛史研究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一、元代郵驛史研究狀況回顧

(一)元代通史性郵驛研究

元代郵驛不僅有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而且其興衰與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各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聯(lián)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對元代郵驛的研究首推日本的羽田亨,他在1907年發(fā)表了《蒙古驛傳考》(《東洋協(xié)會調(diào)查部學術報告》第1冊補正版),1937年由何健民翻譯后在《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6卷的3期和4期刊出,連載發(fā)表了其中《元代驛傳雜考》抽印本。該文對永樂大典收錄的站赤資料、元代驛站的管理以及站官、遞鋪和海青牌等問題進行了論述,一直是研究元代郵驛必備的資料。

我國關于元代驛站設立與管理的研究和介紹性文章,較早的是李夢瑛《元站及站赤考釋》,發(fā)表于1944年5月《東方雜志》第40卷第9號,對站及站赤的意義進行了詳盡的考釋。建國后研究元代郵驛較早的有潘念慈《關于元代的驛傳》[1]、黃才庚《元朝驛傳初探》[2]和陳高華《元代的驛站(站赤)》[3],這幾篇文章主要是對元代的驛站和急遞鋪作了全面的介紹。陳得芝、施一揆《“關于元代的驛傳”一文的資料問題》[4],則針對潘念慈的文章在引用資料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孫志平《規(guī)模宏大的元代郵驛》[5],通過對成吉思汗與蒙古站赤、元代驛站的規(guī)模、組織管理等方面的介紹,描述了元代郵驛的宏大規(guī)模。

默書民博士論文《蒙元郵驛研究》[6],上篇對于元代驛站的職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并重點論及驛站的使用和管理,對急遞鋪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下篇則對一些驛站路線進行了具體的考釋,較為清晰。沈乾芳碩士論文《元代站赤研究》[7],通過對蒙元時期站赤的概況、分布,中央政府對站赤及站戶的職能管理、對站戶的影響及站戶的最終消亡,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探討了元代站赤的整個發(fā)展歷程。

葉新民《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時期的驛傳制度》[8],認為成吉思汗時期的驛傳制度還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到了窩闊臺時期,才得到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并對這一時期驛站使用牌符、驛馬以及飲食飼料的規(guī)定作了具體的論述。默書民《大蒙古國驛傳探源》[9],對大蒙古國驛傳在成吉思汗時期的建立進行了推測和研究,指出大蒙古國驛傳是在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傳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窩闊臺時期得到規(guī)范。黨寶海《蒙古察合臺汗國的驛站交通》[10],從察合臺汗國驛站交通的創(chuàng)立、使用情況入手,以畏兀兒地區(qū)為中心,介紹了元朝在當?shù)氐捏A站建設,并以乘驛公文為中心,分析了察合臺汗國驛站的運行特點。黨寶?!睹晒艢J察汗國的驛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傳播的個案研究》[11],對欽察汗國驛站的建立、建設、飲食、住宿等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與欽察汗國有比較廣泛的物質文化交流。默書民《大蒙古國驛傳研究二題》[12],則研究了其驛傳制度的建立和使用,指出蒙元站赤建立中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傳統(tǒng)因素所起的作用,并對大蒙古國時期新汗即位后對驛站的整飭和商人乘驛問題作了討論。

(二)元代區(qū)域性郵驛研究

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政治關注程度、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人口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的不同以及元代行省制度的劃分,決定了元代郵驛有自己獨特的區(qū)域特點,也決定了元代郵驛史區(qū)域性研究的必然。目前所見研究區(qū)域主要以西部各省多見,其他地區(qū)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賈洲杰《河南元代站赤交通及意義》[13],對元代站赤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對河南省在元代時所設的驛站驛路進行了描述,對其興衰變化和路線進行了研究。白曉清《淺談元代黑龍江地區(qū)的站赤》[14],對元代黑龍江地區(qū)站赤的設置及五條驛道和沿途驛站進行了研究,并對站戶及其作用、乘驛的牌符也作了介紹。吳小紅《元代江西驛站及站戶考》[15],從地方史研究的角度,對元代江西驛站的設立、分布以及站戶的數(shù)量等情況進行了論述。瞿大風《有元一代山西地區(qū)的站赤交通》[16],對河東山西的元代站赤設置、驛道路線、驛站管理及其運行困境等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尤其對漠北及西北諸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對后世的交通影響進行了探討;該文也被作者作為一個章節(jié),收入2004年南開大學博士論文《元朝統(tǒng)治下的山西地區(qū)》中。李之勤《熊夢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考》[17],由于《析津志?天下站名》一書,站道次序紊亂、前后不連接、或缺首少尾,又因傳抄中諸多文字訛誤和積時日久、地名更迭,因此特將該書中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進行考訂,以備《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時期》入圖使用。

李之勤《元代陜西行省的驛道和驛站》[18],介紹了元代陜西行省驛道的分布和發(fā)展情況,指出除東通中原和北通河套的路線外,西南聯(lián)系四川、云南的主要驛道,不取以往褒斜、子午、儻路的故道,而選用連云棧道;向西北聯(lián)系河西、青海的主要驛道不取南北兩道,而選用宋金以來新興的長安、平?jīng)觥⑻m州一線,為現(xiàn)今西蘭、川陜公路所沿用。藍勇《元代四川驛站匯釋》[19],在作者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對《經(jīng)世大典?站赤》和《析津志?天下站名》二書中,元代四川盆地及對外交通驛道上的沿途驛站做了考證,以補史志之不明。

涉及西北驛站交通的有田衛(wèi)疆《元代新疆“站赤”研究》[20],該文對元代新疆地區(qū)驛站的設置背景、職責和作用以及其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作了概述,并作為一個章節(jié)收入作者1995年出版的《蒙古時代維吾爾人的社會生活》一書中。地區(qū)在元代設置的站赤,有多位學者撰文考述,洛桑群英、陳慶英《元朝在藏族地區(qū)設置的驛站》[21],蔡志純《元代吐蕃驛站略述》[22],均認為元代在吐蕃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和設置驛站,對于加強和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以及在政治、軍事上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各民族之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祝啟源、陳慶英《元代地方驛站考釋》[23],通過元代在設置驛站的政治背景、驛站的方位和特點,說明元代中央政府總是把加強對的地方管理與治理地方驛站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關于云南地區(qū)的郵驛,方鐵作了系列的研究,《元代云南驛傳的特點及作用試探》、《元代云南驛傳的特點及其作用》[24],對元代云南驛傳的特點及其在云南設置驛傳的作用進行了介紹,探討了元朝的驛傳制度和元代的社會情況?!对颇险境嘣O置考》[25],則根據(jù)《析津志》、《經(jīng)世大典》古籍,對云南行省八條重要驛道及沿途驛站進行了考證。

(三)元代郵驛驛路研究

雖然郵驛驛路研究與交通學的研究密不可分,但是本文只選取專門的驛路研究進行分析。

關于元代郵驛驛路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較早的研究成果是岑仲勉《天山南路元代設驛之今地》,發(fā)表于1948年《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在20世紀后半期,并對元代的郵驛驛路考釋,有了數(shù)量可觀的成果問世。陳得芝《元嶺北行省諸驛道考》[26],對聯(lián)結中原與漠北的帖里干、木鄰兩道進行了考述,并論及和林通往吉利吉思和西域的站道。李云泉《蒙元時期驛站的設立與中西陸路交通的發(fā)展》[27],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對該時期驛站的設立,特別是中西陸路交往的幾條主要通道及其發(fā)展變化作了概括性分析和論述。

80年代以后對元代驛站交通路線的研究考釋更加深入具體。葉新民《元上都的驛站》[28],考察了大都至上都,上都至遼陽行省,上都至嶺北行省的驛路并論及驛站的管理和站戶的情況。臺灣學者袁冀《元王惲驛赴上都行程考釋》[29],對王惲赴上都的行程進行了考釋。此外,很多元代研究書籍也都涉及到了元上都驛站這一內(nèi)容,如陳高華、史衛(wèi)民《元上都》[30],書中的第二章,就兩京之間的三條交通路線考察和路線的維護作了研究。

王、祝培坤《元湖廣行省站道考略》[31],對元代湖廣行省的陸路和水路驛道驛站作了考釋。李之勤《元代川陜間的驛道和驛館》[32],根據(jù)《經(jīng)世大典》《析津志》等古籍,對元代川陜間的驛站名稱和驛路里程進行了具體的研究。胡小鵬《元代甘肅行省諸驛道考》[33],對于元代在甘肅行省設置而史料記載又較模糊的驛道,進行了考釋,該文在2004年被作者胡小鵬收入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北民族文獻與歷史研究》一書中。龐琳《元代入藏驛道考述》[34],就元代在地區(qū)設置驛站的起點及驛站的設置、管理以及入藏驛路的走向作了闡釋和考訂。邵星《蒙元時期內(nèi)蒙古陰山地區(qū)站赤交通概述》[35],對蒙元時期內(nèi)蒙古陰山地區(qū)的站赤交通進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陰山地區(qū)站赤的分布及驛路交通進行了分析研究。

方鐵《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島北部的通道和驛站》[36],通過有關資料,對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島和不緬國、安南、占城、老撾、八百媳婦國的道路及所設置的驛站情況,做了初步的探討。王《元云南行省站道考略》[37],對云南行省的驛道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陳慶江《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廣驛路的變遷》[38],對元初數(shù)十年間,云南通四川、湖廣驛路的較大變遷進行了介紹,當時烏蒙道、建安道、普安道并行,改變了云南以至西南地區(qū)的交通格局,有利于加強云南與中央政府及內(nèi)地的聯(lián)系與交流。

對于東北地區(qū)的驛站和驛路的考述,有郭毅生《元代遼陽省驛道考略》[39],對部分驛站的遺址進行了實際的踏勘,并采用了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其考述詳盡,另參考明代通往奴爾干都指揮使司的驛路,對于元代沒有留下確切地點記載的“狗站”進行了復原。

顏廣文的《元代粵西驛站驛道考略》[40],對元代廣東西部的驛道、驛站加以詳細考證,勾略了元代塔刺海哈驛路開辟的圖景,并對元代各任官員修補粵西驛道、驛站的線路設置、規(guī)模和里程做了總結梳理,分析了其開辟的歷史背景?!对∨d至潮州新驛道的開辟及對贛閩粵三省省界開發(fā)的影響》[41],在詳細考證了新驛道的線路設置、規(guī)模和里程的基礎上,分析了新驛道開辟的原因以及開辟后對潮州區(qū)域中心形成的影響,并評價了新元代網(wǎng)絡的地位。而陳澤芳《南宋蒙元時期潮州古驛道建設的政治功能》[42],除回顧宋代以前和宋代潮州古驛道外,還介紹了蒙元時期中央政府通過潮州古驛道的建設,加強了對偏處嶺東一隅的潮州的統(tǒng)治,也加強了對嶺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這一歷史事件。

(四)元代郵驛專項職能研究

元代驛站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后人對其在傳遞公文、提供驛馬驛船以及供應首思和相關的郵驛法律都有研究涉及,對于站戶生活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李云泉《略論元代驛站的職能》[43],對元代驛站在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作用與影響做了簡要的分析和論述。陳朝云、淮檢利《試論元代官員的乘驛接待制度》[44],對驛站在乘驛官員提供食宿條件、提供驛馬驛船等交通工具、乘驛符牌,通過嚴明的紀律加以約束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亞東?達瓦次仁《淺論元代藏區(qū)的茶馬互市與驛站》[45],探討了元代藏區(qū)的驛站制度及其對中外文明通道――茶馬古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作用。包桂芹《元朝文書驛傳機構簡述》[46],對驛傳組織從性質上分為三類的普通驛站、急遞鋪、海青站等分別加以介紹敘述。丁忱《元代文書驛傳制度述略》[47],對元朝文書驛傳機構站赤、急遞鋪進行了介紹,研究了其公文封裝形式、使用、牌符標記、收況等。邱樹森、默書民《元代官府公文傳輸?shù)膸讉€問題》[48],考察了元代急遞鋪設置的目的、過程,揭示了它與宋、金國舊制的關系,指出道路的選擇以方便文書傳遞為依據(jù),與驛路并不統(tǒng)一,在不通驛的州縣也有傳輸公文的急遞鋪這一設置。

關于站戶的研究有陳高華《論元代的站戶》[49],作者對作為亓代諸色戶計之一的站戶,作了深入細致的考察,該文論及站戶設立的時間、站戶的簽發(fā)、應役,站戶、站官的封建義務以及驛站泛濫造成的嚴重后果等諸多方面,指出站戶的管理和站赤的管理有所不同。另外還有葉新民的《元代統(tǒng)治者對站戶的剝削和壓迫》[50],通過介紹站戶的一般情況、封建義務――供應首思、提供和補買鋪馬,繁重的站役和雜泛的差役而日漸貧困的社會現(xiàn)實,探討了對站戶的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五)元代牌符研究

對元代牌符研究較早的文章應該是日本箭內(nèi)亙的《元朝牌符考》[51],洋洋灑灑對元朝以前的牌符和元朝的牌符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引經(jīng)據(jù)典,尤其對元朝牌符的種類、牌面文字、牌符的佩用以及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同時,對元朝牌符與以前各朝牌符的異同也進行了分析總結,成為研究元朝牌符必讀之作。

我國論及牌符問題的論文較早的應該是丁毅博《元代牌符考》(《中華文史論叢》1963年第4期)。郝蘇民《對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語圓牌的譯釋兼論其意義》[52],對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在廢舊銅器中發(fā)現(xiàn)的一枚元代八思巴蒙古字圓牌進行了介紹、譯釋,并將前人對此類牌符的記述與研究進行了比較觀察,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蔡美彪《元代圓牌兩種考釋》[53],對于60年代揚州、蘭州發(fā)現(xiàn)的二枚圓牌種類、形制、文字、行用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并將做為官底的牌子和遣使的牌子做了區(qū)分,同時還根據(jù)《元典章》的記載指出遣使的海青牌在至元七年以后,已改為蒙古字虎頭圓牌。郝蘇民、劉文性《揚州出土元代圓牌之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再釋讀》[54],在蔡美彪一文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從語言和古文字本身對揚州出土元代圓牌進行再釋讀。

史樹青《成吉思汗圣旨金牌考》[55],對1999年12月河北廊坊發(fā)現(xiàn)的一枚成吉思汗圣旨金牌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論述。包祥《新近在內(nèi)蒙古發(fā)現(xiàn)的元代八思巴蒙古語金質圣牌》[56],對已發(fā)現(xiàn)的元代牌符進行了回顧說明,并對新發(fā)現(xiàn)的索倫金牌,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對其牌面文字進行了蒙古文轉寫并作了漢譯,同時將其與此前發(fā)現(xiàn)的元代牌符進行了比較。李曉菲《元代牌符文獻探微》[57],論述了因為牌符的使用涉及了元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語言文字資料等諸多層面,所以牌符文獻已經(jīng)成為今天研究元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史料。李曉菲《新發(fā)現(xiàn)元代金牌及元代牌符文獻研究》[58],對2000年4月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索倫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元代八思巴金牌及到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元代牌符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并對元代的牌符制度、功用、管理等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陳永志《蒙元時期的牌符》[59],對目前國內(nèi)外發(fā)現(xiàn)的17枚牌符的行使職權范圍、管理機構、牌符淵源及牌符上的文字等進行了具體研究,指出其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是構成中國北方草原地區(qū)游牧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寶?!睹晒诺蹏呐品D―以實物為中心》[60],介紹了在中國、俄國、烏克蘭等國境內(nèi)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13至14世紀蒙古牌符共20面。根據(jù)文獻資料,對這些牌符的制作年代和實際用途進行了研究,指出這些牌符分屬乘驛牌、職官牌、夜禁牌和民間私造牌。照那斯圖《內(nèi)蒙古科右中旗元代夜巡牌考釋》[61],對1985年內(nèi)蒙古科盟右旗發(fā)現(xiàn)的一枚元代夜巡牌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并將其與同類的幾個牌子進行比較,探討了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共同特征。照那斯圖《釋蒙元時期長方形圣旨牌文字》[62],對已發(fā)現(xiàn)的四面回鶻式蒙古文銀質長牌、三面八思巴蒙古語銀質長牌、兩面八思巴蒙古語金質長牌上的文字進行了綜合研究,提出了與以往研究的不同看法。

門巋《論元代的符牌系列――兼論“圣旨金牌”上的漢字之謎》[63],對符牌系列――長形牌、圓形牌以及牌面上的文字、符牌的功能做了具體介紹,并對發(fā)現(xiàn)的元代牌符做了總結,同時還對符牌上漢字編號的來源和意義進行了探討。蔡美彪《葉尼塞州蒙古長牌再釋》[64],對1846年俄國葉尼塞州發(fā)現(xiàn)的蒙古字長牌考察源流,對其使用和佩戴進行了探討,并對牌面蒙古字重加譯釋。齊木德道爾吉《西南大學歷史博物館藏元代蒙古語八思巴文牌符釋讀及其他》[65],在介紹首次發(fā)現(xiàn)的西南大學博物館藏元代八思巴文長牌及圓牌的同時, 對所載八思巴了全面細致的語文學解讀, 重點對元代語詞aldaqu 提出了新的解釋, 進而對元代刑罰專有名詞“按答奚”的音義發(fā)表了新的看法, 最后對西南大學八思巴文銅質長牌和圓牌談了自己的認識。

(六)黑城出土文書研究

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3年和1984年在黑城進行了兩次發(fā)掘, 所得文書3 000余件, 其中漢文文書數(shù)量達到2 200件, 經(jīng)過初步整理, 科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其中收錄漢文文書760余件,涉及軍政、農(nóng)政、驛站等事務,詳盡地勾勒出了元代及北元初期亦集乃路的歷史概貌, 具體而又全面地反映了亦集乃路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狀況, 也成為研究元代站赤必備的參考書之一。

李逸友《黑城文書所見的元代納憐道站赤》[66],利用黑城出土的當時有關驛站使用和供應等記載的文書碎片,對經(jīng)過該地的納憐道站赤作了考釋。陳高華《黑城元代站赤登記簿初探》[67],對《俄藏黑水城文獻》中元代兩件文書進行研討,從而探討元代站赤應情況及河西蒙古宗王的史料,并考證其產(chǎn)生于元代后期。寧夏大學王亞莉先后《黑城文書所見元代兩份整點站赤文書考釋》[68]和《元代亦集乃路“蒙古八站”考釋》[69],前者通過對黑水城發(fā)掘的《至正二十四年整點站赤文卷》中的F116:W578和F116:W570兩件文書進行釋讀,對官員在落卜站整點時采取的措施、背景和文書中存在的很多疑問,作了初步的研究;后者根據(jù)黑城出土文書,對元代納憐道上亦集乃路八個蒙古站赤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設置狀況及構成和地理分布進行了探討。王亞莉在寧夏大學畢業(yè)的碩士論文為《黑城出土元代站赤文書研究》[70]針對亦集乃路提調(diào)站赤、簽補站戶和整點站赤三大問題進行研究,肯定了該路未設急遞鋪這一事實,對站赤反映的民族問題等也有所論及。

杜立暉《黑水城F116:W434元末簽補站戶文書釋疑》[71],對《黑城出土文書(漢文文書卷》中F116:W434文書進行了研討,研究了元末站赤管理機關的運行、站戶簽補和替下站戶、復業(yè)站戶的處理等內(nèi)容。許偉偉《黑城所出收付契文書Y1:W201考釋》[72],對收付契文書Y1:W201中的鋪馬制度、鋪馬出借行為進行分析,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甘肅行省站赤消乏狀況及相關社會面貌。

(七)其他元代郵驛研究文章

上述文字主要是探討郵驛與文化之間研究的聯(lián)系,相對來說,這些研究要弱于唐宋和明清時期。后代對唐宋詩詞與郵驛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值得元代郵驛研究者探索學習。

關春明碩士論文《蒙元驛站信息傳播研究》[73],從傳播學的角度,探討蒙古汗國時期驛站的基本建設和信息傳播情況,剖析了驛站系統(tǒng)的傳播要素、屬性和特點及社會控制,論述了驛站信息傳播對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張俊碩士論文《蒙元驛站與信息傳播》[74],研討了蒙元驛站信息網(wǎng)絡的逐步建立與分布、信息職能及其管理強化和影響因素,以及信息網(wǎng)絡的作用和影響,并對信息網(wǎng)絡的補充――急遞鋪也有所論及。閆俊麗《漫談元代戲曲中的郵驛》[75],指出元代戲曲反映了元代郵驛的種類、建制、功能以及驛吏的生活等種種狀況,反之驛站對于元代戲曲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情節(jié)的開展、矛盾的激化、內(nèi)心世界的展示也有重要的作用。王永梅碩士論文《蒙元時期驛站習俗研究》[76],由導論、蒙元時期驛站概況、驛站習俗與規(guī)則、驛站社會功能、結論構成,其中驛站組織、驛站信息傳達、騎用驛馬等構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習俗;可惜本文由蒙文寫成,對于大多數(shù)研究者來說,只能是望文興嘆了。 默書民《塞外元代驛道及其當代旅游開發(fā)芻議》[77], 指出由于元代皇帝多次往返上都和大都之間,而塞外蒙元驛道又地處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帶,自然風光雄奇秀美,同時又處于政治中心地帶,因而具有歷史遺跡眾多,名勝古跡遍布,文人墨客題詠豐富等優(yōu)勢,并就如何把這些優(yōu)勢和旅游開發(fā)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發(fā)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值得關注。

二、元代郵驛研究之不足與展望

以上分析介紹了元代郵驛史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不僅涵蓋了郵驛研究的諸多方面,而且有學者對元代郵驛的個別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鉆研,甚至進行實地考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結論,這些都是元代郵驛研究值得肯定的。

成果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受到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元代郵驛史的研究與唐宋、明清郵驛史研究而言,相對滯后,有些研究領域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tài)。

其一,元代郵驛史的研究并不平衡。從時間上來說,雖然有葉新民《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時期的驛傳制度》、默書民《大蒙古國驛傳探源》、黨寶海《蒙古欽察汗國的驛站交通》等專家對于早期成吉思汗、窩闊臺時期以及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的驛站交通進行了研究,但聊聊幾篇,相對應洋洋大觀的元代郵驛研究來說,實在有點杯水車薪,這與史料不足有著一定的關系,仍然需要大家多做探討。從空間上來說,無論是對驛站進行研究,還是對各地區(qū)之間的驛路交通進行探討,都偏重于西部各省以及新疆、蒙古等地,而河北、海南、安徽、福建等省份的研究文章很少,這都需要有志于元代郵驛史研究的同好進行不斷的努力。

其二,元代郵驛史的研究,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說缺乏統(tǒng)一性。具體而言就是各地區(qū)郵驛史研究缺乏有效的鏈接,導致了區(qū)域性和時間上的割裂,人們很難在閱讀時,從整體上認知到元代各地區(qū)驛站的繼承、發(fā)展和各自的特點。如白曉清《淺談元代黑龍江地區(qū)的站赤》,對元代黑龍江地區(qū)站赤的設置及五條驛道和沿途驛站進行了研究,并對站戶及其作用、乘驛的牌符也作了介紹,雖然系統(tǒng)全面,但相對而言,每一項內(nèi)容都有待進一步深入,這也是值得學者注意的。

其三,元代郵驛史的研究,與所有古代郵驛史研究一樣,著重于敘述,以古籍中的史料或者某些原始資料堆砌,而缺乏對這些資料的考證、整理和分析,因此難以通過引述的資料線索來歸納總結,得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知。而李之勤《熊夢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考》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對《析津志?天下站名》一書中,江西、江浙行省因為站道次序紊亂、前后不連接、缺首少尾,以及傳抄中諸多文字訛誤和地名更迭等原因造成的站名錯漏進行了具體的考訂,十分難得。

其四,對元代郵驛史的研究,一些細節(jié)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考證和斟酌。元代郵驛研究應以真實為原則,征引的史料必須真實可信,行文的邏輯要嚴謹,得出的結論要科學。綜觀整個元代郵驛史的研究,尤其是區(qū)域性研究,地域觀念和鄉(xiāng)土情節(jié)等主觀色彩比較濃厚,對于史料理解的準確性有待商榷。藍勇《元代四川驛站匯釋》,作者在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對《經(jīng)世大典?站赤》和《析津志?天下站名》二書中,元代四川盆地及對外交通驛道上的沿途驛站做了考證,以補史志之不明。

其五,在元代郵驛的研究中,一些郵驛研究的領域始終沒有或者較少涉及,亟待開拓。比如:元代郵驛物資的運送、驛館的建設等問題還沒有專門的論述;在對區(qū)域通路線和驛站的研究中,多注重對驛路和驛站的考釋,而對驛站路線在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中的作用論述較少,對于驛路交通的變遷也較少論及;對于元代的郵驛制度也沒有充分利用史料進行系統(tǒng)研究,尤其對于元代的急遞鋪制度,還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

針對以上不足,筆者作為一個古代郵驛史研究的愛好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求有助于元代郵驛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發(fā)展。不當之處,也請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同好批評指正。

第一, 研究內(nèi)容需要繼續(xù)深入和擴展。元代郵驛史的研究是一項綜合性強、系統(tǒng)性高的學術工程, 從現(xiàn)階段的研究來看, 蒙元各時期以及各區(qū)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未觸及的領域,或者可進行更深一層的開拓,即便對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值得繼續(xù)深入的空間。只有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比較聯(lián)系并深入擴展, 才能在元代郵驛研究的時間和空間上保持和諧統(tǒng)一。如研究較為深入的四川,可以進行探討的內(nèi)容仍然有很多,比如當?shù)伢A館的建設、接待以及和其他社會制度的關系等。

第二, 研究資料需要繼續(xù)追尋和剖析。郵驛史的研究不應只是史實的陳述和羅列以及現(xiàn)象的簡單描述, 更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從紛雜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線索和規(guī)律,從而向高層次的史論發(fā)展。諸如前述的“黑城出土文書”的相關郵驛研究,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研究體系,其實這樣可供研究的古籍史料還有很多,需要各位學者進行相關挖掘,使其成為研究的“臂膀”。

第三, 研究思維需要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元代郵驛史研究要打破單一型的思維模式, 應從多角度、多層面、多重關系進行創(chuàng)新,以虔誠的史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的史學思維,從多個角度提出設想, 繼而通過科學論證得出新結論、產(chǎn)生新成果,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如默書民《塞外元代驛道及其當代旅游開發(fā)芻議》,就將古代郵驛與當前的旅游開發(fā)結合起來進行探討,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視角獨特。

三、結語

對于元代郵驛史的研究,由于各地、各人的研究視角、側重點不盡相同,其研究成果也各有所異,甚至有時還會有相悖之處,但只要不斷進行閱讀、比較、借鑒,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合理運用古籍圖書、文牘史料,元代郵驛史的研究一定會達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潘念慈.關于元代的驛傳[J].歷史研究,1959(2):5984.

[2]黃才庚.元朝驛傳初探[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4(2):122126.

[3]陳高華.元代的驛站(站赤)[J].文史知識,1985(3):6770.

[4]陳得芝,施一揆.“關于元代的驛傳”一文的資料問題[J].歷史研究,1959(7):5766.

[5]孫志平.規(guī)模宏大的元代郵驛[J].中國郵政,1985(2):2123.

[6]默書民.蒙元郵驛研究[D].廣東:暨南大學,2004.

[7]沈乾芳.元代站赤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5.

[8]葉新民.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時期的驛傳制度[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1981(3):3642.

[9]默書民.大蒙古國驛傳探源[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03,24(1):2023.

[10]黨寶海.蒙古察合臺汗國的驛站交通[J].西域研究,2004(4):1522.

[11]黨寶海.蒙古欽察汗國的驛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傳播的個案研究[EB/OL].(20120413)[20120520].http:///1p-761405754161 31/html.

[12]默書民.大蒙古國驛傳研究二題[J].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2002(15):91100.

[13]賈洲杰.河南元代站赤交通及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5):9398.

[14]白曉清.淺談元代黑龍江地區(qū)的站赤[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3):7981.

[15]吳小紅.元代江西驛站及站戶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33(3):144151.

[16]瞿大風.元朝統(tǒng)治下的山西地區(qū)[D].天津:南開大學,2003:147157.

[17]李之勤,熊夢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1):140147.

[18]李之勤.元代陜西行省的驛道和驛站[J].西北史地,1986(1):19.

[19]藍勇.元代四川驛站匯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4):5360.

[20]田衛(wèi)疆.元代新疆“站赤”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1):3035.

[21]洛桑群英,陳慶英.元朝在藏族地區(qū)設置的驛站[J].西北史地,1984(1):6675.

[22]蔡志純.元代吐蕃驛站略述[J].研究,1984(4):5256.

[23]祝啟源,陳慶英.元代地方驛站考釋[J].民族學院學報,1985(3):2637.

[24]方鐵.元代云南驛傳的特點及作用試探[J].思想戰(zhàn)線,1988(1):6369.

[25]方鐵.元代云南站赤設置考[J].史學論叢,1987(3):6675.

[26]陳得芝.元嶺北行省諸驛道考[G]//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1697.

[27]李云泉.蒙元時期驛站的設立與中西陸路交通的發(fā)展[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1(3):8994.

[28]葉新民.元上都的驛站[J].蒙古史研究,1989(3):8087.

[29]袁冀.元王惲驛赴上都行程考釋[G]//大陸雜志史學叢書大陸雜志社編委會.大陸雜志史學叢書第三輯第三冊:宋遼金元史研究論集.臺灣:大陸雜志社印行,1970:372380.

[30]陳高華,史衛(wèi)民.元上都[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258.

[31]王,祝培坤.元湖廣行省站道考略[J].歷史地理,1983(3):166177.

[32]李之勤.元代川陜間的驛道和驛館[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1):153162.

[33]胡小鵬.元代甘肅行省諸驛道考[J].西北史地,1997(4):4046.

[34]龐琳.元代入藏驛道考述[J].研究,1999(4):4853.

[35]邵星.蒙元時期內(nèi)蒙古陰山地區(qū)站赤交通概述[J].黑龍江史志,2011(5):3637.

[36]方鐵.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島北部的通道和驛站[J].思想戰(zhàn)線,1987(3):7379.

[37]王.元云南行省站道考略[J].歷史地理研究,1990(2):312324.

[38]陳慶江.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廣驛路的變遷[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18(2):142149.

[39]郭毅生.元代遼陽省驛道考略[J].北方論叢,1980(2):8997.

[40]顏廣文.元代粵西驛站驛道考略[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1):2230.

[41]顏廣文.元代隆興至潮州新驛道的開辟及對贛閩粵三省省界開發(fā)的影響[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2):1118.

[42]陳澤芳.南宋蒙元時期潮州古驛道建設的政治功能[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1014.

[43]李云泉.略論元代驛站的職能[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3538.

[44]陳朝云,淮檢利.試論元代官員的乘驛接待制度[J].中州學刊,1997(4):146149.

[45]亞東?達瓦次仁.淺論元代藏區(qū)的茶馬互市與驛站[J].大學學報:漢文版,2007,22(3):3638.

[46]包桂芹.元朝文書驛傳機構簡述[J].歷史檔案,1990(1):126128.

[47]丁忱.元代文書驛傳制度述略[J].文教資料,2000(2):156158.

[48]邱樹森,默書民.元代官府公文傳輸?shù)膸讉€問題[J].河北學刊,2004,24(3):176179.

[49]葉新民.元代統(tǒng)治者對站戶的剝削和壓迫[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4):6576.

[50]陳高華.論元代的站戶[J].元史論叢,1983(2):125144.

[51]箭內(nèi)亙.元朝制度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131186.

[52]郝蘇民.對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語圓牌的譯釋兼論其意義[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1):1020.

[53]蔡美彪.元代圓牌兩種考釋[J].歷史研究,1980(4):698709 .

[54]郝蘇民,劉文性.揚州出土元代圓牌之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再釋讀[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94101.

[55]史樹青.成吉思汗圣旨金牌考[J].收藏家,2000(4):4546.

[56]包祥.新近在內(nèi)蒙古發(fā)現(xiàn)的元代八思巴蒙古語金質圣牌[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2(3):3032.

[57]李曉菲.元代牌符文獻探微[J].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001,39(1):8589.

[58]李曉菲.新發(fā)現(xiàn)元代金牌及元代牌符文獻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3(12):6568.

[59]陳永志.蒙元時期的牌符[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5(1):3037.

[60]黨寶海.蒙古帝國的牌符――以實物為中心[J].歐亞學刊,2004(4):183204.

[61]照那斯圖.內(nèi)蒙古科右中旗元代夜巡牌考釋[J].民族語文,2004(4):1114.

[62]照那斯圖.釋蒙元時期長方形圣旨牌文字[J].民族研究,2007(4):6569.

[63]門巋.論元代的符牌系列――兼論“圣旨金牌”上的漢字之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6):116121.

[64]蔡美彪.葉尼塞州蒙古長牌再釋[J].中華文史論叢,2008(2):126.

[65]齊木德道爾吉.西南大學歷史博物館藏元代蒙古語八思巴文牌符釋讀及其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6):6270.

[66]李逸友.黑城文書所見的元代納憐道站赤[J].文物,1987(7):3640.

[67]陳高華.黑城元代站赤登記簿初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5):4956.

[68]王亞莉.黑城文書所見元代兩份整點站赤文書考釋[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7(1):2732.

[69]王亞莉.元代亦集乃路“蒙古八站”考釋[J].西夏學,2009(4):133138.

[70]王亞莉.黑城出土元代站赤文書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08.

[71]杜立暉.黑水城F116:W434元末簽補站戶文書釋疑[J].寧夏社會科學,2010(4):113117.

[72]許偉偉.黑城所出收付契文書Y1:W201考釋[J].西夏學,2010(6):7578.

[73]關春明.蒙元驛站信息傳播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07.

[74]張俊.蒙元驛站與信息傳播[D].長春:吉林大學,2008.

[75]閆俊麗.漫談元代戲曲中的郵驛[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7(1):2335.

篇5

[卷首寄語]

[本刊專稿]

把握核心環(huán)節(jié)推動武術發(fā)展

――李杰談加快武術發(fā)展步伐問題洪耀(1)

游三亞市學太極拳

――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歡迎您

首屆太極拳健康大會組委會(2)

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印象譚大江(6)

[挖掘整理]

太極“十三硬架”陳慶國(1)

太極八式大架聞宇(1)

武當絕命劍對練(上、中、下)金文俠郭樹璞(2、4、5)

《修真圖》指南:金丹九轉密持法云煙散人(2)

武當松溪派專號游明生趙蓉(3)

武式玉環(huán)樁李兆生(4)

武當玉環(huán)樁李兆生(5)

武當玄門五形拳?拳勢古譜錄(一、二)蔡星生(5、6)

武當真宗丹派功理功法系列:丹道真訣云煙散人(5)

七仙形秘拳1~5高翔(6、7、9、10、11)

七仙門擒拿術(上)高翔(12)

武當混元功云煙散人(6)

伏魔棍1~4李蔭華張金銘(6、7、9、10)

寒山內(nèi)功七式李兆生(7)

武當壬九門武功專號仇保平(8)

武當綿拳(上、下)安在峰(9、11)

武當拳十八式(上、下)蔡星生(10、11)

李式太極拳五星錘精煉套路(1)馬金龍(12)

[太極大觀]

應重視和式太極拳的挖掘與研究任盛旺(1)

太極推手走向“從心所欲”

“所向無敵”之路馬原年(1)

淺說楊式太極府內(nèi)派功法李正(1)

現(xiàn)代太極推手的發(fā)展歷程張山趙順同洪麗(2)

太極推手之我見翟維傳(2)

簡易太極推手四法祝大彤(2)

追根溯源話推手劉嗣傳(2)

班侯拳與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的運行方位王革勛(2)

動靜:習趙堡鄭悟清拳法(趙堡小架)的體會鄭鈞(2)

太極拳分類為好周關華楊培伍(2)

太極行健

――太極拳學的養(yǎng)生觀及

其健身原理(上、中、下)王志遠(2~5)

簡化武當八式太極拳蔡星生(4)

猶龍派太極拳內(nèi)涵初探聞宇(4)

循規(guī)蹈矩遵道而修

――我練太極拳的體會祝大彤(5)

怎樣練好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張?zhí)炀w(5)

學習經(jīng)典?把握本質?練好太極陳鈺驊(5)

太極拳是道教適應社會的最佳產(chǎn)物劉嗣傳(6)

李亦的太極拳論源自趙堡和有祿和定乾(6)

太極拳推手八要素祝大彤(7)

教學生練太極拳的方法于春嶺(7)

談太極拳腳下功夫祝大彤(9)

解“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翟維傳(9)

談楊鑫榮老師太極拳教學特點王玉林(9)

淺談《太極授秘歌》中的“盡性立命”胡克禹(10)

太極拳技擊精妙雜談祝大彤(10)

太極拳“以形制形”的實踐與體會張寶銀(10)

太極元功拳張德學(11)

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通釋王志遠(12)

循經(jīng)太極拳操修原則李兆生(12)

太極“凌空勁”辨析陳惠良(12)

[八卦集錦]

八卦連環(huán)腿實用剖析(下)史明(1)

怎樣學史式八卦掌狄兆龍(6)

淺述五行陰陽八卦學(上、下)張耀忠(7、9)

簡述八卦換手劍黃鑫(7)

淺談八卦掌劉世忠(7)

我識八卦掌12張全亮(9、10)

定勢八卦掌的“三節(jié)”運動特點王玉松(11)

略談八卦掌蕭功卓(11)

八卦散手十八招史明(12)

武當秘傳拳法:八卦掌單貴文(12)

[形意博覽]

秘傳心意六合拳速成練眼法闡秘馬雷石等(1)

形意拳通醫(yī)合道釋疑李金波孫根新(2)

形意拳術本末體用與練法打法李金波(4)

尚氏形意母拳――鷹捉李文彬楊維(5)

形意拳經(jīng)錄(上、下)劉宇(6、7)

尚氏形意五行拳

――劈拳李文彬楊維(7)

河南鄧州秘傳心意六合拳源流馬雷石(9)

秘傳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精解一、二

馬雷石(10、11、12)

[武當論壇]

淺論套路與散打原寶山(1)

本正源清我武方興

――一評《中國武術史》于志鈞(2)

概念不準何以論經(jīng)

――二評《中國武術史》于志鈞(4)

主觀臆斷編史書現(xiàn)代框架造體系

――三評《中國武術史》于志鈞(5)

武舞不分是非難明

――四評《中國武術史》于志鈞(6)

少武當無少林武術真宗何處尋

――五評《中國武術史》于志鈞(7)

這是學術討論嗎

――簡析于志鈞對拙稿的

三篇評論文章12周偉良(7、9)

武術技擊功夫失真失傳緣由分析車星辰(10)

直言散打王武兵(10)

對陳式太極技法體例的批評劉步堯(11)

武術健身的三大內(nèi)涵董如軍周永祥(11)

《中國武術史》的缺憾李師融(11)

王宗岳不是王宗李師融(12)

[武當武話]

史籍中的武人武事陳流沙(1)

顏紫元中傷余洪亮應公開道歉王繼振(1)

太極拳源流別說安子(2)

萬籟聲先生說明了什么路迪民等(4)

對傳說“吳公儀力敗王薌齋”質疑李師融吳鐵榮(5)

天垂法象經(jīng)太古千變?nèi)f化存精神

――第二屆循經(jīng)太極拳高級培訓班側記

鄧巖研路世寧(7)

追根尋源話蔣發(fā)任盛旺(9)

傳統(tǒng)武術應與現(xiàn)代散手結合秦廣文(9)

也談萬籟聲偷襲楊澄甫棉山草(9)

中國武術人物短評司馬平(10)

呼吁舉行武林大賽蔣文(10)

武舞真義顧志君(10)

有感《太極拳源流別說》閆建國(10)

日本《中國武術》專門雜志社

到鄧州考察心意拳崔偉(10)

中南內(nèi)家拳搏擊學院成立陳澤勤(10)

中國傳統(tǒng)跤法李國興(11)

少林武術之根竟在古都安陽岳峰(11)

楊班侯怒打雄縣劉郝金祥郝宏偉(11)

從“怒氣”談起劉洪偉(11)

為弘揚武當拳法奉獻一生

――懷念李天驥老師趙廷銘(12)

王薌齋先生的超越蔣文(12)

話說楊式太極拳郝金祥郝宏偉(12)

[實戰(zhàn)搏擊]

戳腳精趟(中、下)武兵(1、2)

鏢師功夫精選(上、下)張凱(4、5)

傳統(tǒng)實用腿技劉世君(6)

武當玄真十腳搏擊術(上、下)賀春林譚威(7、9)

劉煥軍與他的擊拳道韓慶浩(7)

自然拳破招法(1~3)杜飛虎(10~12)

[名拳薈萃]

軌跡拳學的身法運動舒紅云(1)

自然門刀術杜飛虎(1)

峨嵋派小字莊訣圖說(二、三)朱修林(1、2)

甘鳳池拳法

――紅孩拜觀音胡振國(2、4、5)

峨嵋纏絲拳保宗祁美娟(6)

小九天李正(9)

八極拳五截手雙操

張連富閻長河(10)

八極拳淵源又一說喜平(10)

武當流通門絕學:天罡死穴凌召(11、12)

[練功體會]

循徑求道天助神授(1)

[氣功園地]

俠門坤道筑基功――斷龍秘法李國興(1)

俠門內(nèi)功秘法第二部:周天功李國興(4、5)

俠門內(nèi)功秘法函授解答李國興(5)

道家采日精月華歸己法陳逸思(6、7)

江湖騙術揭秘張胤鋒(6)

淺談修行睡眠功祝華英(7)

王安平與渾圓內(nèi)功張東寶(9)

通“周天”與丹經(jīng)武學李兆生(11)

自然門換氣法馮武(11)

渾圓門宗師王安平先生談內(nèi)環(huán)境修煉黃飛華(12)

八卦吸魂掌邱豐獻(12)

[仙學之門]

張三豐金丹詩二十四首注解(5、6、7)孔德(1、2、4)

張三豐《玄要篇?下》注解(1、2)孔德(5、6)

張三豐丹經(jīng)注解:

《九皇丹經(jīng)?龍虎鉛汞論》孔德(7)

《丹道要旨》十字心法任趙恩(7)

“人天本一”與“天人合一”之異同

――對劉曉東同志的答復孔德(9)

上品丹法與一乘頓法胡章群(9)

中國龍虎山正一道龍虎功修煉法邱宇翔(9)

呂祖百字碑注(上、下)孔德(10、11)

[釋疑解難]

怎樣使后天呼吸向胎息邁進孔德(6)

[張三豐丹經(jīng)注釋]《玄要篇?下》仿古二章孔德(12)

因出偏額頭發(fā)緊、頭痛,怎樣糾治

如何停止這種氣泄孔德(10)

打坐應掌握的要領

――答南寧馬馳原二問孔德(11)

絕癥患者練功有否收益孔德(12)

[玄海窺真]

讀《金華宗旨闡幽問答》領會(31~40)

虛靜(1、2、4~7、9~12)

談內(nèi)丹學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和實踐問題胡孚琛(4、5)

十二經(jīng)絡運行規(guī)律揭秘祝華英(10、11)

陰陽兩界探奧秘文摘(12)

[養(yǎng)生之道]

淺談站樁養(yǎng)生法張桂珍苗運武(1)

“老年病”年輕化及其防治(涂才江)

我國“生活方式病”日趨嚴重

“富貴病”三大成因文摘(1)

四時養(yǎng)生法劉祥(2)

修真之鑰――慧命樁徐金龍(2)

春季攝生要義車星辰(2)

素食是延長壽命的有效方法鄭華金(2)

藥補不如食補,謹防花錢買病(劉芳遠征)

早餐應添點蔬菜(劉訓)(4)

自己動肩肩自愈(常樂)/體內(nèi)垃圾六排法(吳人)

春季宜飲銀芪茶(肖國興)

藥食兼用話櫻桃(胡江清)(4)

濟世良谷話綠豆/站挺胸,坐翹腿

飲啤酒過量影響思維文摘(5)

酷暑當防熱中風/炎夏補鈣正當時文摘(5)

多吃營養(yǎng)藥危害健康/食品添加物有害嗎文摘(5)

用剩下的藥該留?該棄?/小心家具“下”毒文摘(5)

肥胖的簡便療法/中醫(yī)治療細菌痢疾

亞蜜姜瓜治哮喘/藥粥防治老年人便秘

冰糖陳醋治咳喘/補腎藥粥

幫你恢復活力(亞明)/藥補不如食補(施蕾)

叩擊足三里,妙招自身找(羊群)文摘(6)

怎樣治療近視眼孔德(7)

睡前飲奶最宜時/茶水煮飯好陳繼英(7)

夏季防暑祛病食“六瓜”/老年人

早晨三部曲/盛夏談出汗文摘(7)

四時與養(yǎng)生玄光(9)

青少年駝背矯正操誠北(9)

運動――益智健腦的良方蒲昭和(9)

書畫養(yǎng)生法/寫字與養(yǎng)生文摘(9)

書劍參悟話養(yǎng)生胡立忠(10)

扳手指可治心臟病(冰凌)/揉腹健身祛病

補腎強身保健法(朱斌)/秋燥鼻干巧按摩

怎樣解“秋乏”文摘(10)

中老年健生養(yǎng)生法陳訓忠(11)

寬心謠/冬季進補當選紅棗/冬日生活禁忌文摘(11)

簡易健身養(yǎng)生妙法張嶸(12)

梳頭保健養(yǎng)生黃文仁(12)

老子文化思想與養(yǎng)生閻海(12)

[醫(yī)藥驗方]

點穴救急癥劉祥(1)

祛病強身藥酒吳靖(1)

感冒的辨證與簡易治療熊征(2)

中醫(yī)藥美容驗方尚儒彪(2)

中藥浴足療病(孫紅)/花療歌(修生)

四季藥枕消疲勞(陳永)/茶療十方(木子)(4)

涌泉足三里,健身顯功力(張大華)

自我按摩治牙痛(張俞)

慢性腰痛的自我按摩(李國慶)(4)

治療各種頭痛/西瓜的藥用價值

結腸息肉的防治文摘(5)

老年哮喘的家庭簡易療法

呃逆的簡易治療/降壓山楂粥文摘(5)

治傷五驗方黃小瓊(6)

感冒的辨證處方熊征(6)

治療打鼾的方法/蜂膠――

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良藥文摘(6)

老年人怎樣保護腎臟/搖扇健身

五種急癥的家庭對策/茶療高血壓文摘(7)

中醫(yī)治療老年性便秘/治療老慢支的藥膳文摘(7)

網(wǎng)球肘的治療/何為漏肩風

12類疾病患者高校不錄取文摘(7)

武當?shù)泪t(yī)治療高血壓病驗方尚儒彪(9)

療水火燙傷經(jīng)驗神方祝華英(9)

可降血壓的中草藥黃懷(9)

國外戒煙新“招數(shù)”李五洲(9)

跌打傷驗方武兵(10)

武當民間雜驗方姚柏森(11)

橘子的藥用/白果的藥用與食補陳繼培(12)

硬氣功輔助藥方李偉明(12)

[武當縱橫]

第四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隆重召開康戈武(1)

武林故事中的啟示皮治洪(2)

青城派重現(xiàn)青城山

――記青城派武術總館喬遷慶典徐文劍(4)

武當山主峰呈玄龜圖像周鴻猷(4)

吳云青不朽肉身現(xiàn)安陽務真子(4)

李杰答記者問:如何加入國際武聯(lián)

傳統(tǒng)武術委員會武宣(4)

筆墨官司不盡興,真技實戰(zhàn)有新聞

――顏紫元尋于志鈞、王繼振

交手紀實(上、下)龔政吳翩(5、6)

武當山首次發(fā)現(xiàn)記載明代煉丹抱對韓繼斌(5)

武當山麓恐龍蛋化石群揭秘紀昌榮(6)

漫話武當山郵票鄭義明(7)

金庸武俠劇回顧任嫣(7)

鄧州心意六合拳歷代人物小傳馬雷石(9、10、11)

張三豐祠在遼西黑山縣落成張奇(9)

太原、文水兩地的一次太極流張鈺(9)

文化奇葩當春生發(fā)

――回憶初期湖北武術挖整工作陳流沙(10)

任向榮與苗刀武德巍(12)

中國古劍術四法王強(12)

[史海鉤沉]

宋派八卦掌歷史點滴(下)鄭志鴻(1)

流通門武學淵源述真凌召(2)

[武當文苑]

尹喜隱修武當山/陳摶武當修煉文摘(1)

文武同宗道演良工

――李真陽對聯(lián)賞析云煙散人(4)

徐霞客游武當朱道瓊(5)

武當山金頂奇案偵破記梅明康朱江(5)

嬌娥情仇錄(1、2)范克平(7、9)

武林軼事錄(上、下)張峻立(10、11)

絕招柯云(11)

[讀編往來]

相見恨晚武當情朱立忠(2)

[名流風采]

藝高技精黑土地上播太極

――回憶武式太極拳技擊家霍夢魁李新芳(2)

德顯執(zhí)著義度眾生

――記武當龍門派五形養(yǎng)生功

傳人劉德義歐陽真(2)

文魁武舉德藝雙馨

――訪合肥市神行太保武功學校

校長盛吉琛若愚(4)

武當情深

――著名太極拳家劉會峙先生側記朱道瓊(9)

文壇怪杰武林奇才

――程庶人素描魏亦農(nóng)等(10)

[武大夫信箱]

(讀者來信解答)打座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大趾、

次趾間麻木/踝關節(jié)習慣性扭傷的

治療方法/何為跟腱及周圍炎(5)

肩關節(jié)脫位的診斷及腳蹬復位法/腰椎間盤

突出癥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下肢麻木

糖尿病人運動性低血糖的防治(6)

[武當風流]

武當陶翁無為而至郭占柱范學鋒(5)

汲傳統(tǒng)法乳演文武之道

――記武當太乙鐵松派傳人李兆生先生劉澤南(6)

中山梁挺―將武術播撒五大洲趙錫雄(7)

[武當攬勝]

神奇的武當山古建筑群朱道瓊(6、7)

[武當風情]

武當山民間傳統(tǒng)文體活動大觀雨禾佳(9)

呂家河民歌神韻丁力先(9)

武當山民間傳統(tǒng)文體活動:牛抵戰(zhàn)、占方雨禾佳(10)

仰望金頂楊立志(11)

《西游記》中的均州唐蘭才(11)

武當民間文體活動:趕蛋雨稚(11)

武當民間文體活動:繃對/下繃子雨稚(12)

[道教知識]

齋醮施食的宗教涵義周作奎(11)

[武當人物]

臺灣太極拳名師鄭曼青漫憶張章(12)

篇6

關鍵詞:唐朝;吐蕃;甥舅關系

“甥舅”本是形容親屬間的稱謂,將“甥舅關系”用于用于唐朝和吐蕃兩個政權間的關系不僅更加準確的描述兩個主要民族的關系而且還升華了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唐朝和吐蕃的主要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內(nèi)部各民族間都是一家人,用“甥舅”來形容兩個民族間的關系更能體現(xiàn)出民族間的親情。第二,唐朝和吐蕃都屬于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用“甥舅關系”形容兩個政權的關系更能體現(xiàn)兩個政權間的親密關系。

1唐蕃“甥舅關系”的歷史承襲

《后漢書?西羌傳》記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x戎。忍季父n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后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驗殛笈7N,越`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边@是記載有關藏族的最早漢文文獻。根據(jù)文獻記載可以看出藏族的祖先為古羌人,而藏族很早就與中原地區(qū)有著密切交往和聯(lián)系。

在吐蕃政權建立前,與中原地區(qū)始終保持密切聯(lián)系,這最好的證明就是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時所走的道路即唐蕃古道。唐蕃古道起自陜西西安(即唐朝時的都城長安),途經(jīng)甘肅、青海,至拉薩(即吐蕃政權的都城邏些)。在相關史書上并沒有看到文成公主入蕃前唐蕃古道建設的具體記載,也就是說這條古道并不是專為文成公主入蕃而開辟的,而是千百年來往來兩地的人民所探索發(fā)現(xiàn)的,這更加證明了,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一直是緊密的。因此,可以說吐蕃政權與中原地區(qū)的關系并不是吐蕃時期開創(chuàng)的,而是吐蕃政權承襲、發(fā)展、升華了兩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2吐蕃王朝的建立與唐蕃“甥舅關系”的締結

公元633年,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權。634年(唐太宗貞觀八年),松贊干布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遣使馮德遐回訪?!耙娞瞥拐?,松贊干布大悅。聽說突厥及吐谷渾皆與唐聯(lián)姻,得尚唐朝公主,乃遣使隨馮德遐至唐,多赍金寶,奉表求婚。太宗并未答應此事。”而當時傳聞由于吐谷渾的原因唐太宗并未答應,因此松贊干布遷怒于吐谷渾,發(fā)兵攻打吐谷渾以達到向唐朝展示其軍事實力,促成唐蕃聯(lián)姻的目的。

640年大相祿東贊受命至長安獻禮迎親。641年(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松贊干布十分重視這一大事,親率兵至柏海(扎陵湖)迎接。見道宗,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即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筑城邑,立棟宇以居?!蔽某晒魅氩氐乃叩奶妻诺罊M貫中國的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蕃古道有助于聯(lián)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增進民族間的感情,故亦有絲綢之路南路之稱。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聯(lián)姻促進了唐蕃甥舅關系的締結,奠定了地方與中原關系的基礎。文成公主入蕃開啟了吐蕃與唐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的新紀元。

3吐蕃王朝走向興盛與唐蕃“甥舅關系”的確認與深化

繼文成公主唐蕃聯(lián)姻后,金城公主于710年嫁與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唐朝以左衛(wèi)大將軍楊矩為護送使者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唐中宗親自送至始平縣,在那里設帳為金城公主餞行,并命大臣以唐蕃聯(lián)姻為題作詩,將始平縣改稱金城縣。金城公主入蕃不僅使唐蕃甥舅關系得以確認和升華,還促進了唐朝、吐蕃兩地的密切交流。

《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赤德祖贊寫給唐玄宗的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中間為張玄表、李占知等東西兩處先動兵馬,侵抄吐蕃,邊將所以互相征討,迄至今日,遂成釁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識尊卑,豈敢失禮,又緣年小枉被邊將讒構斗亂,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將方足。前數(shù)度使人入朝,皆被邊疆不許,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使人婁眾失力將狀專往,蒙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謹遣論名悉獵及副使押衙將軍浪些紇夜悉獵入朝,奏取進止。兩國事意,悉獵所知。外甥蕃中已處分邊將,不許抄掠,若有漢人來投,便令卻送。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圣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謹奉金胡瓶一,金盤一,金碗一,馬腦一,零羊衫段一,謹充微國之禮。”從吐蕃贊普的信中可以看出在兩位公主和親期間,吐蕃與唐朝雖有摩擦但總體依然以交流為主,唐蕃之間的甥舅關系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認可。

而706年~822年期間的唐蕃之間進行了八次會盟,以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634年至842年,唐朝、吐蕃頻繁通使290多次,其中吐蕃遣使至唐280多次,唐遣使至吐蕃100多次。唐蕃的多次遣使交流以及會盟是對唐蕃“甥舅關系”最有力的詮釋。不僅如此還有唐蕃會盟碑等歷史文物也是有著重要的文化含義,位于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其材質為石制,而對于歷史上的藏族來說有著石崇拜的傳統(tǒng),用石制成的會盟碑更能體現(xiàn)出藏族人民對唐蕃會盟的認可。

4總結

從唐蕃交流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唐蕃甥舅關系的確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生活唐蕃兩地的人民通過不斷的交往、交流促進了兩地關系的建立、發(fā)展和完善。唐蕃甥舅關系不僅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系,更為元朝時期青藏高原地區(qū)正式歸入中國歷史版圖以及藏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打下堅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南朝宋)范曄編撰,后漢書[M],1965年

[2]陳慶英、高淑芬,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后晉)劉d,舊唐書[M],中華書局,1975年

[4]吳逢箴:《論構成唐蕃友好關系的四個因素》,《中國藏學》,1988年3期

[5]恰白?次旦平措(著),何宗英(譯):《以友好為主流的唐蕃關系》,《中國藏學》,2008年第1期

[6]顧祖成:《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總體演進與歸屬的歷史形成》,《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作者簡介:

篇7

2014年底,在縣教育局領導及校領導關心下,我們學校在詹永飛校長的引領下,成功立項市級課題《農(nóng)村小學留守學生寫字指導策略的研究》。多么來之不易呀!因為這是首個真真正正立項且實施的市級課題,因為這表明了上級領導對我們的殷殷期望,因為這凝聚了校領導、老師共同之心血。

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我惶恐不已,因為能力有限。幸運的是,遇到了詹校長和夏主任這樣的領導,遇到了占面雷、畢良華這樣的老師,幸甚至哉!

以下是我對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現(xiàn)狀、內(nèi)容方法以及開題后我們所要做的工作的簡要敘述。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語言文字,因為它具有獨一無二的形體美。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這些書法家之所以名垂千古、名揚中外,皆因為漢字形體之奇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寫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也是其語文基本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長期以來,我們石橋所在的大公圩地區(qū)外出打工者眾多,學校留守學生比例超過半數(shù),留守學生的教育教學已成為一線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留守學生情況特殊,這部分學生的書寫習慣及姿勢已影響到學習興趣,因此我們把留守學生的寫字指導作為研究的重點并帶動全體學生共同提高寫字能力。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發(fā)展留守學生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留守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尤其對本校的校本研修有重大的價值。

2.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不僅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睿智、中華民族的靈魂,更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提高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是對漢字書寫文化的繼承,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弘揚和發(fā)展。

3.規(guī)范漢字的書寫,首先要求學生有正確的姿勢,這對預防小學生的近視、促進他們身體健康成長具有很大作用。

4.認真寫好漢字,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注意力,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和水平。

5.學生書寫水平的整體提高,有利于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二、研究背景(現(xiàn)狀)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字體,它傳達著悠久的中國文化和五千年文明蘊涵,是我們彼此間交際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俗話說:“字如其人?!币皇忠?guī)范美觀的漢字,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書寫能力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據(jù)權威調(diào)查,中國目前留守兒童數(shù)量眾多,80%的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母撫養(yǎng)。我們雖處于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父母為了孩子們能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四處奔波。孩子們只有和祖父母相伴,而耄耋老人只能解決孩子的衣食住行問題,對于孩子的學習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別說指導孩子寫字了。據(jù)我們課題組調(diào)查,目前我校在校生1360人,其中留守學生563人,近乎總人數(shù)的一半。而留守學生的寫字現(xiàn)狀更令人擔憂:留守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寫字習慣差、基本筆畫和書寫規(guī)則錯誤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因此,加強留守學生的寫字指導,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

三、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我們這個課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是:

1.了解留守學生的寫字現(xiàn)狀,分析問題成因。

2.分學段進行寫字指導,編寫各學段留守學生的寫字指導手冊。

3.進行案例分析,形成有效的農(nóng)村留守學生寫字學習指導模式。

4.探索家庭、學校結合的留守學生寫字監(jiān)督指導途徑。

5.開設午間30分鐘課堂,加強指導訓練,培養(yǎng)留守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主要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調(diào)查法、經(jīng)驗總結法、展示評比法、個案研究法。

終于在2015年3月14日進行了開題報告,會上詹校長作了開題報告,縣教研室主任吳祖欣老師、縣教科研負責人陳慶軍老師等專家對開題報告作了認真修改,對往后的課題實施工作作了指導,我們?nèi)珲囗?,收獲頗豐。

往后,我們課題組準備主要做以下工作:

對影響留守學生寫字水平的原因進行分析;分學段開展留守學生寫字指導,編寫各學段留守學生的寫字指導手冊;探索家長、教師、學生三結合的留守學生寫字監(jiān)督指導網(wǎng)絡;開展書法評比展示活動,探索合理的激勵評價機制,培養(yǎng)留守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和興趣;對研究階段的經(jīng)驗、策略進行總結,撰寫論文,形成論文集。

在往后的實施中,詹校長作為這個課題的負責人,猶如輪船上的總指揮,他負責課題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方案的制定等,兢兢業(yè)業(yè),付出了全部心力。夏主任、占面雷老師、畢良華老師也功不可沒,低、中、高學段的三位負責人單開鎖、周小艾、李青三位老師是實施者,他們制訂學段計劃,制訂各種表格,不辭辛勞。

綜上,“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蔽覀冋n題組一定會踏實地做好課題,實實在在提高留守學生的寫字能力,精誠合作,爭取結題。

篇8

謬論一:“大師若真的神通廣大,早就成為國寶,享受高級待遇了,哪里還用得著千方百計地去摳學員幾百幾千元的學雜費、拜師費、小費?”

此論看似有理,實則有些夸張,荒謬在于“享受高級待遇”一詞。請問“高級待遇”是什么概念?于薌齋先生神功蓋世,其弟子李永宗、王斌魁等,哪個不是武功出神人化,他們享受了“高級待遇”嗎?王薌齋晚年在河北省中醫(yī)院推廣“站樁功”時,每月工資60元。王斌魁晚年時是收發(fā)室的臨時工:李永宗先生更是晚景凄涼,含冤而死!王薌齋先生曾有明言:“從來獨抱絕學,為社會謀福利之士,社會鮮有諒解!”“高級待遇”是不能和“高級武功”劃等號的,更不能以是否享受“高級待遇”來判斷某人是否有武功。就是說,享受“高級待遇”的不一定有武功,有武功的不一定能享受高級待遇。

謬論二:“大師的神功經(jīng)過何種權威科研部門檢測、證明?”

我相信,該大師的武功的確沒有經(jīng)過任何部門檢測、證明,原因是:我國并無專門檢測武功的“權威科研部門”。請問韋泉先生,你要“某大師”上哪里去檢測?我倒知道,近十年來,國家推行武術段位制,但主要是針對在編的武術教練(即國家干部指標),民間武術家獲段位的較少。這個“段位”也只是頭銜,沒確待遇。關于文中提到的學雜費、拜師費,在我國,不管你學習哪一門技術,不管你進入哪一所學校,包括小學、幼兒園,你都得先交學雜費。不管你讀小學還是大學,絕對沒有中途退學能退學雜費的!學文如此,學武當然也沒有退學就退學費的理由。試想一下,假如一個中學生因學習成績不好或不想學了,要回家,要求學校退學雜費,會要得回來嗎?

至于學費的多少,因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以我所在的廣西貴港市農(nóng)村小學為例,上個世紀70年代,一名小學生一學期的學雜費僅幾元;而上世紀90年代后,一名小學生一學期學費要二百多元;現(xiàn)在則需要三百元。

謬論三:“大師的神功絕藝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韋泉先生以該大師遇蛇呼救一事否定其武功,是沒有道理的。會捕蛇的不一定會武功,會武功的也不一定會捕蛇?!渡涞裼⑿蹅鳌分械闹懿ú皇且才律邌?!文中說“面對學員的多次質疑發(fā)難,要求演示些小技,大師總是閃爍其詞”。要知道該大師是六十多歲的老先生,他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60歲以后不表演,主要是以養(yǎng)生為主。該大師五十多歲時,我并沒有要求他表演武功,他高興了,便露了一手:雙手一摸我雙腕,我便飛起來撞到墻上。當時只有我們兩人在場。如果每個學生都要求老師露一手,老師怎能應付得過來!韋泉先生文中的“某大師”不愿表演,其實另有原因。

謬論四:“幾個月完全可以掌握的內(nèi)容,讓你幾年還搞不懂”

若練套路,普通人只需幾個月完全可以掌握好幾套??捎行┤g沒有套路,只有不斷下苦功方可精進。以大成拳渾元樁為例,要說學會,10分鐘就可以辦到??蛇@只是“形”,要領悟其中深意,沒有幾年功夫辦不到。

謬論五:“學練此功法,可以說有種瓜得豆的收獲就不錯了!”

韋泉先生以陳慶志等人挑戰(zhàn)南昌大學散手隊失利一事來否定一門武功也是沒有道理的。中國散打隊與泰國泰拳手比賽,如用散手規(guī)則,中國隊大多獲勝;如用泰拳規(guī)則,中國隊則多有敗績??梢妱儇撚幸?guī)則、地點、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一場勝負來判斷一門武功的優(yōu)劣,更不能以一次勝敗來論英雄!

謬論六:“時間長了,才發(fā)覺……不過是普通拳術,那些長年修煉者根本就沒有一個練出神功絕技,反而連大成拳都未練好!”

這段話有兩處錯誤。錯誤一:是把所學武功看作普通拳術。不知韋先生的“普通拳術”是什么概念?錯誤二:“那些長年修煉者根本沒有一個練出神功絕技”。不知韋泉先生是否挨個與那些修煉者切磋過。另外,用大成拳沒練好來評價另一門武功更沒有道理。

謬論七:“那些花了上萬元大價錢和花了幾年時間或更長時間的人,是否學到一流功夫?他們離開山莊后,在社會上憑什么立足、就業(yè)?”

求學不是花了錢和時間就一定能有成就的。武漢市有一位學生,家里花了五十萬元送他出國留學,他卻因學不好英語,三年學業(yè)期滿后,一事無成。西安一位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本科生,因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小販!

可見,要學好武功,必須心誠、敬師、勤奮、持之以恒,還要有耐心,有悟性,缺一不可。就算練成武功絕技,在當今社會要想找份工作也是不容易的!

篇9

下海

2004年5月16日,在四通集團慶祝成立20周年大會上,已經(jīng)69歲的陳春先又見到了創(chuàng)辦《科技之光報》,并多次采訪他的老友齊忠。面對慶祝會上的社會名流和眾多成功企業(yè)家,老人自嘲地說“人老了不中用了,看看在座的各位老板,我是最不行的。”這是這位中關村布道者一生中第一次示弱。兩個月后的8月9日,老人在北京病逝,他生前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家企業(yè)“陳春先工作室”網(wǎng)站的更新時間停留在2004年10月21日。

“中關村第一人”是人們給予陳春先最多的稱呼。1980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的他為了復制美國128公路技術擴散區(qū),進行科研技術轉化,與7名科技人員率先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yè)――“先進技術發(fā)展服務部”,服務部所在的地址為中科院物理所東北角的一間堆積實驗室廢舊物資的小倉庫,主要業(yè)務是為企業(yè)提供技術咨詢??钢敃r科研體制的極大阻力和壓力,在原北京市科協(xié)副主席趙綺秋的數(shù)次幫助下,服務部存活了兩年。直到趙綺秋將服務部的創(chuàng)業(yè)情況寫成內(nèi)參上報中央,獲得中央的認可后,中關村才真正迎來了科技下海的。

到1985年底的短短兩年內(nèi),“兩通兩?!币呀?jīng)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公司。其中最早下海的是“科?!?,由中科院與海淀區(qū)在1983年5月合辦,是民營官辦企業(yè),創(chuàng)建人為中科院物理所的陳慶振;同屬民營官辦的還有1984年掛牌營業(yè)的“信通”,兩者的主要業(yè)務都是采購和銷售微機、漢卡。

“京?!焙汀八耐ā眲t是地道的民營科技公司,“京海”在1983年底成立,它的第一桶金是幫助那些購買了計算機的單位建機房,當時戲稱叫“雞窩”。創(chuàng)建人王洪德是中科院計算所里負責機房建設的工程師;“四通”采用了與當時全國有名的海淀四季青鄉(xiāng)合作,利用私人關系解決了開業(yè)資金和場地問題,它的主要業(yè)務是為科海配套打印機,由于正確地選擇了能打印漢字的日本兄弟牌24針打印機,四通第一年就有了盈利。王輯志就是在這里發(fā)明了四通打字機。 一位親歷過那個時代的IT人這樣描述當初的繁榮:那個時候中關村有一個酒樓,叫宜賓樓,一樓是肯德基,2-5樓全是公司,e世界門口東北方向斜對著科貿(mào),北面就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四通集團。再北面是計算所公司,也就是聯(lián)想的前身。當時的四通集團是四個碩大的銅質招牌,每天下班,一溜的西服在路邊等小車,非常牛。

這些曾經(jīng)輝煌的公司,除了柳傳志創(chuàng)建的聯(lián)想外,現(xiàn)在大多已不復存在。在中關村,只有一棟四通大廈還能讓人偶爾想起當年的激情歲月。在上世紀80年代那個最艱苦的歲月里,陳春先、崔文棟、紀世瀛、劉春城,還有多次為服務部力挽狂瀾的趙綺秋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們或許不是精明的商人,卻是中國PC產(chǎn)業(yè)火種的播種者和培育人。

MC評論:“科技人員走出研究所,遵循科技轉化規(guī)律、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不要國家撥款、不占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jīng)營、依法自主決策”,那是一個陳春先引領的文化人下海的時代。

信心

1985年,盡管“兩海兩通”以及與之附屬的小科技公司已經(jīng)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雛形,但并沒有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電子賣場概念。直到四海市場推出,中國最早的IT賣場雛形出現(xiàn),中關村走向成熟。四海市場在2000年拆除。1983年,政府為減少蔬菜流通中間環(huán)節(jié),四季青公社在今天中關村一號橋西側北四環(huán)路的地方建立T--個超級市場,其實就是個菜市場,面積約300多平米,但僅開了一年就失敗了口當時中關村電子市場一條街剛剛興起,四季青公社就將這個市場從自己經(jīng)營轉為場地出租。兩海、兩通都是曾經(jīng)的租戶。上世紀80年代,市場最興旺的時候,租戶有100多家,面積超過3000平米。一群農(nóng)民最樸實的改變,造就了中國IT賣場的鼻祖,這給當時的電子一條街帶來了信心。1987年下半年,原海淀區(qū)供銷合作社在電子市場一條街內(nèi)建了一棟三層大樓,商家們開始云集于此――它就是海龍的前身。1992年,一個剛從清華土木工程系畢業(yè)的年輕人就在這里用小太陽鍵盤見證了1990年代中關村的盛況。

那一年,在中關村電子市場一條街,人們每天都能看到這樣一位年輕人:他穿著簡樸,講話聲音洪亮,拉著手推車給各家整機商送小太陽鍵盤,因為為人耿直,“每只鍵盤只賺5塊錢”。愛國者馮軍“馮五塊”的綽號就是這樣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關村還沒有DIY,也沒有個人用戶,用戶都是單位,如科研機構、機關、鐵路系統(tǒng)等。對電腦的概念只有286、386,品牌雖然也有,比如IBM、AST和康柏,但也是進散件自己組裝,所以是不是原裝也不一定。一位當年的商戶回憶,“我在中關村門面里坐著,每天都有很多生意。人來人往,像百貨公司?!贝蠹叶紱]有固定的客戶,來看機器的一般都是單位,一次購買幾十臺上百臺。各商家也不殺價,門口用大字牌寫著電腦的價格?!氨热绾HA寫25000元,我可以漲500元賣,我告訴他我用的TDK軟驅,質量好,客戶認同,也不殺價?!?/p>

整機如此,配件卻是有固定客戶的,那就是各整機商家。馮軍當年的小太陽鍵盤就是給聯(lián)想和一些高端商家供貨的。“即便是只賺5塊,價格都比一般的鍵盤貴”,馮軍回憶說,但當時選擇小太陽鍵盤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摔。那陣只有鐵路貨運,貨物裝卸十分野蠻,一般的鍵盤到客戶手中,鍵帽基本都散架了,而小太陽鍵盤防摔,沒事。就這樣,發(fā)展到最后,部分客戶會指定裝機用小太陽鍵盤。堅持換來了以后的成功。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剛取消了計劃經(jīng)濟的憑票供應方式,計劃經(jīng)濟時代不需要做市場,垃圾都能賣出去。因此國人對國產(chǎn)的東西特別沒有信心,改革開放讓崇洋情緒達到了巔峰。PC產(chǎn)品也一樣,小太陽火起來之后,出現(xiàn)了很多仿冒品,為了抵制這種現(xiàn)象,馮軍被迫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品牌――愛國者,這是由“華旗”的英文patriot翻譯過來?!爱敃r這個名字土得掉渣,選擇它一是因為我自信,同時也是因賭氣,看你還仿不仿,還能不能打類似商標的球?!瘪T軍如此詮釋“愛國者”品牌的來由,也因此開始了自有品牌的銷售,直至最后成就了今天的愛國者品牌。那個時代從中關村走出的公司,幾乎都是以這樣“貿(mào)工技”(貿(mào)易工廠技術)的方式起家,當今如日中天的聯(lián)想也是。

MC評論:90年代是中關村由貿(mào)向212轉化最昌盛的時候,由貿(mào)易向制造的轉變給了當時國內(nèi)PC行業(yè)極大的信心,并促成了DIY時代的繁榮。

DIY

DIY這個詞來自我國臺灣省,在1997年

被《微型計算機》引入內(nèi)地,并創(chuàng)造了DIYer一詞,推動了整個中國PC和DIY的發(fā)展和興起。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廣州已經(jīng)開始有了DIY的概念。最早的五山科技街就因此而聞名,在21世紀初之前的那些年,全國的DIY配件幾乎都來自于此,更形成了標桿性的廣州CPU報價。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家大型網(wǎng)絡公司老總的老陳,1992年和他的兩個拍檔在五山科技街2棟開店,靠裝機、炒貨過活。白天從別人那里調(diào)貨來賣,下班前就去各個公司“派錢”,剩下的就是自己賺的。五山科技街的興起源于本地的口岸優(yōu)勢,毗鄰香港,進口、走私的電腦配件都在廣州卸貨,然后分發(fā)到全國各地。在那個年代,電腦配件走私已經(jīng)是公開的秘密,CPU、內(nèi)存基本都是走私貨,渠道信息比中關村要超前15天到1個月,有人從中關村去五山科技街跑一次,背上十塊硬盤,就能發(fā)筆小財。

快速的配件流通在五山科技街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交易形態(tài)――先貨后款。賣家可以先到貨主處提貨,賣出去后再結算,這就是老陳他們所作的“炒貨”和“派錢”。由于那時還沒有形成專門市場,需求大,貨源少,利潤很高,外地人睡在賓館等你的貨,錢就直接打進賬上。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賣不動的情況,貨主與炒貨商家的結算也都很快。一位當年在五山科技街的送貨工回憶,印象最深的是他所供職的公司有一天就達到了100萬元的營業(yè)額。當時是送貨上門,近的地方把裝好的電腦抱著給客人送過去。遠的地方,就找一個人力三輪車,一天要跑十幾趟,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在那個萬元戶都不多的年代,100萬元簡直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由于五山科技街的配件便宜,全國各地的電腦賣場都來這里采購配件,在這里裝一臺電腦利潤可達5000多元,搬到中關村,利潤可以上萬。當時這條全長不過450米的三棟兩層樓平房,集中了250多家兼營機電產(chǎn)品和電腦配件的商鋪。

五山科技街的紅火帶動了整個廣州天河地區(qū)。1994年,太平洋電腦城在石牌西與天河路的交界處矗立,科技街的商戶開始向它轉移。隨后的電腦城幾乎開一家火一家,在天河石牌一帶,最忙碌的是從東莞、佛山、中山等各地前來提貨的經(jīng)銷商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007年前后。

MC評論:如果沒有廣州天河的PC集散地,國內(nèi)DIY的發(fā)展會怎樣?這是一個偽命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內(nèi)地DIY和PC的發(fā)展不會如此迅猛,電腦的普及或許也沒有今天這樣的水平,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你可能用萬元也無法買到一臺個人電腦。

蛻變

2005年元旦,惠普在北京馬甸大中賣場的第一家體驗中心揭幕,現(xiàn)場為消費者進行簽名售機?;顒咏Y束后約十分鐘,一名女性拿著簽名卡讓時任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副總裁的邱秋良簽名,表示剛剛從電腦城那邊轉完,那里的價格比大中高?!叭绻嘘P村和大中的價格一樣,你會在哪買?”“大中,這里我更放心,服務又好?!毕M者毫不遲疑。這一年,對中關村、天河電腦商圈以及中國所有電腦城賣場都是轉折性的一年。家電賣場對IT的入侵,讓以前“買PC到電腦城”已經(jīng)不再是唯一選擇。

同年,馮軍在中關村成立“民族品牌聯(lián)盟委員會”,呼吁中國高科技企業(yè)到國際市場上去“打群架”,因為“日前中國的國際化品牌還很少,靠一兩家企業(yè)單打獨斗是很難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中關村開始由貿(mào)易型的電子賣場向研發(fā)、服務和科技公司孵化以及企業(yè)總部靠攏;此時,南邊的廣州天河5年前就已開始籌劃廣州天河軟件園,向擁有更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軟件領域引導。

篇10

關鍵詞:用者付費;優(yōu)缺點;深入思考

1用者付費釋義

在公共政策領域,用者付費被學者們當作一種政策工具。國內(nèi)著名學者陳慶云認為:使用者付費是稅收作為一種政策工具的創(chuàng)新應用形式,是管制和市場兩種政策工具的結合體。政府不用禁止或限制某種行為,只需設立收費的水平,運用市場力量來控制這種行為的數(shù)量。國內(nèi)著名學者陳振明認為:用者付費是政府對某種物品、服務或行為確定價格,由使用者或行為者支付這種費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付費把價格機制引入到公共服務中來。

根據(jù)上文兩位學者對用者付費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用者付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一是用者付費這一工具的對象是公共產(chǎn)品或公共服務。所謂的公共產(chǎn)品或服務是指那種能夠同時供許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給它的成本與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隨享受它的人數(shù)規(guī)模變化而變化。其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不能使生產(chǎn)和供給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靠個人之間的直接交易不能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一般需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的職責。

二是用者付費是由使用某種物品或服務而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代價,即使用的人要付費,不使用的人則不需要付費。

三是政府在用者付費項目中的作用是設定收費水平并為了保障收費的實現(xiàn)而建立相應的職能機構、設施并配置相應的人員。政府已不是用某些手段或方法直接禁止或限制某種行為。

2用者付費的優(yōu)缺點分析

2.1用者付費的優(yōu)點

(1)能夠克服免費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所導致的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費。免費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往往會導致使用者不珍惜,因為每個人都會從自我利益出發(fā)去思考問題。而用者付費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消費,并收費使得人們消費變得更加理性,這就有利于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節(jié)約。

(2)通過付費制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政府的財政危機。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原理就是政府集中公民或納稅人的財力去做大家都不愿意去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但政府的財力是有限的且用途是廣泛的。在有限的財力下,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或服務往往比較滯后且達不到消費者所需求的水平。用者付費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有效提高公共物品或服務提供的數(shù)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

(3)用者付費可以使價格成為信號燈,使市場機制在公共服務領域得到有效運用。政府通過對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務進行定價來調(diào)節(jié)消費需求者的數(shù)量,使消費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群體與未消費群體之間變得相對公平。

2.2用者付費的缺點

(1)收費水平難以準確確定。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特征就是投資規(guī)模大,投資回收周期長,消費具有非排他性,但它可以被重復使用且使用周期長,使用追加的邊際成本比較低(幾乎接近零)。正是這樣的特征致使對公共物品和服務定價比較困難。如何去準確地對某種公共物品或服務進行定價成為用者付費這一政策工具使用的困惑。

(2)增加了管理成本且管理較為繁雜。政府對公共物品定價就需要有相應的職能機構和人員去實現(xiàn)收費,而且還需要建設相應的控制設施來保障收費機制的運營。這些都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使得很大一部分收費損失,不能有效彌補財政壓力。同時,因為消費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人員不確定且數(shù)量大,這就使得政府的管理比較繁雜,增加了政府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壓力。

(3)用者付費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務具有一段時間后的收益性,這就會使得私人資本參與某些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競爭。因為提供公共物品可以提高企業(yè)形象,并能夠獲得一定的社會權力。在這種狀況下,政府對于某些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控制顯得較為困難。私人資本為了能夠盡量在短期內(nèi)實現(xiàn)投資回報會對公共物品或服務質量產(chǎn)生不利影響,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違背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初衷。

3用者付費的深入思考

用者付費被作為政策的一種工具,其具有它的獨特的優(yōu)點,有助于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但使用這一工具需要解決一些前提問題。作者根據(jù)我國的現(xiàn)實狀況對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1)政府應該首先科學地界定用者付費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圍。西方經(jīng)濟學理論根據(jù)社會產(chǎn)品是否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將物品劃分為四種類型,包括私人物品、純公共物品、公有資源和自然壟斷物品。私人物品收費是很正常的,這是市場的結果;純公共物品既不具有競爭性也不具有排他性,如國防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樣的物品也無法定價,免費提供這樣的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職責;那么政府收費的是公有資源和自然壟斷物品,我們稱之為準公共物品。政府應該根據(jù)其所提供的物品特征,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合理界定用者付費的使用范圍,并以一定的形式確定下來以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力濫用。

(2)用者付費的收費水平確定需要科學化、多元化、合理化?,F(xiàn)代民主理論認為,社會公眾應該廣泛參與社會管理。既然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原理是集合公民的財力來做大家想做而不愿意去做的事,那么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收費水平就應該由多方商議來共同確定,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政府“經(jīng)濟人”這一角色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在用者付費項目上,政府、專家、投資者、社會公眾代表都應該在定價上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行使自己的權利。在某種公共物品或服務投資成本收回后該如何處理收費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政府是不能以盈利為目標的。

(3)需要建立一種制度或機制來約束收費后的資金使用,使所收費用的使用合理化、透明化。一般情況下,用者付費項目的使用周期長以及使用者數(shù)量大的特征使得該項目收費數(shù)額巨大。那么多所收費用的使用監(jiān)控則成為大家所關注的問題。資金只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建立政府的信用,同時保障付費者權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建立收費的使用透明制度,保障資金使用的暢通和合理。

(4)用者付費會使得某些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提供變得有利可圖,這就使得私人資金會進入這些物品和服務提供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為了能夠在短期內(nèi)實現(xiàn)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提供,就會允許私人參與提供,并以協(xié)議的方式確定私人提供這些物品后可以獲得的利益。政府為了實現(xiàn)協(xié)議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可能將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務在一定階段內(nèi)的經(jīng)營權和收益權交給私人,這就會影響公共物品會服務的提供。所以政府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約束機制,規(guī)范私人的運營和收益行為,保障公共物品或服務消費者的利益,因為這些物品的根本是公共物品,是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責。

參考文獻

[1]張康之,李傳軍.公共行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