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fā)三千丈范文

時間:2023-03-24 17:56:47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發(fā)三千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白發(fā)三千丈下一句:緣愁似個長。這是李白最著名的詩篇之一秋浦歌。 劈空而來的第一句:“白發(fā)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說得簡直不近 情理。一個人的頭發(fā),很少有超過他本身的長度的。李白的身度,據(jù)他在《上 韓荊州書》中的自我介紹是:“長不滿七尺”。

2、參照有關(guān)歷史記載,在當時 是個中等個兒。以七尺的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fā),不可能。如果說是每根 頭發(fā)的總和,也從來沒有這種描寫法。單看這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長。因為憂愁而頭發(fā)變白, 這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內(nèi)心愁緒的象征?!熬墶?,因為?!皞€長”,就是這么 長,現(xiàn)在有些地方還有“個長”、“個大”的口語。

3、有形的白發(fā)被無形的愁 緒所替換,具體的事物轉(zhuǎn)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們注意的重點,從“白發(fā)” 而轉(zhuǎn)移到了“三千丈”這個數(shù)目。

4、于是“白發(fā)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為 藝術(shù)的夸張,這句詩就成了絕妙的浪漫主義的構(gòu)思,使人感覺到意趣橫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發(fā),必須對鏡?,F(xiàn)在詩人在清亮的銅鏡里,看到了自 己的蕭蕭白發(fā),知道是由于憂憤深廣所造成。這時有感慨了。于是又進入更離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構(gòu)思:我的滿頭白發(fā),這么多,看來有三千丈了,是 因為心頭有無限的愁絲所造成的。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內(nèi)在情感。雖然它很抽象,但我們的古詩人卻可以把它表達得淋漓盡致,表達得形象可感,讓人讀起來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原來我們心中這種難以言說之情可以有所托,可以如此外化的。那么古詩人是如何把此種感情表達出來的呢?

一、借助特定的意象

意象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xué)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jié)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賦有特殊含義和文學(xué)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意象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物象。像高中課本所學(xué)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里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把“春水”作為抒發(fā)“愁”的特定意象;無獨有偶,杜甫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像李煜的《虞美人》那樣采用了“水”這種意象作為表達“愁”這種感情的載體。賀鑄的《清玉案》里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的“煙草、風絮、梅子雨”就成了抒發(fā)“愁”這種思緒的載體,同樣“如煙如霧的青草、漫天飛揚的風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這三個意象構(gòu)成了三幅漂亮的畫面;李后主的《清平樂》中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也選用了“草”作為舒解愁緒的工具;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我們司空見慣的“白發(fā)”也成為了一種意象;以上所舉的不管是“水”、“白發(fā)”,還是賀梅子的“煙草、風絮、梅子雨”都是特定的意象,而這些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為我們所熟悉的,具體可感的。詩人借助這些特定的形象把心中復(fù)雜抽象的“愁”緒外化成形象生動的東西。

二、借助形象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具有使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形象的特點,詩人善于利用它的特點,把抽象的“愁”具體形象化。像李煜千古傳頌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運用了設(shè)問、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愁”比作“春水”,“愁”是君內(nèi)在的思緒,君有多少愁緒?君的愁緒有多深?我們無從得知,可我們熟悉滾滾的“春水”,滔滔的長江水一望無際,奔騰不息,我們可以從長江水斗量出有多少愁,可以從長江水的奔騰不息丈量出君的愁有多深。君有幾多愁呢?那就是只要長江水不干枯,君的愁就在,只要長江水還在流動,君的愁就不止。賀梅子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運用了設(shè)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只用了一個本體“愁”,連續(xù)運用了 “煙草”、“風絮”、“梅子雨” 多個喻體,而這是比喻修辭當中的博喻。詞人通過這些喻體多角度,全方位地回答了“愁”有幾許:滿城如煙如霧的煙草,漫天飛揚的柳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白居易著名的《賦的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的詩句便可得知青草是年生年長的植物,盡管是放一把野火把它燒光了,但只要吹起了春風,它又開始生長了,并且是越長越旺盛,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言下之意便是說詞人的愁同樣具有野草那般生命力,是堅不可摧的,此句從強度方面闡釋了“愁”之強。又似天空中滿城飄揚的柳絮,此句從數(shù)量方面寫出了“愁”之多;再有把“愁”比作梅子雨,南方到了梅雨季節(jié),雨總是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而且持續(xù)的時間也很長,那么這句就從時間的長度寫出了“愁”之長,究竟要多長時間心中的愁緒才能煙消云散呢?究竟要多長時間心里才能雨過天晴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梅雨天氣結(jié)束了,雨過天清之時便是愁緒了結(jié)之時?!霸娤伞崩畎椎摹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詩人的愁究竟有多長呢?在這里詩人把“愁”比作“白發(fā)”,“白發(fā)”有三千丈那么長,那么“愁”就有三千丈,當然我們都知道“白發(fā)”不可能有三千丈那么長,詩人只是巧妙地運用了夸張的修辭修辭手法,故意夸大,使得讀者更加明白詩人心中的愁緒之長,難以排遣。以上所舉的例子都是運用了常見的修辭手法以達到使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思w更加形象、具體、生動,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詩人的愁情,更深刻地掌握詩歌內(nèi)容的目的。

篇3

很多小學(xué)生都將小升初語文看作非??菰锓ξ兜恼n程,因此備戰(zhàn)小升初語文在他們看來很是困難,有沒有較為簡單的方法呢?下面就教你幾個小技巧輕松備戰(zhàn)小升初語文吧。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趣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詩詞。下面我們就通過“唐詩之最”來記憶一些常見依靠的唐詩。

的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貴的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最快的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難走的路——蜀道難,難以上青天;

最長的頭發(fā)——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最長的一覺——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悻名;

最長的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最難請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篇4

那一抹記憶的沉淀,化不開;那理還亂的情結(jié),解不開;那半本殘章日記,打不開。

那時心還在隨波蕩漾,小舟還在隨風輕飏。我追尋著自己向往的天堂,那時的我還不知道這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奢望,依舊執(zhí)念不泯地追逐這越來越恍惚的夢想。

夜未央,心仍狂,妝鏡旁,白發(fā)三千丈。憶及今日夕陽下,紙鳶飄,向遠方,背影千里長。

眷戀一場紅塵,喚醒一枕香夢,送去一縷青絲,黎明人已逝。昨夜紅燭泣下多少淚,芯終究成灰。

多年以后…

篇5

【關(guān)鍵詞】“頭發(fā)”;隱喻;映射;認知

A Metaphorical Cognitive Study of “Tou Fa” in Chinese

LV Wen-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The metaphorization of body-part terms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think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Tou Fa”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human body. Based on some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volving“Tou Fa” in Chinese as the corpu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Tou Fa”,in the attempt 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and working mechanism.The study further proves that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to observe the objevtive world.

【Key words】“Tou Fa”;Metaphor;Mapping;Cognition

0 引言

Lakoff和Jonhson(1980)出版的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使隱喻從傳統(tǒng)的修飾學(xué)范疇中擺脫出來,從認知語言學(xué)角度,對隱喻進行了深入的闡述,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語言現(xiàn)象,還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束定芳(2000)指出,隱喻是人類將其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用于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

人們在對世界進行認知的過程中都遵循把自己的身體作為衡量外界事物的標準的這一認知規(guī)律。對人體詞的隱喻認知研究也引發(fā)了越來越多認知語言學(xué)家的興趣。眾多認知語言學(xué)者對“頭”、“臉、面”、“手”、“眼”、“心”、“血”、“足”等人體詞從隱喻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李瑛、文旭 2006; 文旭、吳淑瓊2007; 高明樂、朱文俊 2005; 宋來全、?楊忠2011;吳恩鋒2004; 賀燦文2011; 張可、盧衛(wèi)中 2013;)。本文以“頭發(fā)”為例,探討“頭發(fā)”通過隱喻引申出的很多新詞新義,把“頭發(fā)”的隱喻分為向具體域的映射和向抽象域的映射兩個類別。通過分析與“頭發(fā)”有關(guān)的詞匯和句子中的隱喻現(xiàn)象,進一步證明,隱喻不但是一種語言形式, 而且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1 漢語“頭發(fā)”的隱喻認知系統(tǒng)分析

頭發(fā)是人身體的一個部分,在生理上起著保護頭顱的作用。但古往今來,頭發(fā)從不只單單被看作一縷發(fā)絲,它的生命就像它的形態(tài)一樣深植于發(fā)膚,被當作人的外腦以及人的"靈魂"所在,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孔子?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以及“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漢?蘇武《留別妻》)之說。由此可見,人類對“頭發(fā)”的認知分為具體的和抽象的兩個層面,具體的層面是建立在生理學(xué)、醫(yī)學(xué)以及考古學(xué)意義上的,抽象的層面是建立在心理學(xué)、認知語言學(xué)、社會學(xué)等意義上的。本文的論述便歸于后者。

1.1 “頭發(fā)”向具體域的映射

作為人身體的一部分,“頭發(fā)”和人體是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當頭發(fā)作為顯著性的成分出現(xiàn)時,有時候也用來隱喻人或人的整個身體,為轉(zhuǎn)喻。在有些詞語當中“發(fā)”就被用來隱喻人的整個身體,類似的如以下4例所示:

(1)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列子?黃帝》)

(2)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孔子?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

(3)一陣銀鈴般的笑聲傳來,不用看就知道是隔壁家的大辮子回來了。

(4)這個餐館的小平頭非常的勤快,從一大早一直忙到現(xiàn)在,就沒見他休息一下。

在上例的(1)中,“戴發(fā)含齒”的意思是“長著頭發(fā)和牙齒,表示也還是人或如果是人”,在這里,“頭發(fā)”和“牙齒”被作為可以指代人的重要的特征,起著喻指人的作用;在(2)中,“發(fā)膚”被用來隱喻人的整個身體;在(3)和(4)中分別用“大辮子”和“小平頭”來喻指留著這兩種發(fā)型的人。

1.2 “頭發(fā)”向抽象域的映射

1.2.1 以頭發(fā)的變化隱喻年齡

在漢語的時間范疇中,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存在很多用人體部位及其附屬物來表示年齡范疇的現(xiàn)象。如人的頭發(f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一般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發(fā)質(zhì)或式樣,因此,在漢語,特別是古漢語中,人們常用頭發(fā)來隱喻年齡及相應(yīng)年齡的人,用頭發(fā)的不同性狀來隱喻不同的年齡階段,如下例(5)――(14):

(5)忽見一老兒龐眉白發(fā),年約六十已外。(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6)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fā)童顏古無比。(唐?田穎《夢游羅浮》)

(7)宋江看那女童時,但見:朱顏綠發(fā),皓齒明眸。(明?施耐庵《水滸傳》)

(8)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9)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10)燾大怒,謂奇曰:‘我生頭發(fā)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薄端螘?索虜傳》

以上的例(5)、(6)中的“白發(fā)”、“鶴發(fā)”、“黃發(fā)”、“發(fā)禿”和“艾發(fā)”隱喻老年人;(7)、(8)中的“綠發(fā)”、和“束發(fā)”隱喻的是青春年少;而(9)和(10)中的“垂髫”和“生發(fā)”隱喻的是小孩。

1.2.2 以頭發(fā)的變化隱喻情感

為了便于表達和理解如喜怒哀樂等人類情感這樣抽象的概念,人們經(jīng)常運用隱喻這個工具,即運用人類所熟悉的、具體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認知那些復(fù)雜的、抽象的概念。在眾多的情感隱喻中,身體隱喻是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即人們將身體部位作為表達自己喜怒哀樂情感的一種載體,我們這里所探討的運用頭發(fā)的變化來隱喻情感也包含在內(nèi)。

1)以頭發(fā)顏色的變化隱喻憂愁

一般說來,年輕人的頭發(fā)烏黑油亮,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往往白發(fā)蒼蒼。下例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秋浦歌》便形象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現(xiàn)象:

(11)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在以上的詩詞中,“白發(fā)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藝術(shù)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fā),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熬墶?,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fā)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fā),隱喻了內(nèi)心無形的愁緒。如此,詩人通過隱喻的手法進一步加強了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其愁腸百結(jié)難以自解的苦衷。宋代詩人陳與義《傷春》中的“孤臣霜發(fā)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便是引用了李白的這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隱喻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傷時憂國的感情。

2)以頭發(fā)具體行為的變化隱喻情感

人們除了愛用頭發(fā)隱喻憂愁外,也常通過對頭發(fā)的動態(tài)描述來隱喻憤怒或害怕。如人們愛用“頭發(fā)都豎起來了”來表達人生氣或害怕時的反應(yīng)。人在情緒很激動,如生氣的時候,全身處于緊張狀態(tài),神經(jīng)末梢稍微受到刺激就會給肌體傳輸信號,頭皮肌肉收到信號,自然地反應(yīng)就是收縮發(fā)根,頭發(fā)就豎起來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很好地運用了頭發(fā)的這個生理特征,來形象地隱喻人在憤怒、、害怕或氣概豪邁時的反應(yīng)。如下例:

(12)當我看到恐怖電影時,嚇得頭發(fā)都豎起來了。

(13)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聞?wù)吣苛驯{,發(fā)植穿冠。(《淮南子?泰族訓(xùn)》)

(14)公雄心烈眥,壯發(fā)沖冠,按東海之金刀,飛北斗之石箭。(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

在上例中,例(12)用了“豎”來描述頭發(fā)在人極度恐懼下的動作,很好的隱喻了當時人們恐怖之極的復(fù)雜心情;同樣,例(13)中的“發(fā)植穿冠”、通過隱喻生動地刻畫了人們極度憤怒的心情;而例(14)的“壯發(fā)沖冠”也是運用隱喻形象地形容了人們當時雄偉豪邁的氣概。

3)以頭發(fā)的變化隱喻愛情

如著名的香港女歌手梁詠琪《短發(fā)》中的歌詞“我已剪短我的發(fā),剪斷了牽掛,剪一地不被愛的分岔”,在該歌詞中,把頭發(fā)剪短被用來隱喻感情的變故,以形象地刻畫出剪發(fā)人當時的心理掙扎和折磨,但同時又表達出了剪發(fā)人渴望走過情感低谷,開始新的生活的心情。

因此,頭發(fā)有時可用來隱喻堅貞不渝的愛情,如西漢蘇武的《留別妻》中描寫的一樣:“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敖Y(jié)發(fā)”來自于中國古人的婚俗,其象征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jié)同心?!敖Y(jié)發(fā)”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jié)發(fā)”,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jié)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fā)的彩帶,重新梳理頭發(fā)后再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結(jié)發(fā)”,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fā),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又如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所述:“依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fā)。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jié)?!币舱沁@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jié)發(fā)”、“合髻”隱喻夫妻的結(jié)合,甚至特別用來隱喻“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2 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頭發(fā)”不但可以隱喻具體域的事物,也可隱喻抽象域的事物,如感情、政治和風俗等。中國文字充滿了隱喻化的語言,對中國文字、文化的認識過程就是一個學(xué)習、利用隱喻的過程。漢語中有很詞都是借助隱喻構(gòu)成的,隱喻在詞的生成和新的詞義的產(chǎn)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頭發(fā)”的隱喻認知研究在浩瀚的詞匯海洋里不過是滄海一粟,然而我們由此可見隱喻,尤其是身體器官相關(guān)詞匯的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在語言的構(gòu)建中所起的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54.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 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瑛,文旭.從“頭”認知―轉(zhuǎn)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J].外語教學(xué),2006.

[5]文旭,吳淑瓊.英漢“臉、面”詞匯的隱喻認知特點[J].西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6).

[6]高明樂, 朱文俊.漢語“手”和英語“hand”的領(lǐng)域轉(zhuǎn)移比較[J].外語研究,2005(1).

[7]宋來全,楊忠.“Eye”與“眼/目”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對比分析[J].當代外語研究,2011(6).

[8]吳恩鋒.論漢語“心”的隱喻認知系統(tǒng)[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04(6).

篇6

2、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4、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5、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7、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9、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0、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11、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12、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1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5、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16、一簾秋雨,滿城楓葉,孤枕難眠!

17、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

1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9、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篇7

【關(guān)鍵詞】修辭格;夸張;藝術(shù)手法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 A

夸張有兩種。一種是修辭格的夸張,用遠遠超越客觀事實的說法來擴大或縮小事物的某些特征,把話說得張皇鋪飾,給人以突出深刻的印象。另一種是藝術(shù)手法的夸張,它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chǔ),借助想象,對描寫對象的某些特征加以渲染夸大和強調(diào),以加強表達效果。

這兩種夸張,有相似之處:其一,都需要想象;其二,都要對事物的特征進行夸大或縮小的處理;其三,都以生活真實為基礎(chǔ)。

但作為兩種夸張類型,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修辭格的夸張,只出現(xiàn)在句子或句群中,它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某一句或某一句群的表達效果。而作為藝術(shù)手法的夸張,它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全篇的表達效果,因此它體現(xiàn)于藝術(shù)作品的全過程。

作為修辭格的夸張,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直接運用數(shù)字夸張。有夸大,如“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十六字令》三首之一)用“離天三尺三”突出山勢之高峻?!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用“白發(fā)三千丈”突出愁思之深重。有夸小,如“這里的人們?nèi)匀缓薏坏冒岩环志€掰成兩半來花”。用“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突出了人們經(jīng)濟困窘。

(二)超前夸張。如“他酒還沒入口,人早就醉了”。按常理,飲酒后才可能醉,這里把本應(yīng)后出現(xiàn)的事說成先出現(xiàn)的事,使“醉”得到強調(diào)。

(三)借助某些修辭格進行夸張。如“鵝毛般的大雪,從彤云密布的天空飄下來”,借助比喻突出雪花之大。再如“江水沉凝,青山肅立,萬木俯首,星月不移”(柯巖《,你在那里?》)借助擬人、對偶強調(diào)悲哀之甚。

(四)通過描寫、渲染來夸張。如杜甫的《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兩句,意思是蒼白而濕潤的樹干有四十個人合抱那么粗大,青黑色的樹葉伸向天空高達二千尺,渲染了古柏的高大形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有“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之句,來形象東家之子的美。

(五)用強調(diào)句式夸張。如(1)“她那兩顆眼珠油亮油亮的,黑得不能再黑了?!保?)“嗨呀,這小子屬泥鰍的——要多滑有多滑呀!”

夸張,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筆法。高爾基說:“夸張是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作為藝術(shù)手法的夸張,它貫穿于作品的始終。如杜牧的《阿房宮賦》,開篇就運用夸張,“蜀山兀,阿房出”,夸大了建造宮殿用料之多;“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夸大了宮殿建筑面積之廣,氣勢之雄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極言樓閣之多。取得了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即使是在議論中,作者也離不開夸張。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這種藝術(shù)手法的鋪排夸張,使得文筆酣暢淋漓,給人的印象十分突出。

在古今中外的文學(xué)作品中,夸張手法的運用比比皆是。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是夸張;范進的迂腐可笑是夸張;堂?吉訶德不諳時世的騎士精神是夸張;劉備的仁厚、關(guān)羽的忠義、張飛的威猛、諸葛亮的機智也是夸張……

二、修辭格的夸張,除了在文學(xué)作品中常用之外,在其他體裁的文章里也能使用,例如:

(一)“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二)“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保ㄙZ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三)“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保ㄈ毡矩S田汽車公司廣告詞)

例(一)是議論文中的夸張。例(二)是說明文中的夸張。例(三)為廣告詞中的夸張。在議論文、說明文、應(yīng)用文等文體中,恰當?shù)剡\用一些夸張句,可以形象、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意思,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作為藝術(shù)手法的夸張,只能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不可能出現(xiàn)在議論文、說明文、應(yīng)用文等文體中。

三、修辭格的夸張,只能出現(xiàn)在以語言文字為表現(xiàn)形式的文章或文學(xué)作品中,不可能出現(xiàn)在其他藝術(shù)樣式中。而作為藝術(shù)手法的夸張,除了在文學(xué)作品中使用外還能在影視、繪畫、雕塑、音樂、曲藝等藝術(shù)樣式中表現(xiàn)出來。如電影《臥虎藏龍》,其中有一段李慕白在樹林中追逐玉嬌龍的情節(jié),兩人施展輕功,踏葉而行,最后李慕白竟然站在了一條柔軟彎曲的樹枝上。這種無視物理學(xué)的拍攝手法,在觀眾眼里卻顯得極具美感。漫畫《戒煙》,畫一個人決心戒煙,并把煙斗從樓上扔下來。但轉(zhuǎn)瞬間煙癮上來了,當他急忙跑下樓找煙斗時,煙斗尚未落地,這樣的夸張增強了漫畫的諷刺效果和幽默感。

總之,修辭格的夸張和藝術(shù)手法的夸張,兩者既相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我們要學(xué)會正確運用。同時要注意夸張與浮夸的區(qū)別??鋸堃屓嗣黠@感到是夸張,而不是事實。“白發(fā)三千丈”一看就知是夸張,若說“白發(fā)三尺長”就搞不清楚是事實還是夸張了。魯迅先生說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張,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點誠實在里面,使我們立刻知道燕山原來有這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變成笑話了?!?/p>

參考文獻

篇8

如今,我作為英國PPL公司的董事長及首席教授,已厭煩了克隆現(xiàn)代動物,想到外界去采集新的基因,克隆新的生物。

一天夜晚,我和同事一起坐著時光穿越器來到了古代中國??匆娏艘粋€十分眼熟的人,在目光下借酒銷愁,細看原來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先生。“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蒼天啊……”酒杯一舉,李白撲在桌上鼾聲如雷。我和同事眼睛一亮,“何不克隆個李白呢?”

馬上動工,我們進行隱形開腦手術(shù)。在手術(shù)過程中,李白不斷說著夢話:“我是天才,我是忠臣,我要和平,不要金錢,呼??”經(jīng)過十分鐘開腦手術(shù),我們成功獲取了李白的基因和腦細胞。

回到現(xiàn)代,我們經(jīng)過精心準備,一起克隆李白。不到一天時間,一個活生生的李白站在我們面前。不知怎么的,我的那些外國同事十分崇拜李白,連忙準備文房四寶讓李白簽名,李白似乎樂意,拿起毛筆,一絲不茍寫了“李白”兩個大字。

李白的出現(xiàn)震動了全世界,我和同事們也被評為“最佳克隆科學(xué)家”,李白也被博物館請去當了“標本”。

篇9

老人家點將點到“頭發(fā)”去了—當然,“白發(fā)三千丈”一語即使是我“說”的,也是背誦李白詩而已。對他來說,自然沒問題,一頭銀發(fā)長得絕不抱歉。但于我形勢不妙,連忙給他寫信,信中有這么一段:“大作和我有關(guān),受寵若驚。劉荒田倘在新詩史或文學(xué)史上留下一星半點痕跡,最大的可能便是因為名字上了您的這首詩。不過,連帶有一問題:‘頭發(fā)是智慧的象征’,對您完全貼切—一頭銀發(fā)真羨煞人??墒俏业念^發(fā)日漸稀疏,牛山濯濯的景觀在數(shù)年后肯定呈現(xiàn),這本來不是問題,我才不在乎呢,禿了正好省下洗發(fā)精和染發(fā)劑的開銷??墒牵鶕?jù)您的詩,我的智慧不得不一路少下去,這可一點也不好玩。人老了,就該像您,憑智慧過日子。您可否另寫一首,贈我一點外快,諸如 ‘皺紋是智慧的象征’, ‘老花眼是智慧的象征’,使我的 ‘智慧’愈演愈烈,這該不算難事吧?”

很快就收到紀弦老人的新作和復(fù)信。果然另贈我一首,雖然不是詠嘆皺紋或者老花眼。他在詩中提到的“優(yōu)勝美地的松鼠”,是我從前一首短詩詠嘆過的,紀老為文評介過,事隔10多年,仍記得一清二楚,多厲害!那陣子,臺灣的剛剛在演說中,引用紀老的一首詩作為主調(diào)。但紀老沒當成榮耀,提也不提。詩題是《贈詩人劉荒田》:什么是“屬詩的”, / 什么是“屬散文的”, / 你知我知,/ 有些人未必知。// 他們把“散文的酒”/ 裝在“詩的瓶子”里了,多么可笑!// 而當優(yōu)勝美地的松鼠,/ 人模人樣地直立起來,/ 那些假洋鬼子 / 連看都不看它一眼/就走了。// 于是我們舉杯喝采,/ 說荒田硬是了得。//

詩齡超過70年的詩人,像21歲做讓張愛玲擊節(jié)贊嘆的《脫襪吟》時一般純真,像24歲做不朽之作《戀人之目》時一般熱烈,像39歲做經(jīng)典情詩《你的名字》時一般多情。我讀罷只有慚愧的份—沒認真做詩好多年了。

2005年中秋近時,紀老給我來信。他果然把我在春天的請求放在心上:“我一直在想寫一首關(guān)于額部皺紋的詩。至今尚無法得句。但有一點可以向你報告,今天早上,我對鏡細數(shù),我的額紋已有七條。請你也數(shù)數(shù)看,現(xiàn)在有了幾條,快點來信,說不定可以給我一些靈感……”

我馬上回了信:

“親愛的路老師(注,紀弦原名路逾):

您額上皺紋就這么多?盡管在 ‘七條’下加了著重號,仍舊不算優(yōu)勝。我呢,詩做不過你,但皺紋肯定贏了你。不用對鏡,我也知道臉上的皺紋,不但跑不掉,而且與時俱進,早已不只七條。

七條皺紋,怎么分配?實在是難題。一條記載大陸時期的坎坷命途,一條記載臺灣時期的疊疊關(guān)山,一條記載美西時期的曉霧夕照,一條記載過了 ‘月光巖婚’(結(jié)婚70周年)的鶼鰈情深,一條記載貫穿畢生的詩歌之路,一條記載海波一般的鄉(xiāng)愁,一條記載 ‘蜜兒不來’(Millbrae ,紀老所居住的城市,紀弦老人故意譯得荒蕪,其實此地繁花照眼,風景甚佳—作者注)的散淡晚景……

記不完呢!你投在詩之國度那檳榔樹一般的影子,你那狼一般嗥叫在詩之高原的聲線,該錄入哪一根皺紋?

92歲的人,才7條!老師老師,怎么辦?待百歲以后,多長幾條再動筆吧!”

信寄出后卻想及,憑每天對鏡所得的囫圇印象,便說自家皺紋超過七條,心里不大踏實。遂進浴室,對鏡研究因老得一塌糊涂而很少認真清點的面子,結(jié)論是:額紋,即抬頭紋,粗大的有四條,旁邊細紋無數(shù)。原來,臉變成了河涌密布的土地,怪不得光陰流失這般迅捷。紀老自稱抬頭紋七條,不知把“支流”算上沒有?若沒有,這一局我贏不了他。但我不服氣。

篇10

岳飛一生的追求是一種壯烈的紅,沉重的紅,凝重的紅,馳騁于三十功名塵與土之間,從未放棄對祖國的一片忠心。

屈原的追求是圣潔的白,放棄了在楚懷面前爭寵的機會,揮一揮就衣袖,離開了朝庭,但從他的眼神中卻可以看到他的一顆愛國之心,而他卻堅守了自己”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的圣潔之樹。

李白的追求是青色的,這種青比綠更蒼翠?!卑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他離開塵世,去追求一種寧靜以求內(nèi)心的安逸的詩仙般的生活。

凡高的追求是金黃色的,面對一間畫室,他用絢麗的畫筆畫出了金黃的向日葵,以此來抒發(fā)他對世俗的感慨之情。

魯迅的追求是黑色的,他在黑暗中摸索,尋找。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在極力地拯救麻木不仁的勞動人民……

他們的追求讓我們敬畏,他們的追求讓我們發(fā)現(xiàn)更多的色彩,這種色彩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為了個陌生人,他在巨浪中拼搏,把人救起后,又悄然回到人群中,他就是救人英雄魏青剛。

他把時間留給了孩子們,他曾經(jīng)用舞臺構(gòu)筑課堂,在病魔面前他坦然面對,從未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他就是讓人敬佩的叢飛。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提著箱子行醫(yī)在田壟間,一間破爛的小屋,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yī)院,她不是遷徙的候鳥,而是照亮苗鄉(xiāng)的月亮---李春燕。

從古至今,不管是名人也好,平凡人也罷。他們的追求無時無刻不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一個人在世上,我們不應(yīng)該只滿足于對物質(zhì)的追求,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高于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