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雖有名馬范文
時間:2023-04-07 16:2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雖有名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此文中,韓愈首先點題:先有伯樂,后有千里馬。這就與常人的觀點不同。通常以為,就是伯樂沒有,千里馬不是還在那兒嗎?何況伯樂是人,與馬何干?而韓愈的觀點就是: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哪怕千里馬就在眼前!
論點一出,你要以理服人呀!所以韓愈舉例說明:沒有被相中的千里馬,只能在“奴隸人”手中受辱,只能死在馬槽之內(nèi)——誰知道你是千里馬?
然后再舉例:由于不知道你是千里馬,所以就不按千里馬來使用,你千里馬再好,表現(xiàn)不出來,無用!于是,也不按千里馬的標準來喂養(yǎng),千里馬的才能就更加湮沒不為人知了。這時,吃不飽的千里馬和一般的馬相比也無什么出眾之處,于是更加悲慘了。
韓愈最后又舉例:千里馬不服呀,于是“鳴”——叫呀——我是千里馬!可是,由于沒有伯樂。無人理睬呀!而此時,你卻拿著鞭子對著眼前的千里馬說:天下無馬!一個有眼無珠的“飯桶”活靈活現(xiàn)在人們眼前。千里馬的悲哀——沒有伯樂!
雜文的邏輯應當遵循數(shù)學證明的邏輯:充分必要條件。即“是”且“只能是”的邏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從事物的不同側面來說明問題之意,叫人無懈可擊。你看:韓愈此文,連標點符號在內(nèi),178個字!把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是不是從伯樂和千里馬的不同角度而闡述的淋漓至盡?!美文當如斯也!
當然,韓愈畢竟有其時代的局限性。若此文再加入論述:伯樂因為一己之私而指千里馬為駑馬——說不行你行也不行,則論述就更加完美了。
附:狗尾續(xù)貂之雜說四。
篇2
我們也許知道,農(nóng)歷五月天氣燥熱且少雨,幾乎是一年氣溫最高的時節(jié),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這時候地球的陽氣已經(jīng)開始消減。
何謂午馬
午者,仵也,亦云萼也。仲夏之月,萬物盛大,枝柯萼布于午?;茨献釉疲何缯哜枰?。三禮義宗云,仵,長也,大也,明物皆長大也。
為什么說‘午馬’就盛大了呢?這是一個時空的問題。從時間上,午時,午月都是一天和一年中最旺盛的時候。午時,陽光最燦爛的中午時分:午月則是盛夏,萬物最茂盛的季節(jié)。從空間上,《奇門遁甲》中午處在離的位置,屬景門,在正南方。 “景”宇,有景色秀麗之意,屬中吉之門。在中國,亞熱帶的南方一年四季蒼翠滿目,永遠是夏天,也是植被最豐富的地方。
午馬非常特殊,它是陰陽的結合體。馬作為圖騰屬陽,五行屬火,至剛至健,但是午火卻是陰火,何也?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這就是說,到“午”的這個時節(jié),已經(jīng)陽極而衰了,地氣開始一陰生,從八卦上看就是天風嫣卦(上乾下巽)。午火的本質(zhì)與巳火相對。巳火上期解釋過,是太陽之火,是陽火。午火中蘊含的是丁火,也就是陰火,更明白的解釋是地上的火,也就是人工火。
因此午馬就有一種外剛內(nèi)柔的性格。我們看到萬馬奔騰,桀驁不馴,但是它卻是人類的好朋友,被馴服的馬溫順而忠誠,是人類最好的伙伴。
在古老的中醫(yī)理論里有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這其中就是一個陰陽冷暖和諧的問題。冬天可以吃冷飲,而夏天反而不行,這就是中醫(yī)陰陽理論。因為冬至以后一陽升,在陽氣上升的情況下,吃冷飲反而不會把身體吃壞,因為,身體內(nèi)外的冷熱是均衡的。而夏天,尤其午月以后,陰氣已經(jīng)上來,在南方,這個季節(jié)老房子都會長綠苔,墻皮都會被陰濕,人體也是一樣,外熱而內(nèi)寒,吃冷飲容易讓體內(nèi)的燥氣難以發(fā)散出來,反而讓體內(nèi)的陰陽失衡,導致生病。
總之,午馬,已經(jīng)是盛極而衰的時節(jié),大地萬物不在繼續(xù)生發(fā)。
圖騰:馬
物質(zhì):丁火(爐中之火,鍛煉金屬之火)
顏色:紅
方位:南
時間:11:00-13:00
季節(jié)夏季(芒種、夏至)午,極盛之火,火勢猛烈,暴躁,是由盛轉(zhuǎn)衰
龍馬精神
馬在人類發(fā)展史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不僅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更是在工業(yè)時代以前主要的代步工具。古代人對名馬的喜愛,就像現(xiàn)代人對名車的追捧一樣,是地位、榮譽,金錢的象征。
在中國,馬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周禮?夏官?度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祖先們在世界觀里已經(jīng)把龍馬等同于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fā)達的代名詞。《易經(jīng)》中干脆說: “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著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原始、生生不息……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fā)出動聽而和諧的聲音。這是多么神采駿逸的形象,多么瀟灑昂揚的身姿。
馬是能力,圣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征。所以善相馬的人又被喻為善識才,善舉才者,也就是伯樂。人才的埋沒或缺乏表現(xiàn)的沉悶局面就被叫作“萬馬齊暗”。韓愈《雜說》中的《馬說》是我們上中學時必須背誦的文章,千古美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名將與馬
名將常常伴隨著名馬的事跡代代相傳。
項羽最愛烏騅馬。烏江敗北,烏騅不忍離去,項羽撫馬唱曰“時不利兮騅不逝”?!妒酚洝酚涊d: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p>
的盧馬因救劉備一命而揚名。關羽千里走單騎靠的是神駒赤兔馬,追隨劉備征戰(zhàn)一生。秦瓊,跨下黃驃馬為他建立累累戰(zhàn)功。
《張騫傳》中第一次提到汗血寶馬,“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日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日西極馬,宛馬日天馬。”到唐代,因為唐朝的強大,西域贈名馬更多。有記載的是唐天寶年間,大宛進汗血馬六匹。唐朝皇帝偏愛名馬,唐太宗有十驥,《唐書》記載“骨利干遣使獻良馬十匹,唐太宗為之制名,號為十驥:一日騰霜白,二日皎雪驄,三日凝驄,四日懸光驄,五日洪波瑜六日飛霞驃,七日發(fā)電赤,八日流星聃,九日翔麟紫,十日奔虹赤。唐代宗有九花虬,唐明皇有照夜白,唐德宗有玉花驄……”
馬與民俗
馬不僅僅在皇權中占有重要的意義,在世俗的百姓生活中,它同樣被崇拜。
在中國,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以來,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漢民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民間信仰馬王爺,農(nóng)家于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只。
對馬的崇拜更多流傳于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族中。
蒙古族被稱之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孩子剛會走路就會騎馬。他們有馬奶節(jié)和賽馬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jié)日盛裝,騎著馬并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后準備節(jié)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后,人們分別入席,在悠揚的馬頭琴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余興紛紛散去。
藏族視駿馬、青年、長刀為吉祥三寶。在騎馬放牧過程中,馬和人都是護牧守群的主體生命。藏族將馬與人在生命的意義上,提升到共同發(fā)展人類畜牧生存的“生命兄弟”這樣的高度。藏族很早就把馬看成是一種具有靈性的通神之物。自佛教入主藏地以后,必然在其神靈系統(tǒng)中給馬留下一席之地。最典型的是在佛教的諸護法神中出現(xiàn)了一個馬頭明王(亦名馬頭金目4或馬頭觀音)。藏族在宗教活動中將馬作為對超自然力信仰的媒介物來對待,體現(xiàn)了藏族在精神層面對馬的役使,這種役使來自人在日常生活中對馬的依賴。
篇3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p>
正因為韓愈,人們歷來都很感謝伯樂先生,世世代代的千里馬更是渴望“常有伯樂”,并與之有緣,時常遇上,以不墜青云之志,實現(xiàn)其“日行千里”的抱負。
但要伯樂先生能公正地挑選千里馬,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其一,他要獨具慧眼,能從一群馬中看出哪一匹能日行千里;
其二,他自家和親戚家沒馬,不存在為一己或家族謀私的前提和可能;
第三,他有用馬的推薦權。不然,就是選到了千里馬,人家不接受,它沒用武之地,也是白搭。
在這三個條件中,最為關鍵的是第二條:他本人和直系親屬沒有馬。可事情演變到千年之后的現(xiàn)在,事情已發(fā)生變化。如果說千年以前的伯樂先生,能把千里馬從馬群中挑出來,使馬盡其才的話,現(xiàn)如今,這樣的概率已經(jīng)很小很小了。這除了現(xiàn)在有“千里馬太多、用馬單位太少”這種僧多粥少的情況之外,對千里馬來說,最不幸的是伯樂先生自家也養(yǎng)了馬,甚至堪稱養(yǎng)馬大戶,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七大姑姨,大多也是養(yǎng)馬專業(yè)戶。
當然,他慧眼尤在,依然看得出哪匹馬是日行千里的千里馬,哪匹馬是只能拉拉磨、運運草的平常馬。只是,伯樂先生自家和直系親屬家也有了馬之后,他一樣免不了受限于人之常情,在“舉外不避仇,舉內(nèi)不避親”的幌子下面,他把自家和親戚家的常馬、駑馬、跛馬、病馬、劣馬全都推薦到用馬單位,當千里馬使喚。那些沒有日行千里能力的常馬、駑馬、跛馬、病馬、劣馬,到了千里馬的崗位上,雖沒有千里馬的能力,卻享有千里馬的待遇,它們拿著千里馬的俸祿,“一食或盡粟一石”,養(yǎng)尊處優(yōu),膘肥體壯。僅僅是這種待遇,才使它們找到了一點千里馬的感覺。
這世上,如果伯樂先生自家有馬的話,還不如沒有伯樂先生,因為伯樂先生作為鑒定千里馬的權威人士,他的知名度極高,社會各界對他的信任度也極高,千里馬的命運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失卻公正、公平原則的伯樂先生,他的誤導既毀了千里馬的前程,也誤了用馬單位的大事。在這種情況下,“世無伯樂”,然后才是千里馬和用馬單位的幸事。蓋沒有伯樂先生,不識千里馬的用馬單位只能良莠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正因為如此,不定也會像熊瞎子胡亂掰到成熟的棒子似地夾進幾匹真正的千里馬。而循私情的伯樂先生,因為識馬又不用千里馬,只推薦本人或親戚或圈內(nèi)友人的馬匹,人們又信賴他,以為只有他推薦的馬才是千里馬,于是就只接受他推薦的馬,與他不沾親帶故的千里馬,即使日行千里也無望。似這樣,千里馬得以馬盡其才的概率,不是還不如讓外行胡亂地挑來得高嗎?
伯樂先生,經(jīng)過千年修煉,如今他已擁有重權,這使他更可以不問能否日行千里,都能隨心所欲地把自家和親戚家的馬分別安排到自己的部門和他的“兄弟單位”,使它們各得其所,各各占據(jù)要害崗位,有吃不完的黃豆和嫩草。真正的千里馬只能讓它去撲老鼠、拉磨盤,還常常被斥責,說它撲鼠不如跛腳貓,拉磨不如瞎眼驢。當千里馬上了年紀之后,伯樂先生又對他說,要不是你年事已高,已經(jīng)成為只能伏在槽櫪里的老驥,完全可以勝任日行千里的重任。好像千里馬沒有青壯年,是從少年時代直接跨越到老年時代似的。
篇4
王文婧: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不少吟詠馬的詩句。如:《齊風?載驅(qū)》中有“四驪濟濟”的詩句,寫四匹黑馬很強壯;《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詩句,寫四匹馬“馬不停蹄”;而《小雅?白駒》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駒”(潔白的馬)起興。此后,有關馬的詩文層出不窮,不勝枚舉。
張晗瑾:戰(zhàn)國后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名篇《離騷》中就有表示詩人愿乘駿馬奔馳來為楚王充當開路先鋒的詩句:“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左甜:漢武帝劉徹的《天馬歌》是一首專門詠馬的詩篇:
太一貢兮天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萬里,
今安匹兮龍為友。
此詩詠天馬,形神兼?zhèn)洌胺Q中國詩歌史上較早的一首通篇詠馬的佳作。
: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馬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詩中詠馬的詩句和詩篇數(shù)量多,質(zhì)量也高。大詩人李白的詩中就有一首《紫騮馬》: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
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
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
蘇志叢:唐詩中詠馬的作品質(zhì)量高,從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一詩可窺見一斑。全詩如下: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這是一首詠馬抒懷之作。前四句是實寫,寫馬的來歷;后四句由實寫轉(zhuǎn)為虛寫,寫馬的氣概、馬的品格,并以馬比喻房兵曹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為國建功立業(yè),將詠馬與詠人有機結合起來,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雄心壯志。這首詠馬詩篇,堪稱中國馬文化的代表作。
韋韜:還有著名詩人李賀,他以《馬詩》為題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xiàn)志士的奇才異質(zhì)、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顯然,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業(yè)而又不被賞識所發(fā)出的嘶鳴。其他著名詩人如王維、王昌齡、岑參、杜牧、李商隱等,也都有詠馬的詩篇或詩句。
袁朝霞:有關馬的文章也相當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韓愈的名篇《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發(fā)人深省,讀之,令人贊賞不已。
李家興:有關馬的筆記小說也有不少,內(nèi)容也很豐富。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四之《女化蠶》篇,記載了一則與馬有關的傳說。
遠古時,有一個女子,父親遠征,家中僅有她一人,養(yǎng)了一匹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親,就對這匹馬戲言道:“你能為我迎得父親歸來,我就嫁給你?!瘪R聽此言后,就脫韁而去,一直跑到這女子的父親處。其父看到馬很驚喜,便騎馬回到家中,從此,對馬“厚加芻養(yǎng)”。但馬不肯食,見其女出入,動輒“喜怒奮擊”。這女子就將其中的緣故告訴了父親,父親則“伏弩射殺之,暴皮于庭”。一日,這女子拿著馬皮跟鄰女玩,對馬皮說:“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為妻呢?招來屠殺剝皮,又何苦呢?”話未說完,馬皮就將此女卷走。過了數(shù)天,在大樹枝間,人們發(fā)現(xiàn),該女與馬皮皆化為蠶,“而績于樹上”。鄰女“取而養(yǎng)之,其收數(shù)倍”,因而將其樹命名為“?!薄I?,即喪。后來,人們祭拜“蠶神”,希冀養(yǎng)蠶豐收。
此馬對女子的愛是那么執(zhí)著,以至死后馬皮卷走女子雙雙化為蠶神,這是多么神奇的傳說呀!
李廣:近現(xiàn)代也有許多寫馬的詩文,如臧克家的《老馬》: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
鳳霞:還有周濤的《鞏乃斯的馬》,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wǎng),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而這一切,得在飛速移動中展現(xiàn),幾分鐘后,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見了?!倍嗝葱蜗笊鷦影?!
…………
篇5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校正(xiào) 虬枝(qiú) 澎湃(bài) 揠苗助長(yàn)
B.脫臼(jiù) 秀頎(qí) 荒誕(dàn) 惴惴不安(zhùi)
C.破綻(zhàn) 咂舌(zā) 狡黠(xiá) 舐犢情深(shì)
D.蕈菌(xùn) 附和(hè) 按捺(nài) 鍥而不舍(qiè)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3分)
A.坦蕩如砥 懨懨欲睡 沖耳不聞 戳穿
B.浮想聯(lián)翩 潛滋暗長 彬彬有禮 錘煉
C.妙手偶得 不屑質(zhì)辯 虎視眈眈 漫罵
D.涸轍之魚 光彩熠熠 死心踏地 諂媚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歲賦其二(征收) 把酒問青天(握) 扁鵲見桓侯而還走(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B.時而獻焉(指蛇) 才美不外見(看見) 蹴爾而與之(踩踏)
C.何苦而未平(愁)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 萬鐘于我何加焉(增加)
D.寒暑易節(jié)(容易) 煙籠寒水月籠沙(籠罩)為人謀而不忠乎(誠心誠意)
4.下面語段空白處應填的句子,恰當?shù)捻樞蚴莀__________(3分)
漢字的字形跟字義、字音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些字可以從它們的字形聯(lián)想到字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字可以根據(jù)它們的組成部分推測出字音、字義,___________ 。
①有些字可以根據(jù)它們的組成部分大致猜測出字義
②例如“休”“采”“明”“炎”“?!?/p>
③例如“木”“山”“日”“走”“上”
④例如“沐”“梅”“葦”“緞”“銅”
5.名著閱讀。(4分)
(1)英國作家___________(填人名)在作品《___________》中借主人公周游四國的奇特經(jīng)歷,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尖銳矛盾,很有諷刺意義。
(2)火焰山擋住了西行取經(jīng)路,引出了孫行者三次借調(diào)芭蕉扇的故事,請簡述三次借調(diào)的主要情節(jié)。
6.用一句話概括下面的新聞。(不超過20字)(3分)
新華網(wǎng)遼寧頻道10月7日消息:今年遼寧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夏旱,上百萬農(nóng)戶受到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影響。但由于全省農(nóng)民投保面達到近40%,初步改變了農(nóng)民靠天吃飯的歷史,避免了多年致富、一災致貧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旱災發(fā)生以后,遼寧省財政廳積極督促經(jīng)辦保險公司做好農(nóng)業(yè)保險理賠工作,盡快將賠款發(fā)放到農(nóng)民手中,有效發(fā)揮了農(nóng)業(yè)保險的抗災救災作用。到9月末,三家經(jīng)辦保險公司已基本完成了查勘定損工作,理賠資金也已陸續(xù)發(fā)放到了受災農(nóng)民手中。鞍山、撫順、丹東、阜新、鐵嶺、朝陽、盤錦等市的26萬戶投保農(nóng)民喜獲保險賠款達2億元。
7.請用下面所提供的詞語,組成一段以“”為中心的景物描寫。(40字左右)(3分)
秋天 傲然挺立 凋零
8.默寫(8分)
(1)征蓬出漢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商女不知亡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識燕歸來。
(4)不知天上宮闕,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遠。”
(6)故雖有名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稱也。
(7)生亦我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班的學生引用李商隱《無題》中的名句寫一副對聯(lián)送給班主任。名句中巧妙的比喻正是老師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這一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50分)
(一)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第9—13題。(16分)
【甲】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選自《莊子·秋水》)
【乙】黃帝將見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途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秉S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毙⊥o④。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⑤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秉S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徐無鬼》
【注釋】①大隗(wěi)傳說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辭:謝絕。⑤奚:何,什么。
9.解釋加點詞。(4分)
(1)秋水時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10.斷句(2分)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11.翻譯句子。(4分)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2)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篇6
返觀今日之教育,亦有所發(fā)。我國傳統(tǒng)教育注重整齊劃一,使用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考試,也就自覺不自覺地用同一個模子來塑造各具差異的學生。世間萬物,各屬其類,同類之物又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因此,這種以固定尺度、框架要求人,而忽視學生個性、特長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違背了人性的發(fā)展,不利于人才的發(fā)現(xiàn)和成長。在流逝的近百年歲月中,中國本土竟沒有出現(xiàn)過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何在?中國并非缺乏英才,而是缺乏培養(yǎng)和孕育更多英才的教育。因此,教育要改革,要扭轉(zhuǎn)忽視個性的傾向和改變千人一面的劃一化模式,以使教育煥發(fā)勃勃生機。而實施個性教育無疑是其必然選擇,個性教育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采取多樣的教學內(nèi)容與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個性教育應順應時代要求,滿足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個性教育的意義探析
1.實施個性教育是時展的要求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創(chuàng)新成為知識經(jīng)濟的核心,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是以個性為基礎和表現(xiàn)形式,沒有自身的獨特、鮮明、豐富多彩的個性,就談不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依賴于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2.實施個性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
忽視個性、扼殺創(chuàng)造性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頑癥。長期以來,教育管理全國劃一,統(tǒng)一體制,學計劃,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評價標準,功利導向過重,共性制約過強。把學生始終至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制約了學生多姿多彩的個性發(fā)展,如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成為“千人一面的標準件”。要改革這些弊端,我們要實施個性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健康、完美的發(fā)展。這不僅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在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動教育思想觀念更新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二、個性及個性教育的內(nèi)涵探析
個性譯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喜劇演員所戴的表現(xiàn)角色的假面具,后來被人們用來表示一個社會人的特征。哲學曾從最廣泛意義上把個性解釋為與共同性相對應的“單一適于的個體性、獨特性,此事物和他事務的差異性”。[1]心理學一般把個性定義為“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能力、氣質(zhì)、性格等”。[2]教育學中的個性可以理解為個體在生理素質(zhì)和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一定社會環(huán)境、家庭和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較穩(wěn)定而持久地獨特性特征的結合。[3]
個性教育是相對于整齊劃一的傳統(tǒng)教育而言的,是著眼于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的教育,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發(fā)掘?qū)W生潛能,同時注重學生的特長,從而使學生的個性素質(zhì)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活動。[4]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其內(nèi)涵主要如下:
1.兼顧學生個體差異
人的個性是不可重復的,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由獨特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所組成,是一個完全獨特、獨一無二的內(nèi)心世界,差異性正是個性的本質(zhì)所在。個性的種種特質(zhì)在不同的個體身上,以不同層次、不同強度進行組合,從而導致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此,只有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個性教育。
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在個性教育的視野下,學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個性教育的內(nèi)因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也就是說個體只有作為主體獨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識和活動,才能成為有個性的個體。因此,個性教育要求教師在教育中以學生為本體,著力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批判反思的能力,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與主體價值,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立、自信等品質(zhì),讓學生自覺能動的實現(xiàn)個性的發(fā)展。
3.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個性發(fā)展的最高形式,是個體綜合素質(zhì)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推動個性順應環(huán)境、開發(fā)智力、走向成功的潛在誘因。因此,個性教育必須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創(chuàng)新教育,要求保持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潛能和使用個人的表達方式。
4.強調(diào)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個性教育的目標即是培養(yǎng)個性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人。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列昂節(jié)夫說過:“個性的概念表現(xiàn)著生活主體的整體性,是一種整體的形成物?!盵4]因此,個性教育強調(diào)通過從每個學生不同的認知特征、興趣愛好、欲望要求、價值取向和創(chuàng)造性等個性特質(zhì)出發(fā),尋求全面發(fā)展和個人特性發(fā)展的理想結合,以達到學生個體素質(zhì)的整體優(yōu)化,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要的各式人才。
三、個性教育的策略思考
隨著我國基礎課程改革的推進,個性教育也備受關注,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課程結構、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均有利于個性教育的實施。
1.更新教育觀念,建構個性教育的思想保障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個性教育的前提條件。首先,我們要改變長期以來只片面強調(diào)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觀念,確立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強調(diào)學生為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及生存能力而打好基礎。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注重學生發(fā)展的主體性、潛在性、獨特性。個體只有作為主體獨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識和活動時,才可能成為有個性的個體,因此,要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逐步具有自我表現(xiàn)教育的能力。同時,學生又是有發(fā)展?jié)撃艿膫€體,可塑性強。教師要辯證地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身心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思想行為上的缺點,并給予正面的教育和矯正,使其生動活潑的發(fā)展。學生又是有獨特個性的獨立體,每個學生都有其對立的人格特點和價值觀,不能幻想以統(tǒng)一的標準去要求千差萬別的學生,而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了解其生理、心理特征,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重視其個性特點,以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因材施教,促使其個性品質(zhì)的發(fā)展與自我表現(xiàn)價值的實現(xiàn)。
2.建立新的教育評價機制,促進個性教育的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機制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這種單一、科班的評價機制,忽視學生間客觀差異的存在,壓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因此,要建立新的教育評價機制,改變單純的知識記憶性考試為綜合素質(zhì)測評,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知識水平、身心素質(zhì)和興趣特長等的和諧發(fā)展;將評價主體多元化,以學生自評為主、他評為輔,讓評價對象積極參與評價過程,提高學生的評價和反思能力;在強化個性評價的同時,變終結性評價為表現(xiàn)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從對評價對象間的差異分析入手,探究適合不同評價隊形的教育方法,以期達到促使學生個性充分發(fā)展的最終目的。
3.建立有彈性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個性教育的要求
首先,發(fā)展和完善選修課制度,允許學生通過個人的價值判斷,根據(jù)自己的動機、興趣和愛好等個性需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取向的課程,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潛能。其次,有效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fā)點,重視對問題的深入探究及親身實踐,使其個性得以發(fā)展。
4.重視教師鮮明健康的個性培養(yǎng)
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其個性對學生有著示范作用,尤其是教師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性格等在與學生的各種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要對學生實施個性教育,首先要重視教師健康個性的培養(yǎng)。一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體制和機制;二要拓展教師個性舒展的空間,推行人性化的管理,尊重教師人格,加強與教師的交流疏通;三要搭建個性展示的平臺,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與建設,鼓勵改革創(chuàng)新。
5.回歸生活世界,讓學生在實踐中健全個性
個性教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個性的優(yōu)劣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個性的健全與改變也依賴于活動的開展。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喚醒那種無動于衷的學生,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tài)中挽救出來,就是要使這個學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在各種活動中表現(xiàn)自己。因此,學校要給學生提供證實與檢驗學生個性的舞臺,從而讓學生反思、健全、鞏固已有的個性品質(zhì)。如體育競賽、團對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競爭的觀念、合作的意識,從而擺脫自私與冷漠。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89.
[2] 葉弈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