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范文
時間:2023-03-19 08:1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余嘗謂讀書有三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分開來說,心到就是把心思用在讀書上,不要想其他的東西;眼到就是把眼睛放在書上,不要看其他內(nèi)容;口到則是把書里的內(nèi)容念出來。
2、三者做到結(jié)合,很快就能讀懂書中的含義。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教人們讀書,希望在讀書的時候能夠用心。
3、只有用心去讀,才能掌握書里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這“三到”,也是讀書的一種技巧。按照朱熹的說法,“心到”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心到”才能做到后面兩點。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作家簡介]
朱熹,字無晦,晚年自稱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南宋時的大理學家,是我國古代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國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稱“朱子”。朱熹幼年時很聰明,5歲即讀《孝經(jīng)》。他一生讀的書,汗牛充棟,浩如煙海,豐富的實踐使他總結(jié)出許多讀書的好方法。
[詞語積累]
幾(ji)案:桌子。
正身體:坐正身子。
對書冊:面對書本。
詳緩:仔細從容。
子細:同“仔細”。
牽強暗記:勉強硬記。指文章沒有熟讀,就在心里硬記。
上口:順口而出。
云:說。
見(xian):同“現(xiàn)”。
謂:說。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
既:已經(jīng)。
豈:怎么能。
[譯文]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wěn),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得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shù)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xiàn)出來?!本褪钦f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jīng)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jīng)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三言兩語]
篇3
凱勒曾經(jīng)說過: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書可以告訴你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書可以使你知識淵博,書也可以使你改變?nèi)松?/p>
書還能為我們展現(xiàn)一個精彩的世界。讀書,就猶如彈奏美妙的樂曲,把譜寫在五線譜里的靈魂,深處的震動,彈奏在了鋼琴鍵上,有勵志的清晰,有醒悟的明亮,有益智的悠揚,有創(chuàng)作的激越,有喜怒哀樂,有五彩繽紛,相伴一生。
讀書還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擺脫平庸。讀書讓我們拒絕平庸,我們生活的空間可能依然狹小,讀書卻可以讓我們胸懷世界,暢飲世界!
書還是你最忠誠的朋友,書也是你最溫暖的家。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你就會從讀書中發(fā)現(xiàn)無數(shù)的奧秘。擁有書,就像擁有了整個世界;擁有書,就像擁有了一個美好的明天。
朱熹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同學們,用心讀書吧!萬物蟄伏依待夏風的季節(jié),讓我們把讀書活動作為一次全新的耕耘與播種,等待碩果,讓迷人的濃濃書香飄溢在我們的校園上空,讓讀書生活,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每個腳步,更加自信、充實地走向美好,走向未來!
關(guān)于閱讀名著的作文500字2:
經(jīng)典有許多,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書法、國畫等,但我卻獨鐘情于古詩。中國傳統(tǒng)古詩文化博大精深,古詩是傳統(tǒng)文化園圃中最璀璨的一支奇葩。找在兩千多年前,我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用詩歌來記錄他們的生活,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
閱讀,可以開闊視野,獲取新知;閱讀,可以跨越時空,縱橫古今中外;閱讀,還可以和圣賢對話,與經(jīng)典同行。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取得作文高分的同學都有相同的訣竅——喜歡課外閱讀經(jīng)典。因為可以從閱讀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如:在寫作、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運用到古詩,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經(jīng)典就似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會把我們帶進世界文學的寶庫,讓我們閱覽中華民族的經(jīng)典,領(lǐng)略世界名篇的精彩。這位朋友會告訴我:經(jīng)典是一席視覺盛宴,美味絕倫;經(jīng)典是一曲雄偉浩大的交響樂,震天動地,歌頌人生;經(jīng)典是一面皎潔的光芒靈鏡,照射人生;經(jīng)典是一把智慧鑰匙,開啟心靈。
我們讀經(jīng)典,讀人生,讀社會,讀智慧,讓我們成為有知識、有道德、有智慧的人。經(jīng)典是幻想天地的精彩,是世界兒童的歡歌,是祖先流淌親情的甘露,是奔放浪漫的神話!讓我們與圣人對話、與智慧對話、與經(jīng)典對話。
我愛經(jīng)典、愿經(jīng)典與我同行,與我成長,與我飛翔!
關(guān)于閱讀名著的作文500字3:
這是一個充滿著歡聲笑語的世界,藍藍的天空,乳白色的云彩,綠色的草坪,五顏六色的花朵,純真的笑容,五彩繽紛的夢想!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而精深,傳統(tǒng)文化猶如一座蘊涵豐富的寶藏深植于這塊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偉的典籍,一冊冊光輝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氣吞山河或如泣如訴的詩、詞、賦、曲如群星璀璨、華光四射。中華民族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在這樣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繼承和創(chuàng)造著。
我們的童年,因有了品讀經(jīng)典便有了許多或快樂或悲傷的心情渲染我們的藍天,幻化出一道道美麗的彩虹!哪怕歲月不饒人,我們?nèi)諠u長大,那些曾經(jīng)閱讀過的不朽的經(jīng)典書籍依然會留存心中,讓我們永久地回味……
篇4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受益匪淺,收獲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這種基礎(chǔ),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澳苷f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tǒng)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yīng)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yīng)該回歸到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上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yīng)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chǔ)”。語文課程應(yīng)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yīng)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圣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yǎng)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shù)淖饔玫?。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后實質(zhì)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僅是“到此一游”而已。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yīng)在400萬字以上?!弊x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yǎng)的好方法?,F(xiàn)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chǔ)。朱熹曾經(jīng)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xié)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jié)論:多種器官協(xié)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chǔ)。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chǔ)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領(lǐng)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yǎng),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
篇5
1.下列詞語中黑體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洎(jì)牧以讒誅
蓋音謬(miù)也
鐘磬(qìng)
鸛(guàn)鶴
B.咎(jiù)其欲出者 棲鶻(xíhú)
窈(yǎo)然
噌(hóng)
C.奉之彌(mí)繁
莫(mò)夜月明
褒(bāo)禪山
無物以相(xiàng)之
D.暴(bào)霜露
梵(fān)語
鏗(kēng)然
穴罅(xià)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始有遠略(開始) 夫夷以近(平坦)
有大石當中流(河水的中間)
B.終繼五國遷滅(遷移) 有穴窈然(深遠幽暗)
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敲打)
C.革滅殆盡(差不多) 卒葬之(終于)
桴止響騰(響亮)
D.率賂秦耶(全都,一概)非常之觀(景象)
空中而多竅(中間空)
3.下列各句中,“以為”的含義與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C.秋以為期
D.自以為得其實
4.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
D.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5.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能謗譏于市朝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生丈夫,二壺酒,一犬D.封之以膏腴之地
6.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夜縋而出②越國以鄙遠
③既東封鄭④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
⑤潔其居⑥北至于御兒
⑦吾妻之美我者⑧聞寡人之耳者
⑨面刺寡人之過者⑩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A.①②③⑥⑨/⑦/④⑤⑧/⑩
B.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C.①③⑥⑨/⑦/④⑤⑧⑩/②
D.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7.下列各句中,對句式特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介賓后置,可理解為“趙嘗五于秦戰(zhàn)”)
B.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句,可理解為“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C.古之人不余欺也?。ㄙe語前置句,可理解為“古之人不欺余也”)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判斷句,判斷詞為“是”)
8.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B.①與爾三矢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C.①蓋其又深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D.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故曰弊在賂秦也
9.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B.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謙稱的一項是()
A.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老臣賤息舒淇,最少
C.寡人聞古之賢君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11.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戰(zhàn)國策》是國別體史書,西漢劉向編訂,分12國策,共33篇。
B.《左傳》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的各國史事。
C.《左傳》《公羊傳》《梁傳》都是解釋《春秋》的,被稱為“春秋三傳”。
D.《左傳》《國語》的明顯區(qū)別是:前者按年代記史,長于記事;后者分不同國家,長于記言。
二、語段閱讀
(一)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蘇轍〈六國論〉》)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責怪)
B.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豐厚)
C.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陰暗)
D.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疲憊不堪)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A.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C.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D.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下列對“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這句話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把韓魏兩國丟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息。
B.將韓魏兩國讓秦國去收拾,而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
C.用韓魏兩國去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內(nèi)部休養(yǎng)生息。
D.將韓魏兩國交給秦國,而四國在內(nèi)部休息。
(二)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shù)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君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也;吾所未嘗聞?wù)撸毠硎露??!碧K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僚荚唬骸蝗弧N嵛靼吨烈?,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刻削子以為人(作為)
B.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 (給予)
C.挺子以為人(筆直)
D.止者千數(shù)而弗聽 (到)
2.下列各句中,黑體字與“孟嘗君將入秦”中“將”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蘇秦欲止之
B.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C.固且以鬼事見君耳
D.淄水至,則汝殘矣
3.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意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者臣來,過于淄上
②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③故嘗與過宋將軍
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A.①與③相同,②與④不同
B.①與④相同,②與③不同
C.①與③不同,②與④相同
D.①與④不同,②與③相同
4.下列各句對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泥土也不過恢復成西岸罷了。
B.變成土也不過回到西岸上罷了。
C.泥土也不過回到西岸上罷了。
D.變成土也不過恢復成西岸罷了。
5.下列各句對上文的寓意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土偶人與桃梗都是用來言鬼事,與人事無關(guān)。
B.土偶人是蘇秦自比,桃梗用來比孟嘗君。
C.土偶人用來比孟嘗君,桃梗是蘇秦自比。
D.土偶人和桃梗在“淄水至”的情景下不同的結(jié)果,比孟嘗君“留齊”與“入秦”的不同結(jié)局。
本期參考答案
《知識檢測》
一、1.A2.D3.C4.D5.D6.D7.D8.B9.D10.B11.B12.B
二、(一)1.C2.C3.C
(二)1.A2.A3.C4.B5.D
名人小故事
大器晚成的蘇洵
青年時代的蘇洵,豪放不羈,喜好游俠。到了二十七歲那年,他已是一女兩男的父親。這時蘇洵對自己的夫人說:“我衡量了自己,盡管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成才的?!庇谑翘K洵認真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jié)果沒有考中。這時他才認識到,學習并不容易,要想成功非下苦功不可。
一天,蘇洵的書房里忽然不斷地向外冒煙。家里人都很吃驚,不知出了什么事。走進去一看,只見蘇洵正把一疊疊的文稿往火爐里塞。原來,他把自己過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他如此發(fā)憤攻讀了五六年,終于文才出眾,下筆有神,頃刻間數(shù)千言。由此可見,要想成才,必須刻苦努力讀書。
課文助讀
王安石與褒禪山
??∩?/p>
褒禪山,舊名花(華)山,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縣城北十五華里處,為九華山余脈。《含山縣志》記載:唐貞觀年間慧褒禪師結(jié)廬于此,寒暑不出,卒后葬于此山,后名褒禪山。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云峰,欲雨則云氣,每年春夏猶見。有龍洞、羅漢洞及龍女泉、白龜泉諸勝。重巒疊嶂,有泉有洞,這樣的美景吸引了北宋大儒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撫州(江西臨川)人,官至宰相。其散文筆力雄健,感情豐富,尤以議論見長。著作有《王荊公集》《臨川先生文集》等。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任上辭職,在回江西故鄉(xiāng)途中路過含山縣乘便游玩了心儀已久的褒禪山。同年七月以追憶的形式寫下這篇著名的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一生筆耕不輟,文集共百卷,選入《古文觀止》數(shù)十篇,以《游褒禪山記》最為著名。后代學者論其文“為文儼如從政,挺拔勁見,言情少,說理多,邏輯性強。重在立意、生發(fā),超拔卓絕”,這段話可作為對《游褒禪山記》的經(jīng)典注腳。
據(jù)考證,王安石一行五人當天從慧空禪院出發(fā),向東行五里許,在距華陽洞百余步的地方,發(fā)現(xiàn)石碑,碑上文字模糊,唯“花山”二字依稀可辨。后在華山南麓入洞游玩。因前洞空曠,后洞幽險,王安石等人決定從后洞進入,洞內(nèi)陰森怕人,不時有蝙蝠和青蛙的鳴聲,有鐘,有泉水乳石,造型各異,氣象萬千。因帶的是木質(zhì)的火把,燃時有限。一行人中有退卻的念頭,王安石拗不過大家,只好一起返回,意猶未盡。因沒能完整而全面地了解華陽洞的情況,回去以后,王安石一想到此事便后悔不已。同年七月下旬的一天,王安石用筆追憶,寫出《游褒禪山記》這篇游記。
篇6
紀傳體史傳文以寫人為中心,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紀傳體史傳文在內(nèi)容表達上都力求真實,忠于歷史,忠于事實,并且是非分明,褒貶明確。優(yōu)秀的傳記作者由于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留在傳記中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優(yōu)秀的傳記作者懂得并善于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guān)系,因而其筆下人物面目不一,神態(tài)各異,個性鮮明。歷年來全國和各地區(qū)的高考文言試題中關(guān)于紀傳體史傳文的選擇一般都是正面人物的傳記,性格比較鮮明,或忠正節(jié)孝或機智勇敢,都是歷史上被肯定的人物形象。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意
紀傳體史傳文閱讀的整體感知是指對閱讀文本進行整體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品味涵詠,而只是為下一步開展細致閱讀做好基礎(chǔ)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
這類文章一般都會涉及到下列內(nèi)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賞等。閱讀時考生要對文章的這些重要內(nèi)容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在整體閱讀時就快速地抓住這些關(guān)鍵信息,從而為正確把握全文內(nèi)容和解答后面的問題打下基礎(chǔ)。
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剔除無效信息
要掃清障礙,首先要理清文章人物和事件的關(guān)系,抓住關(guān)鍵詞語,依據(jù)情理,辨析主次,從而刪除枝葉,留下主干。
三、審明題干要求,根據(jù)要求篩選
看清題干,準確掌握題干中對人物思想、品德、才智的表述,對于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要特別注意。對題干的要求一定要明確,如:直接表明、間接表明,表現(xiàn)、表達、體現(xiàn)等。在篩選之前,考生可以把體現(xiàn)要求的關(guān)鍵字詞畫出來,以便判斷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紀傳體史傳文大多是在典型環(huán)境中刻畫典型人物。因此,考生要準確理解選項句意,就必須把它放入語境中進行考慮,進而辨析所敘述的事實蘊含的深意??忌忸}時可將選項帶入原文,結(jié)合其在原文的位置,仔細分析,并對照主、客體,分清誰是當事人,以防主體與對象錯位,從而導致張冠李戴。切記不能孤立地看原句,一定要前后聯(lián)系,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陶弘景傳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林陵人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及長,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冠,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wù)。朝儀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謂之茅山?!蹦酥猩搅^,自號華陽陶隱居。遍歷名山,尋訪仙藥。山水,每經(jīng)澗谷,必坐臥其間,吟詠盤桓,不能自已。特愛松風,每聞其響,欣然為樂。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望高巖,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
弘景為人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又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zhuǎn)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云“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
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志節(jié),累書要之,不至。
武帝既早與之游,及即位后,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zhí)繩,以杖驅(qū)之。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選自《南史》,有刪改)
1.寫出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
(2)自恒欲就之( )
(3)老而彌篤( )
(4)以機動之( )
2.把文言文中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長,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譯文:
(2)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志節(jié),累書要之,不至。
譯文:
3.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國 家 每 有 吉 兇 征 討 大 事 無 不 前 以 咨 詢 時 人 謂 為 山 中 宰 相。
4.根據(jù)文意,概括陶弘景隱居的原因。
答:
5.陶弘景所畫的兩頭牛分別有什么寓意?他想借此表達何意?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篇7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21—0033—01
一、引領(lǐng)學生感受經(jīng)典文學的語言美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中有兩處講到了誦讀的目標。一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所謂“展開想象”,就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把孩子的思維引導到兒歌、兒童詩和淺近古詩所描述的情景中去,讓孩子與內(nèi)容中的人、事、自然相融相合,獲得歡快、熱愛、積極、幸福的心理感受。通過誦讀優(yōu)秀詩文,留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增加了對內(nèi)容的理解。二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留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再次重申了語言美。概括起來就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格,內(nèi)化情感,欣賞語言”。 對學生的經(jīng)典誦讀進行指導,不同學段的學生要有不同要求和方法。對低年級學生,語文老師應(yīng)以為學生示范誦讀篇章為主,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感受經(jīng)典。對中高年級,教師要對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和要求進行重點指導,并及時交流反饋,適時地與學生交流心得,讓學生及時感受到讀書帶來的成功的體驗。
二、日積月累,循序漸進
有些經(jīng)典誦讀文章較長,背誦時不妨化整為零,再各個擊破。這樣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為營,最后再化零為整,連結(jié)成篇。如背誦《道德經(jīng)》時,開始可以“化整為零”,讓學生在課外每天背兩章,八十一章就可以在四十天里完成。再花十五天時間把它們化零為整,連結(jié)成篇:首先讓學生一天復習十章,要求連起來背,八天完成,然后用四天讓他們二十章連起來背,再用兩天讓他們四十章連起來背,最后一天背誦整篇《道德經(jīng)》。這樣,一本《道德經(jīng)》就可以在五十五天里誦讀成功,里面所包含的道理足以讓他們終身受用。
三、以寫促讀,以讀促寫
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誦讀時一邊讀一邊寫,讀讀寫寫,這樣就能調(diào)動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這種方法還能為默寫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正如朱熹所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卑ㄋ小敖?jīng)典”在內(nèi),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過是“例子”。從對“例子”的反復咀嚼涵泳“走進”,再到升華思想,夯實人文學養(yǎng)而“走出”,才可談得上“繼承”與“創(chuàng)新”進而“創(chuàng)造”。 為了彌補擴展閱讀不多不夠不經(jīng)常,不能滿足學生現(xiàn)實和未來的需求的缺陷,我始終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進行擴展閱讀,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閱讀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參與對作品的解釋。因為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是多層次、多義的、模糊的,甚至是無法言傳,并且常讀常新。當然,在教學法上,特別要注意盡可能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fā)想象聯(lián)想能力,鼓勵創(chuàng)造性閱讀。
四、 按圖索意,讀圖悟文
許多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都是內(nèi)容形式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特別是古詩詞,其韻律、意境感很強,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詩詞誦讀中,我不再單純地向?qū)W生呈現(xiàn)文字,而是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其后,隨著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學習條件的改善,尤其是電腦網(wǎng)絡(luò)進入尋常百姓家以來,我指導學生自己根據(jù)對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理解,制作PPT、動畫視頻。這樣的誦讀,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梢姡谡b讀中用藝術(shù)手段創(chuàng)設(shè)意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關(guān)鍵詞]劉孝孫《古今類序詩苑》續(xù)書
[分類號]G254
1 南朝至初唐的詩歌總集及問題的提出
《史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三千余篇”當是《詩三百》編定前的累積,且有過編訂?!端鍟?經(jīng)籍志》(下稱《隋志》)說由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孔子據(jù)此刪成《詩三百》。換言之,《詩三百》是從魯太師的纂集中再選而成,實乃后世再選本之濫觴。迨及南朝,詩歌專門之選集出現(xiàn)第一個?!端逯尽分浻兄x靈運《詩集》、《詩集鈔》、《詩英》,蕭統(tǒng)《古今詩苑英華》,徐陵《玉臺新詠》,《青溪詩》等;其原注記載已佚總集有張敷、袁淑補謝靈運《詩集》,顏峻《詩集》,蕭統(tǒng)《文章英華》等;共著錄和注記此期編纂的詩歌總集七十余部,集中于陳代前??純伞短浦尽?、《崇文總目》、《玉?!返龋跆圃佻F(xiàn)選集詩歌的,如劉孝孫《古今類序詩苑》,郭瑜《古今詩類聚》,釋慧凈《詩英華》,釋玄鑒《續(xù)古今詩集》等;僅纂于唐高宗前的詩歌總集就有二十余部。
以上總集歸類:①大全集式總集,如謝靈運《詩集》。鐘嶸《詩品》:“至于謝客集詩,逢詩輒取”。可知謝氏《詩集》在于廣收博采。②據(jù)自編或他編總集再選的英華集,如謝靈運《詩英》。《隋志》著錄謝氏《詩集》后即著錄《詩集鈔》、《詩英》,可知其乃謝客據(jù)自編《詩集》再選。王立群認為:“南朝總集編纂多據(jù)前賢總集再編”。如《隋志》著錄劉義慶《集林》、孔逭《文苑》后即著錄佚名《集林鈔》、《文苑鈔》,此二集當為無名氏據(jù)劉、孔所編總集再選。揆之《隋志》體例,可知“詩英華”之類乃編者據(jù)自編或他編總集再選。③類聚總集,如《玉臺新詠》、《古今詩類聚》?!队衽_新詠序》:“(于是)撰錄艷歌,凡為十卷”。此為專門類聚艷詩。《古今詩類聚》,新舊《唐志》等著錄,參《藝文類聚》“以類相從”體例,或為分類聚詩的通代詩歌總集。④燕會唱和詩集,如《青溪詩》?!端逯尽纷⒃啤褒R燕會作”,即南齊時宴聚、文會的唱和詩集。⑤續(xù)纂總集,如《續(xù)古今詩集》。這類續(xù)書有如孔寧續(xù)《文章流別集》的《續(xù)文章流別》,釋道宣續(xù)《弘明集》的《廣弘明集》,李康成續(xù)《玉臺新詠》的《玉臺后集》。僧佑自序《弘明集》按“類聚區(qū)分”編錄,《郡齋讀書志》:“(道宣)因采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fā)明其道者,以廣僧佑之書,分……統(tǒng)歸等十門”。《廣弘明集》亦是以類聚區(qū)分體例纂而續(xù)之?!段墨I通考》“《玉臺后集》”條引晁氏曰:“唐李康成采梁蕭子范迄唐張赴二百九人所著樂府歌詩六百七十首,以續(xù)陵編”?!队衽_后集》旨在續(xù)《玉臺新詠》。從現(xiàn)存資料看,續(xù)集大都在時間、體例、內(nèi)容諸方面與前集銜接,主要是廣采別集,集名一般保留有前集的關(guān)鍵字眼。
據(jù)新舊《唐志》,在唐人操詩歌專門之選的總集中,劉孝孫《古今類序詩苑》應(yīng)是比較早的一部,其再選菁華本即慧凈據(jù)此刪選而成的《詩英華》,它們對初唐詩壇及當時南北文風的融合均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可惜都已佚失。問題因此產(chǎn)生,可能是前人誤解《續(xù)高僧傳?釋慧凈傳》所引劉孝孫《沙門慧凈(詩英華)序》(下稱劉《序》)之意,造成了認識上的一些差距。不僅如此,這種誤解信息的遞相因襲還使其與劉孝綽《詩苑》、蕭統(tǒng)《詩苑英華》之關(guān)系變得十分復雜。因此,辨析此二集的集名、成書時間、類型、體例及其本末關(guān)系,厘清劉孝綽《詩苑》、蕭統(tǒng)《詩苑英華》何為唐代續(xù)集所本,探討劉孝孫《古今類序詩苑》的編纂情況等,就成了本文試圖解決的主要問題。2劉孝孫《古今類序詩苑》的編纂概況
劉孝孫所纂總集最早見于《舊唐書?褚亮傳》附《劉孝孫傳》(下稱《劉傳》):“(孝孫)嘗采歷代文集,為王撰《古今類序詩苑》四十卷”。此集是采歷代別集而成。據(jù)《全唐文》所錄劉《序》:“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后,纂而續(xù)焉”。可知《古今類序詩苑》是為續(xù)《詩苑》,屬上述第五類總集?!靶颉币勺鳌袄m(xù)”,“類續(xù)”即類聚區(qū)分、纂而續(xù)焉?!豆沤耦愋蛟娫贰吩净蜃鳌独m(xù)(詩苑)》,亦未可知。舊《唐志》著錄為“《古今類序詩苑》三十卷”,比《劉傳》所載少十卷。新《唐志》著錄為“《占今類聚詩苑》三十卷”,“序”被改作“聚”?!队窈!肪砦寰拧傲汗沤裨娫酚⑷A”條:“劉孝孫《古今類聚詩苑》三十卷?!弊⒃唬骸芭f史四十卷”。所據(jù)為兩《唐書》,集名則沿襲新《唐志》?!度圃姟酚袆⑿O小傳,但稱其“撰《古今詩苑》四十卷”,集名無“類序”二字,或另有所本。
《古今類序詩苑》的編撰時間可考于《劉傳》:“劉孝孫……貞觀六年,遷著作佐郎、吳王友。嘗采歷代文集,為王撰《古今類序詩苑》四十卷。十五年,遷本府咨議參軍。尋遷太子洗馬,未拜卒。”《新唐書》所載略同。據(jù)《舊唐書》之《高祖本紀》、《太宗本紀》、《霍王元軌傳》,武德八年,蜀王李元軌徙封為吳王;貞觀十年(636年)春,改封為霍王?!秳鳌匪Q“為王撰《古今類序詩苑》”之“王”是承“吳王”省,故《古今類序詩苑》始編于貞觀六年后,編成當在貞觀十年春以前。至于貞觀十五年孝孫所遷“本府咨議參軍”,因其此前未改任他府,故仍當在李元軌府。又由“尋遷”、“末鮮卒”,可知孝孫卒于貞觀十五年或十六年。
有關(guān)《古今類序詩苑》編撰的信息最早見于《續(xù)高僧傳》所載劉《序》?!独m(xù)高僧傳》卷三《釋慧凈傳》:“至貞觀十年,……(凈)撰《詩英華》一幀十卷?!瓍峭踝勺h劉孝孫,文才翹拔,為之序曰……。(皇儲)乃以貞觀十三年……延凈開闡法華。”由本傳可知慧凈選集名《詩英華》,撰成于貞觀十年至十三年間。孝孫撰“序”,當不早于貞觀十五年;是“序”即《全唐文》所題《沙門慧凈(詩英華)序》。道宣自序《續(xù)高僧傳》所載“終唐貞觀十有九年”;《釋慧凈傳》說此年慧凈“今春秋六十有八”。龍朔元年(661年)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其卷丙《皇太子集三教學者詳論事》載:“余曾問其(凈)疾苦,答云:‘……今則七十有余?!闭f明貞觀十九年后慧凈尚在世。道宣既了解同時代的慧凈行事,又謂《釋慧凈傳》所載“斯并目敘而即筆”,故該傳所載可信。劉《序》云:
近世文人,才華間出。周武帝震彼雄圖……溫、刑譽高于東夏,徐、庾價重于南荊。王司空孤秀一時,沈恭子標奇絕代。凡此英彥,安可闕如?自參墟啟祚……文雅郁興,于茲為盛。余雖不敏,竊有志焉。既而舟壑潛移,悼陵谷而遷貿(mào);居諸易晚,惻人世之難常。固請法師,暫回清鑒,采摭詞實,耘剪繁蕪。蓋君子不常矜莊,刪詩未為斯玷。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后,纂而續(xù)焉。
此段旨在闡明其續(xù)《詩苑》及固請慧凈刪詩的原
委。前已述,南朝纂集興盛于陳以前,蓋孝孫有感丁先代編纂之盛,而梁、周以來人才輩出,諸賢之作亦可奉為圭臬,尤其唐初“文雅郁興,于茲為盛”,卻少有編纂此期作品者?!坝嚯m不敏,竊有志焉”,是渭其“白劉延尉所撰《詩苑》之后,纂而續(xù)焉”;孝孫續(xù)《詩苑》而纂的應(yīng)即《古今類序詩苑》。當然,慧凈刪詩亦以此為限。刪詩實際是再選編,由孝孫“固請”慧凈“耘剪繁蕪”,可知慧凈是刪選孝孫所纂。孝孫無奈世事難料、年事已高和人生無常,故請慧凈刪詩。在他看來,可刪其所纂者非慧凈莫屬。據(jù)《釋慧凈傳》,慧凈既嫻于內(nèi)典又頗習外學,“翰林文士,推承冠絕;競述新制,請越瑕累”。孝孫續(xù)纂成集即請慧凈萃集英華,是在情理之中;就《詩英華》的編纂緊隨《古今類序詩苑》,即可知這種內(nèi)在關(guān)系。劉《序》又說:
(庾初孫、韋山甫)與法師周旋,情逾膠漆,睹斯盛事,咸共贊成。生也有涯,庾侯長逝;永言怛化,不覺流襟。頃觀其遺文,久為陳跡i今亦次乎汗簡,貽諸后昆?!差A(yù)能流,家藏一本。
蘊意有四:①慧凈主刪詩之事,庾、韋共贊其成。②《詩英華》成書而后庾氏卒;由孝孫不久前看到庾氏遺文久為陳跡,可知其作“序”時庾氏亡故巳久。③孝孫補錄庾氏遺文說明《古今類序詩苑》不錄生存者。④孝孫作“序”時《詩英華》已廣為流傳并被收藏,說明其“序”根本不在《詩英華》之中,即孝孫此文非“序”或不是單為《詩英華》而作。孝孫事隔多年忽然作“序”,大抵是為澄清《詩英華》的來龍去脈。據(jù)《大唐新語》,慧凈嘗言:“作之非難,鑒之為貴。吾所搜揀,亦《詩》三百篇之次矣”。說明《詩英華》是有藍本的再選;然慧凈此言確有自詡意味,故孝孫為文突出庾、韋“咸共贊成”的用意便可得而知。要之,孝孫續(xù)《詩苑》而成《古今類序詩苑》,即請慧凈刪選成《詩英華》。3《古今類序詩苑》與《詩苑》等總集的關(guān)系
自南朝至唐代冠有“詩苑”的總集共四部:劉孝綽《詩苑》、蕭統(tǒng)《詩苑英華》、劉孝孫《古今類序詩苑》、慧凈《詩英華》(《法苑珠林》作《續(xù)詩苑英華》),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迄今尚未廓清。據(jù)《梁書-劉孝綽傳》,劉孝綽曾為廷尉卿;《隋志》著錄有“梁廷尉卿《劉孝綽集》”,故知劉廷尉即劉孝綽。其與蕭統(tǒng)、蕭繹過從甚密,大同初“除安西湘東王諮議參軍”,“大同五年,卒官”。《詩苑》為劉孝綽撰,劉《序》及顏之推都說得很清楚?!额伿霞矣枴罚骸皳P都論者,恨其(何遜)每病苦辛,饒貧寒氣,不及劉孝綽之雍容也。雖然,劉甚忌之……又撰《詩苑》,止取何兩篇,時人譏其不廣”。顏氏言之鑿鑿,所述應(yīng)是耳聞目睹?!侗笔?顏之推傳》謂其自小隨父顏協(xié)在湘東王府,十二歲預(yù)湘東王門徒,“博覽書史,無不該洽……甚為西府所稱”。據(jù)《梁書?顏協(xié)傳》,顏協(xié)卒于大同五年,曾與孝綽共事于蕭繹荊州幕。孝綽任職西府期間,之推當與其有過接觸。而且,《顏氏家訓》所記梁世人事多與《梁書》等史籍所載吻合,故孝綽撰《詩苑》之事可信。顏氏謂孝綽“又撰《詩苑》,止取何兩篇”,其一“又”字說明此《詩苑》為補撰,此前所撰《詩苑》未收何遜詩?!对娫贰放c《詩苑英華》非同一總集。
關(guān)于《詩苑》的編撰,略考如下?!读簳?昭明太子傳》載,天監(jiān)十四年“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萬機,內(nèi)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赌鲜?王錫傳》:“(又敕)劉孝綽、到洽、張緬為學士?!庇峤B初考證此事“在天監(jiān)十四至十六年間”。梁代學士大多專司編撰,如《梁書?安成王傳》:“招學士平原劉孝標,使撰《類苑》?!薄渡蚓鳌罚骸百R琛奉敕撰《梁官》,乃啟峻及孔子祛補西省學士,助撰錄?!毙⒕b既為東宮學士,為蕭統(tǒng)編撰一部大全集式詩歌總集以供閑時賞閱,是在職份之內(nèi)。據(jù)此期《詩苑》不收何遜詩,則知編成于何遜亡故(最遲在普通元年)前?!度何摹肪矶?《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明確《詩苑英華》(《文章英華》)是有藍本的再選集。換言之,《詩苑英華》是據(jù)《詩苑》再選,集名應(yīng)作《(詩苑)英華》;編成于普通三年前,學界已有共識?!犊S讀書志》卷二0引竇常說:“統(tǒng)著《文選》,以何遜在世,不錄其文?!薄段倪x》是《文章英華》之誤,俞紹初等有說在先,茲不贅言?!?詩苑)英華》不錄何遜詩恰可證明其以《詩苑》為藍本的再選。《文章英華》及《
《
4 《古今類序詩苑》的編纂體例
《詩苑》體例可由《(詩苑)英華》管窺一斑。傅剛認為《(詩苑)英華》體例同于《文選》:“大概也是這樣的體例”。其與《文選》的編撰確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如《文選》之《反招隱詩》題下李善注:“《古今詩苑英華》題云‘晉王康琚……。由此逆推,作為《(詩苑)英華》藍本的《詩苑》,應(yīng)是《文選》所選詩歌編次體例之源?!段倪x序》:“……名日《文選》云耳?!蔽恼卤緫?yīng)就此作結(jié),然附加“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一段。按理,序文旨在揭橥宗旨和申明體例,但《文選序》未按常規(guī);如果蕭統(tǒng)白創(chuàng)體例不至如此。換言之,《文選》詩歌類分體例是沿襲《詩苑》而來,蕭統(tǒng)以附加說明?!段倪x》所選詩歌分23類,具體是以“事類”區(qū)分和以類相從;《詩苑》基本體例亦大抵如此。
篇9
對一位亡友,韓愈三度深情撰寫悼念文章,韓集中獨無僅有,而三篇文章既自成系統(tǒng)又別具一格,堪稱古今悼念文章之絕唱。
三篇悼念文章情感上深情一律。這種深情,主要表現(xiàn)于貫串三文的哀痛、同情、惋惜種種情緒之中。
柳宗元竄逐南國,中年病亡,尤令人哀痛?!都牢摹纷饔隗@聞噩耗之際,“子之中棄,天脫羈”,對柳宗元的中年辭世,《祭文》以天脫羈絆、宇宙崩潰為比,高揚子厚經(jīng)天緯地之才,表達自己極度震驚之情。柳宗元病逝之時,子女尚幼,“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薄吨俱憽穼α仙砗笾碌挠涊d,筆墨間流露出深切的悲情。《廟碑》則借柳民之口表述了自己的哀傷:“侯之船兮兩旗,度中流兮風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闭驗榱显旄R环?才有柳民之悲憫追懷。
柳宗元一生坎坷,才能埋沒,尤令人同情?!白又恼?而不用世”,《祭文》的直言訴說,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憐才惜才之感?!凹韧?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志銘》中的這幾句話,是對柳宗元一生命運最簡明的概括。“北方之人兮為侯是非”,《廟碑》之歌辭證明,至柳宗元病逝四年多的長慶年間,柳宗元仍不能為北方之當權(quán)用事者諒解。柳宗元的一生際遇,令人一灑同情之淚。
柳宗元才高蓋世,其志不逞,尤令人惋惜?!白又灾?表表愈偉”,然而,“一斥不復,群飛刺天”。柳氏才華,令富貴達人“血指汗顏”,令能工巧匠“縮手袖間”,然而,多年不受任用?!都牢摹繁磉_了韓愈的深深惋嘆。《志銘》言其政治懷抱、卓犖才華“俊杰廉悍,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踔厲風發(fā),率常屈其座人”,惜其誤入王、王叔文一黨,“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稄R碑》記載,柳宗元至柳州實任刺史,牛刀小試,四年即大治,“柳民既皆悅喜”,然而,卻又事業(yè)未竟,赍志以沒。
韓、柳同為唐中葉古文運動的旗手,早年政治傾向不同,其后有別,這并未影響兩人的友誼。韓愈三篇悼念文字,可見手足情深,心心相印。正如林云銘所評,堪稱“千古第一知己”②。
三篇悼念文章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都牢摹分卦谑愕客鲇训纳钋?《銘文》重在寫柳子厚的一生,《碑文》重在寫柳民對柳侯的追念。
《祭文》多用虛筆,濃墨抒懷?!芭R絕之音,一何瑯瑯?遍告諸友,以寄厥子。不鄙謂余,亦托以死?!绷谠R終向韓愈、劉禹錫托孤,一可見柳氏之心無芥蒂,對韓愈高度信任,一可見韓子之亮節(jié)高風,對子厚忠肝義膽:這種難能可貴的相互信賴,表現(xiàn)了肝膽相照的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和高尚節(jié)操?!拔哪┦黾巴泄?肝膈呈露,真能不負死友者,讀之使人氣厚?!雹?/p>
《志銘》實筆敘事縱寫一生。雖述傳主一生事跡,并非事無巨細一一詳述,而是精心剪裁,突出重點,“全力發(fā)明子厚之文學、風義”④,從為文、為人兩個方面為柳宗元畫像。父親柳鎮(zhèn)“號為剛直”,見出柳氏風義之泉源,解放奴婢、“以柳易播”兩事,見出柳氏風義之典實,觀察使河東裴行立、舅弟盧遵營葬,見出柳氏風義之影響?!敖?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凸現(xiàn)柳氏文學之實績,“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 凸現(xiàn)柳氏文學之意義。
《廟碑》描敘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治績?!吧軡善涿?死能驚動福禍之”,是對柳宗元政績的集中概括。柳侯“生能澤其民”。首先整飭禮法,教化柳民,然后以農(nóng)為本,發(fā)展經(jīng)濟,旋即實行改革,廢除陋習。柳州社會大治,柳民受益匪淺。“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則非人。”柳民受到感化由衷感激。柳侯“死能驚動福禍之”。卒后,柳民建廟羅池祭祀柳侯,“李儀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廟門即死”。一則傳聞,表現(xiàn)柳侯在柳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韓愈悼柳三文,著眼點不同,讀來絕無復沓之感。讀韓愈的文字,一個才高氣傲、生不逢時,飽含冤屈、信嘗艱辛的柳宗元形象卓立于讀者心中。后人對柳宗元事跡的了解,多得之于韓愈這三篇文章。
三篇悼念文章寫法上異彩紛呈。《祭文》抒情為主,以虛就實。《志銘》敘事為主,議論精辟?!稄R碑》散韻結(jié)合,既敘治績,又錄傳聞,以浪漫主義手法寫柳侯和柳州的不解情緣。
《祭文》作于初聞噩耗之際,重在抒發(fā)對亡友的一片深情,可謂文簡而哀摯,辭短而情深?!班掂底雍?而至然邪”,先從懷疑子厚猝死的疑問發(fā)端,嘆其已死,卻疑其未死。接以“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蕩開一筆,說人死乃人生規(guī)律,否定“我”之嗟嘆,落實子厚之死。復以“人之生世,如夢一覺”之感慨喟嘆慰藉逝者。在嗟嘆翻轉(zhuǎn)之中深化了對好友的悼念之情。“凡物之生,不愿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zāi)。”《祭文》以木為喻,狀柳氏一貶復貶、埋沒不用的際遇,這種以虛就實的手法,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鄙棄、控訴和譴責。時韓愈正離開貶所潮州,這種鄙棄、控訴和譴責之中無疑又包孕著自身的不平之鳴。
《志銘》重在寫傳主一生業(yè)績,卻從敘柳宗元事跡中引發(fā)出精彩的議論。從“以柳易播”一事引出“士窮乃見節(jié)義”一段議論:“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边@種飽含哲理的話語,針砭現(xiàn)實,情緒憤激,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是對世態(tài)炎涼、人心叵測的社會現(xiàn)實的憤怒抨擊,也是對見利忘義、賣友求榮的之輩的無情鞭撻。又從“斥久”“窮極”際遇引出詩文窮而后工一段議論:文學辭章,必傳于后,出將入相,未必留名。韓愈強調(diào)柳宗元“必傳于后”的文學成就獲益于“斥久”“窮極”的遭遇。所謂“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⑤。失意窮愁之人身處社會底層,往往能深觸政治的利弊、人民的甘辛,從而寫出動人心魄的優(yōu)秀作品。韓愈在此揭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shù)規(guī)律。這些議論,與敘事融為一體,精辟深刻,增加了文章的深度,絕非多余的筆墨。
《廟碑》以寫人為主,而略于記事。此文應(yīng)柳宗元部將謝寧之邀而作。文字純用柳民口吻。文章分序文和歌詞兩部分。序文記柳氏之生前之鞠躬盡瘁和卒后之成神顯靈?!坝硭蜕裨姟眲t寫柳民對柳宗元的哀悼和懷念,字里行間流露出韓愈的一片深情。
韓文向有“韓潮”之譽。三篇悼念文章無一語雷同,意蘊豐厚,情感奔涌,然而行文轉(zhuǎn)換卻又各逞姿態(tài),各俱妙思。錢基博評《志銘》《廟碑》風格之異:“《柳子厚墓志銘》,長篇渾瀕,出以雄沛,陵紙怪發(fā),感慨淋漓,太史公之健筆也?!读萘_池廟碑》,短語矜練,出以安和,斂氣神定,意思安閑,蔡邕之雅度也。”⑥
三篇悼念文章文體上皆有創(chuàng)新。林云銘稱:“祭文,志銘、廟碑三篇,皆絕頂出色,不可以常格論也?!雹?/p>
《祭文》打破了傳統(tǒng)祭文的凝固程式,事件略去,而以起伏跌宕的情感、搖曳生姿的短語見勝,這是對祭文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融人物際遇命運于情感抒發(fā)之中,與韓愈名作《祭十二郎文》同出一轍,不同之處在于,此篇為四言韻文,注重文辭的修飾?!熬嵵鄙?語經(jīng)百煉,公文如此等,乃不復可攀躋矣?!雹?/p>
墓志銘是放于墓中刻有死者事跡的石刻。墓志用散文敘述死者世系、歲月、爵里等,墓銘以韻文頌揚死者?!吨俱憽分驹斻懧?打破陳法?!吨俱憽分爸尽蔽窗闯8褚来问黾皞髦髦老?、名字、爵里,打破體例,作法新穎?!叭羝撞粩⑿帐?卻于中進士第后,點出柳氏有子;不敘里居,卻于歸葬時,點出萬年先人墓側(cè),而姓氏里居自見,其作法皆與他篇不同?!雹帷吨俱憽分般憽眱H“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一句,給人的感覺是“銘若贅疣”⑩,大約在韓愈看來,通常銘文中那種空洞虛無的贊美之辭對柳氏是完全多余的。墓志銘這種文體,六朝以來即有“鋪排郡望,藻飾官階”11的凝固格式,《志銘》的文體及內(nèi)容突破,受到很高評價:“即令先生自第所作墓志,亦當壓卷此篇?!?2
《廟碑》于柳州羅池廟本身無一語敘及,絕大部分篇幅用于寫柳宗元生前的治績和死后的靈異,而治人和顯神是一致的,突出了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按宋那轫嵅粎T,聲調(diào)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3以楚辭體寫就的“迎享送神詩”在廟碑中更是別具一格?!俺~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親見之,尚不得其仿佛,況其下者?惟退之‘羅池詞’方可駕以出。”14
韓愈一生寫過不少諂人諛墓之文,但這三篇悼念文章不在此列。情感真摯,內(nèi)容剴切,結(jié)撰精心,陳言務(wù)去,文筆犀利,氣勢奔放,在古代哀祭類文章中,以其形象性、生動性、哲理性和獨特筆法影響深遠。
這三篇悼念文章中,有三個問題引起了古代評家的注意,也是值得今之讀者思考的問題。
在人物稱謂上,定位“亡友”,不稱官爵而稱字。韓愈所作祭文碑志,一般諱名而稱官職,如《祭河南張員外文》,“張員外”指張署,曾任“刑部員外郎”?!对嚧罄碓u事王君墓志銘》,“試大理評事”指王,曾任“試()大理評事”。以字相稱,惟友情篤深之亡友。如《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樊宗師,字紹述,任左司郎中,其墓志銘以字稱。樊宗師為“韓友四子”(另三位為柳宗元、李元賓、歐陽詹)之一,亦為古文運動之健將,墓志銘以字稱?!都牢摹贰侗摹方苑Q字而不稱官爵,乃韓愈視柳宗元為人生知己使然。
在政治分野上,永貞革新之敗為柳宗元一生之轉(zhuǎn)捩點,作為傳記的《志銘》不可回避。韓愈寫作此文,有很大難度:柳宗元是王、王叔文集團的骨干,而韓愈對“二王”深惡痛絕。且柳宗元春風得意之時,正是韓愈遠貶陽山之日,兩人之政見和遭遇不同。寫柳宗元一生,永貞革新不可不提。且看韓愈如何措辭。首先,韓愈堅持了自己的政見。韓愈修《順宗實錄》云:“王叔文有寵,密結(jié)有當時名欲僥幸而速進者十數(shù)人為死友?!?5《志銘》初言柳宗元名聲大振,與《實錄》所云“有當時名”者相符,末言柳宗元“不自貴重顧籍,謂功業(yè)可立就”,與《實錄》所云“僥幸欲速進”者相符??梢婍n愈對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持批評態(tài)度。其次,韓愈為柳宗元婉曲維護?!爸T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這句話尤其重要,是王叔文欲結(jié)柳宗元,非柳宗元巴結(jié)權(quán)貴,柳宗元之依王叔文,是不識其奸,實欲用其材,行其道,非為富貴茍就。韓愈為柳宗元參加“二王”集團辯解,既未抹掉柳宗元參加“二王”集團的事實,又為寫柳宗元的品格留有余地。限于篇幅,本文不討論韓愈的政治態(tài)度正確與否,也不討論韓愈如此行文是否符合柳宗元的本心。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韓愈用心的良苦和行文的巧妙。
在傳聞載錄上,《廟碑》寫柳侯神靈嚴懲在廟中對其辱慢不恭的醉客李儀,并咒之以死,韓愈屢被批評指責。《舊唐書?韓愈傳》以之為非:“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撰碑以實之……頗為當代所非。”《新唐書?柳宗元傳》亦不無微詞:“宗元既沒,柳人懷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輒死。廟于羅池,愈因碑以實之?!绷铒@靈之事是韓愈根據(jù)謝寧的言辭而寫的,不是自己杜撰。韓愈記載一則傳聞,并不意味著認同這是一件事實。這樣寫,是為了凸現(xiàn)柳宗元的冤屈和不幸,突出柳民對柳侯的尊敬和祟仰。誠如吳汝綸所言:“此因柳人神之,遂著其死后精魄凜凜,以見生時之屈抑,所謂深痛惜之,意旨最為沉郁,史官乃妄議之,不知此乃《左氏》之神境也?!?6載此異事,與韓愈一直堅持的“子不語怪力亂神”17的儒家道統(tǒng)并無沖突。
韓愈為柳宗元樹碑立傳的三篇悼念文章,是了解韓、柳關(guān)系的重要文字。三百年后,蘇軾作《韓文公廟碑》,亦對韓愈作一定程度的圣化和神化,顯然受到《廟碑》影響?!俄n文公廟碑》:“牲雞卜羞我觴,於粲荔丹與蕉黃?!薄读萘_池廟碑》:“荔子丹兮蕉黃,雜肴蔬兮進侯堂?!薄笆S小独笾Уぁ芬磺?至今歌遍楚南人”18,韓碑和蘇碑是柳宗元、韓愈的千秋功德之碑,廟以碑名,柳州柳侯祠、潮州昌黎廟遂成為重要的文化紀念地。
注釋:
①此據(jù)《舊唐書?柳宗元傳》。韓愈《銘文》稱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系誤記。
②⑦⑨林云銘《韓文起》卷十二
③林紓《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
④吳生《古文苑》卷三
⑤韓愈《荊潭唱和詩序》
⑥錢基博《韓愈志?韓集籀讀錄第六》
⑧13《求闕齋讀書錄》卷八
⑩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十五
11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
12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卷六
14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四
15轉(zhuǎn)引自林云銘《韓文起》卷十二
16轉(zhuǎn)引自高步瀛《唐宋文舉要》
17《論語?述而》
18袁枚《柳子厚祠》
[附]韓愈兩篇文章
祭柳子厚文
維年月日,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靈:
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竟亦何校?當其夢時,有樂有悲。及其既覺,豈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愿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zāi)。子之中棄,天脫羈。玉佩瓊琚,大放厥詞。富貴無能,磨滅誰紀?子之自著,表表愈偉。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視人,自以無前。一斥不復,群飛刺天。
嗟嗟子厚,今也則亡。臨絕之音,一何瑯瑯?遍告諸友,以寄厥子。不鄙謂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觀勢厚薄。余豈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實命我。猶有鬼神,寧敢遺墮?念子永歸,無復來期。設(shè)祭棺前,矢心以辭。嗚呼哀哉,尚饗!
柳州羅池廟碑
羅池廟者,故刺史柳侯廟也。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三年,民各自矜奮:“茲土雖遠京師,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則非人?!庇谑抢仙傧嘟陶Z,莫違侯令。凡有所為于其鄉(xiāng)閭及于其家,皆曰:“吾侯聞之,得無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從事。凡令之期,民勸趨之,無有后先,必以其時。于是民業(yè)有經(jīng),公無負租,流逋四歸,樂生興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園潔修,豬牛鴨雞,肥大蕃息,子嚴父詔,婦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出相弟長,入相慈孝。先時民貧,以男女相質(zhì),久不得贖,盡沒為隸。我侯之至,按國之故,以傭除本,悉奪歸之。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柳民既皆悅喜。
嘗與其部將魏忠、謝寧、歐陽翼飲酒驛亭,謂曰:“吾棄于時,而寄于此,與若等好也。明年,吾將死,死而為神。后三年,為廟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歐陽翼等見而拜之。其夕,夢翼而告曰:“館我于羅池。”其月景辰,廟成,大祭,過客李儀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廟門即死。
明年春,魏忠、歐陽翼使謝寧來京師,請書其事于石。余謂柳侯生能澤其民,死能驚動福禍之,以食其土,可謂靈也已。作迎享送神詩遺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東人,諱宗元,字子厚。賢而有文章,嘗位于朝,光顯矣,已而擯不用。其辭曰:
篇10
江革傳原文
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也。革幼而聰敏,六歲便解屬文。九歲丁父艱,與弟觀同生,少孤貧,自相訓勖,讀書精力不倦。十六喪母,以孝聞。服闋,與觀俱詣太學,補國子生,舉高第。齊吏部謝朓雅相欽重。朓嘗宿衛(wèi),還過候革,時大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乃脫所著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為鎮(zhèn)北豫章王長史,隨府王鎮(zhèn)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馬,乃泛舟而還,途經(jīng)下邳,遂為魏人所執(zhí)。魏徐州刺史元延明聞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稱患腳不拜,延明將加害焉,見革辭色嚴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辭以囚執(zhí)既久,無復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將加棰撲。革厲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得死為幸,誓不為人執(zhí)筆?!毖用髦豢汕酥?,日拾脫粟三升,僅余性命。值魏主請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還朝。
時武陵王在東州,頗自驕縱,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為行事?!蹦顺淞晖蹰L史、會稽郡丞。革門生故吏,家多在東州,聞革應(yīng)至,并赍持緣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餉,不容獨當故人筐篚?!敝伶?zhèn),惟資公俸,食不兼味??ぞ骋髲V,辭訟日數(shù)百,革分判辨析,曾無疑滯。功必賞,過必罰,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憚之,遂雅相欽重。將還,民皆戀惜之,贈遺無所受。送故依舊訂舫,革并不納,惟乘臺所給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臥?;蛑^革日:“船既不平,濟江甚險,當移徙重物,以迮輕艚?!备锛葻o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實之。其清貧如此。
征入為度支尚書。時尚書令何敬容掌選,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強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貶,以此為權(quán)勢所疾,乃謝病還家。大同元年卒。革歷官八府長史,四王行事,傍無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節(jié)選自《梁書 列傳第三十》)
江革傳譯文
江革,字休映,是濟陽考城人。江革自幼聰明敏捷,六歲便能寫文章。九歲時父親去世,與弟江觀孿生,年少孤苦貧窮,兄弟互相勉勵,讀書精力充沛毫不疲倦。十六歲時母親又去世,因服喪有孝行而聞名。服喪期滿后,與江觀一起前往太學,補為國子生,并在考核中取得優(yōu)秀的次第成績。齊朝吏部謝朓十分欽佩器重他。謝朓曾在宮中宿衛(wèi),回來時去探望江革,當時下著大雪,看見江革穿著破舊的棉衣,鋪著一層坐席,卻沉迷于學習不知疲倦,便脫下所穿短襖(給江革披上),并親手把氈子割下一半給江革充當臥具,然后才離開。
江革被授予少府卿,出任鎮(zhèn)北豫章王長史,并隨府王鎮(zhèn)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因一向不熟習騎馬,就乘船而回,途經(jīng)下邳時,竟被魏人俘獲。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聽說過江革的才名,對他厚加接待。江革稱患有腳病不向他施禮參拜,元延明想要加害他,見江革辭色嚴正,就更加敬重他。元延明讓江革寫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被囚禁的時間太久,沒有心思寫作為由推辭。于是元延明逼他更加厲害,將要對他施以鞭杖之刑。江革厲色說道:“我今年已經(jīng)六十,不能殺身報效君主,今日以死為幸事,誓不替人執(zhí)筆寫作?!痹用髦啦荒苁顾?,就取消了鞭杖。每天只給江革糙米三升,僅能維持性命而已。正值魏帝請求梁朝讓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釋放江革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