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的深處范文
時間:2023-03-21 00:2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樹林的深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腎腫瘤;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3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0(b)-0018-02
腎腫瘤是臨床泌尿系統(tǒng)中常見的腫瘤之一,且多為惡性。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腎腫瘤的檢出率也在不斷提高,臨床上治療腎腫瘤的方法是行腎部分切除術,該術式具有維護腎功能、減少心血管的發(fā)生和提高患者生存期等優(yōu)點[1]。本文就對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進行臨床觀察,探討其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腎腫瘤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8~76歲,平均52.4歲;術前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CT和B超檢查,其中顯示無癥狀患者28例,患側腰區(qū)酸脹13例,無痛性肉眼血尿者6例,其他3例;經(jīng)影像學檢查,腫瘤部位位于腎上極21例,腎中部11例,腎下極18例。術前檢查無腎血管、腔靜脈、淋巴結等受累影像學證據(jù),且無肺、肝、骨骼等轉移征象,排除手術禁忌證,對所有患者行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將此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一時間本院行開放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的腎腫瘤患者30例,選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2.3歲;術前患者經(jīng)過CT和B超檢查,其中顯示無癥狀患者16例,患側腰區(qū)酸脹7例,無痛性肉眼血尿者4例,其他3例;經(jīng)影像學檢查,腫瘤部位位于腎上部12例,腎中部10例,腎下部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癥、發(fā)病位置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行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患者均選用氣管插管全麻的麻醉方式,取健側臥位,將腰橋墊高,應用氣囊擴張法建立后腹腔間隙,通過腹腔鏡辨別人工腹腔間隙的解剖標志,應用超聲刀打開腎周筋膜和脂肪囊,并游離腎臟,尋找并完整顯露腎腫瘤,距腫瘤邊緣0.5~1.0 cm處用電凝鉤燒灼一圈,并保留腫瘤邊緣的脂肪組織,沿著腰大肌和腎周筋膜間隙對腎周筋膜的背側面進行分離,剝離血管鞘,采用Bulldog夾子游離出腎動脈,并開始計時,將腎腫瘤、腫瘤表面脂肪組織以及其邊緣0.5 cm的腎組織用剪刀切除[2-4]。然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檢查,用可吸收線對血管斷端進行縫合,用自制止血紗布球填壓創(chuàng)面,并用吸收線進行“8”字縫合以及用止血紗布覆蓋腫瘤切除后的創(chuàng)面,在尾端固定Hem-O-lok夾,縫合好以后松開Bulldog夾,恢復腎臟供血,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將標本用標本袋取出,腎旁放置引流管,最后逐層縫合切口[5]。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的開放腎部分切除術,在腎包膜下注射0.25%的普魯卡因,使腎包膜隆起,然后在腎極邊緣橫行切開腎包膜并向兩旁剝離,顯露需切除的平面,平切有病變的腎臟,在腎盂旁可遇較大的時間血管,需用蚊式止血鉗和鉗夾進行結扎,術后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術后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均成功,觀察組患者無中轉開腹手術病例。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比較
觀察組1例皮下氣腫,2例腹部疼痛,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3/50);對照組3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疼痛,2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3.3%(7/3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兩組術后病理診斷的比較
觀察組透明細胞癌36例,顆粒細胞癌9例,嗜酸性細胞癌5例;對照組透明細胞癌17例,顆粒細胞癌7例,嗜酸性細胞癌6例;兩組患者根據(jù)腎癌TNM病理分期,所有患者均為T1N0M0期。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4~20個月的隨訪,所有患者均未見腫瘤復發(fā)和轉移。
3 討論
隨著B超、CT等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腎腫瘤被檢測出的診斷率也在不斷上升,對于偶發(fā)性的腎癌往往體積較小,增長的速度較慢,因此盡早行手術治療可增加患者預后[6]。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具有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以及恢復快等優(yōu)點,成為治療腎腫瘤的主要方式,且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治療腎腫瘤的適應證也在不斷擴大,其適應證主要包括孤立腎、雙腎腫瘤以及伴有對側腎功能不全者;直徑≤4 cm的腎腫瘤患者,腫瘤位于腎皮質且外生性生長;對伴有嚴重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在手術之前,要注意手術適應證的把握,以提高手術成功率[7]。
應用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患者的關鍵是在手術過程中熱缺血和再灌注損傷問題,熱缺血的時間越長,腎損傷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因此術中應盡量將熱缺血的時間控制在30 min內,30 min內對腎功能的影響較小,而超出30 min則對腎功能的影響較大。在本組的資料中,兩組患者的熱缺血時間均控制在了30 min內。對于術后復發(fā)問題,為防止腎部分切除術后腫瘤的復發(fā),手術過程中腫瘤的切除應沿正常組織邊緣切除,并保證組織切緣陰性。臨床有資料認為,腎臟部分切除時距離腫瘤包膜0.5 cm以上的距離是安全可行的[8]。對于術中提取的所需要的病例檢查,應用剪刀,而不是熱切割器將腫瘤切下,這樣做可使操作視野更加清楚,切除層次無焦痂,容易分辨腫瘤組織和正常腎實質,在避免了組織熱損失的基礎上確保了腫瘤的徹底切除,更重要的是不影響術后的病理檢查。對于腫瘤切除后的創(chuàng)面止血,應用可吸收線“8”字縫合,并通過膀胱鏡放置引流管。
在本組資料中,對應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和應于開放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減少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方面存在優(yōu)勢,總之應用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患者,兼具微創(chuàng)治療的各種優(yōu)點,術中出血量少,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且安全可行,同時可較好地保持腎功能,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軍,王德林.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J].醫(yī)學綜述,2012,18(6):937-939.
[2] 祝曉明,韓曉閩,馬圣君,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21例[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3):512-513.
[3] 向田能.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8):364.
[4] 余閆宏,肖民輝,楊曉華,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7例報告[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6):560-561.
[5] 陳世昌,董慧,湯鴻,等.后腹腔鏡下分支腎動脈阻滯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2,34(2):137-139.
[6] 盧慶,江瑋,許恩賜,等.49例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5):682-685.
[7] 韓精超,紀志剛,李漢忠.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1,32(5):303-306.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技術在腎上腺手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于2000年12月~2007年10月,腎上腺占位性病變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126例,其中經(jīng)腹腔途徑1例,經(jīng)腹膜后途徑121例,經(jīng)腹手助腹腔鏡4例。 結果 腹腔鏡下成功完成手術125例,中轉開放手術1例。手術時間(72±25.1)min(40~175 min);術中出血量(54±32.6)mL(15~420 mL);無輸血和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住院時間(6.3±1.3)d(5~8 d),隨訪(28.5±11.5)月(3~85月),所有患者影像學檢查未見腫瘤復發(fā)或轉移,功能性腫瘤患者的癥狀減輕或消失。 結論 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是治療大多數(shù)腎上腺占位性病變的首選術式。
【關鍵詞】 腎上腺腫瘤; 腹腔鏡檢查; 腎上腺切除術
2000年12月-2007年10月,筆者本院采用腹腔鏡行腎上腺腫瘤切除術126例,均獲成功,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6例中,男性56例,女性70例,年齡(39.6±9.4歲)(22~75歲),均行B超檢查確診。腫瘤位于左側65例,右側61例;腫瘤大小0.9 cm×1.1 cm~7.8 cm×6.5 cm。術前診斷兒茶酚胺增多癥30例,其中腎上腺嗜鉻細胞瘤27例,大小為2.5 cm×2.1 cm~5.8 cm×4.3 cm,雙側腎上腺髓質增生2例(4側),異位嗜鉻細胞瘤1例(位于左腎下極腹主動脈旁),大小為3.4 cm×2.8 cm。均有頭暈、心悸、出汗等癥狀,血壓不同程度升高(170/100~230/120 mmHg,1 mmHg=133.3 Pa),血兒茶酚胺濃度超過正常值2倍以上,1例異位嗜鉻細胞瘤行131IMIBG閃爍照相確診;術前用苯卞胺或哌唑嗪控制血壓至150/90 mmHg以下,術前3 d擴容。醛固酮瘤42例,腫瘤大小為0.9 cm×1.1 cm~2.9 cm×2.0 cm,均有高血壓和/或周期性麻痹癥狀,血鉀不同程度降低,37例生化檢查血漿醛固酮含量升高,術前口服安體舒通40~120 mg,10%氯化鉀10 mL,每日3次,至血壓平穩(wěn)、血鉀正常后手術。皮質醇腺瘤21例,腫瘤大小1.9 cm×1.6 cm~4.4 cm×3.6 cm,具有典型的柯興氏綜合征癥狀和體征,血漿游離皮質醇明顯升高,術前給予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等處理。余33例患者為體檢時發(fā)現(xiàn)。
患者既往無腎臟及腎上腺疾病手術史,無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表現(xiàn),無凝血功能障礙,無手術野局部皮膚感染。4例腫瘤長徑>6.0 cm采用經(jīng)腹手助腹腔鏡途徑,1例異位嗜鉻細胞瘤采用經(jīng)腹腔途徑,其余121例腫瘤長徑
1.2 手術方法 采用經(jīng)腹膜后途徑121例,經(jīng)腹腔途徑1例,經(jīng)腹手助腹腔鏡4例。
1.2.1 經(jīng)腹膜后途徑 適用于腫瘤長徑
1.2.2 經(jīng)腹腔途徑 1例異位嗜鉻細胞瘤患者采用該徑路手術?;紓认蛏?5°側臥位,在臍部、平臍鎖骨中線和上腹正中穿刺置入Trocar。觀察腹腔內解剖標志,從結腸脾曲開始,沿降結腸旁溝切開側腹膜,用超聲刀及鈦夾離斷外側的部分脾結腸韌帶,將腹膜及結腸推向對側,暴露腎區(qū),切開Gerota筋膜和腎周脂肪,顯露左腎腹側,在左腎下極腹主動脈旁找到腫瘤組織,用鈍、銳性分離結合的方法將腫瘤組織完整切除,標本放入標本袋中取出。術野置引流管1根,排出腹腔內的氣體,關閉腹部切口。
1.2.3 經(jīng)腹腔手助腹腔鏡途徑 適用于腫瘤長徑>6.0 cm的患者。采用患側向上45°側臥位。在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點做6~7 cm的長斜切口(右側)或以臍為中點做一長6~7 cm的腹部正中切口(左側),經(jīng)此切口放置手助裝置LapDisk,在手的協(xié)助下,另外在臍、上腹正中(右側)或臍與左髂前上棘連線中點、腋前線肋緣下(左側)穿刺置入Trocar,將腎上腺腫瘤完整切除,具體手術步驟與標準腹腔鏡手術類似。標本經(jīng)手助切口取出,放置引流管,妥善縫合手術切口。
2 結 果
125例患者手術均成功,1例嗜鉻細胞瘤因腫瘤血管豐富術中止血困難中轉開放手術。手術時間(72±25.1)min(40~175 min),術中出血量(54±32.6) mL(15~120 mL),術后住院時間(6.3±1.3)d(5~8 d)。其中1例患者術中分離瘤體時血壓從100/60 mmHg升至180/120 mmHg,考慮為靜止型嗜鉻細胞瘤,術后出現(xiàn)急性左心衰,經(jīng)治療后7 d心功能恢復正常,其余患者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病理檢查報告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28例,雙側腎上腺髓質增生2例(4側),異位嗜鉻細胞瘤1例,醛固酮瘤42例,皮質醇腺瘤21例,腎上腺髓性脂肪瘤7例,腎上腺囊腫5例,宮頸癌腎上腺轉移1例,腦膜瘤腎上腺轉移1例,無功能性腎上腺腫瘤18例。
術后隨訪(28.5±11.5)月(3~85月)。嗜鉻細胞瘤和雙側腎上腺髓質增生患者術后當天至3月內血壓均恢復正常;醛固酮瘤患者中35例術后血壓在半年內恢復正常,7例血壓接近正常;皮質醇腺瘤患者癥狀、體征均明顯減輕或消失。所有患者3~28月內復查B超未見腫瘤復發(fā)或轉移。2例轉移性腫瘤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
3 討 論
1992年Gagner首先報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2],之后,腹腔鏡技術在腎上腺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已代替大多數(shù)開放手術,成為治療腎上腺占位性病變的標準術式。Guazzoni等的資料表明,在技術熟練后,腹腔鏡腎上腺切除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恢復工作時間都明顯優(yōu)于開放手術[1,3]。
一般認為直徑6.0 cm的腫瘤必要時可選擇手助腹腔鏡術式。本組4例>6.0 cm的腫瘤(包括2例轉移瘤)采用經(jīng)腹腔手助腹腔鏡術式,均順利切除。手術入路的選擇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和術者個人習慣決定,經(jīng)腹腔途徑適用于各種腎上腺占位病變的切除,優(yōu)點是顯露清晰,操作空間大,但存在干擾腹腔臟器,易發(fā)生腸麻痹、腹腔感染及腸粘連的缺點;經(jīng)腹膜后途徑的優(yōu)點是對腹腔臟器干擾小,但是解剖標志不明確,操作空間小,對大體積腎上腺占位性病變的切除比較困難。筆者體會,腫瘤直徑5.0 cm的患者則選擇經(jīng)腹腔入路更合適。
順利找到腎上腺及其病灶是腹腔鏡手術的關鍵步驟之一。筆者的經(jīng)驗是打開腎上極Gerota筋膜后,先用鈍、銳性分離結合的方法將腎上極脂肪、結締組織從膈肌向下分離,使腎上腺在腎上極內側面顯露。腎上腺組織質脆,易撕裂出血,術中不應直接鉗夾,分離時應適當遠離腎上腺組織。腎上腺周圍血管分支較多,術中盡量用吸引器將腎上腺周圍組織鈍性分離成束狀后用超聲刀切斷,可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也可減少鈦夾用量。對中央靜脈的處理存在不同看法,Salomon等認為應先分離中央靜脈[5],但Bonjer等認為這一步驟并非必要[6]。筆者認為,除嗜鉻細胞瘤外,不需要刻意先分離、結扎中央靜脈,從最容易的地方開始,循序漸進地分離即可。
丘少鵬等認為直徑
轉移性腎上腺腫瘤一般不主張采用腹腔鏡手術,但Feliciotti等報道6例腎上腺轉移瘤行經(jīng)腹腹腔鏡切除,術后隨訪7月,無一例復發(fā)[11]。本組2例轉移瘤,瘤體直徑>6.0 cm,選用手助腹腔鏡術式順利切除,術中發(fā)現(xiàn)腫瘤表面血管并不豐富,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術后恢復良好,隨訪3年,未見腫瘤局部復發(fā)及遠處轉移。因此,轉移性腎上腺腫瘤如瘤體邊界清楚,周圍無腫大淋巴結,腹腔鏡手術是值得選擇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 旭,葉章群,陳 忠,等. 腹腔鏡和后腹腔鏡腎上腺手術與開放腎上腺手術的療效比較[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2,23(6):332334.
[2] Gagner M,Lacroix A,Bolte E.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in Cushing,s syndrome and pheochromocytoma[J]. New Engl J of Med, 1992,327(14):1033.
[3] Guazzoni G,Cestari A,Mantorsi F,et al. Eightyear experience with trans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 surgery[J]. J Urol, 2001,166(3):820824.
[4] Gagner M,Pomp A,Heniford B T, et 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lessons learned from 100 consecutive procedures[J]. Ann Surg, 1997,226(3):238247.
[5] Salomon L,Rabii R,Soulie M, et al. Experience with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or pheochromocytoma[J]. J Urol, 2001,165(6Pt1):18711874.
[6] Bonjer H J,Van der Harst E,Steyerberg E W, et al. Retroperitoneal adrenalectomy:open or endoscopic[J]. World J Surg, 1998,22(12):12461249.
[7] 丘少鵬,陳 羽,陳 煒,等. 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安全性的比較[J].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06,11(1):4344.
[8] 袁建林,王 禾,張運濤,等. 經(jīng)腹、經(jīng)后腹腔途徑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附56例報告)[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06,6(6):459460.
[9] 羅康平,馬潞林,洪 鍇,等. 后腹腔鏡治療腎上腺腫瘤35例臨床分析[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05,5(10):841842.
篇3
【摘要】 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后短期內意外懷孕而終止妊娠的處理措施。方法 17例均服用米非司酮75 mg,連用2 d,第3天口服加陰塞米索前列醇600 μg,流產后B超引導下清宮術。結果 17例服藥流產均有效,除1例因胎盤植入穿透子宮前壁疤痕處行子宮次全切除術外,其余16例B超引導下清宮術均順利完成。結論 剖宮產術后6月內意外懷孕,選擇藥物流產加B超引導下清宮術終止妊娠,安全、可靠、有效。
【關鍵詞】 意外妊娠; 剖宮產術后; 藥物流產; 清宮術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和優(yōu)生優(yōu)育的大力提供,婦女在整個孕期及分娩期的精神心理因素較為復雜。近幾年,各大醫(yī)院的剖宮產率居高不下,婦產科醫(yī)生不得不為“疤宮”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擔憂,對剖宮產術后6月內意外妊娠而需要終止妊娠者,力求一種安全、可靠、有效的處理方法。我院對17例剖宮產術后6月內意外妊娠,選擇藥物流產加B超引導下清宮術終止妊娠,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剖宮產術后6月內意外妊娠17例,均為橫切口剖宮產,母乳喂養(yǎng),年齡22~29歲。術后轉經(jīng)10例,未轉經(jīng)7例,自感有乳汁分泌減少、嗜睡、乏力、擇食等不適癥狀13例,伴陰道不規(guī)則少量流血4例。查尿HCG均為陽性,婦檢子宮增大與孕周相符,B超提示“宮內孕6~9周”。其中,1例孕7周,B超提示子宮前肌壁內混合回聲團塊性質待定(肌瘤變性可能);2例孕8周,B超提示胎盤著床于子宮前壁(植入可能);1例孕9周,右腎小囊腫,尿常規(guī)提示尿蛋白2+,白細胞1+;其余13例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
1.2 治療方法 患者服藥前均暫停哺乳,完善B超、尿HCG、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血尿常規(guī)等檢查,每日空腹口服米非司酮75 mg,連用2 d,第3天口服米索前列醇400 μg,陰道后穹窿塞入米索前列醇200 μg。觀察腹痛情況、陰道流血量、胚胎組織排出情況。在靜脈輸液、B超引導下給予行清宮術。術后給予抗炎促宮縮止血及對癥處理,3 d后復查B超無宮腔殘留,方可出院,指導出院后避孕措施。
2 結果
本組17例均安全有效完成治療,無子宮穿孔、感染、過敏、陰道大出血等情況發(fā)生。1例宮內孕9周合并子宮肌瘤變性可能,胚胎組織排除不全,術中大出血,B超不排除植入可能,行開腹手術發(fā)現(xiàn)胎盤植入穿透子宮前壁疤痕處,行子宮次全切除術;10例1月后轉經(jīng),指導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避孕;6例未轉經(jīng)但尿HCG(-),指導避孕。
3 討論
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間隔時間以3年以上較為安全,在此期間指導避孕顯得更為重要。我國在育齡婦女中以廣泛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避孕為主,意外懷孕需終止妊娠的方法有人工流產術(包括無痛人流)、鉗刮術、藥物流產術[1]。剖宮產術后短期內再次妊娠,發(fā)生胎盤植入、前置胎盤、宮頸妊娠、稽留流產的風險增高。計劃生育手術操作中,因子宮軟、擴宮困難、受術者疼痛不配合,術者操作不當,容易發(fā)生子宮穿孔。17例剖宮產術后半年內意外妊娠,選擇藥物流產加B超引導下清宮術終止妊娠,通過臨床觀察可降低子宮穿孔、宮內組織殘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縮短陰道流血時間、減少感染機會,有利于婦女的身心健康。觀察此組婦女在手術過程中陰道流血量比其他方式流產者增多,考慮與哺乳期、疤痕子宮、孕婦身心狀況有關。
因此,對剖宮產術后短期內意外妊娠的婦女,選擇藥物流產加B超引導下清宮術終止妊娠,不僅安全、可靠、有效,而且能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有利于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
篇4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神經(jīng)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穿刺術;開顱術;臨床比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62
本次實驗選取本院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行神經(jīng)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穿刺術與開顱術的臨床效果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7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男40例, 女34例?;颊哌M行CT檢查發(fā)現(xiàn), 腦內出血量為(52±8)ml。其中41例為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 5例小腦出血, 15例額頂葉腦出血, 13例額葉腦出血。隨機分為對照組(37例)與觀察組(37例), 對照組采取開顱術進行治療;觀察組行神經(jīng)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穿刺術進行治療。對照組中男15例, 女22例, 年齡55~75歲, 平均年齡(62.15±4.54)歲, 其中轉子間骨折17例, 股骨頸骨骨折20例;觀察組中男16例, 女21例, 年齡56~74歲, 平均年齡(62.55±4.36)歲, 手術前排出一切其他功能的障礙問題。兩組的性別、年齡以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的麻醉方法是氣管插管麻醉法, 傳統(tǒng)的開顱方法進行腦內血腫的清除工作, 手術切口在CT掃描血腫塊較大的位置, 在顱骨出進行鉆口, 開口窗口大約為3 cm, 在硬腦膜的后行用腦穿針進行血腫穿刺, 在顯微鏡下用細吸引器頭在腦顱內將大塊的血腫吸出, 對于小塊的血腫盡量沖洗直到清除徹底, 整個手術完成后觀察腦內部的壓力[1]。觀察組采用行神經(jīng)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穿刺術方法治療, 切口選取同對照組, 在顱骨的內板上選擇鉆口的位置, 在鉆好的腦顱口位置, 進行切口處理長度約為3 cm, 鉆孔的深度要求≤1.5 cm。防止出現(xiàn)皮膚層的血管電凝情況, 對開口處的各層組織適當分離。找到血腫處用腦穿刺特用套管進行穿刺操作, 拔出內芯, 將外套作為手術微創(chuàng)的通道。在內鏡視野下尋找到腦內的血腫, 然后進行清除操作[2]。完成操作后留置引流管, 拔出穿刺外套, 用明膠海綿進行止血, 逐層縫合腦部皮膚組織。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腦部的血腫清除情況進行及時準確的記錄。效果評定:評分方法采取Glasgow進行評定。A級:術后死亡;B級:患者成為植物生存或者出現(xiàn)長期昏迷狀態(tài);C級:術后需要他人照看, 出現(xiàn)嚴重殘疾;D級: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不需要他人照顧;E級:生活完全能夠自理, 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 各種功能恢復良好。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中均能正常完成, 但是觀察組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 對腦內部血腫清除率都明顯好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D等級以及E等級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本次試驗中可以發(fā)現(xiàn)采取微創(chuàng)手術法由于切口較小, 手術中對患者的腦內神經(jīng)損傷較小, 但是實際的血腫清理能力更強, 在利用內鏡成像中手術視野變得更加清晰, 操作更加準確科學, 使得血腫的清除效率更高, 達到了手術的預期要求。從結果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還是腦內部的血腫清除率都要明顯好于對照組。在術后的等級比較中觀察組D(18.9%), E(40.5%)等級明顯高于對照組D(10.8%), E(5.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高血壓腦出血采取行神經(jīng)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穿刺術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梢钥s短患者的病程,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具有臨床醫(yī)學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毅, 陳曉雷, 黃建榮, 等.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神經(jīng)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的療效比較.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4, 17(10):1-4.
篇5
關鍵詞:腎周出血;氣壓彈道碎石術;輸尿管鏡
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是治療輸尿管結石較常用的一種手段,并發(fā)癥包括由直接機械損傷造成的膀胱及輸尿管損傷和由非直接機械損傷引起的腎周出血,但其并未得到臨床重視。收集我院我科2008年~2013年住院的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后腎周出血患者2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例患者中,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22~65歲,中位年齡(41±3.4)歲。9例在右側,11例在左側。影象學檢查中下段輸尿管結石伴中重度腎積水患者19例,有高熱者1例。所有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術后均常規(guī)置尿管。
1.2方法 腎周出血時間的確診,時間2~36h,平均為(10±2.5)h。術后出現(xiàn)輕度肉眼血尿并引發(fā)患側腰背部疼痛者18例,2例患者因發(fā)生休克前期表現(xiàn)行超聲及血常規(guī)檢查,通過B超提示為腎周大小不等的混合腫塊,其邊界模糊,測量血腫范圍10cm×13cm~8cm×20cm。
2 結果
保守治療的6例患者治療有效。其中輸血治療的有2例,輸血療效不佳而行選擇性腎動脈造影的有4例,治療效果良好。術后高熱在4d后在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腎血腫穿刺術的有1例,其引流的為陳舊性血性液體。行輸尿管切開取石的有6例,術中見腎及輸尿管周圍廣泛纖維化粘連。
3 討論
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廣泛用于治療輸尿管結石,但其手術并發(fā)癥主要由輸尿管鏡直接造成,多發(fā)生于輸尿管及膀胱[1-2],出血少見。損傷腎盂較少見,根據(jù)出血量多少判斷損傷程度,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
診斷腎周出血主要依靠CT及超聲,其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5%及76%[3]。由于術后出血時間短,CT表現(xiàn)為腎周不均勻高密度腫塊,CT值為35~80Hu,腎臟受壓,可準確判斷出血程度及范圍,有時可發(fā)現(xiàn)腎臟破裂處。由于術后患者行動不便,使CT檢查實用性減低。B超檢查腎包膜完整時主要表現(xiàn)為包膜下新月形低回聲;包膜破裂表現(xiàn)為腎周形態(tài)不整大小不等的混合回聲,邊界模糊。B超檢查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強。同時,結合血常規(guī)及完整的術前資料,可診斷腎周腫塊為腎周血腫。出血較輕時,血紅蛋白下降不明顯,無法經(jīng)B超檢查結果準確作出判斷時,可行監(jiān)測B超檢查及血紅蛋白變化情況,可有效協(xié)助臨床診斷的判斷。本組3例術后早期B超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腎周出血可能,經(jīng)對出血程度及血紅蛋白的連續(xù)監(jiān)測觀察,判斷出血程度無加重表現(xiàn),有利于指導臨床治療。
腎周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出血程度及其持續(xù)時間,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突發(fā)上腹部疼痛、腰腹部腫塊。由于麻醉及圍手術期因素影響,臨床癥狀及體征非常容易被忽視,早期出現(xiàn)休克臨床癥狀則表示腎周出血量較多,情況緊急[4-5]。如對輸尿管結石伴中重度腎積水的患者行輸尿管鏡治療后,早期血常規(guī)檢查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降低程度明顯,不能用常規(guī)輸尿管鏡術后輕度肉眼血尿解釋,應及時行B超檢查,可盡早及時發(fā)現(xiàn)腎周出血。輸尿管鏡手術微創(chuàng)治療輸尿管結石,主張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而出現(xiàn)腎周出血時,早期下床活動會進一步加重出血狀況,甚至造成更嚴重后果[5]。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行腎動脈栓塞或開放手術治療[6],本組4例行選擇性腎動脈栓塞,效果良好。
輸尿管鏡在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腎周出血是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較嚴重的腎臟并發(fā)癥,臨床應提高認識,盡早作出診斷。
參考文獻:
[1]REITER WJ,HAITEL A,HEINZ PEER G,eta1.Spontaneous nontraumatic rupture of a contracted kidney with subcapsular and perirenal hematoma in a patient receiving chronic hemodialysis[J].Urology,1997,50(5):781-783.
[2]舒向暉,龔百生,鄒建華,等.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并發(fā)癥分析[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09,14(1),47-49.
[3]余家琦,楊國勝,蔡松良,等.自發(fā)性腎周出血的診治[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24(8),524-526.
[4]KUKREJA RA,DESAI MR,SABNIS RB,et a1.Fluid absorption during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doesitmatter[J].Endourol,2002,16(4):221-224.
篇6
【關鍵詞】 肋間神經(jīng)阻滯; 雙乳腫塊切除術
肋間神經(jīng)阻滯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并能保持患者良好的覺醒狀態(tài),不良反應較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胸腹部小手術及疼痛治療,本研究觀察兩種方法用于雙乳腫塊切除術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行雙側乳腺腫塊切除術的女性患者60例。ASAⅠ~Ⅱ級,年齡25~55歲,體重45~68 kg,手術時間30~65 min,隨機分為2組(A組和B組),每組30例。排除標準:有心、肺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外周神經(jīng)病變者。兩組患者年齡、體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規(guī)開放靜脈通路,監(jiān)測血壓(BP)、心率(HR)、心電圖(ECG)、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行全憑靜脈麻醉的患者需監(jiān)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并作相應記錄。(1)A組患者行雙側肋間神經(jīng)阻滯:根據(jù)腫塊位置選擇相應的節(jié)段,經(jīng)腋中線于肋骨下緣進行穿刺,每一肋間注入0.5%羅哌卡因4 ml,總量不超過150 mg。確定效果后開始手術。如阻滯不完善,可靜脈給予芬太尼0.05~0.1 mg,如仍不能滿足手術要求則改行全憑靜脈麻醉。(2)B組患者行全憑靜脈麻醉,麻醉誘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3 mg/kg、芬太尼3 μg/kg、1%丙泊酚2 mg/kg后置入喉罩,確定位置后連接麻醉機并調節(jié)參數(shù)。術中根據(jù)患者BP、HR、氣道壓的變化調整全麻藥的用量,從而達到理想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手術結束后,根據(jù)拔管指征拔除喉罩。(3)疼痛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即用一根10 cm長的直線中間劃分10等份,一端為0,代表無痛;另一端為10,代表最劇烈疼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被測試者根據(jù)其感受程度,在直線上相應部位做記號,從“無痛”端至記號之間的距離即為痛覺評分[1]。VAS<3為鎮(zhèn)痛良好;3~5基本滿意;>5為不滿意。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切皮時及牽拉深部組織時的HR、MAP。并根據(jù)兩組患者術后2、4、8、12、24 h的疼痛感受進行VAS評分,同時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切皮時及牽拉深部組織時的HR、MAP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者術后12 h內的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肋間神經(jīng)阻滯麻醉適用于各種胸腹部小手術及疼痛治療,尤其在乳腺小手術中體現(xiàn)了其自身優(yōu)勢。乳腺主要由T2~5肋間神經(jīng)支配,并呈明顯節(jié)段性,肋間神經(jīng)阻滯操作簡便,鎮(zhèn)痛效果確切,安全性高[2],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羅哌卡因為含單一異構體-S羅哌卡因的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其作用強度和藥代動力學與布比卡因類似,對神經(jīng)阻滯作用和鎮(zhèn)痛作用比布比卡因強,麻醉和鎮(zhèn)痛效果確切,作用時間長[3,4]。對感覺神經(jīng)纖維的阻滯優(yōu)于運動神經(jīng)纖維,對運動神經(jīng)纖維的阻滯作用與藥物濃度有關,濃度為0.2%時對感覺神經(jīng)阻滯較好,但幾乎無運動神經(jīng)阻滯作用;濃度為0.75%時則產生較好的運動神經(jīng)阻滯作用。由于乳腺小手術僅需要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而對肌松要求不高,因此本研究選擇0.5%羅哌卡因既可滿足手術需求,又能提供良好的術后鎮(zhèn)痛。
研究結果表明:在雙乳腫塊切除術中,雙側肋間神經(jīng)阻滯(A組)與全憑靜脈麻醉(B組)兩種麻醉方法均可滿足手術需要。與全憑靜脈麻醉相比,雙側肋間神經(jīng)阻滯術后鎮(zhèn)痛效果好,A組術后12 h內VAS評分小于B組,由于羅哌卡因的長效,其可在不產生免疫抑制狀況下發(fā)揮術后鎮(zhèn)痛作用[5],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具有很大優(yōu)勢。此外,行雙側肋間神經(jīng)阻滯的患者術后可立即進食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饑餓所產生的應激反應,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減少了術后護理的負擔,且麻醉費用相對較低,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麻醉方法。
當然,實施雙側肋間神經(jīng)阻滯的患者術中始終保持清醒,難免會有緊張情緒,所以對于過度緊張的患者不宜采用此方法。此外,在神經(jīng)阻滯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多點穿刺,一些患者不愿接受。在本研究中,A組患者中有兩例因阻滯效果不佳改行全憑靜脈麻醉,可能由于患者體型較豐滿或腫塊位置較高并偏于內側而導致阻滯不全。這也使該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雙側肋間神經(jīng)阻滯和全憑靜脈麻醉均可作為雙乳腫塊切除術的麻醉方法,兩者各有利弊,麻醉醫(yī)生必須綜合考慮患者情況、手術要求及醫(yī)護人員等多方面因素,選擇一種最適合患者的麻醉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46.
[2] 孟慶云,柳順鎖,劉志雙,等.神經(jīng)阻滯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
[3] 段世明.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17.
[4]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5.
篇7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剖宮產同時行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切除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分娩并實施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的合并子宮肌瘤的足月妊娠患者50例,以及隨機選取的50例同期剖宮產單一手術患者,資料進行對比,兩組產婦的年齡、產次、剖宮產指征等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明顯增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兩組產婦術后體溫恢復時間、排氣時間、術后產褥發(fā)生率、住院天數(shù)、復查惡露干凈時間等狀況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剖宮產術中同時將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切除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妊娠合并子宮肌瘤 剖宮產 術中切除
子宮肌瘤作為產科常見的妊娠合并癥,隨著近年來剖宮產及晚婚、晚育的增多,發(fā)現(xiàn)的例數(shù)也在不斷增加,相關研究顯示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概率在0.05%至5%[1],對于是否在剖宮產時將子宮肌瘤切除,臨床存在一定的爭議,近年來開始傾向于術中切除以避免剖宮產后子宮肌瘤影響產婦子宮收縮。為進一步了解其臨床效果,我院對部分合并子宮肌瘤的足月妊娠患者實施了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效果不錯,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對50例合并子宮肌瘤的足月妊娠患者實施了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以下稱觀察組),年齡22至37歲,平均年齡(28.6+3.2)歲,其中初產婦39例、經(jīng)產婦11例;胎兒窘迫8例、頭盆不對稱22例、瘢痕子宮8例、巨大胎兒2例、臍帶異常4例、產婦要求6例。隨機選取同期剖宮產單一手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產婦的年齡、產次、剖宮產指征等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硬-腰聯(lián)合麻醉,采用子宮下段腹壁橫切口剖宮術,對照組未對產婦體內的子宮肌瘤進行特殊處理,只是常規(guī)剖宮產術。觀察組待胎兒取出、子宮漿肌層縫合并注射10u縮宮素后,將子宮提出腹壁切口外,在肌瘤周圍及基底部注射經(jīng)10至20ml生理鹽水稀釋過的20u縮宮素,直徑超過5cm的肌瘤加用止血帶,將消過毒的導尿管在宮頸兩旁距宮頸1至2cm的內口水平略上闊韌帶無血管基底部做孔穿過后實施環(huán)繞拉緊并用止血鉗固定,然后實施肌瘤切除,切除方式同非妊娠期相同,采用與肌纖維平行的切口,向外牽拉實施鈍性剝離,注意避免黏膜剝破和宮腔穿透并盡量在同一切口將其附近子宮肌瘤切除,然后用可吸收線0/1好將瘤腔關閉,為預防發(fā)生術后粘連可采用可吸收線將漿肌層粗糙面連續(xù)縫合包埋。術畢將0.5mg卡前列脂栓經(jīng)塞入,并在術后補液中加入100ug長效縮宮素。
1.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及x2檢驗,P值小于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狀況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延長,但差異不顯著;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明顯增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恢復狀況比較:兩組產婦術后體溫恢復時間、排氣時間、術后產褥發(fā)生率、住院天數(shù)、復查惡露干凈時間等狀況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剖宮產中可否將子宮肌瘤同時切除,一直存在兩種觀點,反對同時行肌瘤切除醫(yī)學工作和研究者認為妊娠期間產婦子宮肌壁存在有較豐富的血供會導致術后止血不易,增加感染和產后出血的可能性,主張二次手術切除[2];而贊同同時行肌瘤切除的醫(yī)學工作和研究者則認為妊娠期間子宮肌瘤邊界較平時更加清晰容易實施手術分離,并且此時子宮對縮宮素比較敏感,因此術中出血不會增加很多,如不在剖宮產時將肌瘤切除,肌瘤的存在或對子宮收縮造成影響,容易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尤其是晚期妊娠中存在體積較大的肌瘤會對子宮復舊造成影響,使惡露時間延長、產后出血和感染增加[3]。且二次手術切除會給產婦經(jīng)濟造成負擔并帶來身體二次手術痛苦,相關研究顯示[4],子宮具有較強的組織修復能力,剖宮產同時將肌瘤剔除,可使單發(fā)肌瘤術后復發(fā)降至10%,多發(fā)肌瘤也能降至50%以下,故剖宮產同時實施子宮肌瘤切除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安全性。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延長,但差異不顯著;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明顯增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但未造成大量出血,且兩組產婦術后體溫恢復時間、排氣時間、術后產褥發(fā)生率、住院天數(shù)、復查惡露干凈時間等狀況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也說明剖宮產同時實施子宮肌瘤切除具有可實施性,但應注意切除前的怒張血管的切斷結扎術、剝離時的鉗夾止血、縫合時出血血管的縫扎止血,以減少操作中的失血;注意切除后殘腔的縫合,避免出現(xiàn)死腔而引發(fā)術后感染,另外應加強術后縮宮素及抗生素的靜脈滴注以預防感染和殘腔出血。
參考文獻
[1]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22-325.
[2] 王伽略,揚孜.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診斷與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0(10):741-742.
[3] 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06.
篇8
[關鍵詞] 腎移植;譫妄;CAM-ICU;病因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2(b)-0140-037
Clin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lirium Monitoring Period Appeared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ZHENG Rui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Oral Renal Transplantation(Guang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f delirium monitoring period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6,Convenient selection 3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ti rejection therapy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with ICU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Intensive consciousness Care Unit, CAM-ICU CAM-ICU) for the assessment of delirium after transplantation monitoring period of anti rejection therapy patients, selected patients with delirium, and analysis of drug and non drug measures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uses of delirium. Result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monitoring period of anti rejection therapy in 34 cases, 14.71%(5/34) delirium, analyse the reasons caused by the disease factor 8.82% (3/34), the 2.94% caused by dru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1/34), disease factors comp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delirium to disease treatment, the use of sedative drugs, semi open withdrawal or dosing, measures such as the visitation of delirium better. Conclusion CAM-ICU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delirium of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re of patient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can reduce delirium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y.
[Key words] Renal; Transplantation; CAM-ICU ;Cause delirium
無法辨認指示,產生幻聽、妄想和錯覺,作息不規(guī)律,睡眠障礙等[2]。該文通過對該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間收治的34例腎移植術后監(jiān)護期進行抗排斥治療的患者出現(xiàn)譫妄的評估并根據(jù)原因進行應對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腎移植術后于監(jiān)護期進行抗排斥治療3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26例,女8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1.16±4.57)歲,監(jiān)護時間10 d,平均住院時間(21.56±2.12) d,均沒有精神異常的病史和定向障礙,均在全麻下擬急診進行同種異體腎移植術。
1.2 研究方法
護理人員第1步先每天對患者意識狀態(tài)使用 Rich-mond 躁動-鎮(zhèn)靜量表 (RASS)進行評估,如果 RASS 是-4分 或-5分,則先停止30 min之后再重新評估。如果 RASS 在-4分以上,則第2步使用 CAM-ICU 對患者譫妄情況進行評估。
1.3 判斷標準
CAM-ICU評估內容有:①患者意識狀態(tài)的突然改變或反復波動:患者精神狀態(tài)與基礎水平不同或24 h內意識反復波動則為陽性。②注意力缺損不集中:通過展示圖片和念數(shù)字的方法對患者的視覺和聽覺進行評估。③思維紊亂:用指示法和提問法兩種方法,對患者指示2個指令,完成1個得1分,提問4個常識性是非題,答對1題的1分,總分
1.4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腎移植術后于監(jiān)護期進行抗排斥治療34例患者中有14.71%(5/34)出F譫妄,分析其原因,由疾病因素引起的有8.82%(3/34),由藥物和環(huán)境因素引起各2.94%(1/34),疾病因素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3.1 原因分析
環(huán)境因素:由于監(jiān)護病房內的各種噪聲來源,如醫(yī)療機械聲、警報聲、院內人員來回走動聲,而醫(yī)護人員因忙碌時表現(xiàn)的緊張情緒及面部表情,此外探視制度的嚴格性等,都會造成患者的心理負擔,周圍附近病患的病情惡化時也會對患者的心理和情緒造成惡性刺激,患者也會因與他人交流困難或因缺少支持與安慰而茫然不知所措,容易導致精神錯亂。
藥物因素:腎移植術后常規(guī)的治療手段是使用抗排斥藥及激素,而激素的應用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提高,導致患者出現(xiàn)幻覺、失眠、暴躁等精神癥狀。抗生素、抗高血壓藥物等多種藥物在術后早期綜合應用使藥物不良反應增加,而使機體不適感加重[3]。
疾病因素:出現(xiàn)低鈉血癥、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低氧血癥以及葡萄糖代謝功能降低,使增高腦組織對缺氧敏感性,損害腦細胞代謝功能,從而導致譫妄[4]。
3.2 應對措施
篇9
[關鍵詞]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術;肌瘤剔除;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8(a)-044-02
Observation of outcomes after hysteromyoma ectomy in the pregnant patients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ZHONG Shanshan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Tai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aishan 529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utcomes after hysteromyoma ectomy in the pregnant patients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10, 219 patients with hysteromyoma underwent cesarean section.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109) and control group (n=110) based on receiving hysteromyoma ectomy or not. The average amount of haemorrhage, the day of hospital stay, rate of puerperal morbidity,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amount of haemorrhage, rate of puerperal morbidity,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Hysteromyoma ectomy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can be less impairment to the pregnant patients. We suggest to perform the procedure in the patients.
[Key words] Pregnancy with hysteromyoma; Cesarean section; Hysteromyoma ectomy; Clinic outcomes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道腫瘤之一,其中良性腫瘤多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孕產婦妊娠期間較為常見的合并癥,因為肌瘤體積小且沒有任何不適癥狀,所以不易發(fā)現(xiàn)[1]。由于妊娠時孕婦子宮血運豐富,一般邊界比較清晰,容易分離,所以在剖宮產術中根據(jù)具體情況將腫瘤剔除會降低感染機會,又減少了再次手術,但術后不會延長住院時間。所以,臨床婦科醫(yī)師主張在剖宮產的同時將子宮肌瘤剔除[2]。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體積、類型、部位以及肌瘤是否發(fā)生變性對妊娠、分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臨床對本病的治療方式不同,導致治療后的結局也有一定的差異[3]。本文中筆者就行剖宮產術中將肌瘤剔除與僅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治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兩組患者平均出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及產褥病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比較,現(xiàn)將具體的觀察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3年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219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上述患者均無妊娠合并癥、內外科合并癥及肌瘤剔除手術禁忌的病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剖宮產術中肌瘤剔除組)109例和對照組(單純剖宮產術組)110例,治療組的109例患者中,年齡21~39歲,孕周為 37~41周,子宮肌瘤為2.3~5.7 cm,為肌壁間肌瘤;對照組的110例患者中,年齡20~39歲,孕周為37~40周,子宮肌瘤大小在2.5~5.5 cm。兩組孕產婦在年齡、孕產史、孕齡以及腫瘤大小等因素相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采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前給予液體通路,以備術中使用,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單,然后進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取腹壁橫切口,在胎兒胎盤娩出后宮體注射縮宮素20 U,并用縮宮素20 U 加入林格液500 ml靜脈滴注,將子宮切口縫合后進行剔除子宮肌瘤。再用縮宮素10 U 在較大子宮肌瘤周圍和基底部進行封閉注射,然后在其表面行一切口,將包膜剝離,把肌瘤分離至靠近基底部時,用彎鉗夾住肌瘤基底部,將腫瘤完整剔除,并關閉殘腔。對照組僅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兩組皮膚切口均行皮下內連縫。兩組術后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后將兩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平均出血量及產褥病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及比較。
1.3 評價標準
采用病房觀察、門診復查和問卷調查的方式。然后將兩組患者平均出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及產褥病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整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文中統(tǒng)計及檢測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2.0進行相關處理,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將兩組患者平均出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及產褥病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及比較,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由上表可見,治療組患者手術治療后平均出血量及產褥病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兩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的腫瘤疾病,生育期婦女多發(fā)。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占0.2%~0.5%,由于早期時子宮肌瘤體積較小,無不適癥狀,故不易察覺。隨著產婦高齡及妊娠次數(shù)的增加,孕期及剖宮產術中發(fā)現(xiàn)子宮肌瘤的現(xiàn)象也有所增多[4]。妊娠合并子宮肌瘤也是妊娠期間較為常見的合并癥,隨著孕產婦選擇剖宮產的不斷上升,在術中發(fā)現(xiàn)子宮肌瘤的概率明顯增多[5]。如果不治療,則子宮肌瘤一直存在于子宮,部分可自行消失,而部分子宮肌瘤則會繼續(xù)生長,對子宮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可能增加產后出血和盆腔感染的機會,再者,產后子宮快速縮小,容易使子宮肌瘤供血突然減少引起子宮肌瘤缺血壞死,進而發(fā)生急腹癥,必須進行急診手術[6]。為了減少孕產婦多次手術的痛苦以及術后不良反應的多次出現(xiàn),臨床醫(yī)學者在剖宮產術中發(fā)現(xiàn)子宮肌瘤且體積超過保守治療范圍或阻塞產道時,術中進行剔除肌瘤。因為產后子宮發(fā)生生理性收縮,對縮宮素的敏感性也有所增高,注射縮宮素后,子宮收縮,減少出血量,而子宮肌瘤的界限仍然清楚,比較容易剔除。產后激素水平下降,肌瘤也會縮小,如肌壁間肌瘤直徑2 cm,甚至直徑達5 cm或更大時,可進行肌瘤剔除,以免再次手術。因此,在剖宮產術中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會降低感染機會,又減少了再次手術概率,但不會延長術后住院時間,是比較安全、可行且經(jīng)濟實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中筆者就剖宮產術中剔除肌瘤治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平均出血量及產褥病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兩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筆者認為剖宮產術中剔除肌瘤治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效果好,值得在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朱潔云.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術時處理的臨床探討[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0,16(16):1984-1986.
[2]劉惠.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80例[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0,37(18):82-83.
[3]趙靜.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38(2):109-110.
[4]Li Yan. Clinical analysis of cesarean section of late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uterine leiomyoma[J].Chin J Mod Drug Appl,2010,4(23):17-18.
[5]WANG Ai-hua.Myomectomy performed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in 63 cases[J].Chinese Journalof Practical Medicine Aug,2010,37(16):30-31.
[6]蘇朝旭.妊娠合并子宮肌瘤32例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0,29(32):21-23.
篇10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34
當前, 普外科常用的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手術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該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特點, 受到臨床醫(yī)生和患者的高度肯定[1]。但是,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也會給患者的生理機能, 尤其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帶來不同程度影響, 從而導致患者手術麻醉風險增加, 提升麻醉管理的難度。尤其是對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來說, 其極易合并心、肺、肝、腎等臟器疾病, 在對其實施麻醉處理時, 需選擇恰當?shù)氖中g麻醉方法, 一方面保障麻醉效果, 另一方面, 確?;颊吆粑脱h(huán)系統(tǒng)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2]。本研究以86例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86例老年高血壓合并膽囊結石患者, 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檢查, 確診為膽囊結石, 且高血壓Ⅰ~Ⅱ期, 均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并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3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5例, 女18例;年齡60~76歲,
平均年齡(68.2±5.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 女17例;年齡60~76歲, 平均年齡(68.6±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排除標準:本研究排除含糖尿病史的患者;含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含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胰腺炎、內分泌疾病的患者。
1. 2 方法 術前禁食12 h, 送至手術室后, 給予100 mg苯巴比妥鈉+0.5 mg阿托品肌內注射。靜脈開放, 輸注乳酸林格溶液。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0.05~0.10 mg/kg咪達唑侖+3~4 μg/kg芬太尼+0.2 mg/kg依托咪酯靜脈注射, 輔以0.6 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誘導。實施氣管插管, 以8~10 ml/kg為潮氣量, 以14~16 次/min為呼吸頻率。以50~60 μg/(kg?min)丙泊酚+0.1~0.2 μg/(kg?min)瑞芬太尼泵注, 行麻醉維持。研究組先實施硬膜外麻醉, 取左側臥位, 穿刺點為T8-9椎間隙, 將膜外導管置入。將1.5%利多卡因4 ml經(jīng)導管注入, 確定麻醉平面, 實施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方法同對照組, 但以30~40 μg/(kg?min)丙泊酚+0.1~0.15 μg/(kg?min)瑞芬太尼泵注, 行麻醉維持。
1. 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 麻醉效果評定標準[3]:以患者實施麻醉后, 術中無疼痛感、煩躁感為優(yōu);以患者實施麻醉后, 術中出現(xiàn)輕微疼痛感, 但可以忍受為良;以患者實施麻醉后, 術中出現(xiàn)疼痛感, 追加藥物后疼痛感消失為可;以患者實施麻醉后, 術中出現(xiàn)明顯疼痛感, 需更換麻醉方式為差。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麻醉優(yōu)良率比較 研究組麻醉優(yōu)良率為93.0%:優(yōu)24例(55.8%), 良16例(37.2%), 可2例(4.7%), 差1例(2.3%);對照組麻醉優(yōu)良率為70.0%:優(yōu)18例(41.9%), 良12例(27.9%), 可10例(23.3%), 差3例(7.0%)。兩組麻醉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分別為(9.0±3.6)、(12.6±4.3)、(18.8±5.0)min;對照組患者分別為(12.9±3.7)、(22.6±4.7)、(27.8±5.5)min;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人出現(xiàn)膽囊良性疾病的幾率較高, 且多數(shù)患者極易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 而老年膽囊良性疾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便是高血壓[4]。普外科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但是, 考慮到部分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 極易導致其對手術、麻醉不耐受, 影響治療效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臨床上需要采取積極措施, 在對伴有高血壓疾病的老年膽囊良性疾病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 選擇恰當?shù)氖中g麻醉方式, 避免出現(xiàn)心肌耗氧量提升、心率加快等心血管反應, 影響患者預后[5, 6]。
全身麻醉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只能對患者大腦皮層、下丘腦及邊緣系統(tǒng)對大腦皮層的投射區(qū)域產生抑制作用, 卻不能對手術區(qū)域的傷害性刺激進行有效控制, 加上建立氣腹, 會提升患者腹內壓, 導致其出現(xiàn)乙烯類應激反應, 主要表現(xiàn)為兒茶酚胺釋放含量增加、交感神經(jīng)興奮等。而且, 氣腹還能提升患者心臟后負荷量, 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左室壁張力, 導致出現(xiàn)心急缺血壞死。而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 能有效對手術區(qū)域傷害性刺激向中樞系統(tǒng)的傳導產生一定的阻滯作用, 且能促使交感神經(jīng)張力降低, 擴張腹腔內臟血管, 促使心臟做功減少, 從而對心肌耗氧量進行改善。且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 能有效擴張腹腔內臟血管, 控制心肌耗氧量。且能合理選擇椎管內麻醉阻滯平面, 達到良好麻醉效果, 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麻醉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高血壓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采用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 能取得較單純采用全身麻醉更為顯著的效果, 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龐剛, 張勇. 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5, 18(4):403-406.
[2] 姚志學. 老年高血壓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方式的選擇探究.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 7(25):53-54.
[3] 呂燕. 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比較.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5, 15(89):50-51.
[4] 夏克樞. 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作用. 肝膽外科雜志, 2015, 23(1):18-21.
[5] 李日長, 劉湘杰, 梁秀蘭. 全身麻醉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體會. 醫(yī)學信息, 2011, 10(5):2029-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