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范文

時間:2023-04-09 15:52:21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xiàn),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猿聲傳達(dá)的是貶謫失意之悲

“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保ɡ钌屉[《楚宮》)詩人一生,政治失意,在此描繪了一幅凄涼的秋夜圖。長夜漫漫,楓影森森,迷魂無依,惟夜猿山鬼為伴,使人讀之哀惋欲絕。貞觀末年,韓愈遭貶為連州陽山令,政治上突如其來的打擊在詩人心底激起無法平息的波瀾,于是詩人發(fā)出“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相傳是汨羅”(《湘中》)的憤怒吶喊,山猿愁啼成了詩人哀憤心情的寫照。白居易“左遷江州司馬”,作《琵琶行》,其中有“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詩人要求革除弊政,被貶到九江,琵琶女如泣如訴的曲調(diào),勾起他塵封已久的情思。“猿哀鳴”既描寫了所居之處的凄清,又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凄愴,于是才引發(fā)了與琵琶女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p>

二、猿聲抒發(fā)的是離別思念之愁

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云:“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猿啼本與悲凄之情有關(guān),如今聽到猿聲的卻是處于逆境中的遷客,恰又在分手別離之際,無限離愁別恨涌上心頭?!端臀憾肥峭醪g被貶龍標(biāo)尉時所作,詩云:“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依依惜別之際,詩人想象分別之后,朋友難以成眠,即使暫時入夢,聲聲猿啼也令他睡不安恬,這聲聲猿啼不正是詩人那一段難以割舍的惜別之情嗎?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也借猿聲寫出了離別之緒:“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痹娙艘浴鞍г场币r托別緒,使別緒更加凄涼。

猿聲也能表達(dá)深切的思念。“山暝聽猿愁,滄江日夜流?!保虾迫弧?a href="http://www.eimio.cn/haowen/45194.html" target="_blank">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詩人停宿桐廬江,懷念揚州友人,在“猿愁”的襯托下,不由潸然淚下。

三、猿聲表現(xiàn)的是憂國憂民之思

“杜陵有句皆憂國?!痹娙送砟甓嗖?,旅居夔州,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奥犜硨嵪氯暅I,奉使虛隨八月槎”(《秋興八首》),“殊方日落玄猿啼,舊國霜前白雁來”(《九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詩人在此借助猿聲吐露自己憂國憂民的心聲。

另外,猿聲多悲愁少樂觀,但也有詩句反其意而用之。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痹娙吮涣鞣乓估?,行至白帝,忽聞赦書,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兩岸長嘯的猿聲反襯了詩人內(nèi)心的狂喜之情。韓愈被貶為山陽令后,有詩句“猿鳴鐘動不知曙”。詩人遭貶,卻一覺睡到天明,借愁猿之聲反襯出詩人襟懷之曠達(dá)。

篇2

【關(guān)鍵詞】詩意 棲居 唐宋之別

初唐山水詩中, 齊梁詩歌之綺靡風(fēng)氣逐漸消退, 個性開始得到體現(xiàn), 畫面逐漸清新優(yōu)美,初步達(dá)到思與境諧的藝術(shù)高度,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孟浩然和王維。孟浩然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高人,隱士。他的山水詩較多的帶著隱士的恬淡和孤清。誠如皮日休所言:“遇景入韻,不拘奇抉異?!薄端尥]江寄廣陵舊游》前四句寫桐廬江也有同樣的意境:“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鳳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p>

宋代山水詩在描繪山水景物的技巧有所創(chuàng)新,特別是用五七言絕句的形式,集中地描繪出一片風(fēng)景,創(chuàng)造出一 個意境,常有近似圖畫的效果。歐陽修的《晚過水北》:“寒川消積雪,凍浦暫通流。日暮人歸盡,沙禽上釣舟。”日暮人歸,繁忙的浦口復(fù)歸于靜寂,沙禽毫無顧忌的飛上了釣舟。這多么富有畫意!又有陳與義的《襄邑道中》:“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fēng)。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云本來是飄動的,但人在船上,船與云都向東,速度又相同,遂覺得云是不動的,以兒童的天真把它寫入詩里,情趣盎然。

本文試以山水詩為切入點去分析唐宋詩在審美體驗方面的差別。

一、唐詩的浪漫主義與宋詩的現(xiàn)實主義情結(jié)

唐代的浪漫主義是在有特殊才華的人感到需要努力在外部世界尋求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才智相當(dāng)?shù)膶?yīng)物,確定的意向,是一種在外部尋找對應(yīng)的詮釋自我內(nèi)心的浪漫感覺。而宋詩的現(xiàn)實主義則是具有非凡才華卻往往對現(xiàn)實生活懷有一個理性考量,獨善其身,在自己心中營造一個世界。

最能體現(xiàn)這種浪漫主義理想主義,將自我感情外化于物的當(dāng)數(shù)李白。他用自己的浪漫情懷與盛唐時期的豪邁激情將情意化的山水推到頂點。如:黃河昆侖、青天溟渤等這些雄偉壯麗的山水都是他描述的對象。是詩人內(nèi)心的追求和理想的表述。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體現(xiàn)的是詩人超凡脫俗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自信;在《襄陽歌》中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對逝者消散的一種悲哀;《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寄情于山水中,表達(dá)的是一種理想的落差內(nèi)心的失落感;

宋人筆下的自然景物多為平凡習(xí)見的溪橋野渡,“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fēng)雨看潮生”宋代山水詩已從超凡脫俗的原始山林回到了富有人情的世俗社會,它們都表現(xiàn)了詩人宦海人生、貶謫旅途、郊游行吟、山居訪友、漁樵耕讀等日常生活。通過復(fù)歸現(xiàn)實我們可以深發(fā)的感到唐詩的意氣風(fēng)發(fā)與宋詩的人文情懷。

二、唐詩之興趣與宋詩之理趣

唐詩的思想性是唐詩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原因,而這積極進(jìn)取的思想性發(fā)展到了宋朝往往就流于說理,思想的過了分。唐代的這種“興趣”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就是筆墨酣暢,情韻充盈。王灣有一詩《次北固山下》,中間兩聯(lián)可用以形容唐詩的“興趣”“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平”、“闊”、“正”字一方面讓人感受到盛唐闊大豪邁的時代氣息,另一方面也讓人感到充滿激情和愉快,興趣盎然。再如孟浩然歌詠道“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和“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洋溢著一股波瀾壯闊的豪情與興致。詩人將他們蘊含在詩作中的張揚的個性透過詩句穿越時空的讓后人感受到他們的興趣勃勃。

而至宋詩,對于自然已經(jīng)從單純的審美為主導(dǎo)轉(zhuǎn)變?yōu)橐詡€人為主導(dǎo)了。人類成為了主宰, 只要以內(nèi)在精神為主體,宋人在山水詩中主要表現(xiàn)“天人合一” 的理學(xué)思想。對此理學(xué)家程顏有較為通俗的解釋: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李白和蘇軾同寫廬山正是“興趣”與“理趣”的對比。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同一廬山,李白的想象思維占了先鋒,一起一落不落凡人俗套,讀來讓人有美輪美奐的審美體驗,有濃厚的興趣。而蘇軾則娓娓道出一個讓人前思后想覺得豈有此理又正是此理這樣的審美體驗,留有理趣。

三、唐詩之感情外露與宋詩之沖淡平和

最能首先體現(xiàn)唐詩之感情外露的當(dāng)時陳子昂那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讓多少人為之動容,唐詩之所以很快的打動人正是在于這種張揚的個性寄于詩句,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又富有氣力,有蓬勃的生命力。宋詩的沖淡平和自有一股穩(wěn)健的風(fēng)貌,這是一種冷靜,審視自我。

范成大 《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年年送客橫塘路,細(xì)雨垂楊系畫船。 石橋,朱塔,垂楊,畫船,錯落有致的組成一幅江南春雨圖,連空氣的濕度仿佛都可以感覺到。平淡有真味用這一詩來說明再恰當(dāng)不過了。

宋人從一開始就奠定的平淡詩美理想,是一種老境滄桑而骨鯁堅硬的平淡,是一種荒遠(yuǎn)清寒而悠然自適的平淡,運用傳統(tǒng)美學(xué)范疇來表述,乃是簡古而有風(fēng)骨,沉郁而有逸興。惟其有此,蘇軾所稱道的司空圖詩文高雅之境,實質(zhì)上意味著對兵亂崎嶇時代之離亂悲苦的一種審美超越。換言之,就性情存養(yǎng)而言,這恰恰是所謂“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的境界;而就詩藝錘煉而言,這又意味著“看似尋常最奇崛,成若容易卻艱辛”。而宋人抑制感情也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讓宋人更加明白把激情掩埋,讓歲月流金。

唐詩之浪漫,之興趣,之感情外露,宋詩之現(xiàn)實,之理趣,之沖淡平和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山水詩的審美感受。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