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范文
時間:2023-03-22 05:22:49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孟母三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xiàn),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fù)徙居學(xué)宮之旁。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jìn)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xué)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翻譯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過去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xué)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xué)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xué)宮旁邊。孟子學(xué)習(xí)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jìn)退的禮節(jié)。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注釋
舍:家。墓間之事:指埋葬、祭掃死人一類的事。處子:安頓兒子。乃:于是,就。嬉:游戲,玩耍。賈(gǔ)人:商販。炫賣:同“炫”,沿街叫賣,夸耀。徙:遷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禮儀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賢。揖讓進(jìn)退:即打拱作揖、進(jìn)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終,終于。
賞析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fù)?dān)。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jìn),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huán)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rèn)認(rèn)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dāng)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學(xué)商人磨刀,如果沒有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xué)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xué)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lǐng)著學(xué)生念書,那拖腔拖調(diào)的聲音就像唱歌,調(diào)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xué)。
篇2
[關(guān)鍵詞]孟母三遷;天命;圣賢;層級秩序;孟母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230-02
一、“孟母三遷”及其通常解讀
最為人所熟知的關(guān)于“孟母三遷”的記載見于宋代王應(yīng)麟(一說是區(qū)適子)所著的《三字經(jīng)》中,但也只是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jī)杼”。點到即止。此后“孟母三遷”就常被拿來當(dāng)做幼教典范來解讀。鑒于《三字經(jīng)》一直被視作國學(xué)入門的啟蒙讀物來對待的處境,“孟母三遷”的這種解讀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為《三字經(jīng)》所囿,把故事放在更廣大的層面來看,僅以幼教來解讀就值得商榷。
一般對“孟母三遷”的幼教解讀又大體分為兩類;一種是突出“母儀”;另一種是類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客觀環(huán)境論,說是外部環(huán)境對成長的影響,多少帶有自然科學(xué)和哲學(xué)的調(diào)調(diào)?!懊夏溉w”的故事其實最早見于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卷一·母儀》,而劉向是側(cè)重從“母儀”層面來解讀的,文說“孟子生有淑質(zhì),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故事大體如下: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jié)。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xué)為喪葬,蹙,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蹦巳ィ爝w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鄙崾校谕?,學(xué)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居子也?!崩^而遷于學(xué)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拱孟母三遷讓進(jìn)退,孟子見了,一一習(xí)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
大意就是孟子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母親守節(jié)未嫁;母子倆在墓地旁居住。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xué)大人在葬禮上哭嚎的樣子。孟母見到了,說“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孟母就帶著孩子搬到集市,和宰殺的屠夫毗鄰而居,在這里,孟子又跟人學(xué)起做生意和屠宰的勾當(dāng)。孟母皺眉“這個地方也不適合住了”。于是就又遷走了。這一回,孟母搬到了學(xué)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官員都會到文廟行禮跪拜,彼此以禮相待,孟母見了都一一記下,并很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該居住的地方??!”之后便在此定居下來了。
二、“孟母三遷”折射的層級流動
對于這個故事,我并無興趣去考證其真?zhèn)?,雖然它也有可能是后來者為烘托和豐滿孟子的形象以及其他目的而杜撰的,但故事本身的確耐人尋味;因為它和孟子日后的軌跡以及思想都有吻合。
孟母的三次搬遷,第一次是“居近于墓”,第二次是“遷居市旁”,最后定居在“學(xué)宮之旁”??v觀這三次遷居,總體體現(xiàn)的是由下向上的流動。在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明中,森嚴(yán)的秩序是維系整個社會穩(wěn)固運轉(zhuǎn)的重要體系,士農(nóng)工商樂有很明確的劃分,各個階層各司其職,不可模糊和僭越。士子或者說士大夫居于這個穩(wěn)定體系的較上層,而樂工,就是那些歌者或現(xiàn)在所說的音樂人是在這套體系的最底層。階層或等級是這套政治味道很濃的體系最鮮明的特點。透過“孟母三遷”這切實的舉措,我們可以感受到孟母其實是個相當(dāng)了不起的女人?;蛟S她已經(jīng)隱約察覺到這套潛在的社會運行機(jī)制,并努力的讓孟子可以從小就能有機(jī)會接近體系的較高層,敏銳洞察力可見一斑。因為越到高層就意味著越接近權(quán)力的中樞;而在一個以“人治和權(quán)力”為特色的封建社會,對權(quán)力的控制力就代表著對資源的支配力,這是從世俗的層面來講。更深遠(yuǎn)的是,你能夠?qū)@個社會體系帶來多大的影響,實現(xiàn)你對社會的價值。在較高社會階層某種程度上就是可以更近觸摸到政治高層,進(jìn)而更好達(dá)到杠桿天下的政治理想。這不正符合孔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設(shè)計嗎?而“等級”也是儒家一貫堅持的“禮”的一部分。
三、孟母之于孟子圣賢之路的開示意義
也就是說,“孟母三遷”可以看作是孟子認(rèn)識自己,圣賢覺醒的歷程,而孟母則在其中扮演了“開示”的角色,即引領(lǐng)孟子潛移默化的由凡人向圣賢的轉(zhuǎn)變。這個過程,在我看來,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即便身具圣賢之天命,也得有圣賢之品行相配,才會終而成為時代圣賢。按照古時的說法,大凡圣哲先賢天生就會有某種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那么幸運被識別出來,并加以開掘,讓他更可能成為圣賢。因為天性中的這種圣賢特質(zhì)是很隱性,也是很脆弱的,就像一道很微弱的光,如果不加以妥善保護(hù),就很容易被后天的各種因素給熄滅掉。
王安石寫過的《傷仲永》故事就頗耐人尋味。天賦異稟的“神童”很小就顯示出過人的才華,遠(yuǎn)近相鄰于是給他加了“神童”這項帽子,夸贊甚至溢贊之詞不絕于耳,從此“神童”也就很習(xí)慣也喜歡聽到這些;到最后,“神童”江郎才盡,終于淪為庸人。天性中具有的成為圣賢的天命消磨殆盡,“神童”也就與常人無異了。其實“神童”就是良好的圣賢之材,可惜最終沒有成為。溢美的話雖然對常人來說或許悅耳,但它對“神童”卻是一種慢性扼殺,我們可以稱之為“捧殺”。天命沒了,想成為圣賢就是無源之水。雖然儒家也常講“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皆可以為圣賢”,而我們卻對這句話諸多質(zhì)疑,其實是因為儒家沒有特別指明一個最基本的預(yù)設(shè),那就是要有成為圣賢的天命,并且要好好的持有下去;因為天命是很不穩(wěn)定的東西,很可能說沒就沒了。《傷仲永》的悲劇就是沒有察覺那種天命的存在,并且不知不覺的就失去了。
回頭審視“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就相對幸運的多了。他身懷成為圣賢的天命,也藉由孟母“三遷”來保護(hù)自己的天命,并建構(gòu)與之相配的圣賢之品行,最終成為圣賢。雖然這個過程更多體現(xiàn)的是外力而非孟子本人的自知自覺,其實這也并非孟子的差錯。從認(rèn)識論來講,對于作為認(rèn)知主體的我們自身恰恰是我們了解的最少的,這是認(rèn)識的盲區(qū)。尼采在《道德的譜系》的序言中也曾指出“我們沒有自知之明,我們是認(rèn)識者,但并不認(rèn)識我們自身?!總€人都是最不懂自己的人’這一永恒的命題恰恰適用于我們,因此我們對自身而言并不是認(rèn)識者?!?/p>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就是基于此點,發(fā)出“認(rèn)識你自己”的論斷的。而這認(rèn)識的起點是自知自己的無知,之后才可以深入。自身是沒辦法認(rèn)識自身的;需要外界的某種東西與自己形成觀照,才可以發(fā)覺和認(rèn)識自己。
而孟母則是作為孟子圣賢意識覺醒的重要外力而在場的。孟母或許隱約意識到孟子天命不凡,否則也不太會煞費苦心三遷其居的選擇。雖然孟子家族傳聞是魯國落魄貴族,但有選擇的三遷其居,這要耗費的物力和精力是一般百姓所承受不起的。之所以會有這么迫切和強烈的意愿要去這么做,或許真是天命的指引吧!在孟母眼里,孟子要成為圣人欠缺的是圣人品行,這也算是自知其無知吧。
篇3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小時候由貪玩到愛學(xué)習(xí)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大學(xué)問家叫孟子。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鄰居家的小孩子,把學(xué)辦喪事當(dāng)做游戲玩。因為孟子不好好學(xué)習(xí),孟母接連搬了兩次家,最后搬到學(xué)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環(huán)境下受到好的影響,孟子開始注重學(xué)習(xí),發(fā)奮讀書,最后成為一個大學(xué)問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小的時候就要養(yǎng)成好的習(xí)慣,只有好的習(xí)慣才能成就大事。
遼寧撫順將軍二校一年級:李昊洋
篇4
六藝,即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藝事。
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樂,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射,指射擊教育;御,以射箭、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shù)教育;書,指學(xué)字習(xí)寫的書寫教育;數(shù):指簡單數(shù)量計算教育。
六藝是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于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周王官學(xué)要求學(xué)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出自《周禮·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p>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列女傳》
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rèn)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劉向?!读信畟鳌饭卜制呔恚灿洈⒘?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卷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jié)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
孟母三遷,即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huán)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xiàn)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yǎng)孩子。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6
我讀《三字經(jīng)》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意思是說:玉石不經(jīng)過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或有價值的器具。人如果不學(xué)習(xí)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句話出自《三字經(jīng)》。
《三字經(jīng)》是南宋著名學(xué)者王應(yīng)麟編撰的,同《論語》、《道德經(jīng)》一樣,都是中華國學(xué)啟蒙教育叢書,它是我的良書益友。里面有“孟母三遷”,有“孔融讓梨”,有“女媧補天”,有“開天辟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對我教育意義最大的是“孟母三遷”和“孔融讓梨”這兩個故事?!懊夏溉w”這個典故說的是孟母為了讓孟子專心致致的學(xué)習(xí),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學(xué)習(xí),剪斷了織布機(jī)上的布,這個故事不但讓我懂得了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對學(xué)習(xí)有很大的影響,還讓我懂得了學(xué)習(xí)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翱兹谧尷妗?/p>
這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就知道了把大梨送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讓我懂得了尊敬長輩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每個人應(yīng)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jīng)》句句押韻,讀來瑯瑯上口,便于我們記誦。從問世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字經(jīng)》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為我們中國人爭了光,我們?yōu)橹袊湴?,為《三字?jīng)》驕傲。
篇7
關(guān)鍵詞:翻譯目的;翻譯策略;歸化;異化;評判
1. 引言-《紅樓夢》的三個英文譯本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為背景,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和一眾人物的人生悲劇,展現(xiàn)出封建社會末世種種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及悲涼的人性世態(tài),且內(nèi)容博大精深,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紅樓夢》幾百年來深受讀者追捧與喜愛,也有英文譯本若干。當(dāng)中最令人矚目的三個譯本,分別是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1],David Hawkes(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2],以及Chi-Chen Wang(王際真)的Dream of the Red Chamber[3]。
王際真在1929年出版了他的譯本。這位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中文教授之前一直被據(jù)說是第一位將《紅樓夢》譯成英文的華人。王譯本只保留原書約一半回數(shù),但紅學(xué)研究者均高度評價其在推動《紅樓夢》在西方英語讀者中流傳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xiàn)。[4]
霍克斯是牛津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英國著名漢學(xué)家和紅學(xué)家,翻譯了《紅樓夢》的第一本英文全譯本,當(dāng)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譯作的文學(xué)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部譯作在西方世界擁有獨一無二的經(jīng)典地位。[5]
而中國翻譯家楊憲益與妻子戴乃迭合譯的《紅樓夢》,則在華人世界,尤其是中國內(nèi)地建立起了更大的影響。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中國人翻譯的全譯本。
這三個譯本,孰優(yōu)孰劣?評判的標(biāo)準(zhǔn)可以有很多種,其中一種,便是從目的論角度來分析。
2. 翻譯目的論
1978年, H. J. Vermeer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一書中首次提出目的論(Skopos Theory),這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yù)期目的或功能決定。Vermeer還指出了目的性法則(Skopos Rule)、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性法則(Fidelity)。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必須遵守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性法則”,即翻譯行為所要達(dá)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The end justify the means)。而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譯文的受眾。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風(fēng)俗習(xí)慣、價值觀、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因此翻譯并非是一對一的語言轉(zhuǎn)換活動,而是人類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6]
上述的《紅樓夢》三個英譯本有著不同的特點,正是受到不同的翻譯目的的影響。在王際真的年代,國外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非常有限,他的譯本主要遵從了美國出版商的要求,讓美國讀者們能接觸到極具異國風(fēng)情的生活,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于是王譯本主要只保留了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故事,刪除了大部分對封建社會生活的描寫,雖未能做到十分完善,卻也把握到了原著的許多精髓,為《紅樓夢》的英譯開啟了一扇珍貴的大門。
David Hawkes也是深諳普通文學(xué)愛好者的鑒賞水平和閱讀興趣的。為了使自己的譯本具有較強的可讀性,霍更傾向于歸化的翻譯策略,在遇到某些與英美語言習(xí)慣或文化相沖突的表述時,他會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表達(dá)方式,甚至經(jīng)常盡情發(fā)揮,多次出現(xiàn)增譯或刪改現(xiàn)象。[7]但霍克斯的版本在文字的處理上美學(xué)價值非常高。
而楊憲益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的時候,國內(nèi)懂英語的人實在屈指可數(shù),他們譯本的讀者群中以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人居多。為了更好地再現(xiàn)中國文化,他們多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盡量不回避某些中國文化中獨有的語言描寫,而只是適當(dāng)?shù)丶右詡渥?,力爭做到“原汁原味”,希望能再現(xiàn)原著的文化藝術(shù)價值,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8]
3. “劉姥姥一進(jìn)榮國府”的三種譯文片段對比賞析
“劉姥姥一進(jìn)榮國府”是《紅樓夢》小說中最為著名的情節(jié)之一。首先在于劉姥姥作為一個貧苦的莊稼人,為生活所迫前往“詩禮簪纓之族”與“鐘鳴鼎食之家”的榮國府走親戚,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就此產(chǎn)生了碰撞與火花,戲劇性極強,對當(dāng)中各色人物的描寫也是栩栩如生;此外,劉姥姥作為一個穿針引線的人物,作者以她為視角帶領(lǐng)讀者一同見證榮國府的興盛與衰敗。
楊憲益夫婦、霍克斯、以及王際真的英譯本,對“劉姥姥一進(jìn)榮國府”這一章節(jié)的描寫各具特色。下面我們選取一些片段進(jìn)行賞析(楊氏夫婦的版本為“楊譯”,霍克斯的版本為“霍譯”,王際真的版本為“王譯”)。
(一)人稱的翻譯
1.原文:太太的陪房周大爺;周嫂子;姑太太
楊譯:Mr. Zhou who came with Lady Wang when she was married; Her ladyship
霍譯:Old Zhou that used to be in service with Her Ladyship before she married; Her Ladyship
王譯:Chou Ta-yeh, Tai-tai's pei-fang; Sao-sao; Ku Tai-tai [Madam Wang]
楊與霍在此對人名的都采用了歸化的譯法,將“姑太太”譯成了“Her Ladyship”,相當(dāng)于英文里府邸中有爵位的夫人,身份上與原著比較近似,容易為西方讀者理解?!芭惴俊边@一中國封建文化里特有的身份,楊與霍也都把意思解釋出來了。王用的是港式粵語拼音,遵循海外華人的用語習(xí)慣,但把人稱簡化成純粹的讀音,沒有額外的備注,會令西方讀者覺得困惑,也沒有反映出這些不同稱呼背后的文化涵義。
2.原文: “那個周大娘?我們這里周大娘有三個呢,還有兩個周奶奶,不知是那一行當(dāng)?shù)???/p>
楊譯: “Which Mrs. Zhou?” he retorted. “We have three Mrs. Zhous and two Granny Zhous. What’s her job?”
霍譯: ‘Which Mrs. Zhou? There are several Mrs. Zhous here. What’s her job?’
王譯:‘Which Chou Ta-niang?’the boy asked impatiently. “We have several of them here.”
霍與王在此把“周大娘”和“周奶奶”簡單譯作“Mrs.”,符合西方對已婚婦女的稱呼習(xí)慣。楊在此特意分譯成“Mrs. Zhous”和“Granny Zhous”,想讓讀者們了解到這兩個稱呼是有區(qū)別的,兩者的身份地位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里人稱的復(fù)雜性。筆者認(rèn)為唯一的問題是,此處的“奶奶”應(yīng)該指“姑奶奶”,而不是“老奶奶”,所以用“Granny”不是太貼切。
(二)原文:次日天未明,劉姥姥便起來梳洗了,又將板兒教訓(xùn)了幾句。那板兒才五六歲的孩子,一無所知,聽見帶他進(jìn)城逛去,便喜的無不應(yīng)承。
楊譯:The next day Granny Liu got up before dawn to wash and comb her hair and to coach Baner. Being an ignorant child of five or six, he was so delighted at the prospect of a trip to the city that he agreed to everything he was told.
霍譯:Next day Grannie Liu was up before dawn. As soon as she had washed and done her hair, she set about teaching Baner a few words to say to the ladies at the great house -an exercise to which he submitted cheerfully enough, as would any little boy of four or five who had been promised an outing to the great city.
王譯:The next morning, Liu Lao-lao got up before dawn, combed her hair and washed her face, and coached Pan-er, who was to accompany her, in what he was to say.
這里寫的雖然只是一個小細(xì)節(jié),卻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像板兒這樣的農(nóng)村孩子的天真活潑,以及對城里的好奇和向往,從側(cè)面也反映出農(nóng)村與城里生活水平的差別,為后面板兒在賈府的表現(xiàn)做鋪墊。劉姥姥“教訓(xùn)”板兒,三個譯本分別用了“coach”或者“teach”,意思都是準(zhǔn)確的,但是只有霍譯本進(jìn)一步解釋了這個“訓(xùn)”的內(nèi)容是教板兒在賈府如何表現(xiàn)、接人待物等禮數(shù),這樣詳盡的描述使西方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三)原文:劉姥姥便說:“原是特來瞧瞧嫂子你,二則也請請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領(lǐng)我見一見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轉(zhuǎn)致意罷了。”
楊譯: “I came especially to see you, sister, and also to inquire after Her ladyship’s health. If you could take me to see her, that would be nice. If you can’t, I’ll just trouble you to pass on my respects.”
霍譯: ‘Well, of course, first and foremost we came to see you,’ replied Grannie Liu mendaciously, ‘but we were also hoping to pay our respects to Her Ladyship. If you could take us to see her, that would be very nice; but if that’s not possible, perhaps we could trouble you just to give her our regards.’
王譯: “I have come just to see you,” the latter answered. “But I would like to present my greetings to our Ku Tai-tai[Madam Wang] as long as I am here. If Sao-sao can arrange an interview for me, it would be a great honor, but if it is not convenient, just mention my visit when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劉姥姥造訪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見王夫人,但周瑞家的問起時,她的回答卻十分婉轉(zhuǎn)含蓄,既道出了自己的來意,又不會讓周瑞家的覺得難為情。這是一種中國人常用的交流方式,能巧妙又平緩地過度到會面的主題。筆者認(rèn)為霍克斯用“Mendaciously(虛假的、撒謊的)”來形容劉姥姥的回答,理解得有些偏差,這只是一種打圓場的方式。至于“轉(zhuǎn)致意”,楊和霍譯本都比較貼切,王譯本用的“mention my visit”顯得有點隨意,沒體現(xiàn)出劉姥姥謙卑地想向夫人太太們表達(dá)敬意的感覺。
4. 結(jié)語
翻譯目的論的最高準(zhǔn)則是: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基本原則是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也就是該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行為,任何一項翻譯活動都得由它的目的決定。[9]由于翻譯目的不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霍克斯、以及王際真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均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著不朽的文化藝術(shù)價值。我們在評判譯本優(yōu)劣時,不能單純地看歸化和異化程度,而要按譯者的翻譯目的,分析譯者如何進(jìn)行了跨文化交際。
注釋:
[1] Yang, Xianyi & Yang, Glad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2] Hawkes , David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Auckland: Penguin Books, 1997.
[3] Wang, Chi-Che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New York: Ancher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58, 1989.
[4]陳汝潔. 王際真:英譯《紅樓夢》第一人[OL].
[5]裴鈺. 痛悼:《紅樓夢》最偉大英文翻譯家霍克斯病逝[OL].
[5] 裴鈺. 痛悼:《紅樓夢》最偉大英文翻譯家霍克斯病逝[OL].http:///09/0907/10/5IJQ3VKN00923INC. html
[6] 百度空間: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世界翻譯界的一對奇葩[OL].http:///fztd2/item/86cfbbe 509e72b384cdcaf5b
篇8
讀完《神圣母親》后,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在我國西部極度缺水的大沙漠,一頭干渴的牛跑上公路,攔住了送水的車,向送水的戰(zhàn)士討水喝,結(jié)果造成嚴(yán)重堵車,司機(jī)便和牛較起勁來,可牛卻不為所動,牛的行為惱怒了主人,主人用皮鞭抽打老牛,可老牛還不走,戰(zhàn)士們看到這情形,便冒著處分給牛水喝,可牛卻不喝,它叫來了它的孩子,它的孩子喝完后,他們一起走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和孟子原來在一個山村里,村里總死人,小孟子便學(xué)大人的樣子玩送葬游戲,孟母便遷往城里,隔壁是一個屠夫的家,小孟子便學(xué)屠夫?qū)δ瞎弦黄饋y砍,孟母便搬到了書塾旁,長期耳喧目染,所以孟子會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思想家,孟子能成才全靠他母親的栽培。我想天下的母親何嘗不是?他們?yōu)榱四茏屪约旱淖优刹?,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變賣家產(chǎn),她們?yōu)樽优畤I心瀝血,她們圖個什么?她們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天下子女要報答母親,多給她們分些憂。
指導(dǎo)老師:吳明姣
篇9
君子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解析】
君子定居一定要選擇好的地方,外出交往一定要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賞析】
“君子居必?fù)襦l(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出自《荀子?勸學(xué)》。借助這句話,荀子教導(dǎo)儒生們要注意選擇生活環(huán)境,要結(jié)交賢能之人,這樣才能有效地促使自己維持正道。
“居必?fù)襦l(xiāng)”,講的是居處的選擇。荀子以蒙鳩(南方的一種鳥)筑巢于葦苕,射干(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臨深淵而長,蓬生麻中,勸誡人們,居處的人或物本身是其次,首要的是適宜的環(huán)境。在蒙鳩筑巢的故事里,蒙鳩若想安穩(wěn)地生活,繁衍后代,必須挑選穩(wěn)固扎實的樹木以求有穩(wěn)固的地基;至于人類,若要求安穩(wěn),則不僅僅要在物理環(huán)境上有所訴求,更要對文化環(huán)境有所選擇。由此我們懂得了“孟母三遷”的意義:從此地到彼地始終牽動孟母的心弦,決定她不厭其煩地更換居所的,是撫養(yǎng)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文化熏陶與教養(yǎng)訴求。
戰(zhàn)國時,有一個很偉大的學(xué)問家叫孟軻,后人尊稱他為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diào)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接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有一段時間,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xué)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xué)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 庇谑?,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xué)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yīng)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現(xiàn)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篇10
愛之花,綻放在慈母的心間。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蹦赣H用心靈的泉水澆灌著愛的花兒。讓孟郊深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無邊,孟母三遷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孟母在家境貧寒時因為無意間說了一句村里人殺豬是為了給孟子吃肉,為了這一句承諾她為孩子買了肉,盡管家里窮,為了教育好孩子誠實守信,她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為了讓孟子刻苦讀書,孟母不惜割斷織了一半的布來教育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有如此賢德的母親教育,孟子成為了一代亞圣。
愛之花,綻放在忠貞的愛情里。
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劉翠萍苦度了十六年,馮素珍女扮男裝,萬里奔波,為救丈夫李兆廷?!皟汕槿羰蔷瞄L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牛郎織女忠貞的愛情跨越了千年永不改變。封建禮教剪不斷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仲卿和蘭芝以死抗?fàn)帲鼬x鴦。梁?;纫黼p飛,一曲《梁?!烦蔀榍Ч沤^唱?!尔滅鞯亩Y物》中,那對相濡以沫的夫妻是幸福的,他們擁有無比美麗、無比珍貴的愛之花。真心相愛的人愛情之花永不凋零,一朵朵開得奇燦無比,永吐芬芳。
愛之花綻放在純潔的友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