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學藝范文
時間:2023-03-28 12:2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拜師學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那老板叔叔在腸粉上放了一些調(diào)料,沒有醬油,小蔥和芝麻。做完這盒腸粉,老板便問我:“小朋友,你要吃什么粉?。俊蔽衣犃怂脑?,便抬頭看了看菜單,墻壁上貼著一些不同的粉,其中腸粉最多,而且是不同口味的腸粉。那些吃腸粉看起來特別好看,我感覺應該都很美味。于是我點了一個放辣椒的腸粉,那個叔叔便開始忙活起來。
我看了看外面排隊的人,非常的多,都把他的店鋪都擠滿了,叔叔把我的腸粉做好之后,我給了錢,就坐在椅子上開始吃了起來,那腸粉非常好吃,味道鮮美。我吃了那么多家的腸粉,唯獨這家的腸粉令我最滿意,吃完之后,我恨不得還想買一盒腸粉來吃,但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錢了。于是我走到那老板旁邊,問道:“叔叔,你收不收徒弟呀?”
剛剛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叔叔很驚訝看著我。之后,他說道:“小朋友,你要學做腸粉嗎?”我點了點頭,叔叔笑了笑,說:“我收你徒弟也可以,但是也不是免費教你的。”我聽了之后,特別興奮,叔叔說,他教我做腸粉,但是我要幫他賣腸粉才行,而且沒有工資,我想,我只是來學手藝,并不是為了賺錢,于是我欣然地同意了。叔叔告訴我,先把面粉和水攪拌在一起,水要比面粉多很多,然后一直攪拌均勻,讓那面粉變成水粉。之后,拿著一個放腸粉的鐵板,把水粉倒在鐵板上。
篇2
于是有一天,老鼠就對老虎說:“虎三弟,你可不可以幫鼠大哥一個忙?”
“當然可以!不知道要幫什么忙?”老虎問。
老鼠就說:“森林里有一只惡貓,經(jīng)常威脅我,我又不是它的對手。你們都是貓科動物,看個頭就知道你比貓利害,請幫我把這只惡貓趕出森林吧?!?/p>
“這……這……”老虎支支吾吾地說:“可是我并沒有學過功夫呀,沒學到貓那么多的本領(lǐng),我也打不過貓!”
老鼠想了想,說:“沒關(guān)系,你可以先拜貓為師,先學會它的那些功夫,你應該行的!”
老虎一聽,對呀,我怎么沒想到拜貓為師呢!
不久,老虎就選了個時間正式拜貓為師。貓并不知道老虎的目的,就同意了。從此老虎就認真地跟著貓學習本領(lǐng)。幾個月過去了,貓把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包括撲、撕、咬、抓、追、逃等等,毫無保留地全教給了老虎。老虎開心極了,不由得自言自語起來:“哈哈,這下終于有機會幫鼠大哥這個忙了!”
一天,老虎趁貓不注意時,悄悄地撲過去。貓聽到了腳步聲,就趕緊跑,老虎跟著貓的屁股后面追。眼看就要追上了,“嗖”的一聲,就在那一瞬間,貓飛快地爬上旁邊的一棵樹上。老虎使勁地蹦、爬,用上了學到的全部本領(lǐng),想跳上樹去。它不但沒成功,自己反而卻受了傷,被摔得頭破血流。貓心有余悸地說:“嘿嘿,你這忘恩負義的東西,我就知道你會這樣,所以我特意不把爬樹的功夫教給你?!?/p>
老虎覺得非常遺憾,怎么就沒想到還有爬樹的功夫呢!
篇3
關(guān)鍵詞: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教學實踐;失??;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1-0076-02
探究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不僅更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還能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都是有益的。但對教學而言,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恰當使用這種方法。實施探究式教學不僅要注重探究內(nèi)容和方式方法的選擇、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等問題,還要注重教學細節(jié),善用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促進教學。下面以《弧度制》概念的探究教學為例就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設計與教學實際
1.教學設計。
《弧度制》的概念是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的重要基礎,如何使慣用“角度制”度量角的學生自然地接受“弧度制”,完善其知識結(jié)構(gòu)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備課時筆者進行了案例學習,同時考慮任教班級為年級重點班,學生基礎較好且思維活躍,同時為使弧度制的定義更自然,在參考優(yōu)秀案例的基礎上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類比引入弧度制提問復習1°角的概念弧度概念探究角度制與弧度制的比較弧度與角度換算、弧長公式探究練習小結(jié)。其中的探究設計如下:
探究一:弧度概念。
問題1:請在圓O中以OA為始邊作出大小為30°的圓心角,你能想到幾種做法?說明你的作圖過程。
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完成:①用量角器,或30°三角板;②借助銳角三角函數(shù),利用30°角的正弦值為1/2;③三等分弧AB。
設計分析:學生已掌握的1°角的定義是通過劃分周角完成的。對周角的劃分事實上也是對圓周的劃分,這與弧度制劃分圓的思想是一致的,希望通過這個探究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劃分圓周,用弧長度量角的這種方法。
問題2:試分析c/r=2?仔的意義。
設計分析:角度與弧度都是通過劃分圓周定義的,不同在于劃分標準的確定。角度制以確定的份數(shù)(360份)為標準,而弧度制以每份弧長(與半徑等長)為標準。通過這一步希望學生們能自己找到弧度制劃分的標準并體會圓心角的弧度數(shù)與半徑無關(guān)。
探究二:弧度制與角度制的換算。
針對這一部分內(nèi)容教師將教材中的探究分為三步:第一步,學生自主研究特殊角并填表;第二步,首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從表中得到的結(jié)論;第三步,在教師問題引導下概括相關(guān)公式。
2.教學實際。
《弧度制》的教學進行了兩個課時,引入與復習回顧階段都很順利,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但弧度概念的探究開始后課堂陷入尷尬的氛圍,實際探究過程與預想大相徑庭。
問題1提出后幾乎所有學生都很快想到了做法一但沒有其他思路,于是教師提示其他可能出現(xiàn)30°角的情況讓學生再次思考。約一分鐘后組織前后討論,在近十分鐘的討論后只有一組學生找到了做法二,沒有學生完成三等分圓弧的做法。考慮到教學目標和時間限制,請學生簡單介紹做法二后,教師給出了做法三,并揭示了通過劃分圓周度量角的思想?;仡檲A周長公式后,教師提出問題2。學生們顯得不知所措,于是教師給出關(guān)于除法意義的提示,但學生們最終還是沒能得出教師所期待的:以半徑長為單位度量圓周,則無論半徑多長圓周都會被分為2?仔份的結(jié)論,最終教師只能再一次自己給出答案。
進入公式的探究后情況好轉(zhuǎn),學生完成表格后很快找出了半圓和整圓這兩個特殊圓弧所對的圓心角的弧度數(shù)以及課本中關(guān)于正角、負角、零角的弧度特征的結(jié)論。最后在教師引導下順利完成了弧長、面積公式的推導,但由于概念部分花費時間過多,對公式的應用只進行了兩個基本練習。此外,與課堂中活躍的表現(xiàn)不同,在課后練習中學生對利用弧度制下的弧長、扇形面積公式解題仍感到困難。
二、失敗原因分析
這節(jié)花費了兩個課時的探究課在匆忙中結(jié)束,就知識學習而言無論是學生課堂探究活動還是教學效果都不理想,練習反映出的解題能力還不如教師用講授法進行教學的普通班學生。反思這次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導致了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學情分析不深入。首先,以學生“應該”會什么取代了學生“實際”會什么,因此課前預測失誤導致準備不足,學生缺乏相關(guān)知識導致探究擱淺時教師不能有效地進行引導、啟發(fā),缺乏應對策略。
三、教學啟示
1.深入的學情分析是探究活動的可行性和價值性分析依據(jù)之一。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特征和作用。若探究中涉及大量學生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中欠缺的知識或方法則探究活動無法順利開展;若探究問題結(jié)論顯著,或不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則探究活動缺乏必要意義。
2.采用探究式教學應更加注重課堂小結(jié)。探究式教學實踐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是: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推進順利,但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們興高采烈的探討后卻不知道為什么要探究,這節(jié)課究竟學了什么。這是因為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探究活動,關(guān)注的是探究過程中局部、具體問題的解決,很難自發(fā)地領(lǐng)會課堂的重點容易忽略根本問題。因此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注重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對課堂的發(fā)展進行全局性把握。
3.善用探究過程中生成的資源促進課堂教學。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但教師的引導和協(xié)助也至關(guān)重要,當學生探究沒有按教師的預設進行時,教師如何在不破壞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引導,實現(xiàn)指導者的作用呢?筆者認為,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探究課中,教師提供問題情境而問題解決的主體工作是由學生完成的。因為這些想法源于學生,而對于同一個問題的解決其具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其實質(zhì)總是不變的,因此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些新生資源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不僅更能吸引學生激發(fā)興趣,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在分析。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對研究性學習的再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03,(1).
篇4
春白雪后沒有字,是少第一的字陽,正確成語是陽春白雪。
1、釋義:原指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shù)。
2、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而已?!?/p>
3、例句:長老聽了,贊嘆不已道:“真是陽春白雪,浩氣沖霄。”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一、《易》的語言特點和它的局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尊崇《易經(jīng)》,稱之為“群經(jīng)之首”,其原因當然是它對其他諸經(jīng)――詩、書、禮、樂、春秋具有統(tǒng)領(lǐng)作用。即以《詩》而論,這是重感性的、審美的,似乎離哲學理性相去甚遠了,然而《易》中說:“君子以懿文德?!碧栒倬用阑约旱奈恼虏潘嚺c道德。又說“順天休命”,號召君子遏止邪惡,顯揚善行,以順應至善至美的天命。在“豫”卦中說:“豫之時義,大矣哉?!痹ゼ聪矏?、安樂,重視審美活動。
但是,《易》對“五經(jīng)”乃至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的引領(lǐng),都明顯帶有重直覺、重感性因而富于暗示性,缺乏知識論的明確性特征。誠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所說:“農(nóng)民所要對付的,例如田地和莊稼,一切都是他們直接領(lǐng)悟的。他們純樸而天真,珍貴他們?nèi)绱酥苯宇I(lǐng)悟的東西。這就難怪他們的哲學家也一樣,以對于事物的直接領(lǐng)悟作為他們哲學的出發(fā)點了?!?/p>
馮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學,著重對比分析中西哲學的不同,探討為什么知識論在中國從未發(fā)達起來的原因,態(tài)度和方法是實事求是的,并沒有貶低重農(nóng)的祖先的意思。
馮先生指出:“在中國哲學里,知識論從來沒有發(fā)展起來。我看見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概念還是占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在審美連續(xù)體中沒有這樣的區(qū)別。”(見馮《中國哲學簡史》,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頁)
這樣的哲學給審美和藝術(shù)提供了很大方便,所以“在凝神觀照時,我們心中除開所觀照的對象,別無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覺之中,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頁)說的就是這種主客不分的審美境界。
正是這種審美感受始終不離感性的緣故,造成中國藝術(shù)乃至哲學常用比喻、象征、借代的修辭去交流,連理性的定義也要用借代,“身處江海之上,而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
這種表達方式,追溯到《易》,比比皆是:
“乾,元,亨,利,貞?!?/p>
乾被解釋為日出的光氣舒展的形態(tài);也有發(fā)音近似的“健”的意思。 “上九,亢龍有悔。” “彖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p>
“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p>
“坤”“坤,元亨,利牝馬之貞?!?/p>
“彖日: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笔钦f應當效法這種以母馬為象征的大地德行。
這樣的思維,構(gòu)成中國哲學交流中一個基本事實:重感性尚體悟。其價值意義,用馮友蘭先生話說是“文約義豐”(見《中國哲學簡史》,第23頁),富于啟發(fā)性,能引導聽者讀者做創(chuàng)造性理解,因為直覺畢竟可以作為“溝通主客觀的橋梁”(引金岳霖《知識論》語),須先還原比喻、借代、象征所暗示的理性本體,然后演繹到自身經(jīng)驗,完成由暗示向明示的轉(zhuǎn)化。轉(zhuǎn)化既困難,那么,直接的類比就成了懶人的捷徑,屢屢鬧出“東施效顰”之類的笑話,他們“知顰美而不知顰所以美呀!”
在中國讀懂傳統(tǒng)哲學是一件難事。我在幾十年中揣摩“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現(xiàn)在才領(lǐng)悟了一點,“玄之又玄”大概說“科學歸納”,不斷向上位概念追究,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這就是眾妙之門了。但這是借助了西方哲學的方法。我們的祖宗似乎滿意于感性的傳達對理性理解過程的期待。所以,長期積累的豐富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各項知識,未發(fā)展成為“哲學的知識論”,不去追究未知的宇宙萬物,似乎未被認識就等于不存在。他們不知道“被知的不隨知識的存在而存在”(金岳霖語)。例如,雖然深諳“木生火,火克金”之類知識,但沒有更多追問,更多區(qū)別,所以,關(guān)于燃料、能源、溫度計、電學、醫(yī)學中的炎癥診治等,都不是我們祖先的發(fā)明。
《易傳》認為“《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史記》告訴我們:“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領(lǐng)導西岐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事業(yè),經(jīng)歷豐富,留一部著作并非難事,可惜后人把他詳盡分析歸納過程省略了,只說他是圣人,順天行事,電可能文字發(fā)明太少不足以記事。北宋張載也相信“存文王,則知天載之性”,“存眾人,則知萬物之性”。在他看來,眾人也是圣人,他們在不同勞動對象上傾注人類心血,必能深諳萬物之性,形成豐富的審美體驗和知識。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窮神知化”的教育目標。稍后于他的沈括寫了《夢溪筆談》,堪稱當時生產(chǎn)經(jīng)驗與相應知識的匯總:與他同時的王安石變法,其學校教育中也曾開設近似于自然科學和醫(yī)學的課程,可惜很快夭折。直到明代,差不多同時期的英國弗蘭西斯?培根,成了“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語),“知識就是力量”成了西方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我國的宋應星也寫出了堪稱“世界第一部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語)。可惜中國絕大部分士子,除了永樂皇帝欽定《性理大全》,余書一概不讀(參見梁啟超《中國三百年學術(shù)史》)!
其實,中國人并不缺乏把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萬物知識上升為科學系統(tǒng)的激情和智慧,即以先秦而論,大家并非都跟莊子一起“棄知”,《易》的語言特點也并未拒絕后人的解讀和發(fā)揮。比如孔子把“仁”的觀念演繹到各個方面。墨子在辯論中,揣摩構(gòu)建著形式邏輯。孟子從教育人手探討人與禽獸的本質(zhì)區(qū)別。而“惠施十事”在今天看來,不是悖論而可叫做“相對論”。莊子很早就把審美視角投向生產(chǎn)勞動。屈原有《天問》,追問的問題包括天文、社會、歷史等許多方面。可見,中國式的哲學語言,并不足以構(gòu)成知識論的障礙;真正扼殺中國知識論的元兇是科舉制度。
篇6
自從懶巫婆吃了那個沒有洗干凈的紅蘿卜之后,就開始不停地打噴嚏。
“阿嚏——”從懶巫婆的鼻孔里,噴出一只烤鴨,味道美美的。
“阿嚏——”從懶巫婆的鼻孔里,噴出一塊面包,顏色鮮鮮的。
……
“哈哈,還有這樣美的事情?真是天上掉餡餅了!”懶巫婆看著那些隨著噴嚏出來的美味,高興得哈哈大笑。
懶巫婆的噴嚏里可以打出美味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林子。那些懶懶的家伙,紛紛來到懶巫婆這里來,向她請教打噴嚏的秘訣。
“你吃下一根沒有洗干凈的紅蘿卜就可以了?!睉形灼艑η皝戆輲煂W藝的皮卡熊說。
皮卡熊皺著眉頭,吃下了一根滿是泥沙的紅蘿卜。
“阿嚏——”皮卡熊這一個噴嚏,打出了一串烤肉。
“哈哈,多么美妙的噴嚏?。 逼たㄐ苁捌鹉谴救?,正想放進嘴里——
“阿嚏——”懶巫婆又打了一個噴嚏。這個噴嚏打出來的,是一只大嘴烏鴉。這只大嘴烏鴉叼起皮卡熊手里的烤肉串,逃走了。
“真……阿嚏……真……阿嚏……真氣人!”皮卡熊一邊打著噴嚏,一邊生氣地走了。
“你吃下一根沒有洗干凈的紅蘿卜就可以了。”懶巫婆又對前來拜師學藝的拉丁猴說。
拉丁猴皺著眉頭,吃下了那根滿是泥沙的紅蘿卜。
“阿嚏——”拉丁猴的這一個噴嚏,打出了一個又大又紅的桃子。
“喲!我怎么也沒想到,還能學到這樣高超的技藝!”拉丁猴撿起桃子,正往嘴里送——
“阿嚏——”懶巫婆又打了一個噴嚏。這個噴嚏打出來的,是一只小松鼠。小松鼠撿起桃子,飛快地跑了。
“真……阿嚏……真……阿嚏……真氣人!”拉丁猴一邊打著噴嚏,一邊生氣地追小松鼠去了。
……
就這樣,誰也不敢再來懶巫婆這里拜師學藝了。
“哈哈,那些又吵又鬧的家伙,終于被我趕走了?!睉形灼艍男χf,“接下來,我就獨自一個享受用噴嚏打出來的美味吧。”
“阿嚏——”懶巫婆這個噴嚏,打出了一個本厚厚的童話書。
懶巫婆很快樂地翻開了這本童話書:“嘿嘿,老天居然也賜給我一本童話書了,我也可以讀到好多美麗的童話故事……”
“阿嚏——”懶巫婆還沒來得及看到第一個故事,她又打了一個噴嚏。這個噴嚏,打出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兒。小男孩兒搶過懶巫婆手里的那本童話書,扮著鬼臉,跑了。
篇7
一、突現(xiàn)了李白震動古今的強烈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色彩,唱出了盛唐時代的最強音
任何文學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詩。神奇驚人的想象,總是通過大膽的夸張表現(xiàn)出來的。數(shù)量詞作為李白的形象思維工具時,其詞義所包容的豐富的形象把李白的想象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塑造李白極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色彩的自我形象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將進酒》這首詩。
《將進酒》無論在思想的深沉上還是在藝術(shù)的成熟上,都是他以往的詩所無可比擬的。一千多年來,人們從這首詩中獲得對人生的肯定,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力量。這首詩在數(shù)量詞的運用上共有六處,這在其他詩人是沒有的;而有五處又是用大數(shù)量以夸張其多其大,這在其他詩人也是沒有的。多,反映出詩人感情發(fā)展的脈絡;大,是詩人情感力量的凝聚點和爆發(fā)點。詩人先以慨嘆人生的短暫,自然之物的永恒起筆蓄勢,引出珍惜生命,得意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面對金樽美酒,吝嗇金錢嗎?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詩人郁滿于胸中的感情的第一次宣泄!“千金”,是高度的自信。自信,與李白一生相始終。他出山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長安三年,英雄無用武之地,賜金放還,臨出長安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到這里這個“千金”更是韌性的高度自信。沒有“千金”這個大數(shù)量的夸張,便不足以表現(xiàn)他那不為金錢所役使,反倒要役使金錢的宏大氣度。詩在這里好像打了一個“結(jié)”,結(jié)的是對人生價值的肯定!于是感情的洪流激蕩澎湃,直瀉而下,勢不可擋,把個“盡歡”推向潮頭。什么“金鼓饌玉”,糞土而已,“唯有飲者留其名”啊!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值詩人“抱用世之才不遇合”的長安放還后的政治苦悶時期,自然就對曹植產(chǎn)生了同情心,用“斗酒十千”來一吐胸中的激憤不平?!叭俦钡健岸肪剖А睌?shù)量的增大變化,不正是詩人“借酒消愁愁更愁”感情的濃重變化嗎?不正說明了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在充分肯定人的自我存在價值的同時,又對歷史和現(xiàn)實作了冷靜的思考嗎?所以再一次爆發(fā)出“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憤激至極的感情大波。
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萬古愁,是詩人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凝聚點和爆發(fā)點。這大數(shù)量的夸張、想象或聯(lián)想,強烈地感染著讀者,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讀者仿佛也身處于混沌洪荒的宇宙中,這個宇宙里彌漫著萬古愁云,濃濃的愁云中,有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的沉重打擊下仍然奮力抗爭,憤然頂天立地的悲烈壯美形象。
二、展現(xiàn)了李白詩歌的恢宏闊大,飛動流走的藝術(shù)境界
既然數(shù)量詞作為形象思維的語言工具,包容著極為豐富的令讀者無窮無盡想象和聯(lián)想的形象,當然也就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藝術(shù)境界。境,就是詩歌語言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讀李白詩歌,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詞他用得最多,而且是他創(chuàng)造藝術(shù)境界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給人以時間和空間上的想象,荒古、遙遠、蒼涼,具有壓倒一切的力量?!包S河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飛動流走,驚心動魄,同樣也具有壓倒一切的力量?!把鰢娙窖?橫吞百川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一掃胡塵靜,清風蕩萬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詩句都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顯示出詩人的堅強性格和人的本質(zhì)力量,具有陽剛之美的特點。如果把這些詩句中的數(shù)量詞去掉,另用他詞取代,憑你怎樣挖空心思也絕對創(chuàng)造不出李白詩的藝術(shù)境界,讀者也絕不會產(chǎn)生那種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靜中有動,動靜對比,背景闊在遼遠,畫面是立體的,發(fā)人深省,是大境界。李白飲酒,高興時“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愁悶時“愁來飲酒二千古,寒灰重暖生陽春”;癲狂時“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于是“臣是酒中仙”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這是心境。王國維說:“景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人間詞話》)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一句之中大小數(shù)量對比,大者無限大,小者又小得很具體,反差強烈,懷才不遇之情力透紙背,是真景物真感情。上面隨手所引詩句里的數(shù)量詞都不能用其他詞類置換,否則便不能塑造出李白的自我形象,便沒有那種悲劇式的藝術(shù)境界,便沒有那種悲愴的審美效果。
古今詩人言愁者甚多。李后主以水喻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感傷不能自拔;秦少游以海喻愁,“飛花萬點愁如?!?愁得漫無邊際;李易安以重量喻愁,“只想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得結(jié)實。三位名家誰也脫不開感傷的基調(diào),其藝術(shù)境界是“小境”,而李白,則不然,寫秋收痛作豪放語,“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大境,給人以壯美蒼涼的審美感受。如果不用“三千丈”這樣的數(shù)量詞換用任何詞類都不會產(chǎn)生這種審美效果,就不是李白。
所以運用數(shù)量詞作為形象思維的工具創(chuàng)造恢宏闊大,流走飛動的藝術(shù)境界是李白的獨特手段,是區(qū)別于其他古今詩人的語言標志。
三、展現(xiàn)詩人的個性美,體現(xiàn)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
文如其人,詩人的個性是形成其詩歌風格的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陶淵明不慕富貴,崇尚自然,喜歡過自食其力的生活,詩風清淡、自然、淳樸;杜少陵憂患黎元,奔走呼號,孜孜不倦,詩風沉郁頓挫;李后主沉迷往事,性格懦弱,詞風感傷頹廢……而李白生性豪爽,無所顧忌,耽于紀想,所以詩如行云流水,不事雕琢。
“三杯重言諾,五岳倒為輕”,“三杯”“五岳”對舉,展現(xiàn)詩人的俠風義骨;“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遠近對比,突出詩人輕視禮法,獨往獨來的施恩不圖報的個性;“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表現(xiàn)險阻的自命不凡的天真;“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冰”則是雄視宇宙的巨大氣力。至于借酒寫心,或高興,或憂愁,全用巨額數(shù)量,坦蕩磊落,毫不掩飾。寫山,“天合四萬八千丈”,寫水,“飛流直下三千尺”;寫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寫速度,“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自由馳騁的秋空,“長空萬里送秋雁”;寫感覺“萬里浮云卷珠山”;紀實,“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湖”;描音,“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全用數(shù)量詞,信口說出,信手牽來。倘若上面所引詩句全不用數(shù)量詞,就不能展現(xiàn)李白的獨特個性,就無所謂李白的個性美。因為李白個性美的核心是人本體或者說是人本質(zhì)的向上張力,是對人生的肯定。這個“張力”,這個“肯定”,由于詩人必使他用超數(shù)量的數(shù)量詞作形象思維工具來表達。這就是說,數(shù)量詞的形象夸張功能與詩人傲岸不群,叛逆不羈的個性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產(chǎn)生完美的高大的形象,使詩歌具有巨大的震撼古今的力量。
數(shù)量詞入詩,古今詩歌里是很多的。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但比起李白,都遜色得多,究其原因,詩人們的個性使然。此如,同樣寫飲酒,白居易是“晚來天欲雪,得飲一杯酒”,李清照是“三杯兩盞淡酒”,而杜甫則“飄雪酒一杯”。在李白,如前所述,每飲則必用大數(shù)量詞寫出,即使用“一”,也是“一杯復一杯”。
篇8
你們好!我們想念你們。你們?yōu)樯匆艞墝W習呢?為何不重返校園?
人生仿佛一本書,上面記錄了你終生的成就;人生仿佛本書,上面記錄了你的所有失敗。在挫折面前,我選擇把它寫在背面。
史鐵生、海倫.凱勒等人為什么會成功?因為他們身殘志堅,選擇了將成功寫在正面而將失敗寫在背面。一點失敗算什么?為什么要放棄?只要你努力了、拼搏了,成功便一定會擁抱你!
在一時的失敗面前,我們不應該放棄,不應該退縮,而是應與他拼搏。如果失敗是頑石,我們便化作大錘將他砸的粉碎!如果成功是熾熱的烈焰,我們也應張開雙臂擁抱她!
為了夢想,努力拼搏,將失敗寫在人生的背面,重新走進校園吧!
祝你們身體健康。
篇9
關(guān)鍵詞: “留白藝術(shù)” 中學歷史課教學 時間 空間 約束
留白,是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時候常用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眾所周知,畫畫需要留白,所謂想象空間,便是給畫中留白的意思。藝術(shù)大師往往都是留白大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方寸之間顯天地之寬;文章也要留白,著名作家往往都是善于留白的作家,意到筆不到,讓讀者的想象空間有限,此時無聲勝有聲……由此可見,留白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藝術(shù)。
在學校里,“新課改的本質(zhì)是教育手段、教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目前中學歷史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不斷體驗和探討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理論知識,從中既體驗成功,又品嘗失敗,以達到歷史課堂教學知情信意行相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為此,在現(xiàn)代教育的今天,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講究教學藝術(shù),還學生一個自由、真實、創(chuàng)造的空間。
那么,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教師應講究哪些“留白藝術(shù)”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時間上留白,讓學生思考
在平時的教學中,歷史老師往往課前認真準備,課堂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卻不領(lǐng)情,一節(jié)課下來聽得昏昏欲睡。緣由何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中學生聽課過程中的最佳思維狀態(tài)約為20分鐘,在課堂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將會發(fā)生變化。對此,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jié)課上盡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教材吧!這些時間會讓你得到百倍的補償”。如果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得少一點,留的時間多一點,板書藝術(shù)一點,語言幽默一點,那么中學歷史課教學就會贏得學生的歡心,取得學生的喜愛,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當然,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并不是讓歷史教師放開一切,而是教師有意識地設疑,使學生在思考問題、解答問題中獲取知識。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學歷史必修二教材中的《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時,教師可以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課堂預習和平時的了解自由發(fā)言:說說近代我國特質(zhì)生活和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有哪些?然后教師用2―3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總的闡述。為了讓學生深入探究“變遷的原因”,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針對“服飾、飲食、建筑的變遷等問題”進行10分鐘的討論交流。通過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文化勢力進入中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劇烈變化,與此相伴,中國人民大眾的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這樣做既讓學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間,又讓學生有自我展示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2.在空間上留白,讓學生參與
“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傳統(tǒng)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過于強調(diào)預設和封閉,從而使歷史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經(jīng)指出:“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識間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爆F(xiàn)代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都證明,教師如果在教學時把知識像剝橘子一樣,一層一層撕開,一芽一芽掰開,喂給學生,實際上就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quán)利,學生探究的興趣就會完全喪失。相反,我們?nèi)绻谥袑W歷史教學中,給學生設計一些內(nèi)容懸念或有意留下學生感興趣的空白,讓學生自主發(fā)揮,就會使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更加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探索問題,并且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比較、分析、討論、判斷。社會實踐是中學歷史課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實踐的主題、設計實踐程序、研究實踐的過程、探究實踐的結(jié)果,不要包辦代替,而要指引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使他們在適當?shù)囊龑掳l(fā)揮創(chuàng)造性,盡情展示、描繪出屬于他們的精彩。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新思維方面,教師必須營造出愉悅的教學氛圍,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教材教活,把知識教活。
如在教學中學歷史必修一教材內(nèi)容《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zhuǎn)折》一節(jié)中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相關(guān)內(nèi)容時,針對學生的知識層面,教師可以有意地省去教材難點的講解,而讓學生先談談他們所知道的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然后教師再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步入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得到答案。
3.在約束上留白,讓學生言論
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樣的今天,教師在課堂上鼠標一點到底,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源源不斷地向?qū)W生輸出各種各樣的畫面或大量信息,使學生眼睛緊盯著屏幕,嘴里忙著應答,課堂氣氛緊張熱烈,但這種看似熱鬧的表面背后卻是學生對知識領(lǐng)會的一種半解,實際上約束著學生的思維,沒有給學生回味、體驗、感悟的余地和空間,使人看了之后,不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要想取得不錯的課堂教學效果,解決的辦法無疑是多給學生“留白”――思考問題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有主動回顧的余地。
篇10
半途而廢:比喻事情做到一半停止不做了,不能堅持到底。
典故: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離開家到很遠的地方去拜師學藝。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織布,樂羊子突然回來了,他的妻子覺得奇怪,便問:你這么快就學完了?樂羊子說:沒有,我在外面想家了,所以回來看看。他的妻子聽了以后,拿起剪刀把一塊已經(jīng)織好的布剪成兩段,然后對他說:這布是我辛辛苦苦、一點一點織出來的,現(xiàn)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于以前的時間和辛苦都白費了。你拜師求學,和我紡線織布是一樣的!于是樂羊子離開家繼續(xù)拜師求學去了。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